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第1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园艺专业;专业实习;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3-02

The Dem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and Employing Units i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orticulture

Tian J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The students in horticulture specialty have higher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demand than students in other specialty.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d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and employing units i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orticulture,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our departments.We hope we can provide some research direction to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e.

Key words:Horticulture;Professional practice;Demands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体系的逐步建立,北京农业的功能定位也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北京农业的转型,保障城市供给已不再是农业第一功能,其功能已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的融合,使城市农业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因此,如何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规律与特征:在调整中找准位置、在转变中提高质量、在教育中办出特色,培养出合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园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北京农学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1-2]。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率先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观。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设计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同时提出了“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培养观。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都市型高等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管理能力,建立相应培养体系和相应实践培养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

通过对北京市周边果园和农村合作社的走访,了解了北京市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定位,同时通过参与北京农学院现有实训课的教学,对此,本文提出了对现有园艺学科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园艺专业学生需求

1.1 考研学生 园艺专业学生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其中考取研究生人数大约占所有学生的30%。而对于选择研究生学习,这样更加有专业性的学生来说,更应鼓励引导其参加所有课程,深入的了解园艺专业,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现有实习和实训课程,使其明晰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中各种实际生产问题。同时可以根据考研学生的需求,除安排生产基地实习外,还可安排进入各实验室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使学生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研究学习中,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结合,并且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养成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本专业就业学生 在每年毕业的学生中,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占大多数,约50%~60%。在这些学生中,对实训和实习课程较为满意,并在实习单位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多安排一些实习,在实习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北京农学院的专业实习一般为90d,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在2~3个基地内流动,或者在一个基地的不同专业内进行流动学习;比如在果树生产基地学习45d,在蔬菜生产基地学习45d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整个园艺作物3大方面:果树、蔬菜和花卉生产,都有着全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便于学生在未来求职过程中针对自己的兴趣,对工作进行选择。

1.3 跨专业就业学生 同时,每年会有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进行就业。这部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课程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园艺产业销售,园艺企业管理等工作,使专业实习和实训能够与学生自己意愿结合;既能完成专业实习和实训的课程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用人单位需求

2.1 技术人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新技术推广到生产单位和农户需要时间较长,而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把新技术学习消化后,却缺少了对农户进行培训推广的技术人员。因此,园艺专业的学生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培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了解生产的最前沿走向;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的与农民接触,了解技术推广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2.2 研发人员 园艺专业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以及农户和企业生产过程中,都在不停的发现各种问题。经过对园艺生产企业和农户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研发人员相对缺乏。因此,回顾园艺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教学,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也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用性,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结语

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是园艺专业培养学生的出发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实习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收获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确定学生的技能训练内容,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扎实、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操作;并且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全程了解各项生产措施,并根据实际生产发现的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步入现代化的生产第一线,亲身经历实际工作中的环境,为下一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园艺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是重要的突破环节,重点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园艺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教学也更应该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联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园艺人才。使培养方向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应现在都市发展潮流[4]。

参考文献

[1]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与管理[J].2007,24(1):128-130.

[2]袁颖.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4):112-113.

[3]田佶.园艺专业“3+1”教学模式的专业技能训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3):166-167.

第2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increasingly demand high-level personnel stro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and promot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stat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tensify reform, to continue to improve. Based on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the status quo interpretation of lessons for current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o find a new path of reform.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招考制度 现状 改革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status reform

作者简介:赵亮(1985― ),男,汉族,河南汝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现状解读

1、招生规模保持稳定

2000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幅扩招,年增幅在30%以上,2004年开始增幅趋缓。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05年的117.2万增加到2009年的124.6万,录取人数从2005年的32.5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事实上,尽管我国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所增大,但是相对规模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研究生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仅为6%左右(见表1),这一水平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2、减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增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0年,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在2009年基础上按5%至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社会工作硕士、艺术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三类专业学位2010年将首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如此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专业课实行统考和联考

