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如何加强学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学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实力;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57-01

1.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优秀学校,全体学生都积极学习,每一个班级都秩序井然,同学间团结互助、以礼相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全校学生无一例打架现象,也就是说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非常优秀。细细解读这其中的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精神文化卓越之所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从很大程度上说,学校精神文化的优劣是衡量学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

2.校园文化的推行

学校管理层首先要以身作则,倡导一种理想化的工作文化,并以此影响全体教职工。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向往的个人影响力。作为决策者,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得漂亮。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给学生树立偶像。即使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应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应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树立想要的校园文化。学生当然难以避免地会在以后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但学校要给学生展现的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社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柔性管理之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的个性

创新的人格是有个性的。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塑造成了整齐划一的统一样板,则是教育的悲哀,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教师应象雕琢根雕艺术品一样,缘其自然的本质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有利于社会的"个人"。尤其要引导那些盲目狂奔,只希望挣脱束缚和颠覆的年轻人,让他们在一种崇高精神力量的支撑下,充分张扬其个性。第二,要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是推动着人类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数学大师希尔伯特曾这样解读过爱因斯坦:"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唯有爱因斯坦说出了有关空间和时间的最有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过"。有时候,"无知"便是"无畏",更善于想象和思考,往往是创新的源泉。教育的任务即在于唤醒人的自由意识,去发掘本身的潜能。第三,要容纳学生对权威的否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素来有着十分根深蒂固的权威观念。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学校的"刚性"管理制度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模本,不容否认。实际上,若没有对权威的突破,怎会有不断的提高与创新·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对权威的否定而欣幸,应积极鼓励、引导这种"质疑精神"成为创新的原动力。

4.注重人文关怀,发挥凝聚作用

首先要发扬民主。学校管理纷繁复杂,无论哪方面的工作仅凭一人,都会孤掌难鸣。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方面意见,为自己决策提供依据。只有从群众中来的意见,才能贯彻到群众中去。也只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减少工作中的摩擦,才能形成凝聚力。再者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领导和教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除了是上下级关系外,还是同事、朋友关系,要尊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作为领导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特别是当教师遇到什么困难时,更要主动关心,并积极地给予帮助,经常问"学校能帮助你做些什么",尽量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还要注意表扬和激励。走上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注定与"富贵"无缘,教师勤奋工作,默默奉献,无非是想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因此及时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多激励,少贬低;多褒扬,少批评。其实教师和学生一样,同样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对其适时地表扬和充分地肯定,能从思想上产生成就感,对工作能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从思想上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5.对教师管理的方法

第2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制度管理 情感管理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上洋主编. 发展理念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漫谈.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胡 华 ,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3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 学校档案工作 管理工作 认识

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重要子系统。如何加强学校档案工作管理,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学校档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学校档案的管理工作谈谈认识。

一、加强意识,建立机构

档案工作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持久地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结合实际,领导带头学,做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带头人,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促使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参与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学校各科(处)室都设有兼职档案员,建立综合档案室,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档案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人员素质内涵不断丰富。人员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时代意识。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各科(处)室做到职责明确,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这就在细节上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制定,促使各科室人员都重视档案工作,认真研究落实本部门的档案工作任务,使学校档案工作保质保量限期完成。

三、强化业务,提高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质量,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学校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求档案员真正树立“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的理念。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建设,一方面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建立档案工作网络,选拔年纪轻、懂电脑且热爱档案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担任学校专职档案管理员,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使档案工作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因此,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提供档案的服务形式包括档案的检索与开发编研档案信息等。服务形式的精品定位就是使档案检索与传递的档案信息最有效、最具特色。

四、稳定干部队伍,改善工作条件

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一支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专职档案干部属专业人员,与教学、科研、图书管理人员同等对待,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或任命)工作。档案干部中的骨干,一般不要轻易调动。档案部门的经费,应列入学校预算,统筹解决。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对与本部门关系密切的归档材料、设备,从经费方面给予支持。要为档案部门添置必要的设备,以便于开展工作。档案馆(室)的库房建设应列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逐步改善工作条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五、注重收集,加强管理

