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农学的专业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

第1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教学效率实践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学校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中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农学专业更是如此,那在农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农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呢?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而成的;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书还会把读者带入误区,许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把学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当在拿到新的教材时以专业带头人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

二、强化知识体系,精心组织教学

如《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时期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阐述了农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观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使抽象变得具体。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并把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素材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教学,有增加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学准备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职高专业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作物栽培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农村,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为此,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的时间

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北方地区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而一季作物从备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个月的时间。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但是在学制为4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这么长的生产实习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多长时间,什么季节才合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压,作物的布局,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肥料的选择与施用,除草剂的选择与喷施,等等,旱田从备耕、播种到出苗大约需40多天,水田从播种到插秧约需50天,我们安排8周毕业生产实习,可以完成春播生产的全过程。余下的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实习,则安排在学校的试验田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

(二)认识农村

让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要写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看到了农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农村落后贫穷的一面,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座谈中,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农业服务,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认识作物

第2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疏导思想;教学方式;新鲜元素;活动课

职高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中考成绩差,没有上了高中,具体表现出学习基础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尤其是农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农学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因此自暴自弃,彻底放弃了学习。这些现象和想法对学生成长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地采取措施,早日帮助学生从这些不良的阴影中走出来。

一、疏导学生的思想,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如果你告诉别人学的是农学专业,那么一定会令人大吃一惊,种树种地还需要花钱念书?就是这种传统的思想,让农学专业的学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彻底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疏导,当然不能是直接的说教,这样学生难以接受,而是要放在具体的事例中,从心底改变学生的这些偏见。

(1)要清楚地告诉学生,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如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变化。农学专业的学习已经不能简单地被看作种树种地。(2)农学专业所讲授的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是一样的,是同等重要,都是未来的生存之本,不存在高低贵贱。(3)列举一些在农学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4)要与家长联系,共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二、改进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消除学生的消极抵触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讲授课程的方式方法,摒弃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善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趣味十足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学专业有很多理论性的东西,这些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境,将所学的内容负载在情境中,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喜爱的游戏、猜谜等形式,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这种能带给学生视觉冲击的形式。总之,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这也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注重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加以设定。

三、融入新鲜的元素,让学生乐意学习

一个教农学课程的教师,要成为一个引领潮流的弄潮儿,是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的。在课程的讲授中,教师要注重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学生都是年轻人,很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特点,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元素,吸引学生回归到课堂中来。

虽然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学生接受事物的渠道有很多种,但是由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家长的要求,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还是很有限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想了解而了解不到的煎熬,可以在农学课程的学习中得到缓解,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在这一诱因的强大驱使下,学生会对农学课程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表现出更大的热忱。但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引入这些新鲜元素的时候,一定要和课程教学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不能为新而新,所有引入的元素不能够离教学太远,成为单纯吸引学生的形式,而是要为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选取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精挑细选。

四、多设置活动课,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

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是表现出了爱动的特点。如果整天将学生限定在教室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兴趣丧失。而且在农学专业的知识教授中,作为一个职高院校的专业课,表现出与其他专业一样的性质就是技能型。所有的这些知识将来都是要为实践做准备的。所以教师要多设置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够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尤其是在活动课中能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就会激起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来设置,但是在活动课任务的过程中,难易程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太难了会让学生自信心丧失,太简单了又会引起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轻视。在设置这些活动课任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加以论证,我认为,应该成立年级小组,让所有教师集思广益。

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学习。针对目前农学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专业内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多加留心,及时解决,以免让这些小问题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造成严重的后果。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这是作为教师的职责。

第3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学;综合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的中职教学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2000 年,教育部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事实上,很多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只是针对培养第一线的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尽管学术界不断地研究综合职业能力,也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但在其内涵的研究方面还没有一致的观点。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等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涉及基本职业能力(即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层次。[2]

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提高、学科知识的丰富等因素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的。

2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大多数人对中职教育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比不上大学学历教育,一般是求学无望的同学才去学习中职,且即使学习过也是徒劳无获。在这种认识误区下,又学的是农学专业,和农业生产相关联,就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农学类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中职农学专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

