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1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内向儿童 欣赏教育 教育艺术

在我们面对的一群孩子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善辩,敢做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语,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没有其他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内向、胆小。而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内向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欣赏。”而欣赏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欣赏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欣赏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欣赏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十几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欣赏教育,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的有效途径。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参阅参考文献,对如何对胆小、内向的孩子进行欣赏教育作分析。

一、抓住关键,掌握欣赏教育的艺术

欣赏孩子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内向的孩子,发现其“闪光点”,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切忌大声呵斥,而是讲究艺术,语气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充满自信心。并要求家长在家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可以多引导,让他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在上学期新接班级一年级中,就有这么一个小不点瞿苗苗(化名),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我肯定她就是班上的小胆小鬼了。她个子小,却自己坐在第一排最后的角落里,她趴在桌子上,眼睛不敢正视黑板,不把脚踮起来,就很难发现后面还有一个小朋友。当我问她叫什么名字时,那声音小得可怜。下课后,她虽然走出教室,但也只是紧贴在墙角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半年来,我经常和家长联系,并发现她虽然胆小,但是学习很积极,老师教完的拼音,看着其他小朋友都会读了,自己不会她会急得哭起来。找到她的闪光点,我便不失时机在她身上实施欣赏教育。课上,我用欣赏的目光鼓励她站起来读书;课后带她走进玩耍的孩子群中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她终于走出来了,下课敢在操场上蹦跳,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稍大了很多,家长也反映她有所改变了。而最让我吃惊的是:她中午也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拿着语文书走进办公室怯怯地说:“老师,我读书给您听!”

二、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是对自己欣赏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树立孩子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击鼓传花”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引导孩子说出“接住花”的小朋友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既可让孩子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可培养孩子关注别人优点、克服不足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氛围,创设群体欣赏情境

小孩子都喜欢别人欣赏自己,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欣赏。面对这样的孩子,光靠老师的“孤军作战”去欣赏,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老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欣赏情境,发挥孩子“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低年级,创设群体欣赏的例子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形式,都可以为孩子创造参加各种活动在群体欣赏中体验被欣赏的条件,使孩子产生自信心。

四、父母参与欣赏教育

第2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母亲,高中毕业,有点文化,很早就在村边开了一个小商店;父亲,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低,在离家五六十公里远的一个小化工厂上班。家庭收入不多,勉强能维持生活。

教育方式与父母性格:父亲离家远,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所以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在母亲身上。母亲性格内向,由于开商店的缘故,基本没有工夫陪孩子玩,但对孩子照顾得很好,要求也很严,一上火就打骂孩子。

指导方法:心理辅导――改变认知法

根据小龙母亲提出的关于孩子性格的烦恼,我认为有必要改变她对“内向”的理解。下面,我就本次交流做一简短分析。指导老师:你好象不喜欢孩子的性格?母亲:是啊,孩子胆小,内向,将来怎么能成大事呢?我希望他胆子能大一点,活泼开朗一些。指导老师:你们夫妻平常说话多吗?家中来客人多吗?母亲:我们很少交流,他爸回来次数也少,也不爱说话;家中基本上没什么客人。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中有先天的气质特征,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先天的因素只是生物前提,而后天的环境才对性格起决定作用。在这个家庭中,父母都沉默少语,不善交流,朋友往来少,自然使孩子的性格不活泼开朗。指导老师:你认为孩子的内向性格有什么危害吗?母亲:我自己就很内向,所以不希望孩子也这样。平常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来了生人更是躲在我身后,不肯叫人,怎么启发、诱导都不行,我真的很苦恼。将来,这种性格怎么在社会上吃得消呢?分析:家长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不认同,所以对孩子的性格当然不接受,希望孩子从小能改变胆小、内向的性格。这是投射心理在起作用。家长把它当作缺点,内心从不接纳它,所以特别担忧自己的弱点在孩子身上重现,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感到恐惧不安,紧张、害怕。对孩子的鼓励少,总是怨恨孩子的胆小怕事。母亲:还有一次他闹着要到三里地外的镇上看电影,我就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但他嚷着让我陪他去。我没工夫,就冲他发火,骂他胆小如鼠。指导老师:你发火时对他说什么?母亲:我骂他怎么这么胆小,连个小镇都不敢去,别的孩子早就拉帮结伙去玩了。分析:在日常教育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负面的强化”,也就是高频率地使用一些否定词、反面词否定孩子、暗示孩子,最终使孩子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了信心,滋生了自卑心理。父母越是采用负面的强化,这种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越高。成人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认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极为不利。指导老师:您是不是认为内向是一种缺点?母亲:当然是。他这样的性格,将来在社会上肯定是吃不开的。他爸就是个老实、木讷的人,孩子又这样,我该怎么办?分析:人的性格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每个人的性格当中多少都有内向或外向的特点。外向和内向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管哪种性格或倾向,只要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就属于健康的性格。家长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看到有利的、正向的一面。比如内向的孩子言行谨慎,说话有分寸,不鲁莽行事,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有个性,有主见,善于观察思考,独立性强,少说多做,甚至还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通过本次家访,我知道了小龙性格内向胆小的原因。经过和家长的反复商讨,我们决定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小龙的日常行为:

