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急救措施;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26-02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Children

LV Ning

Fourth Hospital of Daqing Pediatrics,Daq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37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mergency and nursing analysis of small diabetic ketoacidosi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to study and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nursing way. Resul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emergency care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blood glucose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ll patients discharged during no hypoglycemia, clinical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100%.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to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the children with the disease control, reduce blood sugar levels, maintain acid-base balance and water electrolyte balance, let the children recover.

[Key words] Diabetic ketoacidosis; Children; Emergency treatment; Nursing measures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是高发的儿童糖尿病,主要症状就是恶心呕吐、腹痛、脱水等,严重的患儿临床非常危险,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干预,否则患儿可能会昏迷和死亡。此次根据该院的52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来进行研究分析,对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13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的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来进行研究分析,患儿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存在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13岁,平均(6.12±1.03)岁;糖尿病病程0.2~3年,平均(1.05±0.35)年;入院时血糖21.36~39.12 mmol/L,平均(26.95±4.23)mmol/L;尿酮体及尿糖均呈阳性;发病诱因:28例感染,14例多食,10例停止糖尿病治疗。患儿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诊疗护理记录。

1.2 急救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立即开放两条有效的静脉通路,其中一条予以0.4 U胰岛素加入25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按照1 mL/min的速度予以持续静脉泵注,每隔1 h进行1次血糖及血pH水平监测,当血pH>7.3且血糖水平

1.3 护理方法

(1)健康宣教入院后,想患儿家属介绍给疾病的危害性和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叮嘱家属长期坚持胰岛素治疗,保持合理饮食内容,适当锻炼,引用成功病例,让患儿及其家属有治疗信心。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5-02

前言: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这使得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都是主要病变的部位。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年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到更好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更好的护理这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

1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特点

本病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临床表现分为普通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患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起病较急,咽干,头痛,鼻塞同时出现流鼻涕的症状。很多人对感冒不以为然,但感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风湿病、肾炎等。另外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感冒”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现象,常常是手术后并发症的一种表现,值得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警惕。

1.2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多由感染、过敏或理化刺激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一般的临床表现为先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痛、头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3肺炎球菌性肺炎及其特点

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多是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一般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体温很快升至39到40℃、寒战并发热。多伴有头痛、胸痛、全身痛咳嗽、有粘痰、带血或呈铁锈色、气急发绀等症状。

1.4气胸及其特点

自发性气胸指的是在患者非外伤的情况下,肺组织连同其表面的脏层胸膜破裂,致使空气进入胸膜所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患者肺部,X线检查无其它明显病变的气胸则称特发性气胸,气胸的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多数有咳嗽、摒气或用力过度等明显诱因。

1.5慢性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1.6哮喘及其特点

在易感者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症状也很常见。

2对以上疾病的临床护理

2.1对患者的护理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等严重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病人宜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稀软、少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等,以清淡、爽口为宜,忌饮食不节;对于一些患有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患者来说,消除空气中的污染和烟尘是很重要的环节;如伴有发热的症状则可用冰袋敷前额,用酒精擦身,注意卧床休息。原发性治疗,即治疗气胸的原发病,抗感染,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镇咳、避免对于气胸患者,用力、呼吸困难者吸氧,胸腔排气。闭合性气胸、肺压缩少于30%,症状轻者不必抽气。肺压缩超过30%,伴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用胸腔排气治疗。 此外,无论是何种呼吸系统疾病,都应加强体育锻炼,良好的体质是病情好转的前提。

2.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科室与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对法律、法规中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容进行筛选,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活动,由专门人员对护理人员讲解医患双方义务与权利方面界定和护理工作法律责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加强对护理人员礼仪教育,使用文明用语,态度和蔼真诚,让患者能充分感受到尊重与温暖。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护理能力。完善本科室的监督制度随机抽查,定期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3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患者表现为:病情反复、体质虚弱、久治不愈等特点。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临床症状、病程长短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心理需求的不同,提供科学、完善的心理护理措施,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对其呼吸道的护理应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在使用吸痰器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结语: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数量在很多地区都呈现出一个大幅上涨的趋势。由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强传染性,在护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病患个体情况的不同,护理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护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多变的学科,从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挑选组合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是呼吸系统相关医护人员,也是所有医护人员面对的挑战。医护人员应当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出发,为患者建立科学的医疗方案,培养良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53-02

