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4月份文明办检查后,我们针对提出的问题已和有关部门沟通正在积极整改。
一、辅导站未挂牌运行情况。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牌子原先就挂在晋城技师学院培训中心大门外(检查当日检查人员没有到大门看),现在培训中心大厅内的指引牌已增加辅导站咨询热线电话0356-3198859、2294919,心理活动室增加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活动时间。
二、功能室未挂牌,没有核心价值观宣传。
原先共有3间功能室,通过市文明办和技师学院沟通,现已增设为6间近200平米,设定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阅览室),沙盘室,宣泄放松室四个功能室六个功能区,现正在装修,预计7月5日前装修完成。室内核心价值观宣传图片7月5日前上墙。
三、未公布接受咨询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服务方式。
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指引牌上公布了热线电话0356-3198859、2294919。建立晋城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微信群(目前群里有481人),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站微信群进行一对一网上咨询服务。
四、走廊内没有宣传图片。
现正在装修过程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走廊的心理健康活动图片已设计完成,装修完工后一并完成。
五、未提供心理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50年的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2007年由大嘴社区的三所小学合并而成,覆盖大嘴社区的五个行政村。校园占地20332平方米,建筑面积3623平方米。学校开设有6个教学班和一所幼儿园(大小两个班),全校学生有113人(含幼儿园)。由于学校附近建工业园区,农民土地可能被征用,导致学校生源较为复杂,好的生源流失,转到城关地区。留下的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差。留守儿童占到38%,每个班都有离异家庭的儿童。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自觉与不自觉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律能力较差,反复出现一些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2.不够大方自信,不擅于表达。
3.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较窄,学习主动性较差。
4.身体素质不够好,身体营养得不到保证。
5.没有什么特长,兴趣潜能得不到发展。
6.视野不开阔,很少出去。
7.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
为了使这些农村的儿童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我校拟从德育入手,优化整合德育的资源与方法,使德育更加有效。
二、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培训,发挥班主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班主任是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学校育人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在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教育管理中与学校任课教师之间起着“链”、“桥”的作用。他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选好一个班主任,管好一个班,是教育好一班人的前提和保证,在工作中,学校应特别注重对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在选聘班主任上采取选拔、自荐与工作业绩相结合。每期定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交流班级管理经验,请优秀班主任谈体会、谈感想,采取老带新的方法。
2.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班(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明能干、大胆工作、认真负责的班(队)干部队伍。选择班级优秀干部充实到大队部和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每天学生的日常规评比工作,做到一周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加强宣传,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渠道,宣传班(队)干部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评比表彰一批优秀学生,树立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3.加强全体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班主任会等时间,组织政治学习,不断加强师德素养,端正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提高教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同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
4.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在政教处的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特别是加强了对问题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家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能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
三、制度健全
1.建立健全校长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成立由校长挂帅、学校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
2.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并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例会制度。
3.成立家长委员会,争取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搞好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建设,健全家长接待制度,建立家长学校。
4.少先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少先队员评议活动。
5.班主任要有计划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联系。
6.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评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自评,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考评,政教处每学期对班级进行一次考评。
7.建立健全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各类评比表彰制度。
四、工作特色亮点
1.做好日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管理工作。严格上好每节班队活动课,开足品德课课时,要求不能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或数学课,发挥品德课程德育功能。要求每位老师上课不忘德育,上课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仪容仪表、卫生、纪律、两操每日一评,“文明班级”每周一评。“优秀少先队员”、“班级之星”等评比活动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2.加强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平安。学校先后召开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体教职工安全工作会议等,共同商议校园安全管理有效策略。明确安全职责,排查安全隐患,主动做好安全导护,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每学期国旗下讲话都会安排安全教育内容,班主任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开展了系列活动:板报宣传、主题观摩、防恐防暴、地震、消防自救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等等。
3. 家校共同携手,关注孩子安全。每学期召开一次“家校携手 共育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开放日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和质量观,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鼓励教师进行实地的家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情况,真正把家教工作做到位。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听取建议、意见,共商教育对策。
