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学习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儿学习的特点

1.1 学习态度开始形成

很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也成为和学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学习态度的形成,实际上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所谓学习态度就是对“学习”本身的认知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儿期,儿童与学习之间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机制,那么学习态度就很难改变了。

1.2 学习能力以模仿为主

班杜拉的幼儿侵犯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幼儿的学习实际上是以“模仿成年人”为主的,这也是他们在各种思维能力还不发达,甚至不具备的时候仅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树立,使幼儿通过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学习行为以游戏为主

幼儿的活动是具有游戏性的,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接触新鲜事物,游戏总是围绕着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为模式,而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学习和幼儿发展产生有效的互相促进作用,就必须重视“游戏”的使用。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2.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态度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是由幼儿教师进行的,虽然有些幼儿园也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幼儿的问题通常都不“严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幼儿的态度、认知发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教育儿童为他人服务、带领学前儿童参与“城市清洁”的环保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知到“做了对的事情就获得好的评价,会快乐”,这种情感机制会被泛化到学习过程中,是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的基础。

2.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的学习能力主要以“模仿为主”,其他高级的学习能力也是从“模仿”发展而来的,这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健康心灵的榜样,并且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输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例如,教师在音乐课上假设一个“难题”,设计一个“向学生求助”的环节,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儿童的发散思维的形成,还能够使他们对“在学习中应不怕挫折,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产生深刻的印象,幼儿在感受到这些正能量之后,通过模仿建立健康的心灵成长之路,同时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2.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多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而幼儿的学习行为又具有游戏(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13页)性的特点,那么,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带入到课堂之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在活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发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内容是成对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课堂上设置“我不说谎”的游戏,请同学们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内容互相配对,不仅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合作”有所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学习到“事物的特征”,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配对”小游戏很快就在幼儿的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一种。

3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认真倾听幼儿关于学习的诉求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话多”,在不能兼顾全班小朋友和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往往对幼儿学习方面的诉求有所忽视,如孩子说“爸爸陪我玩积木”,或者“老师我想再唱一遍刚才学的歌”,被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以“等一会儿”、“我们已经下课了”搪塞过去,这不仅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阻碍他们学习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投入,专注的听,也不是幼儿有问题的时候才听,而是时时都要注意倾听。例如,当儿童向教师诉说他“认为活动课不够有趣”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与儿童面对面,认真的听儿童诉说,并不时进行“原来你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了解了”、“你觉得怎样才够有趣”这样的反馈,让儿童知道教师在专心听自己诉说,这样能够使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心理辅导的成功率提升。

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必须持续于整个交流过程,因为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当儿童能够根据教师的反应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时,辅导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3.2 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

心理辅导员和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站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幼儿学习意愿的表达表示尊重,例如,儿童不喜欢练习钢琴,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和教师应该对他们这种“反抗”行为予以理解,先想办法平复儿童情绪,再对他们进行开导,继续采用倾听的方式并使用客观解释等方法使幼儿对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的意义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表达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以真诚为基础,即要诱导幼儿在理智的角度上诉说自己的学习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对方,即要判定幼儿表达的学习意愿是不是基于对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实的;再次,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幼儿教师和辅导老师应该接纳儿童的表达意愿的行为,并理解他们的行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在这个标准上,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所使用的言语和肢体动作,符合与幼儿交往的特点,能够使幼儿接受教师并合理的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的意愿。

4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学习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进和规范幼儿学习发展的角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幼儿教师应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幼儿与学习有关的需要诉求、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和对学习行为的反馈,以此引导幼儿的学习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坤凤.浅析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启迪与智慧,2012(10):89-91.

[2] 蒋武英.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3):134-136.

[3] 孙莹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1):54-57.

第3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4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政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第5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and Study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DING Tongfa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2- 4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Anhui.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eft- behind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left- behind male students, higher- grade students high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ake measures to let them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roblem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①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满足,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②本研究分析探讨了安徽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安徽境内普遍存在劳务输出,选择某地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学2-4年级学生67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级学生123名,三年级学生146名,四年级学生183名。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方法。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检测材料,心理健康诊断项目包括孤独倾向(A)、自责倾向(B)、过敏倾向(C)、对人焦虑(D)、学习焦虑(E)、冲动倾向(F)和恐怖倾向(G)7个分量表。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7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总焦虑倾向得分,总焦虑倾向得分≥56分者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加以预防。