学校档案材料是领导正确决策、研究工作、处理重大问题的依据,搞好文件材料收集是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直接反映本单位工作实绩的有力证明。学校文件材料收集能否齐全完整,一方面,要根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要求,抓好上级单位发给本校的文件材料的传阅和归档,定期对文件材料进行清理检查,确保材料齐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文书管理,抓好学校活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使“帐外”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有请示没有批复或有批复没有请示等有联系的文件材料,档案人员应及时查询,保证这类文件材料的按时归档。利用复印的机会收集,档案人员在复印文件材料时,对有价值、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当即留下原件,以备日后归档。对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应在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并造册报经校领导批准后,予以销毁。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销毁任何档案。对已破损和字迹褪色的档案,应及时修复或复制,并照有关规定,对所存档案和资料的保管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因此,档案人员既要熟悉室藏档案资料,注重档案的收集质量,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又要根据学校的需要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开发“含金量”高的档案信息,并及时把能产生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信息推向信息市场,使档案信息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找准位置,发挥作用。

六、提供服务,开发利用

对于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要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注重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热情、主动、准确、迅速。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强化学校档案室的服务功能,努力开发其教育功能,使档案由过去的以藏为主转化为以开发利用为主。要健全档案的检索工具,汇编各种能反映学校特色的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编研材料,利用多媒体辅助档案管理,使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档案工作标准化,不断增强档案室的综合服务功能,让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同时,要做到主动提供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人员在履行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中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的意识,遵守档案利用工作纪律,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地参与市场竞争,正确处理大局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违反档案利用工作纪律的情况发生,以科学的态度,把学校档案工作做得更好,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在对教育事业资金不断投入,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展,国有资产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日趋复杂,原有的国的资产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在实践中已日益局限与滞后性,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的要求,如何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谈谈看法。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主人翁精神

近年来,学校取得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开始增加,除了国家财政拨款,还有一部分集中在学费、货款、国债建设投资等,学校的资产无疑是很重要的国有资产。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学校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主人翁精神,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发挥其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宣传,使全校教职工有责任共同参与管理。

二、强化固定资产的核算,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1.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登记固定资产的增加

学校每学期都有增加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购置自制调入等,学校基本建设应严格实行自报审批公开招标建设审计过程。基本建设完工后,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并根据财政部门的决算审核书,填写固定资产增加,自财务财产部门登记入账。

2.慎重处置固定资产的减少,及时上报市局审批

建立科学严密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学校固定资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磨损,丧失了使用效能,需报废更新。贵重固定资产必须报财政局或教育局有美科室鉴定后,填报申请处置报告,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报废。如可变价处理的,残值收入作收入核算入账。仪器设备,在一定限额标准以下的,学校成立报废鉴定小组自行鉴定后报废。

责任损失的固定资产,应追查是源于管理不善或失职、丢失、毁损或擅人为破坏的,鉴定小组会同责任人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报校行政领导审批,责成过失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并监督执行,赔偿收入纳入核算。

3.规范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有关制度和法规,对拥有资产进行严格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报批制度。后勤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加强培训,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认识,增加看家理财的本领,防止管理人员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学校有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密切配合,相互监督,树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意识,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职能,赋予权利。制定资产来源登记制度,财产保管制度,财产维修,报损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有章可循。修订固定资产标准,应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方面来量定固定资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无故流失。

三、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校拥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和价值也日趋扩大,它们是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统一体。现行体制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分割管理、权责不分,国有资产由多个部门分担,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脱节。人事部门管人,不考虑管资产,职能部门管资产,却不能选择人,财务部门管钱却无权考核绩效,三个部门出发点、目的、要求又不相同,这种人权、政权、事权不统一给管理上造成职责“缺位”和“越位”问题。我们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学校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校长和财务、人事、教学、设备采购、总务后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在人员配置上不仅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以及工程预决算等专业技术人员,确立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该专门机构职责包括:制订和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负责资产账、卡管理,负责学校资产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办理资产转让、报损、报废等报此手续,负责资产合理配置、参与资产集中采购、招标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和基建竣工验收等日常工作,负责本年开办的经营项目论证,履行资产投入申报手续,并对投人经营资产实施投资者的监管,向主管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组织管理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考核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有关部门和个人提出奖惩建议。

