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85-01
李振村老师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为课堂增姿添彩,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笔者在本校举行的评课活动中,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鹬蚌相争》一课后,引发了几点思考。
【课的开始】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而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秦国国王野心勃勃,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一统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秦国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国力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口恶气。秦王听了这事后大喜,他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就要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急忙去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便使得赵王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一个故事居然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反思】
一位教育家说:“兴奋与激动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始,教者抓住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使课堂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情感,师生间有了心灵的共鸣。而故事在关键处却戛然而止,教者抛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达到未见其文先知其势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课堂出现了全班学生专注阅读的场景。
【课中演练】
师:鹬啄蚌,蚌夹鹬,一来一往,互不相让。他们一开始争斗时是怎么样的?咱们分角色来朗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生分角色朗读)
师:对“鹬”的引导――多么鲜美的蚌肉,可惜它死死夹住你的嘴。你会甘心吗?对“蚌”的引导――现在鹬就在你的面前,它一心要啄你的肉,你会怎么样?
(“鹬”和“蚌”激烈地争吵,互不相让。双方开始时是大声地呵斥对方,而后争吵声渐渐变小)
师:“鹬”和“蚌”后来感觉怎么样?
生:太累了!我都大汗淋漓了!(学生趴在课桌上,有气无力状)
【反思】
在学生分角色读“鹬”和“蚌”争吵的对话时,教师要言不烦的点拨让学生感悟并读懂语言文字,走进故事体验“鹬”和“蚌”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鹬”和“蚌”激烈地争吵,双方僵持不下,随着争吵的加剧,“鹬”和“蚌”精疲力竭,声音越来越小。在这一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被深深地触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威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含义,更深刻体会到,正是因为它们互不相让,只顾眼前利益才落得两败俱伤,最后被第三者――老渔翁捕获的下场。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建立在即时情境体验当中,真正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
【课的结尾】
师:当年苏代给赵王讲的就是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后你会怎样想呢?
生1:真是多亏了苏代的这个故事。要不然燕国和我们赵国就真的成了秦国的“瓮中之鳖”了!
生2:看来我应该多读一些书,才能见多识广啊!
生3:古语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原来小故事中也蕴藏着大智慧!
……
师:小故事蕴藏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师(出示著作《战国策》):“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就是出自这本著作。(出示“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寓言故事)你们听过这些寓言故事吗?这些故事也是出自这本《战国策》。这部著作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寓言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大家课后多读一读这部著作,一定能从中感受无限的精彩!
【反思】
卢梭说过:“当我们没有回忆线索的时候,是很难把孤立的事实和论据长久地记在心里的。”通过一节课的文本学习,教者在课的结尾密切联系开头的故事,抓住揭示文本核心内容的这条线索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后你会怎样想呢?”学生通过深思、交流,不仅系统地归纳了故事内容,而且通过入情入境的师生对话深化了对寓言的理解,使整堂课首尾呼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理解寓意之后,教者进一步介绍《战国策》中更多的寓言故事,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入口,把学生的思维和视界引向更开阔之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一、 “剥珍珠”要不得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位渔夫捞到一颗晶莹圆润的大珍珠,但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想,如果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就会完美无瑕,价值也会不菲。于是,他开始耐心地剥珍珠上的黑点。可是,他去掉一层后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后黑点还存在……最后,他终于去掉了黑点。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那颗硕大的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读罢故事,笔者想到了我们的教师管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就是那颗硕大的珍珠,而不少校长扮演着剥珍珠的渔夫的角色,总是不辞劳苦或不遗余力地想把教师身上的“黑点”剥掉,以为这样教师就会没有缺陷,就会符合“完美”教师的标准。殊不知,学校领导这种一厢情愿的管理是得不偿失的,领导得到的是自己打造出来的“标准”教师,而失掉的则是更有价值的教师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思想,以及教师用自己的经验、个性审视生活和世界后产生的教育行为和智慧。当前,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那么我们评价教师是否也不该用一个标准呢?毕竟教师成长经历、学习背景、认知特点、个性风格迥然不同,怎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呢?
