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第1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教师 青少年学生 心理健康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养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祖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是每一个教育者共同的愿望。然而近几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某市高二女生秋子因两门会考不及格,在家里服下大量安眠药后打开液化气开关自杀身亡。

西宁市某中学初二(2)班学习较好的5名女学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大量吞服舒乐安定片后集体上山轻生,幸亏及时发现而未造成严重后果。

浙江中学生徐力弑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福建永定某中学两名寄宿生因口角斗殴,致死人命。

前不久,我市某实验中学几天内连续发生两起学生跳楼事件,美好年华就此划上句号。

……

小小年纪,或自杀,或杀人,竟至于杀害亲身母亲,这一件件的事实令人心痛不已。这其中,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使然,却也不能不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孩子生病了。这病不在身体,而在心理。诚然,在成千上万的学生当中,发生这类过激行为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然而,我们也会注意到:平时,老师们在谈起学生时,会谈到有些学生个性过强,只能捧,批评不得;有些学生都已经是中学生了,还动不动就哭鼻子,显得极脆弱;有些学生总是无法与同学好好相处,同桌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是时时要求调座位;有些学生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教师与之交谈,也很难打开其心灵之门……实际上,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的现象并不少。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首次试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发现有些被试的分数接近病理异常反应,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曾对本市5000名青少年进行一次精神卫生调查,发现有心理偏差(心理障碍)的人占27%。

在素质教育早已被摆上议事日程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任何教育都枉然。心理不健康,势必影响学习,而导致的违法犯罪则更令人头痛。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低龄化,是极让我们这些教育者汗颜的。

因此,注重和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除了社会、家庭,最大力量是来自于学校,尤其是学校的教师。

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是除了父母亲朋外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可亲近的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人们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点证明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没学好,以后可以补上,但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弥补就难了。所以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做好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

那么,教师该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呢?结合理论与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必须努力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抵触情绪,满足其恰当的心理需要,并予以情感支持。身为教师的我很清楚,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的责任是很重的,然而不管承载了多重的负荷,仍绝不能忘记学生是无辜的,在工作中,一定要摒弃个人的恶劣情绪,一如既往地对学生负责,耐心、热情地帮助学生;要善于自控,不将自己的情绪带给学生。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此值得提一下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的问题,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问题。因此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才能使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提高,由此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第2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1、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育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向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比例低,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导致许多高职学生追求物质、社会道德衰落、身心发展不健全、虚度岁月,而且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目前,全世界都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引起关注,由于青少年心理脆弱,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未来需要的人材不仅仅是高素质的,还必须是身心健康的,因此,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契合势在必行。

2、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

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实教育制度中的不足,现行教育制度是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品德、人性等等。通过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生命教育的涵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掌握构建人际关系的技巧,认识生命的意思价值,并且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注重自然,能够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能为社会所用的健康人材。

3、如何做到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素质教育理念是当下我国教育推行的主要理念,生命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推行的,高职教育只有做到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有用人材。

3.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心里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少年的犯罪活动。因此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质询师,定期进行讲座,注重对沉默寡言的同学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感情因素,因为感情而自杀或他杀的事例举不胜数,大多数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容易把友谊当成爱情,因此要了解友情的定义。其次,培养集体意识,互相帮助,内向的同学要多与班级同学交谈,遇到挫折时要即时释放心中的不快。当然我们还必须教会同学认识生命的可贵,体验生命的价值。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兴趣,了解法律,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不可触犯性。培养和谐的校园文化,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心理健康和法制宣传。

