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刘禹锡春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中医妇科,广东深圳 5181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雌二醇及孕酮与不同中医证型先兆流产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血清孕酮在判断先兆流产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不同中医证型先兆流产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五型[1](肾虚型32例,脾肾两虚型29例,气血虚弱型39例,血热性29例,跌仆伤胎型21例),对各型血清中E2及P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在5~12周中妊娠继续组血清中的E2水平与妊娠龄成正相关,而妊娠失败组孕妇血清E2水平随着妊娠龄的增加而开始有所波动,且相同妊娠龄时,妊娠失败组孕妇血清中的E2水平低于妊娠继续组;其中妊娠继续率最高的是血热型,在妊娠第8~10周妊娠继续组的血清中E2水平明显高于妊娠失败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妊娠龄中不同中医证型血清P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对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雌二醇;孕酮;先兆流产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31-02
先兆流产是指有临床上有流产的表现,一般可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敏感性增强等[2],中医的胎动不安、漏胎等范畴中包括先兆流产,先兆流产的治疗及预后观察中孕激素(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黄体酮等的指标的高低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发现在维持早期妊娠及妊娠的发生过程中雌二醇(E2)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先兆流产与雌二醇水平的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3]。但雌二醇水平高低是否与胎动不安、漏胎等中医证型先兆流产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所以该研究针对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不同中医证型先兆流产患者第5~12周P水平及E2水平的临床分析,意在证实在第5~12周先兆流产患者中E2与P水平的不同与不同中医辨证型先兆流产预后存在某种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先兆流产患者150例,年龄20~45岁,平均(30.05±3.75)岁,经t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诊断为宫内早孕,单胎,并排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卵巢肿瘤。按中医证型将150例患者分为肾虚型32例,平均(29.35±3.72)岁;脾肾两虚型29例,平均(30.07±3.06)岁;气血虚弱型39例,平均(29.86±3.42)岁,血热型29例,平均(30.12±4.01)岁;跌仆伤胎型21例,平均(28.32±3.17)岁。所有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继续妊娠组90例,妊娠失败组60例,观察5~12周。见表1。
1.2方法
1.2.1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使用HCG和孕激素治疗前,于上午同一时间抽取血液样本2.5 mL,提取血清, -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固相、竞争法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使用美国雅培i2000SR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制剂进行测定分析孕妇血清P值及E2值的水平[4]。E2检测范围≤2 000 ng/L,P水平检测范围≤40.64 nmol/L。
1.2.2诊断标准西医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标准是是否有停经史和早孕的反应;阴道是否有少量出血或者伴有腰背痛或小腹坠痛;且子宫颈口未开,B超检查为宫内孕等。中医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标准是当阴道内有少量出血,且伴有腰酸,腹痛等即为胎动不安;当在妊娠期间阴道内有少量出血且淋漓不尽但不伴有腰酸、小腹胀痛等即为漏胎。
1.3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
2结果
5~12周中妊娠继续组血清中的E2水平与妊娠龄成正相关,而妊娠失败组第5~10周孕妇血清E2水平随着妊娠龄的增加而开始有所波动,且相同妊娠龄时,妊娠失败组孕妇血清中的E2水平低于妊娠继续组。妊娠继续率最高的是血热型,且在妊娠第8~10周妊娠继续组的血清中E2水平明显高于妊娠失败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妊娠龄中不同中医证型血清P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4、5。
3讨论
早期流产病因复杂,判断其预后较困难,对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利于病情的及时处理。孕酮具有生物活性,首先来自卵巢,在妊娠期间,孕酮在前 8 周由滋养细胞及黄体分泌,8 周后来自胎盘; 12 周后由于胎盘完全形成,孕酮水平迅速提高。孕酮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肌纤维松弛。兴奋性降低,同时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子宫收缩,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生长发育,一定量的孕酮激素水平是维持妊娠的必要条件。
有研究表明单次测定血清孕酮水平 >31.8 nmol/L时保胎成功的可能性大[5]。该研究发现,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持续组二者孕酮水平相近,妊娠失败组的孕酮水平明显低于与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持续组,并且妊娠的第7周是妊娠是否继续的关键,而在第5~12周继续妊娠组孕妇中血清中的P值随妊娠龄的增加稍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10周妊娠失败组孕妇中血清P值低于妊娠继续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孕酮在妊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妊娠时雌二醇大部分由胎盘产生,在妊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雌二醇在不同中医证型先兆流产患者中都先于孕酮出现下降,特别是早期无症状的先兆流产患者[6],因此在妊娠的早期对雌二醇的水平进行观测能够对早期先兆性流产进行干预。该研究发现,继续妊娠组雌二醇的水平明显高于妊娠失败组,雌二醇水平的上升在妊娠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反应胎儿的状况,若雌二醇的水平下降则表示预后不佳。在5~10周妊娠继续组中E2水平随着妊娠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妊娠失败组第5~10周孕妇血清E2水平随着妊娠龄的增加而开始有所波动,分型后妊娠继续组血清中E2水平高于妊娠失败组,说明E2值的变化水平对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该研究根据中医证型先兆流产分为肾虚型、脾肾两虚型、气血虚弱型、血热性、跌仆伤胎型,有研究表明血热型所占比例最高,肾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居于第二,通过对150例早期中医证型先兆流产的分析研究,结果肾虚型最为主要[7]。有研究表明性激素的改变与肾虚有直接作用[8],而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妊娠的第6~7周,此时E2水平低下则提示妊娠的不良结局,这印证了中医的“肾主藏精,主生殖” [10]。该研究的结果与以上研究相符,进一步说明E2值的水平能够表达中医证型先兆流产中的肾虚型的变化。
综上,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对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减轻了对孕妇的损害,也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过多耗费患者精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蔡竞,陈梅.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3):16-18.