然而,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喜欢“剥珍珠”,总是苛求教师成为“完人”。某乡村教师善于钻研思考,公开课上得不错,教学成绩中等偏上,自己勤于笔耕,且指导学生发表了不少作文。县里评选名师,该教师积极递交相关材料。没想到中心校领导直接把材料拿下,理由是近两年该教师的教学成绩未获得过县第一名。县上评选名师的文件上赫然写着成绩达到县同年级同学科前60%即可。某校长常对王老师说,你课上得好但还要把反思写好;对李老师说,除了成绩好还要会上公开课;对何老师说,反思写得好还要学生成绩好……总之,他只看到教师的不足,看不到教师的优点。不可否认,每个教师都有优缺点,作为管理者应该多看教师的优点,让教师朝着自身优势的方向发展,且发挥到极致。换言之,就是让教师沿着自己的特长发展,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比如,教育教学文章写得好的就把写作发挥到极致;擅长公开课的则好好琢磨在公开课上有所成就;抓教学成绩有办法的就下足功夫抓成绩;管理班级有妙招的则可以打造自己的班级特色,力求在班级管理上有所建树。如此,一个学校既有文章写得好的老师,又有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也有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还有班主任工作突出的老师。一句话,方方面面都有人才,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人撑得起场面,学校这盘棋就下活了。倘若我们管理者只盯着教师的短处与不足,那么教师会越来越没有自信。事实上,又有谁在自己的短处上发展,而最终有所作为呢?
因此,管理者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评价老师的工作,而是要着眼于教师自身的优势与特长,考量其工作态度和工作量以及工作业绩(不能仅限于教学成绩)。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在每学期设立一些特殊奖,比如最佳反思奖、最佳班主任奖、最佳公开课奖、最佳教学奖、最佳爱心奖、最佳读书奖,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以助于固化其优点,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走自己专业成长的特色之路。
二、 “放错位置”要不得
某部门有这样两个人:A整天忧心忡忡,一副杞人忧天的样子,走到哪里都是满脸的阴云密布;B一副伶牙俐齿,成天叽叽喳喳,张家长李家短,有名的“长舌头”。两人都让管理者颇费心思。新上任的一位经理知晓情况后,让前者管安全,后者做人事协调工作,两人在各自岗位上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颇有成效。此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优势,作为管理者要避其短,用其长,方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否则人才放错了位置便是庸才。
其实,学校管理中也存在这种把教师放错位置的事。章老师喜欢读书,文字功底扎实,偶有文章见于报端。学校刚好缺一个财务人员,就让其管理财务。财务工作对章老师是陌生的,干起来不是很顺手,刚开始他以为时间长了会慢慢熟悉业务,谁知还是隔三差五地出差错。章老师很郁闷,只好主动提出辞职。学校重用教师是没错,但是把教师放错了位置,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章老师到了一个新学校,校长发现他文字功底不错,就让其负责学校的校刊。章老师凭着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影响力团结了一批喜欢文学的老师,把校刊办得红红火火,大大激发了学校师生的写作热情,校刊也成为学校的一大文化亮点。此外,章老师还负责学校的教育宣传,该校的信息在各种媒体上频频亮相,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为什么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截然不同的作为呢?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是否能发现人才,用对人才,把教师放在适合其自身优势的位置上。只有把教师放在适合其自身优点的位置上,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特长和工作的有机结合,工作才会有成效。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人才是相对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一定的场合,一个人的长处被发现、发展、发挥出来,这个人就是天才。“所谓庸才,实际上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陈景润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却是一个研究数学的天才。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让姚明去参加100米栏,让刘翔去打篮球,他们肯定不会取得好成绩。前者身高是优势,后者速度快是特点,而放弃优点用自己的不足去比他人的优点,自然不会有好成绩。把人才放对位置,安排在适合他自己“特点”的位子上,这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三、 目中无“人”要不得
学校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师生的关注,哪怕是一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言辞也会给师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谨言慎行,每句话出口之前要想想会给听者带去什么影响,每个举动会传递给师生什么信息,是否有负面作用。如果一个管理者目中无“人”,没把师生放在“心”上,那么他说话做事就会不顾教师的感受,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这样无疑就为自己的管理埋下绊脚石。
某校开展教研活动,安排了几个会做饭的老师负责伙食。席间,大家边吃饭边谈论,其中一个教师说:“今天这个猪肝味道不错。”大家点头称是。没想到校长说:“可惜,做饭好吃的……到中心校去了。”众人一愣,听出了校长的弦外之音:饭做得好的都到中心校了,这顿饭味道不够好。现场气氛顿时僵起来。另外几个教师急忙圆场说:“哪里,哪里,好吃,好吃!”因为做饭的几个教师就坐在一起啊!
