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小学教育远程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远程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远程辅导

第1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 区域经济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本文是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孵化”研究》之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2-02

1.前言

体育舞蹈源于欧美传统宫廷舞、交际舞和各种土风舞,后经整理规范成为现在的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共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 10 个舞种。摩登舞包括华尔兹舞、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舞、快步舞和狐步舞;拉丁舞有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

体育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目前,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院校较少,加之云南特有的区域特点,对体育舞蹈的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也成为了该课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在云南省体育舞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课程设置与改革,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带来可依据的理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中关于体育舞蹈的文章,并进行系统分析处理;查阅现有体育舞蹈的教材;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法规、书籍及文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较充分的了解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针对体育舞蹈目前开展现状,对开设有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现行的体育舞蹈课程有哪些建议等情况。针对内容需求,对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广播电视大学的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芳芳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率100%。

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4 逻辑分析法

对课题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得知体育舞蹈目前开展现状,探索新型课程体系。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开设现状

从调查走访中得知,云南省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为数少之甚少,有些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来设置,每周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基本需求,更别提技能的掌握。体育舞蹈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内容较为单一,跟不上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1)体育舞蹈学习内容调查

表1 体育舞蹈学习内容调查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既想学优美的交际舞,又想学具有艺术魅力的体育舞蹈,但是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仍然占大多数,比例为78%;两者均学习的仅有9%。

(2)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表2 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调查

从表2统计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对教师教学方法、技术水平、教学态度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6%、31%、66%;而比较满意分别占到50%、67%、34%;不满意的仅为4%、2.5%、1%,由此看出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认可度比较高。

3.2 云南体育舞蹈整体水平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专家访谈,云南省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对体育舞蹈的投入不够;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组织者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影响及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舞蹈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等一些方面综合制约了体育舞蹈教学发展。

3.3 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舞蹈的影响

如果说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者作为主体的不成熟受社会发展环境的制约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经营发展的落后,市场规模的欠缺则是目前制约体育舞蹈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云南抵触偏僻的西南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相对发达地区来说,经济来源结构单一成为云南省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经济问题,社会大众更多精力是集中在生活消费当中,很少有人将目光放在娱乐消费上,所以不难理解社会参与体育舞蹈人数为什么少。社会基础差自然而然就成为体育舞蹈开展的主要瓶颈,各高校也会考虑社会原因而放弃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即使开设院校其课程设置也相对较为单一,体育舞蹈的发展以此状况发展下去前景较暗淡。

3.4构建新型体育舞蹈课程体系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主要骨干力量,是我国在加入 WTO 后与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高层次人才。丰富和加强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精、尖人才,以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学校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情况,重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过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终身化,促使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培养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因此,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是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把这一门新兴学科建设得更臻完美,成为大众娱乐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4.1课程类型改革

打破传统的课程类型,按照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设置多种课程类型,例如一年级作为必修选项课;二年级可以设置成选修选项课,学时根据学校要求灵活设置;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提高课的形式,继续进行相关的学习和提高。

3.4.2教材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时候不能单一设置课程,要考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为了能够毕业后满足社会的要求,除了开设体育舞蹈相关课程外,尽量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加上目前比较流行的舞蹈内容。

3.4.3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其他课程一样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但是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舞蹈的特点来展开。体育舞蹈运动本身具有多功能性,因此,我们采用综合型教学更佳;同时在套路学习时,按先后顺序合理进行组织,从分解到整体,合理安排;其次,动作节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

体育舞蹈课程作为一项新型内容,开设后受到学生的青睐,并以其所具备的健身,娱乐,审美及充实业余生活等多种功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云南省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类型和内容存在差异,高职高专院校很难满足学生通过上课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体育舞蹈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技术水平、教学态度三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教师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云南经济发展滞后,很难为体育舞蹈带来机遇,课程开设也收到一定限制。

参考文献:

[1]张册.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现状与改革建议

[2]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114

第2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大福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所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七年多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如鱼得水,及时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自身业务学习之中,并结合自己所任的学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校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中小学教师与名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农村中小学与名校之间的差距,达到优势资源共享,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搭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平台,使农村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移植性,它既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教研和业务学习来说无疑是一块丰富的资源。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贵州省的大面积实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用一个词来总结——值得。

