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第1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一、“学生说题”的特点

(1)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学生智力、思维的碰撞,有了这种碰撞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深入思考,开阔思路并引发新的欲望。

(2)渗透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许多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渗透科学性,启发创造性等改革理念。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利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教师“一言谈”的专制,同时也创造了在课堂上综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机会。

(4)有利于展开“对话交流教学”,“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有较强的“探究性,实践性, 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

(5)有利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激励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

(6)探究性学习,重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学以致用使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批判、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茫茫题海”,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

二、说题说什么

解数学题的本质是“要找到从题目已知条件到题目要求目标的一系列命题转化的一条通路,并且规范简明地表示出来”。因此,说题就是利用教学语言,口述探寻解题通路的思维过程以及所采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说题活动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说题意。说出问题的背景、已知条件、要求目标、编题意图,并注意隐含的条件。

(2)说思维。说思维是指学生简述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方法和心理活动过程。探索解题途径的常用方法有:①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能够解答的小问题;②利用化归思想,将问题逐渐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③采用分析法、综合法,将已知条件顺推、要求目标逆推,对比着寻找联结点;④运用创造性思维,从类似问题的解法中迁移和渗透解题规律,套用已有思维模式或另创思维模式来解题。

(3)说思路。说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和步骤、所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并注意是否需要讨论和检验。

(4)说规律。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中渗透解题思维规律,概括出一般数学原理。

三、说题的实例

以下题为例说明解题策略的产生过程。

两个不相等的正数满足a+b=2,ab=t-1,S=a-b,则S关于t的函数图像是:

A.射线(不含端点) B.线段(不含端点)C.直线D.抛物线的一部分

第一环节,分析思考:

求“S 关于t 的函数图像”就是要写出“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就是把(a-b)用t来代替。

因为,由S=(a-b)可以得到S=(a+b)-4ab;又由已知a+b=2,ab=t-1,就可以得到S=4-4(t-1),即S=-4t+8,这是一个一次函数解析式。

第二环节,清晰思路:

经过前面的分析思考,已经知道了S 关于t 的函数图像是A、B、C 中的一个,是哪一个呢?

再回过来看题目中的已知:“两个不相等的正数”这个已知条件还没用过,也就是告诉的a>0,b>0 还没用上。这里又考查了正数的概念和性质,是本题目的第二个考查的知识点。据上述条件可以得到:ab=t-1>0,即t>1。

第三环节,验证思维:

有许多人在得到:“一次函数解析式S=-4t+8 中的自边量t>1”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就选了A.在对于“两个不相等的正数”中只考虑了“a>0,b>0”,而还没考虑到“a≠b”,即S=(a-b)>0还没用到。所以由S=-4t+8>0 又可以得到t<2(这是这个题目考查的又一条知识内容)。

通过这样的思考,本题目才算正式完成。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某些概念、规律、方法或已做过透彻分析并重点阐述的问题,学生却在回答问题、作业训练及检测考查中仍表现出不明白、不掌握甚至茫然,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达无序且不够严密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包办太多,缺乏能力培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因素所致。

四、几点思考

(1)说题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说、做“三位一体”。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新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说题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上述理念,有利于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需要说明的是:说题的步骤和内容应根据题目的特点而加以设置,说题活动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3)“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教学具有四个层次:掌握‘双基’、学会解题、学会思维、学会创造。”说题活动不只是一般意义的解题教学,它为了解题但又高于解题,是高层次的数学教学。说题活动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而且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和数学观念的形成。教学实践表明,说题活动有利于激化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数学问题,解题教学的核心。好的数学问题是说题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例题,体现着“课标”精神,反映了教学内容,常作为说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编拟一批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说题活动全面提高数学能力。

在“学生说题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加强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创新学习”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高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解决。“创新学习”比传统教学更着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

