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日常有效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30-01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身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通过对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1 社区资料
1.1 一般资料 社区高血压患者200例,其中男100例,女100例,40-55岁的5人,55-65岁的62人,65-75岁的96人,75-93岁的37人。平均年龄67岁。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2 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不只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更需要的是健康知识、以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问题。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情进展程度不一。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开展以整体护理为中心,护理管理为基础的方案而达到护理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有效的进行健康宣教,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印发成小册子发给患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2)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3)教导病人或家属测量定时血压并记录,定期到医院复查,不适随诊。(4)一、二级高血压患者保证充足睡眠,不能作重体力劳动;血压持续升高,伴有心、肾、脑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通过治疗血压稳定在一般水平、无明显脏器功能损害者,除保证足够的睡眠外,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不宜长期静坐或卧床。
3 生活方式干预
3.1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及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帮助患者调节负性情绪,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导患者运用肌肉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气功等方法放松其紧张情绪,可有效降低血压。另外指导其家属要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
3.2 高血压患者应戒烟戒酒 据报道,饮酒量与血压水平呈正比,每日饮酒30ml其收缩压升高4mmHg,舒张压升高2mmHg,高血压病患病率50%;每日饮酒60ml,收缩压升高6mmHg,舒张压升高2-4mmHg,高血压患病率达100%。针对其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健康教育,如:有饮酒习惯者应限量饮酒,每天白酒最好不超过50g,节假日或会友时可适量饮用低度酒,已患高血压病者劝其戒酒。咖啡和浓茶亦应尽量避免饮用。
3.3 膳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压 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每日摄盐量应在5g以下。进食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盐中的钠能收缩血管,使小血管壁水肿,细胞外渗透压增高、肢体水肿。体内水分经肾排出时,又会随尿液同时排钾、碘、硒等多种元素,使体液中钾钠比例失调,体内营养代谢失衡。通过社区调查200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结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饮食的护理干预,发现调整饮食结构能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升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肥肉、肉皮等,并少吃油炸食品;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瘦肉、去皮的鸡鸭、淡水鱼;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的食物,如黑木耳、荸荠、芹菜、绿豆、香蕉、苹果等。
3.4 大便通畅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必要时给与剂或轻泻剂。
3.5 科学饮水对高血压预防有积极作用 水的硬度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证明,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它们是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如果缺乏,易使血管发生痉挛,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要尽量饮用硬水,如泉水、深井水、天然矿泉水等。
3.6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压 在运动前先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持续运动时间。中老年人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等。跑步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跑步使胆固醇不沉积于血管,所以血管弹性增加,不至于硬化;加之练长跑的人心肌纤维增厚,心脏收缩能力加强,并使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器官的调节机能改善,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使得在安静时的血压较同年龄的正常人低。一个人跑步年限越长,则血压降低也越明显,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防治运动疗法。运动强度因人而异,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min即可,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当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悸、气急等症状时应就地休息。
3.7 肥胖者控制体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
4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01-02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危害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就会出现如心肌梗死等危险的后果[1]。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做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文章将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患者进行在基础护理和治疗基础上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效果令人满意。具体护理体会报告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著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
【关键词】医院体检;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出现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身心损害,不出现机体功能障碍等情况。护理安全程度作为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不仅反映了护理人员平时的护理服务态度和护理技能,还反映了医院管理的整体水平。而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常会遇到特异体质、合并基础病的老年患者突发危险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据陈宝S报道[1],在欧美国家住院患者中发生护理安全事件几率约为28%,70%护理安全事件使得患者出现暂时障碍,14%甚至死亡。卫生部印发的《健康体检管理规定》,提高了参与健康体检人群维权意识同时,也对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积极预防健康体检中出现护理安全事件,本文将分析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病例,并探讨采取适当应对措施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受体检人群中出现的16例护理安全隐患,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范围46~71岁,均龄为(58.1±10.3)岁;其中低血糖和高血压急症各5例,心动过速6例。
1.2护理安全应对措施
