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培训逻辑思维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训逻辑思维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训逻辑思维方式

第1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一)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活跃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时,根本没有明确开展人事管理活动的目标,而是将人事管理活动置之于形式工作,没有对活动进行筹划和思考,导致整个活动失去活力,员工参与机会少,没有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和心理想法,没有形成一种互动交流和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重视基层工作人员思维的开发,不懂得利用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导致企业人事管理活动质量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

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人事管理活动,导致下面管理人员也不够重视活动的开展工作。管理人员没有将时间精力花费在活动策划工作上,而是更加关注领导的动向和决策,这必然导致整个人事管理活动效率低下,且很多管理人员收到传统思维的限定,活动开展的内容多半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高效开展人事管理活动

所谓人事管理就是指针对部门用人以治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法律对人员录用、培训、激励和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内部公正和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进行人事管理活动,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思维管理方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思维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员工更好地为位企业发展效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保障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能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管理人员要开发工作人员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要观察和贴近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各自具备的优点。然后定期开展基层互动交流活动,激励有才能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并且培养优秀员工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实现企业内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人员发展模式。

(二)科学管理思维方式,提高人事管理活动的质量

科学管理思维方式通过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发展对效率的追求,打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人力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抽象和分析方法,对人事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并且对影响人事管理活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要素,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规范中开展活动,使活动具有新意且不失大体。

三、结束语

第2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 数学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第三、创造性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对发散思维重视不够,今后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观察墙上的世界地图突发奇想: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竟如此吻合,会不会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呢?魏格纳的这种依靠灵感和顿悟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为主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诞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正是具备了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历史进步。试想若无第一件生产工具就无人猿区别;无冶铁技术就无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无蒸汽机、机器制造就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若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人类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尤其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 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 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 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 "有强烈而多 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 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4、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 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 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主动地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讲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式子f(b)-f(a)F(b)-F(a)=f′(a)F′(ζ)(a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么样解决问题。例如在高等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若a0,a1,……,an是满足的实数,证明方程a0+a1+……+anxn=0在(0,1)内至少有一实根。在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2)每种方法的条件、结论各是什么?(3)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4)本题应该用哪种方法?(5)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考虑?(6)是否可以判断根的唯一性?这样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而且类似证明根的存在性的题都会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简单的、直观的入手,根据数形对应关系或已有的知识,进行主观猜测或判断,或者将简单的结果进行延伸、扩充,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比如,从(xa)'=2x猜想到一般的(xa)1=axa-1(a∈R)。在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猜想它可能有型如erx的解,然后代入方程,确定出特征根r,即得方程的解。又如,格林公式是用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二重积分,在此基础上,人们猜想能否用空间的曲线积分来表示面积分呢?这种猜想导致了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公式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4.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寻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沿多方向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总结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如一题多解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应用。

5.充分利用逆向思维

第3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排列组合;中职生;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排列组合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排列组合是概率统计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高等数学的知识内容学习做准备。排列和组合是不同的问题,但题型多变,相互综合相互渗透,基本的分辨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排列组合时,要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培养自己的解题技巧,要明确是哪一种问题,排列或者组合,或者是两种问题的混合题型。解决问题时,要抓住重点,认清问题的本质,熟悉排列组合的击沉原理,充分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排列组合的解题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以其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中职生的逻辑思维。

一、排列组合概述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问题和数学思维,排列组合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身份证号、电话号、彩票等,各种号码数字与排列组合相联系。排列与组合是不同的概念,排列是有序的,是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是无序的,元素组成一组。学生要区分好排列与组合,才能正确解答问题,他们的区别就是有序与无序,相同点都是有特殊元素的时候,先讨论特殊元素。排列问题要求取出特殊元素后,进行排顺序。组合取出特殊元素后,不需要再排顺序。由于数学题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很多题目重点不清,需要学生自己分析,不要将组合与排列相混合。

排列组合题型丰富,问题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数学是有规律可寻的,学会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排列组合的问题就不是难题。排列组合题也有自己的规律,也需要讲究解题的策略和解题的方法。在解答排列组合问题时,常使用分类计数和分步计数,要依据不同的题型使用。在解答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目,然后判断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按照题目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和公式进行分析。将题目中散乱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抽象成具体的排列问题,或者是组合问题,有目标地有方向地进行解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

