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

第1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一、注重沟通,搭建交流的桥梁

沟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要善于加强沟通,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学校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缺乏与教职工的沟通,当领导的就不知道自己的教师在想什么,愿望是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天长日久,问题会越积越多,矛盾会越来越深,怨气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学校的团结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怎样搭建沟通的桥梁呢?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善于营造一种“让人说话”的氛围,形成融洽的关系,让沟通对象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地真正把心里话说出来。如果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要注意方法,与沟通对象平等相处,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缩短与沟通对象的距离,要用心去交流、去体会、去感受,真正以诚心换诚心。只有这样,才能拉近领导和老师的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二、保护职工,建立安全的港湾

要善于保护教师,帮助教职工规避风险,增强“安全”感。学校这个看似“平安”的境地,其实也有较大的风险。如乱收费、课辅、补课等等。因此,工作中绝不能盲目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不闯红线,守住底线。”要通过正常途径,用科学的方法来防范风险。怎样防范风险呢?就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避免因政策和工作疏漏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我们的工作真正经得起检验。帮助教职工防范和规避风险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已经提到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也是学校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合格的学校领导不但要考虑如何用好教师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如何保护教师,使教师工作有“安全感”,从而发挥老师最大的工作潜能和效率。

三、换位思考,建立健康的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也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教职工考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满足教职工的正当需求。按照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有人情味,其着眼点应当放在充分了解和着力解决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需求上。一般来说,教师的需求不外乎政治待遇需求、福利待遇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这些内容。学校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教职工的所有需求,但是,如果应该办的、能够办的事没有办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比如在政治待遇需求上,我们就应该对教师的成长进步给予必要的关心、关怀,对有发展前途的老师着力进行培养。特别是年轻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放手让其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要关注中老年同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余热,让他们感受到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学校仍对他们充满信任和关心。在个人福利待遇问题上,可多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在细微之处体现关爱,比如说,当职工遇到突发性灾害时,及时上门送温暖;当职工生病住院时,去看望慰问等,让他们觉得温暖、感动。对下属关爱、关心和关怀,就一定能够得到其爱戴、拥护和支持,就能够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最大化,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效果。

四、防微杜渐,显现制度的约束

注重人性化,不等于说不要管理,不要制度,而是在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的成分,体现人文关怀。就学校来说,如果教师思想基础不扎实,法律观念淡薄,自身免疫力不强,就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较强的免疫力。我们认为,一方面要靠自身的思想基础和素质,另一方面就要靠我们通过强有力的充满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可从三方面着手:(1)接种“疫苗”。将常规教育与专项教育相结合,坚持每期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常规教育,学习法律法规,传达上级的规定和要求,明确相关的纪律、制度,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2)勤打“预防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警钟长鸣”。(3)勤“体检”。发现教师的矛头和问题,要及时对症下药,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违规问题和漏洞要及时提醒、修补,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防止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开展活动,创造舒心的环境

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和奋发向上的氛围,既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也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怎么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工作变成快乐的工作,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又一个问

题。“快乐工作”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又是作为教学主体和客体所要努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和氛围。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和有效载体,积极创造一种“快乐工作”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气氛更加和谐,上下级关系更加融洽,使教职工在工作中感知快乐、享受快乐,真正以快乐的心境做好工作,以快乐的心境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和业绩。同时,要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使教职工有张有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能娱乐身心,又能为做好工作积聚更大的能量。

第2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58-01

对学生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伴随现代高校内各种安全事件的发生,学校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和教育同样重要的工作。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内发生了很多暴力,自杀和车祸等安全问题,这已经严重的威胁了高校正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校园的和谐建设已经被学校管理者所重视。人性化管理是指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时必须冲保证对学生的尊重,真正做到管理人性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高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证学生的安全,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教育的方向性,同时必须保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地校园环境。落实到高校管理中就是坚持将学生放在最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为基准,这样来进行整个高校的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第一,高校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必须保证人性化的真实性

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提出了巨大考验,管理者必须保证对学生的管理是基于对学生的负责态度,脱离学生自身安全和自由的人性化管理就完全失去意义。人性化管理方式对高校管理者的考验就是在实行人性化管理时作为管理者不能代替学生的身份,当今广大高校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承认,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完全不顾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老师总是代表学生进行决策,所以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带有很大的形式主义成分,根本没有真正去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第二,高校管理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学生为基础