四、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

学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校长、分管校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和国有资产专兼职管理人员多层次管理责任制,承担各自权限和责任。校长是单位法定代表人,理应对全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主管部门和政府负责;分管校长根据校长授权,具体负责管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的审批,合理配置优化资产的存量和结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按照职责和权限管理全校国有资产日常事务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要对本部门占用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负责,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专兼职国有资产转让、报损报废等具体手续,并检查报告各部门资产管理的情况。

五、强化国有资产日常管理

我们应对学校占用的国有资产不间断的管理和核算,这要求我们:

1.完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制度

各部门提出资产购置计划要进行审核,在根据实际需要又要注意节约,防止重复购置和闲置的浪费,在购置方式上,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要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方式。学校应成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和招标管理领导小组,组织、监督集中采购和招标过程,公开保证优质优价,还要把好资产验收入库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及以次充好的资产,拒绝入库。

2.完善资产使用维护制度

资产使用维护制度包括使用登记、保管维护措施、安全措施、赔偿措施等内容,它是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保证,使用部门和个人做到领用登记、小心爱护、妥善保管;学校对大型、贵重、技术性较高的仪器设备要设有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操作规定及使用、维护、保养制度,对于损坏学校资产,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并要求赔偿;学校资产的保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火防盗、消除安全隐患。

3.完善资产自置制度

资产处置制度包括对资产的转让、出租、出借、抵押报损、报废等内容。校内要制订详细的资产处置程序和办法,规定各类资产转让、出租、出借、抵押、报损、报废时的报批程序,防止单位和个人随意处理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定期开展清产核算工作

学校应定期组织国有资产清查盘底工作。做到“家底”清楚,账、卡、物相符,核实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了解资源共享资产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推动资产优化,促进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每年年底应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全面清查盘点对账,使账账、账实、账卡保持一致,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六、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1.对国有资产进行了拉网式清查登记,记录固定资产详细清单

管理组人员设计表格,分发给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登记清理,表格应包括资产名称购入时间使用年限、单价、总价、存效地点,使用人、责任人、资产状况等,便于以后进行统一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并会同总务处一一核实,保证资产统计的准确性。

2.利用软件建立固定资产电子账册

在计算机上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和分类明细账,建立固定资产新增、报损网上登记,实现国有资产登记网络化,随时登记期末汇总,减少遗漏和差错,每学年进行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分析。

3.实行固定资产网上报修制度

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固定资产维护工作,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维护板块,实行网上报修,维修制度,管理人员根据网上报修内容,及时进行维修,同时资产维修和资产检查资产增加和减少(报废)在校局域网公布,所有人员一目了然,提高透明度,也增加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广大群众监督作用。

第5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管理;科学性

教学工作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学管理通常处于学校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小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地位。教学管理指学校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协调,安排教育队伍的工作,实施相关管理。通常教学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教学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通过效率较高的方式实施教学管理。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小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小学教学应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水平。如何解决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矛盾,成为当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秀内核要素的情况下,创新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小学生负担较重,综合能力不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问题成为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缺点。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不科学与不规范的缺点。日常的小学教学非常重视有效、稳定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卷面成绩的方法,但对我国小学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等法规的要求则有选择地忽视。对于教学方式,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征展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学管理没有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与修正,很多地区的小学管理中还存在违反小学教学科学性的行为。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应改变以往围绕应试教育的需要来运转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小学教师将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获取方面,还应关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幸福感的提高方面。但现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依然是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将学生分数的提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新课改深入落实的瓶颈。传统考试评价机制落后于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度,这给我国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科学性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二、提高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水平的措施与对策

