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神经内科疾病多集中出现在老年人群中,更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对2008年10月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286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286例,均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男174例,女112例,年龄34~79岁,平均56.4±3.6岁。其中脑梗塞189例,脑出血39例,珠网膜下腔出血31例,帕金森病 19例,格林-巴利患者8例。
1.2 安全隐患及措施
1.2.1 护理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形式(1)跌倒:老年患者患上神经疾病后会造成肢体瘫痪、平衡失调步态失衡;低血压、抽搐、晕厥;且病房地面过于湿滑,站坐稍不注意则会引起跌倒。(2)坠床:病人陪护未能认识到床栏、约束带对患者的保护作用,把床栏私自取下、解开约束带;护士对于病人的情况掌握不足,护理工作缺失而引起坠床。(3)烫伤:神经内科病人在感觉意识上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是痛觉、温觉敏感不足造成了病人被烫伤的次数增加。(4)走失:在疾病的长期困扰下,病人的认知、记忆力、行为、反应等都出现问题,且缺少家属看护等因素导致的。(5)窒息、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疾病会造成吞咽难度加大,咳嗽反射异常,进食出现呛咳;而部分病人因留置胃管时间过久,且鼻饲不标准引起误吸或吸入性肺炎。(6)压疮:患者皮肤软组织的新陈代谢效率较低,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较大。(7)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常会伴随意识变化,在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时又会情绪激动,引起非计划性拔管。(8)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同时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用降压药易发生性低血压等,加上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
1.2.2 避免安全隐患的有效策略(1)跌倒方面:首先入院时准确评估患者状况,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跌倒高危因素的在床尾挂出相关安全警示牌,并建议家人24小时陪伴,护士需随时叮嘱老年病人的生活起居满足3个30秒标准,“醒后30秒再坐起,坐立30秒再下床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1]。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加上地面湿滑,容易滑倒。因此,结合我科老干部特点,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告知患者入厕时不要关门,以免有意外发生时我们不能随时发现。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
(2)坠床方面:存在意识障碍、情绪暴躁、身体抽搐、老年痴呆的患者必须要配备保护性床栏,对行肢体实施控制。对于可能出现坠床与摔伤的病人,需定期到病房勘察巡视,与病人沟通开展宣传教育;对于病床的高度需控制在50 cm以内,对按安装空调设施的病房在热天最好不用凉席,可避免凉席外移而造成坠床。
(3)烫伤方面:一般老年患者建议不要使用热水袋,若病人得到显著恢复后,护士则需对其家属降解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与运用方式,水温需控制在5O℃以内。对热水袋外用布套包裹,最好间接地和皮肤接触,且对于水袋的位置要不断更换调整,或者防止两床被子之间,护士要经常用手触摸病人皮肤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2]。
(4)走失方面:意识严重缺失的老年病人,需防止其走失的可能性。护士应和病人家属及时沟通,坚持24 h的守护,对外出检查要及时看护;对神经内科的病人挂胸牌;对床尾需挂警示牌,护士定期进行巡查护理处理。
(5)窒息方面:吞咽障碍较轻的病人要结合半流质饮食,控制喂食的速度,对出现呛咳的可能性观察。吞咽障碍较重的则采取插胃管鼻饲,需结合回抽胃液和听诊措施判断病情,且时刻关注胃管是否滑出,喂食需对病人进行叩背、吸净痰液,喂食后需避免吸痰、翻身。
(6)压疮方面:对可能出现压疮的病人填写压疮报告卡,并及早采取措施,如睡气垫床,同时保持每1~2小时进行1次翻身,维持患者皮肤、床单的整洁。护士在交接班时必须对病人当前的情况熟悉了解,从而掌握足够的工作信息。护士在协助卧位时需避免病人的身体滑动,或其它操作因素造成的压疮。
2结果
通过采取针对的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与改善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逐年将不安全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的避免医疗纠纷。报告如下。见表1。
表1 2008年至2010年护理安全问题比较(n)
3 小结
神经内科病人在治疗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这是营造安全、放心、满意医疗环境的前提。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综合分析导致安全隐患的原因,采取科学的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建清.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7,21(10):67-68.
