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院资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15-02
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院校)国有资产(简称资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实物资产在院校资产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极大。加强院校资产管理,促进院校资产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提高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一、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存在着重资金投入、轻资产管理思想,缺少资产服务教学和社会、余缺调剂、物尽其用的管理理念。出现盲目投资、多头购置、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流失等现象,加大了院校资产和财务风险。
2.资产管理制度缺位。一些院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欠完善,或虽有制度办法而未真正落到实处。出现资产购置环节不规范、监督不力,验收入库过程不严格、走过场等现象。资产保管员在资产使用、盘点清查、报废回收、租借转让等环节,未完全按制度规定和程序办理相关手续。有的院校对部门闲置资产不能进行合理调配,资源不能共享,未发挥资产应有的效能。
3.资产管理主体不明。一些院校未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兼职人员专业化不强,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出现资产责任不明、无人管理、多头管理、管理混乱等现象。有的资产核算没有明细账,分类不准确,有的随意变卖或低价处理资产。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配合不协调。[1]资产出入库、跟踪管理等环节薄弱,资产账实、账账和账卡之间长期不相符。
4.资产购置控制不力。由于资产设备大都由院校投资,未与部门、教学院资金预算和效益挂钩,部门、教学院从方便自身出发,盲目攀比、争相申报购置。学校在进行资产投资前,论证研究欠充分,或为达到人均资产评估指标要求,资金安排缺乏统筹规划,重点不突出、投资盲目,浪费大量资金。
二、对策
针对院校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增强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再认识。院校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在院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资产管理重要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设立资产管理专职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从事专职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院校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切实贯彻执行。如资产对外租赁与服务、物资采购、验收报废、仪器设备保管使用维修、多媒体设备、专业设备等管理制度与办法规定。对院校资产的购置使用、清查、处置和赔偿处罚作出明确规定:资产购置须组织验收;资产使用须履行领用手续;技术性能高、贵重的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要建立常规维护保养制度;资产租借、盘点清查和账务处理;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管理严重失职的当事人、学院及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赔偿和纪律处分等主要条款,资产管理要有章可循。
3.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以院校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财务部门和购置部门及使用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分级管理责任制。各学院和部门的资产管理状况与年度考核奖惩挂钩。如分管部门工作的院校领导,对分管部门资产负领导责任;教务处、后勤处为院校资产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用和非教学用资产负行政管理责任;各学院、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资产直接管理人,对所管理资产负直接管理责任;资产保管人、使用人为实物负责人,对资产负保管、养护和直接经济责任。成立以后勤、教务、财务为主,后勤牵头的院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院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对全院校资产管理负责,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单位审计部门要全面核实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并在审计报告中明确反映,以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依据。[1]
4.强化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购置各类资产须遵守院校经费支出管理有关规定,提高购置资金效益。财务部门要结合年度工作和财务实际对资产购置经费作出合理安排,按“归口分级”原则,实行经费额度管理。如日常购置的公共教学设备、专业教学设备、生活设备、办公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由教务处、各教学院、后勤处、院校办公室和图书馆提出方案,报领导审批,实行归口计划购置和管理。院校、各教学院、各部门资产经费预算,要通过测算、分析论证,逐步推行资产配置定额和经费预算责任制,分年度有计划分配设备购置经费。实行资产的公开招标采购,任何部门大型仪器设备必须执行请购、询价、公开招标程序,严把设备购入质量关、价格关,加强计划性,杜绝盲目采购。[2]
5.提高资产综合利用率。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便捷的信息平台,及时记录、统计、查询资产的增减变化,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实现院校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将资产使用效益量化分析指标,作为院校资产投入、调配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考核资产综合使用效益,降低资产购置、运行和管理成本。
总之,院校要通过重视资产管理,贯彻执行好资产管理制度,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做好购置资金预算,促进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达到院校资产管理的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院;工会代管财产;规范;管理;研究
一、工会资产与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内涵
工会资产是由工会经费形成的资产。它包括实物资产、货币形式资产与无形资产等。工会资产管理可分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方面。以下仅从资产管理角度剖析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代管财产方面的管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舞厅、工会活动室、健身房及其配套设备均是原中专学校办公经费购置的,委托工会代为管理的实物资产,并非由工会经费所形成的资产。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会代管的特定资产均不是工会资产,而是工会代管财产。
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现状分析
