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护理研究的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研究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研究的方向

第1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够延长患者生命,争取有效的??救时间,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1]。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多发生在患者接受通气48h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医院感染,发生几率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28,年龄25~68岁,平均(38.3±2.5)岁,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76d,平均为(45.3±1.9)d,其中外伤1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脑血管意外1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9:26,年龄23~60岁,平均(40.4±3.1)岁,其中脑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81d,平均为(47.3±1.6)d,其中外伤1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组给予专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时应更换工作服,在病房中设置层流空气,并定期清理层流设备或者空调的过滤网。护理人员每天监测病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和紫外线灯使用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护理人员开展有效的床边隔离工作,针对绿脓杆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挂牌警示,听诊器和体温表等单独使用,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1.2.2 气道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保证气管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定时更换切开处敷料,通常以每8小时更换一次为宜,并保证套管口干燥,如出现污染应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注重气道湿化,利用微量泵实施持续气道湿化,选择0.45%的生理盐水,同时也可辅助氧气雾化吸入方式,使用灭菌注射水(5ml)、糜蛋白酶(4000单位)和兰苏(30mg),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常。此外,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排痰,当通道患者肺部出现痰鸣音时,护理人员开展吸痰工作,吸痰负压设置为100~150mmHg,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s范围内,并且在吸痰作业前后均给予患者100%纯氧,有效改善吸痰导致的缺氧现象。

1.2.3 呼吸机管道管理 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以7d更换一次为宜,并且合理处理管道内的冷凝水,集水杯应放置在管道的最底部,护理人员及时检查与倾倒,避免发生冷凝水回流现象。此外,湿化缸的温度应控制在33~36℃,避免呼吸机通气管路中形成冷凝水。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具体诊断标准为:开机通气48h后患者体温超过38.5℃;痰培养出现病原体或者致病菌异常;机械通气24h后出现感染性肺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36%,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7.27%,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9.294,P=0.000。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常见院内感染,多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治疗患者之中,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合理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为初始抗菌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开展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

第2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 民营医院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c)-0064-04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 pressure,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nurses in private hospitals

YOU Caifen1 YU Qiurong2 LI Xiuzhen3 YANG Shufen2 LI Meijuan2 FENG Yan2 HUANG Xuelan2 QIU Juanhong2

1.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8, China; 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3.The Third Invalid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51601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work pressure,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s in private hospitals,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rther reducing nurses' vocational pressure and improving the work efficiency. Methods 402 registered nurses in 6 private hospitals of Huizhou City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rom May 2013 to July 2014, depending on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s, the 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0-5 years group and >5-10 years group, each group had 201 cases. Vocational pressure source scale (including of patient care, nursing profession and work, time allocation and workload, work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 was used to evaluate nurses' vocational pressure, scored with grade 1-4;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of positive response and negative response dimension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nurses'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including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was used to evaluate social support of the nurses; the correlation of vocational pressure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was analyzed with Pearson correlation. Results In 0-5 years group and >5-10 years group, the results of vocational pressure source scale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the nursing profession and work [(2.25±0.31) vs (2.85±0.55) points, t=5.521, P < 0.05], the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2.45±0.50) vs (2.68±0.52) points, t=7.974, P < 0.05], the overall average working pressure [(2.56±0.48) vs (2.66±0.52) points, t=2.865, P < 0.05)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ping style scale in 0-5 years group and >5-10 years group, positive response dimension [(1.84±0.36) vs (1.79±0.41) points, t = 1.621, P > 0.05], negative coping dimension [(1.08±0.12) vs (1.11±0.15 ) points, t = 0.517, P > 0.05]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750, P > 0.05) in social support [(20.50±2.15) vs (20.94±1.46) points] between 0-5 years group and >5-10 years group.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pressure,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 nurses with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 in private hospitals showed that, vocational pressur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itive coping style (r = -0.374, P < 0.05),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coping (r = 0.421, P < 0.05),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r = -0.406, P < 0.05). Conclusion In private hospitals, vocational pressure is current among the nurses with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s,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bout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Vocational pressure is correlated with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in the nurses of private hospitals.

