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
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学习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以主动获取新知识信息,掌握认知的策略,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三、拓展美术文化范畴,培养创新的思维。主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着手,在美术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教学,树立以发展能力和人格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关,在学生发展创新的要求本能上,把美术的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
四、课堂上要有效的运用创新教育,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在教学中能够愉快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上能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五、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 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总体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 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 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二、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
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首先,公平竞争与机会均等的贯彻尚不尽如人意。如果公平公正与机会均等能够贯穿经济与社会竞争的始终,成为经济与社会竞争的唯一依据与要求,就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受益于改革。但是由于权力因素在当前经济与社会竞争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而权力因素注定只会为少数人的利益发挥作用,因而使得不少的人失去了同等竞争的机会,被排斥在改革的受益群体之外,从而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恒穷的局面。而且由于权力对于经济与社会竞争的非正当介入难以受到抑制,少数人的愈加富裕甚至要以其他人利益被盘剥为代价,而这自然也就会造成改革普惠性不可避免地下降。
其次,政府部门在推进各领域改革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有的部门与企业甚至假借改革名义牟取私利,有些地方政府为牟取暴利而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抬高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造成社会财富愈益向少数人集中,导致发展与改革的普惠性难以显现。比如有关部门在推行基本资源价格改革的时候,不断提高基本资源价格,造成社会低收入人群生活愈加困难;医疗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都在实际上造成人们手中资产的流失,从发展与改革中获得的些许财富迅速挥发,人们自然也就难以体会到发展与改革的普惠性。
再次,工资制度等分配领域的改革“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有些群体的工资不断上调,有些群体的工资水平却一直原地踏步,而城镇最低保障标准等却提升极慢。这种分配政策上的不均衡自然造成人们生活水准的分化,发展和改革的普惠性所能显现的范围自然也就狭窄。
除此而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相当程度地降低了发展与改革的普惠性。改革难免造成人们收入水平的分化,但是如果高收入人群所纳税款的大部分能够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部分能够被用于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发展与改革就能惠及更多民众,也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发展与改革的普惠性。反之,如果发展与改革的成果不能转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健全,相当部分国人尤其是困难人群,就难以分享到发展与改革的成果,就难免会滋生被发展与改革抛弃之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武术教学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17-0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运动,它是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当前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习练方法和理论体系,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武术注重精、气、神、心、身的协调,讲究天人合一,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因此,武术成为培养体育人才中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武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不符合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基于人才培养的武术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 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全国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武术教材主要包括初级三路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剑和少量的攻防技术等内容,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需求。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想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学习一些散打、攻防格斗和防身术,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还能用来防身,保护自己。教材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平时只是简单应付,偏离了武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2.武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当前的武术教学以套路学习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加上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是很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导致武术课程枯燥无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
3.武术教学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武术教学的评价与其他体育课程的评价大致相同,未能体现该课程的特色。武术教学内容以初级长拳、刀术、棍术和简化太极拳等为主,在对学生武术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演练套路的熟练和规范程度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自身道德修养和武德的养成,也没有具体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术的防攻用法。武术教学的单一评价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喜欢武术课,又害怕上武术课,担心期末考试无法通过,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
二 基于人才培养的武术教学改革路径
1.创新武术教学内容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条条框框,敢于创新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武术内容,增加对抗性项目,类似防身术、擒拿等,通过双手对抗练习、人―物对抗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第二,结合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创编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新教材的编制要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武术套路,缩短套路长度,做到难易适中;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性格和道德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坚忍顽强、奋发向上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2.丰富武术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武术的教学要求,只有不断丰富并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人才。教师要对武术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武术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武术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武术教学视频供学生欣赏学习,多媒体视频可以准确地示范各种组合动作以及套路的动作难点,学生反复观看,反复练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武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可以同时采用表象训练教学、先集中后分散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而打击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3.成立武术协会,保证课内外武术活动的开展
武术协会是武术教学的课外延伸,对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和教师组建武术协会,并将其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将武术协会的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武术教练身上,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武术协会的创办中,积极创办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等课外武术团体。
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成立后,要选择武术技能较强、具备管理能力的优秀学生作为团体骨干,并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武术的由来,武术传达出的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向同学介绍武术的防身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训练中,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此外,还要定期在社团内部举办武术知识讲座、武术技术切磋交流会,并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对武术的认知。