4.重视心理健康,呵护幼苗成长。首先进一步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其次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最后,全方位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校园宣传橱窗、各班黑板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班会;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讲座。
5.依托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我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每年都制定详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活动方案,不失时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劳动养成教育和奉献教育。这一系列教育活动成为我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特色、最为突出的亮点。“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清明祭扫活动、“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系列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传承雷锋情 传递正能量”学雷锋活动、“爱绿护绿 美化家园”植树节活动、“我为妈妈做件事”感恩教育活动、“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演讲、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十余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洗礼和情感上的升华,而且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我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创新,表明学校为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五、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学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文化背景更是不容乐观。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差异大,学生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养成,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艰巨性。
2. 家境稍好的家庭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放任不管,更有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只能起到反作用,社会大环境以及网络等对学生负面影响的增多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更为复杂。
3.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和素质不够完善,经验缺乏,影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学校实际工作中德育和教学在管理形式上是分裂的,客观与主观上都影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性,难以实现“德育为首”的目标。
5. 教师德育科研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不善于积累并提升自己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
(二)努力的方向
1.继续强化和抓实学生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学习意识、卫生意识。积极营造和谐、团结、民主的优秀团队。
2.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长抓不懈(值日工作、学生课间安全活动等),特别是自我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3.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健全三结合网络。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09-01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冲击碰撞,随之产生了社会压力陡增、家庭结构不稳定、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他们流浪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注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之举。
一、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特征和成因分析
流浪未成年大部分都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既饱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类特征:
1.缺乏理想。据统计分析,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文盲半文盲,约占流浪乞讨未成年总数的85%。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从小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坚定的志向和正确的追求。甚至部分流浪未成年人认为金钱万能,他们的价值取向就是金钱,理想、信念无从谈起。
2.行为不端。近八成的流浪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甚至早恋,到了救助管理机构不愿意吃集体伙食,要现金上馆子、上网吧、进游戏厅,稍不如意,就恶意毁坏公物、辱骂工作人员,甚至扬言要到政府部门投诉;有些还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大谈“生意经”,相互交流“哪些救助管理机构可要到现金,哪些地方住的好、吃的好”,贪图安逸。
3.问题少年。从近年来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趋势分析,逐步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暴力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多基于罪与非罪之间,一般是由公安机关直接护送入站。这些人逆反、对抗心理严重,不服管理的事时有发生,报载某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新疆籍维吾尔族少年,在受助期间就曾发生过撞墙等自残事件,要挟工作人员答应他们所提条件。
制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中,基于三方共同承担的家庭监护不到位、教育网络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容易被忽视,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
一是家庭重“棍棒”轻亲情感化。作为家长,应经常与子女开展“平等式”的谈话、交心,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倾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予以教育管束。但不少家庭忽视了这些,家庭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不会管的现象,动辄“棍棒”相加;有的流浪未成年人就是因为家庭破裂,或家庭暴力,造成其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乞讨的。
二是学校重“分数”轻人格塑造。学校是重文化知识、理想信念教育的,但在高考指挥一切、高考决定一切的今天,不少学校对分数看得很重,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法制教育、心理变化等管的很少,以致有的学生厌学、逃学,走向流浪乞讨之路。
三是社会重“浮臊”轻传承坚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浮臊”现象: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社会风气不正,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造成了社会上人心臊动、诚信缺失,潜移默化地侵蚀着、诱惑着、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和身心健康。
二、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流浪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时期,思想和行为上具有可塑性,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正面引导,可以积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效预防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抓心理疏导,打造流浪未成年人“温馨驿站”