1.树立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意识

树立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意识,重点在于树立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核心的意识,在这一意识指导下围绕教学实施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位教师都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只有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未来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本。因此,我们应围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个核心要求,认真规划并设计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应与时俱进地理解教育目的,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目标。特别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体质健康素质与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2.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科学性改革

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性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将单纯强调知识与分数转变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为了实现以上目的,要求小学的教学管理应严格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小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投入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改革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通过科学开发与管理,使教学内容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另外,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管理应加大对学生学习情绪、思想动态、知识生成等状况的了解,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3.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教师培训体系,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笔者认为,小学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将教师的个人反思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要通过课堂教学、系列讲座、网络指导、实践反思等多种培训方式,促进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经验交流,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在科学的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另外,还应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渊平.浅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8,(02).

第6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员工等人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员配置保持最佳结构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数量、结构,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保持最佳比例和层次,充分发挥最佳效应。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下,对学校人力资源的规划、获得、使用、开发、激励、酬劳以达到管理效能最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二、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学校的兴衰。办好一所学校有两大因素,即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基本设施和经济资源,软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学生资源和信息资源。在目前生源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学校内部组织的人力资源是决定学校发展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的作用最活跃,人力资源能够迅速地转变为发展力。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育人的单位,其目标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而这个目标是通过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现代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表明,需要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依据和出发点;所以,只有满足教职员工的需要,才能激励学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突出优势,为学校努力工作,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未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于传统的经验层面,以事为主,重点管事;评价激励机制需进一步改进,精神文化建设欠缺,更主要的是人才培养使用缺乏长远规划 ,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首先,人才引进以后,由于缺乏必需的教师经验和实践技能,新教师往往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占据,同时人事部门也被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所缠绕,而无暇顾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使用”,轻“培养”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相对普遍的现象。其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式过分单一,往往通过开展校内教学比赛、技能大赛或者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组织竞赛等形式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依托校内师资培训基地或参加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单一的形式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在人才设计上缺乏长远规划,致使教师重于形式表达而轻于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

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层级的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的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加以改造,以期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效能的最优化,成为必然。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设立专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使其从学校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以利于人力资源的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整体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合理设计和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学校的教学岗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岗位统一的整体安排、人员统一调配,对所设的岗位类型、正确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素质以及该工作的报酬待遇全面衡量。

2.构建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和谐的人力资源环境可以让每一个教职员工获得价值认同感、精神归属感、责任使命感、工作动力感。和谐的工作环境构建可以分为工作硬环境和工作软环境的构建。

(1)优化工作硬环境。工作硬环境是指学校的硬件条件,即工作所需要的设施和相应的设备,大到整个学校的建筑环境,小到教职员工的办公室的大小、物品配备。好的硬件环境不仅可以满足教职员工的工作要求,使其安心工作,而且对树立学校形象也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重视校园的建筑、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

(2)提升工作软环境。工作软环境是指教职员工工作的氛围。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领导层的政治文明、团结协作、工作作风、管理艺术;教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协作精神、互助精神;学校的学术气氛、校风、学风、学生的素质等许多方面。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工作软环境的建设:提供教职员工在学校得到重用的机会,培养浓厚的学校的民主气氛,使人际关系处于较为和谐、融洽的状态,促进教职员工之间友善、团结、相互协助,有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使教职员工保持心情舒畅,产生精神归属感,积极主动为学校努力工作,既教书更育人。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和加强对各类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进行定期履职考核,为评聘晋升,分配薪酬、评优树先提供必要的依据,逐步形成激励机制,为落实责、权、利,实行聘任的动态管理奠定基础。

(1)要严格考核程序,制定科学、明确、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分配奖励等个人利益挂钩,作为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理者要坚决解聘或降级聘任。