自主与创新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采纳自主创新学习这种全新的大学习观,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自主创新教学的背景 学会的学生已不再喜欢常规的传统的粗放型教学模式及其课堂结构,他们看好的是开放的集约型教学模式及其课堂结构。这一棋式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集约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在历史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就要减少教学的强制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行群体开放型的学习,进行以自主活动为基础的主动探索型学习,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

自主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如下:

2.1 从学生情况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日趋成熟,他们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成熟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在课堂上不再静静地听教师讲,而是有一种迫切想参与交流的心理。这两点为实施历史教学的“自主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从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分析。中学历史新教材选用的大量阅读材料,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教材中丰富的知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素材上的保证。

2.3 科技全球化、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人才全球化流动的竞争和合作,加大了科技、教育与世界合交流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急需高级人才,这就对学校培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建立适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学模式。

3 自主创新教学的实施

3.1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而历史教学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以便创造意境让学生学。而学生在教师促进下的自主学习才是创新的前提。自主学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自问自答式:自问自答教学方式的展现形式是竞争,各小组成员都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或回答其它组的问题。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面广,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参与提问或回答,因此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其次,适用面广,每章中的阅读内容都可采用此方法,而且大量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但自问自答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思考时间短,多数学生的参与只是浅层次参与,对课文细节考虑较多,而对课文整体结构思考欠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多方位预习。教师在学生自问自答活动结束后,通过引导,归纳总结课文。

3.1.2 讨论式:提倡通过共同协商、讨论,以解决某项问题,而教师则在各组之间走动,提供咨询。

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

讨论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

3.1.3 采访式:采访也就是面谈,它是一种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问答式交谈形式。采访者通过不断地向被采访者提问,从对方回答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被采访者在听清、听懂对方提问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迅速反应,提出自己的观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一问一答的五一节中完成交际任务。

采访的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

3.2 让学生上讲台执教: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目的是为继续学习和运用历史切实打好基础。学生走上讲台执教,不但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具有组织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先选择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查资料,写教案,最后,教师指定一人或多人执教,教师和学生对执教学生所上的课进行评价、补充和总结。这种课型的程序如下:

教师虽没参与教学过程,但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交际,大大提高了交际和创新的能力。

4 自主创新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4.1 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创设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创新思维发展这一基本构想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学生只有有了饱满的精神面貌,才会思维活跃,无拘无束,积极参与。要营造轻松的环境,教师首先必须每天兴致勃勃进课堂、生动活跃在课堂、轻轻松松出课堂。

4.2 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但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切实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和种情景时,找出恰当的切入口,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交际,并给学生以最大的想象空间,从而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4.3 当一名称职的辅导者: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努力做到基本功扎实,在平时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把复杂内容条理化、抽象内容形象化。

第3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学 环境布置 美术手工制作教学

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是幼儿师范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则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的美术手工制作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有这样的课程安排,是因为根据教育师范学院对于幼教人才的培养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学生必须根据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幼儿园的环境作合理的设计和布置。鉴于此,教师在美术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的教学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对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教学的分析

根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情况发现,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对于手工制作知识的学习还是感觉轻松和愉悦的,制作时也感觉“得心应手”,但对于幼儿园环境布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却难以“入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认真回顾和深入研究,发现其内在缘由是教学方式存在的一定弊端,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脱节。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手工制作的技巧与技能,但是在幼儿园中却不能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具体来说,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之一是:教师在美术手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巧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即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活动,一昧地为学生提供制作示范,为学生规定制作的统一方法,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灵活思维,使得学生对于制作的过程缺乏应有的认知和深入的分析,从而不能因地制宜地、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弊端之二,根据相关要求,学前教学专业的师范学生有充裕的校外实训的时间,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地注重师范学生的教学能力的锻炼,却忽略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学习与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有机结合,即没有指导师范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实际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会技能技巧后却不能在幼儿园的真实环境中合理设计和布置。