排列组合题型多变,常常不同的问题带有不同的限制条件,限制条件的解决是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不同的限制条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1]。第一,对于特殊元素,要按照先特殊后普通的思路解决。首先挑出来考虑,先安排特殊元素的位置,然后再解决其他的元素的位置。如果不是位置问题,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安排元素即可。比如八个人工作,轮流安排日班和夜班,按照不同的日期分,甲不安排在某一天的夜班,排班的方法有多少种。这种特殊元素的题目,一般就是先安排甲的工作,涉及到排列问题,排列完甲的工作再安排其他七个人的工作顺序。第二,对于组合的问题,注意题目中要求的组合数,通常使用分类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题目自己设计分组方案是解答组合题的重点,其中会运用到捆绑、插空等许多数学解题的方法,是运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判断。第三,对于排列组合混合问题,要先选择组合,后排列元素,运用分步法计算。比如五种水果种子选四种种植,种植的土地不一样,其中一种是必选的情况,要求有多少种种植方法。这种典型的混合题,要求学生重视解题策略,必须选择的种子先确定,其他的从剩下的里面选,选择方法很多,先计算选择方法。组合之后要进行排序,四种土地四种种子,按照排序的公式进行计算。一步一步,解题思路清晰,确保答题正确。第四,多种元素分类组合问题,要按照题目要求先分类,解决分类之后再分布计算。这种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在解题中可以尝试画出图表,通过图表清晰直观地分析问题,进行分类。要周密思考,灵活运中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第五,小团体进行排列时,要先解决团体问题,再将团体看成一个整体的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比如六只公鸡、三只鸭子放五个标号的笼子,要求每只鸭子必须配一只公鸡,有多少种放法。先选出小团体,鸭子和公鸡配合,再将组合好的小团体与其他的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明确问题,有清晰的思路,是解题的关键。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注意不要出现原理混用,主要是加法和乘法,这与学生的分析题目解决思路有关,是分步还是分类,不同的原则要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分类加法,分步乘法,原理简单,在实际做题中,由于题目的原因,加上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常常出现错误,成为学生解题的障碍[2]。

二、排列组合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在排列组合中,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强,简单的思维误区便会造成解题的错误。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由于问题的限制,很难正着解决问题,排列组合便是如此。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往往需要学生反向思维,采用间接的方法解决题目。正面解决相对困难,但是反面思考就会容易许多。排列组合锻炼了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比如组合公式的推导过程,组合的性质等都是如此。例如利用4、5、6、7、8、9组合新的自然数,新的数字不能重复并且必须大于460000,这样的自然数有多少个,这种问题从正面计算就比较难,但是从反面思考,比460000小的自然数只有开头两位是45的,通过反向解决很容易解决这种难题。

在所有的排列组合题目中,都是对一种程序的解决,都需要利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程序的问题,学生学的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程序思考模式,看到问题能够按步骤有顺序地解决,尤其是既包含分类计数的方式,又需要分步计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对解决数学问题有益,同时有利于生活中问题的思考和解决[3]。

排列与组合结合多种数学思想,比如类比的思维,转化的思维,归纳分类的思维,这些思维方式都促进了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排列与组合是不同的数学问题,在解决不同的题型时,需要中职生通过类比进行判断,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在计算复杂的公式时,常用到二项式的定理,二项式定理考查了学生的化归数学思想。分类问题比较常见,比如普通的抽查问题,合格品与残次品,50件中抽4件,产品共有5个次品,计算抽出4件中最多有一件的抽法以及至少有一件的抽法问题,通过分类思想,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排列组合中提高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1.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的理性认识过程,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判断和推理等基础上,对客观现象的能动反应。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能深入地认识和学习知识的本质。在中职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老师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数学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能动性的课程,中职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学习方法不同,思维能力不同,存在不少思维方面有问题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中职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排列组合的学习上,中职老师要结合知识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排列组合的题型很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越是被调动,越有利于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要打破中职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对排列组合有深刻的理解,不管题型怎么变化,条件怎么改变,解题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寻的,通过独立解题的过程,探究问题的实质,对知识进一步了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强化排列组合的对比