[Key words] Nurses in private hospitals; Vocational pressure;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工作压力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二者之间发生失衡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压力,以及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而导致的与之相应的功能性紊乱。目前关于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调查显示在130种压力较大的行业中,护士因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及社会地位、社会风险等原因造成的工作压力均高于一般职业,位居第一位[1-3]。国内进行了公立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合同方式护士的工作压力情况及其与护士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均存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且严重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极易造成消极情绪[4-7]。目前国内民营医院在医疗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份额,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体制不同,工作方式也存在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对民营医院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及其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民营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工作压力源的重视,并进行有效的工作安排,从心理层面帮助护士积极应对,加大护士的社会支持程度,以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本研究采用了符合惠州市6家民营医院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对民营医院护士工作压力及其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广东省惠州华康医院(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还没有进行医院等级评审)、惠州惠康医院(按二甲医院标准建设,还没有进行医院等级评审)、惠州百佳伊丽莎白妇产医院(按二甲医院标准建设,还没有进行医院等级评审)、惠州东华医院(按二甲医院标准建设,还没有进行医院等级评审)、惠阳三和医院(二甲医院)、博罗协和医院(按二甲医院标准建设,还没有进行医院等级评审)共6家民营医院的402名注册护士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24.5±0.6)岁。根据工作年限将其分为两组:0~5年组和>5~10年组,各201例。排除有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史及精神不正常人员及不愿参与此研究的护士。所有参与人员均对此研究知情同意。

1.2 调查工具

1.2.1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采用李小妹等[8]编制的量表进行调查。本量表共有35项5个子条目(患者护理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向、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和管理及人际方面),采用1~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工作压力越大。总量表信度系数α=0.98,子条目的信度系数α=0.83~0.95。该量表应用较广泛,可信度较高。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汪向东[9]主编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此问卷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不采取(0分)”、“偶尔采取(1分)”、“有时采取(2分)”、“经常采取(3分)”记分,第1~12个条目为“积极应对”,分数越高表明应对情况越好,第13~20条目为“消极应对”,分数越低表明应对情况越好。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10]主编的社会评定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有10个条目3个维度,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总分为66分,总分≤22分为低水平,总分在23~44分之间为中等水平,总分在45~66分之间为高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获得支持越多。该量表应用信度和效度较好。

1.3 调查方法

首先对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进行本次研究内容及问卷内容的讲解,然后研究人员与参与调查的护士进行沟通,讲明本次调查的内容及要填写的问卷,由本人填写,填写过程中研究人员不能指导和干预,填完后回收问卷。其中,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71%。问卷调查内容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电脑录入并相互进行核对,以保证数据有效和可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工作压力情况

0~5年组和>5~10年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护理专业及工作、环境及仪器、工作压力总均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应对方式情况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应对方式评分比较显示,0~5年组和>5~10组积极应对维度、消极应对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x±s)

2.3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社会支持情况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社会支持评分比较(分,x±s)

2.4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 < 0.05),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 < 0.05),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 < 0.05)。见表4。

表4 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工作压力

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对在民营医院工作0~5年和>5~10年护士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民营医院工作>5~10年的护士工作压力高于工作0~5年的护士,且主要体现在“护理专业及工作”和“环境及仪器”方面。本研究结果与在公立医院研究的结果相一致[11-12],即表明不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带来的问题是导致护士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民营医院因体制与公立医院存在差别,护士的工作内容也存在着差别,护士的工作需要小心谨慎,而且随时承受着被单位领导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认可,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工作时间长的护士工作任务更繁重,责任更大,对新仪器新护理方法接受能力不如年轻护士,因此随着付出与期望值不符、工作-家庭矛盾的冲突及护理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压力感就越强,进而可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13-14]。采用SCL-90对民营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民营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明其心理状况较一般女性差[15]。

本研究中两组护士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民营医院护士处在同一个环境下因相互影响常表现为采用相似的应对方式以应对工作压力。两组社会支持水平总均分均低于22分(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总分≤22分为低水平),处于低水平程度,表明民营医院护士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因民营医院经营性质与公立医院不同确定了民营医院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公立医院,工作强度大、社会要求高、被理解程度低、没有时间学习和处理家庭问题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容易给护士带来职业倦怠感,出现不良负性情绪,失去工作热情和降低工作效率[16]。与公立医院护士的相关研究相一致[17-21]。

本研究对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相关,工作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有对护士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研究显示,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有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枯竭和去人格化倾向角度呈负相关关系,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关系[22]。另外,对ICU护士压力源的应对方式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多选择压抑和疏忽来应对压力[23]。对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影响工作压力的后果,对护士工作压力的主观感受影响不大[24]。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相一致。

总之,本研究表明,在民营医院,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存在着不同方面的工作压力,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无差异,但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关。本研究提示民营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应从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施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进行心理指导、提高个人素质、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加强护士的管理,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华小芬.美国护士职业压力与护士短缺危机的最新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3,3(2):133-135.