诚然,校长说的可能是实话,但是做饭的教师听了校长的话可能会想:做这种大锅饭实在不容易,我们忙活了大半天,浑身沾满了油烟味,却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校长你不表扬也就算了,怎么还拐弯抹角地批评?或许校长口无遮拦的话是无心的,但是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试想,以后谁还愿意去搞后勤?不如搬着凳子去听课轻松。面对满桌饭菜,校长是否应该多一些溢美之辞,甚至举杯共敬他们以示谢意呢?
无独有偶,某校长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大放厥词:有的老师不安心,不服从学校的安排,有本事你就像某某老师考走,考到××区待遇就好了!细细一想,校长的言外之意是有本事的都考走了,留下的都是没有本事的。这句话对教师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换一个角度想,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没有本事是因为校长没有本事,既然我们没有本事又何必认真干,何不得过且过。可以想象,这种高高在上的校长会引领出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当教师不安心或者不服从学校安排时,管理者是否可以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不安心,为什么不服从安排?是教师工作遇到了困难,还是家庭发生了变故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试着走近教师,与其平等地对话交流,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关心教师的生活,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为其排忧解难,这样教师才有心情、有精力努力去干好教育教学工作。
从某个角度而言,学校管理者掌握着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其言行举止不可任性而为,往往管理者的某句话就可能毁掉一个教师,甚至毁了一所学校。有境界的管理者不会觉得自己高教师一等,自己与教师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尊重教师,走近教师,与广大教师交心,成为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这样的管理者自然会得到教师的拥护,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四、 “不留缺口”要不得
一位著名企业家作报告时告诉听众,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圆,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下属,并非表示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而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观的圆满。当然,这种管理上的“缺口”有别于管理上的“漏洞”。“漏洞”是管理上的缺失、疏忽,甚至是一种失职,有时是无意识存在的;而留“缺口”是一种管理策略,充满了管理智慧,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学校的教师管理又何尝不是此理。
教师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综观当下的教师管理,却鲜见“缺口”的痕迹。某校新任校长很想有一番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处事雷厉风行,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任命了教务处、教科室、后勤办、大队委、财务室、伙食团、安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按理说各部门分工已经明确,且有相关责任人,校长可以运筹帷幄,把握全局方向,协调各部门工作。但是,校长似乎并不相信自己任命的部门负责人的办事能力,一件事刚布置下去,校长就会去亲力亲为,横插一杠子,这给部门负责人造成一种领导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简单 篇【1】大家好!今天我谈谈公民道德的一个话题——诚信。
说到诚信,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从中懂得了好孩子要诚实,不能说谎。我又想起了去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不久便风起云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年轻人抛弃了诚信,他错了。在漫长人生旅途,他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因为,诚信就是生命。若把人生比作树,诚信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滋润和庇护着它,失去这根,它就无以立足,它将腐朽堕落,失尽往日的青翠和灵性,沦为一根没有灵魂的腐木,苟活于世人鄙夷的目光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难受,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不诚信现象,君不见,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有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就造假酒;卖假烟……在我的身边,也有不诚信的现象,有同学使用拾获的同学的饭卡,有同学抄袭别人的作业,有同学在迟到登记中用别人的名字或谎称经老师批准,甚至有人盗用老师的名义上网,有部分同学考试作弊,以欺骗家长老师,如此种种,怎不令人寒心。
要知道,缺乏诚信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会受到惩罚的,是会受到社会谴责的。晋江假药使得了甲肝的上海人花钱买了怒气。晋江地区的财政收入连年滑坡。将本应喂猪的月饼馅用来生产月饼的南京冠生园被曝光后,没有谁敢买它的食品,最近只好申请破产。还有,我们学校上学期考试作弊的同学,也受到了处分。丧失诚信的教训还少吗?面对种种丧失诚信的现象,我要呼喊,”归来吧,诚信!”人们面对枯木,总是提倡环保,今天我也要呼吁一种精神上的环保:拯救自己,拯救诚信。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简单 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高尔基曾这样告诉他的儿子“假如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带上你的诚信,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很轻松很愉快”。人的一生,必定要经历许多事,到许多地方,接触许多人,我们靠什么来获得别人的信任,实现成功呢?答案只有一个:诚信。
小时候,听了无数遍“狼来了”的故事,从中懂得了好孩子要诚实、不能说谎的道理。那时候,诚信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经历了诚信对我的考验: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自己贪玩,没有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还撒了谎,影响了老师的正常工作。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教训,让我知道诚信的可贵,更让我明白诚信是做人之本,从此,诚信便在我的心中开了花,结了果。
曾经看过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在水中挣扎,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就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没有人会帮助他。
诚信是一个人的胸襟,坚守诚信是对生命的热爱。即使你再有鸿鹄之志,殊不知丢了诚信,人生之路又岂能长久的熠熠生辉呢?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可以温暖我们的整个人生!