1.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4年,工会组织机构尚未正式成立,原工会正、副主席均已退休,大部分工会委员又调离岗位,现仅剩1人主持工会工作。正式机构已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至今尚未审批。在这过渡期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就很难做到规范。工会舞厅音响设备被盗,活动室举重杠铃架、平跑机等财产被破坏,修缮问题无人问津;南区舞厅闲置,健身房设备锈迹斑斑。为此,工会代管财产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工会财产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薄弱,责任意识淡泊,缺乏科学管理观念,部分中老年管理者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这些严重阻碍了工会代管财产规范化管理。
2.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学院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需不断地完善。工会财产管理制度也需进一步细化,做到定编定岗定责。有的领导随意调拨工会代管财产,管理者不知其去向,结果不了了之。工会对代管实物资产缺乏日常的规范管理与内部监管的机制,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也滞后。南区暂无工会财产管理员,这就无法谈资源合理配置。
3.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强
工会资产管理者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有的领导对工会财产管理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有的工作无法落实。奖罚不严,出现管理松散和无人管的“真空区”。 这也导致工会代管财产管理执行力度不强,还有“重购轻管”,“重用轻修”, “重钱轻物”现象;出租财产的租金欠费、保养修缮等问题无法解决,加速财产的老化或破损,这是财产的“隐性流失”。
三、强化学院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工作
学院现已成立工会临时领导班子,确定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确定分管工会领导,指定两名专职(或兼职)的工会委员分别负责南、北校区工会代管财产的管理。学院要求工会资产管理者要不断提高修养、岗位技能、职业道德,更新观念,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开导他们要有忧患意识,奋发进取,通过多种有效地途径自学与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工会资产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激发潜能,培养他们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技能、文明服务等方面岗位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学院资产管理办法,每年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并提高工会代管财产的网络化管理。
2.完善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制度
工会遵守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与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制度,并制定工会相应的实施细则。健全工会代管财产的采购、调拨、报废处置等审批制度。推行工会代管财产的“阳光管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接受社会公开监督。
工会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并加强工会代管财产的日常规范化管理。依据责权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按其分布的地点,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为断完善工会代管财产管理体系。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财产实行统一编号,并贴上条形码标签。保卫科严把门口守卫关口,实行轮流值班、首问负责制等强化财产进出校门口的规范管理。
3.强化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监控力度
【关键词】 二级学院; 财务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日益向综合性、专业多元化发展,依托专业设置的二级学院呈扩张式增加。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实体,是高校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笔者从高校内部控制评审实践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控制薄弱等诸多问题。研究如何提高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二级学院与其母体高校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二级学院是指公立院校按学科专业设置的下属二级公办学院,区别于一般所说的有独立法人身份、实行独立核算的民办独立学院。总体而言,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及学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取得了实效:学院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计划性、责任制逐步提高;学院领导层内部管理控制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及学院内部的管理制度基本得到落实执行,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如专项经费使用范围控制、日常工作和会议记录控制、票据规范性和完整性控制、费用性开支项目及标准控制、成教创收核算及杂费收取管理控制、资产日常管理控制等实施基本有效。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全校性的财务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和完善,但在逐步下放财权给各二级学院时,相应的二级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却未完全形成。虽然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和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大部分学院财务管理制度都较为笼统,内容简单,主要控制环节及具体要求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控制薄弱。学院一般按照学校要求按使用性能将固定资产划分为行政、教学科研两类,有人员专职管理。行政设备的管理目前基本限于卡片管理,管理人员换岗、资产调剂调度大部分未及时到资产处办理变更手续,资产的账、卡、物控制脱节。实验室使用记录普遍只记录日常实验教学外的使用情况,而且内容较为简单,如只登记了课次,无使用仪器设备名称记录,未真实反映实验器材实际利用情况,也不利于向校内、校外有关部门真实反馈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信息。
第三,财务报账票据不规范。学校相关的财务报账规定落实执行较差:一是有关餐费、办公用品、书籍(资料)报账的手写发票极不规范,这类票据一般只填写了金额和品名,与发票应准确填列“客户、时间、品名、单价、数量、金额、财务章、开票人”八要素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使用个体户私车的报账票据较乱,只有个别票据是在税务局代开,大多数取自某些小酒店、小商店,增加了经济业务真实性审核难度;三是的士票据报销量大,且较多票据日期与报销单据填列日期不符。
第四,费用性开支失控。各个学院普遍存在开支标准失控,开支事由审核不严,报账票据随意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招待费开支超出内部管理规定,差旅费报销票据不完整、不规范,用车费开支较大等。同时,对于专项经费也存在使用范围失控的现象,如在教学业务费中开支办公经费、招待费、电话费、资料费等,不少学院在实验材料费中领用办公用品、开支办公经费,在学生经费中报销大量的士费。