(2)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以其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工作效果为内容进行评价。通过岗位述职,技能考核,绩效评估和多方位的综合评分,采用排序、分级、比较、关键事件描述等考核技术,确定其在职人员队伍相对位置。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以其教师资质、教学能力、工作量、教学业绩、学生评价、考核组评价等为主要依据,组织多方式评价,最终确定其在同类人员中相对位置。

(3)使评价与教职工培训、发展相结合,通过评价过程,提高教师教职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上进心,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帮助教职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整改措施,以达到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

4.满足教师的层次需要

建立 “待遇凝聚人,感情凝聚人,事业凝聚人”的人才机制。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多层次的需要。学校不仅要满足教师低层次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而且也要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等成就需要。

首先,要待遇凝聚人,即建立人才使用的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激励,工资和奖励等各项制度,为人才提供相应的优惠待遇,体现出工作价值。同时学校按照形势发展,建立学校识人、用人、激励人的机制,体现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现出人力资源是教学第一资源的价值。

其次,要感情凝聚人,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健康氛围。借助学校的人文环境,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教师在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中,更主要体现在精神层次,即能否信任,能否得到尊重,自我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得到一定程度的信任情况下,才能愉快地投入工作,干出成果,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其自我价值也就得到实现。因此,学校通过感情投入,注重用信任和尊重获取教师的责任感,使之发挥最大潜能。

再次,要事业凝聚人,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为优秀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其成就需要,使其体会到事业有成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注重人才培养

第7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74-02

一、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作为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贯穿高校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的全过程。健全完整的预算管理是高校保持良好财务状况、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有助于高校资源的集中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二是提升高校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增加开展办学活动及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加强高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四是明确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目标,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考核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财务资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何管理使用好资金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有些高校仍然存在许多认识和实务上的盲区,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编制内容不完整

充足的编制时间和科学的论证是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财政部不断推行部门预算改革,高校编报预算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在预算编制中,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及编制人员经验加估计的方法。由于高校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分散化,客观上影响了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支出预算过分依赖上年的基数,预算分配的量化标准不科学。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预算内容不完整,又有编制人员经验估计成分,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缺乏充分的分析和科学论证。另外,目前有些高校部门预算、校内预算编制均由学校财务部门完成,预算编制信息不全面,加上时间短、任务重,缺乏民主程序,造成了部门预算不能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2.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预算中的数据都是各部门汇总而来,所以需要高校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由于长期以来,有的高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单位年度工作预见不够,缺乏预算全局观念,校内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自主理财意识。编制人员单一,缺乏全员参与意识。许多高校都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参与预算编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指标,因此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3.预算执行管理与监督不力

预算编制关系到高校的发展,预算一经批准,就应该严格执行,各部门应主动接受监督,但有些高校存在着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造成实际执行与预算严重脱节。由于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编制了预算,但预算经费下达到各部门后,使用权在各部门负责人手中,在经费支出上财务部门难以掌控,执行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督,使得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另外,高校预算工作存在重编制、轻执行评价的问题,由此导致大多数的高校未设置监督部门,在内部监督上,大多数只停留在书面上,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检查,未在内部形成一种常规的制度贯彻执行。

4.预算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的高校未建立规范的预算评价考核制度,以及考核后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使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许多高校在预算资金内部分配上,只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规模,以及上年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期内常出现调整追加指标现象。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导致学校各部门形成争夺资金情况,而对资金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考核。

三、高校预算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1.预算编制要精细化、科学化

细化预算指标,高校应将预算各项数字细化到每个院系、部门,将预算管理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在总预算的基础上,要将预算细化到季度或月度,不断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一些经常性支出,要细化到院系、部门。编制(下转76页)(上接74页)收入预算时,由各部门根据上年财政收入情况,按照学校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学校规模、办学水平,合理进行收入预算编制,编制支出预算时,以零为基数,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基础上,使成本效益最大化。