排列组合问题需要学生多方面的思考,需要学生加强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排列组合学习的知识目标,以及培训学生能力的目标[4]。在教学中让中职生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的知识是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应用基础的原理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排列组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排列组合问题中,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技术原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两种原理的区分也是解题的关键。其基础是对两种原理的理解,学生要学会自己分析,学会归纳总结。中职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要综合分析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贯通和发展变化。排列组合学习之后,要挖掘自己的思考和辨析能力,从中分析联系,总结规律,充分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

3.加强训练

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要适度加强对中职生排列组合学习的训练,排列组合题很多,解题方法各有不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类型按照时间段进行训练,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训练。比如捆绑法、插空法等,关于这类的题型很多,中职生只有多看、多学、多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虽然更具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关并广泛应用于其中。排列组合综合了多种数学思想,能够促进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兵,陈屏.排列组合的教学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2):17-17.

[2]王春梅.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技巧归纳[J].高中数理化,2015(1):21-22.

第4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笔者以“思维训练”为线索,搜集了近三年发表在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高中写作思维训练的课例,并对优质教学课例进行了梳理和观察,将思维训练课程归纳为两类导向,一是“思维唤醒情感”,二是“思维提升技巧”。

第一类导向偏向于解决写作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针对学生写作假大空等现象,这一导向即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内在写作动力的激活。在教学目标中的常见表述有:“开发写作动力”、“激发写作热情”、“体认生命与写作的关联”、“提升公民素养”或“养成对时事的批判思维”等。在这一导向中,教师尤其关注教学材料中情感价值因素,把学生的自我实现看作是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去考量,而不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发展的角度考量”[3]。

第二类导向则偏向回答“怎么写”的问题。常见的教学目标表述诸如:“加深思维深度”、“增加文章的说服性”、“突破套题思维”、“学会思辨地论证”等。这一导向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对具体范式的运用和迁移。例如有教师依托于议论的四种段落样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进行目的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即通过15个范式语段启发学生运用证伪思维、因果逻辑思维等技巧进行写作。[4]也有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矛盾思维写出深刻的句子,来实现语言技术层面的深刻性。[5]

两种导向都以“思维训练”作为课程价值的基点,所以它们都远离了以教师讲授和试题训练为主的应试主义取向,体现出了认知过程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结合。[6]相比于中国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写法技能训练,思维训练课堂确实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课程价值取向上。然而相比于西方,当前的“写作思维训练”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水平上,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完善。

(一)思维方式的教学序列无规范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抽象而复杂的认知技能,思维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流行于高中写作教学课堂上的四种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1)联想与想象,(2)比较与鉴别,(3)质疑与辨证,(4)透视与逻辑。

一方面是这四种思维方式的命名没有规范统一而带来混乱,诸如”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究因果“等表述,教师面对不同材料会有不同说法,就使学生陷入了概念的泥沼里。另一方面,这几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着合理的教学序列,目前没有教师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过总结。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选择教学的思维方法,往往与他们选定的材料内容有关,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写作课上存在多种思维方法的组合教学,缺乏长期的训练教材和计划。

(二)思维训练目标的混搭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无处不在的,发展水平的外显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正是由于思维的这一特点,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就会设计出一些伪思维训练课堂,即教学目标和思维训练目标是貌合神离的状态。

例如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思维训练目标是提高多角度思维能力,然而课程实践中却是由教师主导性地提示学生从材料的正面、侧面和反面去分析立意。[7]这样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的机会去主动锻炼多角度思维能力,本质上还是被动地进行机械化地模仿。

(三)思维训练策略的单一

当我们把这些思维训练的过程抽象化,就会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或是什么样的教学顺序,最终训练目标的达成唯依赖两种因素:一是材料的激发效益;二是教师的言语效益。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地分析这两种因素内的层次,进行排列组合的尝试,才能使思维训练的策略逐渐趋于多元化。

我们十分鼓励拓新,但对于思维训练课堂上习焉不察的环节,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那么这块高地的后来者们将很可能迷失在低效重复的境地。综上所述,“思维训练课堂”正处于大可钻研的阶段,期待尽快有研究成果能够为高中写作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参考。

注释:

[1]章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0月第10期第3页.

