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第1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于萍(1987-),女,山东烟台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16-04

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程跌宕起伏,新世纪的大力推进使其在内涵发展的新生中昂首阔步。其中,课程与教学是内涵发展的两翼。当下,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行进中,但是,教学领域的革新之旅却仍步履蹒跚。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稳健有力,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指明其教学方法的几大趋势,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切入口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普通教育及学术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常会出现借鉴过度,即生搬硬套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本文决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的特殊土壤中培育出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勾画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前景蓝图。

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相对于学术体系的独立存在[1]。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联系及其技术应用性赋予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的独有基因。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特点

首先,所学知识的性质具有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很重要,前者尤为重要。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实际“做事”的人,而不是善于进行理论思维或设计与规划的人才[2]。

其次,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具有特殊性。职业性学习的三种表征方式是:(1)片段式的、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个人的、情境的或是情感的体验,属于个人知识;(2)概念性的或语义性的――指概念和原则以及他们的定义解释,相当于命题性知识;(3)行动性的――指在以上两种表征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做些什么,即程序性知识。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职业性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把一定的概念原理用行动表现出来。在职业教育中,这三种表征是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技能的获得的,学习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开始。一些学生喜欢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善于从实践经验中学习理论和概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行动表征,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于学术体系里的学生,只是普通教育没能提供给他们把行动表征体同概念表征联系起来的方法。所以,他们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式和组织方式的特点

职业教育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原理和方法与学术领域中的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习者和知识体系外,更要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也要考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两者的满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职业教育更讲究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坚持职业性原则――提倡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分析。第二种,以英国为代表,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能力本位培训框架内独立分散的工作场所胜任力为根据的。最后,基于对严格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不断批评,出现了不同于前两者的第三条道路。它的学习观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启示是:(1)过程性――个体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性知识,获得渐进式发展;(2)社会性和情境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3)整体性――依赖于构成能力的整体观念,利用职业中关键任务整合知识。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卓越性,同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

(三)学习场所的二元性特点

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以教室、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不同,职业教育牵涉到学校和工作场所或实训基地的同时性学习,这种双元性的安排类似于学徒制,但更强调结构化的工作经验项目。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通过真实工作进行学习的机会,又称为“真正的学习”。

这种二元性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同学习场所间学习迁移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如何提供最好的互补性活动,以使职教学习者能够反思和整合从不同场所和经验中学到的知识。这强调了发展“学会学习”和有效利用非正式学习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职教教师也因此多了一个“联结专家”的重要角色,要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联结他们所经历的多种学习形式。

(四)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学习者相比,职教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社会学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是一定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中高考失利等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3]。这就强烈要求一些支援,如针对有特殊需求学习者的读写、计算和咨询服务等。所以,职教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服务准备以应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从心理学看,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不同于学术课程的学习者。正如我们所见,他们更倾向于活动性、经验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视觉图像学习优于口头言语学习,同时,又更依赖于教师的用心指导。这些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教室和工作场所的不同学习风格,如何处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匹配的问题等。

至此,已初步论证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特殊之处,这就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奠定了逻辑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教学方法更好地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努力运用心理学、系统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教学方法的以下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

身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这些必然影响着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如今,好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有效传递,而更多地被理解为促进学生优质化学习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教学也正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更加追求自我导向学习――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教与学的责任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分担。因此自我导向和学会学习的技巧需要被教授,教师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能促进这些技能发展的教与学的体验。简言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焦点正从教师转向学生,学习者正在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4]。

职业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学生角色的转变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并且与学习促动者、学习情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相关联。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自我导向学习的技能是整个学习过程得以发挥功能的关键。而教师作为关键的学习促动者,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资源是必要的、哪些资源是可获得的、哪些是缺失的,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情境、认清情境中的支持因素和学习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并放弃珍视已久的传统的实践经验,比如作为“舞台的权威”以及其他一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二)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活动为中心

教育大师陶行知这样看待教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必须诉诸于“做”,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有: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实际“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其次,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动觉型和互动型居多,他们的知识表征方式以行动表征为主。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活动中心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解放学生的身体,使其成为教育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这就需要克服身心二元论,促进身体活动与理解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整合。同时,要教育学生有意义地、雅致地运用身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与心智一起在尝试与承受结果的联结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其次,活动类型多样化并保持彼此间的持续互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多类型,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游戏―参与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任务―合作式等[5]。但是教学的活动中心化并不是追求活动类型的多样性,重要的是多样的活动要彼此联结互动,共同服务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学趋向整合性

职业教育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罗日叶在《整合教学法》中将能力界定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力是为了解决某一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整合了的支援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实现。尤其是当职业教育的学习兼顾学校和工作场所时,这种整合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实现教学的整合化呢?首先,教师要有“联结”、“整合”的本领,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学习场所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整合,彼此补充。同时,教师队伍要善于利用团体组织来整合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其次,为了整合学业的获得,要积极开发支持工具(一套呈现给学生的物质因素)、“背景化”教与学的过程、构建具有整合功能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网络、同化新的学习经验、结构化学业的获得[6]。最后,可以借助项目统合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项目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它在促进知识学习、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和产品制作的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学倾向于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与学的方法