在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依然是传统教学法,即注重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书本知识的教学,很少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究其原因,其一是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经费及场地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专业建设上相对落后,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能适应新生知识的发展,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二是缺乏相应的校外实习机构,这种实习机构可以是园林、农场及其他企业,因为缺乏和相关机构达成互惠互利协议,所以学生的实习机构是少之又少的,加上学生身处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条件,这种情况下,专业实践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在学生培养方面,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部分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为专业技术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等教育就是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只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能让学生找到就业出路就行。这两种观点均和综合职业技能相偏离,因为综合职业能力除了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3.1 思想上应重视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的“综合”方面,不是单一的方面,因此,在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农学专业主要是学什么的,明确农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关注课堂培养效果,既要重视文化课课堂教学,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业务能力的锻炼方面,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应坚持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3.2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校企结合 首先,领导应充分重视,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农学专业涉及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作物病害等各方面,而实习实训不仅需要基地建设,而且需要相应设备投入。因此,学科建设要有长远发展,学校就应该有战略眼光,不因农学专业生源不好而就不增加投入。其次,在吸引企业合作方面,出台相关的合作与管理文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合作模式,既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也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加强沟通与交流,紧盯和农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必要的风险与合作协议,并派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观摩,企业也派员工定期去学校演示交流,进而推动校企合作共赢模式的顺利开展。

3.3 调整教师结构 调整教师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即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有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在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的等主干课程上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综合方面的素养。此外多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技能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综合方面,农学专业教育应围绕“综合”这一核心进行开展,不断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观念,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农学职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农学类专业课具有五多五少的特点:内容多,课时少;重点多,难点少;专业术语多,深奥理论少;独立描述多,逻辑联系少;需要记住的多,灵活运用的少[1]。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学专业课教学中既缺乏逻辑趣味,更少有文情诗意。倘若,授课教师若不注重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使得“老师教的枯燥,学生学得乏味”这一现象变得更为严重。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专业课教学效果欠佳这一问题而言,一直是困扰高校的难题,也是专业课教师一直在探讨的课题[2],下面将根据在农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本人对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进行商榷。

1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

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决定了该行业工作的艰苦性,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造成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通过开展专业教育以外,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端正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师可以从本专业与人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入手进行介绍,阐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理性认识农学专业,重要的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内和课后时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列举大量的事例,包括: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身边耳熟能详的实例,以及今后本专业前沿发展的新动向等等。帮助学生清楚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进一步端正思想,提高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2 抓好备课环节,做到充分备课

备课环节是教师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3]。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短短45分钟,课后授课教师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效的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换言之,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只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应该说,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信息量,将直接影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抓好备课环节,做到充分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3 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一门课程,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是保障。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讲授好第一课。第一堂课成功与否,是整个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4],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进而决定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专业课而言,因为专业课专业术语较多,相对比较枯燥,不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因此,必须足够重视第一堂课,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其次,在授课内容上要协调好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专业课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关联的完成结构体系。因此,在实际授课时要做好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如:针对与本专业课相关的,已学过的专业课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提问,从而引出后续延伸的授课内容,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点,费时不多,收效甚好。

4 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事实上,该授课方式由于在课堂上讲授的过多过细,从而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余地较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因此,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应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1)采用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仅通过书本上的图形讲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通过给学生观看模型,认识实物,使学生对相关事物有较为直观的认知,从而达到记忆的牢固性和准确性。

(2)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讲解;专业课授课过程相对枯燥,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一些过程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一定的冲击,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更容易帮助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教学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目前,大多专业理论课都配有相应的教学光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放映相关内容的光碟,让学生认识农作物的栽培农艺措施,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也会有效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第5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 农作学 教学改革 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rengthen the Farm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Cultivate Agriculture Innovative Talents

XU Wenxiu, LI Daping, TANG Qiuxi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f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disciplines, combined with recent experience teaching content from farming, teaching method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graduate inter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trive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foster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farming;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training; thesis

农学专业是与生产实践结合极其紧密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培养模式偏重课堂、少实践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农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农作学(耕作学)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三大专业课之一,其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对农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如何改革、调整、充实农作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目前农作学教学中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1.1 优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农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专业课。在采用21世纪优秀统编教材的前提下,一方面传授农作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等经典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农业气候及农业生产特点及时充实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介绍当前各地州作物布局、土壤耕作、种植模式等的发展特点,在课堂上首先做到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避免照本宣科,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生产中所见所闻的农业生产实际与农作学主要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能够应用农作学的理论知识阐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2 改变授课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图文视频并茂的授课优点,需要根据农作学的授课内容将在科研和生产实际中收集、拍摄到的有关作物布局、种植模式、土壤耕作、农业机械等相关图片、视频等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农业生产实例的展示,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改变授课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对课程学习兴趣的浓厚,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在以往采取的多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应将这种单纯的一方灌输的方式改为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参考题和专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总结提炼、课堂上进行讨论;而且就某一专题让学生联系生产实际,将所熟悉的州县、农户等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情况等用所学的农作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阐述,并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查阅资料、多媒体制作,上台讲述、老师点评等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多媒体制作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拓宽学生对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了解,也可以帮助老师考查学生是否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第6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茶学专业:淡淡青茗,悠悠我心 楼碧冰

