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

第1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

一方面,随着职业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积极改变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职业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以适应扩招政策;另外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要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就需要不断的迎合市场人才需求,而这也需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以顺应时代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讲,改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势在必行。

一、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概况

1.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

不同于其他同类高等教育一样,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是指在遵循职业高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于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尊重自身职业高校的特点,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高校教育的职业性,应该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二,高职教学生源质量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基础比较薄弱,这是高职教学的基础;其三,职业高校教学体制落后,教材老化,管理严重落后,教学环境不完善。

二、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1.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于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的调查发现,很多职业高校在此方面存在大量的漏洞。具体表现为:其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学活动干预过多,教学管理效果不佳,造成教学管理质量不断下降;其二,职业高校各个系别和专业教学管理人员难以依据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去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去;其三,教学管理一味的发号施令,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难以形成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模式。

2.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

对于职业高校来讲,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学管理人员去进行统筹规划,以最大化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效用。但是实际上,很多的职业高校教学管理者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以更加强硬的手段去实现管控,而不是如何以服务的观念去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具体来讲,其一,不懂得教学管理是一个关联的过程,需要各个部分,各个成员相互沟通合作;其二,不懂得教学管理是服务的过程,需要树立服务意识;其三,不懂得教学管理是创新的过程,需要积极进行探索和阐释。

3.高职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职业高校来讲,其在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上出现的失误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二,过于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利。也就是说,高职教学培养目标在于实现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高校在此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很好,难以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理论和技术兼备的人才。

4.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职业性不强,难以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造成了很大困扰的同时,也使得职业高校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其二,高职教学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不足,难以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的不协调的情况;其三,高职教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缺失,难以处理好旧知识体系和新技术动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多课程僵化的情况。

三、改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从校,系,专业,班级四个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为开展各项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打下组织基础;其次,以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为主体,形成权威的教学改革小组,针对于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自身职业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再者,积极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去促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

2.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才的素质

首先,严格控制教学管理人才的选拔和聘用过程,以便保证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对于其资质,经验,技能尽心全方面的考核之后,才能够进行聘用;其次,积极组织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理论,技巧学习培训,以考察,留学的方式去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以最大化的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求;最后,注重强化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得其在教学管理方面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进取,实现教学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3.确定高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发挥企业在教学人才培养方向确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所设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其二,不断提高自身研究市场的能力,实时的依据市场对于相关专业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善,以保证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时性;其三,切实在教学管理过程各种,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保证以培养理论和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4.科学设置职高课程教学体系

其一,始终以职业性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断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引导学生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开展全面的技能学习,为其未来的职业做好打算;其二,切实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健全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综合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积极鼓励教学主体去接触最先进的行业信息,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融合,以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结束语

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的好与坏,将关系到职业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以切实的措施去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l0(1):58-59

[2]秦彩宁.浅析知识管理对高职院校系部教学管理的促进[J].交通职业教育,2009(4):24-27

第2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的增长,而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眼里,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毋须质疑的,但具体由谁来操作和管理则显得无足轻重。人们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校在观念和政策上偏重于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把教学管理队伍放在了辅助的地位;二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管理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谁都能做,殊不知教学管理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和处理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来管理教学工作。

2.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

据笔者对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管理队伍调查得知,在学历层次上,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多,本科及以下学历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从职称情况来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较少,中级及以下人员居多;再次从知识结构来说,教学管理队伍中真正是教育管理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比例极低,很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培训,对高等教育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3.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

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及压力比较大。同时管理岗位职称压力比较大,在目前定岗定编的情况下,提升职务又非常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一部分人不安心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院(系)一级的教学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4.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传统的“一支笔,几张纸”式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管理者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现在很多高校都使用了教学管理系统,在网上可进行排课、学生注册、成绩登记、查询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笔者对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观察,发现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操作,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系统各项功能进行管理的还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学管理工作往往比较繁琐,而且经常会加班加点,又不易出成绩,因此需要从业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能守得住这份“寂寞”。

