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课辅导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级电大一直注重于建设网上教学资源,虽然这几年网上资源逐步完善,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电大开设专业越来越多,有些专业比如工科类、医学类师资力量缺乏,面授辅导可以聘请外校专业教师代课,但是这些专业网上资源建设却存在较大问题。由于外聘教师在职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研究建设网上资源,加上外聘教师不好管理要求,这些师资匮乏专业网上资源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差异大、适用性不够的问题,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缺少个性化帮助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集中面授辅导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是对网上教学资不完善、支持服务尚不到位的一种有力补充,尤其是对一些难度大的课程如数学、工程以及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须安排一定的面授辅导,才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开放教育面授辅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大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曾在八九十年代辉煌一时,那时,每到夜晚,每个教学点的教室都是灯火通明,每间教室都座无虚席。时至今日,面授辅导课学生到课率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惰性严重,多数学生是为了拿张文凭,抱着真正学习目的的学生少之又少。二是学校还没有建立健全学生能接受的、操作性强且有效的监控机制。三是现在电子媒体,互联网逐步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面授辅导。四是当前电大开放教育部分面授辅导并未转变传统的教育学的观念,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的辅导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定位为面授辅导的唯一功能,造成教师面授辅导质量不高,面授辅导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3从《广告策划》教学中谈如何改革面授辅导课
3.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辅导内容,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化者和导学者
集中面授的课程设置、课时设置需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统筹考虑。一般来说,实践性强的专业以及学习者感到稍难的课程,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要适当加强。而内容简单易于理解的课程,学校则可以减少集中面授辅导课的学时,尽量以学习者自学为主。广告策划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门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一般为广告学专业新生。一般该校安排一学期32课时的集中辅导。为了上好面授辅导课,该研究者没有对教材进行浓缩概括式讲授,而是根据面授辅导课功能,针对广告策划这门课尽力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化者和导学者。该研究者在开学第一堂课就通过演示让学生熟悉教学媒体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直播课堂和VOD点播系统、IP课件、BBS留言板、双向视频、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如何在网上获取学习信息,有意识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广告策划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量大,它从广告策划的整体理论角度出发,系统讲授了广告策划原理、广告策划实务及广告策划书编写。在学生逐渐适应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后,该研究者通过交代该门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及实务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复习与预习,慢慢地将“教”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中。在具体讲解广告策划理论知识时,该研究者“以导为主,重在点拨”,侧重讲授课程章节的内容特点、重要问题、学习进度安排等,并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下节面授辅导课中,先是重点解决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最后是个别辅导。
3.2采用多种面授辅导教学方式,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在面授辅导课中,该研究者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助学服务者。上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课,怎样归纳要点、提出难点,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和完成作业与思考题等。在课后,主动提供给学生电话、E-mail电子信箱、BBS留言板等信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同老师沟通联系,做好学习全过程、跟踪式的服务。该研究者还经常发微信或是通过QQ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或询问或提醒,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心与温暖,不仅起到了督促学生课后自觉学习的作用,还提高了面授辅导课的到课率。同时,该研究者还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比如在讲解企业形象策划一章时,该研究者通过海尔、长虹、上海大众、广州宝洁公司等大企业的形象广告来讲解,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上广告策划的理论依据时,该研究者给学生们分别播放了海尔、联想与TCL的企业文化建设纪录片,通过三个企业文化的比较,学生更深入了解了广告策划与文化观念的关系,掌握了广告策划中的文化表现。这样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是欢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面授辅导课也取得了较为直观的效果。
4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理工类、经管类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必设科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对高等数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1 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措施
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贯彻“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坚持课上与课下衔接,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渗透,教学质量与创新教育并重。
学院非常重视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建设。自2012年以来,与数苑网深度合作,构建了融网上教学、网上自学、网上辅导、无纸化考试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的无缝连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我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创新。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以下思路。
1.1 建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院承担了学校本专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40岁以下)作为我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年承担着高等数学总学时近70%的教学任务。2008~2011年的教学质量监控显示出部分中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在繁重教学任务压力下,学院对教师的课评有心无力,仓促的课评抽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教学局面,我院从2012年9月份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抽调学院具有教授职称的一线教师5人组成高等数学监控专家,对本学年高等数学的授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学期初,高等数学教研室制定详细的课评标准,并请求学校教务部门协助专家组做好被课评教师的录像工作。为了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专家组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课评,并保证每位授课教师每学期参与一次课评比赛。每周三下午我院召集所有高等数学老师开展课评汇报会,现场评价被测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摒弃原来不敢评、不愿评、不想评的传统思想。专家与参会老师对授课教师的不足及缺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点评,并给出整改的步骤及措施。主讲教师对课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当面与专家及同行进行质询,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事不对人,目的不仅在“督”更在“导”。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院在期中、期末对相关学生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捕捉学生对课堂质量的反馈信息,以做到客观公正。
