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就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目前已有包括本科、高职两个层次,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数十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项目得以立项、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国内兄弟院校前期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2-3],大多围绕这个目标,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效应。
我校是一所有着二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组)建设和改革新路子,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1网络技术岗位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社会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作岗位呈现多样性。IT行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岗位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1.1技术更新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突出。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去适应其长久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学校2~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本身比较短暂,如何兼顾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未来在岗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平衡。
1.1.2实践能力要求高
与其他IT技术岗位类似,网络技术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突出。学生无论从事的是网络组建、网络运行、网络开发,还是网络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都需要在熟悉典型网络技术、掌握典型网络设备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子――那就是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真实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为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应用能力的培养。
1.1.3知识的复合特点明显
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一定计算机科学素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外,另外具体岗位类型的细分,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提出了一定的复合要求。比如,从事网络应用,如网站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除了对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比较熟悉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知识和技能。
1.2网络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规格分析
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于1993年,多年来,先后为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IT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先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典型岗位调查中,我系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小型MIS系统程序员等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分析了各自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核心专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等。从实际岗位的需求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如表1所示。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具体实践
表1的网络技术工作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分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组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体系设计
从高职高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的设置,既要突出未来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兼顾未来从事其他IT技术工作学生的需要[4-5]。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课程系选修课)。
为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组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图1中网络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以下4个不同的层次。
2.1.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课程
主要包括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PC组装与维护、Linux操作系统。这一模块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全部课程为必修课。
2.1.2计算机网络基础(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深刻理解TCP/IP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典型网络技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该课程作为网络技术课程组中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组织,实验部分可分为模拟环境的验证性实验和真实环境的开放性实验两类。
2.1.3网络基础架构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实用组网技术和PDS与组网两门课程。前者以基本路由、交换技术为重点,以著名网络设备厂商的典型设备为背景,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使学生熟悉业界主流网络基础设备的应用;后者为选修课,供有意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该课程中通过典型组网案例的分析、课程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一般中小企业内部局域网、互联网接入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2.1.4网络综合技能训练教学环节
由“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实训”以及“网络技术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构成。该模块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属于提高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前述3个模块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延伸、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训练网络综合工程能力。
2.2核心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对我校及兄弟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 课程应用性特点尚不鲜明。
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传统国内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OSI/RM七层模型为主线加以组织,“学院”气息很重。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问题特别突出。过于强调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实际不相符合,导致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现状严重脱节。
(2)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呆板。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授+验证实验”的教学形式。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看,这本无可厚非,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现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强调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的风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如坠云雾,师生难以互动,学习趣味索然。
(3) 师资队伍不能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缺少专业实践背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只能纸上谈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更新,使课程教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4) 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滞后。
受专业建设时间和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两者的矛盾比较突出。单纯依靠普通计算机机房开设基于模拟环境(如Boson、Packet Tracer等)的网络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在网络技术诸多专业的技能训练上受到很大制约,存在很多缺失。
基于上述分析,我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入手。其基本思路是:
(1) 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岗位性。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等著名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开展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实际的网络构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2) 强调学以致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与周边网络、通信行业、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以验证性基础实验、案例式组网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和实际岗位实践等形式,充实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 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有机结合。
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在前期已开展的“网络设备调试员”培训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思科、H3C、神州数码等著名网络行业资格证书,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块,凸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胆摈弃了传统的OSI/RM模型为主线的组织体系,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般知识基础、基本技术方法和综合技术应用3个层次,兼顾了网络与通信基本原理、典型局域网技术、TCP/IP原理与技术和Internet典型应用等4个重点,如表2所示。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探索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首先在实践教学内涵的充实上,初步构建了以下较为完善的体系。
(1) 网络基本原理实验:以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采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Cisco Packet Tracer、Boson等)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组织开展。
(2) 典型案例综合实验:在校内“网络工程训练中心”及校外合作企业中国电信衢州分公司、衢州市爱得发网络工程公司等基地分别组织实施。
(3) 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习实施,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了十余名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本系教师在配合外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2.4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取证的有机融合
为了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与相关课程组建设加以融合。相关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下:
(1) 网络设备调试员(管理员)技能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该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规格,学生修完该课程,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2) CCNA、HCNE、DCNE等行业通用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上述证书的部分教学模块供学生课内选修。学生修完本课程,选修网络技术课程组后续课程,或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结构,经过短期培训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3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以来,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能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组建、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工作。限于篇幅,课程建设其他层面的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本文没有系统介绍,留待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报告。
鉴于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我系前期开展的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组建设工作,尚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之中。此前的许多改革实践,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 [2003-4].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2]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等.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3] 张继山,杜玉桥,王坤. 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0):54-55.