(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Epidata3.0 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分布

表1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出现得差异。留守女生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在男女生之间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情上女孩更加依恋父母,父母出门打工后,家庭环境出现了变化,这对于比较敏感的女同学来说很易产生恐怖、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在心理、生理方面女同学比同龄男同学较早成熟,对各种生理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疏导,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上升,除了对人焦虑、恐怖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均高于低年级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和刺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在行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3 建议与对策

3.1 父母承担职责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承担起监护责任。父母双双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其次,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产生被遗弃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 学校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7% 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教师要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孩子在心中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共同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社会给予关注

政府部门要对弱势儿童建立补偿和救助制度,不能仅是建立在个人同情和社会的自发力量之上。政府认真担负起职责,真正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净化儿童生存环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往返学校安全及校外活动无人过问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③④⑤也证明了留守儿童确实会产生以上心理问题。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家庭、学校及社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淮南师院科研项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释

①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49-52.

③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 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第6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第7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李宝峰(2005年)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同时他们的户籍问题也没有被落实,子女不被城市学校接收,在这城市学校的学费较高,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把子女丢在农村,但是这些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是心理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蚌埠市十五中和泗县周边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5.3%,有效率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248份,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亲子关系缺失,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一些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孩子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严重内向性格。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亲的关心与疼爱,虽然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监管,但毕竟与他们较生疏,没有自己的父母亲近,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很是内向。

5、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8人(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133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监护因素、自身因素和父母因素五大方面。

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再者,留守儿童多生活于农村等偏远地区,周围的社会环境没有城市好,所以农村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

2、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有159人(68%)表示学校很少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课程,有178人(72.7%)表示他们有烦心事时不会与别人提起,只有小部分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愿意与老师提及,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较为闭塞,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根据该调查结果,我们绘制出了一张张图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

图1 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图

3、监护因素。由于监护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发现监护方面的缺陷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无力型”监护的影响。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极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只能提供孩子的温饱,也就等于父母让孩子自己负担起监护的责任,但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分不清好坏是非,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2)“溺爱型”监护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农村老一辈人文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但疏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的刁蛮任性,顽劣不堪。

(3)“放纵型”监护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与父母同辈)的,也叫“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加上亲友自己需维持自身生计对孩子的监督力度远不如孩子的父母强,很难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培养方面,其次亲戚朋友不便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孩子十分放纵,孩子有心理问题也和很难沟通。

4、自身因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人生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问题,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加上儿童自我监督力度薄弱,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遇到困难往往自己处理或者凭哥儿们义气行事,行为容易越轨,失意时孤独自卑,学习方面缺少上进心,容易自暴自弃。

5、父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与孩子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看出,是根据本次调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绘制出来的图。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分布图

三、对策分析

图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分析图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其次要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学校应通过建立五大系统,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各校在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心理状况摸底,为排查出来的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建立档案,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留守儿童多一点关爱。尤其是老师们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与他们沟通,找出问题的源头,辅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多一点外界的关爱。进一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对人际关系上的自信心,对部分焦虑现象异常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3)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以便孩子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孩子,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孩子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孩子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保持联系频率。父母要与自己的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两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还要注意与孩子之间要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第8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

2、孤僻。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时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过于溺爱,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逆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

3、社会教育不良

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全社会要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3]Robert H. Bradley, Robert F.Corwy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

第9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区属各中小学:

2017年4月是自治区第十三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现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汇报交流会

(一)会议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推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二)参会人员:自治区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石嘴山市第六中学、石嘴山市锦林小学)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区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及申报第三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会议时间、地点:2017年4月21日全天。8:40之前到教育厅101会议室报到。

(四)会议要求: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都要准备汇报材料。汇报材料要体现学校工作特色,突出重点、语言精练,杜绝泛泛而谈,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会议采取互动方式进行,参会人员可在现场提出问题,汇报学校要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请所有特色学校将汇报材料和PPT,于4月10日前发送至xx邮箱。会议不安排食宿,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一)活动内容

1.做好弱势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2.做好初中毕业年级考前心理辅导工作

3.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活动地点

区属各学校

(三)具体要求

1.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

2.深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广大班主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3.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开展学生团体辅导或训练活动;

5.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讲座活动;

6.组织师生观看积极向上的心理电影;

7.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剧排演、心理团体游戏辅导活动;

8.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