呼吸科患者的特点是老年病人占的比例多,且多数长期反复发作而住院,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笔者在呼吸科从事临床护理管理工作6年,通过多方面对老年患者细心周到的护理,在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频率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我们的实践与体会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伴随着各系统、组织及器官功能的退化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增多又反复发作,造成了心理方面的变化,出现焦虑、恐惧、悲衰、沮丧、孤独等心理,表现为顾虑重重,心神不宁,情绪极为不稳定, 稍不如意就发火;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配合治疗,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疾病。

1.2 护理措施 老年患者入院时,主动迎接搀扶到床边,做疾病知识宣教过程顺便与其交谈,了解患者个性、爱好饮食起居和习惯,心理活动等。关心老年患者,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并通过语言、表情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称呼老人要有尊敬之意,以拉家常的形式专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使他们愿意向护士倾诉内心痛苦,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以最大限度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适当、合理的语言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 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

2 专科护理

2.1病情观察 老年呼吸道疾病常伴随的症状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要严密观察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咯血的颜色及量,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所以对老年病人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1]。

2.2氧疗护理 正确执行吸氧医嘱,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低流量、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氧疗期间护士要勤巡视,多观察,经常与患者交流,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氧气管道有无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定期更换吸氧管等。老年患者由于感知和接受能力下降,文化程度较低,医学知识缺乏,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 把氧疗当作一种抢救手段,一旦缺氧症状有所缓解,就会发生拒绝氧疗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做好氧疗前的宣教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心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氧疗方法,如双孔吸氧管吸氧法,患者对吸氧有异物感时可适当分散其注意力,感觉有异味时,吸氧前用温开水冲洗吸氧管可消除异味。对于鼻腔黏膜干燥的患者或天气寒冷时,可在湿化瓶中加入60~70 ℃的温开水,每天用石蜡油鼻腔,减少由于氧气干燥或寒冷天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引起的不适,想方设法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排痰护理老年人肺功能低下,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咳痰无力,反应迟钝等,使痰液阻塞呼吸道,严重影响了肺通气功能,排痰护理非常重要[2]。因此加强气道护理,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肺功能对促进呼吸科老年患者尽早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士要耐心给患者讲解排痰的意义, 教会其有效的排痰方法, 鼓励、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 如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 使粘附在肺泡及支气管黏膜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 刺激咳嗽咯出, 同时加强气道湿化, 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有效地畅通气道, 用氨溴索加地塞米松雾化利于痰液分解排出等。对于全身衰竭、危重、或昏迷的患者, 因肺内大量痰液粘稠阻于气道不能自行咯出者,应及时规律吸痰, 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分泌物以免发生窒息。

3 生活护理

3.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最好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0%~60% ,病情较轻或稳定者可适当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 勤漱口、换衣服,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过度疲劳,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3],以利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3.2 饮食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发热等因素,常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易疲劳甚至衰竭,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嘱患者要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及呛咳;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 忌辛辣、凉热食物,少食产气食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豆类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常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对慢性疾病做好健康指导很重要,教会患者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耐寒锻炼等,通过缩唇徐徐呼气,可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吸气进入更多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体力训练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的有氧运动为主, 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 体操分为卧、坐、立位体操,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有氧体力训练有步行、爬斜坡、上下楼梯及慢跑、太极拳等[4]。耐寒锻炼需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水浸毛巾拧干后擦头面部,渐及四肢,冬季最低限度也要用冷水洗鼻部,以提高耐寒能力。嘱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气候骤变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彻底治疗。应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要戒除,同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减少住院频率。

参考文献

[1]吴志芳、张碧红,浅议老年病人的护理和护理道德[J],工企医疗,2006,5(19):67268

[2]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167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0岁,平均65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疾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6年,此次病情加重平均7天。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6例。

1.2实验室检查 20例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6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经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护理体会

2.1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时消毒,温度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污染,如:烟,气体,粉尘。

2.2改善通气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流量。重症患者吸氧后密切观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静,紫绀改善,呼吸频率,节律均匀,说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变慢变浅,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若出现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当多饮水,以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以利痰液的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药观察

输液时严格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会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呼吸内科氨茶碱应用较多,应缓慢静注,防止不良反应。巡视的时候告知家属及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疗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手按住腹部,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帮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击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患者侧卧位,叩击着两手手指并拢,是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的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避开,心脏,骨突部位。叩击时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为宜,并安排在餐后两小时或餐前30分钟,防止不适。