[4] 尹德志.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65.
[5] 周鸣争,汪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74-76.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Yi-ming, QIN Ben-tao, LI Lin-jing, ZHENG Yue-zha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论文摘要: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踏入社会后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校环境和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大差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学机制,合理利用企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1、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中网络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断增强。尤其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直接为我国提供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网络基础技能人才的一度短缺。如果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严重阻碍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家信息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百万。
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比如和IT行业联系最密切的计算机专业,根据调查,目前IT行业的人才队伍严重匮乏,主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布局,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缺乏能够承担网络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能,就一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学内容陈旧,和社会严重脱节,或者所学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网络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非常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3、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作为省政府直接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希望走在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机制的前列。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和企业建立互惠的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则负责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平台,率先开创学校与企业无缝接的教学体系。
锐捷网络是一家具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的网络设备厂商,拥有成熟的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愿意寻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把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在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为了加速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使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专业,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加强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岗位紧缺人才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使工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应该分别从职业道德、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常开展综合实训并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5、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5.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以培养网络基础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类人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不需要掌握较为高端的网络技术,主要从事的网络施工类的工作。根据调查,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或者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员,而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局域网组建”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技术。因此,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要尽快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课程。为了加强校企合作,笔者建议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打造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以下为培养的具体方案:
1)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 “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5.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把教师培养成既有教学工作经验又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双师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授课,增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6、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平稳过渡到工作岗位,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锐捷网络的合作,成立专门的“锐捷网络学院”,其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经过锐捷认证的优秀技能人才。锐捷网络具有稳定的人才交流平台,加入锐捷供需联盟后,不但能够降低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成本,增强就业机会,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品质一流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和企业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新型教育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新型技能人才。因此,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一定能够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技工院校 网络数据库 精品课程建设 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技工教育以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开展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技工教育能否继续保持其特色和技术领先优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不同地区、学校、专业、学科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并存的特点。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技工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显的尤为重要,网络数据库作为计算机网络示范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结合学院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院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将网络数据库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体系、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根据课程理论基础强、应用性突出、前沿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科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配套创新型教材,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学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
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企业对网络数据库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结合学科前沿技术现状和趋势,完善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职业能力为抓手,处理好知识、技能和素质三者关系。课程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到SQL Server 2000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其主要教学内容由十五个学习领域组成。课程在介绍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内容的同时,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相整合,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2.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网络数据库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积极推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采用行动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引领等先进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达到教、学、做合一,脑、手、机并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教学资源
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实施多媒体教学和辅助教学。根据配套的学习领域教材开发适合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等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将配套的教学资源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课后学习巩固,扩充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逐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2.4 师资队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营造良好的教风。加强各类培训和企业研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不断进行梯队建设和队伍优化,聘请核心层企业专家和高技能人才进行现场教学和参与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一专多能具有课程改革和开发能力的教师团队。教学团队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并具备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均能承担一体化教学。在网络数据库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活动,进行课程建设研究,撰写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揭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具体经验、做法。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起到了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效果。