在职业世界里,由于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团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力的发展,而且,实践证明,团队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期许。

教与学方法团队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有:首先,这意味着教师团体需对学习经验持一个更加整体全面的视角,需要知道使这些学习经验互相补充、彼此增价的方式。这些团体需要吸收一些不是教师但一起工作的人和可能提供丰富经验的学习者加入。这些“他者”可能包括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导师。这是一个趋向于多学科和跨组织的方式。其次,在学生中间,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尤其体现在项目教学中。项目教学以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项目小组是区别于常规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教学集体,小组内部每个成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必须明确,小组成员要自我负责、共同协商、共同组织,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团队的文化来保障每个项目成员都能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注重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关键能力[7]。

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要求

教育体系中的任何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教师、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其他教育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要求。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只有建立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教学改革才会是有力和有效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方法的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基于学科逻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项目为单位;课程类型的设置要坚持选修与必修、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等多元并举的准则等等。

(二)教师能力的建设

教师在课改和教改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趋向性发展迫切要求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扩充教师的能力领域、丰富教师的能力词条。例如,要更加重视发展教师的社会联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总之,要顺应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开发多因素、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师能力模型。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

要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资源是基础。教学资源指教学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手段、器具、设备、场地等的总和。为了给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是建设书本教材及配套练习。在教材结构方面,采用螺旋式和范例式相结合的教材结构类型,以项目或探究性活动为主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整合的编排序列;在教材内容方面,内容的选择坚持前沿性、实践性、多元性、丰富性、趣味性等原则。二是建设多层次的实训基地。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起头并进,共同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要加强建设针对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情景视频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等。

总之,对职业教育教学法的研究要深深扎根于职业教育特点之上。本文尝试着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初步探讨了教学法的一些发展趋势,并简述了教学法改革的实践要求,旨在为职业教育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2]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

[3]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

[4]Hugh Guthrie, Roger Harris, Michele Simons, and Tom Karmel.Teaching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J].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and Teaching.

[5]余陈营.浅谈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和教学法[J].福建建材,2009(5).

第2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研究者;调查研究

1.调研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钱伟长院士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教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必须是研究者。

职业学校教师掌控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是什么呢?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把控课堂、授人以渔,应当实现四个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最终取得掌控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

目前,江苏地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然而,职业学校如何引领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积极响应者,等等,是摆在等职业教育决策者、职业学校领导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江苏地区12所高职、中职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调研目标

(1)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2)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道路;(3)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着力点。

3.调研对象和方法

3.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中对江苏地区在教育科研工作搞得比较突出的10所中高职学校和2所薄弱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3.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我们编制了无结构型问卷,内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教师教科研课题的来源、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着力点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采用了无结构式访谈法。我们随机与部分老师进行了半控制的访谈,事先准备了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有的问题是在谈话中形成的,尽量让被访谈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双方互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谈与讨论。

4.调研结果

4.1 问卷回收及访谈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68分,收回有效问卷68份,回收率100%。

个别访谈9人次,集体访谈1次,其中存在访谈偏差1人次(剔除其访谈资料)。

4.2 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笔录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我们就这次调查研究的主题概括出如下调研结果。

4.2.1 教师教科研意识错位的主要表现

在众多职业学校教师潜意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教科研错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二是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是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四是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其中第四方面表现得最为严重。

4.2.2 教师不能正确认清教研、科研与成果的关系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教研与科研间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一般受访教师不知晓。通过调研,我们帮助部分教师理顺了这一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教研工作的范围广,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科研工作主要是指有关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这种见解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产品、专利或精品课程等;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但就教师本身而言,要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必须以科研为重要手段。

对于“一定要写论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教研与科研吗?”的回答,所有的受访教师都是一致否定的看法。他们谈到,教师进行教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与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教研、科研成果的精华——论文的发表来体现的,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通过撰写论文,不但可促使自己掌握学科动态,更新知识和深化知识,而且还可促使教师把新的教研成果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2.3 对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的认知情况

当问及到“你想成为教师研究者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部分教师茫然。

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一是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二是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三是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论文质量的优劣是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4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的讨论

对于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研究者,成功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他们谈到的体会概括如下。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的起点是阅读——书籍、期刊(提高理论修养,掌握语言系统);着力点是研究——问题就是课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增长点是反思——思考、积累(步步高);驿站是写作——思辨中升华……继续研究。

他们认为,成长之路无止境,没有终点。沿这条路走下去,没错!