1.2.1针刺中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针刺、静脉穿刺等过程中,从针刺到拔除针头都有受到针刺伤的危险,产生针刺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心理原因或技术原因。因此防范该类风险,需对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指导其如何紧急处理意外针刺伤,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紧急情况应急反应能力,以及提高护理人员针刺的操作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指导受检者取合适,提高配合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1.2.2潜在护理安全病例的防护
健康体检过程中,常见受检者突发低血糖和高血压亚急症、以及心动过速和早期心肌梗死等症状。这也提醒了护理人员应对合并基础病、有特异体质的老年体检者,加强护理安全防护。(1)若参与健康体检者中突发心血管疾病,应即刻中止体检,对其血压和心电图进行检测,并与急症科取得联系,以便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治疗时间。做心电图等检查,同时护士与急症科联系,由内科医师和护士用平车护送患者到急诊室进一步诊治。(2)若体检者心动过速,可停止体检让其保持休息状态,检查其心电图若出现心律失常,则应呼叫医务人员现场急救杜绝匆促搬运患者。(3)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应给其饮用糖水和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在体检过程中避免体检者空腹过久而出现低血糖,同时优化体检流程,注意疏导分流健康体检人群,通过多种方式来灵活安排,减少体检者等候体检时间。(4)对于本有高血压亚急症的参检者者,常有体检前为了空腹体检而没有服用降压药,从而导致意外事故出现的情况。护理人员对该类体检者采取防护措施时,可在预约时指导其在体检当日可服用降压药物,并指导其避免情绪激动和言语过多。
1.3主、客观风险防范
1.3.1主观风险预防
主观风险预防包括:询问参检者病史,避免出现未体检到的项目,对已检项目仔细询问原检查的情况,以及原诊断和所采取的治疗措施等,为疾病诊断提供体检线索和建议,并由专科来完成确诊及治疗。体检项目中需复核的部分,应明确告知参检者。
1.3.2客观风险预防
客观风险包括:体检医师诊断水平和体检仪器设备所测数据是否可靠,以及试剂和检验设备的质量情况如何,以及总检医师对体检结果的综合评估能力等。在客观风险预防措施中,需通过规范化管理来保证体检过程中的护理安全,将个体化护理服务与优化技术操作流程,细化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1.4预防不参与常检所引发的风险
由于乙肝不参与常检,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乙肝患者的隐私,但若参检者乙肝5项全阴者,若不参与常检也可能造成漏检。因此,对于乙肝全阴者可建议其参与个人乙肝检查,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注意保护其个人隐私。
2 结果
16例护理安全隐患病例中,低血糖和高血压急症各5例,心动过速6例,由于护理干预及时未出现危及生命医疗纠纷事件。
3 讨论
我国健康体检管理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护理安全防范经验和管理措施。在健康体检过程中,通过对体检质量和安全性积极防控,将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投入到日常体检工作中,优化体检流程和做好细节管理。在医院体检中,我院通过对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加强岗前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常有特异体质、合并基础病的老年患者突发危险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2]。为了积极预防健康体检中出现护理安全事件,对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范。
在预防针刺伤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岗前培训,提高自身紧急处理意外针刺伤的操作技能以及应急反应。对于健康体检过程中,常见受检者突发低血糖和高血压亚急症、以及心动过速和早期心肌梗死等症状,分别采取了应对措施。同时护理人员还积极预防了主、客观风险,并预防了不参与常检所引发的风险,建议乙肝全阴者参与个人乙肝检查,以便参检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也保护了其个人隐私。
综上,在医院体检中,通过护理人员和医院管理层共同努力,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应对突发护理风险事件,不仅提高了我体检中心整体护理质量,同时也使得医院体检中心管理水平得到增值。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区的心肌坏死。起病急,病情危重而多变,病死率高,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进行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5例,经过治疗和严密的观察、监护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男80例,女45例,年龄51~88岁。首次发病者60例,反复多次发作者65例,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78例,前壁梗死56例,后壁梗死36例,心内膜下梗死20例。
1.2治疗结果治愈35例,占28%;好转81例,占64.8%;死亡9例,占7.2%。平均住院21天。
2 护理
2.1卧床休息
发病后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谢绝探视,患者的一切日常生活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病情稳定后无并发症第2周可作适量床上活动,第3周可离床活动并逐渐开始室内行走,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护理操作和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2.2吸氧和止痛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死面积,本组125例患者均采用早期高流量吸氧(4~6L/min),持续72小时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持续1周,如出现并发症,应延长吸氧时间,提高氧流量。急性心梗患者常有剧烈的心前区或上腹部疼痛,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疼痛时指导患者勿紧张,不宜用力屏气,遵医嘱给予止痛或镇静剂,以防因疼痛而致休克及心律失常。常用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也可用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专人守护。
2.3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言语得体、语气和蔼,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工作,向患者讲解心梗的有关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4心电监护
心梗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末梢循环等的变化;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时,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应用硝酸甘油时观察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有无咳嗽、咳痰、气急紫绀及肺部罗音;测量脉搏和心率时要注意其频率、节律和强弱的变化,发现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缓、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及以上观察项目的异常时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2.5溶栓治疗和护理
早期溶栓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这种疗法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最有效,护士应争取溶栓治疗的抢救时间,溶栓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禁忌症。溶栓过程中及用药后应监测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及内脏有无出血,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应立即终止溶栓治疗,并紧急处理。
2.6饮食护理
发病后4~6小时应禁食,以后2天宜进流质饮食,2天后改为软食,少量多餐,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
2.7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因进食少,限制活动,肠蠕动减弱,不习惯用便盘,易产生便秘及排尿困难。本组病例有59例产生便秘和排尿困难,应安慰患者嘱其勿用力排便,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衰甚至引起猝死。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给予低压灌肠或缓泻剂,出现排尿困难可让患者听流水声和热敷促进排尿。
2.8健康教育