二是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现代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巴纳德将组织的要素规定为组织目的、协作意愿和信息交流三个方面。他认为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协调教师、学生以及与教学相关部门人员沟通的能力,将学校的各项政策规章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教师、学生。  三是要有一定的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学校外部环境及管理对象的变化,管理模式要相应地作出一些调整。这就需要管理者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去探索更先进、更为人本的管理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就指出:“当世界越来越相互关联,商业活动越来越复杂,而且互动性越来越强时,工作就必须是学习性。”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管理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理论,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正确认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工作历来是高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管理的优质和高效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管理队伍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视。问题在于很多高校重视教学工作的管理,忽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人的建设。因此,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克服“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思想,像抓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样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的深造学习;三是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教学管理方面专家来校指导;四是把那些德才兼备、有管理才能的教师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

2.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规范如何必须有制度做保障。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考核纪律,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把工作绩效与职称评聘、年终评优结合起来。对考核为优秀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对考核成绩较差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奖惩激励机制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管理效率。

3.实现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如何判断一个人(或团队)的专业程度,美国教育学家、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有以下一些标准: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专业团队。按照这个标准,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即是建设一支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素质较高、相对稳定、懂管理、会管理的队伍。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有不少是属于“双肩挑”干部。一方面,他们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部分“双肩挑”干部认为管理工作是任期内的奉献,搞教学、科研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很难在管理工作上精益求精,成为真正的管理专家。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

4.培养管理队伍创新意识

第3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教学管理不是任意而为的,其应循序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展开。因此无论是进行传统教学管理还是进行现代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初,都应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来说,要想搞好现代化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教学管理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1)深入到教育教学实际之中,针对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制订出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规划,包括日常教学、考试测评、实践教学、毕业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完善内部信息的管理;(3)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调配,合理安排课程,慎重选择教材。

二、保障决策质量,重视民主决策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六、结语

第4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1872年起源于哈佛大学,主要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要求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学分制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是教学制度的一项改革与创新。我国虽然很早就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其发展中却问题众多、进展缓慢,因此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出现。同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也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探讨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必然性

1.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要求

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应当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教育的受体,也是参与者,还是教育者的价值所在。教学管理应当重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获取知识、选择专业和教师、安全保障等权利,并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分制的教育环境中,若学生不能自由选择其感兴趣的课程,学校未能充分满足其学习课程的要求,那么这种学分制就失去了该制度本身的意义,进而不能体现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在学分制改革中,学生应当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

2.教学管理根本目标的要求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在校师生提供合乎情理的管理环境,使得师生能够根据其真实的需求,判断教学管理是否能真正确保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后,师生才发现不能很好的适应,那么很有可能会错过教育的最好阶段,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管理最初的目标。但如果从学分制建立之初就允许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师生就能从一开始就清楚明白的确认这种教学管理是否适用于自身。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其管理素养,充分考虑师生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确定何种教学管理是适用于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又切实满足了师生的需求,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教学管理根本目标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学校都会在学期末,为学生提供对教学内容和教师进行评价的环节,这是高校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的重要机会。但这种教学评价常常记录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被评价的教师可以清晰地调阅全部学生对自身的评价。许多学生为讨好老师,基本上都会给予老师全部好评的反馈。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暗示学生在后续对老师的评价中给一个好评,以换取在考试中的好分数和成绩。显然,这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可能让学生行使正当权利的意愿得到很好的维护。因此,在学分制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管理者难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恰当方式与渠道,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其积极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2.教学管理者忽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反馈

课程选修人数的多众少寡最能直接反映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好坏,但在许多高校,课程选修人数跟课程的开设及其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关联。高校学生如果选修某门课程,这至少能表明该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感兴趣,希望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是其参与教学管理的间接体现。但是,学生的这些教学反馈常常得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教学管理者管理思维僵化,不愿按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做出改进。他们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反馈的意见采取忽视的态度,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目标的实现难以得到切实保障,进而造成高校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3.学生很少被给予参与教学管理的恰当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较少,且过于简单,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例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会顾虑老师的想法,可能在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不通过教学评价告诉给教学管理者,但他们其实希望将改革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意愿透露给教学管理者,希望其做出改正,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中的矛盾心理会影响到其发展和教育权利的实现。虽然不能确保学生选择某门课程是基于兴趣或有用,而不是简单的是因为课程容易而选择的,但既然学生通过教学评价透露了他们对教学管理的意见,高校就不应该视而不见,应当改进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