高校之中学生是整个学校的主体,人性化管理也是针对学生而言,所以人性化管理的实行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本学校的实际状况来对学生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注意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在高校管理中,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培养每个大学生的责任感。在进行管理时时刻记住“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的管理手段必须符合本校实际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学校特有的教学资源和传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管理组织活动,从而达到人性化管理的最终实现。高校注重的不应只是学生的成绩,相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成长。

第三,高校管理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学生和学校作为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彼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高校作为管理者必须重视和正确对待这些矛盾,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努力解决这些矛盾。

高校的管理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高校的管理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就不能忽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校的管理标准,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加学生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机会,在校规的制定和施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意见,要促进校园生活的和谐进行。

高校管理人性化并不是学校的一切的决策都以学生的意愿为主,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决策对学生的影响,而是要把学校的管理作为学生更好学习生活的保证,同时学校必须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传统的高校管理之中我们忽视了学校决策对于学生的影响,仅仅是让学生听话为目的,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校人性化管理必须正确的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有其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的管理者工作者,非常喜欢运用简单、快速的管理措施,任何决策都把高校自身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无论什么事都以保证学校利益不受影响为基准,丝毫不考虑为学生负责。

高校对于学生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发展及其不平衡,这种行径明显不该是学校的做法,大学学生的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和重要的工作。一些高校对学生严格的管理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听话,但这种行为严重限制的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性格里根本不容对自身的束缚,学生的这种性格与管理者的置若罔闻相遇,必然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麻烦,使高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第一,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尝试。传统的高校管理者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几乎不与学生进行交流。大学生的教育进入大学之中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教育,传统的管理手段严重限制学生心理的成长,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是管理者真正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责任心,实现高校对学生全面的教育,这也是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尝试。

第二,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人性化管理也是针对学生管理的改变,人性化管理能够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学生的能动性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社会责任感都会伴随学校人性化的管理而稳步增长,这就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真正的目的。所以说人性化管理对于学生的综合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作为新的尝试手段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它并未成熟,要完全实现人性化管理必须要求高校管理者正确对待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校的实际资源。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管理手段进行不断改善和创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实现真正的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23-01

我们在这里提出技校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活动时,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实际、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教与学的热情,使他们的潜在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人性化技校教学管理。

因此。人性化管理确立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

1.充分认识学校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记录和复制。这种模板式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否定了学习的过程是受教育的“人”全方位成长的过程,从而失去了教育为育人的真正价值…。近些年。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关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关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学会关心”的研究等,都表明了教育“人性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这种理论研究导向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就是在“人性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改进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说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2.目前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现状

2.1学生学习的模式和内容格式化、单一化。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很少,尤其是水平比较高的选修课程资源比较匮乏,由此造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余地非常之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得不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自己喜欢的课程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则根本没有开设。

2.2绝大多数的教学管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如果旷课的课时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就取消该生参考期末考试的权利等等。这种僵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被牢牢束缚于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失去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自。

2.3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的软环境软环境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比硬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更持久。一个组织或群体,如果软环境不好,再努力去营造硬环境,也不会对人产生更大、更持久的激励作用。

3.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3.1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要做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在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之下,学生是学习管理的目标,可以说是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上。

3.2受到客体管理理念的不良影响。过去大学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规范和制度,强调量化管理的科学管理。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指下,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地概括为对立的关系。在我国高校刚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不会努力学习,教师也不会安心工作。

3.3教学资源比较匮乏。高校如果想进行改革,无论是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要求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供高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我国高校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样多元的选择。

4.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的途径

4.1改善干群及师生关系,增强人际环境的和谐感。一方面要关心教师,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提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机会,引进合理而公平的竞争机制,合理选拔和使用中青年教师,使他们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老教师要尊重、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产生自我效能感、胜任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开放互动式的学习空间,注重建立主体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锻炼成才的能力。积极建立面向个体服务的学校学生服务体系。

4.2推行政务、教务、财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工会组织及各种宣传渠道,特别是通过分层次的协商对话形式,把学校和谐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步骤以及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困难、风险和曲折向广大教职工讲清楚,取得广大教职工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第4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什么是人性化?即以人为本。人性化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指对学生的管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充分发挥积极性即主体性的一种管理方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容、和谐的人文环境,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培育受教育者具有完整的人格。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当的提醒、引导, 使其在未来社会大潮中面对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之时能找到正确方向。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的重要性

