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1.保护学生自信心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教学“位置顺序”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创设了小动物赛跑这一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情境。我便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发挥想象,用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使每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观看小动物赛跑比赛,并请我们大家当解说员。(出示主题图)看,我们已经到了比赛现场,谁能介绍一下场上比赛的情况。”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认真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比赛情况。这充分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开放的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捕捉生活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依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营业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4.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和练习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认为:“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例如,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后,有一个活动课——你说我摆,就是用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摆你最拿手的东西,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我把要求说完,还挂出了一些参考图,让学生看图模仿,并提示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创新。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过了10分钟,我请一组一组的同桌来表演。其中有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摆一个小狗吃骨头,先摆一个大长方体,再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短的一面的前面,当小狗的嘴巴,然后把2个小正方体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当作眼睛,最后把圆柱体放在小狗的嘴巴前面当骨头。有一组表演以后说:我们摆的是4人抬轿子,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的上面,还有一个球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做轿身,小棒放在大长方体的两侧做轿竿,最后用4个小正方体做4个小人抬轿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啊、房子啊、恐龙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上下、左右、前后,还有各种图形,和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同学们在玩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2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作为我国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课程,更应该增强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书本教学,而更多的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对于当代社会人才精英的需求。

一、简述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数学教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数学的发展是经历过长时间的考研而得出的真理,它的存在是经过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认证而得出的一些推理和论断,因此,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在传授关于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弊端,传统的数学教育首先将教育的重点定位于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高低,通过权衡学生的基本数学成绩而去断定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了数学这门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也仅仅注意了最终的数学成高低,而忽视了自己是否真正的将数学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否能够很好的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方法也是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去将数学成绩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使得高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作用,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真正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当今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

数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对它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革,使得数学的应用能够更好的适应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满足我们生活中的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能够更好的符合现在教育中所提出相关的素质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为我国市场上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人才精英。

二、如何培养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也应当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方案,以此来满足教育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符合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变成了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以得到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针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上。我们应当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便是将公式理论进行一定的梳理、讲解,之后,便通过一定量的例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课下,同学们通过对习题的大量练习而满足于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吸纳,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得学生造成一定的依赖心理,学生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就应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的讲课方式和不同的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于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的求异心理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一种数学题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思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一定的思维扩展,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再则,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分析,在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上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最后,我们应当学会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同学们懂得所有的解题思路并非知识单单的通过一些正向思维得到的,还有相应的逆向思维,从而扩宽学生的思维。

第3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 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中物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大学物理绪论教学的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学生综合实验素质培养 浅析大学物理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习题教学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分析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探讨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士彬,.: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EB/OL].http:///reports/201107/yxhy/2011-07/14/content_42

52985.htm.

[3]周志坚,等.“以学生为主体 教材为载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大学物理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第4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教育游戏 问题设计 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1]。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过程和高阶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学习,并反向学习高阶思维,利用同一过程的双向性,将高阶思维活动应用到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课堂内外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掌握。具有良好的高阶思维是学生处理综合事件成功的关键。

一、高阶思维与问题设计的融合

高阶思维具体展开为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领导力、交换力等。从斯腾伯格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思维三元理论考虑,高阶思维可归结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融合。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2]。分析性思维是传统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式,其过于强调分数的教学评价,在这种模式教学下,学生左脑活动高于右脑,过分依赖分析性的思维,致使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被忽视,甚至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思维的层次决定其运用问题的方向。高阶思维与问题设计的融合不外乎面临各种问题时的反应。理论学术的问题通常采用分析性的思考进行解决,但逻辑性不强的推理有时会将问题推向反面。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长于在普通问题中发现新意。而实用性为主导思维的人则在操作问题中发挥作用。思维技巧和学习技巧的共同体现是良好的思维方式的表征,其既可解决理论问题又可解决普通问题。斯腾伯格给出了七种技能,来应对各种环境下的教育游戏中的内容如何问题化,问题化过程应用何种策略和思维模式,这些是每个教师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时必须考虑的问题[3]。