二、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途径

根据对于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要求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手工制作技巧的基础上积极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适量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师范生的观察、分析、自主创作等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在走上幼儿教学岗位之后,能够设计与布置好幼儿园环境,切实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笔者针对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如下思考与改进,现简述如下。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时,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授幼儿园环境(包括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所谓规定的设计或者制作的“法则”,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以分组讨论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分析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幼儿园的主题墙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墙饰的内容与材质,鼓励学生查找和搜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要求学生根据“考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大胆构思绘制草图,提交学习小组或者课堂,共同讨论其“可行性”,并作进一步的修正和改进。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充分发挥无限的创意,并不是“任马驰骋”,听之任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指导者的重要作用,诱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即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选材和制作,并对于学生的“创作”进行必要的修正与改进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

2.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成果”,通常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将要走上幼教工作岗位的师范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手工制作的技巧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与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园环境的装饰“工程”通过和谐的交流与互助得以顺利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拟定一个主题,并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再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成员探讨设计的思路、表现的形式、材料的运用、制作的法则等,最后教师再指导各个小组进一步沟通、磋商和整合,以共同完成幼儿园环境的装饰。

综上所述,美术手工制作课程与幼儿园环境布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美术手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幼儿园环境布置这一课程应更新教学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切实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幼儿手工活动指导,2010.12.

[2]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2005.

[3]百度文库网站.在美工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2012.3.

[4]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第4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策略

传统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对学生性格、意志、情感等发展的重视度相对较弱。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习,其知识、能力都可以得到较高的发展,但是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却并不是很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人们开始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作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课程,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非智力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渐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重点,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问题,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完成某一件事情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它们对人们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良好的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同时学习动机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前提。(2)兴趣是学生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心理倾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也是维持学习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新的体现。(3)情感是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它与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直接关系,它在学习中主要起到调节与感化的作用,而良好的情感状态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4)意志是在目标驱使下,自觉进行思考行动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客服学习困难,维持学习动机,强化个体性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良好的意志力也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关键。(5)性格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性格可以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而言之,非智力因素可以弥补学生在智力因素上的不足,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以创新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可以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个方面的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第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新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放松学生的压力,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第二,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众所周知,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非智力因素,教师就可以利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将学习兴趣与动机转化为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同时教学情境还需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与趣味性,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引导并启发学生创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第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教师不再只应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而是有更多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如,(1)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即是将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影音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动画、图片中,更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非智力因素。(2)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从活动中获得新知,同时在与同学交流与合作中,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性格,进而为进一步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奠定基础。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美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以达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第四,合理进行教学评价。美术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态度等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锻炼意志,进而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结语

实践证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只有高水平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足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促进其在相应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待,并在教学中渗透非智力因素教学,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璐.浅论美术教育的特征及非智力因素开发[J].科技信息,2010,(34)

[2]薛启军.浅谈美术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1,(07)

[3]卢梓.美术教育应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01)

第5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研究目标

目前我院有五个船舶方向系部: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各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普遍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如何提高我院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效率?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院的英语教师。许多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的甚至一度放弃英语学习。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很少,语法结构掌握得很差。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大多数学生是出于考试缘故而被迫学习英语,进入大学以后对该如何学英语,怎么学,学什么感到很茫然。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英语师资紧缺,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是大班上课,每周只有4学时,而且只开设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面对人数多、基础差、课时少的现状,教师必须承担全部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少安排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低,很多同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进步不大、收获甚微,少数人甚至觉得英语水平倒退。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制订了一套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方案。

二、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权威性、单一性、禁锢性,提倡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创新性等,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建构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观。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加速全球化进程的现阶段,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落后,跟不上时代迅猛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人认为,教育理论不仅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而且落后于我国教育实践,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教育理论还不能做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要承担起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这份责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教育需引入后现代主义,从新的视角诠释高职英语教学。