一、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

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为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课改前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一)远程教育资源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使中小学教师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促使中小学教师产生教学危机感和紧迫感——至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各种知识,如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欣赏等等,使自己与时俱进,快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二)远程教育资源以其丰富的教学案例视频信息,特别是许多资源体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中小学教师就地取材,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设备,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塑造自己的教学亮点。

(三)远程教育资源对教材分析及课标的解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们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远程教育资源改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由于有了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不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丢,如何来充实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首要任务,为此,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们爱上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授课,尽量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由于有了教案示例,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观念发生了改变。

远程教育资源有其丰富的内容,及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要教师把它复制过来,认真研读,稍作修改就可以利用了,说实话有部分远程教育资源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这样,中小学教师在写教案和课件制作上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解决更多的教学实际问题。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明显加重,教师每一课时都要自己去写详细教案、制作优质课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大家都一致认为,只要正确地利用、借鉴,甚至复制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效果同样是成功的。

(三)由于有了探究活动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支配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新课程下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指导就越来越轻松了,大多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由于有了扩展资料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在得到了大量延伸,学生学到知识也越来越扎实,学习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了。

三、远程教育资源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资源,弥补了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缺乏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创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宇宙空间。远程教育资源给教师们教育信息犹如涓涓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素材,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素质。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课堂上需要板书的文字结构、例句、知识要点、图例等内容,多媒体课件早已设计好,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同时又有因特网的连接,只要教师想讲哪一课,就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库中便可查到你想要的教学课件,再进行修改便可以使用,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太少,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教师们及时地在自己的学校接受到了大量的教育优质资源,直接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原汁原味地观看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听取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阅览各地教师的优秀教案、经验文章、优质论文等,通过这个平台,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自然地更新了自己的观念,树立了新思想,改变了落后的教育方法,七年多来,远程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了不少。

(一)中小学教师通过“时讯直通车”、“教师发展”等栏目,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技能。通过借鉴、利用、综合、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撰写教案和设计课件的质量。

(二)远程教育资源使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说教,还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要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交往,学会做好心理疏导等等;远程教育资源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知道了不少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明白班主任工作也是一个专业,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才能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具目标性。

第3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一)电大网上教学面临挑战1999年秋,广州电大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对电大的面授教学、电视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州电大不遗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校园网站、双向视频系统、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推进网上教学的实践。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少、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学校。鉴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新、高”②,涉及面广,教育用户多,科技含量高,对技术的依赖比较强,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都较多的特点,广州电大决定另辟蹊径,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公司运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方式,确保技术力量到位,加快推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二)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酝酿论证(2001)、务实开创(2002-2003)、稳步推进(2004-2006)、飞速发展(2007-2009)、全面覆盖(2010年以来)五个阶段。在酝酿论证阶段,广州电大多次研讨校企合作建设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③。2001年1月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④,2002年4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运营机构正式运作。在务实开创阶段,初步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为广州电大7万余名开放教育师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撑平台服务。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首创国内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新模式。开通国内同行业首个教育服务中心———969300教育热线服务。在稳步推进阶段,以承担建设、运营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为契机,逐步拓展应用服务项目,相继开展了“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普法网”“、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项目,为驻穗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公职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在飞速发展阶段,启动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和“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广州市各区县和市直机关公务员提供远程继续教育服务。开通广州教育宽带网,为中小学生家庭提供教育主题宽带服务。成立数字化教育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数字化教育研究所、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在全面覆盖阶段,参与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全市企业职工、工会干部以及全体市民提供远程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相继启动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广东省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网”、“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等10多个应用项目。并与杭州电大就“构建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依照清晰的思路加以实施,从而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以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为建设理念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地区,为各行各业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远程数字化教育和公共服务。践行“有教无类”的终身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教育,广泛深入学校、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真正实现教育零距离,让学习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⑤。并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全面教育、数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均衡教育、绿色教育的理念。

(二)以构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目标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广州终身学习体系为发展方向,配合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覆盖广州地区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服务中心、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基础教育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远程教育中心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服务广州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功能定位以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为电大和网络学院提供教育项目运营及网络平台支撑服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以及网上个性化辅导服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适应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所需要的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社区教育领域,为相关机构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撑服务。