3.2素质教育理念下转换生命教育模式

以往我们进行生命教育时,对于自杀或者他杀仅仅是从心理学进行教育,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等等,现今我们对于这一行为的教育应该上升到哲学高度,通过生命教育综合防御模式进行研究。比如,一个人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是他一个人的事,应该是社会道德人伦等多方面的问题。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明白生命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学者要弄清生命的本质内涵,明白生命的哲理,从而用这个理念指导我们实践。生命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有其自身的哲理,我们要很好的认识和理清,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3.3平常生活学习中注重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老师领进门成才靠自己,可见要使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最主要的就是我们高职学生自己。教学内容如果涉及到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方面的内容时我认真学习,明白生命教育的内涵。要随时留意身边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与公共活动拓展生活技能,同时参加社会环保系列活动,理解环境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珍爱生活关爱他人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科学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广大师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第3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我校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也是一所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学,办学规模小,服务辖区以康乐乡、皇城镇、大河乡、祁丰乡、白银乡、马蹄乡、明花乡七个乡镇为主。由于我县是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等15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县,这里交通闭塞,居住相对分散,少数民族学生还保持着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学生又多来自牧民家庭,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很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长期在离家很远的牧场放牧,他们无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孩子一学期很少见到父母,他们对亲人的思念、生活上的不习惯、学习压力大等,这些都是寄宿学生的烦恼来源。当这些烦恼无法宣泄、无法解决时,就会给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人担忧。

寄宿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而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从我校对寄宿生管理来看,学校操的心、出的力都特别多,但效果不明显。如班主任常常不定期到宿舍去关心住校生生活,住宿生就餐时每天值日老师去餐厅看看他们能否吃饱吃好、在就餐时是否出现以大欺小、是否按时就寝,节日期间路途太远不能回家,班主任抽空去安慰他们等。但这些都不能够替代家长的角色。由于长期和父母不能在一起生活造成的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率,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鉴于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一定的薄弱之处,我就以本校的实际谈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主动与寄宿学生沟通,加强正确引导

寄宿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如康乐乡是裕固族乡、祁丰乡是藏族乡、白银乡是蒙古族乡等),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他们思想单纯,看问题比较简单甚至片面,辨别是非能力、自控能力较差,但自尊心、荣誉感强,有较好的可塑性。因此,对这些学生首先要主动去接近他们,用心关爱他们,全面了解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二、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掌控寄宿学生更多情况

大部分学生存在校内、校外表现不一致,上学、假期不一致的现象。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和孩子的沟通,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效果会更好。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应该进行全面了解,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用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要通过电话联络、家长会等途径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通过协调、了解、沟通寄宿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一些牧民思想观念落后,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吃住都没有问题,有人管就行,这样就足够了。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再加上怕困难、怕劳动、自私、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感受等,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克服交通闭塞、牧场离学校远等不便,常来学校看看孩子,多要和孩子沟通,多给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教师可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寄宿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开展辅导课,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新学年,教师可在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少年军校”的训练过程中开展一堂心理辅导课,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早恋问题、人际交往指导教育等,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开设“阳光驿站”,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

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个案辅导,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在我们进行集中和分散辅导中,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讲座中,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积累知识,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四、对寄宿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在优良环境中和谐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具思想行为易于偏激,容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要和班里同学相处好,更要和宿舍同学相处融洽,这样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学校是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大家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4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33-01

在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挫折,心理上就会产生矛盾和困惑,形成不适应期,甚至导致逆反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介绍】

2013年春季,我班有一位男生,12岁,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开始他和爷爷、爸爸一起生活,后来爷爷因病去世,就和身有残疾的爸爸一起生活。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深知其家庭情况。在学校,管某经常独自一人,很沉默,不与人交流,特别是教室里,表现更加明显,沉默寡言。在第一次和他谈话时,他满脸泪水说:“在我几岁的时候,妈妈就不要我了,爸爸又是个残疾人,我真的不愿再读书,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我不想爸爸到处向亲戚借钱让我读书,我没有用。”让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案例分析】

2012年到2013年春季,我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到他家走访,交谈中了解到,多年前,父母就离了婚,使幼年的他遭受重大打击,缺乏母爱,加上父亲残疾,不能劳作,家庭缺乏经济来源,使他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与大家交流,尽量回避活动。这种家庭变故,使他失去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自卑心理,但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如果教师此时不闻不问,不仅不会消除这种心理,反而会增强他的自卑。长此下去,心扉就无法打开,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育人方法】

1.加强与家校联系,帮他走出心理自卑的阴影。他心理自卑的主因是来自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爸爸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我通过多次走访他家和电话联系,做他爸爸的思想工作,希望他面对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争取亲戚朋友的支持,让孩子专心念书,在家里也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承担家务。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他读书。刚好,他有个姑爷是个建筑师傅,多次送孩子上学,我也认识,就让他多次劝说管某的爸爸,还让他想办法联系到其母亲,让其多给孩子打电话,毕竟人间最难舍的是母子亲情,经过多次交谈,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我还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给他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并减免一些生活费,由于家校共同努力,管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中和课堂上活跃多了,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也乐于参与班集体活动。