2.6呼吸功能的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指嘱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比为1:2.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让人坐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出;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气体排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长,体质较差,情绪悲观,应给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呼吸操、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创

造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8 饮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饮食。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15-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腹部手术适应证越来越广,外科医护人员就要面对身患多种疾病的高龄患者,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免疫力低下,往往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必然会提高手术的风险,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康复。因此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术后的恢复非常重要。现就本科2010年2月~2011年5月78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71~88 岁,平均75.6岁。其中,胃癌16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胆囊结石11例,胆管结石7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5例,结肠癌18 例,直肠癌12例,肝癌3例。本组中有63例(80.77%)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60.25%),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11例(14.10%),糖尿病12例(15.38%),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1.28%)。

1.2 护理对策

1.2.1 术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历、检查单、化验单,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和沟通,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据此制定出有效地护理措施,治疗和控制合并症,调节患者的生理情况在最佳状态,正确指导患者术前准备,使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的方法,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1.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常规进行的心电监测和吸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护理记录。对于术前有心血管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对于术前有呼吸系统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给予雾化吸入,协助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通知医师,协助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1.2.2.2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严格遵照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1.2.2.3 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在位通畅,正确摆放各种引流管,做好引流管护理的宣教,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做好交接班。在协助患者翻身和搬动时注意妥善放置引流管,避免拖出、污染等。

1.2.2.4 切口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定时观察切口敷料的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脱落、松动等,定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红肿、发热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2.5 疼痛护理。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物,协助患者咳嗽、深呼吸时,用手轻轻按住切口,减轻疼痛,同时预防切口裂开。在更换引流袋,翻身和改变时,注意妥善管理引流管,避免引起疼痛。

1.2.3 心理护理

在围术期都需要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爱,用细心的护理、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安慰老人,消除不安、焦虑、固执、抑郁等心理因素,使老年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感。

1.2.4 饮食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饮食护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合理调节饮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遵医嘱正确应用降糖药物,控制空腹血糖在合适的范围。手术前正确指导患者做好肠道准备,术后不能进食时,遵医嘱静脉给予补充蛋白、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高营养、高热量物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是否耐受。在可进食后,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的护理,嘱患者少食多餐,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师、查找原因,正确处理[6]。

2 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29.48%,大部分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11.53%),呼吸系统疾病17例(21.79%),切口感染2例(2.56%)。77 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的不佳,全身脏器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应激能力、免疫力、新陈代谢能力均明显低下,对手术的创伤耐受力也下降,术后机体恢复缓慢,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3.2 合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由于老年患者本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术前多伴有常年的慢性肺部疾病,腹部手术多为全麻插管,气道开放,增大了肺部感染的概率,而且术后长期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使肺顺应性明显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而肺炎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占73.1%[1-2]。本组有17例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例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最后因MODS死亡。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患有不同程度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3],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因素的刺激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当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超过其冠状动脉的最大储备力时,则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发症,有资料显示:老年人腹部外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 12%,其并发症主要与心肌缺血有关[4]。本组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占11.53%。

3.3 疼痛及营养不良

术后切口疼痛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疼痛可诱发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由于疼痛,术后患者害怕用力咳嗽,不能有效排痰,易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张,严重时造成呼吸衰竭。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早、速度快、发生率高,如果不注意,长期的营养不良易影响术后切口的愈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5]。

3.4 免疫力低下及感染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在术前就免疫力低下,多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术后组织愈合能力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易引发感染。

4 小结

对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应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做好术前饮食准备和改善基本体制,提高免疫力和耐受力,术后需要加强监测、精心护理以及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钱小顺,王士雯. 老年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3):235-237.

[2] 卞秀敏.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69-1970.

[3] 乔桂萍.高龄患者术中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0(15):59-60.

[4] 胡亚红.护理干预对减轻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2-43.