1.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在接受教育管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张扬,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人性化管理运用教育引导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互信、真诚的交流和情感的激励来将管理的目标、外在的规定内化,进而激励其内在的动力去实现管理目标。人性化管理的这些本质特征与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必将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的价值选择。2.人性化管理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从来就不是独立自主的,整个教育的过程都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表面上循规蹈矩之外别无其他可言,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个性潜能的释放和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学生管理突出人性化的理念,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更为广阔、更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也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使人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3.人性化管理是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是为了保证自己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为了保证自己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的生存和发展。这种需要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使人的需要具有极其复杂的多样性。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在情感上得到幸福的体验和享受,而人性化的管理正体现了人的这种精神需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性化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的全体教师须转变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特殊消费群体,应该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作为教育的供给方—教师,应实现如下转变。首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从师生以前“隶属型”的关系向现在的“服务型”转变。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成年人所应享有的一些正当权利。作为正在成长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树立,对未来既有憧憬又有恐惧,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指引和帮助。所以,学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便于管理的日的出发,使管理工作贴近学生,体现人性化管理服务。时刻为学生着想,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将学生当作朋友,经常沟通与交流,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与意愿。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然后对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人师表,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很容易被学生所模仿、效法,教师的精神境界、信仰、品德、情操以及他们的见解和治学态度,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烙印。在日常生活中,身先示范,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镜子。同时,要放下以上令下的特权,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人,去“服人”,而不是用制度和惩罚措施“吓人”。

(二)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制度化管理为辅

1.建立健全互信、互动的沟通机制。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主动积极地从关爱者、服务者、引导者的身份出发,用诚信、公平、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自身服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和学生成为一家人。具体做法如下:(1)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需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着手,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保证管理工作入情入理,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2)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网络作用,管理者可以通过网上聊大室等通信平台,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的沟通,进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建立起互动的友好机制。2.建立健全合法、合理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制订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应该始终具备两大特点:合法性和合理性。合法性指的是管理制度要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合理性指的是管理制度应该客观、适度、合情合理。高职院校制订的管理制度应该始终将学生管理的根木所需作为出发点,在充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基础之上,加强服务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全而成长提供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公正化、规范化,控制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学校和学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化依据,促使高职院校人性化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地呈现出严格、公平、平等的特点,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真正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氛围

愉悦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志,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宽松、协调、体恤、包容和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二要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生的活动,使贫困生切身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三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密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人性化管理的重点就在于管理者要充分尊重、理解被管理者的自由以及创造能力,让被管理者心里充满了满足,进而促使被管理者用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牛惜晨. 探究民办高等院校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J]. 企业导报,2012,24:239.

[2]龚建东.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的人性化学生管理工作[J]. 大学教育,2013,02:94-95.

第5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考 高校 考试管理 科学化 人性化

“依法治考”就是高校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民主监督的经常化,进一步尊重考试管理过程中师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师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达到公平和公正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1]。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正确运用考试,真正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新时期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课题。

1 当前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考试设计环节不科学

一方面,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片面。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和答辩形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操作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多次考核综合考评少[2]。把高校的考试等同于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日常积累、思考与进步、困惑与反思、质疑与创新的关注。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个性发展,阻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考试命题机制不合理:许多高校的考试仍以“教考合一”的模式居多,还存在着一门课程从“上课、命题、阅卷、登分”诸多环节的一人负责制,谁上课谁出题,也就由谁阅卷登分了,学什么,考什么,全由任课教师说了算,于是就出现了印象分、人情分,主观随意性很大。

1.2 忽视阅卷管理,考后评价机制不完善

考试从考前的命题、组织、考试中的纪律监控,到考后的阅卷、分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虽然有一些高校,认真组织了考前的诸多工作,却忽视了考后的阅卷评分和试卷的分析反馈等工作。由于考试一般集中在期末放假前进行,考完后,学生和教师都急于完成任务回家休息。因此,教师阅完卷急于登分,然后又马马虎虎做完试卷分析。没有认真考虑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难度是否适中,试卷是否科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等,没有认真分析、总结和反馈,学生也只是关心这门课程的考试分数[2]。