【关键词】 风险评估技术;精神科;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在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亦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做好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我科认真组织学习了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并较好地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保障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降低了精神科护理风险,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早期干预一科、早期干预二科住院的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共520例,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1]。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将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龄25-53岁,平均(35.98±11.34)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7例,躁狂症35例,抑郁症29例,其它诊断9例。观察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龄23-50岁,平均(34.72±12.16)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9例,躁狂症30例,抑郁症31例,其它诊断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按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精神检查及病情观察后,再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风险程度评分表的内容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个体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见表1。
1.2.2 评估标准 自杀风险评估共10项,1-7项每项分值为1分,8、9、10项分值分别为8、9、10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共9项,1-5项每项分值为1分,6、7、8、9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出走风险评估共4项,1项分值为2分,2项分值为4分,3项分值为6分,4项分值为8分,风险程度:2分及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6分及以上为重度。
1.2.3 实行三级护理评估 一级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建立风险程度评估表进行评估,以后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1次;二级评估:在一级评估中存在有中、高风险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动态的每日评估;三级评估:护士长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每周带领责任护士进行总评估1次,并指导护理计划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率比较,见表3。
3 讨 论
3.1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风险事件发生率 精神障碍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会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2],故精神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护理安全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提示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的三级评估方法,横向全面地评估了风险程度,纵向评估了住院期间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危险未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
3.2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护士受伤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是护理人员,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患者,被患者攻击的危险性最高。虽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风险行为具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但发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现,其中有严重幻觉、妄想和不服从管理的患者发生风险行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开展预见性护理极为关键。预见性护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评估患者的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其根本在于积极认识预防以及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地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4]。我们通过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新入院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提前启动防范措施,使护士受伤害率明显下降(见表3)。同时,还有利于将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5]。
3.3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保障精神科护理安全 风险评估技术对精神科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可以先预测出风险,指引临床护理的方向,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便于抓住护理的重点,这样既能使护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护理安全质量[6]。同时,掌握护理风险评估技术能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专业内涵,使其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护理风险评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士受伤害率,有效地保障了护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风险评估是是切实可行的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2] 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邓秋雁,梁艳,谢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8.1,8(1):8-10.
[4] 牟秀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6-18.
护理相关措施:①团队文化建立:护理学为传统的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特别是精神科护理学关注的对象是最需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价值观进行提高,构建充满关爱的团队文化,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可提升科室向心力和凝聚力,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减轻护理人员压力。②业务培训: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护理部需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对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考核,选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使其综合知识水平提高,知识面不断拓展,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护理工作需与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点,了解临床情景,对患者的情感能够体察,在护理工作中融入真诚和爱心,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获得安全感,提高满意度,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精神科规章制度较多,要严格执行,护士长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④规范化书写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必须依据客观、及时、真实、准确的原则,与医生病程记录保持一致性,加强检查力度,对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患者相关对策:①心理护理防范:用适度的保证、合理的解释、有益的暗示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控和支持。对其痛苦及内心需要进行了解,联系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排除孤独、焦虑心理,让患者感觉被重视和关怀。②加强巡视:精神病患者行为比较怪异,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受精神症状支配,可能会出现自伤、毁物、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故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对患者上述特点进行掌握,加强夜班巡视力度。③加强安全管理: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精神病患者会利用物品作为自杀、伤人、自伤的工具,故在患者及家属入院时需认真做好有无危险品以及所带食物是否有变质情况发生的检查,同时开展安全宣教。④密切观察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详细了解,明确诊断,重点看护。需尽量不让高危风险的患者到相对隐蔽的场所活动,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提高警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有逃跑患者在追回后,需对其进行良好的精神安慰,不要过多责备,同时防止再次意外发生,加强严密观察。