三、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实践性作业,班内以宿舍为组,选出组长一名。该组长应责任心较强,对其组员起到导学、督学、助学的作用。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如进行英语对话、编英语对话等,对话以16句为宜。组员应积极配合组长及老师交给的任务,补充实践性作业。各组进行竞争,练习口语,可以进行小组表演,对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奖励,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大学英语形成性考核成绩表)。

2.QQ群,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帖留言,学生之间对问题进行交互讨论、小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交互答疑。方便老师对学生的交互讨论、小组讨论、交互答疑进行出勤考核。

3.学生教材的选择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应选择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文章,文章及课外阅读内容难度适中,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把要学的内容先学习一遍,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并将其反馈到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讨论、引申。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5.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调节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反思认知”法评价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不断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作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归纳出自己的学习规律。

6.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师资无疑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模式中,很多活动要通过一对一和小组活动完成。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一方面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大家所共享,另一方面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资源。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专项语言训练,学会在互联网上阅读文章,进行网上交谈,自己寻找,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教学媒体,使之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8.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已经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意味着老师要花很多时间收集材料,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归纳、总结,思考如何对待与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通过对我院2011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采用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策略。整个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和形成最后书面材料。

本研究主要探讨船舶类学生英语学习问题。通过对我院12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是否形成性评估是一项有效的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的方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研究过程简述

1.调查对象:本校1实验班级学生,发放问卷及习题。

2.调查及测试。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后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有差异。

由于两个班的入学英语成绩相当及前测基本无差异,主要将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作对比来研究。研究的定量指标是出现错误的多少,研究的语料来源是小组活动。

表1: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在小组活动中所犯错误对比

由表1可看出,本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照组的语法错误比实验组要少。这说明传统教学法教授语法比后现代教学效果好。本研究中的测试题目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简单日常话题,靠学生学过的语法、词汇、表达足以完成任务,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际运用中相差很大。在每一具体项目中所犯错误的比例不尽相同,所犯语言错误比较多的是表达错误。学生在词汇和语篇方面所犯错误较少。简单而熟悉的话题在语篇衔接上比较容易把握。我们对表中的数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除语法方面外,对照班所犯的错误都比实验班所犯的错误多。相差较大的是表达和语篇错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后现代教学更能提高学生表达和语篇组织能力;传统教学法比后现代教学法更有利于语法教学。

总之,后现代课程观“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接纳丰富的观点、问题和解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与教学;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教学语言、教学情境兼具支持性和批判性”。

教学现状表明,后现代教学可以提高船舶英语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业英语的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难。如何提高我院学生的船舶专业英语水平是我院英语教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瑞强,刘米囡.专业英语教学刍议.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01).

[2]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08-03(7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5).

第6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职;案例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下面简述其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现代物流基础》第五章――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服务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条条框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先给学生一些实例,然后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我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海尔公司为例,因为海尔的产品及良好的服务是我们所熟悉和了解的,在讨论过程中我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海尔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并选择适当时机给与解答。

我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尤其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对于正反含义或主张不鲜明的问题让他们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鼓励正方和反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勇于发言。

最后总结时,得出正确结论,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做出积极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二、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产、科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

例如,在介绍“物流系统特点”时,要是按照课本列出的六条特点由老师逐条解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我用了一个“因降低包装成本而付出昂贵学费”有趣味性的案例引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讨论,进行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己找出案例体现了哪些物流系统的特点,并给出分析。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

再例如,在进行某某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模拟时,要按其公司标准设置信息组、门卫、收货组、理货组、拣货组、调度员、装车组、送货组等岗位。每一岗位由一名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该组的组长,负责与其它组的沟通和本组的组织工作。在分组的过程中,应根据流程及场地等要求合理安排人数比例。然后,就以教室为场地,就地取材,利用桌椅板凳为工具搭建临时场景,尽可能做到真实,使学生能更投入。