1. 正面强化,不给学生贴负面的标签。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只要发现了学生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和赏识,让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好的言行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树立其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2.积极引导,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家庭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当“老板”,学会招呼客人、收钱、递货等,慢慢学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一回生,两回熟,胆子也就逐渐大起来了。在班级,老师要鼓励他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团结同学、帮助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友好相处;学会结交朋友,并与他们同甘共苦;多举行一些有趣的比赛、游戏等活动,让他参与其中,获得参与的兴奋、成功的喜悦。

3.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到人多的地方走走,多跑多玩,可以邀请别的孩子到自家玩耍,多到亲戚家串串门,教会他怎样与小孩大人讲话做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周围的景点走走,多接触一下大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气魄。

4.家庭中要营造和谐幽默的气氛。家长要带头多说笑,营造一种具有幽默感的、富有朝气的、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受到感染,变得乐观、活泼、富有朝气。

5.母亲要接纳孩子的性格,接纳这个人。只有在接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教育好孩子,如果不接纳自己,也不会做到接纳孩子。只有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孩子、欣赏孩子。

第3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社会工作介入前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分析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通过1年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贝贝不但沟通和交流的意愿明显提高了,还逐步建立起了对武术的兴趣爱好,目前已经能代表班级参加武术比赛,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

第4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个性;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79-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才会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夯实心理品质基础,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际交往焦虑问题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幼儿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大多独身子女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幼儿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或者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

2.挫折适应问题

挫折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导致幼儿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力差等心理问题。其原因是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的时候,消极因素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如果老师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加以适当指导,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就产生了。

3.性格孤僻

性格孤僻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抗拒过集体生活。很多父母为了生活而忙碌,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更是老一辈的人,未必人人都了解儿童的心理,很容易就造成小孩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并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4.缺乏调节能力

缺乏调节能力主要表现:自我中心、嫉妒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例:一次,东东从家里带来了很多卡通小贴画,这让很多小朋友都羡慕的围了过去。

楠楠:“给我一张,好不好?”

东东撅起了嘴:“不行。”(同时她很警惕的将她所有贴画都放到口袋里。)

萱萱:“我不要,就给我摸一下好不好?”

东东生气了:“不行,你们都走。”

分析:东东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也很讨老师喜欢,但令老师苦恼的是,东东的占有欲非常强,如案例所说,他完全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物品,也因此经常吵架,往往通过争执和哭闹来保护自己的占有物。事后,我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东东在家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都非常娇惯,平时不会有人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家长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理解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这就养成了东东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懂得移情。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独占心理不仅表现为对玩具等物质材料的独占,还表现出了精神上的独占倾向。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要多与孩子交流,爱护、关心幼儿

与幼儿沟通,首先要“卑微”自己,“倾听”对方。持诚心诚意的态度沟通,专心一意的倾听,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得到解决,误会得到消除。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老师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并且很有可能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伤害。教师和孩子之间还应保持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教师的倾听才会有效果,会使孩子的烦恼减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培养兴趣,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并且能认真思考,乐于探索,有效地完成任务。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爱护幼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带领孩子感知大自然,参观、游览社会环境,集体游戏等,寓教于乐,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建立亲社会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

3.要多给幼儿一些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大都喜欢聪明、伶俐、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内向、胆小、学习差、不起眼的幼儿,则很容易忽略遗忘,关注比较少。而幼儿很有可能因为老师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们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虽然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忽略他们,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多关注、多关心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鼓励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

4.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第5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那么,如何使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起来呢?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环境,培养幼儿开朗活泼的性格