(四)以校企合作、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机制为运营模式与高科技IT企业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主办、牵头单位是广州电大,具体运营由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承担。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独立的、面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机构,依照教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扩展为实施步骤建设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从技术环境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到运营方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首个项目投入运营,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扩展,探索数字化学习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广州电大积极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大力拓展数字化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满足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实现了对学习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学习者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教学通道。建成了具有自主版权的、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有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组建了专业化的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整合建设了面向职业教育、政府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生活能力教育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到10TB,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拓展教育项目及应用服务范围数字化教育项目及其推广应用,是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调研广州市场需求,主动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为社会各类人群搭建起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在高等教育领域,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终端一体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整合,实现学校教学的移动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正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教育云服务,为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提供合作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政府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提供服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企业职工、旅游从业人员、部队官兵等政府、行业各类人群的数字化学习。截止2012年,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培训110多万人次,广州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共培训150万人次,广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共培训32750人次,广州普法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248672人次,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累计访问量达215273人次,广州旅游从业人员网服务于全省130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领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求,打造“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建设了包括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各行各业的“进阶式”职业教育项目体系。实施职业导向式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随报随学随考。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用心建设了“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项目,搭建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通过向中小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提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中小学生专属的“教育宽带”,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广州千万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了“ee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等一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让区域内的中小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接受名师教育,体验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三)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学习者特征与网上学习特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整合利用电大和社会优质师资,积累了2800余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高效的网上教学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满足教学组织需要的“教学教务支持系统”、支撑学习用户服务管理的“客服管理系统”、面向学习用户的“互联客户帮助中心”及客服专线系统“969300教育服务热线”,具备大规模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营能力,实现对学习者的随时、随需、个性化服务。三是健全网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对学习用户的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网络督学、网络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流程与服务规范,并强化了网络督学机制。网上教学模式及其成效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习者对网上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普遍接受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平均达80%以上。

(四)创建“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力组织和智慧,也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电大牵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运营、学习中心服务,形成四维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主导行政力量,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教育项目的开展。如广州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专项资金,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建立了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广州电大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依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负责平台硬件环境建设、学习平台规划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项目整合、国有资产管理与维护等。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推广工作,负责网络运营环境建设,为网络教育项目提供运营管理和远程教学在线支持服务,拓展网络教育项目业务。学习中心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推广和教学支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

第4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24-01

前几年,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动态信息,带来了新课标下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然而,自从项目开展以来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在许多农村学校,现在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如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应用,有效解决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安装后的使用及人员配备没有到位。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特别是村校,条件依然相当差。有些学校仅能保证教学用的教室,找不出一间能安装设备的功能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安装调试好的机器,在验收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使用。另外,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配备的一线教师多为兼职,这些教师由于平时课时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节目进行有效的接收;对接收到的资源,虽然收录了一些,也十分的零乱,没有连续性,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使用。另外,县级部门短短的培训,也由于许多教师的基础差而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致使远程教育师资缺乏。加之有些校点仅有一位管理教师勉强能使用,但随着这位老师的调动最后也没人会使用了。

2.教师思想转变难,教材使用不统一。由于长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的观念还是未能转变,预见不到信息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时间+汗水,导致了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习惯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不能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使自己和学生轻松的学习。还有许多教师认为这是花架子,对农村教育不适用,反而耽误了教学时间,致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推广难度较大。另外由于许多地方在教材使用时没有做到与远教资源上的统一,导致使用的版本不一,远程教育资源也无法全面照顾各种版本,致使教材难以与资源同步,影响效果。

3.对远教设备的管理,没有认真安排管理。部分学校由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管理难以跟上。一方面是学校设备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设备放在保管室内无人用,或者锁在橱中不准用。怕麻烦,怕啰嗦,不想用,缺乏使用设备的知识和技能。不会用,怕出洋相,没有勇气去使用。管理人员自己本身不会使用,更不会带领各科任课教师去学习使用设备,加之学校未能将远程教育纳入教师考核,无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远程教育设备在某些学校成了一种“阔气”的摆设。

4.课堂教学和教研还没有真正起步。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山区的教育科研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的前沿信息能激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校,把资源运用于教学的较少,有的村校只有几位老师,谈不上教学研究,致使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滞后,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未能真正起步。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我认为,目前在对待远程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二、改变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工作的几个到位