很小的时候,小到上街时母亲还牵着我的手。那个晚上,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今天节日,有一件礼物送你。我悄悄地看去,是一听茶叶。我不关心那茶叶,却急切地盼着那茶快快被母亲喝完,好将那漂亮的茶盒送我。可等我长大到了早已不稀罕那盒子的年龄,空了的茶盒却依旧藏在母亲身边,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我感慨千万,一直想找个机缘真正品那茶的味道。

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时,我填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填完志愿回到家里,我没有许多同学那种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我的心情有种莫名的温馨和恬淡。我的家在江南,四边茶树成林,朦胧的雾霭和微燃的朝霞中,那些新鲜的叶片被大颗大颗的露珠冲洗一新,你能想象那种景色有多美!

九月,我走进了位于昆明市黑龙潭的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时光。茶学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个小分支,好像没什么学问。但是随着对茶学的逐步了解,我才发现很多知识都需要我去学习和探索。

一般高校开设与茶有关的专业主要是茶学和茶艺学两个,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在种一个在品:前者培养的是“种茶小伙”和“采茶姑娘”,授予的大多是农学学士学位:后者培养的是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茶艺师,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而我的茶学专业则是农学学位专业。

我们的课程几乎涵益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比如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评审、营销与管理,还有茶艺,茶文化等。在学习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的同时,我主要学习茶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我每天的时光欢乐而充实。

有一次,我随几位老师和同学去湖北黄石采风,和他们去了一次西塞山。一位博学的老师站在江边徐徐吟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兴阑珊的他告诉我们,公元722年,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洲刺史时,常邀陆羽、张志和等友人品茗吟诗。这首诗据说就是在他们品茗吟诗的时候写的。多么和平美丽的景象,仿佛弥散着清茶温润的水气和令人心醉的友情。

穷困潦倒的杜甫在乡间草堂“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表达的是生活本来之乐: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人夜瓶”,写于流放海南,远离中原之时,却豪气不减。这都是心智何等健全之人!他们爱茶煎茶饮茶,不过是借茶明心净性,滋润精神。我常常想:我们之所以还能在茶的淡淡清香中感动不已,是因为它连接着土地的血脉,代表着清白高尚的生存状态,彰显着高贵无言的大地意愿,而我如此钟情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甚至塑像剪纸,大约也是这个原因罢。

院校推荐

茶学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在产茶大省,其茶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

不同高校的茶学学科设置不同。在浙江大学,茶学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它是全国高等院校茶学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属食品系;在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茶学专业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一个方向划分出来;在安徽农业大学,它是茶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含茶学和机械制茶两个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属农学系。

烟草学:吸烟有害,烟草无价 朱丹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2012年的数据,烟草行业是为国家实现税收最多的行业之一,因此,“烟草”因为成熟的颜色和它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为“金色”产业。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烟草行业,但却未必了解“烟草专业”。我高中时代的同学一听到我就读“烟草专业”就大惑不解,问我烟草专业是学来干什么呢?还有人甚至问我“你们学吸烟么”“你们天天都在吸烟么”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和“烟草”有关的知识,但不一定会吸烟,相反的,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和吸烟比例比普通人低。

既然烟草危害大,那为什么不完全废止烟草呢?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烟草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烟草的危害,在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消除吸烟习惯的情况下,用科技来降低烟草的坏处,是很有意义的。

在学习中我知道,烟草不仅仅有害,作用也非常广大。烟叶富含蛋白质,烟叶提取的蛋白可制作多种食品,有广泛用途,烟叶残余物仍可用作卷烟的原料。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制成医药可防治人们的病患。瑞典科学家将人体基因注入烟草植株,从收获的烟叶中提出血液蛋白质活化剂,可医治心脏病等。由此看出,烟草有益于健康的潜在作用也十分出色。此外,烟草还可制成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特别的,从烟叶中还能提取香精油,用作食品香料,其前景同样可观。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里的专业学科,烟草学的老师们除了要求我们掌握基础的农业生物科学知识之外,还要讲授烟草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科学和工业生产科学的影响。老师们都是烟草行业的专家,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从来不机械照搬理论。我总是能听到他们将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同形象可感的教学实例联系起来,用自己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理论阐释得通晓易懂,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烟草种植作为一门生产应用型学科,除了课堂中的学习,我们还要参加多次田间实习。老师会为我们选好课题,我们带着课题到达农村的烟草站,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我们参观烟叶合作社、烤房、烟水烟路的建设现场,了解烟草怎么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何时收获等等。我们的实习期很长,通常都是好几个月,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我们要完成烟叶田间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与管理,从而对烟叶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烟叶的采收与烘烤工艺与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