2007年,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三大学科开始实行专业课统考。初试科目将由4门调整为3门,其中政治理论和外语不变,两门专业课考试将合并为一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008年和2009年,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先后实行联合命题,统一考试。这一考试制度的变化,有助于推动学科命题的专业化、科学化,也有助于考生的复习备考。

4、继续扩大招生单位自

2005年,教育部对招生单位在初试中自行命题的科目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自行命题科目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个别专业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后可按二级学科设置。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改革措施,扩大招生单位自,由教育部批准的北京大学等34所高校继续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划线办法,提高科学性。

5、不断增加推免资格院校数量

推荐免试政策自1985年试行以来,作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一直延续至今,截止2009年,经教育部审定,全国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以增至229所。推免院校的不断增加,说明推荐免试政策值得继续推广实施,因为它一方面提高了在校本科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二、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可以视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考生、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招考制度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制定合理招生计划,优化招生专业方向

近年来,一些高校普遍存在一个导师带七八个学生的现象,远远超出了教育部所规定的师生比例。与此同时,在就业方面,许多研究生由于难以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合适工作,被迫放弃自身专业,而选择从事其他方向。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出我国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短板,造成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量”与“质”的失衡。要是这一现象得以改观,一方面要控制“量”,根据社会就业形势变化和未来人力资源预期需求,适时制定和调整招生计划,另一方面要保证“质”,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既要突出学科原有特色,又要体现前沿性和前瞻性。

(二)全面实行招考分离,加快推进法治建设

招考分离就是将招生和考试的权力交给两个部门,这样有助于提高考试质量和避免暗箱操作。我国虽然已经在国家、地方和招生单位三个层面实现了招考分离,但是每个层面都有所交叉,不够彻底。因此,“考”的方面,考试科目、形式、内容应全部由国家教育部和各学科委员会研究确定,招生单位不再介入其中;“招”的方面,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科研能力和生源情况,自主划定录取资格分数线,并对入围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和必要的专业考核。研究生招考制度仅仅依靠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控制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制度逐渐法制化,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制度的实施和变革提供法律依据。

(三)降低初试所占比重,强化复试考核机制

在如今初试、复试两阶段并存的考试模式下,为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现综合素质、发挥创造潜能,应适当减少初试的考试科目,降低初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把考查的重心放在复试上面。一是要赋予导师更大的权力,由导师或导师群体自主选择所带研究生;二是要促进复试形式多样化,除笔试、面试、实验操作外,可将一些人员素质测评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其中,比如心理素质测评、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等;三是要加强复试过程的监督和亮化,及时全面地公布复试结果,维护招考制度的公信力。

(四)完善调剂信息系统,确立灵活录取标准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采用的是网上调剂方式,但是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却屡屡不尽人意。首先,各招生单位应在处理调剂信息上,增加人员配制,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处理不及时,而延误了考生的录取机会;其次,应改革调剂程序,考生收到调剂单位复试通知后,不必要将初试试卷再转寄至调剂单位,如此考生即可以专心投入复试准备之中。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录取标准应该日益多元化,可以借鉴博士研究生的模式,通过向导师提供1~2份教授或熟悉考生情况人员的推荐信,对考生的性格、爱好、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等做出评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生的入学质量。同时,录取时不能唯“分”是举,而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选拔出德才兼备,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9

[2] 张阳武,蒋小明等.现行研究生招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36-140

[3] 江莹.试论研究生招考分离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36-40

第3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率 问题 对策

一、湖南省研究生就业现状描述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省自2008年始,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就业率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就业落差,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重视。

二、湖南省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现代社会,湖南省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市场对于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供是否能满足于求成为就业的关键。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向,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的关键。在我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学校和学生重学术研究,重传统积累,却很难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出现结构性失业――就业双方结构不对称,或者质量不相合的状况,出现的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是市场需求不旺盛,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某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缺失或大量过剩,包括技能型人才和非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研究生这种高层次理论型人才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就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符