对于授课效果优、反馈信息好的教师,我院在年终考核时会适当给些物质奖励,并与时下实行的绩效工资挂钩,以从根本上调动高等数学教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2 建立开放的课程教学辅助平台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方式侧重于例题讲解及习题推演。而陈旧的习题形式和枯燥无味的重复演练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我院2012年与数苑网合作,尝试引进以公式字符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学习平台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起符合我校实际特点的高等数学网络教学辅助平台――高等数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学模块系统,课程资源系统、答疑辅导系统、题库系统等模块。
该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其不仅包括网上教学与辅导、网上自学等系统,还能提供网上师生交流、互动对话界面,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
1.3 建立立体化课后辅导体系
我们以“引”、“帮”、“建”、“用”为宗旨,建立以学习障碍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练习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辅导体系。“引”是分析学生学习障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指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寻找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建”指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用”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用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该辅导体系强调以学生自主辅导为主,选配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辅导的主体,成绩差的学生自主报名,实施全天候的课程辅导。其优点一是使辅导者和被辅导者都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就感”,二是能够极大的缓解高校师生比不足的问题,三是能够让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4 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免有失公允。学生的水平得不到真实反映,也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
从2012年9月起,我们对高等数学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并加强对过程的监控,结合期中测试、课上随机测验、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加权平均的形式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经过两年的尝试与推广,该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客观反映,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
2 阶段性成果
具体做法
第一,搭建“两支”教育队伍交流平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两支”教育队伍交流平台建设,由分管领导牵头具体负责,并提供必要的交流保障条件,使之制度化、长效化。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管一体化合作平台”例会制度。建立思育工作者QQ群随时进行信息沟通,通过飞信等方式通报学生有关情况,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建立网络平台,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讨论、答疑。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指导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采取“结对交流”形式,在社科教师和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之间采取配对子方式,一对多全覆盖,配对后,辅导员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则成为班级的思想理论教育顾问。结对交流实现课内、课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更加紧密结合,形成最佳合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形式。
第三,具备条件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向兼岗。具备条件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岗,即具有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承担一定量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兼任辅导员工作。根据专业背景,安排专职辅导员每人1-2个班,每周不超过8课时的思政课教学任务。规定所有思政课教师必须担任一个班辅导员,深入学生中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第一手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并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有趣、生动鲜活的事例运用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第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分的构成。对思政课成绩的评价由过去单一的卷面知识分改为卷面知识分和学生行为分相结合,权重各占50%,学生行为分确定的依据是学院政法教学部会同学生处制定了考评制度,具体记录在辅导员填写的《学生行为档案》里,思政课一学期上完,先根据卷面成绩及课堂表现打出理论知识分,学生行为分主要看以后行为表现,学生行为分可每学年评定一次,到学生毕业时汇总确定。
深度融合中的困境
第一,工作负担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承担自己本来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成为其所带班级(一般一名专职辅导员要带4个班)的思想理论教育顾问。对于一名专业教师这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这额外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相应配套的激励措施。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要随堂听课,比较系统地听完一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后要求辅导员提交总结和心得体会,还要对其进行考核。这促使辅导员不仅要带好自己的班级,还要抽空去学习提高,接受考核,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第二,非思政专业背景辅导员积极性不高 。具有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其可以申请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畅通辅导员的职业出路,非思政专业背景辅导员,特别是与所在学校所设专业不吻合的难以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方向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具体操作中积极性大打折扣。
第三,学生行为分准确评定有一定难度。学生行为分确定的依据是学院政法教学部会同学生处制定了考评制度,平时进行写实性记录,每学年结束评定一次。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好掌握,学生行为分评定的准确率较高。但作为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至少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有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长达一年,这段时间学生的表现仅凭实习单位的一纸实习鉴定,难以对学生行为分准确评定。虽然辅导员也通过飞信、QQ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的信息收集,但毕竟缺乏第一手资料。