1.3 诚信制度不健全

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主要依据,加上学校本身监考制度、考试形式等制度的不完善,使努力学习的学生考出来的分数可能还不如投机取巧学生取得的分数高。这样就体现不出考试的公平公正,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使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对校纪校规置之度外。虽然有些高校也很重视考试诚信制度的建设,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书。但当学生违反诚信作弊时,或者是由于处罚过程中受到各种人情压力无法执行,或者是学校考虑当今学生就业难产生同情心而从轻处罚,即使当时给了学生较重的处分而在毕业时又把处分从档案中抹去。致使考试作弊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这种不健全的考试诚信制度环境下,学生没有“诚信应考为荣、考试作弊为耻”的意识。

2 依法治考,加强制度建设和考试管理创新,促进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2.1 营造考试管理的和谐环境

(1)规范考试制度:从依法治考的角度来确定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而合理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条件。严密而科学的考试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减少考试过程中违纪现象的发生[3]。新的教育理念下,考试管理规范不单是一套完整的考试制度,还应包括制度制订过程的民主性以及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自创性,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自觉性。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实现学生自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4]。

(2)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人本观念:选择合作管理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管理者要从“高高在上”的观念中走出来,与被管理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如果构建了一种和谐,就能够很好地进行心理沟通、知识沟通和品质沟通。有了沟通,教学双方就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课程考试管理中,每个阶段都要有教师的参与,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在课程考试管理方面达成共识。建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既要让学生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又要让学生尽到相应的义务。

(3)优化考点环境,完善考试设施:优良的考试环境有利于考生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良好的考试状态。考点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考场座位布置合理,教室整洁干净,塑造舒适而又严肃的考试氛围。精神环境指考试管理员及监考老师的精神面貌和服务质量,考试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正、服务为先、遵章处理”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监考老师在监考过程中的言行举止,要起着引导人和教育人的作用。高校还要不断地提高实验室设备的装备水平,建立高水平且配套效率高的实验设备,确保实践考试课程的顺利进行。

(4)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考试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在校园网上开辟“考试管理工作”专栏,积极推动考试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实施管理制度上网,加强宣传力度,增强透明度;建立网上考试管理工作流程,把整个考试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相应责任部门的分工情况以及管理过程在校园网上公开,让广大师生能够随时了解考试管理的流程,使考试工作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创建网上考试反馈机制,建立网上举报、投诉制度,及时考试情况通报,聘请专家定期开展网上“依法治考”的宣传讲座[1]。

2.2 完善高校课程考试违纪处理的法律程序

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制度,过多地强调从严管理,而忽视人性化管理。把考试违纪现象完全归结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态度恶劣、方法简单、取证不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诉讼案。只有尽可能地维护公正合理的考试秩序,才可能使应考者的利益得到公平对待。

(1)程序合理: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学生的处分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法合法、符合规定程序。”为规范课程考试管理,依法治考,对考试过程中的违纪处理的程序要合理合法。在监考过程中,对于违反考场纪律或有舞弊行为的学生,如确需处理或终止考试时,监考员或者巡视员应向当事人表明身份,指出违纪事实,说明处理依据,并报主考批准做出现场处理。处分决定要以合法的形式送达给被处理人。

(2)教育性: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严肃考纪考风,纠正错误行为,警示当事人,教育其他人。所以,在处理过程中要本着“从严教育,从轻处分”的原则,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让违纪者能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对于诚信缺失的学生决不姑息,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决不走形式、走过场。

(3)建立申诉制度:从依法治考的要求来看,给违纪者知情权、陈述权和申辩权是考试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应从人性化角度,从维护当事人权益的高度出发,依法健全高校考试违纪处理申诉制度[4]。

2.3 科学管理高校课程考试的全过程

重视平时考试和能力测试,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推行全程考试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平时积累,真正做到持续而有效地学习。高校课程考试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等工作。

(1)考前管理:制订科学的考试控制标准:一是时间标准,如命题制卷、考场设置、阅卷评分、考试结果分析处理等的起止时限要求;二是数量标准,如考点设置、考场编排、试卷分值、试卷印刷与分装、各类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数量规定;三是质量标准,考试命题及考试方式的科学性、考场设置的规范性、评分的准确性、考试成绩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公正性等[3]。同时,还要在考前加强对全院师生的考试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为严肃考风考纪打下良好的基础。

