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盆底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腹腔镜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尿失禁;早期康复训炼

前列腺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低于肺癌,而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增高[1]。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早期前列腺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此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为0.3% ~ 65.6%[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从而降低患者接受此术式的决心。为了提高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尿失禁的治愈率,本研究收集我科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尿失禁的4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早期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入我科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尿失禁的41例患者,年龄54~74 岁,平均年龄66.5 岁,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0)。病理报告均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8分,肿瘤分期T1c~T2b,于术后14~21d拨出导尿管自行排尿,随访1~6月。

1.2 方法 对照组仅在术前、术后按常规护理,即会阴护理,拔除尿管前2d夹管训练,每2~3h一次。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均按刘乃波等[3]的方法进行盆底肌训炼及膀胱训练,由本科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干预、统计、记录和随访。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1.2.1盆底肌训练 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w开始进行腹部、会阴、收缩运动,腹部、会阴、同时收缩,屏住呼吸,每天早中晚共锻炼三组,每组连续收缩30次,每次持续收缩10s以上,评估患者是否掌握锻炼方法是以护理人员手指插入患者内能感觉到有收缩力为正确方法。

1.2.2膀胱训练 拨除尿管后即进行膀胱训练,首先指导患者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达2000~3000ml/d,建立排尿日记,记录每日饮水量及排尿的间隔时间,排尿时先站立不动,收缩盆底肌肉直至紧迫感消失再放松,通过此法尽可能推迟排尿时间,达到2~3h排尿一次,渐进性增加膀胱容量、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

1.3标准 采用Cullen[4]等提出的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分度:1度: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尿失禁,2度:屏气或用力及日常活动时发生尿失禁;3度:直立时即有尿失禁;4度:平卧位亦有尿失禁。本研究患者均为2~4度。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尿失禁改善情况。

1.5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样本率的比较用四格表 2检验,样本构成比的比较用行×列表 x2检验。P

2 结果

41例患者经6个月跟踪、随访:观察组在拔管后1个月有17例患者尿失禁得到改善,有效率为80.9%%,高于对照组的50.0%(x2=4.364,P

3 讨论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 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一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对尿失禁的恐惧远高于功能障碍。尿失禁的发生可能与盆底神经损伤、破坏尿道括约肌群、悬吊固定机制丧失、膀胱颈部切除及患者年龄有关,还可能与膀胱尿道功能改变有关,预防术后尿失禁,与术中正确判定膀胱颈部位置、避免损伤尿道扩约肌、膀胱颈口不宜过大、无张力膀胱颈尿道吻合等手术技巧有明显关系[6]。因此,熟悉前列腺局部解手术操作轻柔,勿损伤远侧括约肌和尿控神经、保留尽可能多的功能性尿道长度等是防止尿失禁的第一步。另外,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及膀胱的行为训练、有条件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缩短尿失禁恢复的时间。孟霞等[7]通过对6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以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心理辅导等早期综合治疗后的干预组至拨尿管后第4w尿失禁改善率达83.8%(26/31),对照组改善率为67.7%(21/31),结果示干预组尿失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共有41例经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除障碍未作统计外,与李卫平等[8]统计的资料相近,以尿失禁发生最为常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甚,术后处理以尽早改善排尿状况为重要工作。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术前术后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等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尿失禁随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改善,尿失禁持续时间缩短,与孟霞等[7]比较尿失禁改善情况相近,远期效果非常良好。本研究认为进行盆底肌锻炼,可使盆底神经改变,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增强,为膀胱尿道提供结构支持,同时增加尿道括约肌的张力,从而增加尿道阻力,膀胱行为训练渐能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顺应性,最终改善尿失禁,术后适度、适时、科学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无创的有效方法,对于前列腺癌术后改善排尿可作为首选。

参考文献:

[1] 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等.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4):330-334.

[2] 孙颖浩.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几个主要问题[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2):65-66.

[3]刘乃波,周晓峰,王建峰,等.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7):659-661.

[4] Cullen PK Jr, Welch JS. Ten year results of the kelly and kennedy types of procedure in urinary stress in continence[J].Surg Gyaecol Obstet et,1961,113:85.