第四,深度融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机制进行的探索主要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牵头负责的,并把此项实践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据此申报了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但在探索中也遇到诸如配套激励措施缺失、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如何进一步协调、人手不足,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涉及面广、任务重,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此项创新能顺利开展下去,应做好顶层设计,把此项工作列入院党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搭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理顺各种关系,力促深度融合机制不断完善。
对策建议
第一,从体制上搭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学校层面确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考评奖惩等制度,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互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逐步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1.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互兼职是双方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利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或课下活动的方式,增进情感沟通,为双方相互融合打下良好基础。2.搭建工作会议平台。定期不定期召开以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主要参加者的例会,相互通报当前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参加者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解决之道。3.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组成研究团队,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申报,以科研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将实际工作当中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
第二,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优先选拔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生。
第三,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思政课考核的时间跨度应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即从学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到毕业离校的最后一天。其次,思政课应拓展考核范围。实行知行合一的思政课综合考核方法,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把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与考核;把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考核范畴;将学生获奖和违纪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最后,提高考核的有效性。1.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特点,共同制定一个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并经院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2.全面掌握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情况。多渠道收集学生信息,做好相关记录。实行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可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记录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未实行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平时应做好写实性记录工作。3. 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必须具有针对性,结合其专业实践(实习)活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核。很多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的是“三阶段递进”模式、有的是“校企互融、四段交替” 模式、有的是推行“工程化、多学段”模式、有的是“引企入校融合”模式等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时间、地点、要求不一样,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也应体现差异性。
第四,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多种模式。
其一, “1+1>2”学生管理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模式。思政课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如兼职担任一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所闻所想,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将这些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样,辅导员的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外,要走进教学课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它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效果。只有将二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作用,才能使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当前,随着减负增效的全面推进和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地理教学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地理课堂教学经历了最初的一块黑板、几张挂图到投影机、录像机的使用,一直到现在的多媒体电脑,越来越现代化。地理课外辅导的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计算机辅助学习、视频录像课外辅导、网络开放式辅导等,都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而如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课外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网络视频辅助学习就成为一种崭新的手段。
江苏省电教馆与南通市教育局联合开发了“高中地理优质资源网络视频”,本人有幸参加了该视频的研发和录制。现就视频的整个开发和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研读课标,深领精髓
网络视频辅导课,既不能是新授课,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课;既不能是简单的复习讲座,又不能是纯粹的习题讲练课。它应该是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必修)兼顾照应的一种辅导课;是在新授课一个阶段时,针对学生某个板块或专题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疑惑而进行适时(与专题或单元教学同步)辅导的课。辅导的定位不仅在知识层面,更追求能力(学科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备课前重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做到“以课标要点为准绳,锁定辅导重点;以考点问题为抓手,突破关键难点;以常见问题为切入,解析典型疑点”,设计网络视频辅导的总体思路。研读课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轻其所轻,重其所重。通过比较,注意哪些降低了要求,哪些淡化了要求,哪些提高了要求。
2、克服所有知识都想讲“透”的思想。地理知识有些是很明显的,不过分追求完美,能“混”的就“混”过去,只要学生能明白就可以了。何况有些知识我们老师也讲不清楚。
3、不随意增加内容,也不刻意一次到位。不在基础知识不到位的情况下而急于提高,不在能力没有达到时而急于求成,因为掌握知识要循序渐进。
4、加强集体备课。辅导课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再发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研究,对课标、教材、教辅再处理,灵活地用教材教,巧妙地编练习题。
5、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传统的双基终极目标是知识和技巧,而新课标下双基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要通过辅导,使学生将课堂获得的双基转化为学生课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也要适当回归课本,注重通性通法,抓住基础,促成转化。