[2]薛朝玉.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责任[J].学语文.2015年第3期第11页.

[3]黄荣华.“这天”藏在哪里?――《12月10日这天》讲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30页.

[4]茹清平.议论文:要有思想的“含金量”――议论文段落写作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55页.

[5]张华.把作文写深刻――运用矛盾技术,写出深刻句子[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68页.

[6]李丽华 高凌飚.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刊.2011年4月第64页.

第5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科技英语不同于文学文本,不以语言的艺术美为追求目标,它在遣词造句上讲究逻辑的条理性与思维的准确性。科技英语用词准确、简洁规范、陈述客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其显著特点有:被动句多,名词化结构多,长句多。长句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科技英语在叙述上真实客观、思维严谨、逻辑完整。在事实推导过程中,为了完整说明理论的来龙去脉,往往采取一气呵成的方式陈述,这样,从句叠加的复杂句式结构在科技英语里极为普遍,修饰语的使用较频繁。并列结构、从属结构、倒装语序等是长句特点。因此,长句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译员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拥有精准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句子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翻译出通顺精准的译文。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文章中被广泛应用,是科技英语的另一个特征。科技论文很少使用人称描述某个客观事物,科技英语注重客观陈述、逻辑推理,避免表露个人感情,行为的执行者一般要隐身以避免主观臆断。这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很大区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是叙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科技文体,文章内容、观点与思想才是读者关心的内容,行文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被动语态普遍应用于科技英语中。更重要的是,科技文献强调研究成果、客观理论、科学规律,引导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在科技现象与过程上,而不是偏向于介绍发明者。科技文章结构严密、用词简洁、数据精确、表达确切。由于其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明晰,因此对译员的要求非常高。译员应该把握信息的逻辑关系,提高译文的客观度,力求译文表达简练无误、流畅严谨,不随意改动数据。

二、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在翻译界,“信、达、雅”是人们首先想到的翻译标准。对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还要把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科学研究前沿工作,把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译者要有扎实的英语阅读能力、丰富的科技知识,并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

1.准确无误译员应该对原文进行语言与专业分析,吃透原文,对译文内容不断推敲,确保译文简洁明晰、准确到位、忠实通顺,并与原文风格对应。原文与译文应该具有等价性,即信息是如实转换的,同时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原文信息。

2.连贯通顺英汉语言在词汇与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译员除了要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外,还要具备科技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快速的逻辑思维能力。译者要把握科技英语表达特点,注重逻辑缜密,使译文具备极强的说服力。译文上下衔接应流畅通顺,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3.科学规范科技英语专业性强、简练无误、客观真实。科学规范的术语表达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与可信度。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不同于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译员不能天马行空地自由翻译,也不能发挥主观想象,而应该用心钻研,熟悉科技英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用词规范。

三、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料的频繁交流,科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就对大学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但由于教师基本都是文科出身,对科技知识了解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对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能够胜任科学资料、合同与技术会谈等的翻译工作,由此看来,学校科技翻译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1.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合作,邀请理工科专业教师任教,传授科技专业知识,同时为老师提供机会,进行相关科技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教材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首先利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难度稍大的专业论文增加学生的科技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于翻译训练中。教师实施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组翻译训练,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与切磋,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互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对科技英语翻译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际会议与报告讲座,积极参加翻译公司的实习,负责一定量的科技翻译工作,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翻译机会与环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2.逻辑思维训练为了透彻清晰地表达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科技文章里的长句频繁出现。翻译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思维方式趋于感性。因此,在翻译训练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始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讲评译文,相互讨论,推导句子、段落、文章的层次与逻辑关系,在合作与相互帮助中,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引申和发挥。这一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中感受到乐趣与意义,又可以让学生逐渐习惯理性与逻辑思维。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不断训练与强化中得到提高。

第6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中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94-01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其中都存在着创造性思维,无论是进行学习、研究还是工作,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探索,首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多种构思和可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集中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有的放矢地总结归纳出化学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化学问题。