首先,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关疾病。按医嘱坚持服药,随身携带保健盒。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逐步过渡普食,选择适量蛋白和维生素饮食,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肥胖者应节制总热量,适当控制食量,并结合体力活动,适当降低体重。另外,指导患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加活动量,先让患者在醒时每小时深呼吸和伸屈两足几次,进行上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再由床上坐起,逐渐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20分钟,每天3~5次。指导病人进行自我心理控制,即使病情稳定时,也要控制情绪。另外,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急性心肌梗死6~8周后,病情稳定、体力恢复、病程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康复锻炼。1)自行料理日常生活。2)逐渐增加活动量,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活动与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3)康复锻炼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疲劳、心律失常、脉搏增快、血压升高与心电图改变,一旦出现应停止康复锻炼。
[关键词] 抑郁症;病因;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72-02
老年人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抑郁症大都在60岁以后发病,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病率为1.57%[1]。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于该病的治疗,大多主张采取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2]。我院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60例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设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整体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临床观察, 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情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其结论是,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针对病因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病情明显好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60~70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及患者心理进行个体疏导。
1.2诊断与评价方法
临床诊断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3](CCMD3),患者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食欲减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常产生无用感或负疚感,思维和注意力下降以及反复出现的自杀念头等症状。治疗前后6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Zung量表评分,按治疗先后Zung评分改变率作为评价指标,分为基本痊愈(>75%),显效(51%~75%),好转(25%~50%),无效(
1.3老年抑郁症的病因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的病例都是由生理、社会与心理因素引起的。
1.3.1生理因素。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还有许多患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抑郁症。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其子女的发病率也高,说明此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1.3.2社会与心理因素。老年人退休后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如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另外,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的常见病因。亲友的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对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容易诱发抑郁症。
1.3.3性格因素。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这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或恐惧死亡,或担心成为家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压力引起抑郁。
1.4针对病因进行整体心理护理干预
1.4.1 帮助老年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鼓励患者培养兴趣与爱好,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其次,因为老年人有很多生理疾病,所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不可治愈的疾病也要设法减轻其痛苦。尽快让他们走出悲伤的情绪。儿女们对丧偶的老人应多关心、体贴,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再婚,对缓解老年人抑郁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1.4.2抑郁症患者大多以负性情绪增强为表现,思维、感觉、动作迟缓。照料这样的患者,侧重以下心理护理进行心理干预治疗。①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护人员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切忌催促患者回答问题。有时也可采取沉默的方式陪伴患者,使其感到更有安全感。②抑郁症患者常常有低自尊、悲哀、愤怒、否定、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障碍,对家人的关心、爱护不理解,对照顾者充满敌意,常表现出厌烦、拒绝、不满等特征。因此,照顾患者时须充分理解和同情患者,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鼓励并陪伴患者共同度过难关。
1.4.3协助患者料理家务及个人卫生。由于患者生活懒散、被动、缺乏兴趣和低自尊,常对自己的卫生及生活漠不关心。此时,家人应耐心地引导、督促、鼓励和协助患者饮食、洗澡、剪指(趾)甲、理发、刮胡须、更换衣物等。当然,这些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尽可能鼓励患者自己完成,以免助长患者的依赖性和强化患者的无能感。
1.4.4抑郁症患者常因焦虑、烦躁、心境不快而产生睡眠障碍。在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尽量不让患者白天卧床休息,要鼓励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对入睡困难或早醒者,可按医嘱给予帮助睡眠的口服药物。另外,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以促进患者入眠。
1.4.5适当锻炼与参加集体活动。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做一些健身操和瑜伽的动作。陪伴和鼓励患者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可提供简单、易完成、患者感兴趣的活动让其参与,也可先安排患者参加团体活动,逐渐培养其兴趣,最终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患者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使其获得自信和自尊。
1.4.6其他方法。心理音乐治疗是现代医学模式转移过程中,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美好的音乐能促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泄,情感得以抒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及消化腺体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活动及提高免疫抗病能力,从而消除郁闷情绪,心绪安定,胸襟开阔,益于身体健康。让患者自己寻找快乐,看书、养花、画画等,可很好地分散注意力,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
2结果
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
从临床观察得出,护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对患者病因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增强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欣.老年抑郁症的治疗[J].中国处方药,2003,(2):20.