6、建立和谐、融洽、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和教师是平等意义上的“人”,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这就要求设计课案时要“胸有学生、情系学生”。如教学起点与问题预设,都要紧贴学情。教学语言设计,多以学生的口吻设问、发问,再模拟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程度来思考、答问,最后以老师辅导的口吻表达较为规范的思路,辅导正确、智慧的方法,力促学生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这样的设计,形成了拍摄现场教师镜头前虽然没有学生,但学生观看“视频辅导课”时老师就在跟前的效果,觉得老师就是在与他们进行辅导交流。
二、借助媒体,设计课件
1、设计课件的脚本
一名出色的导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就无法拍摄出优秀的影片。同样,一个精美的课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脚本,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能拍摄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频,一个好的课件往往取决于其脚本制作的质量。因此,精心设计课件脚本则成为精彩视频的关键之一。
(1)设计课件脚本要做到三备。
①备教材:就是将一课时辅导内容备出,并二备、三备,集众家之所长,力争该教案中有很多的闪光点,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因为是新课后的辅导课,所以有可能将课的内容打乱重新整合,并且这一课时的容量大,大约比平时课堂教学多三分之二左右的内容。因此,写脚本时应在传统教学中做不到、做不好和做起来繁杂的地方下功夫。将教材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用何种方式表现将是脚本制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风格和创意及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掌握。
②备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网络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以培养和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及生存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因此,要充分地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因为课件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要让学生能从课件中分析、探究、总结,获取地理知识。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力争将学生的反应在设计脚本时考虑出来。比如,若你的学生比较聪颖、活泼,你设计的课件就应该具有探究性、发现性;若你的学生比较内向、稳重,你设计的课件就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也就是说必须始终做到胸中装着学生。
③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集多种教法于一体的,但也并不是什么方法都能应用。以地理课堂教学来说,比较适合于用“图导文法”、“图文结合法”、“影像展示”等方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多媒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件脚本的书写。
①课件脚本的书写尽量做到详细,因为制作课件是一项很繁琐、耗时很长的工作,在任务紧、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一时的疏忽,你的美好设想就不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而产生很大的遗憾。所以课件中适当加注提示,有利于授课的顺利进行。
②课件的脚本应该附带有说明,如果是自己制作,此处可以简略,若不是,应说明在课件中制作每一项的目的、要求、达到的效果、链接的素材等,力争让课件制作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样会大大缩短制作时间和减轻彼此的工作量。
2、准备课件的素材
可以说一个好的课件如果选用的素材得当,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件中的素材达到互动,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1)素材的种类。素材包括影音、动画、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资料。特别是适当的运用图片和动画,不仅能增强课件的美感,还能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习者接受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地理教学,将教师从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2)素材的收集。素材的收集主要靠老师平时的点滴积累,也可用软件制作所需要的地理素材。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收集到各种素材,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3)素材的整理和加工。收集、制作的素材总是杂乱无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尽管平时收集的素材很多,但用的时候可能会为不能找到相关的材料而苦恼。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要养成收集、及时存储、做好标记、及时分类管理的习惯。把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某些地图要进行图形处理,突出重点;某些图片要进行修改、整饰;某些声音、视频需要重新剪接、编辑等等。然后,把加工后的素材根据章节分类,把与某一章节有关的各种素材内容编辑在一起。在每一节里再把各种素材分为文字资料、地图、景观图、动画、视频、声音等目录。这样,一个实用的素材库就建立起来了,备课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
3、尝试课件的制作
课件最后合成工作是最关键的环节,有的老师由于没有胆量,或者是信心不足而不敢自己制作。其实这项工作并不难,只要你能大胆地尝试,你在脚本和素材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讲究一些技巧,就能够制作出比较另人满意的课件。
如设计文本字幕时,首先尽量选择丰满的字体;其次根据字幕字数的多少、选择的字号,设定合适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再次字幕的色彩要与背景形成对比。实践证明,在深度和中度背景色上用白色或黄色等浅色调的字,在浅色背景上用黑色或蓝色等深色调的字可以突出字幕的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
但在课件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对课件理解的偏差,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1)备课误区。在制作课件之前没有仔细认真的研究教材,没有认真的准备素材,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拼凑素材,在课件制作后,再根据课件来备课,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制作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就是必须脚本先行。
(2)制作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件的宗旨是“课件是师生间知识联结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而并不是教师展示课件制作水平的机会。课件制作精美固然使人赏心悦目,但不能刻意追求课件制作的精美而忽略了整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3)应用误区。
①多媒体电脑是万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达不达到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有些可以用传统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要为用而用,这样反而有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②忽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第一位,而将怎样操作课件放在了首位,在授课过程中头脑中始终想着课件的操作,这种为了课件而授课的现象会导致知识的传授误差,课件和授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课件有画蛇添足之感,更会影响视频拍摄效果。
③授课老师充当放映员,无法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控,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原因还是课件设计老套,重点放在教上,在学生如何学上调控不够,只适用于教不太适用于学。
三、知能互转,教研相长
“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打造“高效课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经过这次省“高中地理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活动,我们对建设高效课堂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中在以下三方面有切实的转变和行动。
1、教学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
教学,尤其是辅导性的教学,以往常常是以知识的识记、再现、再认、模仿为主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辅导教学,应该与新课程理念接轨。辅导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获取与掌握。以“四基”为教师教学起点与落点的教学,就是能力立意的教学。