1.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让学生充分联想思考,拓宽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很注意抓住引起学生发散联想的机会,创造产生发散联想的条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产生联贯思索,从一种事物想到与其相近、相似、相反或其它某种关系的事物。如:由一氧化碳想到氢气,再想到氧气,再想到二氧化碳……进而,让学生把一些看似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实践证明,任何两个概念,只要中间加几个按一定关系联系的概念,都能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思维链。如:针对“复分解反应”与“电子”这两个离得较远的概念,学生很快通过不同的思维链将其联系起来,其中:“复分解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电子”就是一例。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的探索。例如,在“氯气的实验性制法”的教学中,老师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用什么方法制取氯气?使学生思维活跃、发散。 学生列出了:氯化钠分解,氯化氢分解,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等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深一层思考:若在实验室制取,最好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分析选择的依据。接着提出:选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又如何制得氯气呢?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创设探讨的空间,制造动手设计实验机会,针对学生的各种设计,启发讨论,不仅使学生在轻松的探究氛围中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积累知识、积极思维的兴趣,通过对同一个问题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索,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

2.1 通过类比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而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以旧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新知的实质性意义过程。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孤立的、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面,形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如高一新生对化学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他们不善于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学习新概念、新知识还缺深度。因此,在讲授新知时,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地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和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得氧失氧观点,举出实例: CuO+H2=Cu+H2O 引导学生先标出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引出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进而导出化合价升降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从而建立新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及时地巩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和电子得失守恒的观点;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及勒沙特列原理之后,可以让学生迁移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让学生深深地抓住它们的共同本质,将其熟练应用在有关问题情境中去。

2.2 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的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与学生总结好些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口语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化学问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情况,可用“高失氧,低得还”表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出四个字:“写、改、删、查”;电解池中电极名称也总结出“正、阳、氧”(正痒痒)三字等等。在高一新生知识基础较薄弱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些基本规律,并且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再如氮族元素的学习中,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核心、逐个学习各知识点,分清重点和难点,从结构、性质、制取、检验、存在、保存、用途等方面深化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线串联,表明相互之间的转化,最后组成有机的知识面网络。这样各个知识点就形成了脉胳清晰的逻辑结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呈逻辑化,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可采用此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方面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候俊荣:《浅谈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化学教学》,1997(8)。

[2] 赵颜改:《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化学教学》,1997(1)。

第7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法律逻辑 司法实践 现代逻辑

一、何为法律逻辑

目前,法律逻辑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提到法律逻辑学,仍被视为一个怪异且冷门的研究,许多个人学术观点大量存在。由于法学家们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一种方法论上,而那些熟通方法论的人,又未必对法律有兴趣,所以法律逻辑学的困难使其裹足不前。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理论基础就是形式逻辑所阐述的原理。”同意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并不具备什么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只是在形式上,运用逻辑原理在法的理论、法的规范和法的实践中的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在法律规范或法律活动中的应用。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现在很多学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而其作为逻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研究应是与一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相关联的。

由支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法律逻辑定义为:法律逻辑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

法律逻辑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

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对事实发现、法律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证成的规律、规则与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渐地建立以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传统逻辑与一阶逻辑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事实的发现、法律的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的证立之中。

二、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

美国的大法官霍姆斯断然指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的结论后,各种批判法律与逻辑关系的理论,在法律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许多有影响的重大疑难案件,形式逻辑的作用在下降,而本应独立性非常强的法律,却因其外在客观环境,诸如正义、人情、情势等因素的作用在强化。

于是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其对法律工作的影响并无法量化,甚至能感受其在法律适用当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对这种实践和种种批判理论对法律逻辑的影响很大,其权威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动摇。而且一度,在法学院的理论课堂上,逻辑与法律的密切关系被撕裂了,二者似乎变成了并不相关的两个概念。

一些法学类的高校专业课中并没有“法律逻辑”课程,即便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那么也是课时量、人员配备相对薄弱的。更多的是被作为选修课而开设,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都对法律逻辑学不重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法律逻辑学研究十分欠缺,还没有研究出适应我国法学教育的法律逻辑学体系。

在学术界,许多法律人总会提出:“现代逻辑对法律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似乎并不显著的作用也正是许多法学家并不愿意将精力投身于这一学科的原因之一。