音乐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创造让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音乐环境,也要努力改善让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到,如果选择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主动创设自主随意的教学环境,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都能不同程度地放松自己,从而参与到音乐游戏的活动中来。

1.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环境使幼儿充满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性格内向的幼儿也具有爱游戏、爱玩耍的天性。日常的音乐游戏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音乐环境,例如在游戏教室中布置一些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舞蹈道具,如动物的头饰、扇子、手绢花、啦啦花,等等,吸引孩子们,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让他们认识到音乐活动不是枯燥的,从而愿意尝试这样的游戏。另外,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游戏音乐,鼓励幼儿感受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自主创编游戏动作,这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就会迅速建立起来。

2.自由随意的音乐教学环境令幼儿变得放松

在音乐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较多的自由选择机会,并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幼儿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要求下个性得到更好的展示与发展。如在学习“兔子舞”游戏时,我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只是与他们一起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样子,让孩子们想怎么跳就怎么跳。在这样自由随意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见有的孩子绕着圈跳、有的孩子直线跳,有的两人并排着跳,等等,活动室里轻松愉快的气氛感染了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了集体活动中,脸上漏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自由随意的音乐教学环境,为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机会,也增加了幼儿的小主人公意识,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魅力,参与活动时就会更加放松自己,更活泼可爱了。

3.音乐中的美感享受

个别幼儿不活泼,难与人交往。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对别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缩小,互相感到亲切与依赖,并由此引起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要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需要时间,需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支持,更需要成年人的关爱。在教学中创造的接纳与爱的气氛,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减弱了孩子的戒备心理。在他们感到孤立时,我会把内向的幼儿当成和老师共舞的主角,如抱在膝上,搂在怀里等,和孩子们拉手共舞,渐渐使内向的幼儿情绪放松,消除了心理障碍,从而变得更开朗。

二、创造机会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培养幼儿的自信和勇敢

幼儿怕受挫折、怕失败,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无可奈何时就以哭来解决。要使内向的幼儿有自信,教师首先对幼儿充满信心,赏识他,认为他能行,给他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或者给他一个肯定的评价。作为音乐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幼儿提供战胜自己的机会。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教师的信任和认可下,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做起事情来就会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了。对于有退缩行为的幼儿,要用爱心接纳和理解他们,不能让他们丧失信心。教学时和他们一起参与,给予身体的接触,或蹲下来和他们面对面交谈,并不时用目光来交流情感,用微笑来缩短距离,用掌声来传递信任。要寻找出每一名内向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的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如玩体育游戏《快乐的京族娃娃》时,乐乐小朋友刚准备要练习跳竹竿,她妈妈在旁边担心的说:“孩子,如果你怕,就别跳了。”可乐乐却说:“妈妈,老师说我能行。”说完就勇敢地跳了过去,她妈妈在一旁露出惊奇的目光,高兴地笑了。

三、创设给孩子自我展示的平台,多表扬,培养孩子大方向上的性格

每一个内向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老师要从发现他的优点入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心理。当孩子出现失误时,老师应该微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加把劲,会成功的。”我班小宇是个非常内向胆怯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起同龄小朋友需要更长的时间。刚开始上音乐课时,小宇总是低着头,不敢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我便努力发现她身上的优点,并在集体场合大声表扬,逐渐提高她的自信心。渐渐地,在以后的音乐游戏课上,让她当小老师给小朋友做示范,并启发小朋友们用掌声鼓励她。渐渐地,小宇消除了恐惧感,表演的欲望越来越强,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大方,甚至在集体场合表演也会毫无怯意,她感觉自己做得很棒!

四、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第6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身心健康 培养幼儿身心健康

一、如何对胆小、内向的幼儿进行教育

(一)改变、调整孩子的生活环境

多鼓励、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的、性格开朗的小朋友交往,在交往中既可以让孩子学到新知识,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学会相互帮助。

(二)让孩子自由玩耍

玩耍时,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快乐。同时,要鼓励、带动孩子多运动,运动是最容易让内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交流和互动的活动,在运动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心房,全身心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和乐趣,父母和孩子一起运动,还有助于增长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

(三)家长应多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生活自理开始,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父母买东西、做家务等,父母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及鼓励,帮助孩子完成目标,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之一。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孩子分享他的成功和快乐,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的回答或表情,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寻求正确的指导方向