2、学习由勤奋学习转为智慧学习
学习是辛苦的,优良成绩的取得是需要刻苦精神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智慧学习”,以“智慧型的学习”来高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问题引领学习”就不失为智慧学习的一条途径,因为学会问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改革试点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选修课是各试点单位根据每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结构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和补修课五大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的学分约占最低毕业总学分的40%左右。
选修课是供各试点电大制定教学计划时选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既可选用中央电大提供的,也可以由省级电大自行开设。
1 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教学管理现状
开放教育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自主的选课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和特点,也是我们开放教育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们制定出多样化、特色化的选修课程。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但随着专业设置的增加,学生年龄层次等因素的变化,选修课的现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1 选修课到课率偏低
开放教育学院近年来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到课率普遍偏低。其中尤以“选修课”到课率低更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包括:学生年龄层次比往年偏低,业余活动较多;小专业的课程本身修课人数较少;个别教师上课不能抓住学生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修课”作为省校的自开课,难度相对较低,教师复习课的“划重点”的范围相对准确。
以下随机选择了2012春学期十门选修课,根据每次上课“教学日志”中记录的“到课人数”统计出的“到课率”情况。
1.2 选修课考试通过率较高
开放教育学院经过多年数据分析显示,选修课考试的通过率较高,很多课程甚至连续几学期考试通过率都大于95%。
1.3 选修课相对必修课难易度较低
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二者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选修课的内容是必修课内容的拓宽、深化,也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因此,选修课的难易度和必修课比相对简单。
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试行方案的出台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面授辅导是媒体/教材和学习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为切实提升面授教学的效率,结合南京电大面授辅导教学实际,提出选修课程面授课时安排由“量”向“质”转变的实施意见。
2.1 相关部门集中研讨
基于开放教育直属学院对前期选修课到课情况、考试情况的汇总与整理,形成了相应的分析数据,督导与教学处与直属学院共同组织召开了由相关专业责任教师参加的面授教学改革研讨会,拟于2012年秋学期,对部分开出的课程进行面授课时缩减、配套资源完善等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督导与教学处、开放教育学院将重点做好相关课程的教学跟踪与检查工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系统教学点实施选修课程面授改革的具体意见。。
2.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试行方案》的出台
2.2.1 适宜自学、及格率较高的课程
建议该类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面授辅导原则上安排“导学课、复习课”两次。导学课以介绍课程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为主。复习课主要明确考试要求、梳理复习重点、进行疑难解答。同时,教学点将学员参与面授辅导的到课情况进行考勤,并将考勤结果纳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
2.2.2 较适宜自学、及格率不高的课程
建议该类课程除了安排好“导学课、复习课”以外,根据课程特点及学分情况,安排1-3次的面授辅导,主要讲授课程的重、疑、难点、注重启发与交互,注重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有效提高面授辅导的质量。
同时对进一步做好网络配套学习资源的建设与梳理工作、开放教育学院先行开展选修课程面授改革工作试点,提出了要求和意见。
3 《方案》的实施情况
根据《方案》内容,2012秋学期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对部分开出的课程进行面授课时缩减、配套资源完善等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3.1 以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为试点
《方案》选择了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为此次《方案》的首批试点单位。首先,开放教育学院参与了该《方案》出台的全部过程;其次,开放教育学院与督导与教学处及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联系紧密,可以及时将试点情况进行反馈。
2012秋学期,开放教育学院按计划对于当学期开设的部分选修课程实施了改革。具体实施情况包括:
3.1.1 上课次数安排情况
按照《方案》的内容,结合学院自身的情况。将选修课程的面授分为四类:一类是课程内容多且难的,如“西方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严格按照最多的面授次数安排,12次左右;第二类是,课程内容相对较难的,如“个人与团队管理”等,按照2倍学分安排面授次数;第三类就是大多数的课程,按照一次导学,一次答疑,一次复习的模式安排三次;第四类就是责任教师任教,非常适合自学的课程,按照学期头尾各一次的模式安排面授。
3.1.2 到课率情况
试点试行以后,选修课的到课率略有提高,普遍达到60%左右,有的课程甚至能达到86%。
3.2 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考试通过率对比情况
2012秋、2013春学期结束后,开放教育学院统计了当学期所有选修课的通过率。2012秋学期共985人次参加了选修课程的考试,其中938人次通过(即达到60分),考试通过率达到95.23%。2013春学期共947人次参加了选修课程的考试,其中897人次通过(即达到60分),考试通过率达到94.72%。两学期的考试通过率与2012春学期的94.98%基本持平。没有发生明显的滑坡现象,试点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4 对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方案》的几点经验和建议
4.1 分析试行,调整面授课次数
开放学院统计分析了2012春学期至2013春三个学期的选修课程通过率,发现选修课中课程内容较难的课程考试通过率持续较低。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三学期的考试通过率都低于50%。类似这样的课程学院准备再后续的教学开展中,恢复正常的面授课次数。对于“财务案例分析”及“经济法律基础”这种通过率波动较大的课程,及时分析原因,适当增加面授课次数等。
4.2 多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给予一定的改进
平时在教学值班期间,管理人员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任课教师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该项试点所带来的优缺点。比如,有面授安排两次的教师反映,希望中间再安排一次答疑课程。汇总此类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适当调整。
4.3 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的网上学习资源
加快选修课现代教学媒体建设,为了保证选修课的顺利实施,我们应从硬件上保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积极建设学习环境的构建,这包括设施资源、支持服务、交互环境,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相互沟通。
面授辅导课时缩减后,课程责任教师及辅导教师,应重点做好网络配套学习资源的建设与梳理工作,通过提供或完善网络平台文本资源、拍摄重点辅导课堂实录、通过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等形式,切实引导学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5 小结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面授辅导是媒体/教材和学习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好面授课,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一味的强调“量”,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从而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梅.浅谈开放教育中选修课的设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5).