4.2.5 对教科研课题的来源的讨论

受访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在哪儿?”作了讨论,他们认为,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的选题应扬己所长,根据自己和团队的特点进行选题,选题宜小不宜大。课题主要来源于:(1)源于理论教学;(2)源于实践教学;(3)源于工厂实际;(4)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系统化;(5)源于教师对知识的更新;(6)源于学科知识的交叉;(7)源于兴趣;(8)源于对学术的追求。正如他们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4.2.6 对教师开展教科研着力点的讨论

找到支点,你能撬起地球吗?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们认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基点——“草根研究”。职业学校中的教科研应基于“为了教育”、“关于教育”、“在教育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内容与学校需求“零距离”,研究目标要与教育场景“零位移”,研究实施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重点——问题研究。它是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教师可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的每一个步骤当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学校变成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亮点——微型课题研究。它是相对大课题研究而言的,是教师解决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具有“小”、“贴”、“实”、“真”等特点。一个问题即是“课题”,一个主题即是“课题”,一个愿景即是“课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事故”,而是困惑;将反思内容提炼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当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作憧憬与勾画,并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教育工程、某一种特色教育或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你的教育教学愿景。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热点——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靠感觉和悟性,而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学生,来自于教学闪光点和教育机智的瞬间捕捉。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所谓学术论文的“规范”,而应选择教学后记、教案反思、教育Blog等随笔类“自由”文体风格。教师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这种永不停歇的追问能帮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第3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

一、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突出的职业导向特性,探索构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具有较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必须具备适应岗位变换的可迁移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新时期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2.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针对这些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充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科学全面地构建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从业竞争力。3.是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终身学习及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生活为依托,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服务于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耦合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两大系统,它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共通性和融合性,二者在客观上存在实现耦合的可能性。1.教育内容相互融合高职教育特点不仅要求高职思政课坚持思想政治导向,而且要坚持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价值观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高职思政课教学具备丰富多彩的形式,更需要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制定知识的目标,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在培育着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这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2.教育培养目标一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思政课通过渗透式教学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较完善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使思政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了自然的接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靠的职业人才。3.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空间有限,通过探讨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寻找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托,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究

基于渗透式教学的高职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才能取得成效,其关键是统筹好如下三个方面。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学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为目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积极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教学,突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国家利益与学生利益相统一、学习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统一、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统一。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渗透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双主体关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或理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和课外的旁观者,而是课内外活动的主导者。通过策划学生研讨学习、总结点评、团队展示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把握、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最终实现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的主体,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更不可相互取代,既强调双主体,又注意发挥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3.教学中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渗透教学中既不能渗透过度,用实践教学内容来代替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失去思政理论课的学科特性而变成纯粹的技能实操课,也不能因渗透不足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将这两大教学部分统筹起来考虑。在开展实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带入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展示和讨论,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思政课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熏陶,也是一种能力提升。4.构建多元化的动态管理与量化考核制度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渗透式教学必须在评价体系中溶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从评价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化,并且让学生参与考评,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指标包括项目实践的完成效果、理论考核、综合师生的意见、项目实践的参与完成情况、日常行为的表现、行为进步情况等。如可按项目参与表现20%+项目成果展示30%+团队合作20%+开卷考试30%的方法考核,达到学生观念培养与行为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2]黄林妹,范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行动导向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6,(13):121-124.

[3]姜彦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83-85.

第4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建设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多媒体专业作为一门边缘性专业,是结合了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与设计艺术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学生除了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之外,还要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交互式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毕业后能到广告设计公司、影视传媒公司、建筑装饰公司等单位就职。

1.课程改革

1.1多媒体专业教学现状

1.1.1课时有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高职学校办学特点,学生大多在三年级下半年进行顶岗实习,因此所有课程必须在两年半内完成。于是出现了目前的教学状况:由于课时有限,许多课程只能在软件使用层次上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最终对各种课程的学习浅尝辄止,专业上技术与能力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处于“杂而不精”的尴尬水平。

1.1.2对专业基础课未能引起重视。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是相对于其他计算机专业较为特殊的一个专业,说其特殊主要是因为它似乎和美术专业有太多联系。因为大多数学计算机的学生基本上毫无美术基础。而多媒体专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艺术创作搭建平台。美术基础教学是多媒体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前的必修基础课,特别是学生大一年级进行基础课训练尤为重要。往往在刚产生兴趣后课程就快结束了,导致学生的美术功底不扎实。

1.2改革方法

针对上述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某些核心专业课程应该分两学期完成,前一学期熟悉软件的使用和基本操作,后一学期开设综合项目实训,如说平面动画设计课程,前一学期可以先开设flash软件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flash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后一学期再开设动画项目设计,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完成动画项目的开发。又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前一学期可以先开设photoshop软件的操作,后一学期开设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根据photoshop的应用,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的制作,比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针对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尽量将基础教学排满整个大一年级,并对基础课程进行细化:除学习传统的素描、色彩、速写课外,还可增设三大构成、基础图案、装饰画、美术史等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基础课[1]。加强各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为二年级学好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要综合性整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孤立的,特别是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的教学,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不能仅局限在各种先进软件的操作功能学习上,还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与相关学科整合。同样,高职美术课程,既不能安排单纯以提高造型能力为目的的绘画教学,又不能孤立地进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知识的教学[2]。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及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特点进行备课,对教材内容有取舍,对多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2.2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式选择应注重实践性。[3]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而多媒体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独立完成设计、操作任务[3]。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不是通过理论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穿插、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完成。如包装的设计,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能根据要求完成设计,同时还要使用素材资源、掌握设计的软件使用最终完成设计效果图制作。教学方式注重整合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在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职业素质[4]。