2.5 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注重教材内容的前瞻性、案例的先进性,开发出符合课程设计的学习领域模式网络数据库课程教材。教材采用新的理念,新的形式编写,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行为引导型的学习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学习领域包含多个学习单元。教材重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上与企业生产现状更加贴近,具有职业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6 教学环境
在教学条件上,不断进行改善,模拟职业环境,建有符合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房和实训室,具有相应的软件运行环境和可应用的先进仿真实验平台,并可运用SQL Server真实软件环境下进行实验和实训。教学环境良好,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学院还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核心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教学环境和职业岗位场景,以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
2.7 考核评价
网络数据库课程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导向,注重过程考核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主要以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由理论考核和项目实践考核二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主要考查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实践技能、熟练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采用笔试、仿真测试、项目报告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中还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核,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专门开发了网络数据库课程配套题库考核软件,优化考核评价手段。
3 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在国家示范校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以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职业技能的要求入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进行,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教育特点。充分抓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开发和教学评价等核心问题进行建设,开发凸显实用性、情境性的教材,编制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开发教学评价软件,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形成了一套先进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国家示范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示范专业的精品课程。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突出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通过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了由学生到职业员工的转变,以适应网络数据库技术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思想创新、个性教学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桥梁,并为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它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使个性教学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环境,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协商对话,协作学习,将层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保障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身份,使课程教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问题与思想的发源地。
2.高度交互、实践教学的优势
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技术,或是虚拟技术,都突出教学的交互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这种交互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受众转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其主体作用得到保障,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高度交互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大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于精品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技术的真实性,使课堂成为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中地,学生只要愿意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得到其想要的知识,无疑将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更为容易。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电脑试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现实条件下很难进行的试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虚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等形式,让多个班级、院校的学生共同进行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决策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观念的更新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催生新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却忽视了教育方法特别是跨时代的教育技术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能动作用。在精品建设课程建设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教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质上推动了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也不例外,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唯有学会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其中,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在课程建设中突出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完善对传统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等教育内容的再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等内容,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教学的实现,而这些课程建设实践,又将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提供可能,最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支撑。
2.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提升
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要求,最终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可以说,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落脚点,是检验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最为本质的环节。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总是会因为经费、师资等因素而受到极大制约。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操作过程简单且有严格步骤,学生只求一步步做,最终得到事先设定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下,通过建立网络实验教室,可以通过有限资金的投入,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实验环境。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实验教学,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驾驶技术培训中,通过驾驶模拟器的运用,不仅给学生类似于真实驾驶的感受,更避免了出现意外事件或决策错误而出现的伤害事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模块化、可重复性,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有了更多的选择,其对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进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开启了课堂的图文声像以及动画等形式,不仅储存量大,而且便于检索。加上网络技术的开放、共享特点,使教学可以轻易通过网络传输享受海量信息。一方面,个性教学得以实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能力水平,决定自己学习的顺序与内容,并对学习的时间、方式、次数进行灵活安排,使学习摆脱机械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实现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同一平台,学生学习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的任何教学安排也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安排,从而使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与此同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编辑自己的教学计划、填充教学内容,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单元体系。这无疑将使精品课程建设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插上了翅膀。要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主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
