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海洋文化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文化调研报告

第1篇:海洋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工作创新服务力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确定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我们也看到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如何破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此以赣榆文化建设“两个面向”为例,就如何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问题作一思考。

赣榆县现有人口108万,下辖18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33个社区,420个行政村,2002年乡镇合并,全县由原来的29个文化站合并为18个文化站,其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急剧滑坡,到2005年,全县乡镇文化站无房站和不达标站达到17个。面对危机,2006年以来,赣榆县文化局确立并坚持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工作方向,实施了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信息共享、文化站(文化室)达标建设、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乡镇文化体育广场建设、“农家书香”工程、民间团队培训、体育健身培训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使乡镇文化站“活”起来,体育健身“动”起来,人民群众“乐”起来,使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开创了县级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只有面向农村,主动融入方能有所作为

新农村,新文化。建设新农村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为文化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任务,注入了新动力。文化工作者有所位,必须有所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需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新载体,增添新手段,贡献新力量。

面对“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赣榆县早准备、早谋划,2006年,赣榆县文化局将其确定为“基层文化建设年”。作为承载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赣榆县始终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赣榆县的迫切需求和争取下,尤其是省文化厅领导对苏北农村文化工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为赣榆县下达了6个农村无房文化站和7个不达标站的建设指标,占全省建设数量的12%。面对难得的机遇,年内赣榆县全面启动13个文化站建设,并对广大农民群众做出了“年内全部建成,年内全部对外开放”的庄重承诺。从年初开始,赣榆县组织人员深入镇村调研,形成了文化站情况的调研报告和建设实施方案,县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并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赣榆县文化局也与各镇文化站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历经9个多月的不懈努力,13个文化站建设按序时进度全面完成,均达到了内部功能齐全,设施初步到位,建筑面积不低于500m2的综合性文化站。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将其定为“文化活动展示年”,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配合海头镇完成了文化站改建工程,配合金山镇建成了徐福纪念馆,建成并开通了徐福文化网。实施送文体器材下乡工程,筹资20万元,为各镇文化站购置了锣鼓、音响、拔河绳,并购买了扬琴、电子琴、二胡赠送给部分民间文化团队,增强了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服务功能。

2006年,全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在赣榆县试点,结合赣榆县实际,实施了“百村体育健身工程”,当年完成全县420个行政村篮球场和乒乓球室建设任务,全面达到420个行政村“村村有体育场地”的目标,在苏北五市中是唯一一个县实现了村村“全覆盖”。2007年,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延伸工程,建成18个镇级体育健身中心,并为全县409个自然村配备了小篮板,达到了体育工作“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器材”的总体目标。

针对赣榆县农民渴求知识,看书难的现状,赣榆县把等政策变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以省新闻出版局在全省实施的“农家书香”工程为契机,建成“农家书屋”65家。

由赣榆县文化阵地、文化载体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和谐文化新农村,给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带来契机,而要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首要的是文化阵地、文化载体的支撑,逐步形成阵地化、网络化,要与广大农民最直接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只有实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新突破,才能逐步构建起县、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

只有面向农民,利民惠民才能提升文化服务力

建设和谐文化新农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服务于农民文化需求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工作必须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必须融入到农村全面进步的大趋势,必须融入到农村全面发展的大熔炉。唯于此,文化工作才能在亲民、便民、利民中焕发应有的魅力,才能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

2006年以来,赣榆县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实施了以送图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内容的“三送工程”,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两年来,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合计送戏下乡演出530场;送电影下乡放映9200场;为各镇文化站配发图书32400册,并利用馆藏图书资源,送图书下乡8427册,送科技信息5500份。

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了“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培训活动,组织戏剧、曲艺、舞蹈、民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村文化团队培训活动,全年培训856人。2007年初,编印《全民健身指导手册》1000册作教材发放至全县500多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在全县18个镇420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共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余名,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覆盖”。目前,全县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有量达到万分之二十(省指标为万分之七),并逐步形成了县、镇全民健身网络化、规范化的崭新格局,把文化的内涵融入有益于农民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中。