2.4教学手段改革

建立多媒体专业课程网络课堂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平台要包含课程的电子教案、学习课件、实训指导书、习题库、在线测试等内容,为老师的网上教学、学生的网上自习及师生的在线答疑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

3.教学评价改革

3.1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多媒体专业可尝试进行新的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如通过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相挂钩,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以此为基础为未来的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新的理论及实践方式。

3.2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多媒体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不能采用单纯的理论知识一次性考核方式。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如采用百分记分制,按“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比例综合评定该门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可再按“考勤10%+期中考试10%+实训20%”评定。

4.师资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师资来源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缺乏参与实际设计、应用的经验,而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造成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缺乏。

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手。

第一,学校加强对教师培训。可以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正规培训机构或厂商组织的师资培训,或者产品应用的认证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机会直接了解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市场发展状况,而且有可能直接参与产品的实际研发。同时,还可聘请其他院校或社会上具备计算机厂商认证教师资格的教师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授课,将最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引入专业教学中。

第二,教师应不断钻研提高综合能力。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教学经验上而应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具有对课程进行整合、开发、设计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基本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注重反思,提高教学评价能力,通过钻研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结语

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多媒体专业也随之飞速发展。多媒体专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并通过技能的培养,提高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东.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电脑开发及应用,2008(5):73.

[2]肖海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8):1772-1773.

第5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另外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中小型制造企业蓬勃发展,社会因此急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专业飞速发展。随着普通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并对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加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教学;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李晓蕾(1980---), 女, 辽宁沈阳人, 沈阳汽车工业学院.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042-02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全球贸易繁荣,中国在改革开下,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加入WTO后对外贸易更加频繁,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国内加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标签。随着中国出口的加大,加上英语国际通用性,商务英语专业应时而生。高校纷纷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得到飞速发展。但近几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加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供过于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难的现象,尤其高职毕业。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专业发展战略,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动手解决贸易业务问题。但目前高校因种种原因,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看到商务英语专业有着巨大的市场,不管条件成熟与否,一般高校几乎都增设商务英语专业;不管教学质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程度如何,不管有没有“双师”素质教师。都急于从事这一专业的开设。所以学生毕业了一般能英语不能外贸,能外贸不能英语。两种能力不能兼顾的去从事商务英语的相关工作。

(一)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大纲,没有权威的教材,可供读者选购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存在门类不全、 形式陈旧,语言老化 ,练习单调,特别是内容严重滞后于国际商贸蓬勃发展的形势等问题 ,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教材难以找到,各高职院校的选用的教材内容不一 ,水平高低不同,有的院校在找不到合适教材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本科院校使用的商务英语教材。教材的设置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颖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加强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特别是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水平的教材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二)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相对缺失

由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对商务知识进行专门学习,虽然有很丰富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没有对商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没有形成对商务英语这门学科深入的了解,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少数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商务英语专业,但由于并非毕业于师范专业,基本教学技能缺失,而且也并没有在真实的商务场合下进行锻炼,对于很多需要在真实环境下才能切实体会的商务经验也掌握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表现形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商务英语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和实效性,而由于相关教学体系建设的落后,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实行“ 灌入式 ” 教学,“ 老师讲,学生听 ” 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商务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强调动手和动口能力的课程成为了一门传统的英语专业学科。对专业课实行单一的母语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把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融合为一体,不能运用地道的英文来表达所学的专业知识; 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入世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外语人才,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力求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培养“ 一专多能 ” 的人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在很大程度是借鉴了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教学的重点不突出,专业无优势,不能够真正学习到和专业对口的知识。甚至有的院校的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英语的设置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象征性的开一门专业课 ,对学生进行一些强化练习 ,结果可想而知。

(五)学生实践机会少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使商务英语教学有好的效果,首先就要对学习者将来的工作环境进行分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商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或将学生带到真实的商务场景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单凭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身进行实践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 ,被客观条件所限制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模拟实践时,都是在课堂内进行,模拟环境仿真度不高,很多细节问题并不能被很好的注意到,导致学生不能在真正的掌握商务英语知识的精髓。不能真正地将商务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当中。

三、加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建议

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严格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并紧密围绕 “双语,双师,双证,多元通道”的教学特色,从事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的工作。商务英语专业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英语能力为核心主线,学科设置、教学方面等均须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英语能力出发。学生在学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学习相关的商务基本知识及掌握最基本及最实用的商务技能。

1)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导向,确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商务知识以及企业所需的基本商务实践技能,能在各种商务场合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商务实践活动的新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

2)专业建设分成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商务实践。商务英语专业在建设上将严格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以及”三实”即”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英语能力为核心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和体系。