[5] 那彦群,叶章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4.

[6] 薛波新,单玉喜,阳东荣,等.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中尿控功能保护的方法和手术技巧[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3,5(2):87-90.

第2篇: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人们已不仅对胎儿,婴儿生长发育重视,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医院,家庭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产妇在妊娠期,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腔肌肉,加上子宫 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也就处于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加上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产妇进入分娩期后胎儿先露部对盆底的挤压,使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度扩张,引起盆底神经结缔组织连接分离等导致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1],为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已成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于2013年2月-2013年6月我院妇产科对180例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年龄22-35岁,产妇均为第一胎,无中孕引产史,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于产后42天对肌力进行评价,排除急性生殖系统炎症,泌尿系统感染,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50mA,频率15-85Hz,波宽200-500us,电极大小:阴道电极直径2cm,长11-13cm。治疗组患者均无阴道电极使用禁忌症,以患者产生刺激感觉不引起疼痛为准,治疗时依据反馈信号主动调整收缩部位和力度根据患者盆底肌力情况不同增加时间和强度治疗时间为15-20min,每周1次,连续15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盆底收缩肌力情况。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估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康复效果。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的变化 两组在治疗前肌力无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治疗组盆底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组别例数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V级

治疗组90

治疗前

15(16.67%)

11(12.22%)

45(50%)

19(21.11%)

治疗后

16(17.78%)

64(71.11%)

10(11.11%)

对照组90

治疗前

15(16.67%)

11(12.22%)

46(51.11%)

18(20%)

治疗后

3(3.33%)

20(22.22%)

32(35.56%)

35(8.89%)

0 2.2 两组发生尿失禁的情况 两组发生尿失禁在产后4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6,12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发生尿失禁的情况比较【例(%)】

组 别

例 数

产后6周

产后6个月

产后12个月

治疗组

90

11(12.2%)

3(3.3%)

对照组

90

11(12.2%)

8(8.9%)

4(4.4%)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女产后常见病,多发病,女性骨盆作为重要组织,不仅支持着众多的盆腔脏器,还参与许多生理功能活动,妇女在妊娠和分娩会使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下降,肌肉疲劳度增加,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因此应早期引起重视,产后尽早行盆底康复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盆底障碍性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孕期健康教育能满足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保健知识的需求,提供自我保健能力,有利于预防、治疗盆底肌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主要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殖反馈和点刺激,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治疗组盆底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产后6,12月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积极主动的盆底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女性盆底肌力和肌电压,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预防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2]。

第3篇: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排尿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9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123-03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机制障碍,临床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患者膀胱功能自我管理,通过规律的排尿计划和排尿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生理和生活的影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而常规方式的健康教育缺乏系统和规范组织,效果欠佳。本研究通过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系统健康教育,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年龄21~63岁,平均(37.48±10.22)岁,男55例,女31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25例,逼尿肌无反应63例,为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储存和排空功能障碍[1],经尿道阻力、残余尿测定及尿动力学测试证实,病程3~14个月,平均(6.84±1.35)个月。其中脑血管病变26例、脊髓损伤35例、糖尿病20例、其他疾病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分类、病程、原发疾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健康宣教模式在查房时随机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机制、治疗方式、康复训练、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食物和饮水管理、护理、排尿训练、注意事项等知识教育。观察组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类型组织患者进行健康讲座,通过集中讲座、互动学习、一对一指导、发放自我管理书面资料等方式进行系统健康教育。(1)首先以宣传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治疗目标、方式、并发症及预后、排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理论知识为主,采用健康讲座的方式每周2次,确保每位患者获得正确的疾病知识,树立积极的治疗态度,提高依从性。(2)同时,日常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饮食管理、行为技巧训练、排尿训练、间歇性导尿训练、排尿情况记录、并发症观察等管理指导,并要求家属参与健康教育,以使患者回归家庭后能持续协助进行自我管理并能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和理解,给予支持。制定系统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安排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主要以患者排尿日记、饮水计划、排尿习惯训练,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在床上或厕所进行选择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训练指导过程要求家属在场并配合完成训练),盆底肌肉日常训练,排尿量及残余尿量的估算,对适宜自我进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教授导尿技巧和注意事项。对患者存在的症状及并发症进行处理指导,由责任护士负责,前1周进行训练和排尿反复监督和指导,解答问题和纠正错误行为;此后,每日监督参看排尿记录并询问患者训练情况,每周评估1次患者排尿自我管理能力。(3)心理支持辅导,健康讲座时让患者间进行互动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分享,护理人员集中有特点和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利用每日巡视时间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并对进步及时予以鼓励;随访期间增加心理状态询问,疏导心理问题。