[2] Edwards D,Burnard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mental health nurses [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2(2):169-200.

[3] Hall DS. Work-related stres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hospital setting [J]. J Nurses Staff,2004,20(1):6-14.

[4] 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05,19(9):607-610.

[5] 刘琼芳,胡友珍.合同制护士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7-88.

[6] 李谦,刘建平,郑翠玲,等.护士工作压力源及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3.

[7] 王珍宝,张亚蓉,李菲菲,等.精神科男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2):203-206.

[8]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6.

[9]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10]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

[11] 宗南,刘剑.不同年资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20-22.

[12] 史德焕,赵静,刘晓燕.护士工作压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4-7.

[13] 杨琴,吴新玲,唐晋.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8,7(2):4-6.

[14] 陈美娇,林玉琴,唐媛.临床护士职业压力与工作疲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474-476.

[15] 叶郁葱,郑小霞,周卓娅,等.惠州市民营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 30(5):737-739.

[16] 苏宇,边亚栋.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78-580.

[17] 龚满英,黄远泉,李先荣.深圳市社区护士职业认同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 132(1):1-2,10.

[18] 方进博,邱昌建.护士职业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4.

[19] 胡博.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现状及对护理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19):121.

[20] 冯鹤媛,崔映娟,胡春燕,等.某三级甲等医院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2):81-83.

[21] 孙桂兰,李然.特需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7):1075-1076.

[22] 刘秋鸣,郭华,施莉琼.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4,4(2):10-12.

[23] 高雅.ICU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80-1182.

第3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专项规划,教学重点

1.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地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它的保护已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发展的同时创建一个良好的规划保障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以保护城市或乡村等地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虽然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规划设计专业人才,但与我国目前城乡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共识。由于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历史较短,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高校和相关学者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教学环节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当前现代化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该如何在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进行相关考虑,其研究则更少。特殊的国情、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及城市规划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1)城市规划专业保护规划教学问题的研究

针对保护规划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重视度不够,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等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合理建议对策,力求在保护规划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学科,一般办学历史比较长,课程设置较为齐全;而后三类多数办学历史较短,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各有长短,且良莠不齐。基于这种状况,需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相关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保护规划方面的专业水平。

(3)城市规划专业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实践导向性,即以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以社会需要保护规划类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保护规划类教育就应该培养出具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规划人才。即以服务社会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我国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战场,保护规划只有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城市规划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研究国内外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结构特点,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方向设置,微观结构优化则主要反映在对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师资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及时充实和调整上。在保证专业和方向核心课统一的基础上,保留并进一步优化目前存在的依托不同学科、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板块以及在宏观、中微观、微观等层次上各有侧重的多口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院校的积极性和自身优势。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以保护城市或乡村等地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针对城市规划专业保护规划教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细化专业方向设置,使其更具职业针对性。

可以根据城市规划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知识、技能与价值取向、设计与管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理科与工科及人文社会方面课程等各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良性接轨,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产品。

(2)在普通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保护规划教学内容十分薄弱。

当前,保护规划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定位,保护规划教学依附于专项规划的教学,并没有专门设置。

(3)保护规划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将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4)在当今注重技术创新的阶段,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学以致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锻炼,使学生尽快完成由“学”向“用”的过渡。

5.结语

第4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 男护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Qu Haiying, Wang Liping, Hao Xiangping, et al. Teaching and Reserch Office of Applied Psychology,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Binzhou 2566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thre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been measur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The results had be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 Results Th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a higher score on the items lik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P