3)建立商务技能课程选修模块体系,注重商务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双语双师型教师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展英汉双语教学,教授商务知识和企业商务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将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主导模式。

5)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主,大部分的商务类双语课程将引进全英文/国外原版教材或改编某些原版教材。

6)建立以双语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中青年专职师资队伍,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教学科研并重的人才

四、结束语

现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虽然面临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但通过对现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并使其完善,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定能被社会所需要,家长和学生认可,并不断的改善和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丁应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3期。

[2]叶兴国,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10月。

[3]梁志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年04期。

第6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75

1 前言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精神,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效果和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支持,构建友好的教学平台,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再现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的成熟经验,并且结合了高科技手段,因此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具有相对的优越性。

本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高职食品类专业的《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再现岗位工作场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应用。对高职专业教学中节约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教材《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该教材是院“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改革成果之一。“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是该教材中学习情境八的第1个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的试剂种类繁多、实验标准规范、实验条件严格、操作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难于再现食品中还原糖测定的真实工作过程,学生也更难以通过一次实验达到教学目的而得到正确的检验分析结果,因此教学内容抽象,还原糖测定的反复实验次数较多,浪费严重,给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验操作过程等加以整合,依托学院网络教学平台、flas与教学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过程,通过虚拟场景的教学设计,呈现实际工作岗位中食品还原糖测定的过程,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减少实验过程的盲目性和实验教学的抽象性,节约耗材,顺利完成测定项目,内化和熟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有一定的适宜性和针对性。

3 设计理念与构思

“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在高职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碳水化合物的一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过程中反映出学生们对实验兴趣较为浓厚,喜欢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但是,学习兴趣不高、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等,是高职院校普招学生的共同特点。而且他们的化学基础薄弱,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对专业和未来岗位工作了解不够。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力求构建一个集岗位技能熟化功能、知识验证功能、学习效果评测功能、实时互动交流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依次来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实践,实现做中教与做中学的有机结合。

在此环境下,通过运用直观演示、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丰富实用的数字化网络资源、真实直观的教学视频、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证、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与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应用,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评价及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该教学设计将做中教与做中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引领和指导教会学生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手脑并用掌握实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水平,岗位技能成长规律与知识技能内化规律,综合素养形成与职业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3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能力目标

4.1.1 理解还原糖的概念、测定意义及测定方法;

4.1.2 能正确配制和标定斐林试剂;

4.1.3 熟悉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和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4.1.4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和操作技能。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

4.2.1 学生经历实验准备、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具体过程,从中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4.2.2 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4.3 情感与态度目标

4.3.1 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3.2 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3.3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5.1 教学重点

5.1.1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辅之于flas演示)。

5.1.2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企业测定还原糖录像视频,操作练习)。

5.1.3 掌握斐林试剂的标定方法(观看视频,合作试验)。

5.2 教学难点

5.2.1 掌握滴定终点的确定(flas演示及教师操作演示);

5.2.2 理解并掌握还原糖溶液浓度、滴定速度、加热时间及热源稳定程度等对测定精密度的影响(展示企业规范,操作验证);

5.2.3 滴定技能的掌握,注意平行测定时溶液消耗体积应不超过0.1mL(合作试验,强化技能)。

6 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技能形成规律,以还原糖测定为主线,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将4学时的教学活动依次设计为创设情境10min,确定任务15min,实施任务150min,考核评价15min,知识拓展10min 5个环节。

6.1 创设情境

为了让学生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检测意义,结合现代年轻人爱上网、对新闻事件比较敏感的特点,以2则网上公布的因糖果中还原糖项目在抽查中不合格造成的影响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课程情境:小陈是某脱水蔬菜厂的食品检验员,主要从事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其中,还原糖含量是脱水胡萝卜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出厂的必检项目之一。小陈的工作就是根据国家关于还原糖的检验标准测定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含量,并将检验结果与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出具检验报告。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什么是还原糖;结合你身边的例子说说测定还原糖的意义。

由情境和问题入手,导入新课内容。

6.2 确定任务

通过情境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是在学校的食品检验实训室进行“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同时给学生分发工作(学习)任务单和资讯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工作任务由样品处理、斐林试剂的标定、样品预测、样品测定4个子任务组成,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和上网查询,认真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工作(学习)任务。

6.3 实施任务

在资讯引导、个人学习的基础上,由每位学生做出本次工作任务的计划,并通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以实施单的形式制定出小组最佳实施方案,由此进入到任务的实施阶段。

相关研究表明:在接受新信息时,人所获取的信息中记忆的25%通过视觉完成,听觉占到15%,但是,如果我们将听觉与视觉结合,那么能够记忆的内容可以达到65%,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工作任务的流程和技能要求,将一则还原糖测定的实验动画呈现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实验场景,增加直观感受。实验动画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提示完成实验模拟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实验的盲目性,为学生实施后续检测做好铺垫。

同时,由教师提出自学引导题:

在样品处理时,能不能用铜盐作为澄清剂,为什么;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乙液的贮存方法怎样,为什么;