[关键词]:教学改革;平时作业;面授辅导;网络学习
如何提高基层电大的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就目前基层电大的三项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一、改革书面作业,实行平时作业网络化
形成性考核是电大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基层电大许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书面作业方式,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四次作业分次上交批阅十分不便,不利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书面作业与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相矛盾,并且学生普遍不欢迎。
改革平时书面作业的方法就是推行网络化作业。最简单的做法是利用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教师管理功能区中的考试、作业管理栏目,将课程的四次平时作业录入电大在线的考试、作业管理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登陆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完成和提交平时作业,当然有实力的学校可以自己开发或升级学习平台。在具体操作中,可将课程的网络作业任务分配到每个任课教师,教师完成作业设计以后,提交教务处审查,审查合格同意后上传到作业平台。
网络作业设计必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内容必须最新与使用的教材一致,作业题型与考试题型基本一致;二是统设课程的作业以中央电大最新作业本和考试大纲为依据,三是省开课程的作业以省电大教师提供的作业为依据。在改革过程中,一要加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性教育,防止学生作弊行为,特别是问答题、论述题和小论文题,防止一人做全班抄的现象发生。二要正确处理好特殊课程的作业问题,对那些如建筑制图等不方便采用网上作业形式的课程,避免一刀切地硬性改为网络作业,特殊课程可保留书面作业形式。
二、改革面授教学,实现面授形式多样化
基层电大传统面授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以课程为中心,组织形式传统化,二是以考试为中心,教学内容碎片化,三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刻板化。针对这一情况,必须根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律,改革单一传统的面授教学方法,推行多样化的面授教学。
一是以程为单位组织面授。比如,推行“菜单式”与“约课制”相结合的面授教学方式,即教师在分析总结往届学生学习情况和对本届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出面授辅导课的菜单,然后让学生在菜单上选择预约。学生可以通过当面约课、书面约课、网络约课、电话约课等途径进行预约,预约的内容可以是面授内容、时间、地点等,教师在学生预约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是以年(班)级为单位组织面授。面授的内容主要针对共性和通识知识,而不是针对某门课程知识,我校每学期2-3次的学习指导课就是采用这种组织方式,本科和专科分别按年级为单位组织面授,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以专业为单位组织面授。对于学生数比较少的专业,可以采用专业辅导室的形式开展面授教学,每个专业建立一个辅导室,安排1-2个专业教师同时在辅导室开展辅导教学,这样既可满足学生需求,也可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还可降低教学成本。
四是以专(问)题为单位组织面授。以同类问题或专题的形式组织面授教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问题或专题,编制好问题或专题的面授菜单,然后公布面授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三、改革网上教学,实现网络学习个性化
一是加大力度,改造电大在线平台,提升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首先,不断完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功能,进一步简化操作步骤,方便师生使用。其次,不断完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记录功能,使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答疑室,对交互的内容有自动记录保存功能。再次,不断完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统计功能。设计师生教学活动跟踪系统,对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统计,包括参与学习的时间、点击率、发表论坛的数据等。
二是加快速度,开发移动学习平台,逐步真正实现移动教学。在大数据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将基于海量数据信息体现随时与随处可学的基本特性。同时,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使移动学习方式继远程学习、电子学习方式之后应运而生,许多电大开发的“掌上电大”移动教学方式正是移动学习这一大背景下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未来的“掌上电大” 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通讯设备的支撑下,将确保教学管理者(含班主任)、教师、学生只需下载安装电大指定客户端后,即可通过手机端登录“掌上电大”平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实行真正的移动教学。
三是注重效度,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建设丰富优质学习资源。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简约性、专题性、片段性、连贯性、针对性”的五大原则,注重学习资源呈现形式的简洁明了,规范“探求――思考――答疑――测试”的自主学习资源建设样式,注重课程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多样性与趣味性,注意学习资源的碎片性与连贯性的结合,注重学习资源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结合,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常规网络资源建设同时,注重加强微课程资源建设,微课程资源建设应明确提出微课程的建设体系架构、建构策略及微课程制作的媒体规格与资源整合方式的研发路径,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形成微课程建设的规范、标准及示例,有效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基层电大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去改革、去创新,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教学改革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厉显畈.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5期:166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在高校环境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安全,是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但是该工作纳入必修课时间却不长。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次把“安全逃生课”纳入必修学分,广西多所高校于近年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以广西大学为例,2011年起,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成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但是这门课程尚存不足。为分析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在课堂随机发放180份调查问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课后学习四大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对于谁适合教这门课程,国内教育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支持由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教,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经验,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另一种支持由大学辅导员教,持此论者认为保卫部门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教师资质,缺乏授课技巧,学生旷课严重。当下大学生经受的不仅是传统威胁,还新增网络谣言、心理危机等问题,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思政辅导员比保卫人员更适合。目前,广西各大高校主要由辅导员教授该门课程。
但是,目前由辅导员教授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开展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职业化,课程运作粗放、不系统。辅导员大多不是安全专业出身,未接受课前统一培训,尚不具备安全逃生和安全实践能力。多数辅导员上完理论课就结课,实践环节成空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存在偏差。辅导员平日有大量学生管理事务要处理,对于课程敷衍了事。安全教育课常常变成视频课,教师放完多媒体就下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又有辅导员把课堂变为班会,约束学生行为。
(二)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课程策略、内容有待改善
问卷结果表明,37%的同学提出课程内容很令人失望,理论多技能少,所选事例过时,远离生活实际,大部分知识为从中小学就被灌输的规范;90%的同学反映授课方式主要是放视频,此部分学生中又有78%认为,教师大多放弃讲授,由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授课方式单一、不深入。学生提出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开展安全演习、课后调查等建议,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原因,课程普遍缺乏实践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广西大学安全教育课划分为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社交安全十个模块,共设置12个课时,要通过视频教学将十个模块在固定课时完成不容易。65%的学生表示,授课老师每个模块都播放相关视频,但是视频之间没有逻辑关联,缺乏侧重,仅是看着有趣,没有帮助理解。由于该课多为考查课,教师仅仅以课上作业作为考核结果,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有效地评价学生所学。