我国研究生就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就业选择上,这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一,就业地点选择集中,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要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造成这些地方的人才拥挤和智力过剩,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一些偏远、经济落后的地方则人才供应不足,造成地区间人才结构的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二,就业岗位选择集中,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在2010届应届毕业生中,最理想的雇主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比例为27%;而愿意去民营和个体企业的比例仅为14%。而根据《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湖南省2011届毕业研究生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40.85%。

(三)学科差别明显,就业不均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本应适合社会需要,而不是盲目的扩招。我们从近几年湖南省研究生就业统计表中看到,面对历史学、哲学等就业率相对较低的学科,研究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以至于供过于求,就业率一直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2011年湖南省高校历史学、哲学、法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63.75%、65.37%、64.50%,而农学、工学、医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则达到了93.32%、90.96%、88.91%,农学与历史学相差了将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之间的差别对于就业的重要影响。

(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调查发现,有些人读研的目的是因为其并没有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选择读研是为了逃避就业的现实。虽然大部分研究生的短期目标比本科生和专科生明确,但大部分研究生不重视自己求学生涯的中长期职业发展设计与规划,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使得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在研究生期间不懂得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未雨绸缪,势必在就业的过程中因目标不明,定位不准,选择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这将影响他们的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最终影响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作为社会资本有利群体,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人脉关系帮助子女对职业的选择甚至是就业。决策的前提条件是他们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应对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

虽然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源源不断地,也能够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无法满足研究生人数的跳跃性增长。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从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更应该倾向于多样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弥补传统大众教育的缺陷。

(二)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湖南省高校众多,在校研究生人数在全国各省也排名前列,如何管理好和培养好研究生,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要本着对国家和社会及研究生本人负责的态度进行。其次,要适时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管理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灵活的教育模式,使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再次,要丰富社会实践,提高职场应对能力。高校也通过和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等的合作,组织学生实习,也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毕业研究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

(三)高校要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简单的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研究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研究生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学习中发挥特长,弥补弱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研究生找准定位,及时调整求职期望值,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抓住就业机遇。因此,高校要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拟定个人职业目标.及时修订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减少就业时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第4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GZZ15_100)。

作者简介:孙 伟(1972―),男,江苏睢宁人,教授,博士,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吕晓阳(1992―),男,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生物统计学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1]生物统计学包含了正确地设计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也包含了如何正确地整理和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正确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具有统计思维,开阔的思路,可以利用生物统计学原理指导实验设计。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针对农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把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科研素质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对研究生归纳推理思维的培养

具有生物统计学归纳推理思想能提高学生素质,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在掌握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后,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可以先通过统计学去分析,通过统计学思路逆向设计实验方案。比如验证FecB基因对产羔数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有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与无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就可以设计实验先检测母羊中是否含FecB基因,再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就能制订基本的实验设计框架。生物统计学给了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科研过程更加轻松、准确。

2.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与科研课题设计、实施等方面。生物统计学由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两个部分组成,通过试验设计能提高研究生设计科研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利用统计学方法能对课题结果进行分析。[2]

生物统计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导致试验误差,而试验误差是影响统计假设结果的重要因素。试验误差主要来源于试验材料的差异、试验操作水平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试验误差控制包括保持试验材料一致,最佳的试验设计,试验中只保持唯一差异原则等,[3]因此,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做到采样认真,操作仔细,善于思考,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水平的学习目的。同时,在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试验,能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还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试验材料中的潜在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根据现代科研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保证。[4]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一元统计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基本方法。

生物统计学是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进行实践的一门课程,所以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所需的教学内容,为此,通过统计软件的学习,可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实践课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以及MATLAB软件来进行生物数据分析,它们各有特点:SPSS操作性大,无须编程;SAS需要简单程序,功能更加强大;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程序和自编程序的功能。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生物统计学学习中很有必要。[5][6]

2.采取更加自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主要以概率论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理论抽象,学习时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复杂的运算方法,为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同时, 还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要求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通过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性的次数分布以及现实生活中班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全班英语平均成绩等实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统计方法;讲解t分布时可以通过画直角坐标看图进行分析讲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呈现出来。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更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实例法、图示法等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培养目标。

