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社区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经济政策

第1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财政部门是政府或企业最为关键的组成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优化发展。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效益型地方财政发展,确立长效发展机制,一定要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效益型财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还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一、实现效益型财源

利用国家税收、土地政策以及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加大财政支持,人均产出以及资源能源消耗的效益型纳税,并增加力度扶持一些税源稳定的企业。对于扶持的企业,需要以保障的角度对其思考,满足资金的使用需求。企业在不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需要为其提供协调服务,增强经营者与投资者的信心。对于一些效益型、技术型以及规模型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财政收入,为其提供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一些集团性的企业,需要按照销售收入,为其计算出相关的地方费用,这样才能为其培育出效益型财源[1]。

二、推动品牌发展

将品牌做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升管理水平,能够形成产业化集群。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能够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增强人们的品牌意识,才能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对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期间,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投资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中,通过品牌建设,不仅能全面认识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还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在这种品牌化引领下,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协调性发展[2]。

例如:亳州中药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前期,亳州中药材只是停留在原药材下游产品。一些中成药、保健食品以及日用品等都没有实现。所以,亳州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两大区域发展,不仅实现了药材为文化主题的生态化旅游,还为亳州培养出药膳餐饮品牌,促进了亳州中药材产业的连锁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将亳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与旅游作为支撑点,实现药材资源与自身资源的结合应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3]。

三、提高创新能力

实现企业的创新性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该发展趋势下,需要实现区域产业政策与节能减排发展形式,将一些落后的、陈旧的生产设备、技术淘汰掉,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大技术型产品的使用份额。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发展。同时,对人才积极培养,增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研发等途径,在发展与建设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促进企业技术开发的完善性,实现自主创新,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优惠政策,将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实现市场导向作用,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四、重视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利用综合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关注企业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的生产效益,并为其制定相关的执行措施,保证能够将各个指标应用到纳税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促?M评价方法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按照季度、年度的方式为其分析、统计,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对策,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扩展效率,还能降低企业的产出率,以发挥企业的自身力量[4]。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现代化服务产业,促进财源的扩展性。将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要素,为地方收入提供主要的实施手段。所以,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要促进现代化物流产业的积极发展,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原则,为其构建工业、牧业以及城乡发展体系。对于一些国内外物流企业,还需要为其设置分支机构,并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品牌企业,以促进产业化升级与产业化延伸。加强运输、储存与企业服务延伸,促进功能的多项整合,保证制造行业在积极发展下,能够为其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还需要积极打造旅游线路,利用自身优势,吸取国外资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还需要加大金融产业的发展,将政府财政、商业银行作为优先考虑。加强商贸流通、促进商务建设,为其提供现代化产业,保证市场的专业性与特色性。

六、改善产业环境

促进产业升级的优化性,为其提供综合环境,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期间,需要加大力度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对其劳动力进行培训,为产业化升级提供有效实施条件。还需要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发挥城市功能,促进文体设施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性,在该情况下,不仅要大量吸引人才,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实施,还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建设[5]。

七、落实效益责任

加强考核与监督,保证能够落实效益型财源建设责任。在区域发展趋势下,需要实现区域协调性发展,将城市主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落实各个功能区域的职责。还需要建立财政体制,将政府职能作为重点,为其提供有效保障,将其与工作绩效机制相结合。根据当地的功能职责与群体需求,还需要实现两者的结合运用,实现个性化考核,保证能够给财政分配一定奖励。

第2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 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补偿机制研究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的现状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偿机制探讨 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的影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药品费用控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研究现状分析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零差率销售与卫生经济补偿的探讨 药物销售零差率“陷阱” 柳州市柳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调查 广州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的意愿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 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妇幼保健机构财务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基本药物“零差率”基层医院会受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观察 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晓率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14.

[3]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27.

[4]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75.

[5] 黄业姣.北京地区18所高校医院2007~2008年口服降糖药采购数据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0):1534-1536.

[6] 白德华,徐俊杰,郑淑美,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35-137.