总之,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的创办不仅能使爱好武术的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武术训练,保证课内外武术活动的开展,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使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绽放光彩。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武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武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并加强对学生具体动作技术的指导,教授学生一些防身术,提高武术的实用性。武术课程的考核要根据内容的调整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考核过程中要模拟一些危险场景,考核学生的攻防意识、功防能力以及武术运用的灵活性,并注重对学生武术道德的考核。
5.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武术教师担任着教学中教的任务,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层次、具备较高道德修养的武术教师队伍。教师要能够时刻关注武术学界的前沿动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到校进行经验的交流使教师在交流沟通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2)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3)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机制,将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相结合,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武术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质量;(4)教师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武术学术层面的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 结论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学生体质、增强学生意志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培养出具备高超武术技能和高尚武术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视角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2]张伟明、巩志囡.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
[3]崔白帆.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5(11)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基础上,创设 “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 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 “ 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 ,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促使 “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 ” ,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不但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出亲切自然,并且在教学语言上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过去教师让学生发言时,总是说“你讲给老师听”,现在更多的是说“请你讲给大家听听”。过去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时,教师总是说“你坐下!”现在更多的是说“别急,再想想!”或“谁来帮一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心情恢复平静,再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是学物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二)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与教师的适度引导、帮助的关系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产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领悟,教师则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干预度”。过去的课堂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教师中心”倾向,这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是不利的,因此应当改变,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探索。教材编写应当考虑课程实施的需要,为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奠定基础。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构建“情景性问题”,使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掌握“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供载体,这是教材编写的努力方向,我们应当进行积极的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应的调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学情境,或与学生一起、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数学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过去更重要了。因为过去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信息渠道也不多,接受的大部分是书本知识,但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渠道四通八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等都是教师、家长所无法控制的。这样,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分析、处理和使用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教师的角色会变化,但作用更大了,未来教师也更难当了。
二、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 用好 ” 教材,而不能 “ 教好 ” 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为,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
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统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伎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有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
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话、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大声读书、怪调回答等。但当他们常常被尊重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谋
求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改革建议
综合来看,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科技、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和实用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艺术的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设计逐渐成为重点,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阻碍了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服务。
1 当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关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设置缺乏严谨性
艺术设计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之前必须有较为严密的课程设计,只有做好课程设计工作才能保障该专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调查,没有认识到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只是以经济利益为重点进行设置,没有综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承担该课程的能力问题,这种过于简单的课程设置意识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特色和较强的实力,而且还导致了教学后劲不足的问题。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作为高等院校,其目的就在于进行人才培养,而校方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具体措施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让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相连接。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就出现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教学模式过于普通,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课程体系结构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就是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必须做好每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教学设置没有考虑到整体需要,只是进行简单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教学的效果。
1.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反之如果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在我国高校对艺术设计类考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为主,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针对我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做好以上几项人才培养的工作,必须及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以市场为基准做好人才培养
传统教学方式有其优势,同时又具有相应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方面。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应当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此来进行教学。以市场为基准就是要求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时刻了解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市场的人才培养能力,发挥最大的功效为社会主义市场作出贡献。
2.2 实现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改革
传统的“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制作――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更无法真正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显得单调、乏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式教学”与“N+2考核”相结合进行。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