硬件方面,要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条件适宜的原则,加快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配置教室、技能培训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室,着力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生活、医疗、返乡、安置、帮扶等救助工作。软件方面,努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服务措施。对入站受助流浪未成年人,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做好谈话记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受助未成年人,由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助未成年人,及时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做好辅助工作。
摘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关注,一旦失衡,服刑人员对减刑和对生活失去信心,激化社会矛盾。对他们而言没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身心会受极大影响,很大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报复社会,仇视他人,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有效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特征,合理实施针对性的感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政策建议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社会不同阶层分配极为不均衡,不可避免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冲突,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多。服刑人员一方或双方处于被监禁状态,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逐渐衍生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家庭的瓦解使得本应该沐浴在温暖中的未成年孩子心灵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空间,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存、教育发生了改变,很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失去应有的家庭关怀和抚养教育而流落街头,成为新生代的弱势群体。
1、背景研究
1.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回顾
有调查显示,45.9%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子女目前生活没有保障,主要生活费用支出不足和居住条件恶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辍学人数占被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13.1%。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2.5%。陕西于1995年首次建立NGO太阳村寄养机构,主要针对服刑人员子女生活安置。狱外未成年子女尤其是女性服刑人员最大心理负担,孩子在狱外一切情况均直接影响着服刑父母在监狱的表现。
1.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特征
儿童村有关调查发现,他们抗挫折力较同龄人强,如遇到不开心的事,多数自己承担,相对独立与成熟。生活快乐、幸福标准较同龄人低,能更好地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长期缺失关爱使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扭曲较严重。有关抽样调查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90%的人心理不健康,甚至患有严重抑郁、敌视、人格缺欠、对社会仇视; 有的反抗意识异常强烈,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受到他人影响,容易疏远群体,冷漠、自卑、情绪不稳定,心理发展特别需要深入辅导。
1.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现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人数占未成年子女总量1.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其父(母)服刑后犯罪比例要大大超出正常群体比例。截止到2005底,在我国监狱服刑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30%左右,监狱服刑罪犯的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人。他们年龄偏小,缺少父母关爱、受到社会歧视,一旦受到了不法分子胁迫和利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父母不良思想如嫉妒、贪婪、粗暴易带给孩子负面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看待人和事会有很大偏差。其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被寄养在监护人家里,代养人增加经济负担并内心歧视产生怨气,孩子长期受到冷落、虐待,只能独自承受,甚至被赶出家门,一些孩子会无法忍受逃离到社会上流浪。再次,“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传统观念劫持,孩子虽然在寄养所上学,可是不免还是会被当地人所排斥,造成严重逆反心理,他们只能在小群体中活动,缺乏自由与交际能力。
2.2心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70%子女常常思念父母,57%子女会因为恐惧与不安导致失眠。长期以往,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到社会歧视与不公平突出,造成他们与其他群体交往中,恐惧情绪相伴,往往选择逃避方式,有一定社会交往障碍。
(2) 情感脆弱、自我掩饰
有问卷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同龄孩子交往中,为避免惩罚,容易说谎,赢得老师和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掩饰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9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面对痛苦及不开心的事情,58%的人更倾向于自己承担,68%的人自己承受委屈,不愿向朋友、老师倾诉,对他人缺乏一定信任。
(3)性格内向、孤僻、敏感
在对儿童村调查中显示,32%会害怕陌生人,9%甚至觉得很被动。家庭不幸,使得子女内心过于敏感,不敢面对陌生人与社会,对于竞争承受力较低,自尊心和好胜心很强,渴望得到完整的家和关爱,可是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逐渐较少与人接触,心理变得孤僻、自闭。
(4)自信心不强、性格胆怯、冷漠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自信心受损,怀疑自己能力,在事情失败后,容易把错误归结于他人,或者是走向极端。据调查,73%的人容易因为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过分激动并且不稳定。自我保护意识强,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主,对他人生活冷漠。在困难面前极为脆弱,稍有不顺心情绪反应较大,事后又很难平复。
(5)自卑、消极
由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做事缺乏积极性,更容易表现出自卑与消极的个性特点。有关访谈中发现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思维中总强调某件事情做的不好,但是往往把责任归结于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
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矫正心理健康建议
3.1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孩子心里
在社会福利机构中,长期有社会关爱人士来探望孩子,爱心妈妈会让孩子们在来访者到来时鼓励孩子主动打扫卫生、礼貌打招呼,他们个别表现积极主动,来访者也只关爱积极活泼孩子。关爱这类孩子时,不能一刀切,一对多的方式,而是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3.2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家庭阴影
在社会福利机构中,探访者和爱心妈妈总是回避问孩子的家庭阴影,认为谈及此事,使孩子回忆起过去不安而对现在造成影响,这样反而使得孩子们更敏感对待父母的事情,事实上正确对待父母错误,正视家庭问题,才会教会他们走出阴影,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
3.3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援助
情感脆弱、缺乏自信心、社会交往不足等突出心理问题,应该由专业心里辅导援助,缓解孩子对于父母服刑所带来的压力,改善他们极端看待问题看法,合理控制情绪,引导他们正确与社会交往的技巧,促进这些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3.4协助社会帮扶长效机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长期生活成长中受到不公平及歧视,这些需要整个社会公众去关爱,消除公众对他们误解,由于这类孩子很难得到帮扶,这就需要更多部门,如妇联组织、民政部门把这些社会被忽略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并且不断建立健全的服刑人员子女保护措施。