二、教学目标三元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在面临实际教学时没有提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法和评价法。如果教师对于教学法希望采用通吃的做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能力,任何单进单出的教学法和评价法都不利于整体教学,必须因人而异。应该说,斯腾伯格的三元理论都是教学中需要锻炼、运用、提高的能力,可以应用于教育游戏的课堂,在设计的游戏活动中,包括一个分析的、一个创造的和一个实用的问题,这也正是三元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

游戏教学的目标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引导学生从比较、对比开始,通过问题最终深入到综述、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游戏教学的目标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造、发明、想象。如图2。

图2

游戏教学的目标强调实用性能力时,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深入实践、使用工具、运用自如。如图3。

图3

通常情况下,教师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会安排一系列的提问,诸如说话的是谁、做了什么事、这事发生于何时何地等问题,很少看到他为什么要做、这是有什么其他的结果、你对这事的其它想法等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的提问。但是如果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关键不在于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高阶思维方式对这些知识的应用。

根据罗伯特・F・马格设计的情境、表现和评价标准的三个目标形式,教学中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和标准作为学生的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表现什么,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学生的行为目标可以通过设定以下问题来实现:比较或对比……(分析性思维);你的选择是……(创造性思维);如果……你的选择是……(实用性思维)。这样的安排刚好与游戏多分支的设计相统一,给学生尽量多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三元高阶思维问题设计

问题的提问是教学进行的关键。其要求教师在掌握问题构架的基础上才能设计三元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有意义和有技术的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设计的优秀问题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三位一体”的问题观即“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问题设计模式适合高阶思维的提升[2]。问题的设计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将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科目标作为主要问题提出,设计分析性思维的问题。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学过程围绕强调学生“学”的中心,创造性思维及实用性思维的问题可以贯穿整个过程。教师问题为引导的过程,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地位,教师是教学的协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教学过程的起点,这时考虑三元高阶思维的分析性思维,用分析性的问题作为引导,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充分预估学生,从起点问题到生成问题,逐步过渡到创新性问题及实用性问题。

四、基于问题的高阶思维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学习哪些内容的基础上的。评价的依据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前期目标表述得清晰,后期评价就容易得多。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学生的表现目标是用陈述的方式来说明的教学目标,根据陈述的推理,可以明确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之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当然,陈述的课程目标需要层次化,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很好地从众多的课程目标中找准方向。教育游戏的教学目标是与课程目标相统一的,这样便于教师设计问题,完成评价。游戏的奖励机制是三元高阶思维导向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领取任务或完成任务来体现;另一种是从学生独立应用选择性反应和建构性反应来综合多个任务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等级来体现。

五、基于问题的教育游戏思维教学实例

高阶思维方式和技巧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化设计策略如何把握、游戏教学思维方式中问题化如何融入其中、如何聚焦于教学目标、怎样来设计和有效评价……这些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以小学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来简述其过程。

1.问题化教学目标

与斯腾伯格三元方式相结合,将高阶思维融合其中,来看以下表1。根据闽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第9~11课内容书写的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目标。

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在表1列出的六个教学目标中都有体现,可以加以整合,学生进入教育游戏教学之后,让学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角色要在游戏中完成组装一个机器人的主任务,及其他分支任务。角色通过与智慧博士接触,分阶段领取任务,到城外打怪物获得怪物身上掉落的配件(卡片),收集完成三大部分的配件(分析性思维),然后到机械师那里去完成组装机器人(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角色在领取任务前要回答智慧博士的问题,回答正确才可以领取到任务,否则只能重新对话(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问题化教学过程

“三位一体”的问题如何切近上述的教学目标?来看学科问题是“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发展过程、认识传感器”;学生的问题则是对新技术、图片信息和机器人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探究和好奇心,教师如果擅于利用,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贴近教学主题;教师的问题应该关注的是有效地选取游戏中的信息资料、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关、如何设计游戏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留有定性定量的数据足迹……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行为目标设计的方式,设计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将教师问题转换为学科问题。

3.问题化思维模式

如前所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普通的设计手段,如果应用于教学,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效果不会如意,这时教师借助提问的策略,与教学主题或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可以达到优良的效果。具体来说,教育游戏教学案例可以借助高阶思维的模式,教师从多维度、多视角抛出多个问题,如表2所示。