按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的护理考核标准及上海市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考核标准,对护理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病区管理质量和技术操作质量、消毒隔离质量)及暴力倾向进行评价。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凌璇湖南省郴州市精神病医院三病区,湖南郴州423000[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选择该院精神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安全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现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率为97.8%,对照组满意率为77.8%。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1次,占2.2%;对照组发生13次,占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行为;防范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36-02
精神科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对他人的身体直接伤害或破坏其他物体的不良性质的攻击行为[1]。它不仅对患者的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送我危害,而且对他人和环境带来无形中的危害。针对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实施预防和防范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笔者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统一整体的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出相关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调查对象针对我科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2595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有200例,发生暴力事件共343例次。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疾病类型:心境障碍33例,精神分裂症107例,癔病18例,酒依赖戒酒22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其他15例;总年龄分布在15-52岁,平均年龄28.65±8.5岁。病程在2个月至15年,平均病程为5.12±5.93年。
1.2方法根据此组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为研究主要题材,对所有的暴力攻击性的行为相关护理记录整体的分析回顾并实施调查。2结果
2.1暴力行为的发生率针对我院收治住院2595例精神病患者,男1617例,女978例,发生暴力行为200例,占7.7%;共发生343例次暴力攻击行为。
2.2时间特点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200例患者出现了343例次攻击行为,所发生时间分布为:白天111例次,占32.3%;前半夜发生175例次,占51.02%;后半夜发生57例次,占16.6%,可见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前夜较多。
2.3暴力对象医护工作人员是精神科患者的主要暴力对象,其次是住院的其他患者、家属。对于环境病房内的设施照成破坏,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身残伤。有时会涉及好几个人为攻击对象。
2.4导致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患者拒绝住院治疗的占主要地位共有89例次,占25.94%;幻觉妄想支配68例次,占19.83%;拒绝护理及治疗的96例次,占27.99%;行为障碍13例次,占3.79%;出现性情易激惹的71例次,占20.69%。
2.5暴力形式精神科患者徒手暴力的278例次,占81.05%,主要手段有抓伤、拳击伤;牙咬伤15,例次占4.37%;自伤12例次,占3.49%;或者随手抓及可接触的物品造成伤人毁物的38例次,占11.08%。
2.6暴力行为发生和患者入院时间的关联患者入院后的7天所发生的暴力行的次数共有191例次,占55.67%;7-15天内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114例次,占33.23%;15天后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52例次,占15.16%。可见在入院后的7-15天内较常发生暴力行为事件。3暴力发生的常见原因
3.1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家人在强行压制下带来医院进行治疗,患者自身易激怒加之当工作人员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极易出现对工作人员产生拳打脚踢的现象,甚至在没他人的有防备下,拿起办公室内的其他物品就对他人进行暴力性质的攻击[2]。
3.2精神病患者病情平稳后觉得自己住院时间太长,住院的日子枯燥乏味。心情产生急躁,希望早期出院。出院的想法受到医生及家属的拒绝,自此将怨气转移到护理工作人员或其他室内病友的身上,因此发生暴力的行为;长期治疗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导致自残自伤的暴力行为。
3.3精神病患者的病区活动范围较小、环境内较为嘈杂,导致患者心情烦躁,这也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4相关护理防范措施
4.1改善病房的整体布局对于精神病病房要加强病房内的安全管理措施,病房内加大空间,床位数和床间距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禁止发生患者过分拥挤的现象。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简单、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声音对患者产生刺激,病房内的布置要采取安全且简洁为主,减少易拿起的物品摆设数目。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定期对危险品的检查及收缴,尤其是对新入院患者以及外出活动的患者要进行严格全身的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以免使暴力行为基础。
4.2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一般是急性期疗效差的患者中,所发生的次数并与精神症状的严重性成正比[3]。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制止患者冲动伤人的危险因素因,如对年轻男性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刚入院时要加强病情监护。对于先兆暴力行为的症状要采取措施,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因素刺激,最有利的将暴力行为症状消失在萌芽状态。
4.3加强精神病患者高发期暴力行为的护理基础对于暴力行为事件的高发时间内,可适当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团结性工作性质,并采取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4.4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激能力采取特殊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正确的方式对神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接触,并掌握其中的技巧以便提高护患关系。针对暴力行为事件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的态度,及时控制暴力场面以及立刻寻求帮助,机智有效的制止暴力事件,使暴力的患者隔离,最终将暴力损伤降至到最低的程度。
4.5提高服药的质量提高有效的服药率是控制患者病情以及预防和治疗暴力行为的最主要措施和正确的防范手段,对暴力攻击事件的先兆及时有效的预防,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加强患者的服药质量,防止出现吐药、藏药的不正当现象[4]。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是减少暴力事件的根本防范措施。5讨论
对于精神科的患者不论男女,均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行为,掌握患者的暴力事件的前期性质,预防和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会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她伤现象。对于精神病的患者的护理要加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顺利接受治疗,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朱琴芳,金冰冰.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及防攻击学习现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8(4):32.
[2]庞秀丽.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3):710.