我们生活在21世纪,诚信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呼唤诚信,我们的生活需要诚信。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仍有许多让我为之担忧的事情,因为他们失去了诚信,为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危害,甚至为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例如给馒头里放点洗衣粉;给猪喂点瘦肉精;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制假造假等等,这些行为让人叹为观止,更让我难以理解,在这些唯利是图的人的心目中,难道诚信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会发现,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历来都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追而求之,歌而颂之。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沉重,但是我们必须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来塑造自己,改变自己;我们更要明白,失去诚信会让人寸步难行,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学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吧,让诚信伴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用诚信来谱写自己的人生,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简单 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诚信校园行》。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可以维护公共秩序,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讲文明!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必定是一个懂礼仪,讲文明的人。回顾灿烂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拥有的骄傲,是“讲文明,懂礼仪”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大地再次披上绿装,我们也将迎来崭新的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作为学生的我们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创造文明城市期间,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阅读 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让学生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粗浅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第斯多惠曾说:“我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就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虽然短小,但都充满高度的思想、智慧,是作者心智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在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者成为文本内容与思想的共鸣者,从而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生发新的感悟,完成文本的再创造,这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创造性阅读就是把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挖掘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被文章所蕴含的美感折服,在享受美好情感的过程中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内心需求。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创造力。
二、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同时也在各种矛盾、疑问、困难的解决中丰富和发展了思维能力,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成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种质疑问难的学习经历,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积累。如《凡卡》一文,面对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思考:他爷爷是否知道学徒工的悲惨生活?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送他到城里去做学徒工?凡卡是真的在学习吗?他的爷爷为什么不给他另找一个作坊或工厂呢?凡卡正是像我们一样,应该读书学习,他的爷爷为什么却要他做学徒工呢?凡卡的信寄出后,假设他的爷爷收到了又会怎样呢?这样的信能收到吗?收不到凡卡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凡卡和小音乐家杨科的命运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领悟语文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凡卡的爷爷知道城里学徒工的悲惨生活,他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挑选之后才选定了这一家的,但是为了让凡卡能够生存下来,这也是无奈之举。即使他收到凡卡的来信,也无法把凡卡接回去,因为他无力把凡卡养大成人才送他走的。收到信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制度的罪恶,本应读书享受美好生命的凡卡,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思考。
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因此,学习课文时,我计划找到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来揣摩人物的优秀品质,即景美与人美并行!
他的语言简洁而且有思路,能根据单元导语去考虑单元目标,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很值得学习。但是,他在钻研教材时唯一欠缺的就是对文本没有独特的思考,没有考虑本文在承载单元目标的同时还有其独有的特点,必须引导他去发现!“再读读这篇课文,你觉得除了单元的总体目标,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特点呢?能谈谈对文中的‘老教授’的看法吗?”我慢慢地开始了和他的对话。
一位了不起的教授!明明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却把自己说成是个聋子,正因为她的“装聋”才使得一个“拉琴像锯床腿”的“音乐”逐渐成长为一个敢于登台在众人面前出色表演的人!