三、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对学分制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

要解决当前高校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及其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常的学分制观念,既完全学分制意识,应逐渐将人才培养考核转变为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依据,并据此制定教学及其管理的相关环节与方案。在以往以教学时数为计量单位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被赋予的自主选课的灵活性要少很多,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这种模式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以改进教学形式与内容,推动教育的发展。而完全学分制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2.重视学生的需求与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管理

高校对学生意见反馈的及时回复,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意见反馈方式,通过优化流程,确保意见反馈方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为教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其通过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办法。此外,高校还应当从学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上,满足多数学生的正当诉求,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更多的自,并通过选课等方式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

3.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给予指导,提高管理效果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能因为个人情绪和喜好,存在不够客观冷静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对其参与过程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在激发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积极性的同时,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高校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在实施具体的教学前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在教学后对课程考核实施监督,以便帮助学生合理地参与教学管理。第三方组织参与教学管理,可以很好促进高校建设与学生发展。尤其是在学分制下,专家委员会可以对课程的要求及其评价给予明确、清晰的标准,以确保教学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综上所述,高校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既有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也有学生作为教学管理主体参与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高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根据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和特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与模式,探索既符合高校学生需要,又适用于高校实践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爱红.浅析学分制下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现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103-106

第5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难道老师们对反馈单有意见?我不禁暗自思忖。于是,我悄悄地跟几个备课组长作了了解:其实老师们大都对教导处的认真检查挺理解的,对教导处一贯一针见血地面对面提出意见的做法挺支持的。可是自从设立了反馈单,老师们在听取意见后还要签字“画押”,觉得挺不是滋味。在签字的刹那间好像是承认了错误罪证一般,那反馈单领在手里扎手,心里更是沉甸甸的。而且资料还要保存,以备上级领导查阅,即使改正了,也要把自己的不足长久地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心里有点接受不了。

老师们的反应让我吃惊,领导组经过思考讨论,决定取消书面反馈单,存在问题还是当面指出,及时跟踪再查。反馈单存在了短短3个月,就退出了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舞台,可是我们的管理没有松懈,7年后,在市高效课堂的验收中,我校教师的认真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这张反馈单让我陷入了沉思,它曾经是那么的辉煌。记得当时南通市教研室黄爱华老师带领“新课程改革视察小组”来我校检查,看到那一张张既有存在问题罗列、又有整改意见、更有改正反馈意见的反馈单时,脸上露出的欣喜表情,我的耳畔至今仍不时回响起她那肯定的话语:“这张反馈单真不错,你们学校的认真检查是实实在在的,真的做到了有查必究,并一究到底。”更难忘她临走时拿走了一张空白反馈单,将这作为优秀管理经验写进总结并予以推广。每每想起这一幕,都让刚刚踏上教导岗位的我激动不已。可是这张令人称赞的反馈单在老师的手中竟成了烫手的山芋,成了他们的思想包袱!如此鲜明的对比,也曾让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感到茫然,然而痛定思痛后的选择,我们是无悔的。

思考一: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学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规范“六认真”工作,促使教学工作良性发展。反馈单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六认真”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想真正有查必究,最重要的是领导组的紧跟调查,反馈单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如果仅仅为了在管理过程中留下些管理痕迹以备领导检查,让管理者脸上贴金,而让教师心中反感,实际效果有无都无所谓的话,那么弃之又有何可惜呢?

思考二:管理的手段是激励还是压抑?