第五,文件记录内容不详实。会议记录对研究事项反映欠完整、质量普遍不高。抽查的财务管理工作、年终分配会议记录中,有关会议主题内容、个人发言要点、会议决议及具体执行要求等普遍记录不全,或意思表述不明确,特别是操作性条款记录过于简单。
二、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二级学院内部控制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先天不足。对于专业二级学院,我国高校一般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即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二级学院具有一定的财务自,这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本依据。然而,具有这种“有限独立性”的二级学院容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局限于本学院的发展需求,轻视甚至忽略内部控制的要求,其业务处理常未能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视角出发,作出有利于全局的决策。二级学院在资源的配置、使用还是制度的执行方面往往都较为片面和被动,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动力,存在先天不足。
第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首先,学院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有效责任人,然而,当前二级学院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普遍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手册、文件和制度,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经济业务活动中甚至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事,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其次,学院将内部控制归为学院财务管理部门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审计等少数部门与工作人员的事,更是一个需要所有二级学院及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全员性、全方位的工作。最后,学院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一般都未设置专职人员,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因为自己工作不受领导重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也不够认真。
第三,内部审计监督不力。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这一内部控制重要方式的职能发挥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效果不理想,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独立性不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离后审,审任脱节”的工作现状。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干部离任后,组织人事部门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经济责任成了事后审计,这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对查出的问题也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二是经济责任划分困难,特别是任期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因此难以作出准确的审计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方面,由于高校属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社会、我国“人情化”社会的特点,导致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而且内部审计队伍中,不少人员为照顾性安排,学历层次不齐,所学专业以会计专业居多,专业审计人员较少,因此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高,从而也造成监督能力下降。
三、加强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鉴于以上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为加强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经济组织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学校校院体制改革的启动,学院具有了充分的财务、办学自,经济活动的日常管理更多的由学院自行把关,内部管理控制日显重要。学院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执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报账会计、规范日常基础工作等方面予以重视,以提升学院管理质量和水平。
第二,强化学院层面预算和核算。经费预算是财务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在科学、合理、完善的预算框架下实施的经济活动才能有助于学院各项目标的实现。核算则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和监督,及时、准确、全面地核算能适时向学院领导反馈本院财务状况,有利于学院合理安排整体工作。建议学院对各项经费来源及使用(如:学校拨付经费、成教创收收入、其他收入等),分类进行详细流水记录和核算,做到经费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第三,修订完善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更具多元化、复杂化。学校现行财务、资产等管理制度中有关处理程序、规范要求、开支标准、审批权限等方面存在不适应学院经济发展的规定,建议学校以财务、资产管理部门为主,教务、审计等职能部门参与,全面修订完善学校有关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目的。
第四,进一步加强财务部门的服务和监督职能。一是建议学校要求财务部门组织对学院领导及报账会计的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各项经费管理及财务报账要求等;二是建议在下达经费时将每项经费的管理使用要求也一并印发,以便学院遵照执行;三是加强对报账票据、收费规范性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学校经济活动合法、规范、有序。
第五,定期检查评价,确保廉政建设制度、财务、资产、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学校应定期对学院进行制度落实执行的检查评价,充分发挥财务、资产、教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实现制度管理、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 郑卓如,郑石桥.内部控制评估: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J].会计之友,2013(3):22-27.
[2] 许学丹.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财会通讯(综合),2009(3):88-89.
[3] 李春兰.高校二级学院财会内控制度的缺陷及改进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3-55.
[4] 程幼石.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30.