“了不起的看法!”我这样称赞道,“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到文章的主旨。但是,每个人的美好品质都不一样。《穷人》中渔夫夫妇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去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愿意,你就能为别人提供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只要乐于赠予,你就不穷。《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授甘愿放低自己,把自己当成‘聋子’去帮助一个普通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在启发我们,当我们身处高位时,怎样帮助别人才更有效,才能不伤害对方,才能保护并呵护对方的成长。文本的独有价值点在于老教授的‘装聋’。你抓住了‘聋’就把握住了文章的独特之处,这是备课的首要任务。”我很欣赏他抓的点很准。“那关于老教授,课文中描写的最多的是什么?”“语言。”他脱口而出。“你再读读老教授的语言,看看有什么感受。”我引导他开始慢慢地去寻找,去品味……
文中有四处写老教授的语言:“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四处语言描写都很平实。
这看起来平实的语言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地方,但是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老人的良苦用心。当“我”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连亲人都无法接纳时,“我”只好跑到小树林里去拉琴,但即便在树林之中也依然沮丧万分。就在此时,老人的话语出现在耳边:“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细细一品,最触动人心的词是“打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有着极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前后的对比中,才能感受到“打扰”一词的魅力。明明是小伙子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打扰”了老教授的生活,但是老教授却把“打扰”用到了自己身上,一个“打扰”就为老教授的出场定下了基调――放低自己,才能成就他人!我和他就这样慢慢地聊着,细细地品着,他一次次地感受着语言的魅力,终于他也有了独特的发现: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我们平时说话,一般情况下是要先称呼对方,再发表观点,而此时,老人先说“打扰”后说“小伙子”,这看似语序的变化其实也有老人的良苦用心,她要强调“打扰”,所以先说。
“联系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来思考就是独特的语文学习方法,而这种学习方法也恰恰是学生们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不正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吗?”我抓住他的这种独特感受马上去引导,帮助他把模糊的认识清晰化,他似乎马上找到了灵感:
把语言放在语言环境中去感受,才能品出语言的魅力。所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需要多种方法:第一点,充分了解作者的“尴尬”处境才能感受“打扰”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所以,品语言要联系上文,了解语言环境。第二点,要联系生活习惯对比,才能感受语序变化中的良苦用心。所以,品语言要联系生活习惯。
他兴奋着,我快乐着!他其实已经知道了备课的重点。教学不是照着参考书上讲的去教,而是要用自己独特的慧眼去挖掘,挖掘属于本课的亮点。教师自己的困惑点,学习提升点,都是可以和学生分享的学习点。这样的学习目标是在自己真正思考之后去确定的,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还有第三点吗?联系后文去想一想。”我继续追问。
她的身份!对!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说话时却如此谦和,朴实的“打扰”中有着最博大的胸怀。第三点,要联系全文感受,了解人物的身份,才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他的话语一下子被激活,从一开始的茫然与渴求的眼神到此时兴奋与快乐的话语,他感受到了品读教材、钻研教材的魅力!我相信,不用再多说,他也知道该怎样确定教学目
标了。
程老师,我今天终于明白了您一直说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钻研教材,找到文本独有的核心价值点”的意义。同样是人物的美好品质,但要考虑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其实,这里似乎还隐含着我们常说的“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的具体做法,没有这样平实而又准确的语言,怎能激发一个“音乐”的动力?其实,何止是这一处语言,像后面的“每天早晨”“谢谢你”这些很普通的语言里都有着无穷的魅力。“每天早晨”是一种约定,就是一种坚持;“谢谢你”是一份感激,也是一份鼓励……我知道了,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品语言”,在读中去品味,在品味中去朗读,朗读与品味浑然一体,才能感受到老教授的独特魅力!