【关键词】精神科;护患关系;护理缺陷;防范技巧
精神科住院患者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都缺乏自知力,不愿意住院,再加上封闭式集中管理,精神症状和精神药物的影响,发生自杀、自残、攻击他人、出走、摔伤、窒息、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几率都比综合科高得多。由于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长时间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上班时谨慎小心,精神压力明显比综合科大。而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公众法律意识的极大提高,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受损就会发生投诉或纠纷,因此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从而杜绝或减少护理纠纷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也是安全护理必段要做的。为了有效防范精神科护理纠纷提高精神科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主要护理缺陷
1.1护理操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可避免地发错药而引起纠纷。精神科病房规定15 min巡视病房一次,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必须时刻在护理人员视线之内,如果因为护理人员未尽到监护责任而造成患者自伤、自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2 缺乏工作责任心,患者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缺乏警惕性与预见性。有些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差错,凭经验办事,对精神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认识不足。
1.3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不熟练或不能正确操作,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造成损伤或延误抢救时机。
1.4 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在患者家属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部分护理人员却没有正视这种现实,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同时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2 防范护理缺陷的技巧
2.1 学习护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涉及精神科护理专业各种制度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国家的,单位的,行业的标准规范等等。例如护理规章制度中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对搞好专业工作,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及纠纷事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疏忽懈怠。
如果我们都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工作,有效提高护理素质和护理缺陷的防范意识,出事的概率就明显降低,又能够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2.2 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
精神料护理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护理专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护理内容是精神科护理实践的需要。它一方面能使住院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也能够满足精神护理人性化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为发展完善精神科护理专业作出贡献。
2.3注重心理护理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实质是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工作状态。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热衷于抓操作、抓培训、抓演练。形成了护理专业过度操作化,但精神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由于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而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患者接触时不能很好与之交流而致患者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而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认真学习掌握精神科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灵活应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综合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重,不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必然能够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即使出现护理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合理处理。
参考文献:
[1] 陈红,蒋玉琴.护士在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8,17(1):11-12.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急救技能;问题;应对策略
精神科在医院是一个很特殊的科室,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所以急诊精神患者非常多见,精神疾病患者在病发时情绪失控并且花样繁多,具有很大的威胁性[1],如果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的就诊抢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或者护理方法不当都会造成患者的身心受到巨大损伤,而且护理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危险,并且精神科护士在急救中技能存在问题,如果没有对这些不安全隐患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危险事故。本文主要根据精神护士进行研究,分析护理工作人员在急救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应对策略。
1 精神科护士急救技能潜在问题
精神科患者因为发病的原因,会出现幻觉以及妄想的症状表现,随时都会有暴力倾向,例如自杀、自伤以及毁坏物品等意外行为的发生[2],这时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而护理工作人员可能存在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面的情况,缺乏临床经验,从而导致护理工作人员在面对这类突发事故会不知所措,不能主动的对患者进行应对措施。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都是无自知力,无主诉能力,并且属于长期住院的患者,在临床中会有合并躯体疾病,精神科护士临床上不能经常得到综合急救的训练机会,所以一旦发生抢救,护士就会有些措手不及[3]。另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差,在面对意外事故时会出现紧张的情绪,从而可能会引起更混乱的纠纷。
2 应对措施
2.1 理论授课和急救技能示教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方面、护理技术操作和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
2.1.1 急救知识 护理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急救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以及注意事项,并且详细了解急救护理过程,因为精神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所以要对精神科常见的意外以及突发事件进行了解,培养应急相关知识。
2.1.2 急救护理技术操作 学习急救护理技术并且熟悉掌握,例如心肺复苏,简易的气管插入配合以及吸痰吸氧的操作,静脉留置针技术熟练[4],并对一些突然事故的患者给予动脉血的采集以便血气分析,对于一些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方法,避免患者的行为过激而造成周围人员的伤害。
2.1.3 精神科专科急救技能的训练 家中精神科专业知识的训练,培训护士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法,如患者出现噎食、自缢、伤人、触电等突发意外事件,要即使给予急救护理[5]。
2.2 情景模式培训
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平常多开展一些情景模式训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经验面对一些突然事故。情景模式训练时应该找出一些资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扮演患者给予年轻低经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对年经低经验的护士进行突然事件的训练,对年经低经验的护士进行急救过程的训练[6],急救护理训练过程包括吸氧、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标本的采集,而且在急救护理过程中要多加强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沟通,建立个体化的护理方式,护理时要耐心,高度集中注意,并注意心理方面的护理。
2.3 训练专业急救小组
培训专业的护理急救小组,培养小组人员的配合能力,一人立刻做急救操作并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一个给予药物注射,才气患者的血液进行标本检验;一人负责给患者吸氧等一些辅助急救操作;另外一人进行药物配置以及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的工作[7]。训练小组要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分工明确,在训练时由专业的护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提高有效的急救效率[8]。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在病发时会情绪失控并且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如果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的就诊抢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或者护理方法不当都会造成患者的身心受到巨大伤害,而且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危险,如果没有对这些不安全隐患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危险事故。精神科护士在急救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所以会导致护理存在问题,所以应该对护士进行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培养[9],在应对患者的突然事件时应该立刻做出判断,并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制止并且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在危急时刻挽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年经低经验的护士综合急救技能,训练急救过程中护士的灵活性与条理性,不仅使护士掌握了单项技能的操作,还培养的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李何玲,胡宁娜,冉俐.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4-45.