2.3 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我国相关院校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注重实习,改变传统观念中对于实习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且安排切实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次,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专业的教学体系、模式以及队伍,针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改进,为我国市场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问题和新情况也在不断地出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切实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舟荣,程玉然.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J].现代教育与教学,2013(8):92.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摘要:应科学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的地位与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分层教学、动画教学等方面提出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和改革设想。
关键词 :高等数学;动画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94-03
学生现状
某高职院校2012级学生的高考数学最高分为128分,最低分为15分,不及格率为83.77%,平均分为69.38分,折合百分制的平均分为46.25分。可以看出,学生高考数学成绩不理想,基础偏差。成绩虽呈正态分布,但众数偏离平均分,凸显成绩优秀、良好的学生缺乏,如图1所示。
学生期考情况
鉴于学生基础偏差,我院数学教研室大胆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编写并出版相适应的数学教材,重视数学思想与技能培养,但因缺乏数学实验室,改革尚未到位。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显著提高,期末考成绩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3分,不及格率为32.7%,区分度为0.47,平均分为66.02分(百分制),与高考成绩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从期考数学成绩分布表中可以看出,成绩良好的学生增多,成绩差的学生仍然偏多,极差很大,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
学生的数学期考成绩与数学高考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1368,通过数学检验,显著性分析的结论为实相关。
学生进步情况
高考数学成绩与学生期末数学成绩经过可比折算,推得63.21%的学生学习有所进步。成绩差学生的进步更大、更多,而个别优秀学生却有退步。学生学习情况概率分布图如下页图3所示。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 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笔者统计了平时不爱学习、常旷课、常抄袭作业、常玩游戏的200个学生,期末考不及格率为81%。这些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为60.22,与所有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69.38相差不大。而且有10位高考数学优秀生变成了差生,约占5%,25.65%的高考数学差生期考成绩合格,约3%的差生成为了优秀生。
学生的基础 从图3可知,高考数学成绩与期考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约为0.4,属于实相关,不是显著相关。通过数学检验,说明高考数学成绩与期考数学成绩有一定的关联,即学生的基础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决定因素。
教师及教学因素 通过平均分等相关数据分析,学生成绩与教师及其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不会太大。如同一位教师教了一个大班、两个小班差别明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在教师、学生都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巨大威力,任何一方消极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期考复习方面 在几个不同的班级中,按正常复习与极细复习做个比较,发现平均分约有1.87分的差异。这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复习只要掌握好度就行了,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切努力都打折。
试卷因素 试卷难易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及格率,教师都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命卷。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消极信息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对学生要经常教育,教育务必及时,一旦养成坏习惯,今后教育的难度会变得更大。我们常与学生谈心,一说就明白,一做就回到老样子。高中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只有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才行,教育不能半途而废。
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下面讨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高职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交织缠绕在一起,改革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
设计理念 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适度降低理论水平,多用直观的图形说明定理的正确性,加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重新构建数学内容体系。这样设计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我们将数学课程内容分成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基础模块的主要内容为一元微积分,应用模块则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应用模块。这样可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分层次进行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分化极大,为了顺利开展教学,可按专业开展分层次教学,分为A班和B班两种。A班为加强班,主要为有志于专升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爱好数学的学生而设。B班为正常班,数学理论要求适当降低,重点是应用与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减少计算环节,增加查表应用。对于参加A班学习的学生给予政策倾斜。对于B班教学大概设计如下:补充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与专业需求的基础知识)。以电力专业为例,根据专业需求,我们增补了“三角函数”及“复数”这两章内容,删减了特殊类型的极限计算方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隐函数的求导方法、曲线凹凸的判定、图形的描绘、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增加积分查表法)、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二阶微分方程的求法等内容。对于无穷级数部分,只讲无穷级数的敛散性概念、等比级数的敛散性、傅里叶级数,而不介绍正项级数、交错级数、幂级数的敛散性判定等。
实验室建设 为了配合数学教学改革,建立数学实验室,开展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利用软件计算的能力。针对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基础的学习,避开繁琐的计算技巧的训练,利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可以节约很多教学时数,又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院进一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动画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工科院校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课程。由于其抽象性强,使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极限、连续、导数、定积分等概念很难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用电脑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用空间图形生动地表现出来,真正降低学习难度,是笔者长期致力解决的问题。几年来,笔者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软件设计水平,力图将高等数学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用图形动画将高等数学的概念表现得更准确、更完美,从而使学生定性地获得一些抽象数学概念的感性体验。这些动画、图形可以其逼真的效果和可控性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一套《高等数学动画演示软件》,功能及界面如图4所示。通过动画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动感化,不但可降低抽象性与难度,而且可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用一次期末考成绩来评定。期末考只能体现学生期末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不能把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要从多方面去评定,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将学习态度、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助学成绩、实验成绩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定。
通过以上改革,能够方便地开展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谭静.对数学实验融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29).
[2]王宝艳.用动画、图形建构定积分概念的探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基础支撑条件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③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行为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组织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指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不要把教材当成学生的世界,要让生活中的自然成为学生的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转贴于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内容除关注学业成绩外,更要重视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