[关键词]固定资产;高校;对策;管理现状
高校正常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服务的基础正是高校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高校评估中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理工类学院,固定资产率可以达到80%以上,评价一个高校教学环境的重要指标即固定资产的数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全民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不论是在招生规模,还是在办学规模上都迅速扩大。然而,高校在追求规模扩大化,资产数字化的背后却是固定资产管理无效化,部分资源浪费化,因此如何有效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率,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培育高校固定资产的造血功能,更好的为高校科研、教学,为师生及周边经济服务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
高校的固定资产区别于其他企业单位资产,单个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或者是专用设备价值在八百以上,并且使用有效期限是一年以上的,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物质原有形式不发生改变的均为固定资产。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建筑物(教室、行政办公楼、实训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多媒体、实验设备)、一般设备、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在资产属性方面,高校资产一般属于国家,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属性方面,一般属于董事会,但是在使用权限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均是使用权和管理权,并且管理权一般是分布在各职能部门,使用权则分布在资产占有单位及个人,这样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独立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资产组织形式。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专职管理
在公办高校或者民办高校一般都成立了后勤集团,对本校相关资产进行专职管理,成立资产管理科,并将校内资产进行模块划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系已经形成,通过相对成熟度的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提升了管理效力。
2.2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实施管理制度化
通过专门机构的划分,将复杂化的校内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划分,还需要在各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高校及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均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应岗位职责,物资采购标准等制度。通过责任到人,建立人员和资产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实训设备需要做到详细信息管理,为后期部件置换,回收提供较好的制度保证,通过制度建立,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及使用效率。
2.3加强固定资产的常规管理
通过建立职能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发挥作用,高校资产管理处应该就资产的购置,验收,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对校内资产进行常规化管理和审核化管理相结合,强化日常管理,比如建立资产项目清单,分类清单卡,并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定时对项目清单进行复查。强化固定资产,特别是易损设备的常规化维护,提升设备使用年限。
3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管理制度不能适应购置固定资产的需要
目前在对已有资产的入账,管理以及后期维护、报废、置换均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对购置资产的可行性,资产的使用率等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保证。首先,高校很少建立资产预算管理体制。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对经费的安排是比较重视的,也有年度经费预算,对已有资产的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但是缺乏比较科学的资产购置计划,一般是各部门提出购置申请,由相应职能部门进行审批购置,但是职能部门缺乏对专业设备的论证体系以及预算控制体系,就会形成资产闲置现象。其次,职能部门管理制度分散。高校建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但是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对各管理制度进行汇总,统筹。教务处有教学设备管理科,图书馆有图书资料管理科,后勤有办公设备管理科等等,虽然从表面看来功能是细化了,但是由于各部门的执行力度,以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一致,导致设备管理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会出现同台设备多个部门同时管理,同时不管的情况,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进行统筹,效率大打折扣。
3.2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管理工作薄弱
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经常滋生腐败,多数高校均有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首先就是社会馈赠或者企业捐助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上没有反映,特别是一些无偿为二级学院配置的行政教学设施没有列入单位固定资产列表,有些虽然入账,但是在入账核算方式没有统一,不正规。其次基建项目核算混乱,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3.3固定资产使用范围模糊,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性,有些固定资产在所有权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是个人所占有,一旦疏与管理,就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比如为专业带头人或者学科专家配置的实训室或者科研设备。
4高校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法,没有有效的管理体系是不能发挥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管理好、使用好、维护好高校固定资产,使之更好的为高校服务。
4.1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需要加强,资产管理专门机构需要对全校资产进行统一购置,对各部门的使用要统一管理,健全报废制度,置换制度,细化资产管理职责,并明确归口部门,构建日常管理体系,定期复查管理体系,统一报告,统一采购体系。
4.2定期清查,保证账实两清
加强对已有资产的清查与核实,对新进设备要做到账务,实物两清,及时入账,入账准确。账务管理要做到不漏查一桌一椅,不重查一件资产。
4.3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经营比例,培育造血功能
提升固定资产经营性能力,培育固定资产造血功能,提高资产利用率。高校建立专业的固定资产运营部门,对可开展经营活动的固定资产登记入册,制定经营活动计划,提交高校审批,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性活动,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的同时,也为固定资产的后期维护及购置培育造血功能。
4.4应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建立数字化校园的机会,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数字化,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购置等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申请,这样便于建立统一的归口单位,统一对校内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5结论
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可以加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力,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对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7(5).
[2]吴萍.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J].职业技术,2007(70).