滴定为什么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

样品溶液预测的目的是什么,请解释说明;

说说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操作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让每位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后续的检测训练。

在子任务1样品处理实验前,给学生展示一组样品处理照片,告知学生样品处理步骤,将一段来自企业检验人员进行脱水高丽菜样品处理的流程录像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样品处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由各小组学生动手合作处理样品练习。

子任务2斐林试剂的标定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熟悉实验试剂的种类与发生的化学反应,向学生呈现具体操作的教学视频和企业岗位检测视频,讲解其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子任务3和子任务4是本教学单元的难点。为了化解难点,学生在实验前,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在检测过程中的一段教学视频,并讲解检测中的关键点和与上一子任务的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操作要点和规范,然后各小组合作检测练习,顺利完成实验,实现操作技能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还原糖测定规范内化,进而形成学生还原糖测定的专业行动,在合作实验中完成了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和关键技术技能的掌握。

实验结束后,再次带领学生回顾提出的问题,在总结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深入思考,给出满意的答案。

教师以flas案例的形式,归纳总结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让学生讨论、判断、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以此加深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

6.4 考核评价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练习与考试系统,对学生还原糖测定实验情况进行测试。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形成本教学单元的操作的技术技能及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综合评价。此外,本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中的答疑讨论区,为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并利用QQ班级学习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拓宽教师答疑、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渠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具有实时互动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

6.5 知识拓展

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测结果,为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迁移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此环节给出拓展性学习材料,并突出拓展性思考问题,起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拓展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复杂实验的适应能力。

此外,将本教学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课外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点击观看完成课后复习及巩固所学。

7 教学反思与提升

“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工作任务的实施,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利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元学习环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种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动画、视频、影像、虚拟场景等信息化手段使这部分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可视,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掌握还原糖测定的原理和技能的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岗位工作品质,增强了安全意识。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也是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传授的综合检验,突出了岗位能力培养的思想,保证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而且对高职专业教学中节约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会起到借鉴作用。

本教学设计获得了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课程教案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教案类作品大赛的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4]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J].科技信息,2008(1):198-200.

第7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 课程案例 高职经济管理 优势 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时应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专业型的应用性人才的发展需求,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机统一。《管理学》作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中突出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全面整合,立足于专业课程发展的目标,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1.《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案例教学法可以实现企业案例与课本知识的有机融合,通过在课堂中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和个别事件,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授,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真实的管理感受和体验,并提出拓展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个案的分析中激发学生的李杏思考,从个案中依据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进而归纳结论。此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储备的知识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在配套性建设中实现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总结案例中知识的理论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方法。

2.《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路径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要明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以企业为例,就需要介绍企业的背景和具体事例的详细资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分析和整合,实现对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理解和总结,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1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是针对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知识体系的认知。

2.2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要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科学选择教学案例,尤其是要选择具有时效性的贴近现实的案例、选择针对某项知识理论的案例、选择与实际管理情境贴近的实用性案例。例如,在南方某宾馆的迎宾楼的客房部管理工作中,由于佳节刚过,客源较少,管理员A和B商量将刚刚休息过的假期延长三天,然后20天不允许休息。后来,紧张的工作日以继日地持续了十几天后,员工小陈突发胃痛、小李母亲心绞痛住院、小黄的腿不慎烫伤,面对请假问题,管理员A以本月没有假期,如果请假需要扣一大笔工资为由拒绝请假。于是,小陈和小李只能克服困难继续上班,后来客户投诉小陈哈小李服务态度不热情。要求学生针对此案例进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分析。

2.3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

在对迎宾楼客房部管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指导学生从企业管理的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10-20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然后再将观点进行汇总后,针对共同和个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尤其是针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总结每个小组的不同意见,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理论的各抒己见。

2.4及时做好案例分析总结工作

教师在案例教学完成后,要及时针对案例教学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学生针对案例讨论中的解决方案进行汇总,然后指出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一步通过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例如在迎宾楼客房部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对员工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工作环境状态的及时调整,特别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化”资源管理,注意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薪酬待遇,强化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加强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等。

3.《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保障

在《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密切校企联合,加强企业和学校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专题报告,让学生接近现实管理工作,强化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成绩所占比例的提升。

总之,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要立足于《管理学》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将抽象的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研究,强化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为学生营造积极、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创新性理解,实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圣年.实践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798

第8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成长;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13-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非正式学习的兴起、网络教育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已逐渐成为当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引入虚拟学习社区。与此同时,新时代对教师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

1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借助网络媒体得到快速的发展,各种网络教育机构和公司迅速成立,满足了人们学习、工作和教育提升的现实需要。e-Learning正成为知识时代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虚拟学习社区逐步成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知识管理正成为知识时代组织和个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虚拟学习社区正以其个性化、共享性(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共享)、开放性等特点,在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很大的功用。根据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发展,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且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身心素质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进修、学习、提高的过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如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职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成长过程。