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与传统板书教学方式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通过培训工作,使教师明晰精品课程建设思路,重点是加强其所教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同样是英语教师,给物流专业上课的英语教师应该懂物流知识,教建筑的英语教师则应该对建筑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如此才能与学生具有共同语言,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有经验、有教训,也更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教师逐步在教学中形成具有特色、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单元,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一流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内容。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形成一流教学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理论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出现,让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获得极为丰富的素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巧妙安排声、像、图、文以及动画、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突破教材,根据所教专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有关的知识内容,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课中。如,高职会计教学中,加入公司运营模拟课,通过对一家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各个阶段会计报表的处理,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虚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了更多选择,学生有了更大自主性。要借助虚拟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汽车维修、驾驶专业的教学中,通过虚拟技术,设定更多的汽车故障、汽车驾驶环境,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继而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已不再是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图文声像,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高职教育不再是靠着教材串联在一起的孤岛,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互联网上的知识库都是教学所能使用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设备可以轻松地将一切想要的知识合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技术则将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关键在于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组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切实可行、效果突出的教学模式。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下,应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突出实践性,多进行语境模拟练习,如假设英语面试现场,给学生创造可以开口讲英语的场合,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迅猛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培育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同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5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拥有一支力量较雄厚、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几年来,通过引进专家、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老带新、互相学习等方法和途径,本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领头、中级职称教师作为支撑、初级职称教师为后备力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生产、管理岗位,持有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
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收集大量的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信息,并且指定专人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从2007年建库至今,在册专家人数已达到了50多人,可以满足本专业对兼职教师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多门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如CCNA认证课程则直接采用思科官方开发的最新权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组网技术”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交换机与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统管理与组网技术”、“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校内实训基地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一个,包含网络基础实训室、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校园网。
4.引进行业权威认证,在校内建立认证考试中心
学校引进思科的C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把CCNA培训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设有高新技术ATA认证考试点,开设有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工信部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项目。
5.科研、教改成果显著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4项,院级课题9项。学生在许多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在第四届“思科网院杯”2009年度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本专业学生与国内著名大学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以广西第1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在复赛中取得了全国第12名的成绩。
6.社会服务能力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对中职教师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职教师250人次;同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进行横向科研开发,成功开展了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并且积极扶持兄弟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认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只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学校通过把美国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课程融入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得到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认证考试费用上给予低折扣的优惠待遇,而且给予教师免费培训和赠与网络设备等帮助,该公司也表示今后还将长期合作。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知名网络相关企业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沟通和协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实践“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域经济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建网、用网、管网”三项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训练为主线的“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认证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推行“双证”毕业制度,规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目前,学校已经把CCNA认证课程融合到正常教学体系中,考取CCNA证书成为了基本要求;而且计划在选修课中增加CCNP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考取CCNP证书;鼓励优秀的学生自学CCIE,争取获得CCIE等顶级国际认证。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训练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北部湾园区学院进行“厂中校”的学习。每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北部湾园区学院实习阶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个阶段交替进行,每个学期至少安排学生到北部湾园区学院参观实习一周,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将来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认知的目的。校内学习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完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实现职业认同的目的。每个学期最后五周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组建的基本流程、企业生产工艺及岗位技能,三年当中学生反复多次到企业实训。一方面,学生对职业有了较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每个阶段均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多阶段的顶岗实习,确保学生在毕业前累计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专业工作一年以上,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认证课程融入正常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CCNA认证课程教学。在学校建立VUE考试中心,强化学生认证考试,提高认证通过率。
第二,提高认证课程级别,培养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认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网络技术的顶级认证培训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紧缺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网、用网、管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将Cisco、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实际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融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化训练。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5.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安全系统集成企业和通讯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员工培养、客户培训、设备和软件系统潜在用户的培育、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合作,在校内建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项目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等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特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实训基地。