表2分析具体的教学实例,有效地联结思维方式和提问策略。

4.多元化教学评价建构

在表1的教学目标和表2的教师活动设计下,教育游戏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传感器功能的理解和作用的理解,同时,在游戏中设计评价活动,游戏结束统计结果评价学生。运用“内容标准”量规来评价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则应该设计“综合性标准”,包括课堂表现情况及围绕教学目标问题化中提出的游戏任务完成情况来设计量规。内容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均衡分配,同时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让评价更加多元化。

――――――――

参考文献

[1] 乜勇,王兰兰.认知学徒制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0(4).

[2] Robert J.Sternberg,Louise Spear-Swerling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第6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动手操作能力是技术课程培养优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发明创造的前提。要想一项发明创造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呢?笔者在此简述个人看法。

知识

发明创造是在前人的知识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各种新的需求;发明创造如果离开了现有的技术,或者说不继承前人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有所创新与发展。

有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靠的是灵气和运气,只要心灵手巧,加上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即使知识不多也会有所成就。这是一种误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提醒学生,进行发明创造之前,应系统学习有关项目方面的知识。这样,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就会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力

发明创造的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力”。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意识、创造的毅力与意志、创造技巧与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利用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其中最关键当属创新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调动各种机能,通过适当方式开发创造力,最终完成作品。发明创造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实际出发,不断获得进步提高,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再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条件

发明创造需要参与者具备内在的条件,即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此外,还需要具备外在的条件,即一定的经济基础、技术装备和社会环境。

进行发明创造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试验需要一定的材料与设备;这些条件若不齐备,发明创造就可能半路夭折。

发明创造的成功与推广还要以一定的社会需求为条件,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单靠发明家的个人奋斗很难成功。例如,我校学生龙超泽在2008年8月全国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凭借《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一举获得工程学优秀项目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以及本届大赛的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辉煌背后有着常人看不到的种种困难,他个人的成功也包含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付出,一个人单打独斗,不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成功就会渐行渐远。

信息

发明创造者必须信息灵通,准确、及时地了解有关的研究动态、社会需求动向,同类课题研究队伍的状况等信息,以保证发明创造成果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关在屋子里搞创造发明,一定会被时代抛弃。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如:购买了上千元的科技方面的书籍,订阅《发明与创新》、《科学大众》、《动手做》等杂志报刊,购买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光盘。

第7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 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

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 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 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 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 “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 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 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 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艺术美 创新人才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美的规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提高

美是艺术本质的特征。那么什么是美?或者说美的本质是什么?任何事物只要它符合美的规律,它就是美。

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列宁指出“规律是本质的现象”,任何事物的规律都关系到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内容和普遍性关系到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因此,美的事物也同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样,都是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总的来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内容和普遍性,那么它就是美的。

早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人类就已经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光滑与对称等的审美追求,经过漫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掌握美的规律的经验,并逐步形成创造美的法则。现仅就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几种美的规律及其创造法则简述如下:

1.1 和谐

美在和谐这个命题,远在西方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时代就提出,许多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都有争议或被驳倒,只有“美在和谐”颠簸不破,并成为人类孜孜不卷追求的最高境界,创造美中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是指任何事物构成和谐整体的各个元素,既保持各自的个性和独立,又互补,既对立又统一,即美在和谐整体。

在科学技术领域,如艺术设计要处理好人性化和生态化。人性化既要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又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人体现出完美合度的人性。生态化就是人对自然既要索取又要回报,使自然不被破坏,使自然成为自然,保持可持续发展。

1.2 调和对比

任何事物都存在既调和又对比的关系,如物体的形状有大小、长短、厚薄等对比;空间位置有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对比,色彩上有明、暗、黑、白、鲜、浊等的对比等。当对比不均称时,要用呼应、重复、次序等手段进行调和,使其均称美观。所以只有对比才有生气,有调和才能有秩序。任何事物只有当其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适合时,自然和谐的美才能产生。