(2)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传统板书教学相对其他教学手段虽然费时,但针对一些重要的统计学相关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则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演示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层次感、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图片、影像、声音甚至不同字体颜色和背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7]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来开展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还能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掌握抽象的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借助科研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分析方法结合本专业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和解析,利用案例能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分析方法的使用技巧,在课堂上学以致用。通过熟知的理论和前沿研究,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4)运用连贯式教学手段,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的连贯性非常强,每节课都要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巩固,并且通过之前所学引出新的内容,使得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连贯的体系,教学内容难度层层递进,充分把握之前的内容,再由浅入深让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融会贯通,使学生从“学”到“会”,完整地掌握教学内容。

(5)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并不长,甚至很短,交流上的困难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留有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甚至会下滑。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老师不仅可以将每一章的内容到网上,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重难点知识;而且能加强师生间沟通,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提问,老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答并且布置作业,师生间的交流加强,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以往生物统计学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方法,主要注重对书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突击复习,死记公式,并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由于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除理论笔试外,还有计算机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测验和统计推断,并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分析,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平时对实际操作的重视。将平时作业以及上机时实际的软件操作技巧和统计分析结果作为一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也能提高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研教学相互促进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科研为例,做到随堂学,随堂用,同时可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利用统计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自觉地运用统计学,从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写作水平。

参与科研,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生物统计学知识在科研中发挥作用,除课堂教学外,到生产实践第一线设计试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验证FecB基因是否对产羔数有影响时,在试验前应正确选择试验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试验条件差异,保持唯一差异原则,并获取正确的试验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科研中可以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统计学知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的统计思维,逐渐灵活使用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悉、掌握统计学方法。同时统计学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自主地利用统计学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泽峰,张恩盈,徐辰武,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

[2]任 妍,许海霞,程西永,等.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 (4).

[3]李 辉,蔡惠芬,施晓丽.《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2014,(8):45-49.

[4]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6.

[5]李玉红,陈 菊,黎娇凌.提高《生物统计学》学习效果之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99-101.

第5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素质教育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身,研究生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日趋增加,新形势下社会对研究生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课题。

1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从本质上说是生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因此,研究生的素质教育,也并非普通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政治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志教育、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教育,总结起来,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综合教育。

2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自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的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培养制度,研究生的素质教育质量也随之稳步提升。研究生毕业以后,在国家各项事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教学、科研和部门的主要骨干力量以及学术带头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还在许多领域内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和现行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也已成为制约研究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因素。本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对研究生素质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部分导师指导不力,高校的育人环境有待改善等因素,都限制着研究生的自身发展。

3提高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途径

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普通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培养模式。可以说,研究生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来说,处于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潜能,将会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成为他们日后科研之路的良好开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既应当注重科学教育,又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应当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改革是教学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摒弃“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变为更适应时展、适应民族进步、更容易为研究生所接受的学术讲座,开展专家学者讲坛,向研究生介绍学术前沿、新闻时事,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为专家学者讲坛、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等形式,为研究生开展人文、科学、心理、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讲座,将实践类课程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临床技能考核等纳入对研究生学分的要求。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并且,将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职业需求、学习要求、基础水平等来决定自己要修的课程,实现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以利于扩大研究生的知识机构,丰富研究生的知识层次。

参考文献:

[1]孔素然,张艳芳.论研究生素质教育[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9 (S2).

[2]马秋丽.关于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3(6): 82-83.

[3]黄学,曾凡平.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6(4): 100-103.

[4]范荣,王长飞,王彦珍.关于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5(5): 86-89.

[5]侯建华.改善和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2006, 23(2): 92-93.