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子的就业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大学四年仅针对于烟草这一作物进行研究,学习范围窄,相应的就业领域也偏窄。除各省、市、县的烟草商业系统和烟草工业系统录用烟草学专业的人才外,其他就业领域要求的专业能挂上钩的,只有农学专业。从我这届的毕业生来看,差不多40%应聘在烟草系统内,剩下40%攻读研究生:烟草学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比较一致,基本上都可以进入烟草系统。

院校推荐

烟草学专业是农学专业的一类,农学专业分类庞杂,但是研究某特定作物的农学专业,除了茶学专业,就是烟草学专业了。在我国,具有烟草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其中,培养本科和硕士生的院校,按照创立专业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只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机构为郑州烟草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这5所院校,每年培养的烟草本科生仅300-400人,培养的研究生不足200人。烟草学属于农学的分支之一,不像农学的其他专业研究的作物种类多,涉及的领域范围大,而是仅针对烟草这一种作物进行相关研究,相比之下专一性强。

草学专业:小草大事业 赵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人人都会背的诗句。但草学专业本身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关于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以立草为业”,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草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全国陆陆续续也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

草学属于大农学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育部本科生教育体系中属于一级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开设这门学科较早的大学是农业、林业、畜牧类的大学,还有综合类大学的植物、动物等相关学科也接触草业的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存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注重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草业知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以草业为核心的产业也远远不是畜牧和饲料了,于是,这门大农学中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细化派生出新的专业。例如:草坪与花卉学、草地生态与环境学、草地资源与保护学、草产品加工学、草业经营与管理学等。目前,草业经济结构已形成三元化格局,草地畜牧、环境保护、草坪绿化。总之,草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快的。

草业科学的本科生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也必不可少。除了植物学的基本课程,草地管理学、牧草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等学科也需广泛涉猎。当然,草学专业和其他任何农业专业一样,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草和其他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双重功能。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家畜的粗饲料,同时它还具有生态作用。草的功能,比如城市的园林绿化、草坪建设,我们的生态屏障的建设,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主要是以牧草覆盖地面。减少沙尘为主,当然它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小草大事业”。

草学专业大有可为。中国草资源丰富,但问题也多,超采过牧,非法开垦等等,我们国家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北方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捣乱一次的沙尘暴。沙尘暴的沙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上没有覆盖植被。而草和树的区别是,草的覆盖是完全而不留空隙的,草的根系密集地分布在草原的浅表层,所以它能够巩固住沙子,不让它变成沙尘扬到空中。当草地植被覆盖到30%以上的时候。一定意义上沙尘就不有了,到60%基本上就不起扬尘了。

草业科学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有一部分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有一部进入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有一部分被一些外资公司、草业集团、农产品企业、高薪聘请:许多毕业生到草原站、牧场、草业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事草地与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到城市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及草坪公司从事草坪绿地的规划、建植、养护等工作。从整体上看,草业科学人才就业情况非常良好。

第7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农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62-03

Th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ath of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in Our Agronomy

Liu Xiaolin1 Chen Jipeng1 Tu Yulian2 Liu Ling1 Yu Chaoying1 Zhou Guohua1

(1.Yichun University; 2.Yichun People's Hospital, Yichun Jiangxi,336000,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ing of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Related to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artic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ur agronomy in fostering the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Meanwhile, it proposes its main strategies of the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Key Words: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Agronom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trategy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独特的地方属性而导致其在教育竞争中面临诸多生存和发展困难。因此,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实行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已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主动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和客观要求是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2]。该文结合该校农学专业的实际,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高职专业课教师的需求,而对高职专业课教师提出的一种素质规范,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学术界曾提出了“双证”说、“双能”说、“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资格”说、“特定”说、“双师型”说等不同称谓[3-5],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王义澄1990年在其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最早指出了“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而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后来,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进一步指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2013年,学者宋睿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概念[6]。他指出所谓带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是指中国化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命令色彩浓厚的教师。并进一步提出,“双师型”教师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高职专业课教师的需求,对高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这一素质规范。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认为,所谓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懂得教育心理学,能够运用基本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且在专业上必须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特长,尤其是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这里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具备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教师[7]。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理论课教学,还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农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它综合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方面的特点,培养既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发挥地方和国家之间、不同层次院校之间“中间站”的作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农学专业是以“服务地方农业生产、提升农学专业水平”为办学宗旨,以“拓宽农科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农科学生创业素质”为目的,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农科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r学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物理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子科学与工程的技能和方法。(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具备作物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7)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农学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因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突出作用。