(一)树立幼儿本身该有的自信心

说到自信心这应是幼儿本身的所在问题,如果作为所在班级的老师有察觉到班级里有这类幼儿出现,应该多给这些幼儿身心的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心底的动力,建立塑造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做得不好也不要随意怪罪,要轻声细语柔和的语气说:“下次争取做的更好”,本身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发展起来,缺乏自我判别能力,他们一般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自我本身的好坏区分,特别是老师对他们平日的鼓励和表扬占重要。以我实践为例,我带班的时候班上也有那么个别幼儿,刚入园分到我班时,不爱说话,也不理会人,甚至连老师叫他都不应,就更别说和同伴的溶入了,整天独自坐在老师安排的那个位置那里,谁也不理,上厕所、喝水等不跟老师讲就任由自行去做。在上课的课堂中老师提的问从不回答,课余组织的游戏活动,站在哪里一动不动。作为老师想想,这样对幼儿的成长影响不良,老师应该采取方法,先主动与幼儿的家长沟通,进行在家情况的了解,从父母哪里得知他出生时刚好爸妈正在创业的时机,生下后就是由保姆喂奶粉带管,少时间和父母接触,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隔离爸妈的关爱,渐渐的对亲情淡化。在家一向不怎么爱讲话,不和人玩耍,总是呆在家里。得知此信息后我就主动与他接近,对他多点关心与亲情,慢慢进行沟通了解,耐心的去接近与他相处进行心理的开导工作,时不时的在他身边鼓励,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他,反而还要对他说:“你真棒,越来越厉害了,比以前更有进步更棒了,请继续努力加油哟,老师相信你。”只要这样总是在他的身边不段的激励他,慢慢的,慢慢的让他看到在老师心里还是有他的存在,同时也会给他带来进步与欢快。一步一步地让他开始了点头、摇头的变应,渐渐的就张嘴小声的和老师说话了,偶尔还和同伴说说。为了更快更好的溶入班集体,老师也了解了他的兴趣喜好,也多次搞了一些集体活动主动要求他参加激发提高他的情趣和热情,哎,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已成了班里的活蹦乱跳的鱼儿了,在其它方面也都有好的长进表现。正如说让儿童产生“我行,我能做到,我也并不比别人差”的这样一种心里感觉是很有重要性的。

(二)身体活动督促幼儿与集体或区域各种游戏的参与调整

性格内向的幼儿往往不会主动和别人相处,老师组织活动中也是对他们不搭讪,冷落一旁,也不积极带动要求参加,任由他自主。为了全面关注,所以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这类幼儿,老师要对举行的活动做到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中间来,根据幼儿的特点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个个不同的角色扮演趣味,在每个角色的表演中尽量多的给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开心玩儿,尽情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

(三)老师要多告诉班上活泼的幼儿主动与他们接触相处玩耍,课余时间多与他们同玩,互助互爱,相互尊重。内向的幼儿喜欢独来独往,不主动接触老师与班级幼儿,也容易被班级活跃的幼儿忽视,也容易受到别的幼儿欺负,可能还会被无辜挨骂挨打的现象(偶尔)。所以老师在这方面教育教导时随时提醒其他的幼儿不能随意忽视班级同伴,幼儿互相在一起的时间,他们的天性才最容易表露出来,性格在内向的的孩子,如果整天有一群幼儿和他们在一起玩,只要智力没问题,他们也会活泼起来的。同伴之间要相互问好主动打招呼做好伙伴,搞好团结,在一起玩时遇到困难要做到相互帮助(你帮我,我帮你)。受到欺负时要告知老师及时来控制制止,做教育思想工作改善。

第7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情感 幼儿 注重 培养

怎么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呢?我认为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外,还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包括了健康情感和良好意志与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特别是三到六岁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既细腻又脆弱。

婷婷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当班里小朋友热火朝天地讲着自己的“十一”见闻时,她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听着;当小朋友们在大型玩具上开心地爬上爬下追逐嬉戏时,她静静地看着;当小朋友们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交换时,她拿着她的玩具独自玩耍。因为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原因,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如果这个阶段没有接收到良好的情感培养,那么将影响她的一生。