[2]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6.
[3]黄垦,周爱花.运用护理程序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4):347.
[4]张惠珠.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29.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中风,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给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该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在亚太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国北方此病的发病率较高。现就如何加强脑卒中的护理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7例为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在59-78岁之间,平均年龄65.4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1例,脑梗死患者26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47例患者均得以确诊为脑卒中。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治愈12例,好转18例,未愈14例,转院1例,死亡2例。
3临床护理措施
3.1绝对卧床
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头抬高30°,防止呼吸道内分泌物潴留,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3.2病情观察
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入或推住,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4 h 出入液体量,定时测T、P、R、BP,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1]。
3.3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尤其是在应用脱水剂及未置导尿管的情况下,更易引起患者烦躁不安,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大便不畅时,可给予番泻叶煎剂以促进肠蠕动和消除肠腔积气,必要时行清洁灌肠。尿失禁时,严格在无菌操作下导尿并留置,同时观察尿液色、质、量,防止导尿管脱落,以免反复插管致尿路感染[2]。
3.4加强口腔护理
昏迷患者按常规进行口腔护理,2~3次/d,清醒患者可用吸管,吸生理盐水漱口,3次/d,防止呛咳。变换脑卒中患者应合理使用软硬适中的床垫,床太硬易发生压疮,太软身体下陷不易变换,臀部下陷易发生股关节屈曲痉挛等。且必须每2~3 h翻身1次,侧卧或半卧位,健侧与患侧交替,以刺激患肢本体觉,利于功能恢复,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给患者翻身时动作宜轻柔、缓慢、头部尽量避免转动。
3.5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不是功能位,无论是仰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姿势都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良好的作用。良姿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护理和训练项目,良姿位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异常肌紧张的最佳。摆良姿位时,动作轻柔,不可强力拖拉,以免造成关节脱位[3]。
3.6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肺功能差,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易咳出,呕吐物易吸入呼吸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昏迷者如有尿潴留,首先采取按摩压迫法排尿,如无效予留置导尿,在导尿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每天用0.32%庆大霉素500 ml膀胱冲洗。老年患者皮肤营养及弹性差,卧床后局部皮肤受压极易形成褥疮,故应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定时翻身,受压部位按摩,及时更换受污染床单。
3.7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而处于恐惧、紧张中,甚至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厌世等忧郁症的表现,这些均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要贯穿始终,不同的治疗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护理人员应尽早与患者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注重了解病人的感受及病情对病人生活的影响,详细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友善地安慰病人,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8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治疗,指导并且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48 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重视患肢刺激,但尽量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保持良好的肢置,在肘、膝部放置海绵垫,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协助患者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床上运动训练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选择Bobath握手、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关节被动运动、起坐训练,2次/日、30分/次。恢复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有效促进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
3.9出院指导
进行耐心的指导,嘱其出院时、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度激动,对康复治疗予以指导[4]。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年龄≥60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2.8±9.2)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车祸6例;手术方式:内固定8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9±8.8)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车祸7例;手术方式:内同定7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手术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宣教,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在无痛的状况下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早期主要是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主要是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等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以及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逐步进行负重与行走训练。③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开出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住院期间护士每日督促并评价患者功能锻炼护嘱单执行情况及锻炼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锻炼方法及锻炼量。④出院时除发放髋关节术后的出院指导,还要给患者详细制定出院后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每日的锻炼方法及锻炼量,并请家属督促执行情况。⑤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每周护士上门回访1次,术后1个月后每周电话回访1次,1w上门回访1次,3个月后2w电话回访1次,每月上门回访1次至术后6个月。指导并评价患者及家属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解答并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态11分、功能(走楼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袜4分,共14分)、行走辅助器11分、行走距离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动度5分,共100分,分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优良率=(优+良)/观察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l。