1.3 均衡对称

均衡主要指对事物的平衡,具有稳定感。在艺术处理中主要对重、厚、大等的物体,使其稳定而不笨重;对轻薄、巧小事物使其稳定而轻巧。对称是指由两个以上单元形状组成物体,在一定秩序下向中心点,轴线或轴面构成对称,或旋转对称。均衡对称富有沉着而安静的美,和谐的美。

1.4 节奏韵律

任何事物不同要素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均可产生节奏韵律美。如在音乐舞蹈中,节奏韵律表现为一定的节拍、快慢、强弱。在艺术处理的事物中,节奏韵律主要表现为对不同要素作出有秩序、有规律变化的重复律。还有起伏律、回转律等显示节奏韵律美。

2 美的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美的规律和事物内在规律具有许多一致性,可以直接应用美的规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人性化及生态平衡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建筑工业及工业品的艺术已广泛应用上述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如建筑物及工业产品的形体设计广泛应用黄金分割技术,处理物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美的比例关系。

应用美的规律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灵感等创造性思维形式和美的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直觉思维是省略复杂的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过程,往往只按照已储存在大脑中的概念系统、经验以及事物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

其中有些直觉判断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如马克思深刻指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在创造,而人还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就是说人的创造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造,都是遵循美的规律,还是因为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统一性、和谐性、同美的规律的一致性。

应用美的规律时,要注意美的规律与事物内在规律的一致性,否则只是单纯追求美,符合美的规律创造,但不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会产生不良后果。如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慧星”客机,具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速度性能和非常新颖的流线型外观,但在窗户设计时为了照顾人们习惯心理获得美观的外形,把符合机身外壳受力规律的圆形窗口改为方形窗口,使飞机在反复起降时气压的急剧变化引起应力集中,导致机壳金属疲劳破坏,最终在1953年和1954年连续两次发生飞机外壳断裂事故而失败。

3 审美情感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3.1 情感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任何科学家、技术人员进行创造活动,取得重大的创造成果,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有情感。所以对创造者,有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要取得创造性活动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总体来说需要知、情、意的有机结合,依靠“智商”和“情商”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的。

情商一般包含观念、情感、欲望、爱好、喜怒、哀愁、情绪等,能了解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必要时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以坚定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挑战;能较好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以及人际关系等。人的情感是人的内在思想和外部情境结合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本质上也是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非理性因素。

3.2 情感的重要作用

3.2.1 情感和意志对支配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思想情感所支配的,情感往往又是动机形成的原因,意志则是行为的动力。如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愿意舍去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美国政府的种种阻拦,毅然回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各种困难,使导弹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3.2.2 对人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的思维是按照思维的客观规律进行思维活动,属于理性因素。但它会受到个人利益、道德观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影响,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有时起决定性作用。经过一些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当被试者,作不同道德两难抉择判断时,个人道德主要激活情绪脑区,而非个人条件,多激活认知脑区。因此,人的情感和理性思维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如对房地产价格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建了房子是为了赚钱,房价涨得越高越好,思想情感是趋向涨价。因此,对涨价的因素如成本高等,就考虑得多,甚至形成涨价倾向的思维定势;而急需购房者,希望房价降得越低越好,所以对房价高的成本因素等就考虑得少,甚至形成降价的思维定势;那么既不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是急需购房者,会考虑房价太低,会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不利,房价太高了,人民买不起房子,改善不了生活,因此,房价适当为宜。所以,对同一事物,由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不同情感加入会产生不同的思维倾向。

3.2.3 艺术情感对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作用

情感是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的重要特征。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贯穿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全过程。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审美认识而看审美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创造。在创造活动中注入艺术家全部真诚的情感,把现实生活中的美,以更加集中、更加鲜明的生活典型形象塑造出艺术的审美对象,更富有美感情感,更具有感染力。

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即审美对象。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艺术作品,首先在精神上感受到和愉悦,进一步理解美的精神,得到理性的满足。如对郑板桥的“墨竹”首先感到美、好看,使精神上得到和愉悦,进一步分析理解竹的挺拔、顽强、不畏严寒的特性,表现出人的气节和进取精神。在美感中渗透情感、美感和情感的紧密结合,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作品以丰富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们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振奋精神,鼓舞人们以坚强毅力去为国家、人民的事业奋勇前进,取得卓越成就。