【Key words】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女性为主导的职业[1]。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男护士开始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2,3],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招收男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许多,而对于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调查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护理专业男生和医疗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调查,以便为男护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1月对某医学院护理系一至五年级(包括护理本科班、护理专升本班,护理高职本科班,护理专科班)全部男生67名进行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男护生组)。选取同期医疗系一至五年级男生67名(以下简称男医学生组),年龄、班级、生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男护生组相匹配。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评定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该量表共90项,每个因子项均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应对方式评价 选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4]。此问卷包括20个条目,各条目以1~5级评分,记录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因子分。

1.2.3 施测过程 选择经过心理测量训练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测评人,采用统一指导语和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问卷由测评人员现场收回。发放问卷134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其中男护生组63份,男医学生组61份),有效率为92.5%。

1.2.4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男护生SCL-90各因子分与男医学生组比较 见表1。

2.2 男护生组与男医学生组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2。

表3显示,男护生组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各因子(除恐怖、强迫因子外)呈正相关(P<0.05)。

3 讨 论

3.1 男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与男医学生相比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明显的不自信;苦闷的情感、悲观以及神经过敏。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归纳为以下3个主要方面:①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护理工作由女性来承担,病人也习惯了女性护士,认为男士从事护理工作是不适合的。男护生害怕社会各界的偏见,害怕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来自女性护士的歧视,这就给他们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内心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卑感及抵触抑郁情绪。②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很多男护生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本身也不热爱护理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并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他们或者是因为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或者仅仅是为了高录取率。③社会偏见。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及存在某些偏见,认为男性从事护理工作没有太大出息,他们的社会地位尚不能被人们理解认可,使男护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3.2 男护生的应对方式特点 应对是指个体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处理应激情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决定应激源是否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消极应对的病因学意义大于积极应对[5]。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护生消极应对较男医学生组多(P<0.05),而积极应对与男医学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护生在社会偏见、传统观念以及同龄男性的冷眼相看与冷嘲热讽的压力下较多地采用逃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3.3 男护生不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即积极应对分高,SCL-90的这些因子分低,心理健康状况好。消极应除恐怖、强迫因子外与SCL-90呈正相关(P<0.05)。即消极应对得分高,SCL-90各因子分也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Edwards认为,应对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6]。应对的目的在于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减轻心身反应。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个体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于“人们已习惯由女性充当护士这个角色”[7],使得男护士在人们心目中尚没有成为主流。男护生在经常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中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且消极应对与身心症状呈正相关,其结果必然增加负性情绪体验,影响其身心健康。

3.4 建议 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男护士将来要面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个性的社会人群,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为病人做好护理。

3.4.1 营造良好的男护生成长氛围 不可否认,在护理这样一个女性几乎一统天下的职业里,人们对男护士的接受程度还是较有限的,男护士仍然没有真正赢得病人的信赖。而事实上,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男性的共同参与。对此,应该加大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发展的前途与需求,建立起一个接受和欢迎男护士的社会环境,减少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制约。在医学护理院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男护生成长的氛围,消除对男护生的偏见、轻视,缓解男护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树立起男护生自身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3.4.2 团体心理训练 由男护生组成一个团体,让他们每周有1次或2次的机会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辅导。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其他参加者以协助。男护生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发展个人潜能,学会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疏导不良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护理事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Cassidy M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 1990(5):111-129

[2]Brady MS, Sherrod DR. Retaining men in nursing program designed for wome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3,42(4):159-162

[3]赵明珠,章雅青,李莎莎.临床使用男护士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2,2(4):6-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235