6.带动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重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专业群各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在IT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主动承担区域内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加强对口帮扶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对北部湾经济圈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需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主干,以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且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竞赛辅导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17-02
一、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来抓;而新课改的实施则是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是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各大职业院校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对我们的职业教育释放了一个信号,明确了一个新型的导向,那就是产学结合,人人成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很多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的各种赛项,这些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水平,同时它也吸引了用人企业的目光。对于这些竞赛,我们在惊叹竞赛选手们高超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这里甄别挑选适合他们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大赛既能展示学校自身专业水平,又能提升社会知名度,因此被引起广泛的重视。故此,我们要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为导向,积极研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各种竞赛活动,深刻反思当前职业教学现状,找出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弊端,并创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以此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现有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顺应素质教育、新课改和国家有关的职业教育政策,就必须对当前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认真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持工学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也只有这样,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形成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合理构建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模式。
(一)现有的教材知识老化。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专业知识应该是不断更新的,同时专业门类也应该不断地吸纳一些新知识、新思想,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和社会接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上各种网络终端产品层出不穷,网络技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大网,其触角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的教材依然保持着陈旧不变的内容,那就只能永远都走在技术的后面,永远只能走在社会的后面,这样我们永远都是一个追逐者,永远都不能引领技术潮流。
(二)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可是综合分析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突出,但是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和创新,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务必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在实训企业里,教师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诚然,这样的要求和管理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课堂,可是就势必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创新思想被压制,被扼杀,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尝试优于固守常规,失败更是优于水到渠成。
(三)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观念。在分析日本的“硅岛”和美国的“硅谷”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包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而在分析我国的中关村和华强北的时候,又总会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这主要是自身的认识所决定的,虽然我国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但是在我们的内心却没有形成这种应有的认识和宽容,这就是导致我们广西的竞赛选手难以在全国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竞赛辅导策略研究
从上述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和编排、教师的理论和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们中职生践行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一理论,并且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离也严重制约了竞赛水平的发挥,为了让学校的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团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就业和创业,学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以竞赛为导向,开足、开全课程。从学校学生参加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反馈经验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其实是缺乏了一些相应的知识,很多知识学生甚至没有学到过,这其实是我们中职院校的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所造成的。为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一方面,竞赛队的第一种培训形式是从开设选修课开始的,网络搭建与应用选修课从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班级挑选优秀学生苗子,利用每周三下午的第六、第七节课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是思科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服务器搭建,通过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挑选出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另一方面,竞赛队的第二种培训形式是把竞赛的相关知识内容加入到专业必修课中,竞赛内容主要是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和Linux服务器搭建,比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开设了《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实训教程》、《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配置与管理实例教程》等课程。通过以上两种培训方式的实施,学生不再为在竞赛过程中遇到没学过的知识而感到无从下手,他们在面对竞赛时才能做到更加的从容和淡定,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中选取适合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的种子选手。
(二)以竞赛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研究。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讲义进行照本宣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讲义的内容并没有改变过,这种授课方式在历史系和中文系中或许有效,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却是不适合的。因为我们的专业性质所研究的方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让教师真正地成为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会有相应的变化,我们的专业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学校才能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竞赛作为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我们以全国比赛发展方向为引领,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让课改为竞赛服务,同时竞赛也引领了课改的内容和方向。笔者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申报了南宁市和广西区教改项目立项《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制作了一系列课程电子资料,并且把全部资料到南宁六职校精品课程网站:http://219.159.80.28:90/coursefile/002/index.php,供竞赛队的师生学习使用,让教改的课程为竞赛队进行基础知识的入门培训,该教改项目于2015年通过了市级和区级结题。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还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合适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南宁市级、广西区级竞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演练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学校专门建立了微信和Q群网络竞赛网上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起话题,然后一起进行讨论。对于陌生的网络技术问题,他们可以一起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适合的建议和意见,并且他们对于一些竞赛问题还能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这对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也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促进方案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以竞赛为契机,促进学做合一。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大方针能够看出,政策是鼓励我们做产学结合的教育,鼓励我们做社会教育、生活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其实这个教育政策的大方针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契合的,而职业技术竞赛就是将这一方面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入手,来作为竞赛的大方向,让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这里能够看出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的出发点就是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大政策和方针,因此,职业学校一定要对其加深认识,要以竞赛活动为契机,促进我们职业教育中的产学结合,学做合一。