(三)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后学习不被重视
该课以传授知识为课程目标,意图通过丰富的模块,在课堂架构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授课老师对于课后探索、结课考试较为忽视,重授课轻课后考核,这是误区。该课涉及内容多,目标不应求大求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才应是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问卷调查显示,68%的同学表示平时不会主动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接受知识是被动的,这充分说明其意识极其薄弱。与其薄弱意识相对应的是,他们正面临着多重身心威胁因素,单一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要做好安全教育,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通过板报、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日常化教育。要达到植入人心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寻找网络资源能力很强,具备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对于刚性管理有反抗意识,延续中学行政管理方式强调安全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良策略
(一)转变“管理模式”,换为“学习模式”的教育理念
在管理模式的安全教育课上,课程实现的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改变这种模式,教师要改变观念,主动切换为“学习模式”。通过趣味性和逻辑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塑造安全习惯。问卷调查显示,在面对“你认为最愿意接受的安全知识学习渠道”这一问题时,58%的学生填选手机网络,其次是电视媒体(32%),愿意接受长辈教育的不足10% 。这表明教师应当抓住年轻人关注网络的特点,在课堂注意建构知识与网络传媒的联系。通过提供开放性、线上课后作业设计,让他们在网络寻找材料,做调查,形成课堂自然延伸。
(二)精选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1.强化课堂内容选取。安全教育涉及多方面,单对多模块做蜻蜓点水,不如侧重地做课外延伸。在选择内容方面,要有辩证意识,授课者既要对课本知识模块有基本了解,不脱离基本模块;又要跳出模块寻找网络资源,做安全事件的有心人,密切关注网络热点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对应社交安全、心理安全模块;2014年8月全国多地报道的少女返校遇害事件对应人身安全;网络“大V变大谣”事件对应网络安全等。以相关新闻段落取代生硬的模块作为课程内容衔接点,引起学生兴趣,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传授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其次,要以区情为基点进行举例阐释。安全教育毕竟是实践性课程,要结合学生周边实例才更引起重视。笔者在课堂调查过程所见,一起发生在广西高校的视频事件引起的热度远大于发生于上海高校的事件。广西在地理地貌上有沿江沿边、多山多水的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在社会风貌等多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深入其中进行探讨,结合本身高校、学科特点进行重点选择。例如:少数民族学生、东南亚国际学生聚集的学校要把国家安全板块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面向有大量野外作业的专业学生,地理灾害、野外避险部分更应仔细讲解。
再次,尊重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与其他课构成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 差别应该在于创新性,高校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一些安全板块(心理安全、国家安全)表现出更高兴趣,因为这些板块相对于教条性的人身安全而言更有新鲜度、纵深感。笔者在课堂通过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辅以案例,取得不错的效果。深入的讲解而非肤浅的介绍,不仅教授他们心理安全的保护措施,同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门,形成课与课之间的体系链条,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开拓知识的新领域,充分调动其对知识的渴求。
2.采取情境教学增强互动。单向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集体演练难以实践的前提下,课堂要多采取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即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0%的学生提出了加强情境教学的要求,可见教师应更多考虑师生互动。比如进行经典的心理游戏;在人身财产安全、防灾避险安全方面则更适于小组学习,通过分角色饰演情境小品的方式来达成;国家安全则可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赛,通过辩论明晰安全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行队伍优化结构,改变目前只由某一类教师全程上课的局面。教师队伍应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保卫部门人员。通过汇编校园案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的方式参与课程;二是大学辅导员、思政干部作为课程主讲人,运用本文的思路,以激励方法为核心理念,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同学深入学习;三是心理健康中心、安全部队专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比如 “消防日演习”、“525心理活动”等,将课堂实践环节分解到日常活动中去,并且规定算入课时。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安全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授课者既不需安全专业出身,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可由各高校学工处在辅导员职业培训中通过开设讲座,辅导员参与演习等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传授安全知识的基础。
再次,授课者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查方式不宜敷衍了事,应精心准备。通过设计安全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组织问卷、进行采访等方式,了解潜藏在学生身边突出的安全隐患。既避免理论考试、论文这种不适于本课的考核方法,又借此加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交教育版),2010(12)
[2]刘尧飞.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3]郑玉莲.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2011(4)
[4]黄龙.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08(30)
[5]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创新;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6-03
当前,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角度,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初步探讨。
一、以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协同为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全员育人的理念业已为各高校所认同并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中。一般来看,所谓全员育人即是“教育主体的全员化,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要致力于和谐育人氛围的营造,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化育人模式的形成”[1]。在@其中,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无疑是实现全员育人理念的核心力量,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主要职责。其中,专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勤助贷等工作,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双重使命;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安排等工作,是服务育人的主要实施者。三者虽然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相同,即都是围绕学生开展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三者的工作方式和着眼点不同,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致使三者关注的工作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任教师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辅导员更看重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效果与日常事务管理的成效,没有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实践创新态度与能力。而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关注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忽视了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三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各行其是,造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的精魂在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工作及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全面素质教育活动[2]。