(2)考中管理:建立院系两级巡考制,考试过程中恪守职责,及时公正地处理考试过程中的违纪现象。科学合理设置考场和布置考点,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诚信应考,遵纪光荣”的考试氛围。严肃考场纪律,监考老师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提高预防作弊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将学生的作弊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3)考后管理:重视阅卷管理,对于主观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以发展学生的眼光评判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加强课程考核后的试卷分析,不仅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各类分析,而且要对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对试题、试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成功部分与薄弱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缺陷和盲点,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4 建立课程考试管理的有效监督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建立课程考试管理的有效监督机制是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考试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还没有系统而完整的机制。许多高校虽然设有考试工作检查小组,但这个小组不是独立的组织机构,出现自己评价自己的局面,导致检查、监督与决策执行混淆在一起。为了保证各项考试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效能,促进考试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将考试的组织与检查监督职能分离,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6]。实现教育公平,公平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所讲的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享有学校的教学资源,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制订公平公正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的课程考试管理规范,让学生有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发挥监督小组积极作用:对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运行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各种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考试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促进考试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反馈,使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凤花.利用网络优势促进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法治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9):79-80.

[2] 张国昌.高校考试管理改革探索,当代教育论坛,2009(8):31-33.

[3] 胡敏慧.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黄燕妮.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6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2-02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实验教学观,构建实验教学和科研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川北医学院于2003年成立相对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心,同时这也是该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重点。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实验室要有高效有力的管理机制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热带病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1],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在体制上,实验室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研究所人员即为教研室教师,教学与实践的严密结合;在资金投入上,申请课题获得科研基金,并且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使用办法;在人员管理上,根据科研实验课题内容优化组合,相同方向的实验人员编成一组,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在仪器设备管理上,实行个人托管、负责制,使用预约制等。从资源优化配置、经费使用、实验仪器配置、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能促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有效使用,提高科研实验的创新性。借鉴以上管理方法与经验,便于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建设上更加高效与人性化。

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作,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热带病研究所(即寄生虫学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预防医学和诊断治疗研究基地、培养众多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仪器设备购买制度”、“仪器操作使用制度”、“仪器使用预约登记制度”、“实验材料申购制度”、“病原生物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加强了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实验室人员人手一册“实验室管理规范手册”和“实验室常规操作手册”,就将各项制度归纳其中,便于随时学习参考。同时还创建各种档案,如“实验仪器设备档案”、“实验仪器维修档案”、“实验室人员出入档案”和“实验资金使用档案”以及“实验技术操作流程档案”等。实验室各项档案的建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进行。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验室内部的合理布局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前提,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今后应用型科研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3]。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因其专业特点,经常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故分区严谨、标识鲜明。实验室内有专门放置电泳仪、离心机、水浴槽的实验台等;还有放置常用药品、染料瓶、试管架、接种器具等的壁柜;专区专用,如学生清洗器皿专用区、公用试剂区、实验员准备台专用区及特殊操作区等。学生的实验分组进行,有相应所需试剂配套使用;同时,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完后,负责卫生及实验器材、试剂的清点。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之间,比较大型先进、精密、贵重设备进行共享,实验技术和相关材料分析技术也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实验室设计布局合理,实验流程完善,实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实验室之间的开放学习,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

3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指用基因修饰生物、病原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4]。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标[5]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病原微生物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危害;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生物因子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并且要求实验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监督实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实验室内感染的事件的发生。在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等,用完后及时放回指定存放地点,并将漏出的试剂擦干净,并作相应处理。如实验室常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虽不是强致病型,但沾此菌的试管和平皿应放在指定位置,由值日生统一灭菌清洗。对于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作业区域,不仅设有防护隔离措施,还用区域名称(如“剧毒危险”等)的标牌配合警示图形来表示该区域的危险性,提醒大家注意。

4 实验室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日常事务管理有序、有节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在这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也制订出多项管理和监督制度,把实验室管理的井井有条。如:①考勤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到实验室后应先签到,分为早中晚三次,按照实际到达时间进行签到。这样便于导师了解研究生做实验情况以及大致了解实验进程情况。②实验器材仪器管理:对实验器材仪器进行托管形式,即“个人负责制”,就是把实验室的重要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冰箱、PCR仪分给个人托管,使用者要预约登记在册,便于托管者查询和维护。③杂物管理:实验室日常需要的文具、物品及其他实验的小物件等由实验室主管统一购买、保存,需要时在网上实验器材申购系统登记后,找主管领取。如要外借,需在《实验室试剂及物品外借登记本》登记,便于清楚物品的流向。④实行值日制度:每周安排两名研究生值日,主要是负责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常用的实验物品的清洗消毒、实验常用试剂的配置以及实验材料的补充准备等。⑤外来实验人员管理:非本实验室或本课题组人员来做实验时,需提前与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经同意后,填写《外来人员实验登记表》交与负责人方可进行实验,并且要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这些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有力执行,大大提高了科研实验的效率。