现代逻辑提供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表达和分析思维的全新原则和方法,而这种思维是正确、有效地完成法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回答上述问题的答案,但是也许这并不能彻底消除对现代逻辑在法律中应用的困惑。那么,如果希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必须深入到一些相关分析之中,它们从多个方面证明了现代逻辑对法律思维的重要作用。

三、法律逻辑应当受到重视的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借助于法律逻辑,法律思维的合理性得到增强,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人的思维借助法律逻辑思维实现

法律思维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按法制模式的设计要求,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应该是借助逻辑思维规律来完成的。在形式逻辑中,有许多对思维规律构成了一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人们的思维,而这一点在法律思维中也不例外。

通过法律语言表达和法律思维是一个法律人存在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认定上述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呢?法律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即条理清楚。而法律思维则强调依据法律规范进行思维,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强调程序优先、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等。

此外,法律思维不能与人们的日常逻辑思维明显违背,对法律判决的结论必须是依据推理的方式逻辑地得出,否则判决就缺少了说服力。

(二)法律解释依赖于法律逻辑

现代法学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必须以法律逻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在解释法律的时候需要运用逻辑规则。法律解释学是通过彻底的理性本质与那些直觉的解释形式加以区别的,其是逻辑的解释。

近代成文法主义非常推崇法律逻辑,但是他们研究的是司法格式,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技术。这一点最明确的体现就是三段论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以司法中的三段论为例,通过在许多简单的案件中直接运用,便可以推出判决结论。部分学者认为80%的案件都可以通过三段论推理加以解决。而在法律解释中其明晰性原则也是靠三段论来支撑的,即对明确的法律就必须坚决执行,不需要解释的就不能随意添加意义,这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原则。而三段论的推理是法律解释的基本方式之一。

(三)法律逻辑巩固法律发展

法律逻辑可以巩固法律的发展,其可以在法律适用的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在法庭辩论中,双方辩论的逻辑是一种出自法律的论证和反驳,该内容并不关心立法者想什么,而通过这个案件我们能够从法律条文中援引什么。通过法律逻辑的指引是法制能够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在诉讼事实的论证问题中,人们期望通过了解法律上的论证的性质,继而推断出证明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并且证明的技术和手段是什么,要得出上述结论,就需要通过逻辑规则甚至反逻辑规则来证明证据的相关性,而这种结论的得出依赖于法律逻辑的运用。

在刑事案件侦查中,案件的正确侦查既需要侦查人员认真勘查现场、确定侦查范围、否定嫌疑对象,而案件的定论需要在掌握既有案件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追溯案情发生的真实时间、地点、作案动机等,再通过正确运用逻辑推理,对案件的性质、作案的手段等进行合理推测和断定。要从上诉案件线索中作出正确的侦查判断,就必须通过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理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得出,逻辑推理是分析案情、案件侦查的重要工具。

四、如何加强法律逻辑的适用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学者、工作者需要拥有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要素,其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法律逻辑的适用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呢?

(一)在态度上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

法律逻辑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人们适用法律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作用并不直接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被忽视。

如果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比作一座摩天大楼的话,那么法律逻辑就是这个法律体系的内部设计,只有当内部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的时候,这座大楼才会在时间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下,稳固地保持其体态。基础是每一个专业在达到巅峰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性,在态度上将其视为法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总体后,才会给予其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不能因为法律逻辑在表现出来的外在重要性不够明显时,将其忽略。只有真正地端正对待法律逻辑的态度,才能在接下来的法律逻辑教育及应用中使其得到发展,也为今后法律逻辑的适用提供了保证。

(二)在法律教学中注重法律逻辑的教育

在现在的法律教学中,对法律学者的法律逻辑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学校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使得法律逻辑学渐渐淡出了法律学习者和爱好者们的视线,然而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很好地应用法律,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逻辑是法治社会中法律评价的逻辑起点。在呼吁端正对法律逻辑的态度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普及法律逻辑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以使得法律逻辑学在法律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对法律逻辑的教育和研究,这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给法律逻辑在法律适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条理性和逻辑性是决定一件事情完成效率和效果的有效保证,在态度上端正了对法律逻辑的认识,在接受了深入的法律逻辑教育之后,我们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其实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多会应用法律逻辑,只是其表象并不明显而被忽略,然而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逻辑会提高法律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法律工作的质量。所以定期对法律工作者的法律逻辑进行培训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