[2]李爱梅,胡桂枝.自拟安胎散治疗先兆流产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15(3):22-24.
[3]张春来,耿贵华. 妊娠早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与先兆流产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9-21.
[4]夏书琴,崔晓明,甄以惠.血清学检测预测先兆流产结局的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448-450.
[5]申萍,陈丹,石金秀.血清孕酮水平与早期先兆流产预后关系的探讨[J].临床医学,2011,31(6):79-80.
[6]王志刚,李泉忠. HCG、E2、CA125在先兆流产妊娠预后中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5):19-21.
[7]曾琼连,姚美玉,吴效科.先兆流产的防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4(10):55-57.
[8]曾倩,李艳锦,郝会莲,等.肾虚是导致早期先兆流产的重要因素[J].中国中医药报,2011,12(3):48-50.
1、《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绝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玉楼春》--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9、《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春宿左省》--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11、《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2、《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3、《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e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春思》--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2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2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22、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2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24、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25、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关键词:唐诗、伤春、气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例如: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政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分析研究气象现象对古人心情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气象意象在唐诗中的作用和价值,发掘历史时期气象现象的记录,从而了解唐朝时期的气候以及物候状况,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文学和历史气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季节变化这一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阐释古人为何具有“伤春”情怀。
一、唐诗中的“伤春”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谈及春天或者描写了关于春天的天气意象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直接描写春日天气现象的诗歌就有四十六首;而其中表达诗人伤春情怀的诗歌则有二十八首,超过半数均为伤春之作。春日本是象征美好、希望的季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也都喜在诗歌中赞美春日风光,而在唐朝许多文人心中却有一种伤春情怀,其大多以春日物候和气象记录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伤春愁思,这是唐诗中比较独特的现象之一。
二、“伤春”诗的类型和特点
针对唐诗中的伤春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政治失意诗人的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十一首,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韦应物的《长安遇冯著》等;表达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有七首,例如李白的《春思》、刘禹锡的《春词》、王昌龄的《春宫曲》、《闺怨》等;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咏怀历史而感伤春日美好的诗歌也有四首,例如韦庄的《金陵图》、杜牧的《金谷园》、杜甫的《丽人行》、《蜀相》。
为探寻《唐诗三百首》中关于伤春诗歌中所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下面将通过对政治失意诗、闺怨思夫诗和羁旅送别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
(一)政治失意诗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鼎盛,这使得很多诗人大都热衷政治,渴望入仕。然而也就是这一现象导致入仕之后的文人们虽拥有豪情壮志,但现实境遇与其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导致这类诗人失意之感颇多,所以即使在描写春日风光的唐朝诗歌中也有一种悲伤情怀。《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春日气象描写的诗歌中,提及或表达出伤春情怀的政治失意诗歌有十一首。本文按其具体的气象就进行了逐一分析:
1、物候中的“伤春”情怀
(1)花草
杜甫诗《蜀相》中描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诗人眼中此时的春天景象只是“草自春色”,表现出来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独自一人的荒凉,往日春天的美好也因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而蒙上了一层悲凉落寞的色彩。又如李商隐诗中对暮春的描写,一曲《落花》,客散楼空,斜阳将近,花落随风,一片暮春的萧条之景展现在诗人眼前,暮春代表着美好繁盛景象的离去,诗人通过慨叹春天的离去,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落寞都融进了这花落的暮春时节。
(2)黄鹂