5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力,优化实验队伍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调动实验室人员积极性是保障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关键点[6]。实验室人员队伍,不仅包括在职教师,还有实验准备人员,最重要的是有各个年级的研究生,他们是实验室的主体。这只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高,但是管理能力有所不同。故因人而异、因个性特点不同分配不同的管理任务,这种方式对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如有的研究生对仪器操作流程很熟练,导师就分配实验仪器让之管理;如有的研究生对实验材料和试剂很熟悉,尤其对不同公司生物制品的优缺点了解自如,就可以让他(她)负责相关材料或试剂的购买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人人懂管理,个个会管理。实验室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详尽掌握。如了解到某些仪器使用期限到了,必须停止使用,更换新仪器,否则超期使用会带来巨大隐患或危险;经常检测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培养时,严密监测,防止感染物的泄漏。实验室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人员,集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创新和教学服务的精神,就能做到实验室管理高效与人性化。

6 建立科学评估与考核制度

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将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维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情况、新进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值日期内卫生情况、课题进展过程等,作为对实验室管理评估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考核与评估来督促实验室人员调整工作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专业素养。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如发放工资的形式奖励卫生值日优秀研究生;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根据影响因子的点数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或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公开或者授权等,也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这些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和实验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实验室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其感染性大,危险因素多,在基础医学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参照了优秀实验室管理先进模式[7],但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模式,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逐渐制定出一套适应本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蕾.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4-117.

[2]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2002,4:3.

[3]陶兴魁,钱玉梅,冯志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8):105-107.

[4]汪宏良,骆明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5]李正凯.生物安全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12):36-37.

第7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人性化护理;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a)-017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144 in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By a random number tabl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was appli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humanistic nursing was adopted.The QOL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by GQOL-74,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ref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fter finishing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QOL-74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function,mental function,physical performance,and social function with regard to GQOL-74 score,and differenc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Humanistic nursing;Quality of life;Nursing satisfaction

心血管内科临床收治患者相对年龄较大,慢性病居多,且多数合并有其他合并症,病痛的折磨和长期住院治疗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人性化护理是指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3]。人性化护理要求护士不但要重视医疗及护理操作,更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而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问题[4]。本文就人性化护理服务用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44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41~76岁,平均(56.7±6.9)岁;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40~78岁,平均(56.9±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用药观察、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则实施人性化护理,除常规护理内容外,主要补充和加强以下几点内容。

1.2.1环境护理 病房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主要休息场所,病房环境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医院这个特殊机构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陌生感,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安静,每天安排专人负责地面、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开窗换气3次/d,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在病房和走廊墙壁上粘贴温馨提示标识,使患者和医护人员自觉降低语调,尤其夜间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要尽量只开床头灯,控制仪器发出的噪音,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1.2.2饮食护理 慢性病患者往往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况,充足的营养供给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康复。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充分考虑心内科疾病的特点,建议患者多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食物,控制食盐摄入量,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牛奶等食物,确保营养均衡。

1.2.3加强巡视 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身体状况及疾病程度做出准确评估,并记录在册,根据患者病况不同定期进行评估,随时了解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除了正常的护理巡视外,对于高危患者应当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体征变化情况,告知患者一旦发现不适应当立刻利用床头呼叫器呼叫护士。对于特殊用药的患者应当做好用药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刻对症处理并反馈给值班医师,必要时停药,将患者的用药情况纳入交接班记录,对于高危患者和特殊用药患者要双人床头交接。

1.2.4安全护理 心血管内科的安全护理一直是重点环节,由于所患疾病的因素,加上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在院治疗期间往往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在病房内设置各类辅助装置,病床加装床栏,走廊、卫生间设置扶手,易湿滑地面铺设防滑垫并用醒目标识提醒,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轮椅,安排专人负责病房安全设置的检查和维修,定期进行维护,将结果记录在册,责任到人。