后续的教育和学习,会使得在接触实务后的法律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以前所学习的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更好的改善。更多地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法律逻辑的适用价值,在更加有效地提高法律逻辑的同时,也会为法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基础。

五、总结

第8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儿童绘画;思维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6-01

儿童绘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训练:

一、加强观察力的训练

儿童观察事物持续的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有目的的培训、训练儿童观察能力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以此为中心环节带动他们的感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想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经常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人或事;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还时常提倡家长带他们去商场、医院、大自然中观察和体验,使儿童有兴趣去听、去看、去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大脑表象储存量。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多想象、多参与。如在“造型与想象”单元教学中,我由各种有趣的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儿童想象的欲望继而适当提供基本的基础造型(如各种不同植物形态)并与他们共同探究其结合方式,变化规律。通过表现故事形象,启发儿童抓住造型特点进行变化创造,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创造出有技巧、颇具美学效果、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体。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量观察,让幼儿从小尽可能多地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

(2)让幼儿多听故事,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

(3)丰富语言,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4)绘画,幼儿期小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他的观察力,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培训;

(5)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经常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让他们适当看些电视和电影……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能力。

二、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不断的进行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就使得创造性思维逐渐向高水平发展,并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在绘画活动《去太空旅行》中,我允许儿童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儿童以观看星星、月亮为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儿童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充分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儿童单一的思维方式,培训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儿童善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促进了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第9篇:培训逻辑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措施研究

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方式通常以班级授课制,教师主导方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试题训练和机械的训练来巩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是没有思想的机器。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着重探索我国现阶段小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小学计算教学的意义

小学教学是我国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我们通常称为初等教育。我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训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计算是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要给予重视。小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未来学习的基础,能够为将来进入中学和大学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也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此外,数学计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小学计算中的问题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都还不成熟,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小学生在计算中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点。

2.1知识储备量的不足

许多学生因为处于童年期所以自控能力不强,并没有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记忆。处于童年期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形式和学习的过程比较感兴趣,对于学习的内容兴趣比较薄弱,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记忆。很多学生在初始的口算时就学习得不太透彻导致了后来的笔算中经常出现错误,由于学生在初始的乘法表的背诵中经常出现错误,在后来复杂的运算中就无法进行快速的分割运算。比如学生在背诵中没有熟练的记住7×的那一个列,在计算题目如7×35时就没法进行快速的分别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大的概念记忆中没有清晰的条理,没法区分算法的运用顺序和运用方法。比如在计算25+10×5这道题目时,正确的计算方式是先计算(10×5)+25,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先乘除后加减的算法,但是由于如果记忆错误或者条理不清晰有的学生就会做成(25+10)×5,这就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

2.2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已有的知识对于新的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的经验对于新的行为的影响。当小学儿童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时就会习惯性的去运用,再说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忘记变通来达到正确的结果。比如:在计算30-5×3时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学生会习惯性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而忽视了现做乘法再做减法,就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3 应对策略

3.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要通过不断地练习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是基础,必须要首先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训练中不仅仅要注意准确率还应该要注意速率,要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这样才能做题目时快速的应用,提高解题的速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口算训练,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复习一下然后再进行教师抽查,让学生随时保持复习的紧张感。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作业,让家长协助学生进行背书,小学生自身具有惰性需要成人给予帮助。教师在教授了一个规律之后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比如先乘除后加减,要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插入让学生在脑海中保持对这个记忆的新鲜感。

3.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授了基础理论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论去自主解题,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4 研究实践

通过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试点,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按照正常的教学程序进行,另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按照所给策略进行教学,在两周以后分别进行口算和书面测验。口算以准确背诵所需要的时间来记录,书面测验以分数来记录,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将结果进行比较所得到的结果如下表1。

组别 人数 口算(min) 书面测验(分)

对照班 30 5.3 83.5

实验班 30 3.8 95.6

注:以上均为平均数值。

5 结论

我们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注意关注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加实际有效。通过本次的试验表明,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