[关键词]高校资产;资产管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39-02
1 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高校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资产管理是对高校资产运动不同环节或过程的管理,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清查、核资、评估、投资、运作、收益、处置、分配、监督等方面或环节的管理。管理的环节和具体内容很多,管理的方法也很多,但最终目的是产权的管理,是高校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运作。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高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还是高校办学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校历来重视教学科研,往往忽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
2 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
以前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导致了资产管理混乱的局面。目前高校基本上有一套自己的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制度跟不上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尽管有些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很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制定政策,出台管理办法,没有将这些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资产的预算配置环节缺乏科学的审核机制,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或论证不足,盲目投资;在资产购置环节没有规范的购置程序和购置方式;验收过程不严格,验收人员有时不到现场验收,而是见领导审批、经办人签字发票就照开验收单。
2.2 缺乏科学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绝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的职能分别由财务、物资管理、房产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兼任,没有科学的专门组织机构,而多头管理必定带来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谁说了都算,结果必定是谁说了都不算,未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部分高校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在学校进行机构调整或人员调动时,没有对有关使用及管理的资产办理交接手续,造成学校部分资产的流失。有的高校在配备资产管理人员时不够专业化,学历层次偏低,并且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后续教育滞后,影响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要求。
2.3 管理方法手段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除专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外,还要求财务及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尤其在国有资产数量、价值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在管理手段上要求必须实现现代化,如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进行管理。但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账,没有实现电算化和信息化管理。而一些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没有专业管理系统或专业人员,从而没有发挥出现代化工具应有的作用,导致资产管理信息或不准确、或不畅通、或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益的提高。
2.4 经营活动收益不明确且占用非经营资产的现象很严重
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许多学校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创办了许多校办产业,有的部门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设备进行创收活动,无偿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更有甚者牺牲正常的教学科研需要,满足经营性需要。例如,有的高校的微机房让人承包进行微机培训,而学生经常不能正常上机。在校办产业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缴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一些校办产业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潜亏严重,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后果,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2.5 高校资源利用率低
资产购置之前,通常没有进行足够的使用调查分析,购买后不会使用,使用后产生很多不方便或设备不配套,导致有些资源闲置。各院系之间交流不够,在建设中强调专业的特殊性,追求小而全,实验室建设重复分散,再加上管理不严格,维护不科学,维修不及时,导致有些资源过早报废,使得一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3 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形成高校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高校是属于国家直接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并不独立开展经营,不存在自负盈亏的压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重投入,轻管理”。资产的分块式管理割裂了高校资产,分门别类的部门资产管理方式尽管表面上具有清晰的框架和方便的操作,但本质上却无法体现资产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罪魁祸首,很容易产生任何部门都好像可以管理却又可以不管理的中间地带,造成互相推诿,管理效率降低,资产流失严重。加上高校的国有性质本身带来的管理弊端,即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产生的委托问题,管理者对于单位资产的管理自利性和自私性特征相对明显,尤其在分管的各个割裂部分,权力的增大使产权关系不明,个人无偿占用学校资产,财产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和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暴露无遗。当发生问题时监管能力和手段又时常不到位,因所有者缺位而可能无人负责。
3.2 高校资产产权不清
高校体制转型使高校筹资不再单独依靠国家拨款,逐步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一些资金。在这过程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却没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没有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致使有些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关系不清,造成管理使用脱节,安全与完整责任无人承担;无形资产廉价或无偿使用,产权隐性消失;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后,一般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产权所有者对其监督不够,使有些单位出现高工资、高费用、低效益现象,有的甚至连房屋出租也亏损,造成产权收益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收入严重向个人倾斜,产权收益错位。
3.3 考核资产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至今没有一个考核学院、部门资产综合利用的方法。因此,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动力,不重视,不像企业一样想方设法提高其利用率。由此导致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置素质偏低、管理手段落后,进而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而且有制度不执行、有了责任问题可能无人负责,年年总结发现了年年存在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真正解决,形成了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
4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以产权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
高校作为一级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赋予其相应的产权主体地位,明确其对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甚至处置的权利。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应该对高校国有资产享有最高决策权、承担最终责任,实行国有资产校长负责制,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下设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全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改革现有的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负责的资产管理体系,实行部门(学院、系、处)负责人国有资产负责制,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作为部门负责人和资产保管人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4.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校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这套制度由资产管理责任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程序以及相应的处罚制度等构成。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侧重于社会效益的考核,即考核其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师生员工生活的影响和贡献等方面的效率;对经营性资产,则侧重于其经济效益的考核,要充分考核和评价其投资报酬率。全面实行资产的有偿使用,一方面,在购置环节要求使用或者受益部门配套负担一部分资金,与其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以强化其购置责任,防止盲目购置;另一方面,建议高校推行资产货币化管理,如房屋建筑物按使用面积计价,设备按折旧费计价,将各部门(单位)所占用的各类资源货币化计量,形成预算指标分配到各使用部门(单位),纳入学校当年度预算管理,并且按照“多占多缴费”和资源使用费“节约归己,超支自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4.3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符合各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从体制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出发,在岗位分工、授权批准、取得与验收、日常保管控制、处置与转移控制、监督检查六个方面制定较为适合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与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把从立项到最终的验收入库,改变原来的个人或少数人决策为集体决策,实行全员监督。建立对大额资产购置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制度及专人负责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加强资产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落实好定期的资产清查工作,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4.4 利用网络技术,使资产管理更先进