3 该校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三专一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成立宜春学院。宜春学院现设有16个教学院、71个本科专业。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学、医学、农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是宜春学院的一个主要分院。其设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艺、园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生物科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是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的传统专业,是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2006年被列为宜春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1人;有博士11人,硕士3人,大学本科7人。在21人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0%。“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非常严重,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来源比较单一,造成“双师”型教师先天性缺乏。如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农业院校毕业后直接就上了讲台, 没有经历生产实践锻炼, 对生产、经营和管理不熟悉, 缺乏工程技术素质。而来自生产一线且具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尤其缺乏。 二是学校和分院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认识不足,长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计划,而且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双师”型教流失现象严重。四是受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学历要求和评聘职称面临的压力,科研任务重等造成教师提高“双师”能力的主动性缺乏。五是受其他外界因素如企业认识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校农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3.2 搞好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双师”型教师培养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还是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来说,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认识,积极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及早做出规划,制定培养计划,出台培训政策和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落实培训措施,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要鼓励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特别是生产实践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以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通过建设各种工程如师德工程、“强师”工程、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引进或合作工程、“以老带新师徒结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等,打造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教学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自我加压,端正认识,提高“双师”能力建设的主动性,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和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投身到生产一线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技术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学校要主动与农业部门或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对接。生产企业或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一切便利,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或到企业挂职锻炼, 锻炼其熟悉掌握生产环节和技能操作,并加强指导服务。教师也要帮助生产单位解决面临的实际难题。

参考文献

[1] 葛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培养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3(10):88-97.

[2] 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23-125.

[3]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4] 沈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微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6-27.

[5] 华大龙,华山.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36):9545-9546.

第8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总感到腿部酸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肌体组织里积累过多会使人觉的酸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他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说不清道理,但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所有技术都是以理论为支承的。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到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9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科专业;教学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2-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农业专门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多年来农科专业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形成的轻实践教学体制、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限制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改革创新现有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把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一、改革专业课程实习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农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拓展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根据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布置有差异的实验,以组织组内、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加大实验室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验证性、观察性实验时间的安排与理论讲授进度对应,以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学生基本操作的技能,增强其学农的兴趣;考虑到农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作物生长季节的田间进行,针对农作物栽培周期较长,受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要相应延长。此外,还可通过教学录像,规范基本操作,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二、重视专业实习,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

专业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多数农学专业生产实习主要采取直接参加科研生产的方式进行,实习形式过于单一,结果导致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实践与创新潜能;另外,专业生产实习投入不足使学生能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对学生管理疏松,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专业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在实习期间,要现场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和成绩评定等事项,实习时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并认真按规定考评;加大生产实习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节均能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并且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全程教学,严格管理,深入学生实习场所,及时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为了保障生产实习的连续性,学校应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供本校农科专业学生实习,也可以与当地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使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且同时也给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三、严格毕业实习,培养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强调专业实践与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农科专业毕业实习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时间长达7~8个月,鼓励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各层次社会人物沟通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农学专业学生实多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完成其毕业论文,实习开始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指出将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同学生一起完成选题工作;题目选好后,让学生多方查找文献资料预先了解相关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实习开始前就能对自己的实习目的、过程、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实习动员,认真向学生讲述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考核的办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实习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随时检查督促学生实习日记、数据记录等相关实习资料,鼓励学生对所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与分析,尝试开始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教师要认真开展试验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通过毕业实习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培养科技写作能力

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多以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季节性强,试验周期长,而且只做一季试验,没有年际间的重复,试验结果受环境条件影响,所以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过程特别重要,要反复强调数据采集应当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处理,使学生明白不但关系到教师课题的完成质量,也与毕业论文质量直接相关,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与论文选题、设计方案、数据质量等好坏有关外,还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关系密切。实践经验证明,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为获取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采取师生互愿的原则,学生围绕着导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等研究工作并实地实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试验项目的取样、测定,室内分析等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初涉科研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写科研论文是很难的,因此教师要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反复修改,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五、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除了正常的课程与专业实习外,可以通过学校、学院和企业等单位提供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持,多渠道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或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申请,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关键技术和过程上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以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形式辅导学生的时候,形成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也能矫正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这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更合理的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还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农业相关生产单位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修订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对最后的实习结果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科研与创新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六、建设全面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具备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等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社会上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共同合作,形成有团队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保护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总之,农科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及在工作后的发展潜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实习的每个实践机会,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杨红,张桂权.关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2]康涛,彭泉开,孙荣玲.农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3]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6(2).

[4]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5).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1]4号文件附件.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