[5]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0(4):145

[6]Edwards JR, Cwpt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第5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先心病;肺高压;危象;预防;护理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先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该病能够在先心病患者演变的各个阶段出现[1]。临床治疗肺高压的方法多数是手术治疗,但必须根据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具体演变阶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治疗。同时,患者由于身兼肺高压和先心病两种严重疾病,术后容易出现多种肺高压危象,需通过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并积极消除肺高压危象,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在此,本研究主要对先心病并发肺高压患者,术后肺高压危象的预防和护理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先心病并发肺高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无误诊、漏诊出现。患者情况如下:男62例,女38例;患者年龄为5~16岁,平均年龄为(9.3±1.2)岁。在1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出呼吸困难患者为12例,临床表现出疲劳、乏力患者为16例,临床表现出晕厥患者为21例,临床表现出心绞痛、胸痛患者为16例,临床表现出咯血患者为22例,临床表现出右心衰患者为1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临床上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实施预防肺高压护理,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表现。考虑到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术后又可能出现肺高压危象,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100例患者实施以下护理干预:①ICU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方式,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患者完善各项检查,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聊天,疏导患者负面情绪[2]。②患者在术后比较虚弱,同时负荷的增大、手术本身的创伤等,均可能引起肺高压危象的情况[3]。术后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护,心肺功能的严密监护。③对患者的呼吸道实施积极护理。患者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不能过短,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决定。在护理过程中,需积极提高呼吸机的氧浓度,浓度基本上控制在50%~70%[4]。临床表现严重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需要超过72h[5]。④对患者实施适当的镇静护理。临床部分患者年龄比较小,容易出现危象情况,通过实施间断静脉注射安定注射液,进行适当的镇静,护理操作应坚持轻柔。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后,100例患者中,仅有8例患者出现肺高压危象,其余92例患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术后效果,未出现肺高压危象,成功出院。先心病并发肺高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多数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患者于术后,容易出现肺高压危象,此时应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减少危象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预防、护理干预。

3 讨论

3.1肺高压 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者,是临床上的重点护理对象。先心病虽然是常见病,但通过适当治疗及护理,患者能够存活很长时间。肺高压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从临床上来分析,肺高压主要是患者肺动脉压力,超过了标准的界定值,最终导致患者于临床上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肺高压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导致患者的右心衰竭情况,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对肺高压的研究较多,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于术后必须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否则一旦出现肺高压危象,将直接导致患者再一次的进入到生命危险的边缘。

3.2肺高压危象的护理 肺高压危象在出现后,代表着患者有可能再一次的出现肺高压,甚至要比术前更加严重。此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肺高压危象,应对患者术后直接进行有效护理,以预防为主。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100例患者在术后接受护理后,仅有8例患者出现了肺高压危象的情况,通过实施护理干预,肺高压危象得到良好解决,未出现死亡病例。一般而言,当患者出现肺高压危象后,应及时的实施镇静护理、高浓度吸氧护理、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等,快速的降低患者的肺高压情况,持续稳定肺动脉的压力,避免对患者造成死亡威胁。

综上所述,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者,通过在术后实施适当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充分减少患者出现肺高压危象的概率,总体上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另一方面,临床肺高压术后危象的护理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减少患者的病痛,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符白嫩,李美霞,洪仕芬.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J].海南医学,2015,02(12):308-310.

[2]陈丽芳,吴岚.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重返ICU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5,03(04):16-18.

[3]薛桂华,冯福云,杜鹃,等.术前机械通气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04(05):97-98.

第6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

食管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致死性,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根治切除是对治疗食管癌最为有效手段之一,但若未给予正确处理,术后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对治疗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收治的食管癌患者给予有效的术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食管癌手术的124例患者,其中110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3.4±6.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胃镜或食管镜检查,同时经病理检查确诊属于食管癌或喷门癌,其中胸段癌67例(54.03%),颈段癌57例(46.97%)。手术方式:食管癌根治术108例(87.10%%),姑息性手术16例(12.90%)。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各62例,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部位、手术方法等资料经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P>0.05)。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胃管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

1.2.1 术前呼吸道准备 ①戒烟:术前向患者讲解戒烟的重要性,告知吸烟会明显降低呼吸道纤毛活性,使纤毛清除黏液的能力减弱,从而对排痰造成影响,使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病率增加。②呼吸功能锻炼:我院呼吸训练器是三个小球,正放练习吸气,3个小球可以达到目标刻度,练习10min。倒放(180°)可以练习吹气,和平常吹气球一样,大多数患者只能吹起两个小球到目标刻度。③咳嗽训练:坐位咳嗽可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弯腰盘腿;侧位咳嗽可采用屈膝卧位,深呼吸后憋住,再突然用力进行咳嗽,从而借助胸、腹肌同时收缩产生的瞬间爆破力,将气道深部痰液用力排出,通过咳嗽训能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病率[1]。