1)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除了掌握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理论,行业发展状况,掌握职业、职业群的需求。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取舍、改进教学方法。掌握职业、职业群的需求,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性人才。结合职业教育理论、行业发展、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整合,进行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理技双优的人才。

2)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更新的脚步越来越快,高职教师必须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关注技术发展动态,用最新的技能知识来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效率。

3)不断提高的科研能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由此也可见科研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转型期,无论是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或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科研能够促进学校内涵的建设;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显现的问题

1)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整体不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主要指学术性知识、师范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班级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特殊能力;专业精神主要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满足招生规模扩大、专业数量激增的需要,先后从普通高校毕业生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吸收了大批新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入职前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关于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而普通毕业生入职前大多没有经历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缺乏专业实践能力。无论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还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他们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普遍不足。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贯彻执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工学一体化”等高职教育核心理念时普遍感觉力不从心。

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无论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是专业精神的培养,由于条件、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经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缺乏固定的学习渠道。外出培训学习,教研室会议,学术讲座,这些都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法保证学习的持续性、连贯性。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可以为教师的继续学习提供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便利条件。

2)教师专业培训产生的相关问题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度师资培训计划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计划的403个培训项目,主要侧重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教师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计划的514个培训项目,主要侧重于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师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训现状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培训数量不足及校本培训不足

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若以2008年教师的总数37.7万人来计算,以单个项目有100人参与的话,2009年的403个项目仅能满足10.7%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2010年的514个项目仅能满足13.6%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问题较为明显,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合适的渠道把所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教师分享,多数没有进行相应的校本培训,导致教师受益的范围大大降低。

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共进行了188人次的培训,占全院教师的35.9%,其中国家骨干专业的教师培训占了80%以上。由于2011年是全国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关键一年,培训数量为历年之最,但是由于骨干教师一人多次参加培训,导致实际人数并没有那么多。通过外出培训,获得了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但是,参加培训的多数教师没有并没有把这些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与其他教师共享,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应用验证。

②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不均衡

以2009年、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计划为例,培训项目的内容多为电子信息类、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等专业,其他专业的培训较少,而且教师专业成长所要求的职业道德或专业精神培训、科研开发能力培训、行业技术职务证书培训、海外培训、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企业实际工作锻炼等培训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某些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由于培训内容的不均衡,导致培训的对象的不均衡,其他专业的教师就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从而影响教师的知识更新、技能创新。还有,从2009年、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计划还可以看出,主要的培训对象集中在骨干专业的骨干教师和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再加之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多数普通教师都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

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参加的主要培训有新加坡管理学院培训、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等,培训教师主要是教学管理干部和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骨干教师。全年的教师培训也只进行赴新加坡培训教师交流汇报会。汇报会的次数与外出培训的次数差距较大,使得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不到普及。相关领导也极力开展交流会,但是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无法开展。

③企业参与培训项目的比率较低

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的培训,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全国高职示范院校的培训。参与企业培训的人数较少,导致接触企业的管理理念、生产管理流程、人才需求的机会较少,不利于掌握行业动态、校企深度合作。

4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

结合笔者所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的实施情况来看,高职教师专业培训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而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带来的问题,除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外,还应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上寻求突破。而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为校本培训提供平台支持,能够为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供技术支持。

1)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变革教师的学习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培养一个自主发展的教师。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的限制,高职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部分教师根深蒂固的高职教育观念,使得专业理论知识的扩展滞后于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目 前亟需解决的是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使得高职教师能够接触到全新的学习方式,使之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追求的是多种多样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学习、交互协作、实践体验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页、发邮件、画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虚拟学习社区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这些知识完全由学习者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对于教师而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解决“工学矛盾”——工作和与学习上的矛盾。

2)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本教研的开展主要以会议的形式。以系部教研室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时长在2小时以内。这种校本教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任务式分配,缺乏集体讨论,教研频率低,教研效果不明显。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主因是高职教师的课业任务较重,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集中式教研。

而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为校本教研提供平台支持。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校本教研增加了教研的时间灵活性,不受时空的限制,有目的地开展专题讨论,通过互联网采集、筛选、整理学习资源等等。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评价、详细阐述、反馈等;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讨论,并把讨论信息反馈给其他教师。

3)虚拟学习社区能够提供教学反思的平台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善于运用反思来处理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将会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在数量、质量和实践指导性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备课、写反思日记等。

而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为教学反思提供支持。学校利用反思的方法支持、促进教师发展,让教师提出在课堂上产生的问题,然后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校园内设置一个供教师进行学习反思的平台,能够促使教师专业成长。

5结论

总之,虚拟学习社区能够针对当前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针对目前培训数量不足、培训内容的匮乏等问题,可以开展校本培训;针对培训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可以采用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院校范围内,以虚拟学习社区来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无论从经费条件还是技术条件都是可行的而且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肖第郁,谢方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73-76.

[2]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构建基于校园网的虚拟学习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15.