为此在日常活动中我将孩子融入群体中,让热情开朗的孩子带领她玩耍,分组游戏,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引导,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并及时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孩子渐渐的融入到集体中,体会到了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像乐乐这样的小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还很多,我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个幼儿都有他独立的价值,都有他得闪光点。他们都希望得到我们成人的认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而盯着他的缺点不放。以前只要孩子犯错误或者调皮我都会批评他们,甚至惩罚他,结果使一些孩子疏远了我,认为老师不喜欢他,而且往往也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后来,我改变的方式,做幼儿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爱本职工作,有了爱就一定有付出关心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心情怎样、天气变化了衣服穿的多少、孩子病了吗?怎么不愿动?等等都要关心。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经验告诉我,只有对孩子怀着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爱心,冷静下来用一片真诚去对待他们,接近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喜欢我”,从而在一种宽松、愉快、积极的心理气氛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正确的塑造他们健康情感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工作,我总结出了几个塑造孩子健康情感的要诀。

1、教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乐、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

3、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

教师要与孩子心灵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对于幼儿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而且能给予满足的,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而且不能给予满足的,则要向幼儿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予满足的道理。千万不能不关心幼儿的痛痒,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动辄训诉、打骂,压抑幼儿的情感流露。

4、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

班里或家里来了客人,教师和家长要主动热情的打招呼。幼儿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使孩子增长见识,从而,使孩子在人际交往时变得落落大方。

5.让孩子抓住各种人际交往的机会

每天幼儿来园和离园的路上,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幼儿自己去买车票。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时,要让幼儿当小主人,家长千万不要事事包办处处代替。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积极予以支持,并且及时鼓励。

6.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让幼儿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互相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教师和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自己班中或家里来玩,也要鼓励他们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成人要教育孩子互相信任。

长期以来,对幼儿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信条的灌输。实际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做一个今后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基本研究》

[2]赵安东,【教育第一线】的《家园共育促和谐》。

第8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孩子的气质类型有4 种

胆汁质,又称为不可抑制型或斗士型。这类孩子感受性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强,兴奋情绪比抑制情绪更有力量。情绪亢奋度高,反应速度快,外向、刻板、不灵活。易激怒、暴躁,但很热情。情绪反应快而强。

多血质,又称活泼型。这类孩子兴奋与抑制力量均衡,灵活性、可塑性大,反应性强而感受力弱。其行为表现为热情、活泼、敏捷、精力充沛,适应环境能力强,善交际,行为有明显的外向倾势,易受感情支配但感情又不深刻,兴趣也不稳定。情绪反应快而弱。

粘液质,又称安静型。这类孩子的感受性弱,反应性也弱。不灵活、可塑性差,行为缓慢,沉着、镇静、缄默,有自制力,耐心而刻板执拗。情绪平稳内向,反应慢而弱。

抑郁质,又称弱型。这种孩子感受性强,常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动感情。反应性与主动性弱,刻板内向。行为反应缓慢,不善交际,常孤僻自卑。在新情境中易惶恐不安,而在习惯的环境中则表现安静,遇紧张压力易疲劳。其情绪反应是慢而久、久而强。

不同气质类型孩子的教育方法

对于胆汁质的孩子,家长应侧重于自制能力和情感平衡性教育,使其既能保持行为主动、热情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又能克服急躁、粗暴、易激怒的弱点。与胆汁质的孩子说话时,家长应尽量放慢声调和语速,在孩子急于干什么时,家长要劝其三思而后行。平时,家长应向孩子讲一些因冲动冒失不计后果而失败的实例、故事,让孩子从中得到收益,逐渐改变孩子冲动的性格。当孩子有什么过错时,家长不要当众批评,应在事后和风细雨地摆事实讲道理,以培养其理智的控制力。

对于多血质的孩子,应侧重于做事谨慎、谦虚及兴趣稳定性和集中性的教育,以克服其容易轻率、疏忽大意、过高估计自己的毛病。当孩子有优点的时候,家长不要当众表扬,有缺点时需及时指正批评;特别应注意培养他认真细心的习惯,帮助他选择课外读物或课外活动,以避免其兴趣过于广泛而一事无成。

第9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心理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家庭教育,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经常保持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也可以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们理解和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外寒暑假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另一方面,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给全校老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并印发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对留守儿童给予指导。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与家长联系。教师要及时家访,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3.学校对所有留守儿童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保持联系。通过法律知识讲座、青春期知识讲座、“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及各类比赛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等让更多的孩子融入集体。

三、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培养

1.创设恰当的挫折情境,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的各种突发问题。

2.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由于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性格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儿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3.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便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让孩子明白,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