学校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来发展校内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的时候,都能够及时地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动手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另外也可以在学校里开展一些创客教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创业和创新活动,鼓励中职生进行创业,比如现在重庆的“学磐”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案例,其实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创业这一方面更具有优势,互联网+给了他们无限展示的舞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更是给了他们无限的支持,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总之,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生应有的重视,因为其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以其为契机,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成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践行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也才能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从而最终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加从容地走上进一步求学深造和工作的岗位中去,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终生教育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道志,支芬和,常胜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2]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3]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4]方钢山,张宪.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访青岛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刘振海[J].现代教育,2011(Z2)
[5]吕汝娟.高职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4(17)
[6]张中兴,曲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高职教育教改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7]蒲小猛,郭艳玲,王琳.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教学相长――首届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口腔技能大赛的回顾与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5(14)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知识创新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因此,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科学侧重于研究现象、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于研制计算机和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人才,我们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在本科生培养中,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专业办学上强调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注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互相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互相衔接,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电子信息大类的宽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校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以及一大批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在第一、二年的基础课群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加了“专业概论”课程。在第三学年下期,按照“智能信息处理”、“交通信息检测控制”、“图形图像与数字娱乐”三个方向设置了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能力,强调软硬件相结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式实验课程及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配合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单独开设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与接口技术、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综合性课程实验;增加计算机硬件综合、软件综合、以及专业方向创新设计等课程设计;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工程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综合化。
2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了计算机系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并在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举措,建成一个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基地。
该基地每年接受逾百名本科生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仅2007年首次开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25个,参加人数达到65人,其成果的突出特点为:
(1) 涉及前沿研究领域的项目较多,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50%以上项目涉及了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声音与图像处理和新型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开发,研究起点较高、难度较大、部分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2) 部分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如数据挖掘实验要求学生除具有数据库基础外,还必须具备部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模糊逻辑和计算机网络多方面的知识;有关NGI研究除需要广博的计算机网技术基础外,还要求学生敢于挑战Internet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精神和利用仿真技术去验证研究结果的能力。
(3) 涉及计算机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研究开发项目数量有所增加。例如部分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除涉及图像的压缩与算法优化技术外,还涉及DSP芯片硬件;特别是与学科竞赛相关的项目,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硬件开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基地以嵌入式系统和机器人设计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多项国家级一、二等奖,2006年暑期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
在满足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参加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训练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发现、选拔和培养特色人才的温床。同学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上创新性成果,不仅在各种大赛中获奖,而且约1/3的本科生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学院还出台了鼓励措施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专业学科竞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
3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一支高素质、新思维、专业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培养国家创新体系下杰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我们注重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强化创新型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2008年本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我们的建设体会可归纳为:
(1) 科研与教学相长,成果与人才共进。40多年的专业建设经验表明:凡是科研成果明显的专业往往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教学实践与教改活动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促进科研新思维。事实上,本教学团队的“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三项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都得益于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另一方面,科研队伍的培养也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本教学团队围绕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重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年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前沿技术”课程与讲座,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参与前沿科研活动,使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科研与教学上的生力军,在国际国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2) 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教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兴趣、关注和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院在考核教师队伍采用了聘任合同制,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每年针对合同界定的教师责任(科研、论文、教学、学生指导等)进行考核,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优先聘用、提高待遇和奖励等优惠政策;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教师则给予缓聘警告、降低其岗位级别等处罚,并督促请其尽快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对那些讲课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则一律不予聘用。明确规定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听相关专业教师讲课一次,对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实践表明:采用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与评估方法,能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承担各项创新设计和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