关键词:科研机构 固定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61-02
科研机构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离不开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装备及科技试验场所。固定资产是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投入逐年加大,企业委托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经费不断增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构成日趋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要做好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如何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管理意识淡薄。科研机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单位事业收入或科研项目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后由本单位无偿占有使用。长期以来科研机构采购固定资产“重投入、轻回报”,对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缺少科学管理意识。
2.管理制度缺乏。不少科研机构没有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领用、保管没有完整的台账记录。单位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账实不符,部分资产长期滞留账外,流落各方,逃避了正常的监督检查。
3.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形态管理,一部分是实物形态管理。价值形态管理,主要由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实物形态管理一般分为科研课题组、后勤总务部门、文献资料室或基建部门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相互分割的体制,不利于固定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结构不合理购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出现“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等不合理现象,使用效率低下,维护成本偏高。
4.收入失去监管。部分科研机构出租空闲办公用房,利用现有专用仪器设备对外提供服务,收入不全部进账,相关部门直接抵销了招待费、福利费等支出,形成账外账。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取得收入的应收数、已收数、未收数,无完整的记录,会计监督失控。
5.财务核算不细。财务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录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单位价值,财务人员无法确认盘存资产的数量及价值变动。部分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后发生了增值、减值变化,财务部门没有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导致账实脱节。有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已经使用多年,但该项工程支出仍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没有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财务会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6.资产处置失控。经常出现实际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仍然存在,实际已经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报废手续,长期挂账等现象。部分资产报废、报损不作技术鉴定,处置不申报、不评估,处置收益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管理和使用。
二、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1.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原有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深远影响着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尽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已经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得到改观,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思想认识不够,管理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形成了科研机构部分固定资产闲置、流失,财务核算不及时、不完整等现象。
2.制度不全,有章不循。长期以来科研机构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或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够,存在侥幸心理,常常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规章制度成为“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的摆设,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职责不明,相互推诿。大多数科研机构对固定资产管理采用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模式。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科研部门管理专业仪器设备,后勤部门管理房产、家具、图书资料及一般设备。表面上看,这些部门都在管理固定资产,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固定资产负责协调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不能统筹协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4.管理松懈,监控不力。科研机构固定资产大多数由国家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经费或国有资产创收购置,还有的是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之间相互调剂形成,在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时不计成本,不算盈亏。因此在固定资产购置时一般各种审批都比较规范,但在购置后缺乏必要的使用、维护及保管制度,科学的处置程序,适当的监管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转移等过程失控,造成设备闲置、维护不当、非正常损坏、实物流失等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科研机构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管理意识。科研机构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科技研发工作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和职能目标的实现。
只有单位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配合,才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盘存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过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层层分解管理责任。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力度,拓宽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业务技能,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完善管理制度。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离不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科研机构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一整套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拟定采购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实施采购、实物验收、日常保管、正常使用、适当维护、适时转让、报废处置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
如:对先进设备的配置,贵重仪器的购买,房屋建筑物的购建,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专家论证;在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方面,要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要严格审批,先报批,后处置,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4.科学合理规划。科研机构要彻底改变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单位对固定资产实行整体统筹协调,打破部门、专业界限,做大做强公共服务平台。
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新增固定资产,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明确相应管理责任,杜绝“只用不管”,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合理进行固定资产维护,保证固定资产状态完好。对于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者,要分析原因视情节轻重进行赔偿和惩罚。
合理规划,加强监管,使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可以减少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单位现有经济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经济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5.加强动态监管。在当今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科研机构应积极创新管理手段,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管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配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等一系列监控模式,使固定资产从需求、采购、使用直到报废处置都离不开严密的监控和管理。