用黄鹂之音绕耳一片春意繁盛之景下,反衬失意诗人的落魄与惆怅。《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中写道:“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小阴阴。”春意笼罩的紫禁城内,春风和煦,黄鹂之音声声悦耳,但这热闹春景之下却徒添了诗人的一份落第的怅恨。又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对春日景象的描写,也运用了黄鹂这一物候意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春游晚潮带雨的野渡,由黄鹂幽草联系到自己的政治生活,美好春日游玩的随性中也包含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伤感。又如上述提到的杜甫诗《蜀相》中,也有关于这一物候的记录:“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春风和煦温柔,春雨细腻多蕴味,春日风雨本应给人以美与安宁的享受,而在政治失意运途坎坷的唐朝诗人眼中,春日气象又是另外一种风采。如钱起《增阙下裴舍人》中的“龙池柳色雨中深”、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韩翎《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等,都因诗人飘零的政治命运而多了份淡淡的忧伤,春风春雨中也多了对前路茫茫而无知的无奈与伤感。
(二)闺怨思夫诗
在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描写春日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诗歌通过对春日天气现象的描写款款道出了女子的无限愁思。高墙之后宫瓦楼阁中独守闺房的女子们在春日里,迸发出淡淡情思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诗三百首》中写道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总共有七首,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物候记录的“伤春”情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燕塞的春草已经碧绿如丝,而秦地桑枝已低,本是春日美好,而燕秦两地春景差异之大,独处秦地的思妇面对此景此境也不由发出“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感叹,春景因思妇美好中多了一份愁情,让人读来更显得委婉动人。
杨柳枝也是春季中常见的物候现象。例:“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作者:王昌龄)便是以春日杨柳这一物候现象勾起情思,本是登楼赏春,一片天真浪漫,而忽见柳树又绿夫君却未归来,不由感叹时光流逝,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虽是写赏春,并无刻意写思妇愁怨,但面对柳枝春色而勾起的情思也不由让人感慨。
2、天气现象中的“伤春”情怀
闺怨思妇诗也有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涉猎――春风,春雨等。例如李白诗《长相思・其二》,“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写出了春日深夜,月光皎洁,并以春风春花起兴,道出了女子望月怀思的悱恻缠绵。又例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春季暖风袭人,花丛茂影重重,伴着细碎的鸟声本都是美好的意象,而深宫女子面对此景却凭添了一份愁思,春日时光虽然美好娴静,而更衬托出处在深宫高墙的宫女们却无暇欣赏的拘束,显得更加哀愁,对着春日美景也随着多了一份哀怨的心境。
(三)羁旅送别诗《唐诗三百首》中,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在这些诗人眼中的春日风光
又多了份孤独之美。
1、物候记录中的“伤春”情怀
柳树是春天到来的代表物候现象,而在羁旅送别诗人的路途中,柳树也就成了他们感怀春天最典型的一
种物候意象。如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描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春光春色中的江南水乡,诗
人满怀离愁别绪,风吹柳花,正映衬了诗人离愁时的那份情意绵绵,希望离愁也能随柳花吹走;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春气和暖之时,诗人宦游他乡,望
见梅柳抽芽,这一番新春景色中,更加怀念中原故土,不由感伤。又如《杂诗》中写道“近寒食雨草萋
萋,著麦苗风柳莺啼。”写出了寒食将到而诗人却客居不能返乡,本是春日美景麦苗浓绿柳树发芽,却
听到杜鹃悲泣,伤春之情更加浓重。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渭城朝雨轻尘”,王维的《渭城曲》,写春日早晨送别之景,因这离情本是清新的春日清晨也下起
了微微细雨,更添离愁;另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早春之景,本是
春潮上涨,江上红日升起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而诗人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莫名而起了一份乡愁。
三、结语
千变万化的春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从上述所列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
春天时十分温暖的季节,万物兴盛繁荣,一片安宁之景。对于多情思的唐朝文人墨客,春日风光自成笔
下寄托思绪之物,那一花一草,一轮明月,一袭春风,一帘春雨,在不同诗人的眼中都有了不一样的情
韵,政治失意之人望春而感怀自己的坎坷运途;闺阁女子赏春而自怜;羁旅途中的异乡游子们行走于春
日的天涯海角而想念起远方的亲朋好友更多一份伤感的情愁。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
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唐代春秋时节常见的气象现
象,催生了诗人们绵绵长长的感伤情怀。因而,在唐诗里“伤春”不是简单的字眼,它是一种情感与自
然的交融,一种独有的诗意的咏叹。(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资助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编号:GYHY201306064)
参考文献:
[1]杨珊. 唐诗东风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梦玉. 唐宋鸿雁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张晓青.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郭晓婷. 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D].青岛大学,2006.
[5]陈婧. 白居易咏花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6]郭晓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0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