[2] 陈小娟,江桂素,郑秀先.情景模拟教育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56-57.
[3] 何丽,高建平.急救模拟训练对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技能的作用.护理杂志,2007,22(3):30-31.
[4] 张小钗.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及对策.护理与康复,2004,3(4):273.
[5] 田惠萍,何满红,钟 娟,等.门急诊输液区护理纠纷的分析与对策.护理学报,2006,13(7):83.
[6]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等.突发群体食物中毒的急救护理流程设置.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7(1):56.
[7] 蔡虻,姚莉,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7,38(4):290.
【关键词】 护理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7]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关键词:精神科;年轻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前言 精神科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与普通临床科室相比要高出许多,主要包括了自残、自杀、伤人、事故、意外以及差错等。对护理人员和精神科患者的人生安全造成威胁。并且随着目前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护理的要求与需求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也随之攀升。这样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这一问题。
一、一般资料
抽取11例发生于2009.1.1~2012.1.1之间我院精神科的投诉及安全事故。其中对重症患者观察度与重视度不足的有4例;护士受伤事件有3例;法律意识淡薄的占2例;服务不主动的有2例。
二、精神科的护理风险原因分析 主要从家属、精神疾病患者、医院环境以及护士的自身素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1]。
1.精神科患者受妄想、幻觉以及药物的支配 这样就使得患者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人格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进而引发一些过激事件的发生,再者就是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对身体的组织器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易发生摔伤等事件。
2.患者家属对治疗以及预后的期望值较高 这样就使得一旦治疗及预后达不到预期的标准,患者家属就会将责任归于护士,进而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患者的内心缺少家庭的关怀,进而产生自伤自杀的行为。
3.环境角色不适应 精神科的住院环境封闭,这样就会使得患者的内心压抑,不适应该环境的生活,迫切行逃离,进而产生一些不可预测性的逃跑、冲动、毁物、伤人等过激行为。
4.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由于年轻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观察不仔细、责任心不强,进而不能在一些过激行为产生之前及时的发现。亦或是在言语态度和操作上不当,也会刺激患者,进而产生伤人等行为。
5.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不扎实 由于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在操作技能上也比较局限性,这就使得对一些突发事件不能有效地预防或是应急处理,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精神科患者不能得到很好地治疗,甚至引发一些过激事件的产生。
6.法律和执业意识淡薄 基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量较大,并且护理的人群较为特殊,这样就使得年轻护士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对待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待患者态度生硬、语言粗暴,甚至对患者缺少应有的尊重,进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再加上一些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待一些不合理的投诉,不能借助法律武器来有效的解决。
7.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 目前许多年轻护士不能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进而出现一些资料、表格填写不完善现象的发生,进而对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结果等不能很好地掌控,这就使得护理实践与护理的本质不相符。
二、有效地防范措施
1.加强年轻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 首先是让护理人员了解到自身在精神科的职责以及护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使他们尽快的融入新的护理环境,对护理精神科患者的实际操作方法熟悉掌握,加强患者防护与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学会调节心情和缓解情绪,并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行为准则》、《医护人员道德规范》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2]。
2.加强应急能力培养 对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均进行归总,并针对性的制定出应急预案,加强实践操作的模拟训练,让年轻护士对各种以及事件的处理方法、程序以及器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熟悉掌握,当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
3.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针对精神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技能培训计划,主要包括了各种基本技术与专科技术的操作培训,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考核。再者就是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练习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的联系,如查房等,提升年轻护士的实践操作能力。
4.以人性化的模式进行管理 由护士长来引导年轻护士,并加强年轻护士医德、责任心的培养,如耐心、细心、关心等,并对年轻护士多加鼓励,对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的了解、疏通,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心,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5.认真做好每项日常工作 每天加强对病区的巡视和安全检查,保证没有危险物品出现、设施完好。同时加强新进患者以及会客患者的检查,看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对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或是采取隔离的措施。
6.对病例的书写予以重视 在书写相关病历资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规范性、客观性以及完善性,将病案的质量提升,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7.对患者的病情和过激行为尽早控制 患者一些过激行为和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在妄想和幻觉的驱使下,故而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对稳定患者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就使得护理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对精神科患者的家庭、社会关系以及心理情况详细掌握 这样就能够使得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在护理过程中,能够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同情、尊重并关心每位精神疾病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以及抵触的心理,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与要求,提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3]。