作者简介:

曾光,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16044;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9号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301。

第6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经济学是国家级特色学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最大的特色是每学期都会按成绩重新分班,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见的。毕业生中几乎会有1/3有资格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

经济学基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其奖学金多而高,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几率也非常高,但想进入这个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学不久参加分班考试,考试科目为数学和英语,前若干名才有机会进入基地班,所以想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开学时也要做好准备。

法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经常聘请一些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法官等担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届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习。

广西大学

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研究世界领先,有多项科学技术重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和加工基地,制糖业十分发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类学科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这个学科也是理工类的高分群,毕业生一般都进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工作。

广西大学的爱国民主记念碑

广西还是有色金属富矿之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之一,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是迎合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的需要,建设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科实行按类招生,在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出50名学生分别进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学习。

蒙古语言文学是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般的学校是没有的。大学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内蒙古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生态与环境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态学及农牧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科学群,本科设有2个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也实行按类招生,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10名学生进入国家生物学基地(生态学专业)进行学习,学制四年。

新疆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专业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高。

人文学院是由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中亚文化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的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学院,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旗舰之威”,位居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凭借地域优势,新疆大学的俄语专业也一直是王牌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民族学、法学均是新疆大学新增的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英语学科在国内小有名气,多位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对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刑法专业有一定特色,已经受到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认可。

电力与能源工程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关的自动化、采矿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也将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拥有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绿色药物工程也被列为“211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采矿工程、植物保护、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族特色氛围浓厚,朝语系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它的小语种也不错,亚非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延边大学依山而建

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就业很好。

医学院也比较有实力,临床医学和药学都不错,麻醉专业很好。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3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附属医院3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

农学是石河子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传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经贸学院下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新疆农垦经济、绿洲农业经济、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是海南大学极具办学特色的学院,办学模式灵活多样,部分方向还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进行广泛的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专业还是旅游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营销策划、旅游接待与高端服务工作。

海南省具有热带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大的特点,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就是针对这一地域特点设置的专业,现开设了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海洋学院。其中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还是我国农业部的重点学科,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园艺专业也成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此外,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也是特色专业。

青海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青海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成绩好的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和青海省资源开发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四系16个专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地方病学等特色学科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此外,资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青海的盐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盐湖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大有前途。

宁夏大学

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科目,以就业率高著称,在南京扬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业建立了理工科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宁夏大学前茅。

草业科学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担多个国家开发项目。

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十分特别,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时与信息和计算科学一起按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破专业界限试行“滚动制”教学,为三、四年级实行“分流培养”奠定基础。多年来还承担着师范生培养任务,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此外,宁夏大学的农学、生物科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学

藏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专业是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药学(药方向)学科是大学医学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自治区独特的地域和传统优势,将高原医学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藏族基因组学研究等相结合,而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目前与一大批国内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对口援助关系,并有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农学(植物生产类)和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界是很有名气的,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而且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装行业的目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国际品牌的会在这里举行。 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开设讲座。

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天然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学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还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几乎凡是与纺织有关的各种纤维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纺织工程实验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员的服装,东华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类,包括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也是不错的。

如果对电子、通信方面感兴趣,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通信专业录取分数在福大首屈一指。

第7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41-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1999年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然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滞后导致培养质量的迅速下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课程建设,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2010-2013年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根据亲身体验浅谈研究生教学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1 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建设欠规范

近年来,尽管学院比较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并制定了一些措施,但仍缺乏对课程建设的通盘考虑。我院学科专业较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控授权点较多,但课程建设基本上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来进行课程建设,一些学科如农产品安全与环境、农业信息化技术其课程设计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设计与作物遗传育种相同,课程设置区分不明显,缺乏专业自身特色和学科课程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严重滞后了学科发展,沦为了部分学科的附属专业。同时,存在着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导致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发展潜力差。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按照本学科导师研究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学科间缺少交叉渗透,跨学科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缺乏重视,实践性课程缺少关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同时课程开设缺少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学科负责人、导师主观认识和科研兴趣影响较大,某些程度上忽视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2]。对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有利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的课程设置较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仅有一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新进展,部分课程无教学大纲,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