2.要重视预算管理,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及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高校预算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的意识,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能,更需要各院系、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及时沟通,这样既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又能促进预算编制的细致合理。因此,高校内部的预算编制加入了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努力,预算指标就能更为客观、合理、准确和科学,避免了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另外,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部门负责,而预算的内容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部门,涉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学校所有事项。因此,要建立由校长领导,各部门参加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以院系、各部门为预算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这样,在编制预算时,有利于财务部门与各院系、部门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沟通。

3.强化预算约束力,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高校预算在执行方面,要严格执行预算,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层层把关,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依照预算审批程序,对日常预算支出活动进行管理,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应拒绝审批。同时,还需要对预算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处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时监督、控制。此外,高校应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调整。学校各部门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需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

4.加强预算的绩效评价考核

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要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指标,将各部门预算执行结果与单位年度考核挂钩。对于经费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其正常经费结余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执行比较差的部门负责人将给予批评或作相应处罚。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逐渐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机制。

总之,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必须加强预算管理意识,细化预算的编制,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执行的绩效监督考核,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改善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才能保证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成绩管理

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最组成部分,成绩是直接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程度的主要指标,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资格及修业结果的认定,是高校学籍管理的基础,是学校了解和掌握本校教育状况的途径之一。因此切实做好高校成绩管理工作,能为保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和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使高校成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如何加强高校成绩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成绩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部分高校将成绩管理归入学籍管理当中,随着教学管理的细分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成绩管理逐渐从学籍管理中分化出来,自成体系。成绩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辅相成,成绩管理是进行学籍处理的依据和基础,在学分制的体系中,成绩管理尤为重要,成绩管理一般包括:课程成绩记载;学分记载;免修、补修、辅修课程成绩记载;取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成绩与学分审核;奖学金获得条件等。成绩管理是一项教育性很强的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有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

虽然我国未出台有关成绩管理方面的规定,但是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若干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中包括了部分成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确立了成绩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形成了高校成绩管理工作比较完整和规范的制度。

二、高校成绩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教学管理中的其他方面,成绩管理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第一,从成绩管理的自身来看,成绩记载与成绩审核的数据量大,一名学生大学四年的成绩少则五、六十门,多则甚至上百门课程(仅第一专业课程正常考试成绩,不包括补考、重修、以及辅修专业的课程成绩)。这就造成成绩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复杂等现象。

第二,从成绩管理的对象来看,成绩管理的对象是高校在校学生,高校在校学生一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长期以来依赖家庭和父母的习惯导致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对管理制度不重视、不关心。这有可能导致大一、大二时的课程到毕业时才发现没有成绩的现象,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也给自己造成进行补考、重修,甚至影响毕业和学位的后果。

第三,从学籍异动方面来看,学籍异动是指学生休学、复学、留级、转系、转学、试读、退学等情况。进行过学籍异动的学生,其成绩也应随异动情况而调整和修改。这些学生的成绩比较分散,不便于同其所在班级学生成绩统一管理。另外对这部分学生的成绩管理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

对于高校成绩管理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高校成绩管理既要规范化也要信息化,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既要大众化也要兼顾个别化,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成绩管理工作的功能,使这一复杂工作有力、有序地开展。

三、加强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成绩管理的规章制度

制定和完善成绩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成绩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

1.责任性。任何工作取得业绩的关键,都在于有没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更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制定成绩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和保证。

2.服务性。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实质上是服务于学生工作、服从于教学工作的。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更是一项直接面对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工作。在制定成绩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从学生利益出发,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态度。

3.整体性。学生成绩管理工作与其他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校教育的大目标应该是相一致的,学生成绩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教育的大目标为导向,与其他各项制度之间因该协调统一。

4.严肃性。学生成绩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样才可以使这一制度发挥效用,并且做到人人平等。同时也保证了制度本身的稳定性,制度的修改一定要通过权威机构讨论认证,不能存在朝令夕改的现象。

5.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就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的主人公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学校的管理、建设和改革。学生成绩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请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和讨论,不仅是人性化的体现,也是民主性的体现。

6.灵活性。学生成绩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这不仅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细心、耐心,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管理本身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与管理问题有关的其他因素,要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二)贯彻和执行成绩管理制度