第3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政策思考 普者黑风景区

一、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普者黑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普者黑风景区是文山州开发最早、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市场知名度最高、效益最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十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普者黑”是当地彝语,意思是“鱼虾很多的地方”、“盛满鱼虾的湖泊”。景区以独特的喀斯特孤峰群、高原湖泊群、溶洞群为主体,辅以古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云海、古树、少数民族风情、村寨风光等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自1992年开发以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景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升,已于2009年1月23日,普者黑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13年以来,为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丘北县对风景区进行全面提升和打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试图将普者黑打造成集休闲、养生、度假及生态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度假公园,并力争在2016年年底升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

(二)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概况

2005年6月云南省政府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通知》,全面实施了开远工业、洱源农业和普者黑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普者黑风景区全面展开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在2004年7月已制定实施了《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6年根据云南省环保局的循环经济工作指示,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并顺利通过评审,2007年6月实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风景区保护条例》,加大了普者黑风景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政府抽调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风景区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保护普者黑、爱护普者黑意识。丘北县在实施以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物质循环为重点的示范项目建设上,大力招商引资,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三)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政策现状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风景区实地调查发展,风景区工作人员熟悉国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基本了解循环经济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但因学历水平不高,缺乏培训和在学习,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项目参与度不高。游客因风景区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的配套机制不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循环经济宣传不深入等,对循环经济的实施并没有明显的感知。

二、促进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日、美、德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循环经济需要国家通^出台立法等进行保护和推广,并从多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约束。普者黑风景区应结合国家循环经济实施意见、云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自身的资源特点,加快出台有效的循环经济政策。

(一)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地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结合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制定《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完善风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规划,依据《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细则,出台《丘北县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制定《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完善地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确立《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权威地位。制定《丘北普者黑风景区旅游村寨管理办法》,规范景区内村民的行为,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当中。

(二)强化政策导向,补充和完善地方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激励措施引导下,结合风景区政策需求,补充和完善地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制定环境税、生态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返还。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违规惩罚、强制淘汰政策,明确规定和约束旅游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发环保产品,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健全投融资政策,综合政府投资、招商引资、联合开发、景点经营权转让、门票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建立循环经济考核体系,完善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成立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循环经济项目的评估和督查。

(三)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开发,鼓励科技创新

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循环经济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项目已全面展开,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开发与引进机制,鼓励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推行IS014001.ISO9000、环球21等企业认证,实现企业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制定科技合作的优惠政策,加强与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支持技术转让与服务,增强技术的创新能力。完善官方网站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网站向公众推广已成熟的技术。

(四)全面展开循环经济政策宣传,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形成

加强旅游参与主体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旅游从业人员,风景区应定期或分批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对循环经济的认知,促进循环经济系项目的开展。针对土著居民,应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循环经济宣传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针对游客,应组织科普宣传,完善风景区内的旅游解说系统,提升改造旅游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标识标牌,让游客真切体验循环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68-03

1 前言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进入新世纪之后,又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政府2003年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不仅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而且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领先位置。2010年1月,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渐进常态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将深圳逐步建设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典范。因此,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理念的最初倡导者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践行者,其创建低碳社会的经验对深圳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 英国创建低碳社会的主要做法

2.1 明确目标

英国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改变现行的高碳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获得更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以及《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就标志着英国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战略,更是全面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50年,英国将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C02的排放量也将消减80%(在1990年基础上),不仅要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而且要在支持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成为世界的先导。为此,英国在其《低碳转型计划》中明确了从2010年到2020年英国低碳转型的路线图: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削减18%,或者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降低33%;2010年,将制定2020到2050年间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2.2 加强立法

为配合低碳经济战略,英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2年颁布的相关建筑法规,规定了建筑行业能耗标准;2005年出台的《公路运输可再生燃料法》,要求交通燃料供应商必须出售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燃料。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进行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气候变化法》确立了清晰、可计量的减排要求,明确了更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3 减排政策措施体系的构建