1.3 教学内容陈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内容陈旧性问题日趋突出。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两门学位课程为例,《作物生理学》现在采用的是1990年出版的教材,而《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中的数据均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随着作物栽培科学的快速发展,其中的部分指标已不适合指导当前的生产实际,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另外,多门研究生课程无材,教师亦不要求学生购买相应教材,学生的知识积累主要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受教师的主观影响较大。

1.4 教学方式单一

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继承,忽视创新;重视讲授,忽视研讨;重视主导、忽视主体。这种教学很少有研究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研究性、交互性、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导致研究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效果较差。

1.5 教学管理松散

和本科生教学管理相比,研究生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从教学日历的安排,到教学过程中的调停课,以及最终的教学考核要求。由于教师多为业务教师,科研任务较重,甚至有教师随意减少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研究生主要以做导师课题为主,在试验较忙时请假次数较多,部分学生在外蹲点科研,导师帮助请假,不参加课堂学习,只是在最终考试时回校临时突击,导致专业基础不牢。且研究生部分课程以文献报告为主,学生在网上下载材料有时甚至不加整理就当成是作业上交,而教师审查不严,使这种现象愈显突出,有时甚至出现一个班两名同学上交材料完全相同现象。一门课程基本上除了安排教学日程以及最终的登记成绩外,教学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有的课程成绩在第一学期结束,但成绩在毕业时才由教务员向任课教师索要。

2 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对策

研究生教学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为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措施。

2.1 加强建设课程

研究生课程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突出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使本学科研究生了解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了解本学科的新信息、新内容、新方法[3]。我院农产品安全与环境专业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学科研究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建设了《农产品安全与环境研究进展》等三门课程,使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紧密契合,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欢迎。

2.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来进行,同时交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但应避免根据导师研究方向来构建。应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学院近年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开设了《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实验教材,对本学科的一些常用的测定方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进行授课,使研究生掌握了相关基本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学科教师集体研讨,使学科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和应用研究课程相结合,保证课程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每年7月份请青年教师、1月份请各课题组负责人开展学术沙龙,介绍相关研究进展,交流研究成果,并成立“农学讲坛”,不定期请获得重要研究进展的教师和研究生介绍所获成果,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

2.3 更新教学内容

研究生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步伐,领先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向研究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我院自2012年开始开展《作物生理学》教材编制工作,在集体研讨、结合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教材大纲,并已着手教材编制。各学科经常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特别是学科基础课程,在介绍课程最新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对一些客观评定标准给出新的参考指标,使学生既接受了学科的最新知识,并了解本课程相关参数的最新评价指标,有利于今后的科研发展。

2.4 改进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应快速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协调、互相重视,增强互动。研究生已具有独立思考和明确表达自已观点的能力,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生会在课前认真准备和理解相关材料,把握学科前沿,教师亦会有紧迫感,对讲授内容准备愈加充分和完善。同时研究性教学亦有利于研究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新的研究思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5 加强教学管理

为加强教学管理,学院建立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研究生调停课管理制度”、“学生上课请假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考试规划”、“监考规则”、“论文管理办法”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前应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参考用书,提交教学日历,并按教学安排进行课堂教学,调停课每门课不能超过两次,学生非特殊情况不能请假,每门课程超过4学时应重新学习,学院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不定期根据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统一安排研究生考试,并由学院统一调配监考教师,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向学院提交课程成绩以及成绩分析报告,一些调研报告类或研究进展类课程成绩导师应认真负责,利用论文系统对学生提交论文进行分析,并对相似度较高论文要求学生整改,学院应在任课教师提交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查,避免抄袭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蓉,魏永祥.谈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及素及其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40-42.