1.大力宣传成绩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二级管理体制。(1)从新生入手,新生入学时,将有关规章制度编印成册或者以问答形式详细说明学生在校期间应如何关注自己的成绩,以及成绩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办理等。(2)推进二级管理制度,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工作已经改变了原先的职能和模式,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各院(系)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成绩管理职能部门――院(系)的二级管理工作体制。院(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成绩管理规定。

2.多种管理方法并用,加强管理力度和灵活度。(1)管教结合的管理方法。管教结合的管理方法,一般来说,成绩管理倾向于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使个体服从于组织。思想教育是用说服的办法,启发学生的思想和觉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管理与教育的互补作用,将管理与教育有效结合。(2)实行自管与他管相结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不断学生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

3.实现管理信息化。随着高校教育向学分制模式的转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复杂化,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成绩管理工作,实现成绩管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做到数据准确、客观,统计可靠、全面,减少不必要的手工劳动和重复劳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便于二级管理体制的实施。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成绩管理队伍

第一,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作为成绩管理人员,要不断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创新的思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还应该加强团队意识,教学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成绩管理队伍,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和努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共渡难关,才能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第二,切实提高成绩管理人员素质。作为成绩管理人员要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要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和沟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学校也应关注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之进行培训和提高。

第三,秉持以生为本、用心服务的管理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思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给学生直接向学校反映教学及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途径,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其次,作为成绩管理人员,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中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坚持始终如一的“细心”、“爱心”和“耐心”,以高度的协作精神和团结精神,出色地完成高校成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高业艳,吕华.议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高教研究学报,2006(1):58-59.

第9篇: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食堂;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13-0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的身体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与发展。中小学校面对的都是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食堂伙食质量关乎学生的营养状况,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食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已不仅是学校后勤服务水平、质量的反映,而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触目惊心的“校车事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职业责任也促使笔者对学校服务部门的另一翼——“学校食堂”认真反思,产生高度警觉。是的,如果说“校车”关系到孩子们的生命安全,那么“食堂”同样关乎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和未来。其实,“食堂事件”也屡屡发生,我们怎能轻视呢?“食堂”和“校车”是学校服务部门的“两翼”,只有同时放在天平上,才能确保千千万万学子的安全和健康。笔者想借本文探讨学校食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设想。

1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管理配备滞后

食堂管理是综合性的管理,它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抓食堂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契入口,因为财务管理与食堂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确保学校食堂安全、优质服务的核心所在。

可是在教育系统一般认为教育、教学、科研才是学校的“第一线”,人员配备不仅齐全,而且具备一定的资历和素质。食堂作为“后勤”部门,只要有个人管着就行。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校会计人才相应比较紧缺,财务人员“半路出家”现象相当的普遍。尤其是食堂作为后勤之“后”,一般认为只要开学时收个伙食费,平时只要记录采购价,学期结束时再把收入与支出汇总核实一下就可以了。于是就由教师兼职或用老弱病者充数。殊不知,食堂财务管理与学生伙食质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食堂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要把每一分钱都有效地落实到学生的伙食之中,就必须切实加强、完善食堂财务管理,促使学校食堂财务从随意性、粗放性管理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1.2核算不够科学

目前学校还是依据1998年由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财预字〔1998〕104号《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核算基础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学校教学的特殊性,每学年均要分两个学期(一般2~8月为上半学期,9月到下一年的1月为下半学期)。于是,食堂财务会计核算期间与普通的会计核算期间产生了差异性。同时由于收费的特殊性,每次开学都将一学期的费用一并收齐,也就是说每次开学初收齐了整个学期5个月的伙食费,并由于核算制度的要求,将5个月的伙食费一次性列入收入,而支出却是按月结算的,这与一般结算盈余的规则是相悖的,只有规范结算,才能纠正这一弊端,合理科学地反映食堂财务状况。