6.重视内审行为。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防止资产流失,减少浪费。科研机构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落实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才能确保做好可行性论证、公开招标、财产清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或全面清查,通过实地盘查,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09〕167号
2.中国科学院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10
3.叶子龙.加强行政科研机构资产管理的对策[J].经济师,2007(3)
高校的资产使用并没有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没有奖惩制度,无法激励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对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往往出现物资的随意采购、损毁等情况,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采购的物质没有全面的了解,采购后发现无法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匹配,因而无法有效的发挥物资的实际效果,也无法让物资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管理,甚至出现采购了滞后性的设备,无法满足前沿教学的需要;对于已有的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反复撤除重置,设计规划不长远,导致资源的浪费;资源之间的利用没有达到共享,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产重购现象严重。
二、财务存在账实不符
各高校的财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实际问题。例如将采购的物质一次性计入到支出项目,而不考虑资产的折旧计算;如果出现设备的维修,只记录了维修费的支出,但是并没有把设备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入账目,这样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没有变化,与实际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分离,这样也就形成了高校在教育成本上核算困难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参考国外情况来看,国外的高校固定资产是由政府来投入建设和监督的,由于资产管理经验的丰富,会让高校资产管理得到更为专业合理的操作,而我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是缺乏一定专业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不仅仅是高校资产管理形式的不同所导致,很大程度上是与国家的基本体制有关。在很多欧美国家,学校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对于高校的具体资产管理工作有决策和监督权力,且管理非常的严格。
三、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失
虽然各高校也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但更多的是宏观规定,缺乏细致执行的要求,因此制度会有更多的不明确和可操作空间,在执行中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很多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实际管理的作用和水平。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清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56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等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校依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党政工作任务分解表》精神,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理清本校固定资产家底。
1 清查程序
1.1 学校组织清查
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在分管院领导的指导下负责完成,表1为组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1.2 二级单位自查
二级单位开展全员自查工作,资产管理员根据资产管理系统中已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对截止日前资产的存量、使用状况、存放地、保管人以及其它有关信息进行统计确认,对有问题的固定资产据实上报国有资产管理处。
1.3 主管部门核查
国有资产管理接收整理各二级单位上次材料,根据各单位提交的固定资产自查登记表、核对报告情况进行了复核汇总整理,对有盘盈盘亏资产及时进行复查核实。
1.4 形成清查报告
国有资产管理处根据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结合学校资产管理的特点,对盘盈、盘亏资产进一步核实,汇总学校固定资产清查报告交领导审核。再通过对固定资产清查核对过程的复核、监督检查,对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学校发展较为迅速,资产总量迅速扩大,部门、人员调整较大,因资产管理初始登记、交接、维护(标签)未到位,造成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保管人、存放地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次清查中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2.1 资产购置使用缺乏效益性
学校的资产管理没有充分体现学校项目预算、采购预算、项目执行情况。二级单位普遍从利己出发,片面追求仪器设备高、精、尖,脱离教学与科研实际,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抢资源争项目,有重复购置、高能低用,高价低效现象,购置缺乏计划性及有效的制约。
2.2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本校固定资产实行的是账实分管的分类管理模式,学校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与监督,固定资产实物名为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管理,实则由各职能部门分管。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职能部门管理与各使用部门占有使用相互脱节,有时会造成“每个部门都管,每个部门都管不了”的状态,最终造成固定资产账物不符。
2.3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未及时更新
本校原有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及时修订到位,不能完全适应现有新情况。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依、有章不循。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入库等资产管理流程设置没有及时修订,出现实际工作中资产已先交付财产未入账,或者资产已报废账面未注销等情况。
2.4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养亟待加强
学校资产管理专业性强,资产管理员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充分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知识。资产管理员均为各部门的业务精英,工作任务重,岗位调整比较频繁,各部门资产管理员面对形式多样的资产,很难把握到位,容易出错。
2.5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完善、信息化手段不充分
学校早年已使用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初期建账系统数据导入基础未做好,影响后期工作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未及时对接学校办公平台,资产变动信息不能实时反映。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对系统不熟悉,造成资产在院系间调拨时,实际资产已调走系统还未处理,影响数据真实性。
3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3.1 落实“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方式
国有资产管理处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代表学校对全校资产统一归口管理,负责全校资产新增、减少、报废、部门间调拨与移交工作,定期对资产的现状进行检查。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的资产统一管理,认真履行资产新增、减少、移交或变更的上报与登记工作,各单位通过与使用人定期签定保管协议,强化使用人对所属资产进行管理并承担有过错赔偿责任。
3.2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是明确学校、部门和资产使用人之间责权利的根本保证。作为清查的后续工作,资产管理处将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除了制订较为宏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要对资产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各环节修订相关细则,完善资产登记、验收、保管、赔偿、核查、转交、报废、报告制度,使资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3.3 通过培训提升资产管理员业务能力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才能更好的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有助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资产清查工作的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人员应定期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成熟经验做法,同时积极组织对二级单位资产管理员的培训。
3.4 加强待报废固定资产的管理
对于积累下来的大量待报废物资设备应根据财政厅、教育厅相关部门要求,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处理。加强待报废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对通过鉴定符合报废要求、影响二级学校正常发展的固定资产进行回收处置,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分批办理报废销账手续。
3.5 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进程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将资产管理系统与学校信息化平台整合,对调拨等资产管理事项在平台上或者手机进行“待办事项”的提示等工作目前亟待落实。实现学校账账、账卡、账实三相符,才能达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提升学校资产管理效益。
4 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样重要,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集中于管理,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如何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准确性效益性,成为固定资产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8).