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调动了群众自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民众自办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出现。2007年,赣榆县文化局指导各镇挖掘本镇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鼓励地方文化人才自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团队。全年新建民间文化团队20家,使全县民间文化团队达到46家。

农村文化是本土文化、大众文化。文艺作品只有反映农村题材、根植农民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因此,赣榆县多次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农村,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新农村建设、新人新事新风尚、移风易俗、普法宣传、平安创建等内容,精心编排贴近农村和农民生活的节目。形式多样,有快板、京歌、苏北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交口称赞。下乡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有时群众亲自上台,演身边人、唱身边事,先进文化悄然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由赣榆县文化服务工作经验可以看出,提升文化服务力和竞争力,要结合群众实际,创新形式,主动融入,积极开展广泛的文体活动,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文化工作者要在实践中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作用。

只有塑优特色品牌,才能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

品牌是特色的浓缩,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文化品牌更是全面提升一个地区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006年以来,赣榆县继续放大品牌效应,继续打造“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赣榆拔河”、“赣榆风情”广场文化品牌。

作为东渡日本第一人徐福的故里,在赣榆县连续举办五届徐福节的基础上,2006、2007年连续举办了中国·赣榆第六届、第七届徐福节,并于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家徐福纪念馆。赣榆县广泛开展了徐福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徐福祭仪、徐福像奉迁仪式,并连续两年将大型文艺演出在央视7套和3套播出,提升了赣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了文化人能干大事、干成事的魄力。徐福文化与赣榆海洋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洋文明的摇篮”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扩大赣榆锣鼓“中华鼓王”的影响力,赣榆县先后指导18个镇、420个行政村均组建了一支锣鼓队,帮助组建了数十个军营锣鼓队、社区锣鼓队、老年锣鼓队等,使赣榆锣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赣榆作为“拔河之乡”,曾多次代表国家、省参加全国性的赛事,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为使这一运动普及大众,赣榆县也指导18个镇、420个行政村均组建一支农民拔河队,定期开展镇村之间、村村之间比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2006年,赣榆县继续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了第八届“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首次实现文化广场活动总冠名,历时7个多月,演出达32场,其中在镇、村演出达21场,观众达30余万人次;2007年,演出达到46场。广场文化活动被群众喻为“没有围墙的流动剧院”。文体品牌的成功打造,成为赣榆县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体工作的亮点。

由赣榆县所实施的文化品牌战略可以看出,提升文化竞争力要有新的手段,要根植乡情,培育特色,突出品位,要用品牌的效应引领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这样,方能凸显当地文化优势和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形象。

只有优化文化环境,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市场管理,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化程度的反映,是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的保障。赣榆县在全省率先实行“户籍化”片区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县、镇两级一体化管理力度,实施一户一档、“星级”管理。2006年,在连云港市率先成立了网吧协会、音像业管理协会、印刷业管理协会、出版物管理协会、娱乐场所管理协会五大协会,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全面纳入行业自律管理的轨道;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2006年文化、新闻出版经营户数量较2005年增长了15%,狠抓规范,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六大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集中整治收到了明显成效。赣榆县共开展市场检查25次,处罚违规经营网吧21家,收缴非法电子游戏机23台,盗版教辅47773册,非法音像制品20415张,重点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力度,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黑网吧”13家,并与经营户签订了“有困难你找我,出了问题我找你”的双向承诺制,发挥各镇文化站的作用,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赣榆县把影剧业、电影业全面推向市场,实行自食其力,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2006年,积极承接大中型演艺团体,开展“百部电影进千村”、“优秀电影进社区”、“爱教影片进校园”等活动,既增加了整体收入,又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演艺业、网络服务业、印刷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艺术培训等,注册成立了连云港徐福文化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一切文化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为文化工作积蓄了后劲,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