[5] 罗辉遇,谢长江,刘卫红,等.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00-1401.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血液内科;急诊;脑出血;护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等[1]。这些环境问题都可能诱发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癌等。同时,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出血的患者不断增加[2],血液内科的急诊护理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为例,探究优质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在18~79岁,平均41.6岁。其中出血性疾病最多占52.21%(71/136),以脑出血为主,红细胞系统疾病占16.91%(23/136),白血病系统疾病占30.88%(42/136)。1.2急诊护理:对于血液内科急诊的患者,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熟练的掌握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即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再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并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3]。1.2.1评估病情:当患者进入急救阶段时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首先通过患者的症状初步进行归类,如急性出血、高温发热、贫血等[4]。再依靠家族病史或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判断患者所属的疾病类型,如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症状,应先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依据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指导。做到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2呼吸系统管理:呕吐是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一般呼吸道会被患者的呕吐物堵塞,造成的呼吸不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诊治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呼吸的通畅。如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应及时清理,如患者仍在呕吐阶段应将患者的身体侧倾,以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如以上工作进行后患者仍然呼吸受阻,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呼吸的顺畅,防治缺氧造成的损伤。1.2.3循环系统管理:脑出血患者的血容量往往不足,医护工作者应检测患者的颈动脉以及桡动脉,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6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颈动脉搏动,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桡动脉搏动。此时应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1.2.4急救成功标准: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恢复,如心跳正常,呼吸正常,循环系统正常(动脉收缩压高于80mmHg),送往住院部无生命危险。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手段,我院136例急诊患者中11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6.76%,抢救失败18例,病死率为13.24%。死亡18例中,9例为脑出血患者,4例为血友病患者,3例为白血病者,2例为淋巴瘤患者。

3讨论

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的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很多血液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院遵循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标准,利用最高效的护理手段配合及时的救治挽救患者的生命。护理工作者合理的安排站位,及早的进行严密的组织分工,并在抢救过程中有秩序的配合。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等链式并联样的操作,把握急救过程中最宝贵的10min。为了抓住抢救的宝贵时间,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多项措施同时进行,护理工作者由曾经的被动执行医师的安排转变为主动执行各项急救护理工作,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如患者持续的呼吸不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护理工作者应提前帮助患者开放气道,并打开呼吸机,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合适的参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同时另一位护理工作者可以建立静脉通道,并采血化验,同时操作保证护理的高效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急救护理时也要注意对症护理、对因护理,在不能明确患者病因的情况下要谨慎护理。对血液内科急诊患者进行及时、正确、优质、有效的护理以及安全迅速的治疗,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86.76%,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应该受到临床的推广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翠云.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60-61.

[2]徐丽珍,廖玲丽.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111-117.

[3]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19):1758-1759.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障碍;综合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onatal congestion typ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treatment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of nursing measures. Sele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 September 2013 between use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of nasal congestion (CPAP)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12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or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patients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60 cases) in patients with adopt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or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wo groups of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reatment for newborns in using CPAP ventila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therefore very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use.

【key word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order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新生儿发生窒息或者呼吸系统时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通气治疗措施,该种通气治疗的原理是保持患者气道持续正压状态,间接增加跨肺压促使肺泡重新扩张,改善肺部顺应性和气体交换,从而纠正患者缺氧的状况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1]。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技术要求逐渐提高,因此治疗过程中科学的护理措施非常中药,本文就简单对综合性护理措施对于治疗中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取的患者均是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60例实施CPAP治疗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胎龄在38-41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9.6±0.4)周,婴儿体重在1.5kg-3.2kg之间,平均体重为(2.0±0.4)kg,感染性肺炎16例、吸入性肺炎23例、呼吸性窘迫21例;观察组患者60例实施CPAP治疗综合性护理措施,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胎龄在39-40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9.1±0.3)周,婴儿体重在1.6kg-3.5kg之间,平均体重为(2.2±0.3)kg,感染性肺炎15例、吸入性肺炎20例、呼吸性窘迫2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即按照患儿的胎龄、体重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清理鼻塞的方法,连接呼吸机的管道等,将温度调节至与体温保持一致,冷凝水应该及时进行处理,鼻塞和呼吸机管道应该每天进行更换处理;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