第8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农学专业 学风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1.引言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意思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所指的学风是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方法。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巨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它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文化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风、管理、服务等水平。

由于社会经济和世俗认识偏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农学专业并不被外界所认同,处境举步维艰,因此很容易造成学习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课本知识枯燥乏味、学习成绩平平等现象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我校相继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华南农办[2009]91号)《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华南农办[2006]15号)等文件,各学院也制定和出台了有关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实施细则,以制度为抓手,积极推进学风建设。

2.现状分析

2.1学生质量不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是传统农科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都比较系统与规范。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单一、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学生们对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差、成绩普遍偏低、综合素质能力偏弱、精神面貌不佳等问题,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农学专业学生课程成绩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农学专业学生在2009~2011年3年间,平均不及格人数为87人次,占总人数的9.95%,高于学校5%左右的平均比例。这一点足以说明传统农学专业学生在成绩上面存在劣势,继而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2.2课堂考勤不理想。课堂考勤是学风好坏最直接的现实体现,也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点。学院以制度形式开始进行课堂考勤工作始于2009年秋季学期,主要建立了以学生工作办公室为最高机构,以学生会、年级、班级、班主任、任课老师为具体实施者的课堂考勤体系,按照学校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以任课老师和班级学习委员为课堂考勤记录登记人,班长或团支书为班级监督人的架构。诸如:在2009年年旷课129人次,请假、迟到、早退169人次的情况下,在严格推行课堂考勤一年后,2011年全年仅旷课43人次,请假、迟到、早退70人次,降幅为300%和241%,这种变化足以说明狠抓课堂考勤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

2.3科技创新项目不佳。创新项目是学生们培养创新能力、思维,提升专业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也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深造、创新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同学们对自然类科技项目兴趣较大,虽然在教师指导、硬件设备、跟踪反馈、创业等方面比较薄弱,但成果形式(论文)的体现还是比较理想的。诸如:2009~2011年间,农学专业学生共有科技项目立项84项,参与人数34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02%,副教授以上指导老师有60人,配套资助金额达11.46万元,累计发表专业论文23篇。同时也为学院的本科教学年度评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考风考纪建设不力。考试是检验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标准之一,考风则是反映学生学风好坏的一个方面。农学专业本科生近两年来在考风考纪方面总体上表现出良好,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虽未发生,但有些学生考试动机却不纯。其中考试的抄袭与论文仿作偶有发生,期末考试的高科技手法作弊等都反映出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对策研究

3.1扩大招生生源,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农学专业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发展,从历年招生的生源信息来看,多数为调剂专业,客观上成为专业思想不稳固的诱因。因此,充分展示农学专业的学科优势,扩大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加大农学专业的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采取深入到各地中学进行宣讲,加强农学专业的宣传,让更多的考生清楚并了解农学专业,并在此方向有所发展和成就。

3.2完善考勤制度,公开透明,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是保证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的好帮手。在学校有关制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严格的考勤实施办法,目前采取的办法主要包括:每周一报制度、宿舍区公布栏公告、学院网页公告、学院和学校通报批评和违纪处分、与家长和本人沟通教育等。经过三年多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从2009年度的9.95%,下降到2012年的5.8%,同比降幅172%;同时毕业率从2009年度的13人,下降为2012年的3人,同比降幅433%,充分说明了考勤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效果。

3.3深化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善始善终。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外,科技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推动作用。历年来,学院积极推行金穗科技计划、红满堂科技项目、丁颖杯科技项目、挑战杯等不同级别的科技立项,还鼓励农学专业本科生结合毕业论文和实验参与到教授和研究生们的科研课题中去。这样不仅能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技能,还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起到领航作用,为他们以后走上科研道路与品德培养打好基础。

3.4狠抓考风考纪,诚信育人,赏罚分明。考风考纪是检验一个合格大学生和高校的现实指标之一,其能直接反映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农学专业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更应该在检验标准的这个环节把好关。因此,良好的考风考纪是我们所要宣传的重点,也是加强农学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和做人的重要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地重视和严格地执行,为学生的成才做出贡献。

4.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对于传统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尤其如此。学风问题是学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战略人才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除了依靠必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之外,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关怀,通过教师的优秀品德潜移默化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现代农学专业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前进提供新鲜的养料。

参考文献:

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6):72—73.

李树林.影响本科生学风现状主要因素与实证分析.黑龙江高校研究,2009(4):128—130.

缪勇等.高校院校学风建设的原则与途径.文教资料,2012(3):120—121.

第9篇:农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