创新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也需要情感,需要从艺术美中接受教育吸取精神营养。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代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刻苦钻研精神,感染教育人们,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向他们学习,去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帮助人们明确创新目的,增进动力,也从美感中诱发思维因素,增进创新思维的提高。因此,创新思维模式包括知识、思维等理性因素,也包括各种观念、信仰、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一个知、情、意有机统一的完整的系统。

4 艺术审美特征有利于创新人才树立创造性观念

创新人才应具有独立的创新精神,即要具有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已有知识和已取得的成效,要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常规习惯思路的旧秩序,敢于采取新颖的思路、新方法、新秩序,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敢于突破过去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能以超常思维提出新颖的思路创立新的理论方法等。艺术审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造性,就其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新颖的,既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艺术家的认识和审美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公共艺术课教育及艺术的创新和审美活动中,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培养独立自由的创新观念,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崔伟.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第9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口语教学,语音,课堂,口语能力

从多年口语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发现,口语测试中,多数学生英语发音过重且元音发音不太准确,语调也极不自然,没有语感,没有按意群停顿;口语测试且完全靠突击背书,回答问题过于简易、模式化。众多学生简述话题简述也很流利,但全是机械背书的结果,并不能真正显示学生口语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师应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抓好语音

1.把好语音环节

语音环节是英语启门教学的首要关。尤其是初一新生入学后,需全面学习字母与音标。教师需经对比和阅读活动,进一步带学生发准字母与音标。课中如,在复习音标/ai/过程中,可利用my,cry等引出生词“try”,可把它们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这样学生易读、易背。还可,通过表演对话,分角色朗读,跟录音读等诸多形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预感、语调。

2.循序渐进的进行语音教学

初中学生在学会四十八个音标后,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则,因此更易熟练记住英语单词。在学习过程中如five[f1v]是个开音节单词,元音[1]就是元音字母i其本身的读音,根据读音写出,辅音[f][v]分别与f,v相对应,以这些发音规则,很快很容易就背会单词了,还可杜绝字母错位的问题。

由此可见,英语语音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记住单词,还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其他知识。在学习过去进行时的中,现在分词的变化也充分用上了语音规则比如在重读闭音节时,词尾的后面如果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就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后加ing,这样学起现在分词非常容易。因此,英语语音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重重之重的地位。学生一旦掌握好的语音规则,就会伴随有相应的自学能力,独立会拼生词,接着迅速记住单词,进而加快学习步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营造宽松氛围,缓解焦虑心理

1.激励可增强学生信心

英语教师应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这样才促进学生大胆说、大胆交流并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如可培养学生英语课前大声朗读: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Today we are proud of our class.Tomorrow our class will be proud of us.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快、流、准”。

2.分组活动

小组可分3-6人一组,每组选一人做组长,进行督促、检查。分组活动可有助于学生紧张与胆怯,分角色扮演、对话、复述、辩论、讨论等众多形式活动,可有助于师生、生生交流与互动,从而学生能与愉快的氛围中说出,增强口语训练的有效性。

3.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口语交流作出积极的反馈。最好尽可能使用鼓励的语言。比如:You are great!Your voice sounds nice.Practice more,and you will be better next time.针对不太严重的口误,教师尽量不要中断其进行,更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多说,引导向正确的方向说,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使他们不再胆怯,从而杜绝“哑巴英语”。

三、 注重英语课堂活动

英语口语课在初中课程中没有专门开设,因而口语教学仅仅是穿插于阅读与写作等课型,与此同时,还与听、读、写训练相结合的过程中习得。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有心设计多样化方式来提高英语课堂的口语训练。

1.积极使用游戏

教学中贯穿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现在完成时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比较难的时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呈现几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呈现周杰伦不开心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猜测: Why does he look so unhappy?进一步学生用现在完成时引导提问、回答:Has he…?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答案各具特色: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表演一幕剧,关于河水一直被环境污染的,导致如今各种不良结果。学生扮演各种生物,引导学生说出,含有现在完成的句子。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2.多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