观察组:该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①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表现(同上),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是否出现皮肤颜色变化、水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应该及时处理;②通气管道的护理:在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管道发生漏气或者堵塞的情况,婴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在治疗中随意的翻身或者其他的动作都会造成管道脱落或者堵塞的情况,同时需要及时的清理患儿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避免出现堵塞的情况[2-3];③气温度和湿度的调整:适宜的温度和通气湿度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的效率,新生儿大多气道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很容易干燥因此在通气的过程中湿度调整能够避免气道堵塞,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气道损伤的情况发生;⑤并发症的预防护理:1)皮肤损伤的预防:采用CPAP式通气治疗时由于气管将鼻孔、鼻塞联系紧密,所以会容易造成皮肤损伤的情况,所以在气管型号的选择上应该多加注意,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将鼻塞取下检查,保持鼻塞和鼻腔的松紧度适宜;2)肾功能损伤预防;CPAP通气会造成患者胸腔内的压力陡增,所以心脏输血量会显著减少,相应的肾脏的血流量也会减少,所以会造成患者的肾功能衰竭,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设定适宜的通气压力非常重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由随诊护士做好详细的病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数据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经相同的治疗方式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对照组患者2例由于肾衰竭死亡,并发症人数为7例(11.67%),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例,发生率为1.67%,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n,%]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婴儿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含量较少,导致肺泡发生萎缩,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情况[4]

鼻塞式CPAP是一种辅助类通气治疗措施,其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感染率低的特点,在儿科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5],但是新生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给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因此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该种方法治疗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本次实验我们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而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为出现死亡的情况,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CPAP式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时行综合护理措施,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庄婵芝,吴玲,张少燕.减少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02(20):282-823.

[2]陈华娜,肖丽华,卢燕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6(10):90-91.

[3]皮玉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危重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04(10):72-73.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原菌的传播多以空气为媒介。因此,呼吸内科病房就存很多的感染危险因素。为了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制度执行,以利于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分析呼吸内科病房潜在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住院期间病人受感染部位一般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等,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在所有的感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感染者又多数为老年人。呼吸系统帮助人体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功能,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呼吸系统受感染将严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

在医院的呼吸内科中,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病人住院时间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病人在住院期间还服用广谱抗生素,这些情况都易造成呼吸感染。医院呼吸内科如何完善制度,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最终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将是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挑战。

1、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

呼吸系统可以对吸进来的气体进行转换,能使气体顺利地通过,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院要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必须知道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根据对医院多年住院患者呼吸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中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引起感染的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环境因素

很多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伤寒、肺结核等疾病,首发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而收治,在未确诊前在我科进行治疗。而这个阶段处于疾病的前驱期,传染性最强,最不容易防范。

1.2流行病学趋势

据资料显示,近 10 年新增加了10多种传染病,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表现,特别是变异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特别是医生在病人刚入院时,询问病情都不习惯戴口罩;护士巡视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容易忽视这点,又是面对面的接近,如果医护人员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种植。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较其他科室人员高于3倍或4倍。

1.4病人之间交叉感染

呼吸内科病人多年龄大,均有多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处于康复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康复期病人再发感染。

1.5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规范实施,医护人员成为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消毒规范,平时医生查房时,查完1床接着就对2床进行触诊、听诊,根本没有消毒双手或听诊器的意识。护士打针时做不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消毒等,就会引起医源性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1.6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带有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垫存在反复污染,无法彻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等。

2、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医院需采取对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预防,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种。

2.1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强化观念,规范操作

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习惯。不论是查房、还是询问病史都注意规范戴口罩,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要戴双层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特别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定期督查,以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规范执行。

2.2加强护理,稳定病人情绪

针对老年人长期住院,受感染症状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以至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情况,医院内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时态度要积极,并注重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对老年患者要多一份耐心与尊重,以乐观的心态护理老年患者。

2.3多科协调,避免误收、误治,规范诊疗行为

将收治传染病人出现的误诊率进行统计,上报医务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视和协调,以督查门、急诊内科医生首诊时提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加强检查、会诊进行鉴别,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传染病一经确诊,立即转往专科隔离治疗。

2.4治疗器械消毒

在治疗时需要使用导管时,要对需要使用的导管进行有效的消毒,必要时更换新的干净的导管。

2.5提高呼吸感染的治疗水平

发生在患者肺部的呼吸感染症状几乎与真菌感染的症状一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发现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突然加重,痰液粘稠等应及时做真菌检测,观察并提供早期的预防治疗,控制真菌的侵入,增强老年人自身的免疫能力。

2.6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

禁止医生在病房换药、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操作。督促医生在规定诊疗室进行诊疗活动,以便于集中,定点消毒处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气漂浮尘埃而被扩散。对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放于0.5%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医疗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三、总结

住院患者呼吸内科的感染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住院环境方面,心理方面等,医院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对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对探望人员限制时间;提高护理质量,耐心护理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控制,提高老年人身体免疫能力。最终目标为改善治疗环境,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