1.认识到位。充分认识到我们教育滞后的原因及当前的现状:是教育的滞后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奇缺约束了经济的发展。而只有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武装我们的老师,让边远山区里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认识发展远程教育是缩小我们和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重大举措,是尽快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面貌的途径,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切实改变思想,把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它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强领导,专人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2.培训到位。提高远程教育工作的培训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校级领导的培训,对校级领导从思想上培训,让他们转变观念,重视远程教育工作;②卫星接收站管理人员培训,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教育资源网的接入,资源下载,查询信息,获取网上资源的方法。③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能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以及辅导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④学科教师培训,让学科教师将教育资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并将好的资源自行整理、分类,确定好资源库,以备以后使用。

3.管理措施到位。①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量化考核中,作为考核内容之一;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③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以中心校带基点校,以基点校带一般村校;④加强考核力度,做到有奖有惩。

第5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我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建设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2001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学校之一,学校陆续投入了数仟万元用于网络教育学院技术设施及资源建设。教育部领导、网络教育专家、福建省委领导、省教育厅领导及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各市、县(区)教育部门领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等都专门来我校参观指导,给予了很高评价。福建省教育厅针对各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较为薄弱,还不能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状况,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与效益,教育厅组织专人对我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技术条件和资源建设进行评估,认为我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远程网络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备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条件。为此,教育厅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依托福建师大等有条件的学校和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师资培训的网络。

(一)建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在《关于建立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的意见》(闽教师[2003121号)中,决定依托福建师大成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下称“中心”),挂靠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心的任务是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技术及资源优势,整合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按照教育部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使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中心的职责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规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以及辅导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平台和高水平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此“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福建师范大学现有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基础上,还积极从省内外知名的高校、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等机构,引进远程培训优秀资源。同时还聘请省内外知名的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教授作为中心顾问,指导教师远程教育工作。

“中心”现已成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培训中心全国IT&AT工程远程培训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示范学校。为中心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校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探索并初步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体系。开展远程培训的实验工作,建立继续教育实验校(点),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进行应用性科研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与成果加以推广,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

为有利于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就地或就近参加培训,有利于调动原有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及工作的连续性。福建省教育厅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各市、县(区)进修院校或有关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

培训基地执行“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省教育厅和中心的工作部署及要求,组织安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保证远程培训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转达,做好学员学习辅导和服务工作;承担培训中心下达的各类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各类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班学员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保护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防止非法使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中心的检查和评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必须经过严格审批。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的精神,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等单位,可申请作为培训基地,应填写《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申报表》,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合格后,经教育厅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方可作为培训基地。同时根据开展远程培训的需要,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信息化设备标准》(闽教师[20()3121号)要求来做好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技术设施建设。

在管理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1号)精神,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开展远程培训所需要的上机环境、技术支持、资源建设、学生管理、考务管理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二、加强领导。确保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工作顺利进行

第6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POP TOTS幼儿英语:这是一套适合3~6岁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教育软件。该产品由长期从事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并具有较高理论造诣的专家编写,分为三个级别,每级别分为A、B两部分,产品共计六个软件,适合幼儿园阶段学龄前儿童使用。产品内容结构清晰,以“场景呈现——词汇学习——故事复习——游戏巩固”的简洁流程适应低龄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将英语知识以“场景+功能”的立体方式呈现!全flas的表现形式,情境式纯英语浸入式学习,以丰富的色彩和幽默的情节牢牢吸引住孩子的眼球,让英语学习轻松顺畅,趣味横生。

推荐购买

TCL 云·悦 E5390

TCL 云悦E5390系列云电视是国内首创的多媒体视频点读系统,它将点读教育内容植入电视机中,轻轻一点,点读内容即刻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点读教育系统由点读笔、点读教材与电视内的教材视频组成,类似于市面上的点读机,但与之相比,更加容易使用,升级也更加方便。

三星ES7000

第7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一、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目前我们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没有室,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队伍配备不齐,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美术、体育、音乐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能力又参差不齐,绝大部分老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渗透其思想,

3、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村小一人一班,有的可以达到二人一班,有的教师要教几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几乎占据了教师的所有时间;特别是学生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教研、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