这是个极有悟性的年轻人。我相信,这节课之后的很长时间,他都会沉浸于这次备课的启迪中。为了能更好地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我给了他一个建议:“教学有舍才有得,要有训练更要有检测。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要力求简约,要突出重点,把‘小语言’品好就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就能另辟蹊径找到感知‘大人物’的突破点。”我还建议他,如有可能,可以加入一个写话片段来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不仅会品语言,更会写语言,用语言,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他欣然接受,并且快乐地开始了备课历程。我虽然没有亲临现场去听他的课,但是,我相信,这节课对他来说一定有意义。赛后,我收到了他的短信,摘录如下:
然而,与喜人局面相伴而来的是诸多新的问题与困惑: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自由散漫,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这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丛生、疾病缠身的根本原因何在?为什么语文教学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反思,以期拨开迷雾,澄清认识,促使语文课改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早日走出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困境,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行。
一、缺少辩证思维,导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通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的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众多,涉及面广,当然需要我们以联系的观点谨慎对待,以辩证的思维准确把握,尤其是对待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多元感悟与尊重文本、改革与继承等一系列复杂关系,更需要我们运用互补的观点正确处理、把好尺度。可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当需要在语文教学多种要素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寻求平衡的时候,当感到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因而有所强调的时候,一些老师便失去耐心,浮躁焦虑,置辩证法于不顾,又开始采用将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运用将一切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公式解决问题,用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使得课改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
1.学科定位不明,源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
,语文课程被迫驶上政治化轨道,语文课甚至易名为“政文课”。为拨乱反正,语文教育界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语文教学开始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道路上快马加鞭,繁琐分析,重复训练,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熏陶,本应审美的、诗意的语文丧魂失魄,失去应有魅力,沦为脱离人文精神的、单调的纯技能“操练”和形形的“文字游戏”,最终引来上世纪末全国范围内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在大声疾呼语文不能没有人文性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学科目标偏斜给语文课程带来的种种弊端。
近十年时间过去了,经过课改风雨的洗礼,语文学科的目标、任务应该清楚明了了。可我们听到的仍是一片指责的声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批评“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声势,拨乱来拨乱去,改革来改革去,可语文教学仍然忽左忽右,一会儿追求工具性,一会儿偏爱人文性,始终找不到准星,找不到自身的坐标,坚守不了课程本位,干不好本职工作。个中缘由,的确值得好好追问、反思。在特殊的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感到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因而有所强调,这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强化了“此”,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否定“彼”。“此”是整体中的“此”,“彼”亦是整体中的“彼”,亦此亦彼,方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如果认识上非此即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当然难免会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落得顾此失彼的下场,语文课改也会因此陷入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的窘境。
实际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绝对排斥、水火不容的关系,恰恰相反,只要认识对头,掌握分寸,它们完全可以融为一体,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二者是统一的,是一体化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可偏废,也不应分离。
2.师生关系失衡,源于学生主体同教师主导的对立
新课程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是素养本位。这就要求教学的主要方式不再是知识本位的灌输、能力本位的训练,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让他们自主建构。为此,必须讲究民主,牢固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的思想,尊重学习主体的独立性,重视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习惯了主宰课堂、贩卖知识的一些教师,一下子不能适应师生角色的巨大转换,无法辩证处理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以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教学放任自流、教师无所作为,于是师生关系失衡,语文自主学习被演绎为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自愿学习,结果该深化的得不到及时深化,该提高的得不到有效提高,课堂看似热闹,学生的自由度看似很大,自主性貌似很强,但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散漫,参与度低,效率不高。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否定教师的主导性,损害的恰恰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物极必反,辩证法就是如此无情。
其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性,自主学习若想上升到更高层次、更为有效,绝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鼓励,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诱导、引导、指导、辅导。这对教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习方式偏执,源于探究性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排斥
课堂学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或者称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针对过去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状况,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老师没有吃透课标精神,以为探究性学习是唯一有意义的即最好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无意义的即应被淘汰的学习方式,于是将接受与被动相提并论,将讲授与落伍画上等号,上课回避、害怕讲解,拒绝、排斥接受,结果导致探究性学习泛滥成灾,问题多多:一是探究泛化,探究性学习成了每个环节必用的“万金油”;二是随意探究,一切跟着学生走,结果探究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三是注重内容,忽视语言,将说明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科学课”,将叙事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故事课”、“思想品德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事实证明,矫枉过正、极端冒进是要不得的。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既有独特价值,也存在局限,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能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最好的方式只能对特定的内容、特定的对象而言,只有适应特定内容、特定对象的最好方式,没有适应一切的最好方式。课上究竟该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要由教学目标、课文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客观条件决定,因人、因课、因时制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调一种排斥另一种。
4.文本解读随意,源于多元感悟和尊重文本的抵触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只有重视读者阅读对文本意义的创造与建构作用,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揭示文本的潜在意义。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多元解读。
一些人曲解了个性、多元、创造,以为个性解读就是随意解读,多元释义文本就是无限衍义文本,解读的创造性无需顾及文本的规定性,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惊人发现、感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老太婆的贪婪被解读成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为可以使其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因此被解读成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背影》里翻越栅栏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水浒》中打虎的武松触犯了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解读文本就是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有一点却被不少人忽视了,对话不仅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文本是个潜藏着巨大可解释性的主体,但读者在对它作出解释之前必须先要听听文本向他说了什么,这样才能找到对话的“话题”,读者与文本才会有“视域融合”。像以前那样唯书是从,以为解读就是复制文本的意义,显然不是对话;但像这样唯读者是尊,以为解读只不过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投射到文本中,也不是对话。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它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一切解读的创造性,当然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先决条件。将多元感悟与尊重文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错解为互相抵触的关系。