3.4定时安排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父母见面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在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促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父母沟通、交流、写信,建立情感,会更安抚孩子的内心,健全人格,这样也会促进服刑人员在狱中接受改造,更早与孩子团聚的决心,相互稳定情绪,提高改造质量。
4.总结
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研究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前积极防患,有效改造服刑人员,并做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矫正心理,对症下药,更关键是需要更多法律保障、社会保障、财政保障一体救助体系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才能更有效达到成效。建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并且健全社会公正、文明体系,促进人们之间信任与关爱,发展社会和谐。(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新玲,张金霞,杨优君.中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3]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不少人都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出了质疑,虽然国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视,但是许多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流于表面形式的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物资力量薄弱、“客串”老师们收效甚微的心理疏导等都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让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的动力。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的17个城市12-18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7.2%心理健康状况“好”,66.6%处于“良好”水平。另外,有13.8%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3%心理健康状况“差” 。这组数据表明,仍有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学校“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不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思想中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让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其中便包括了心理素质,而重视心理素质发展必然要学校重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流于表面形式课程教育,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未成年人权益状况调查”显示, 14.3%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选修课,只有 15.3%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活动,还有3.8%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表面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取得的成果自然是收效甚微。而大多的学生都处于学校寄宿制度之中,长期呆在学校之中,封闭式的环境,压抑的学习生活,严格的师生关系,更使得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师资物资力量薄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阻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未成年人权益状况调查”显示。只有32.6%的学校开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仅有7.5%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而心理咨询老师更是“两少一多”,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更多的心理咨询老师是由课程教师转岗兼职,这样很难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深入学生内心,更别说疏导学生的内心问题了。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室多是形同虚设,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没有正确的新的教材,无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缺乏强硬的硬件,专业的软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展。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之路坎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密竹之艰险,也不可能避免地遇到高山之困境,但流水之势不可挡,白云之志不可灭,只要学校扭转认识误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前行地动力;课程的开展不流于表面,通过讲座,户外活动等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轻松悠适的“生活辅导室”,拥有正确与时俱进的教材,亲和力的专职专业的老师,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解放路社区位于县城繁华中心路段,总户数3703户,总人口有8236人,居民党员60人,居民小组长有36个,居委会干部有4人,配有书记、主任、低保专干、综治专干。
二、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县、镇、关工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单位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关心下一代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议,开展了“价值教育”、“家长”、“维权站点”、“模拟专庭”、“网络教育”、“心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积极发挥自然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教育下一代,做了许多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价值教育进社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解放路居委会与有关单位齐心协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辖区学校,向未成年人开展革命历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县“五老”报告团到辖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今年3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4月,辖区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美化新环境”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社区干部和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弘扬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学习英雄人物坚韧不拨顽强进取的精神;培育了青少年感恩祖国、感恩生活、感恩师长的情结;培养了青少年励精图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是家长进社区,让留守孩了共沐爱的阳光健康成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社区在外从商从业的人员越来越多,社区共有留守儿童46人,为让留守孩子共沐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动员了一批有威望、能力强、身体好、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人充实到“家长”的队伍中来,并与县关工委、旴江镇、民政局、残联联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进”社区帮扶活动,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监护形式。目前结对帮扶有10对,我们主要是从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爱留守孩子,真正做留守孩子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和成长中的保护人。如:新学期开学和节日期间,家长都会上门走访看望孩子,并采取送钱、送书、学习用品等等给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和孩子们交心交友。