4、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我镇留守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40%,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对他们的教育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根本上就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只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

(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建议上级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或实行轮岗制。特别是英、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老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充分挖掘乡镇中心学校资源优势,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中,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中小学的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5、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学校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三、校长应做好学校教学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农村小学校长更要做好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其管理工作的重心无疑应定位在教学管理,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我认为校长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

(一)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程序。

(二)制定教学工作常规。包括制定教师教的常规和学生学的常规。1、加强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务处于学期初,学期末对各科教师备课情况进行检查,并于期中考试前进行教案观摩;同时教务处要加强常规课管理,教师做到课头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课中反馈迅速,校正及时,课末训练充分,不留尾巴,最大限度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领导坚持听邀请课,推门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督促教师提高。2、提高作业质量,加大质量检测力度。作业布置要有代表性、层次性、科学性。对作业检查不仅看作业的正确率、教师的批改、学生的书写、作业本的保护,而且还看是否开动脑筋对作业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坚持数学、语文、英语的月测制度,教务处要认真组织阅卷、试卷分析;3、早读检查坚持不懈,培优补差不放松。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早读情况,并定期不定期进行通报、点评及总结,发现不足,提出新要求;教务处要对学困生建立档案,实施跟踪管理。

(三)加强教学计划的管理。

学校领导要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对制定教学计划提出要求。

(四)做好教学程序的管理。

要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它能提高教学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推动民主化教学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第8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南京晓庄学院;服务社会;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47 ― 02

作为南京市的第一所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第一所本科院校,南京晓庄学院一直坚持服务教育求发展,服务南京促提升。升本15年以来,南京晓庄学院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晓庄师范”的优良传统,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做大做强教师教育品牌的同时,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

一、服务基础教育,做优教育品牌

1.继承师范教育传统,培养优质教育师资。南京晓庄学院有着近九十年的师范教育传统,在南京这座多次蝉联“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的教育名城中一直发挥着“教师摇篮”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学校培养的师资一直是南京市优质基础教育的重要人才保证,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数百名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名校长。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纵向上贯通由幼教到中教的培养体系和横向上打通由职前到职后的教育体系,即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按照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培养新机制,全面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均入选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成为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

2.发挥教师教育强项,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开展教师和校长的在职培训一直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职责,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就有南京教育学院。为强化培训功能,学校设立教师培训中心(教师研修学院),该中心不仅每年为南京市和江苏省培训数千名在职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还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研修。积极探索教师、校长培训的创新模式,把“教学做合一”体现于课程设置和培训教学过程中,努力打造“晓庄培训”品牌。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师训中心每年都承担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培计划”,其中2014年就有25项,位列江苏省高校前列。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培训机构”。

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南京晓庄学院在全国首创“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将2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与南京农村小学的1名教师进行置换,教师到学校参加为期三周的免费脱产培训,师范生到农村小学顶岗实习。这一项目实施十年来广受欢迎,合作学校已从10所发展至近60所,并从南京扩展到江苏的淮安、苏州等地。

3.重视基础教育研究,助力政府科学决策。地方师范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教育领域的重要智库,为此,南京晓庄学院努力担负起引导、示范、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重视开展教育实践、教育政策研究,为地方政府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近年来,开展了“全纳式教育视域中的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教育中的儿童基本权利研究”、“积极补偿视域中弱势儿童教育支持机制研究”、“南京推进新农村教育发展的机制和策略”、“南京幼教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课题研究。

4.参与基础教育建设,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发挥教育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参与举办基础教育一直是地方师范院校服务教育的重要路径。近几年,南京晓庄学院在与南京市市级机关管理局共同举办“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原南京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与南京市江宁区、建邺区合作举办“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和“陶行知小学”的同时,还与众多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研究。目前,由学校举办或共建的学校有十余所,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这些学校不仅成为师范生的实习实践基地,更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育创新的先锋。学前教育专业史爱华教授主持的《智慧树:学前教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在南京第三幼儿园实践两年后荣获了江苏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5.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育对话合作。南京晓庄学院多次主办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方面的专业或学科国际研讨会,促进了南京基础教育界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为南京建设“世界教育名城”勇当先锋。南京晓庄学院与湖南又松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南京晓庄学院还定期举办面向全国的“行知・小学校长论坛”、“行知・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高校学者专家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一起交流经验、探讨实践、观点碰撞,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由该论坛达成的“共建实习场”项目,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得以在幼儿园和小学推广应用。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等10所学校联合成立“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联盟”。