1.2.2 术后卧位及早期活动指导 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时给予30°斜坡位,并且将头偏向一侧,能够有效降低潮气量、避免呕吐物发生误吸而引起的窒息、肺部感染等。术后患者清醒时,应当给予半坐卧位,有利于通气及胸腔内液体的排出,同时能够使胸腹部肌肉松弛,从而使切口疼痛感减轻。早期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翻身、咳嗽促进肺扩张以及分泌物的排出,避免发生肺部并发症。

1.2.3 术后有效咳嗽、排痰 术后有效咳嗽、排痰能够避免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难以自行排痰,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用09%生理盐水5ml+沐舒坦30mg+爱喘乐4ml进行雾化吸入,3次/d;同时雾化吸入前应当对患者讲解重要性,缓解其紧张情绪,指导如何正确使用,并指导患者应根据耐受力确定雾化时间及量。同时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术前。

1.2.4 胸部体疗 ①叩背:给予半坐卧位,操作者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将手掌弯曲成弓状对患者背部进行有规律的叩击,力度应当均匀适度,通过此方式,使分泌物进入气管而后排出。②震颤胸壁:叩背完毕后,操作者手臂肌肉绷紧,手掌紧贴患者胸背开始进行震颤,每处反复6~7次,从而通过震动使细小支气管分泌物可排入中大支气管,由此而被咳出[2]。

1.2.5 镇静、镇痛 患者由于术后伤口疼痛而难以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从而导致分泌物在器官内滞留,这也是导致并发肺炎的重要原因。因此,术后24~48h内,可根据医嘱给予患者使用镇痛泵或镇痛剂,使患者不仅能减轻疼痛,并可充分休息保持体力。镇痛剂使用过程中,应当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3]。1.2.6 口腔护理 口腔内的细菌可通过唾液停留在食管狭窄部位,并繁殖,由此而导致局部感染的发生。因此,术后给予口洁灵15ml对口腔进行清洁,由此减少口腔细菌,避免细菌下移,有效降低肺部感染机会。

1.2.7 病室环境 控制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早中晚用消毒液擦地3次,同时尽量减少探视及陪护人员,避免发生外源性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值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22%)明显低于对照组(x2=5.9048,P

3 讨论

食管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主要手术治疗方式有根治或姑息性手术,相比保守治疗远期疗效明显更好。但采用手术治疗若未给予适当处理,则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肺不张、乳糜胸、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以及吻合口瘘等,由此而对患者康复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根据并发症的特点及形成给予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对并发症的发生率能起到有效的降低作用。

术前劝解患者戒烟,对患者肺部基础疾病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尤其对于具有多年烟史的患者,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同时由于食管癌手术为开胸手术,其不仅严重损伤患者术侧肺部组长,同时也破坏了肋间肌及膈肌之间的完整性、胸廓完整性,严重损害患侧肺的通气泵;且食管癌患者大部分为老年患者,其心肺功能均较差,在通过全麻后气管插管,导致呼吸道粘液的分泌发生紊乱,清除功能也受影响而发生障碍;术后由于疼痛也会对呼吸造成应当影响,因此,将预见性护理措施贯穿于食管癌手术整个围手术期,对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4]。本研究中表明,采用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楠.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J].四川医学,2012,33(6):1065-1066.

[2]刘俊,张博利.护理干预在老年性食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O11,20 (5):572-572.

第7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悬臂桩;桩土相互作用;非线性;NewtonRaphson法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且土性条件较好时,可采用悬臂式排桩进行支护[1].目前悬臂式排桩内力计算常用的方法有:静力平衡法、弹性法和共同变形理论三种[1-3].静力平衡法是将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和土压力零点视为未知量,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或力矩平衡条件加以求解的方法.该法概念明确、计算简便,在工程中广为采用.但静力平衡法将支护桩侧土压力简单地按主、被动土压力计算,不考虑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形协调条件,存在较大的计算误差[3].弹性法将水土压力作为已知荷载,将单位宽度的桩墙或单桩(按有效截面宽度计算)视为设置于弹性地基上的梁,再根据通用弹性地基梁法求解结构内力和变形.该法考虑了桩身各微段的平衡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计算参数少且积累了较多工程经验,是实际工程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和手段[2-3].但弹性法一般只考虑土体抗力与桩身位移间的线性函数关系[4-5],与实际不符.共同变形理论将基坑内、外侧土体简化为土弹簧,假定在初始时刻各弹簧压力均处于静止土压力的基准状态,随着桩侧位移的增大不断向主动或被动土压力状态变化,通过调整桩身位移直到满足平衡条件,从而计算桩侧土压力和桩身内力[1].该法能较好地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但其计算过程繁琐,所用地基反力系数与通用弹性地基法的相关参数具有不同的意义,取值缺乏工程经验积累.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常用的悬臂式排桩内力计算方法均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为此,本文通过引入非线性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一种可充分考虑桩同作用机理的悬臂式排桩内力计算方法.