社区家长已形成为留守孩子帮扶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是维权站点进社区,提高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水平。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在县检察院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维权站点。为更好地发挥维权站点的法律服务功能,把过去以未成年犯、问题少年为主要的维权对象扩展到全体未成年人,确保未年人维权全覆盖。通过在学校开展法制讲座、维权图展、播放法制节目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维权意识。今年“六一”儿童节,由学校、公安、社区、联合举办了一次以“远离意外儿伤害,共建和谐平安社区”为主题的多功能活动,同时还在学校开展了“法在心中文艺演出”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模拟法庭进社区,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将普法教育同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氛围,创建平安家庭,认真开展“五好”活动。我们邀请了“五老”和公安、交警、司法等到居委会、辖区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和竞赛。并邀请法院工作人员开展模拟法庭推广到学校活动,借助模拟法庭这一有效载体,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让法律形象化、实用化,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得到更贴切、更直观、更生动的法律教育、让未年人遵纪守法、知礼明义。
五是网络教育进社区,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为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上网的理念,我们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在辖区学校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和“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宗旨就在于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对非法网吧和游戏厅的长效整治工作机制,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社区还与公安局成立了解放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经常到居民家中宣传的危害,让成人、青少年远离。并利用镇文化站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给了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六是心理教育进社区,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制道德教育
【Abstract】Topayattentiontominor’shealthgrowth,strengthensminor’sthoughtmoraleducation,effectivelypreventstheminorillegalcrime,especiallyappearsarduousandisimportant.Theschooliseducatestheminorthemainstrength,inpreventstheminorillegalcrimeaspecttoplaytherolewhichcannotbesubstituted,thisalsoistheschoolmoraleducationworkheavycenterheavy,preventstheminorcrimeisanitemlong-term,isarduousandthealsoimportantproject,needstheschool,theguardianandthesocialvariousaspectsoftengraspsunremittinglydiligently,forthis,theentiresocietyallshouldmobilize,investstothisvastprojectin,butdiligentlystrugglesforthenationalgreatrevival!
【Keywords】Minorcrime;Prevention;Legalsystemmoraleducation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并日益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倾向,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都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尤其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力量,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本人就学校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行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法律的前沿哨所,常做违反道德的事,最终必然会触犯法律,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到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育学生做人,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增强未成年人的“先天免疫力”;另外,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特别关注未成年学生日常言行的细微小节,并将他们的品行习惯及时纳入养成教育范畴,严格要求、加强引导,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项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每个未成年学生都能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增设法制教育内容,可通过开设法制课,有效利用广播站、橱窗和黑板报,播放法制专题片,召开法制教育大会,聘请公检法有关人员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旁听少年法庭的审理或听取未成年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倍感压抑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犯罪给家人带来痛苦而无限沮丧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小错不断、不思改过,最终铸成大错而无比悔恨时,那些有不良行为或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就会自觉产生改正错误的念头,从而增强未成年学生遵纪守法的决心。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出三室、两厅的法制宣传教育,严禁在校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和咖啡厅等娱乐场所,远离各种可能诱导学生违法犯罪的污染源
3转变教育方式,深化德育改革为使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需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拓宽德育空间,实现教育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应由封闭式德育转向开放式德育。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是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格格不入,因此,必须使德育教育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转向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现实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德育教育要敝开大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和取舍,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经受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其次,应由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德育源于认知但不能也不该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并且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处打开缺口,因此,重视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再次,应由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传统德育常常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却忽视培养青少年的反省和批判意识,殊不知学会选择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反省和批判,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自我保护、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最后,应由提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德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育,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性道德等,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道德之上。