1.3 评价方法

制定统一的自我管理知识调查表和自我管理知识能力调查表,两组出院时进行神经源性膀胱自我管理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由责任护士进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采用生活质量 (Ouality of Life,QOL)量表评价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2]。

1.4 评价标准[3]

自我管理知识调查表包括:膀胱类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其处理、自我管理内容、排尿训练方法、残余尿评估、间歇性导尿知识,每项10分,>8分为掌握,总分70分。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包括排尿日记、饮水计划、排尿习惯、排尿训练、盆底肌训练的执行情况,每项20分,总分10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教育后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在出院时进行评价,干预组健康教育后膀胱类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其处理、自我管理内容、排尿训练方法、残余尿评估、间歇性导尿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总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见表1。

2.2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对比两组出院时及出院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干预组三个时段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得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在出院后执行能力呈下降趋势,见表2。

2.3 两组教育前、出院前及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对比两组教育前、出院前及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5个维度,教育前均偏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前和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生活质量5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排尿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损伤,导致患者排尿困难,出现尿潴留影响患者体液代谢并可能造成膀胱功能进一步异常,增加患者痛苦[4];排尿反射或逼尿肌兴奋过度则可能导致患者排尿紊乱,出现尿失禁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6]。患者经治疗后仍需持续护理,甚至终生管理。因此,了解神经源性膀胱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尽量达到平衡膀胱并能规律排尿,减少对患者身体和生活的影响。自解尿量与残余尿量比接近3:1则为平衡膀胱[1],故需要患者不仅能掌握代偿性排尿方法,还需掌握残余尿量的评估,而患者康复期的处理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了解并学会观察并发症将有助于避免发生或及时发现,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损害。常规的健康教育于日常护理过程中进行,且由于缺乏时间规律和计划,无法系统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研究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患者教育,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教,理论知识采用统一讲课的方式,而技能则采用固定时间进行床边护理,一对一地进行指导训练,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巩固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日后长期护理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技能训练中,强调对患者排尿习惯的培养,通过制定排尿计划、饮水计划,监控每日进出量,以达到平衡,并形成行为和肌肉习惯,使尿潴留患者能及时排除尿液,而使尿失禁患者逐渐延长排尿间期,改善症状和逼尿肌的兴奋状态[7,8];且有规律地排尿还能保持会清洁、干燥,避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9]。对不同膀胱类型患者的排尿训练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症进行,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一定程度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而盆底肌的训练则可增强患者盆底肌肉的肌张力,提高对排尿过程的控制能力,根据患者功能损伤程度持续训练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和效果。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导尿处理减少膀胱的张力,而出院后长期的导尿则需要患者正确掌握导尿方式[10]。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出院前对自我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得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出院前两组不同方式的理论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而干预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1、3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均维持较高的程度,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生活质量由于疾病影响而偏低,而出院前两组均有显著提高,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持续上升,而对照组则逐渐下降。以上结果均表明,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机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2] 李小梅. 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36-37.

[3] 苏善英,宋仕芬. 神经源性膀胱再训练的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03-104.

[4] 陈洪英,叶忠,胡星霞.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与训练[J].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6):235-236.

[5] 马英峰.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52-53.

[6] 王熠平,黄天雯,杨秀玉,等. 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37-39.

[7] 林瑞珠,许建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8] 黄秀珍,何丽金,黎惠爱.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6-27.

[9] 宋东奎,杨松鹏,吴辉,等. 回肠膀胱扩大术联合髂腰肌盆底肌加强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分析[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10):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