1.2.5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治疗,长期治疗仍未见好转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抗拒治疗。考虑到心内科患者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找准切入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心结所在,安抚与开导患者,说明疾病治疗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要求护士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沟通交流技巧和人文学、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

1.2.6健康教育 与传统模式的健康宣教不同,人性化护理充分考虑到以往工作中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不再单纯采用责任护士一对一宣教的模式,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宣教体系,除了责任护士按计划宣教外,定期为患者举行专题讲座,针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治疗及康复知识进行教育,印制健康教育手册发放给患者,利用病房电视实施多媒体教学,用多元化的宣教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记忆程度,拓展患者的知识获取途径,提高宣教效果。

1.3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5]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对比,并在干预后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GQOL-74共包括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4个方面,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护理部统一问卷,将患者的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已经转型为服务型的经济实体,因此必须有高度的服务理念,才能为医院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6-7]。护理服务作为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重视患者的需求,从以往的以治疗为中心转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考虑患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8-9]。对于心血管内科而言,患者相对固定,年龄层偏大,多为慢性疾病且合并症较多,在此环境下,更应当强调患者的心理感受,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0-11]。人性化护理强调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制定护理对策,将其应用于工作中,为患者提供精神、社会、生理、心理等全方面的服务[12]。胡小红[13]研究显示,人性化护理用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护理投诉,提高护理满意度。赵芳[14]研究也指出,人文关怀是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从实施前的82.6%上升至96.7%,提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符合当下患者的护理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74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74评分在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人性化护理更具有立体性[15],补充了传统护理中的不足,不但强调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更强调环境、饮食等护理细节,全方位的为患者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传统护理中不足的地方,如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生存质量也到了全面的改善。从护理满意度调查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性化护理强调与患者的互动,并且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关怀和重视溢于言表,从而获得了患者的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模式更符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求,能够从环境、心理饮食、安全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颖,王凤霞.心血管内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7):116.

[2]王美英.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病人中的护理策略[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3):210.

[3]金蓉.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716-717.

[4]黄艳.探究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2013,21(2):263.

[5]金纳新.心血管内科人性化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6):6356.

[6]许虹波,姜丽萍,尹志勤,等.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32-335.

[7]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9,5(7):40-41.

[8]李姝颖.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9(29):777-779.

[9]朱梅.老年重症心肌梗死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27-228.

[10]沈婵娟,曹培国.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 37(1):87-90.

[11]陈朝华.舒适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8):1770-1771.

[12]孙淑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0):1206-1207.

[13]胡小红.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01-105.

第8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1.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明确既不是“人治化”更不是 “仁慈化”

    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明确两点。第一,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治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保障为前提,在制度与人性之间,制度是第一位的。在管理过程中既要体现制度化,又要体现人情味,让教师乐意接受管理,不产生抵触心理。而在“人治化”的管理中,校长是用“个人意志”代替学校的制度,学校表面“稳定”、“和气”,教师内心却不认同。这种管理的结果是使教师消极怠工,学校整体工作呈现逐步走向衰落的局面。第二,人性化管理也不是放任自流的“宽松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同样强调在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注重教育个性发展,体现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管理制度范围内给违反管理制度的教师更多的改正机会,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宽松化”管理不仅没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前提,校长甚至还充当无原则的老好人,一味地靠与教师“打成一片”,用“哥们义气”来维系学校管理,最终使管理变成一种庸俗的“仁慈化”管理,使学校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

    2.理顺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关系密切,没有制度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秩序,没有人性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但是,单纯的制度化管理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激励人,也可以伤害人。而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渗透了人性的因素,将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强调要了解人,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管理充满人情味,使教师把被动执行制度变成主动践行制度,这就更容易被教师所接受,从而使制度落到实处,使管理成为真正的有效管理。

第9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来源及涵义

讨论学生工作人性化,就不能不提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脱胎于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二是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与愿望,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经过追随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教育理论,它涵盖了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教学体系四个方面。在教育目的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有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马斯洛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是统一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反对知识的纯粹性与抽象性,更倾向于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智力为学科中心课程的做法,而把“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作为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因材施教,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种东西的物体。而作为老师,按照罗杰斯的说法,他只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促进者”。在教学系统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求学生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新途径,学校教育要努力适应学生的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的学习,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和实现,以培养健康的人。