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学生为本,以言传身教为己任,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体现平等性原则,切忌居高临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认为老师对他们应有充分的尊重;并且坦诚、平等式的交谈确实是打开学生心扉、摸准其思想动态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其次,应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懂得宽容并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再次,要及时发现并真诚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教育对象。学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老师及时发现并表扬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及时发现、经常夸奖自己的学生。最后,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应以模范之身感染和带动学生。只有让学生时刻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才能从源头上扼止违法犯罪。
5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未成年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考问题好冲动,易受情绪左右而失去理智;并且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周边事物;另外,未成年人大都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遭遇失败后往往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所以,及时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学校应该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由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大家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疑难困惑,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教会他们客观、理智的看待问题。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特色学校创建为驱动,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为向导,以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夯实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1.切实发挥德育课程及学科德育渗透主渠道作用。各校要进一步贯彻《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断开发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并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机制,定期开展德育课程落实情况的检查及学科德育渗透教案评选活动。
2.不断推进中小学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各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建立不同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探索建立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课程化、常态化。
3.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三观”、“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三观”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热爱”指: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
(二)务求实效,全面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
4.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落实雷锋行动”及“日行一善”活动。广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在班级、校级、区级等不同层面地开展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树立一批美德榜样,进一步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5.继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洒扫应对”活动,从“校园文明礼仪”、“家庭文明礼仪”、“社会文明礼仪”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把握“做人、学习、生活”好习惯养成的三个环节,狠抓常规管理,使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得到长期有效的训练,并内化为个人需要,形成良好的素质。深入挖掘学校典型做法,适时在全区中小学中予以推广。扎实推进青少年德育讲堂及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新建6所青少年德育讲堂。
6.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根据《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甬教德[2013]29号)文件要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着力开展“节日小报”创编、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清明节期间组织“网上祭英烈”、“六一”期间组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七一”期间组织童心歌咏活动、“十一”期间组织网上向国旗敬礼等实践活动。
(三)深化特色,着力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7.进一步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加快区学校“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格局的形成,召开区第二次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暨推进会。各校德育部门要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全年德育工作始终。
8.着力打造班主任队伍建设品牌。举办区2013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班主任和专家型德育工作者。举办2013年小学班主任大讲堂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9.不断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各学校要把科技活动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年度计划,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科技体验活动,逐步形成科技教育项目特色化,重点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联合区科协、团区委、工程学院继续开展区大学生校外科技辅导员进校园活动。
(四)注重防范,全力构筑“三结合”教育网络
10.继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六五”普法教育规划,切实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宣传、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组织开展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月”、“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廉洁诚信教育进校园”、反教育、禁毒教育、国防教育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中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好第三批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参评学校的推荐工作。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犯罪心理;心理疏导
心理学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对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引入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未成年人理性的对待自身行为、克服心理问题、调整行为方式,有效的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检工作中心理疏导运用依据及概念