结论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较大,假如做法不合时宜,就会使患者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举动,对患者和护士的人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做好防范措施,将医患纠纷发生率有效的降低,提升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l]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了.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一3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85-01
因为精神科护理对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就必须要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的相关工作。首先一定要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同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保证护理的安全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纠纷事故。
一、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因素首先相应的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制观念,不能清楚的明确护理文书在维护双方利益中的的举证作用。不能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护理记录也不够完善、不够真实,不能反映出病人的真实情况,从而发生医疗纠纷。其次,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因为精神科患者拥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技能,然而从实际现状来看,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导致相应操作并不够规范,甚至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容易引发一些安全问题发生。再次,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较为缺乏的,责任心不强。因为精神科患者无法正确的认知自己的疾病,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就需要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实际行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不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同时服务意识也比较低,不能够及时的发现病人的异常表现。最后,因为精神科护理具有较高的风险,工作压力较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耐心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护理安全事故。
12患者及家属因素精神科患者非常容易产生幻听、被迫害妄想等问题,所以极容易发生自杀、伤人等一系列行为。如果在急性期的话,还有一些患者没有自知力,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从而直接影响自身的安全以及护理人员的安全,在护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另外,我国并没有全面的普及精神卫生、安全相关知识,患者的家属对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无法正确的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同时家属在探病过程中,为了能够不与患者发生冲突,极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比如给患者打火机就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其次,还有一些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家属也存在着相应的心理问题,这就会影响护理人员、患者以及换患者家属的自身安全。除此之外,有一些家属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如果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的话,那么就极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13医疗设备及环境设施管理因素精神科医疗环境较为简陋,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同时医院设施方面也存在不足。比如门窗不牢靠或者是不经维修,那么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患者逃跑现象。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厕所台阶较高、地面较滑、缺少扶手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二、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策略
21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首先,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高度重视护理文书书写。在进行具体的医疗护理过程中,要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工作。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也应该学习一些相应的规范条例,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病历上的书写水平以及专业性。相应部门也应该做好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要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精神科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应用技能,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做好专业的评估,从而可以及时的发现或者是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精神科也应该不断完善具体的护理制度,才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任心以及服务意识。首先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之后要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岗位责任制、探视制度等。护理人员也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耐心,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养。精神科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管理人员也应该做好领导作用,使护理人员可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22加强患者看护管理对于精神方面有较大安全隐患的患者来说,应该加强安全护理工作,一定要严密的看护,护理人员要随时的掌握其行为变化。另外,要加强病房巡视,值班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保证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问题。除此之外,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形式,向患者以及家属普及相应的精神卫生安全知识,要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3完善医院环境设施管理不断完善医院环境与设施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消除不安全因素。在日常工作中,首先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责任心,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要尽可能的排除安全隐患。护理人员要定期定时的检查病房,尤其注意病房中的门窗及水电等相关设施,一旦发现有破损的情况,那么就应该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维修。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的管理物品交接工作,发现相应物品丢失时应做到及时寻找。对于病房中的药品或者是机械,要做到专业人员实施管理工作,必要的话,应该给药柜上锁,同时还应该严格的监督病人服药情况。家属在探病之后,护理人员也应该及时的检查违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