激励和批评是学校管理中常用的“武器”,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两种“武器”,能使教学管理事半功倍,否则,效果将大相径庭,也许还会背道而驰。老师们一般都好面子,也都好强,受到表扬,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感到满意、愉快、激动,从而增强自信心,并以此为动力,争取新的成绩。在“六认真”检查中,反馈单上记录的全是教师的不足之处,对于他们费尽心思努力去做的好的一面却避而不谈,还要把这些不足留存下来,签字认领,无非是再一次让他们确认自己的不足。这无形之中片面地放大了教师们的不足,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思考三: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第6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1、精细化管理既要精细化更要效率化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教学常规的几个基本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过程常规化,标准化、精细化。

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评价和教研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教学常规从内容到形式、从操作到评价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是,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本校的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时,如果不对《指导意见》进认真分析和把握,势必会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巨细无遗”地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甚至随意制造工作环节。这样细化的制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迫使教师忙于基本层面环节的重复、机械操作,而没有更多再创造的空间和自我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的发挥,不可能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精细化管理强调效率,注重精细化和效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实施长久。我认为,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科学、冷静地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一个“细”字,关注教学常规的细节规范与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具有操作性;同时又要突出一个“精”字,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关注基本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做到简繁得当,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2、精细化管理既要规范化更要科学化

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精致、精深、细密,但又要力戒反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有的学校不考虑学校师生和教学实际,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甚至照搬他校的管理制度。这种不切合学校实际的模式化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弊端。

也有的学校容易将教学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把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分解为如流水线般精细的统一程序,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对象——教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不关注教学规律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使学校对教学管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感到身心疲惫,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又不缺乏教学个性风格的基本教学规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形成符合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切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师生及教学基础特点,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探讨确定本校教学常规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学本质,重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既务实又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抓关键,促发展,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精细化管理评价既要制度化更要人性化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县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从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对教学常规的评估作了具体规定,这对各校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校把教学管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评估而管理,根据《评估细则》逐条机械应对,这样就会导致本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评价的格式化。

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评价需要制度化,只有评价制度化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但制度化不等于苛求教师过多的细节要求和过多的量化考核。检查评价时要就重避轻,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倾向。如果片面强调教学常规评价的过细、过实,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将会导致教师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不利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在教学常规评价制度化的同时,体现人性化。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可承受度。学校教学常规评价要尽可能简单化。我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都需要兼顾,需要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时间和精力,评价简单化可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学常规的一些评价指标的达标线要适当降低,尽可能做到量化与体谅相结合,精细与模糊相统一,避免造成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还要在强调规范、制度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绝不是仅靠制度评价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的,而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努力取得教师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

当然,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不是说没有原则的放任或回归粗放式管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规范与引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成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7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笔者认为,校长培训的效果如何,主要应看培训后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行动,对此,在其管理下的教师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为本,应成为校长培训的重要立足点。当前校长培训中忽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自。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问题,而要管理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的合理建议。而目前的校长培训很少能进入课堂第一线,也很少会与一线教师讨论教学管理的问题。

其次,忽视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话语权。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对接(课程中教师与课程内容的对接、学生与课程内容的对接)、教师与学生的对接、教师与课程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对接、课程的管理等,而所有这些,一线教师最清楚。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校长培训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理论与课程管理模式的传导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很少倾听一线教师关于课程改革的意见。

第三,忽视了教师对学校民主管理的参与权。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学校民主管理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校长培训很少会深入到学校去考察学校民主管理的实际过程,很少了解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际状况。

学校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无论如何,没有深入到教师中去、没有教师参与的校长培训,是不完整的或有缺陷的。为此,笔者建议,在日后的校长培训中,应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关注如下内容:

1.回应教师要求,听取教师意见

在校长培训中,要充分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满足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合理要求,明确教师心目中的校长标准。为此,在校长培训的初期,培训者应深入到教师中去,对教师进行采访或问卷调查,并将调研结果作为确定校长培训的主题、目标与计划的重要依据。

2.在培训中充分关注教师需求

在校长培训中引领校长正确处理好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校长发展的关系,给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平台。例如在校长培训中开设法制课堂,引领校长关注教师在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研讨如何建立教师与学校领导共同认可的学校制度等。又如,可以把培训延伸到校长的工作场所,在其所在学校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等。

第8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管理先进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也要作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对策。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对策

1.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先导,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则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现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本”,就是教学管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使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环境,努力营造支持和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教研教改的氛围,在教学管理和用人机制上确立和落实教师的发展权和自,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学管理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人才。