2013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评。”该条规定为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阶段中引入心理疏导,就是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测评、行为矫正、心理评估等相关心理学方法,帮助查清心理症结,把握其负面的心理状态,了解其犯罪原因,找准教育的感化点和心理阴影的疏导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其特殊心理,扭转其偏曲性格,增强帮扶、教育和预防的实际效果。①针对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不但有助于未成年人摆脱涉罪(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心理。
二、犯罪心理疏导在未检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从犯罪心理原因上分析
在一起纠集多人的校园故意伤害案中,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在不知原由的情况下便参与故意伤害。在案后讯问中,问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新(化名,以下未成年人名字均为化名)时,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打架,但是小宏是我哥们,他叫我打,我便打了,肯定那个人(被害人小申)欺负了我哥们。同案人小宇说,在宿舍时,大家都一起打小申,我如果不打,大家会觉得我不够意气,以后就不和我玩。同案人小鹏说,我是最后到宿舍的,看到大家在打小申,以为我们宿舍谁被欺负了,就上去也打几拳。
从这个案件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遇事后不搞清楚原因,盲目讲义气,一味的跟风,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其实是群体性心理取暖。在实践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为所谓的朋友义气,让朋友“看得起”,而后参与抢劫,盗窃,甚至无事生非,寻衅滋事。在莆田市H区检察院办理的92件149人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存在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占61%。
刚年满17周岁的小清,因犯诈骗罪,被某法院判决有期徒刑一年,小清是有很多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吸毒、盗窃、诈骗、打架。在小清的父母眼里,小清是他们已经无法管教的小孩,该案的发生,是小清父母主动报警。小清的父母从小对小清十分溺爱,慢慢长大后,父母发现小清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成了问题学生,学校找其父母要求让小清主动退学。退学后的小清,在社会上认识不良青年,开始学会吸毒,偷家里的钱,父母因管教不动,将其送往精神病院“管教”。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缺陷。父母从小过度溺爱,使小清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当遭遇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容易误入歧途。在未满14周岁时,小清便成问题学生,学校的教育“失败”的情况下,选择对小清进行“放弃”,父母的无力管教,也选择“放弃”。在缺少情感引导的小清,更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最终走上犯罪。
行为通常是由心理支配,处于青春过渡期的未成年人在逆反、个体自我、冲动等心理支配下,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疏导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找准支配行为的心理原因,使涉罪未成年人在认罪、悔过后,重建健康心理,回归社会。
(二)从未检工作性质上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经历30年发展,201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目前全国有900多个独立的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②现行全国检察机关都在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少捕慎诉”、“附条件不”、“不”、“帮教帮扶”等措施来感化未成年人,助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莆田某H区检察院2013年至今,对未成年人的不捕率为11%,不诉率为25% (包括附条件不),同时通过各种帮教活动的开展,已帮助47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走上工作岗位。犯罪心理疏导工作是协助未检开展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人工作重要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疏导未成年人的情绪,使其接受自己的问题,愿意自我改变,“由内而外”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在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院处于重要的几个阶段,有批捕、审查(、不、附条件不)等。对取保候审、不或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其生理特征、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这是分析其心理状态,为帮扶、帮教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对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设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心理疏导的时期。
(三)从心理疏导现实意义上分析
未成年人在涉罪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多样,部分人存在焦虑、不安的心理,也有部分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负性情绪,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调节他们的心理压力。③同时实践中许多案例表明,一些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若忽视其心理问题,盲目进行羁押、或者监禁,导致其二次犯罪的概率也较高。H区检察院自2010年以来,二次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占10%。另外,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重要,特别在害案件中,未成年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会出现恐慌、焦虑、羞耻、绝望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情绪的过度堆积使其心理发生变异,导致形成冲动、偏执人格,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诱发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如女孩李某,其从小就被母亲家暴,而母亲再婚后又常受继父家暴,在她14岁时被母亲卖给了某地一农民当媳妇,之后又遭受那个男人的待,忍无可忍的她选择了用农药毒死那个男人。④
三、心理疏导在实践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对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是存在“过程式”的聊天、“流程式”的调查、“填空式”的办理、“灌输式”的法制宣讲,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成效并不理想,无法真正实现恢复涉案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帮扶效果。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欠缺审慎态度,因“案多人少”关系,很多未检工作人员通常对“讲不通”、“感不化”、“屡不改”的未成年人直接适用,一方面节省工作时间,也将教育、感化的任务转移给法院。
(二)心理疏导内容与方法的欠缺
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与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统一工作内容及标准,各地方“自成一体,各自为战”,难于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对一涉罪未成年人,通常会经历公安侦查、检察院、法院判决等阶段(案件),甚至有些案件还到监狱执行阶段,但公、检、法、监狱都有各自的帮扶措施及方法,各机关间也缺少衔接机制,导致帮扶存在断接性。对产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多样化多次数的心理疏导,但是现行绝大多数的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仍处于简单的心理咨询及干预,持续帮助和关怀不足,无法达到良好的救助效果。
(三)未检队伍欠缺心理疏导专业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过程,还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这就要求从事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但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具备检察官这个身份的心理咨询师,不易于涉罪未成年人从心理上接受,通常会使其存在对立、消极的负面情绪,难于达到心理认同,从而影响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疏导实践运用的发展构想
