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对策实施

初中学生娇生惯养,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一一落实课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包括组织机构,从教人员的配备,实施的手段和方法等,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产生苦闷和压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当代初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基本上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儿童伙伴,在家庭中又处于特殊的地位。家长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增加了,生活内容丰富也复杂了,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样,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愉快的生活,能够较好地处理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视其为重大事情,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三、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到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第二,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

第3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育观念尚待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足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7结束语

第4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第6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阶段;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班主任应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开展方法,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要求。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因此,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方法创新优化,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1 ]。班主任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既要当学生的良师,也要当学生的益友,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助力主题班会,润物无声

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阵地上,班主任比其他科任教师多了一个法宝,那就是召开主题班会。细心的班主任在捕捉到学生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有什么异常时,都能够及时地借助主题班会,来疏导和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主题班会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畅所欲言,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案例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班级中有几名学生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发生了矛盾,并且久久不能和解。因此,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科学确定班会的主题。例如可以用《友谊常在我心中》为主题,班主任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著名的友谊交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例如利用《伯牙绝弦》、《管仲与鲍叔牙》等典故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了解典故中先贤的伟大友谊后,深受启发,最终打开心扉冰释前嫌。同时,在召开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言氛围环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谈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量让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参与,从而有效改变其与人交往的观点以及方式。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因地制宜

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展方式方法是决定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因地制宜,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二:在阶段考试后,发现小华同学总是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出现了自闭现象。经过了解发现,由于小华同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发挥失常,导致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受到了家长的严厉批评。正是因此,小华同学出现了厌学、自闭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开展实践活动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事物的美好以及交际的乐趣[2 ]。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将学生带领至户外环境中,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小华同学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氛围的有效渲染,最终走出考试阴影,逐渐回归到正确的学习成长轨道上。

四、利用“家校一体”活动,双管齐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将家庭教育争取到与自己同一条“战线”上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巩固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班主任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一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第8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已蓬勃开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贴于

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9篇: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当前初中生群体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1.学习压力过大

进入初中后,学习的压力相比小学增加很多,学习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因此,而很多初中生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总是担心成绩不好、分数不高,怕被老师批评、受到父母的冷落和同学的看不起,这样心理渐渐地失去了平衡。如果某次重要考试真的失败了,他们立刻就会垂头丧气,信心顿失。这种因为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在毕业班表现得最为明显。

2.人际交往障碍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春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之一。初中生群体渴望理解、沟通与交流,他们喜欢与同学、朋友交往,用良好的人际交往丰富个人的生活。但当前的初中生绝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他们都是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集体观念淡薄,缺少合作意识,不懂感恩,不会分享,不知道如何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学的矛盾、关系,因而觉得孤独、压抑,没有人理解他们。

3.个人心理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他们对初中生缺点的批评和优点的忽视。这样,初中生群体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自信心丧失,一蹶不振。同时初中生生理已趋成熟,他们渴望独立地以成人的姿态面对周围的一切,对老师、父母过多的干涉难以接受,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与代沟。

5.青春期性困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生的生理发育相比以前更早,他们的性机能逐渐成熟,也有了朦胧的性意识,产生了渴求异性的正常心理和追求异性的冲动。但初中生毕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还不成熟,他们不知道怎样去缓解自己对异性的冲动,也不会正确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因而就会产生早恋等青春期的性困惑问题。

二、当前初中生群体主要心理问题对策探究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开始走向成熟,对很多问题都感兴趣,也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求教。但他们毕竟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偏激,引起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教师要帮助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用成功体验激活学生自信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要重视每一节课的设计,每一次考试都要认真组织,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力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不管成绩好坏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验成功的感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全过程

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有帮助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措施认真落实。所有教师一定要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理解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要及时地给予科学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构建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平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只有家长、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5.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