三、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更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够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具有典型、形象和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信息和力量。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主体的位置上,通过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例如,在学习《现代物流基础》中有关市场营销环境与威胁的知识时,我用到了一个有关上海大众的案例,列举上海大众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学生分析大众集团面对现实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应采取的对策,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所制定的策略,正是大众集团后来所采用的,这说明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科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7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

1 教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研究

我们必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使它和低年级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结合得更紧,使模式具有更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简单解决生活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解决生活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解决生活问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解决生活问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解决生活问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解决生活问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解决生活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2 小学低年级数学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里以小学数学第二册为例,简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模式:

2.1 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而传统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隔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解决生活问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动物乐园举行春季运动会,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有34名,参加游泳的运动员有18名。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比参加游泳的运动员多几名?”由于学生对“多”与“少”的概念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可学生毕竟对这类解决生活问题刚刚接触,所以又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2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2.3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解决生活问题时,可以设计多种有动画的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4 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次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西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第8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初中历史 学习活动 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1]。因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活动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大量的、无效的活动充斥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也似乎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如若每个学习活动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开展,而未能触及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分析与升华,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目标的立足点。如《美国的诞生》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师要明确前两项内容是知识识记层次的要求,最后一项内容是运用层次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评价华盛顿,所以本课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此外对于课标的宏观把握也很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的家国情怀。如《美国的诞生》一课,在学习设计时还要注意把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的人格魅力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史实感受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应用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也正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初中生学习历史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同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班级开展的效果可能相差甚远,因而课堂学习活动要依据班级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如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美国、华盛顿、《独立宣言》,让学生动笔写成一段文字,既要符合历史逻辑,又要体现出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宗旨。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如在《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博物馆讲解员活动或红色革命小导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展示来了解L征的历程及艰难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历程,也会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保障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提供活动资源、分设活动小组、强调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要有事实的方法指导,并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点拨、调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常见的课堂活动谈论交流、辩论等,都是以某个知识为依托的,教师必须在最后做一个活动点评和知识总结,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没有教师的反馈总结,课堂学习活动就是无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及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提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排斥教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2]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描绘和陈述、启发式的设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也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用课堂学习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预设与生成的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设计和实施历史学习活动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应对措施,这就是“预设”。而“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师生互动交流或学生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灵感,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使生成的部分能够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服务,促进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要兼顾预设与生成,因此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即为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生成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才是学生素质发展得以提升的最好契机。例如设计探究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以外的内容或结合现实分析等。对于课堂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见解,教师也要恰当地引导、处理,体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思维、大胆发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活动层次的全面性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过程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殊舞台,其他学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全面展开。例如,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主题,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学困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可以参与的活动,如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针对同一历史问题同时在不同群体中展开,也可以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之要保证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活动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活动的层次性还重点体现在活动之间的思维层次性上。活动设计层次性不仅要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遵从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等思维逻辑过程的规律,才能保证学习活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首先,设计学习活动: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通过画面和教师的解说,让学生判断这段纪录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的崛起;教师简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然后设计学习活动:自主阅读日本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其次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变化和影响。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异同的讨论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启示。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六、形式多样的生动性

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若一节课多个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或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那么不管这些课堂活动设计得多么精心也避免不了学生的乏味。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表现、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因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小品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讲历史故事、学做历史导游、学习制作历史知识结构图、学做小考官等课堂学习活动。如讲到古代文学发展时,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小说征集;讲到,可以组织历史演讲、历史剧编排、历史模拟法庭;评价历史人物可以组织辩论会、课堂讨论、历史小品表演等。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多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活动设计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课堂学习活动为宜,并且要实现动静结合,让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相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有效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摘要】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然而大部分中职数学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不注重数学和专业课的结合。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专业需求为核心。文章结合当下中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在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前提下,对中职数学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中职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职数学;专业需求;教学改革