(3) 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希望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学习和研究过程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方面,充分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进行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还配备导师对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等。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指导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特别是新任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锻炼一年。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的训练,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体系下,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厚、业务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我们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创新实践环境和高素质教学团队这三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我们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继续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勇,李志仁. 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度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实验成果汇编[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2007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规范研究小组在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和CC2005核心课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15门核心课程、计算机工程专业的16门核心课程、软件工程专业的24门核心课程和信息技术专业的15门核心课程,并给出了各专业包括的知识领域及知识单元。按照各个专业方向核心知识体系的要求,给出了程序设计、离散结构、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7门课程作为这四个专业的公共核心基础课程。2008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从2009年起,计算机专业考研中的专业基础课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数据结构(占45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占45分)、操作系统(占35分)、计算机网络(占25分)四个部分组成,并于2008年8月公布了统一的考试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的硬件课程,它与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关系紧密。要建设一门既符合CC2005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又符合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大纲要求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文从课程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出发,从精品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规划、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定位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本、实践以及应用并重、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兼顾不同层次对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工程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精品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整机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提高计算机整机性能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培养学生整机调试、故障分析、故障检测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等课程及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的内容和过程
2.1 建设精品教材,满足专业规范和考研大纲要求
通过分析CC2005、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纲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的要求,我们新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并于2009年2月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在系统地讲述计算机最基本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技术的同时,还介绍了有关的先进技术在计算机组成方面的最新进展。教材具有基础性强、内容组织合理、取材先进、注重实践、便于自学等特色。实践证明,新教材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新技术的结合
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出的专业规范和研究生全国统考大纲的要求,我院将此课程规划为72学时,其中实验占12学时,讲授占60学时,课程设计单独占32学时。基础理论知识及讲授学时规划如下。
1)计算机系统概论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性能,计算机的典型分类方式。
2)运算方法和运算器部分占12学时,主要讲授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定点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浮点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数据校验码。
3)存储系统部分占10学时,主要讲授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半导体随机读写存储器和半导体只读存储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半导体存储器的容量扩展,双端口RAM,多模块交叉存储器,相联存储器,Cache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4)指令系统部分占8学时,主要讲授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指令格式的分析与设计,CISC、RISC、退耦CISC/RISC和后RISC的基本概念。
5)中央处理器部分占12学时,主要讲授CPU的功能和组成,指令周期,时序产生器,微程序控制器,硬连线控制器,流水线技术。
6)总线结构部分占6学时,主要讲授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标准,总线仲裁和总线通信。
7)输入/输出设备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典型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性能指标。
8)输入/输出系统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I/O系统的基本概念,I/O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结构,I/O端口及其编址,以及I/O设备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为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新一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我们在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典型应用、指令系统的发展、提高单机系统指令级并行性的措施、总线标准举例等知识点中引入了近几年来较新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在“提高单机系统指令级并行性的措施”这一知识点中,我们分别补充介绍了在单机系统中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五种技术,即超标量、VLIW、超流水、超标量超流水、EPIC技术,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技术在现代微处理器中的具体应用。
2.3 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要清楚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精髓,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各部件和模型机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通过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及原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
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包括数据通路实验、操作控制器实验、高速ALU设计实验和浮点运算器设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运算部件、控制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理解,锻炼运用EDA技术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能力和硬件调试的能力。
创新性实践环节单独安排为一个课程设计,其内容是运用理论知识、硬件描述语言和EDA软件QuartusII进行模型机的设计。尽管在理论教学时,已分章节介绍了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的解释过程、指令周期、微指令格式、微程序的设计方法,以及时序控制方式和微处理器的设计步骤,但是实现相同的功 能,在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设计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微处理器内部寄存器的个数设置、是否采用片内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采用什么样的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设计哪些指令、指令如何解释、采用微程序操作控制器还是硬连线控制器、是否采用流水线技术等。创新性实践环节涉及的知识面广、设计方案多样、设计方法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4 科学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了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从计算机硬件系统入手到分别介绍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及相互联系,再将内容的展开,分别讲授每一个部分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在涉及到各组成部分具体细节的知识点时,采用了“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在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和设计。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了各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中各部件的设计方法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整机的概念。