6.建设网络应用平台,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专门成立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江苏省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利用“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信息站”、“南京市基础教育软件协作网”构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行业年会,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团队参加,进行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和行业信息服务,通过面向全国、全省进行基础教育软件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和咨询,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提高软件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为南京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基于网络的远程和交互的“区域化教师教育远程互动中心”已正式运行,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可以实行学校间教育资源的采集和分享,多所中小学已签约成为首批互动学校。

二、服务社会发展,做亮办学特色

1.服务心理健康教育,造就全国知名品牌。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长期坚持义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所创立的“陶老师”工作站(又称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每天24小时免费提供“96111”心里咨询热线服务,每年通过接听热线、在线咨询、面询等形式服务未成年人超过15000人次,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2010年中央文明办将“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设在了南京晓庄学院。作为全国辅导中心,负责指导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承担培训各地辅导站负责人、骨干和心理咨询人员,组织交流研讨,管理中心网站等任务。

2.参与共建和谐社会,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南京晓庄学院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参与完成了“南京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南京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等政府及社会组织委托的社会调查项目20余项。学校与有关区委、区政府联合成立了社区发展学院,为城市社区、基层干部等提供专业培训,同时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继续教育。由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发起并创办的社会组织――南京晓庄社会工作服务社,主要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流动人口等的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目前已获得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江苏省社区公益创投基金等一批基金扶持项目,已建立“南京祖堂山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站”等近10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学前教育专业史爱华教授领衔开创了团委组织、专家指导、村官志愿者为主体、留守儿童受众面广的“3+X”志愿服务模式,并免费提供了数千套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教材,为改善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做出了贡献。

3.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南京晓庄学院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成立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并与东软集团、中软国际、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软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紧密联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软件服务外包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高水平的软件项目研发基地,共建信息安全研究所等。

学校药用菌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药用真菌方面的研究,在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领域的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研制出提高畜、禽、水产品机体免疫能力及促进上述生物生长的新型饲料添加剂,不仅获多项国家专利,还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共树社会文明新风。南京晓庄学院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抢险救灾志愿服务行动、无偿献血活动、重大赛会志愿服务等。现有正式注册的志愿者达7000多人,培育出“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队”和“雨花台烈士陵园义务讲解服务队”两个志愿服务品牌讲解队,并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一大批学生分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爱心大使”荣誉证书、“中国优秀海外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奖章。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由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与晓庄烈士纪念碑等组成。该园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和南京市党史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重要的师德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参观者近2万人次,接待国际友人、教育研究者千余人次。

结语

近年来,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许多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都在积极转型,一是从师范院校转向多科性大学,二是从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向应用技术大学。这既是高等教育主动进行分类错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需求的自我调整,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获得发展的新机遇。〔1]在这种转型中,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关键,也是增强办学实力、提升社会声誉的必由之路。

第9篇:小学教育远程辅导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相关资料显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发展性教育教学目标为引领,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关注人的发展、促进语文学习、呼唤效益意识。”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缺乏新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进而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探寻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语言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语文教学可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扬。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效率是教学的关键,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激发小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的同时,更能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造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脱节。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是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注重其语文个性的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和其工作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缺乏相关教学方法、策略,造成对某些教学重点的忽略,更有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强调应试教育中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小学生语文情操的培养。这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明显下降。

3.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此阶段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和教育手段的有效结合,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可见,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把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2.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节省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智能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在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刻舟求剑》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相应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如《海底世界》的相关视频,不仅让小学生在欣赏魅力景象,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皮球掉进池塘了》一课时,先让小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小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也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3.语文教学具有涉及领域较多,知识面较广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把各个教育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如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有国家配发的光盘、有卫星网播发的资源、有因特网下载的资源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当地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使其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之,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新课标的有效实施以及小学生自身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否,更是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关注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工作能力、素养的培养。只有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更新其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把自身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鑫.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尝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2]季翠丽.小议语文课程改革[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