[2]王观宏.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2016,(08).
[3]王玲,黄漠.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知识经济,2016,(08).
本文分析了防灾科技学院自2006年升本以来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辅助实践教学,增强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1.学院简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震频发,灾害损失严重,为减轻地震灾害,培养防震减灾的专业人才,国家于1975年组建了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正在逐年增长。随着生源的增加,学校各项设施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天水地震学校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并开始举办本科教育,面向全国招生。
至今,学院已经形成理学、工学为主的五大学科门类。在一级学科的专业群中,形成各类学科专有实验室118个,由于教学实验室的增多,实验器材的购置频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4亿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有222个。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善与优化,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优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过快增长,使得资产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配套管理办法与管理手段,进而暴露出一些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开放实验内容单一。
在学院所拥有的一级学科中,共有实验室118个,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实验课多以操作实验和验证实验为准,这是由于老师上课大多按照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以至于所布置的实验任务也大多是课堂的验证实验。此外,一些老师惰性严重,科研水平差,更倾向于按本宣科的进行教学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研究水平。
2.2忽略对校史文物的保护。
学院成立的前身是天水地震学校,校址在甘肃天水,于1983迁至北京东燕郊,搬迁过后,很多建校伊始的文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很多岩石标本在途中丢失,还有很多岩石标本以及地震监测资料只是简单的堆放在系部的实验室,并没有作为校史馆的一部分,供学生参观。在地震科学系学生考研以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这些本来可以起到辅作用的资料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得自己掏钱去地震科学馆参观。
2.3仪器维护低效率。
实验室的管理缺乏制度化,实验室人手有限;同时,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实验室经费困难,以至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材料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加速损耗。很多系部反映,在室外实验的过程中,只有一名任课教师作为实验课指导,并没有专门的实验管理员辅助管理,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拿到有问题的仪器设备,需自行回仪器管理室更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
2.4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自建校以来,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一直没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任课老师只能口头约束学生合理使用教学仪器。
3.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合理规划实验室的房间安排。在达到实验室完全配合教学的同时,也要实现实验室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研究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对于长期闲置和较少使用的固定资产,可进行学院内部系部之间的整合与调拨,实现物尽其用。
3.2修补历史标本,并移送到开放校史馆,随时供学生参观与使用。
校史文物是学院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的资料,承载着学院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各阶段的重大事件记录。并且,其中包括地质考察队地质工程队在考察过程中留下的各种实物标本及文字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对于地质学科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作为实验课的重要课堂辅助材料。应该召集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并投入相当的财力,将天水地震学校留下的文物分类整理,陆续陈列在校史馆中,供学生随时学习、参观。
3.3配备实验室设备维护人员。
每次上课之前要做设备维护。有必要的实验室,要随堂进行设备维护,机器调试。对于学科内部的实验室要设定相应的实验室分类,并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建立实验人员的培养计划,不仅要求实验员熟悉实验室安全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并且要求实验员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能够随时进行课前与课后的设备调试工作。大型的仪器设备配备专业的实验员,并且将各种维护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设定相应的岗位津贴,通过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民意打分,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式的薪酬制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做好管理后勤保障工作。
3.4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学院的资产部门成立较早,但由于学校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并不健全,以至于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随着学院的发展与壮大,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急需完善,尤其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监督管理力度,实现账面、固定资产专用卡片、实有物资一一对应。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回收、转让、变卖、抵押、有偿调拨等程序的设定。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加大执行力度,让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合理、节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素云.高校固定资产初探[J].管理视野,2013(2):138.
[2]乔晋忠,张丽萍.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6(22):93.
[3]辛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协同对策研究[J].财税审计,201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