一、前言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中职教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实干型、专业型人才,对实际操作技能这一项要求颇高[1]。因此,中职院校大多以专业课为教学重点,把基础课作为教学辅助。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困难,职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底子薄和基础差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再者,当下中职教师基本按照教材内容来授课,不考虑职校学生本身的现状以及特点,没有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结合,要想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相当困难。因此,对于中职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实际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研究如何让数学学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才能发挥中职院校的职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二、中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课程兴趣不高

数学虽然不像文科类的课程拥有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但是很多学生学习起来仍然相当困难。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欠缺,偏科的现象相当严重。数学教师如果不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授课,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另外,中职院校因其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教如果不注意引导,大部分学生会过度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数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掌握。另外,数学课程原本就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也会渐渐忽视对数学课程的教学。

(二)数学和其他专业课分裂开来,增加教学难度

要进行中职数学的改革工作,就要重视专业课和数学科目相结合。数学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中职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数学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但是,当下许多中职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授课中,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局限于教材当中,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方向设计教学方案,不仅导致教学难度增加,也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单调,无法将专业知识引入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课堂当中,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当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一块黑板、一张面孔就能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除此之外,数学教材老旧,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也是一大问题。虽然数学是一门基础课,但如果能在教材上引入专业课内容,就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

(四)数学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对其他专业知识的认知

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的理念是“为就业而教育”。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专业化、素质化及全面化。但是,当下的中职数学教师往往只擅长数学科目,其他专业知识则相对匮乏。教师知识面过窄,对教材的把握度不佳,因此无法将其他专业知识引入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达不到以专业需求为目的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2]。

三、如何在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前提下对中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内容引入教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人们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中职数学的改革首先也要从课堂上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把数学知识局限于教材中,学生不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要想让数学和专业课相结合,就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概念上的讲解之后,着重教授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随后,教师可以简述某个数学知识在其他专业课中的运用情况,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专业课的知识点引入课堂并为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学生既能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满足专业需求,又能重新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为中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讲述《数列》这一章的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专业课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各种表示法及使用场合。随后,教师可以导入一个关于汽车贷款还款的问题,选择几名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模拟汽车店的销售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了解课程的难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列的知识来构建汽车还贷款模型,用不同的模型来设计不同的贷款方案。运用这种直观的方法,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还能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的魅力。

(二)专业课的设计要和数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大部分中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基础科目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要想提高数学学科在中职院校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从专业课入手,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中插入数学知识[3]。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课程的内容大纲进行梳理,对数学知识点和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找出相互关联的地方,有哪些专业课程的难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有哪些抽象的数学难点可以用专业课的特殊方法立体表达出来。运用这样的方法让专业课与数学相结合,不仅能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导入一个关于购买商品房的题目,让学生分别扮演购买者、房产公司人员以及专业会计师的角色。随后,引导学生利用等比数列的知识来解决类似“实际付款总额比一次付清多付多少钱”的问题,既普及了教材上的财会知识,又能和数学理论相结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够服务于其他的专业,明白学好数学相当重要,进而提升数学科目在中职教学中的地位。

(三)提高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中职院校中,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相应的学习习惯也不同。因为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学生往往呈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教案,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要注意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专业化的数学教师,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对其他专业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会计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和习惯,如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比较强,那么就可以多导入一些课堂练习。教师还要在闲暇时对会计基本技能、统计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些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融入数学课程中去,数学更加符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

(四)注重学生信息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中职数学教学想要进行有效改革,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数学学习有时候会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课后作业的反馈和学生考试成绩,这样就不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学评价,是有效反映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更改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为中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讲述《数列》这一章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入一个关于汽车贷款还款的问题后,分组让学生模拟汽车的销售场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解决问题的方案,相互讨论并指出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院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实干型、专业性人才,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以专业需求为核心。中职数学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将专业课程知识引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需要将数学和其他专业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体现中职数学的专业化特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增设的专业课越来越多,如何以专业需求为核心开展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仍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海滔.中职数学职业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职业,2014,18(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