1.3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以及监管力度的不足,容易造成成本核算不真实、收入管理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如违背成本核算原则。成本核算只应包括主食、副食、调料、燃料、水电费等项。却有部分学校加入了本应由学校正常费用支出的招待费、维修费、加班费等非食品费用,变相提高伙食成本,损害师生的利益;也有的为了掩饰利益的获得,想方设法把不相关的费用加入到伙食成本中,降低所得利益,造成账面上结余数失真,为既得利益挪用作好铺垫。

再如,采购环节把关失控,大额批量采购操作不遵守应有程序,由采购人员直接与销货商订货、定价。货物入库验收不严格、出库不登记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均有可能降低学校食堂服务质量,损坏学生们的利益。

2加强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对策

2.1重视管理,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

为了奠定义务教育的坚实基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学校食堂,购置炊事设备,并专项拨款给予贫困地区,实现免费午餐。这是一项充满温馨的阳光工程,受惠的是教育,是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我们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认识办好学校食堂的意义。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安全、卫生、具有质量、营养均衡的伙食,对于孩子们的今天、明天甚至一生意义无比重大,所以责任重于泰山。学校管理者要与全体教职工统一认识,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把办好学校食堂视作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视作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窗口,努力办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食堂。

在“服务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设立管理监督小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食堂会计工作。重视对学校食堂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2.2规范操作,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

学校食堂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实现收益与款项收取的时间不一致,容易影响当期业务结算;同理,费用产生与支付的时间不一致,也不宜作为当期费用来结算。为了能够获得更真实的食堂财务收入和支出信息,增强透明度,有效控制、调整食堂财务预算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食堂会计核算的经济考核应注重当期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每月将学生预付的伙食费按就餐人数、伙食标准转入收入,其余月份的伙食费则作为“暂存款”。然后,按期将实际耗用的大米、燃料等计入成本,购买的副食、调料也应记入当期的成本,对已付的款项如果不属于当期耗费的成本,应逐期分摊,实现成本考核,并核定水、电、燃料费用、人员支出及其他经营费用,准确反映食堂各项支出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为管理量化提供依据,便于考察伙食质量,并及时控制盈亏。

2.3健全制度,落实内控措施

明确学校食堂财务工作的目标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明确法人代表负责制,成立监管小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财会人员等组织举措,都是做好学校食堂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然而学校食堂财务是一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它的运作和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食堂服务的最终质量,与师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制度法规是管理的重要抓手。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一步运作、每一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食堂财务管理才有可能迈上规范的台阶。

其一,明确资金监管,保证经费安全。建立独立的银行账户或备用金账户,专款专用。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设置支出(成本)类账户,同时设置结余账户,并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准确、全面反映一定时期食堂营运状况,以便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及时调控盈亏。

其二,明确采购、验收、库管等制度,加强内控措施。食品采购,首先必须执行审批制度。一定金额以上的大宗物品采购,应由校长或校长授权相关人员审批。其次为保证质优价廉,经济实惠,必须坚持双人或多人参与采购,多家定点比价采购,招标采购等措施。为此,开学初就应对市场物品价格情况做调查,并根据季节及市场变化适时再做不定期调查,做到胸中有数,以利于比价、议价。再次杜绝白条或自制发票代替采购发票,并坚持严格执行实物验收、入库验收、出库登记、定期盘点,做好库存动态管理。而食堂财务人员应坚持各项制度有效、有序运行,并重点关注运作流程及各个环节之中容易导致舞弊发生的薄弱之处。

其三,加强财务监督,实现“阳光财务”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必须自觉接受上级领导、学校员工、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实现“阳光财务”,办优质的学校食堂,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财务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定期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开学之初做好食堂财务预算,开学后制定学期食谱,月末根据收支确认和成本核算明确当月盈亏,定期公布相关账目,按期上报财务报表。食堂结余要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和食堂设施、设备,绝不可挪作其他非食堂营运服务的“支出”。期末向学校领导和教代会全面汇报食堂工作,报告收支结余情况,并及时听取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确保安全、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