以为多元解读有绝对的弹性,可以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天马行空地曲解误读,这就违反了对话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教学,自主学习,探索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②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③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既参与了学,又参与了教。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很必要的,“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而且也能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以前在教学中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三维课程目标变成一维目标,不太注重探究方式和探究过程,把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其性质是一种有序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它既是人发展的内驱动力,又是人发展的有意识的目标,包含着人的理想、欲望、情感和意志。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以积极的进取心态,深入理解课标,研读教材,努力探索,注重专业成长是自身发展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在三个层面:①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②物理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和提高,逐渐积累富有个性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③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物理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点燃自我成长的激情。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自主学习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自主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这是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牢固树立教材是素材、学本、平台的教学理念。从过去的教教材、学教材变为师生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目标的落实,体现教师的素质。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成败。故而,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确定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人格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程,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要真正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1)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不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课前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兴趣、爱好、特长,更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只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课中对每位同学对症下药,以至于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2)正确引导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感情活动,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心理真正发生变化。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将饱满的热情和甜蜜的微笑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努力学习、快乐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帮助,以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还应切实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要充分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使师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中进行教与学。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兴趣,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保证自主学习顺利进行。
2.2 努力营造自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师生和谐共振的双向交流关系,是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前提,教师应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抛开生活的烦恼和不快,把亲切和蔼的面孔与平和愉悦的心态呈现给学生,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点滴“闪光”,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2)教师还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学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讲为学,变练习为研究,变作业为实践。
(3)对于课本的主题图能用则用,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际的主题图就应该进行改编或重组,努力创设“以静化动”的教学情景。
3.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罗杰斯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在学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见解。每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对他们要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长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时,在创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外,还应要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合作。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充满快乐的。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因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教育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解相对运动时,可以通过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军射出的子弹的故事,让学生对相对运动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讲解液体浸润问题时,可以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使学生掌握产生液体浸润现象的条件。这样做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要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学生取得进步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上课不专心,无意注意占优势,再加上物理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根据这一现象,利用一些多媒体,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通过动态的演示,使教学活动由静止单调的语言描述,变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表演,让学生在游戏般的情景中愉快地学习。
3.2 充分自主,高效合作。
课堂“高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课堂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
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也可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教师适时引导;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3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定量学科,不少规律是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它的概念、定律、定理和结论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并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因而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回归到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才有活力,反之课堂教学就难以奏效。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获取前人创造和发现的结论,更要通过自己现有的思维和方法亲身体验创造和发现的过程。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下,产生了对学习知识的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学的互评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构建系统条理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充分发展。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的物理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教师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启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开拓思路,而且还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要调控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化。
3.4.1 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笔者考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学习优秀的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搭配,把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搭配,指导学生参与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步骤,克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意义的猜测。