[3]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彭智昆.虚拟学习社区构筑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平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杨怡.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讨王小平[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第9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双低效问题客观存在。创业教育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当前仍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备、配套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而德育教育方面,尽管发展时间较长,也有着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因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抽象枯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其实效性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职业院校开展这两者的互融式教学,为解决两大低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路径选择,这既是加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视角,对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就业有着积极作用。

 

一、互融式教学的内涵

 

互融式教学是指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彼此依托,实行德育和创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德育水平和创业能力双提升的目的。教学理念上,树立大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任何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不能割裂开来,这既是教育的规律也是德育和创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培养目标上,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高度统一,其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互融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培育良好社会经营环境的需要

 

受各种负面思潮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经营环境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道德操守问题屡见不鲜。经营行为的道德缺失严重,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创业教育中德育塑造这一问题,以构建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未来创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力量,学校有责任把好创业人才的出口关,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的未来经营者,对净化和重塑良好社会经营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德育环境新变化的需要

 

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它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充实调整,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要求,具有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创新创业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推动力。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倒逼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将德育理念有效渗透于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既是德育工作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德育教育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与德育教育高度吻合。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来看,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为重点,旨在提高毕业生未来生存、就业的综合素质,而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使毕业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实现自身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两者在目标上是相互融合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创业教育的目标正是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具体体现。

 

(四)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课堂灌输式的教学进行,模式教条单一、内容乏味枯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性差异,教育效果不理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以提高实效性。开展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德育吸引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传统的德育教育有了重要的现实载体和抓手,为深化德育教育模式改革、优化德育教育内容以及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三、互融式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互融式课程体系

 

在我国,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也不完备。创业课程不仅数量稀缺,而且内容单一,复合型不强,多集中在创业入门知识,例如创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金融财会知识等,创业意识、精神和心理等德育类的课程几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可以很好地弥补创业课程德育内容困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这与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完全吻合。

 

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等,本就属于德育范畴,二者有着很好的契合点。同时,应探索在德育课程的适当章节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找准结合点,将创业教育的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或融合到德育目标体系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并带动德育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和完善,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这样,有助于创业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明确、端正的创业价值目标,增强面对和解决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宏观条件还不具备,现成课程体系还未形成的情况下,学校开发既能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又能将德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的校本课程就成为最为现实和便捷的做法。互融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做到普及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统一,既要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式创业启蒙课程,又要开发面向具有创业冲动和潜质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核心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能力层次及自身需求情况有所区别和侧重,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渐进式开设校本课程。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拓宽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为系统和深化的创业知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专业型人才。

 

(二)整合师资队伍,提升互融模式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德育教育互融式教学的关键。由于我国完备的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体系还未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创业教育科班出身教师,致使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职业院校往往依托其他学科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展开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刚性的影响较大,导致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无法很好地兼顾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2]因此,通过师资队伍的科学整合,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将为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思政教师是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主体力量,这迎合了创业教育核心在德育的属性要求,但还远远不够,要充分释放创业教育的德育和创业指导功能,必须加大师资的创业培训。要注重提升创业教师创业和德育教育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为创业教师提供创业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

 

[3]要聘请社会口碑好的成功创业人士,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举办讲座或担任兼职创业教师,讲授他们做人、做事的人生感悟和创业的艰辛与收获,激励学生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学生丰富创业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要通过校内培养与外聘相结合,尽快建立一支兼具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德育素养的师资队伍。

 

(三)创业实践融入德育功能,丰富德育教育内涵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时甚至会增加学生在德育教育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与之相反,创业教育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有理由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4]丰富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实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是创业实践活动类型的最高层次,其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5]学校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完善扶持学生创业的配套机制,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学生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行为,并提供全面而有效的跟踪服务与指导。

 

学校创业实践活动不是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它是一种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很强的德育教育意义,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创业实践过程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和有效平台,需要德育教育的强力介入和有效渗透。例如,通过将产品义卖所得或创业盈利部分用于扶持贫困群体,进行创业团队义务劳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教育思想介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既能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去经营,又能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这就有助于学生应对当前社会凸显的道德滑坡、信念不强等问题,有效解决德育低效的困惑。

 

(四)更新创就业观念,扫除互融式教学的思想桎梏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毕业生人数骤增、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等原因外,还与我国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不无关系。 “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大学生及学生家长普通希望能找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就业,盲目追求体制内的稳定性,对于充满变数、艰辛的自主创业十分冷淡甚至排斥。学校也不例外,部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开展上急功近利,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内容肤浅,流于形式,忽视了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开创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开展积极的创就业认识再教育,从思想观念入手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转变学生的创就业观念,使自主创业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互融式教学的重要性。

 

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通过政策、机制的引导和社会氛围的营造,达到思想重塑的目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机制,搭建创业平台,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强社会对创业的支持度、参与度和认同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实施力度,引导学校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认识,确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发挥德育教育的平台作用,开展积极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把创业教育内涵融入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去,积极开展创业德育互融式教学。

 

目前,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所交叉,二者互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体系化,只是零星的、表层的,仍未上升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要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必须深入研究,系统谋划,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开展相互渗透、补充的互融式教学,进而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是顺应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最终使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成为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