2.通过行为个案疗法,使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通过观察,我发现管某普通话不是很好,不敢发言。一次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几乎都不会回答,我突然发现这孩子举起了小手,于是抓住这个机会请他讲,开始时,他声音很小,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并走到他的身旁,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来,他讲得很流利,得到同学们的一致称赞,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后,因为他酷爱动脑,喜欢走象棋,我多次利用活动课和晚饭后时间,和他在楚河汉界一较高下,并有意识地让他赢一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使他摆脱自卑的心理,激发自信心。一段时间以后,师生的交往,热情的鼓励,他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并在四五年级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3.鼓励他热爱生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为了让他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我组织班会课“怎样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班会上,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发表看法,有的说,“面对人生的挑战,我要像霍金那样身残志坚,百折不挠,做一个有用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时,我要同鲁滨逊那样,要直面现实,积极想办法,做一个勇敢的人。”学生用振奋人心的歌声,精彩的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形式表达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声。我精心为管某准备了汪国真的诗歌《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请他到台上朗诵,他十分激动,朗诵声情并茂,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一系列活动,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辅导成效】

一学年以来,管某看到我也会微笑着跟我打招呼,与同学们的相处也很融洽。而且课堂上发言踊跃,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全体教师都为之高兴。在今年春季学校举办的“庆六一”活动中,他还能走上舞台,为全体师生演唱《麻城杜鹃花》,获得全场掌声,我深知这一切是多么不易啊!

【案例反思】

1.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成人后就很难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一些心理疾病导致的校园悲剧并不鲜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节点,也是目前最弱的一环。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有必要针对个案,采用不同的策略。一个孩子的学习不好只是暂时的,而心理疾病可能是终生的。

2.教师不要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表象上升为品德问题。同志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曾指出,要不断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尊重指的是敬重、重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教育不仅靠嘴,更重要的是眼睛和耳朵,要用眼睛去发现学生的进步,用耳朵去倾听孩子内心真诚的呼唤。现在在每个班级中都可能存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而管某一二两方面兼而有之。我在工作中没有把管某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对其严加指责和批评,而是不露痕迹地保护他的自尊心,把他看作普通、正常的孩子看待,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让他树立快乐学习和阳光生活的信心.

3.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待,不宜成人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成人都难免受到各种心理困扰。而青少年处于从懵懂初知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不能把孩子成人化,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不惹事生非就是好孩子,而他们的一些心理疾病,或被一些表象蒙蔽,或被教师和家长忽视,导致不少孩子感到和大人有代沟,觉得自己很孤立,进而压抑个人情感,诱发心理疾病。这时,教师就需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早地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去和孩子做朋友,组织好班集体和学校活动,进行心理疏导,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热爱生活,满怀信心,增强抗压能力,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问题引导教育教师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1.举办相关活动。如我们八年级一班搞过一次“我们需要改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次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老师们惊喜不已。

2.积极与家长沟通,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其实,我们只要细致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然后适当改换教育的方法。同时家长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协调,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来比较方便,效果也容易达到。但也有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偏少,有一些问题掌握不是十分全面,这就需要他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协调联动,更多地掌握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4.任课老师之间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有的时候,仅凭我们一个人的观察和主观感受,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全部,从而造成我们教学和管理上的疏漏,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较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学科的分界,分年级组集体备课。这就为老师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老师们课余时常常就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通过交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这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第6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在这期间的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人际关系不协调,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多,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回避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想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中学生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力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但心理仍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反思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要确实去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有的态度和看法。

三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第7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营造“书香校园”,减少和消除暴力文化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消除校园暴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学校要善于打造自己的书香特色,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活动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优秀作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把注意力锁定在优秀作品中,一方面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没时间和精力惹是生非。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律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次,要将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4.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应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参加集体活动多的孩子,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能够学会包容,忍受委屈,增强抗挫折能力。学校、班级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学校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例如针对“青少年上网无节制”导致的逃课、骗钱、偷窃等现象,特别是寄宿学校出现的夜间爬墙外出上网、在外拉帮结派进行偷窃、诈取钱财等现象,如果学校能提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与家长沟通,采用有效手段加以预防,相信会避免许多暴力现象。