(一)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兼职相结合心理咨询队伍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固有观念,转变传统的办案思维,切实提高对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建立“宽容疏导、感化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观念,是做好未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先哲提出的“慎始”思想,认为只有慎始,才能善终。中国文化传统还提倡“恤幼”、“慈幼”,反对“不教而诛”,未检工作强调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其次,建立一支“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与支持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使其获得心理咨询师咨格,以使更好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现行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方的未检部门检察人员都要求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例如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共有 127 人,其中 113 人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该市未检部门助检员以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达到未检队伍总数的 80%。⑤莆田市H区检察院也强化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议,通过培训经费报销、时间保障等方式,鼓励该院未检工作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现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人数占未检队伍的70%。由于检察官的职业限制,对于具备心理咨询师咨格的检察官,通常应作为兼职心理疏导师,负责未成年人一般心理问题处理。
最后,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必然需要更有经验,更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参与,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更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行为特点等,通过专业性调查、分析、治疗,达到真正的心理恢复。同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应用,也有利于提高未检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带动整个检察机关心理工作队伍的发展。
(二)构建心理疏导具体工作方法
首先,规范心理疏导对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不但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也需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应针对存在问题(造成影响)的近亲属开展心理疏导。开展心理疏导,应对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应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等,对于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暴力型和反复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疏导,可外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未检心理咨询师相结合,进行个别疏导。对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可以由未检心理咨询师直接开展心理疏导,采用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效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规范心理疏导程序。对涉案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不是强制的,而是应设立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设立心理疏导预告程序,尊重被疏导人的意志是符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初衷。事先应告知进行心理疏导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让其有接受心理疏导的心理准备。在未检工作中,只有征得未成年人同意后才能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心理咨询的程序,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强制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选择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针对不同的未成年人,不同涉案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咨询,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总结心理问题,让被咨询者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为咨询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通常运用到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让被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克服成长中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认识。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被训练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验(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方法,对被咨询人进行测验,从而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程度。上述几种方式,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式,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综合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各司法机关之间有效衔接
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缓解涉罪未成年人情绪、激发其道德情感和理智感,改变认识,了解其心理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导启动早晚且是否连续性,直接影响心理疏导的效果。这就有必要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向审前程序延伸,这样,公、检、法、司和监狱都应纳入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建立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程序上的流转,目前像H检察院这样的基层司法机关已经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除了制定系统内的规范性文件外,还需要会签协作性工作制度,除了确定心理疏导对象的选取标准、疏导方法、专业人员的选配及沟通渠道等外,重点要对心理疏导方案在不同诉讼程序中如何有序衔接和实施进行具体规定,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又能在交流和补充中巩固心理疏导效果。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费用,对于涉罪未成年人来讲,心理疏导应是免费的,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应有相应司法机关自行承担,纳入办案经费;心理疏导的保密性,要求司法机关要充分尊重疏导对象的意愿,不同机关之间的工作人员应在其必要的范围内进行探讨;此外,每一个办案单位都要建立心理帮教档案,除系统备份外,还要将有价值心理疏导工作内容随案移送。
[注释]
①赵卿,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矫治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1期。
②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意见》,高检发未检字〔2016〕1号,2016年3月25日。
③荆玉梅,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法制博览,2015、06(中)。
④崔海英,花季之殇:未成年女性犯罪之心理物征和危险因素,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⑤赵晓星、范跃红,帮教感化失足少年更专业更用心,检察日报,2015 年6 月4 日 第 0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