3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轻微间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如果跌倒时大粗隆部先着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2]。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创伤及手术卧床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且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供血相对不足,骨折愈合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并发症[3]。为恢复下肢肌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欢根据老经验办事。在临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担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锻炼;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很要强,超负荷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及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运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进血肿和渗出物吸收,防止关节粘连僵直,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强化肌肉力量,预防和减少各类并发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锻炼的重要性与方法。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康复功能锻炼。并在患者出院后实施定期随访、指导的持续性护理方法,了解并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解答患者康复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2%,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a)-0192-04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在糖尿病外周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足外伤、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等引起的严重下肢病变的总称[1]。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11.6%,且仍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1]。糖尿病足的并发率高、并发症危害大,是糖尿病的一大特征,约有1/2入院糖尿病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并发症[2]。足部是人体一个复杂的靶器官,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会使患者的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受到破坏,形成畸形[3]。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以满足患者疾病治疗与心理需要,有助于患者获得更舒适、受尊重的感受,可提高治疗与康复效果。本研究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次因并发症就诊;认知、精神均正常,无语言、行为障碍;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住院时间>5 d。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干预组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2岁,平均(62.8±3.6)岁;糖尿病史13~28年,平均(16.7±5.8)年;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72例,良好28例;糖尿病足分级[2]:0级36例,Ⅰ级51例、Ⅱ级13例;合并冠心病6例、高血压42例。对照组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5岁,平均(63.3±4.1)岁;糖尿病史12~25年,平均(15.2±5.6)年;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81例,良好19例;糖尿病足分级:0级35例、Ⅰ级49例,Ⅱ级16例;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压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并发症预防与管理、做好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控制健康教育等,具体措施如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向其讲解糖尿病足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使其对病情有基本认识,可通过讲座、一对一及集中式方法使其更好地掌握病情,以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干预,以清淡食物为主;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可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如向期介绍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坚定、乐观的治疗信心;与其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其负面情绪的原因,使其以更好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4]。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2.1 转变服务理念 对护士开展“人性化护理”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传授护士掌握患者需求的技巧、能力、人性化护理制度内容;护士进行护理时应做到热情、主动、亲切、细心、耐心、温情。
1.2.2 环境管理 提高病区环境管理标准,在落实消毒清洁基础上注重环境改造,注意细节,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控制人员进出,做好周围走廊等区域的管理;杜绝噪音,创造维持和谐、温馨、舒适、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增设设施设备,配备方便生活的小物件,如针线盒、意见簿、饮水机等;做好标示管理,如床头防跌倒提示、用药步骤简图等;夏季做好防蚊虫、防暑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通风工作[5]。
1.2.3 细节护理 做好每日访视以及每日一问,问询内容主要包括过去一日感受、不满意情况,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新需求;发放护理温馨提示卡;做好心理支持,从细节做起,以温情的言语、温馨的环境、合理的肢体语言、恰当的皮肤接触,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做好隐私保护,特别是在进行交接时,勿高声谈论,在进行肌注、会清洗时,注意角度,保护患者的;做好日常巡视,及时应答和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增强患者安全感;善用语言,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切忌命令式生硬口吻[6]。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足部症状(皮肤皲裂、麻木感、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以及不良事件(如感染等并发症、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率、用药和饮食干预掌握情况。
1.4 评价标准[7]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坏疽创面愈合形成痂痕;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坏疽面积减少,坏死组织出现新生肉芽;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生活质量[8]:采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DMQLS),包括生理、心理、疾病、社会、精神、满意度等内容,共计20条项目,共5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价的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用药及饮食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干预前后足部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足部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足部症状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在皮肤皲裂、麻木感、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对照组为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
2.5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的DMQLS评分为(91.7±3.4)分,对照组DMQLS为(80.5±4.3)分,提示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6,P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9]。糖尿病是慢性综合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与疾病长期做斗争的过程。糖尿病足预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其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及早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和社区护理干预是防止发生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关键[10-11]。在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应向其及其家属讲解相关临床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以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