2.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1)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制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院系只停留在完成日常教学及教学管理事务上,因而院系缺乏积极性。因此,应创新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步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院系基层单位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促进院系自我发展运行机制的形成。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之后,学校与院系之间的管理权限应有明确的分工,学校主要是进行政策、机制上的调整,进行评估检查,健全规章制度;院系则是负责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管理重心下移是教学管理创新的需要,也是落实责任、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注意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要充分听取和采纳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合理意见,以便于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2)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当前,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健全选课制度,加快“课程超市”建设。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应健全导师制,加强教师对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应完善选课制,确保教师、教室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加快“课程超市”建设,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学管理网络系统,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学生选课、成绩管理与查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计划、学生评教、实验实践等方面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同时教学管理人员也必须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最优设计和调控教学过程,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3)进一步改革考试模式。第一,革新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高校考试的重要内容,不应是知识的考核为主,而应是能力的考核为主;应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第二,变革考试方法,构建立体化的考试方法体系。所谓立体化的考试方法体系,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方法,达到“四个结合”,即笔试、口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增强考试结果的有效性;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思考和归纳;平时、期中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适当提高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提问等成绩比例,促进学生平时积极、主动地学习;学校考试与社会考试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

第9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

一、 解读是还原的过程

督学一般是政府或是教育督导机构聘任的专业人员,代表的是政府或是教育督导机构,履行教育督导机构督导学校的重要职能。督学进校园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监督指导,学校管理者对此心知肚明,常常会想出一些应对之策,人为地将校园闪亮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将有缺陷的一面遮蔽起来。例如,在督学到校之前,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打扫校园、清洁卫生,会告知教师严格按照课表认真上课等等。对此,督学应当以专业者的身份,保持清醒的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冷静地分析,对学校办学予以独立的审视与思考,通过关联性还原,解读真实的校园。

在一所校园督导时,校长自吹自擂学校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并将我们带到学校设立的“研课室”,室内设置了沙发、电视,墙上的书柜里摆放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表面上看,确如校长所言,但笔者通过认真审视这些书籍,发现多是枯涩的理论性专业发展手册,可读性不强不说,还多是崭新的,上面布满了灰尘。因而笔者对校长的介绍便有所怀疑,在之后组织召开的教师座谈会上更证实了这一点,并得知,学校的教研活动多是一些硬性任务,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反馈会上,笔者发表了督导意见,并对如何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与实效性提出了见解,校长深表认同,并予以改进。

督学只有还原校园,才能与学校管理者基于客观事实予以平等的对话,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还原是解读校园的一种方式,督学应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了解、座谈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学校的管理予以全方位的审视,进行系统化的还原,将校园最真实的状态展示出来。当然,督学也可以通过随机进校园的方式观察学校管理的“原生态”,在不告知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情况下走进班级,从学生的口中了解最真实的学校,还原最真实的校园。

二、 解读是发现的过程

督学与学校不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应当是合作与协商的关系。因为,督学与学校管理者都是基于同一目标,都是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了给予学生更有质量的教育。督学唯有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校园、发现校园、解读校园,才能对学校管理多一些体认、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把握,才能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与层面之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更具智慧的参考。

笔者到一所乡村校园督导,看到学校将空闲的一片土地开辟为种植园,让学生参与种植。学校管理者最原始的想法与考虑就是不想让这片空地荒芜,种上植物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的效果。对此,在督导反馈会上,笔者却将其作为校园管理的最大亮点予以解读,并大加褒奖:学校通过种植园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劳动能力,学生种植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掌握了有关种植的技能,更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的感情,提高了对校园的亲近指数。当然,对于这样的解读,完全是基于笔者自我认知的一种拨高性解读,但是,传递给校长的实质上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指导。对于工作建议,笔者提出不妨将种植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打造,不仅让种植成为一种劳动教育,更要成为一种生命教育,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课程,进一步深化种植的趣味与意义,诸如举办“种春天”“收获节”等等。校长听后,颇受启发,深表赞同。

三、 解读是创生的过程

教研员的职能是解读课堂,通过观察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总结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助推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从某种角度讲,督学的职能与教研员的职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教研员解读的是课堂,督学解读的是校园。督学在观察大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之时,同样应当总结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校实现更好的发展。解读校园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生,督学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予以高屋建瓴的指导,才能给学校以方向引导,帮助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