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部分,学生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就是由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延伸出来的。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体系,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力量的存在……这便是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所在。

二、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实现的条件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以人为本理念的定义问题,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的理念,管理者必须准确、深刻地领会它的内涵,而不能模拟两可、混淆不清,更不能张冠李戴、本末倒置。其次,要确实把以人为本、尊重个人实现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在口号上大提“以人为本”“全校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盛行,家长制作风严重,无视学生感受,处处给学生工作设定各种各样的关卡,学生工具论思想严重。何谓以人为本,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延伸到学生工作中就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因此,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尊重、爱护学生。另外,学生管理工作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学校在管理上要坚持抛弃家长的传统作风,充分尊重个性发展与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稳定的制度架构,附以坚决、有效的执行力。在经济学上有个“路径依赖”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就会沿着这一制度走下去,产生对该制度的路径依赖。在谈论高校工作人性化时,我们假设的前提是高校必须有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路径依赖才不会迷失方向,学校管理通过制度设定才能达到减少机会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作为一所成熟的管理机构,一套完善、健全、成熟、稳定的制度架构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人性化管理的根基所在。稳定的制度有利于学生对于人性化内涵与外延的定位,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与主动性,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人性化,无序和盲目的管理状态无论是基于善意还是恶意的出发点,其结果只会导致更加无序、混乱,学生时刻处于一种对毫无预知、突如其来的处罚的恐慌之中,何谈发挥主动性,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其次,坚决有效的执行力是人性化管理的保证,有制度而无执行力,那是学校管理缺乏信心的表示,人性化管理也便是空谈。

3.具体管理过程实践中的人性措施。任何制度的实现,其终端都必须通过管理者这个角色,换句话说,必须由人来执行,一旦掺进人的因素,纯粹的客观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实现,我们只能是力求最大程度上的客观主义,减少主观因素的介入。不过,绝对的客观主义对于管理者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做人的工作,还是要以原则性与灵活性较为和谐的结合为主线,原则明确,方法灵活,掌握尺度,游刃有余。然而,在发挥管理的灵活性上,就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是否人性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更快、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不能人为地设定层层关卡,无视学生感受,加重学生负担。

4.管理者的“人格力量”是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的软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管理者人员自身高尚的道德、超人的才情、浓厚的学养积淀所形成的人格感召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和教师一样的知识结构和一样的层次,在管理中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态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需要为学生创造哪些条件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心有余”,也是“无力为之”,这些从根本上,就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从知识水平到做人处事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人格的力量管理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他们的人生选择。

三、关于增进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想法

1.人性化管理与心理认同感。学校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第二个家,首先,它必须给学生予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换句话说,要让学生爱上这个“家”,无论这个家是否堂皇富丽,光鲜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学校要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像父母一样呵护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并热爱他们的学校,关注学校的发展,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往往乐于接受快捷、功利的管理手段,凡事以学校利益出发,战战兢兢,但凡小事大事只有在保证学校利益和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忽视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需要和感受,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学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人心工程,暴风骤雨般严打的方式固然可以取到阶段性的成果,但学生阶段极强的逆反心理的这一特点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从而使学校良好的初衷发生变质。

2.如何打破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家长式作风的坚冰,从而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校作为刚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虽在升本之初提出了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如“建设和谐校园”“创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等,但在很多方面不定期残存着原先专科办学时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当然,这也是学校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永远都是前进的标志,固步自封和安于现状必将为时代所抛弃。因此,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和更深领域里探求本科院校自由、平等、和谐、平衡的发展途径,是正处于新生期的福建工程学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工院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后来居来。

3.人性化管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人们应该享有一项权利,并不意味着他会正确地使用这项权利。同样,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学生是注重个人发展、需要,能独立进行抉择并为自己所抉择的生活负责任的“健康人”,然而,大学生虽被称为天之骄子,但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虽高呼“自由、平等、博爱”,而真正把权利赋予他们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行使,甚至,违背学校本意、宗旨滥用权利,亵渎权利。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抉择并能为之负责的“健康人”。这样,人性化管理才有的放矢。

4、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为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制度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试想一下:在一个人格得不到尊重、工作得不到认可、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环境中,其心情怎能舒畅,其创造激情、创造性从何而来?感情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实现还任重道远,还是一个不断摸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创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与人性化管理的实现统一起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建工院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