二、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社会是大家庭、大学校,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果不好的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也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五天的教育,周末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就将它抵消。预防校园暴力的工作是一项重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家庭、学校、教师是其中重要的角色,社区、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也应承担起重任,给校园营造一个祥和、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是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第8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和家长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正使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分析其成因、寻求解决它的对策等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突出的表现是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进行反省,“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等,这些有关“我”的问题常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记日记是他们的明显表现。到了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稳定。这一时期,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反抗心理。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逆反心理”期。

关于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一致:“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简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的。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因此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是不正确的。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个别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出现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而形成的:

1.主观因素

(1)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及相当敏感的特殊时期,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当家作主,从而摆脱成人自居而急于表现自己的非凡与成熟,因而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采取挑剔的态度。也正是由于青少年感到或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为成人们所重视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才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形成与外界对峙的局面,从而确立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2)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持己见,走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指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等。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并亲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第一,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以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在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此外,当学生产生一定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过高过急的要求也是难于被接受的。

第二,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tb。有人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第三,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四,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第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或问接影响着他们,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利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tb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可能影响敏感的学生,以致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总之,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也同样是教育学生所不可忽视的。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问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也容易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正确对待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正常表现,是青少年中的一种普遍行为。这一时期,教师应“对症下药”,不应盲目作为。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对待其逆反心理行为,与他们做朋友,是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前提。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上下课时间,对有逆反心理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多种正规的方式了解其tb理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找个别学生聊天,通过聊天发现其反常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切忌盲目指责、批评学生或不尊重学生。

2.以情动情,消除疑虑

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社会现象都说明,感情在无形中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与做法。而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且又正处于“反抗”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需要教师对感情的倾注。要淡化或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师不能采取简单和偏激的行为,而应做到以情动情,以心换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从而对教师消除疑虑,真正从内心接纳教师、与他们做朋友并分享自身的忧与愁,这将有利于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3.创造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共同重视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要认识一致,互通信息,改变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控制消极因素的刺激。家庭中,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家庭;学校可通过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等,为我们青少年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社会要竭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处处感到是温暖、处处感到是关心。从而严格警惕自己言行的出格,力求规范化,以此来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

第9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16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如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1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控心理辅导;三是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五是审美情趣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个性。

2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心理辅导是面对面的交流和倾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彼此信任,很容易削除心理阻抗。 其次,班集体的荣誉会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在这种情境下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环境,学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再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如每星期的主题班会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的相互结合和渗透;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惑,班主任一个简单的评语,一次倾心的交谈,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就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辅导的效果和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是否得当、正确。在遵循心理辅导原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心理辅导必然会事半功倍。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班主任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较强的关注,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教师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心理。应试教育的各种评价、家长的高要求都会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班主任不能自我调适,是位非常情绪化的教师,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他的言语和行为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3.2 要懂得尊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离不开高质量的谈话,其决定因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要尊重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作为班主任,要能够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情有义的人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把他们置于被管教的地位。只有用爱心去接纳学生,他才愿意接近你,才愿意与你交谈、交心,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才有效果。

3.3 创造高质量的谈话空间

班主任如何才能开辟高质量的谈话空间呢?首先,它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的具备,如心理咨询室、热线咨询;其次,谈话也不是无条件地迁就学生。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要暂时忘却自己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内心的所想所为,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是非得失。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内心的感受,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做有人情味的班主任,谈话才能升华为谈心。

3.4 寓心理辅导于各种活动之中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习、交往、劳动、体育运动等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有个性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港湾;同时鼓励合作学习,学会交往。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挫折,是激流勇退还是积极进取,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5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要与家长和科任老师紧密配合,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学生成长过程的烦恼一般不愿向家长倾诉,家长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有效弥补“代差”带来的心理问题,我班经常举办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家长会,就“厌学”、“网络成瘾”、“早恋”等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让每一位老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善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是社会、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校心理咨询模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向葵.走进心理世界[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