3.4.2 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张”“驰”尺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准备阶段,笔者基本估计到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笔者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笔者就好像“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笔者就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笔者就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笔者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4.组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评价一般以激励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注重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的统一理念。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可围绕“是否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有浓厚的兴趣”等展开。在评价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反思的目标是对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思路、新方法学习新课程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掌握新学习法。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识和不断的反思后,逐渐把学习经历提升为学习经验,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学习与已经学习过的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以前学过的类似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还可给在课堂上思考片面、审题不清的学生创设一些反面知识情景让学生思辨,在学习反思中增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理解知识或得到完整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的评价分为研究过程评价和应用测试评价。研究过程评价主要从各小组探究的程度和是否提出或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来评判。应用测试评价题可由教师精心编制,也可由学生自己编制,所编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编题实践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和创新精神得以体现的最佳措施之一。
小组评价方式可用斯莱文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此种评价指用个人提高分来评价个人和小组。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设立一个基础分,这个基础分根据学生在类似测验中得分的平均分而定。学生为其小组赢得分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提高分,即测验分数超过其基础分的程。
总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但能教学生学会,而且能让学生会学,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石国利.物理课程初中物理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关键词:生本教育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和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归宿点。它的核心是关于“怎样看待人”、“怎样看待人的教育”的理念的变革。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生本教学”不但弥补了“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它带给现代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转变,即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化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教育规律,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和总结出适合本校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已成为摆在笔者学校每位老师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中职语文实施生本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经常出现“学生不乐意学,老师不乐意教”的现象,导致了教与学的恶性循环。学生不乐学,上课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应者廖廖;老师不乐教,上课照本宣科,毫无激情,让学生听起来乏味、无趣。教师们对层次偏低的学生群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纲要,对教材的处理力度不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学生的真正需求。
生本教育是对教育的重大改革。改革,首先应改观念,再改方式方法,这对中职语文教师不仅是一项重大挑战,也是一次改进自我的好机会,而且是救活中职业语文课堂的关键。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有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将课堂变“活”。生本教育是全新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释放学生,成就学生。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生本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尊重现实,进行合理分组。“自主合作”在生本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组分配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小组中进行。为了更方便进行座位的编排及小组内的课堂交流,我们设定每组4人,讨论时只需要奇数排同学向后转即可进行交流。也可以以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学生主动推荐产生小组长,然后对小组长进行适当培训。这样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发挥最大潜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有效地体现自主合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小组长的培养;二是小组意识的培养;三是小组成员的稳定。
2.了解需求,合理布置前置作业。在布置前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深入浅出地、趣味性地设计任务,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甚至忘我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以《隐形的翅膀》为例,第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前置作业一:“你知道《隐形的翅膀》是由谁演唱的吗?你知道她是哪里人吗?”(这些信息学生比较清楚,马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置作业二:“你最喜欢这首歌里的哪句歌词?请说明理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歌词有不同的领悟,他们会谈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思想和见地。)前置作业三:“你有自己的隐形的翅膀吗?请列举一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智力能力,所以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3.充分发挥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1)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笔者的实际经验是,小组讨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引导激发兴趣。全班有共同的问题,先是小组成员个体单独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讨论出组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讨论。第二步是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内再分解任务,各自完成,最后组成成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每个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生本课堂提倡教师尽量不要干预学生的活动,但这并不是说绝对不要去干预学生的讨论,适当的干预还是需要的。因为学生的讨论有时会偏离讨论中心,有时讨论会没有结果,此时,教师就应当进行干预,给以适当点拨,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解决疑难。
(3)小组管理要到位。要确定好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在小组成员中交流、讨论、辩论、朗读及代言人的选派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作用。划分小组要考虑到学生成绩、智力等参差不齐,注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发言机会,提高小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观念。
4.重视感悟教学,设计好拓展环节。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应该明确首要的是学做人,然后才是学做事,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语文得天独厚的德育内涵优势,设计恰当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引发学生的德育思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还是以《隐形的翅膀》为例,笔者设计了两个感悟环节。一个是:“你心中是否也有隐形的翅膀?如果有,是什么?”另一个是:“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悟收获?”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很有兴趣,思维很活跃,回答往往很令人惊喜。其中,一名学生在谈本节课的收获时说道: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翅膀,一双隐形的翅膀,它会带着我们飞向未来。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翅膀退化了,甚至消逝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信、用坚强去找回它,让它带着我们,走向更灿烂的未来。”说得非常感人,全班掌声雷动。
5.以生为本,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应该和专业相结合,重视专业特点,才能发挥其在中等职校的真正作用。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补充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内涵、专业技能要求联系起来。要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渲染职业氛围,创设职业情境,布置职业任务,培养职业意识,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模拟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在上《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张职业考核表,从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考核“我”的父亲在列车上的工作表现,并进一步引发学生联系本专业思考应该具备哪些工作素质。
6.及时点评,适当鼓励。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对于学困生及少发言者,教师还应通过适当的赞美给予鼓励。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一个月。”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发言能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重视,特别是教师的肯定,并将此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鼓励、赞美很容易成为良性循环的起点。在讲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有一学生评价金鱼时用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笔者点评时高度肯定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后,该学生发言更加积极,而且经常会用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语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N].中国教育报,200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