教学任务的安排是将不同的专业分别定为一个教学班,以小班上课的方式进行,促进了讲授、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同时要求每个教学班的主讲教师必须参加理论课的辅导工作,并要求每个实验必须参加一批实验辅导。青年教师必须先经过实验辅导和理论课辅导两年后,才能根据试讲情况确定其是否能胜任主讲教师资格。理论课辅导教师主要负责作业批阅、答疑、上习题课、网上教学交流等工作,实验课辅导教师主要负责讲授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各专业主讲教师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学生能力水平,以及课堂交流、作业和辅导、实验操作等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时将出现的问题与所有学生沟通,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补充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5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利用课件教学,使得计算机各部件抽象的工作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动画模拟机器指令的取指和执行过程,来解释中央处理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CPU内部控制信号的产生、指令和数据的流动过程、在指令执行过程中CPU内部各寄存器的变化情况等。通过使用QuartusII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清楚地理解CPU的组成和详细设计,可以将CPU的顶层电路图逐层解剖,看到CPU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及VHDL描述。通过微处理器执行某一个具体功能的机器语言程序,调出仿真波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CPU内部程序计数器、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微地址寄存器、通用寄存器、数据暂存器、状态条件寄存器、主存储器、输出总线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设计充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网站辅助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交互式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生主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问的互动。课程网站采用Dreamweaver MX、Flash MX、Photoshop、ASP和SQL Server等软件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辅导支持,包括教学大纲、学习指导、教学视频、课件下载、在线测试、难点解析、动画演示、虚拟实验室、在线答疑、学生论坛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2.6 建设合理的教学团队,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设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辅导老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是极其必要的。我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团队由8名教师组成,主要成员均长期从事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1人、硕士6人;3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占75%,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背景7人、通信相关专业教育背景1人,所学专业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自动控制等。教学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上海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较合理的结构配置,教师队伍在理论教学、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已开展了较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高学术水平和高教学水平骨干成员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创造条件、培育环境、严格要求等多种机制,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参加培训、实行骨干成员为核心的导师制、组织开展教研讨论和科研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教学团队的学生评教成绩一直保持在优良以上,深受学生欢迎。近五年来,课程组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科研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EI、ISTP收录10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个;承担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获得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7项。
【关键词】网络技术 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的网络化,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动力,推动了经济建设迅猛的发展?全球信息网络化,必然需要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人才?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确立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量化到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市场定位是各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操作人员和初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就是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操作人员?施工人员?维护员?推广员等,具体到工作岗位主要有:网络施工员?网络管理与维护员?网站维护与推广员?网络方案及产品营销员等?要求较高的一些岗位群如:网站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与开发?网络方案设计?网络产品设计?网络技术培训等岗位,虽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但中职生的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成为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
2.围绕岗位群确定专业方向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就业岗位群确定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可以围绕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办学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情况可以确定其专业办学方向主要为: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方向?网站维护与推广?其中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方向主要定位于培养网络公司的网络施工员?网络方案业务员(售前经理)以及网络维护与管理员(或售后工程师);网站维护与设计方向主要定位于网站数据维护人员?网站方案推广人员以及网站广告营销与制作人员等?
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与维护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办学的主要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及应用能力?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规划?安装施工与连接?维护的能力及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装?配置与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工程图纸绘制与读取能力等?
网站维护与推广方向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最具成长性的专业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网站的规划能力?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制作能力?网页动画制作能力?网站推广与数据更新能力?网站图片与文字的处理能力等?
3.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核心课程体系
现在的中职办学是2+1模式,2年的学校学习,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在校2年的时间里学生既要完成一定量的文化课的学习,又要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还要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既有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有人文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内容,重新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计算机大类专业的分支,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是中职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包括Office 办公软件的应用?工具软件的应用?必要的数据库知识与程序设计的知识(可使用自编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知识,相应的这些技能对应的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中职生的就业岗位群分布情况来看,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专业方向核心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含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工程图(Auto CAD)?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综合布线与局域网组建)?局域网管理与安全技术(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网络配置与管理(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
网站维护与推广方向的核心课程有美术基础?网页美工(将Photoshop的知识应用于网页设计中)?网页设计(以静态为主,含数据库与动态技术)?网页动画设计?网站维护与推广等?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认可的“双师型”教师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具备与本专业同系列的技术职称或岗位资格(技能)证书;第二种是虽没有取得实际工作领域专业技术职称,但具有了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专业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第一种是属于证书型,第二种属于实践型?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更欢迎实践型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职业学校中这种类型的专业教师中非常少,很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不能正常调入学校,职业学校纷纷通过两种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聘请企业人员到校认教?将专业教师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二种方式是解决学校双师型师资不足问题的好的方法?
5.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广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教育行政与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师资的培养?设备的更新?实训空间的完善?价值取向的改变?教学理念的调整等等都需要有很好的支撑?我们相信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定能为社会培训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富荣.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 袁杰.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思路[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