从图3(a)可以看出,本文方法计算的桩身水平位移明显大于经典弹性地基梁法计算的桩身水平位移.从图3(b)和(c)可以看出,本文方法计算的桩身最大剪力和弯矩值也大于按经典弹性地基梁法计算的结果.这是因为经典的弹性地基梁法仅考虑桩侧土体抗力与桩身位移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即土体抗力可以随桩侧位移增大而不断增大,因此有可能出现桩侧土压力大于被动土压力的情况,过高地估计了土体的抗力值.另外,经典方法将基坑外侧土压力直接按主动土压力计算,荷载取值明显偏小.实际上,基坑外侧土体是处于静止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之间的“中间状态”,因此实际的土压力值要远大于按主动土压力计算的结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典方法过高地估计了土体的抗力,而过低地估计了基坑外侧的土压力荷载,因此计算结果偏于危险.本文方法通过考虑桩侧土压力与桩身位移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较好地克服了经典方法的上述缺点,因而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土压力变化控制参数c1,c2可以调节基坑内、外侧土压力随桩身位移变化的规律,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桩身侧向位移大小和最大剪力、弯矩值的影响,而对桩身位移和内力的分布形式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参数c1,c2在其取值范围内变化时,计算结果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实际计算中不会出现因参数取值的偏差而造成计算结果误差很大的情况.另外,从计算结果还可看出,由于悬臂式排桩没有设置锚杆或内支撑,因此其桩顶处的侧向位移值相对较大;桩底附近由于桩身侧向位移方向的改变,基坑外侧土压力迅速增大,基坑内侧土压力迅速减小.该结果表明,通过将基坑内、外侧土压力的变化与桩身侧向位移的变化联系起来,本文方法较好地考虑了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因而能较好地反映悬臂式排桩的实际受力情况.

4结论

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是悬臂式排桩内力计算的关键因素.本文引入非线性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了一种可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的悬臂式排桩内力计算方法,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可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结构刚度方程,并采用NewtonRaphson法进行迭代求解,可以快速计算出结构位移列阵,从而避免了共同变形理论中对结构位移进行不断调整的繁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求解效率.

2)通过假定基坑内、外侧土压力与桩身侧向位移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较好地考虑了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土压力变化非线性的特点.

3)从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参数c1,c2可以调整土压力随桩身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在给定的取值范围内,计算结果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实际计算时不会出现因参数取值的偏差而造成计算误差很大的情况,本文方法适合于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彬, 王卫东. 基坑工程手册[M].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高大钊, 孙均. 深基坑工程 [M]. 第二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赵其华. 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第8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治疗。取屈曲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第9篇:护理研究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卫生厅颁布了湘中医药[2013]10号文件“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1]。文件提出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课程设置情况会影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采取专家咨询法进行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为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医院从事中医护理教育、中医临床护理的护理专家30人。专家入选标准为: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中医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经或现在担任护士长职务。年龄35岁~40岁16人,40岁以上14人;工龄10年~19年12人,工龄≥20年18人;学历均为本科以上;职称为中级、副高级的专家依次为18人、12人。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工龄、工作单位、工作的科室等。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应用文献检索法、小组讨论法,在目前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10项)、专业基础课(9项)、专业课(12项)、选修课(10项)。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赋值同时满足<3.50、变异系数>0.2、满分比<20%作为剔除课程的标准,课程内容重复选择权重更高的课程[2]。1.2.2收集资料的方法采取问卷咨询法及问卷访谈法等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系数专家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专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充分表明专家对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本组专家权威系数为0.72~0.85,说明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权威性较高,其函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和变异系数来表示。访谈的指标重要性分别为3.70~4.93,变异系数分别为0.01~0.30,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高。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