因而,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努力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本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实行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及本科生导师制,能为专任教师了解和掌握课堂以外的大学生实际表现提供有利时机,适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契合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施教学和行政人员听课制度,推动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走入课堂,切身体会学生所学内容与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活动和安排实践环节,保障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效衔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席工作会议,及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教育主体发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磋商,以有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畅推进。
总之,不断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促使教书与育人、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平台,这是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协同机制的重要前提。
二、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以第二、三课堂为依托,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当下,第一课堂仍是绝大多数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继续和拓展,业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第三课堂也已悄然形成。概括地讲,课堂学习称为“第一课堂”,课外文体、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称为“第二课堂”,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各种资源获取学习平台则称为“第三课堂”。暂不论学界是否认同这种划分,但这几个主要环节却直接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建构起三个课堂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立足于第一课堂,夯实基础。无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对于人才培养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形式主要是以书本教学和理论讲授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确立知识体系,掌握理论框架,了解实践技能,为其参加第二课堂和有效利用第三课堂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方向指导。第一课堂上不好,将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育,无疑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因而,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课外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精心于第二课堂,注重提升。第二课堂要立足和围绕第一课堂精心组织、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通过第一、二两大课堂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形成课堂内外的有效合力,助推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利用好第三课堂,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为典型特征的“网络教育”[3],已经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新宠”。“网络教育”是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辅助和拓展,既可以满足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是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运用的良好空间。因而,高校教育者要充分重视“网络教育”这一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方向,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平台
对于国内的任何一所高等学校而言,教学和科研均是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在高校各项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决定了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使学生养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个性,并在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4]。因而,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融合科研,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介绍学术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教师本人科研经历与成果的渗透,帮助大学生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其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
学科知识竞赛是考查、检验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赛,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以及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科竞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锻炼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5]。为了能够发挥学科知识竞赛的巨大优势,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师资队伍,陆续从各个年级中选拔优秀参赛者,形成在各级各类赛事中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二是结合各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组织参加学校、省、国家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多学科、多类别的学科竞赛平台。三是协同教务、学生管理等各职能部门,采取学分置换、量化考核等方式,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学科竞赛体系。四是通过评奖评优、对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树立典型等办法,建立健全学科竞赛奖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根本,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平台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无疑是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人。真正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掌握实践技能,还需要社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高校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不但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还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组织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迅速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这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高校通过斥资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做好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和社会有效协同的良好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朱凌云,薄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2-43.
[2]蒋琦玮,凌春雨.对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融合C制的探讨[A].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大学[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4.
[3]冯瑞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67.
2、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3、一、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4、二、博采众长。
这学期的教学听课活动,让我们数学教师能够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拓宽了上课思路。
5、三、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6、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力求每一次练习都收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写出教学反思。
7、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