英国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行政手段

在行政方面,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各行业的减排目标、任务和标准。自2003年开始,英国政府已开始要求电力行业供应商所提供的电力中,3%的电力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2010年要达到10.4%,2015年增加到15.4%。建筑行业则严格执行《欧盟建筑能耗标准体系》,通过执行这一标准,2006年全英国新建房屋的能耗较2002年前下降了40%。2005至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投入4.4亿英镑用于技术创新和旧房改造,以配合建筑标准的实施。

(2)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开征气候变化税、实施政策性补贴、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等。英国于2001年4月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climate Change Levy),征收对象包括使用能源的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主要是对电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固体燃料(如煤)等供应者,当他们向最终消费者供应能源时一次性征收销售税。如果企业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完成规定的减排目标,则可减免80%的气候变化税。自气候变化税开征以来,迄今已取得减排6000万吨C02的效果。

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UK ETS)的国家,该交易体系已于2005年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近两年来,英国一直是欧盟成员国中碳交易的领头羊,伦敦已成为世界碳市场的中心,全球碳交易总额的80%在伦敦完成。

(3)技术措施

英国政府一直大力促进低碳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希望以此降低能源替代的成本,并通过向全球提供技术转让和服务而获得经济社会效益。2001年,英国成立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Trust),主要资金来源于气候变化税,收益循环投入。目前已累计投入3.8亿英镑,主要用于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三个方面。碳信托公司的宗旨是通过投资开发低碳技术、捕捉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向企业和公共部门提供专家咨询、资助和认证服务,协助完成减排目标,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最终帮助英国迈向低碳经济。该公司成立以来,已帮助众多英国公司累计减排1700万吨,节省能源支出超过10亿英镑。该公司2006年提出的PAS2050碳测量系统,日前已正式被英国标准协会推出,成为测量产品碳足迹的新标准,被认为是企业第一次有了强制性的、统一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测定标准。该标准将帮助企业了解自己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据此采取减少供应链中碳排放的针对性措施。

为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及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表1总结了英国在这5年中投资的低碳技术项目。

根据计划,英国政府对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在2020年前将达到20亿英镑。

2.4 为重点行业制定节能降耗目标

英国政府对重点行业如能源领域、建筑、交通等的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潜力进行详细评估和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节能降耗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各个行业部门。

能源领域是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6%。目前这一领域的减排重点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府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研发的投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发展热电联产、微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效。

到2020年,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5%,减少电力消耗8%-15%,减少天然气消耗13%。

建筑是英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其C02排放量占总量的27%。为了降低新建建筑物的能耗,英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能耗标准体系,并与2007年4月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住宅建设和设计提出了可持续性新规范。该标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分A-G七个级别,A级为节能效果最优,G级为节能效果最差,并颁发响应的节能证书。政府还设立了“绿色住家服务中心”,免费为F级或G级住房的购买者提供改进房屋能源效率的相关措施。

其他行业如交通、农林业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的主管部门同样制定了类似的行业减排政策和措施,并得到有效实施。

2.5 政府部门分工合作

英国环境、粮食与农业事务部(DEFRA)是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总体牵头部门,财政部、商业企业与监管改革部、交通部、社区与地方政府部、外交部、国际发展部等部门参与,分工合作,以行业执行的方式开展各项减排工作。表2为英国各政府部门在减排工作中的职责。

英国政府于2006年设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ffice of Climate Change,OCC),专司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执行和协调。

总体来看,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创新和技术措施扩大就业,补偿转型替代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对深圳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启示

3.1 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深圳市的长期发展战略

根据深圳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拥有的资源和技术基础,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即使英国已经具备了坚实的资源和技术基础,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并不冒进,提出的目标是“2050年基本实现低碳经济”,制订了详细的阶段性促进低碳转性的计划,到2020年也只是在某几个领域实现“低碳”。因此,深圳有必要制定长期的低碳发展战略,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进行,也必须要与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等统筹考虑,将低碳经济和温室气体相关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

3.2 开展相关试点,制定低碳经济政策

目前,深圳市南山中心区以及福田区均在开展低碳示社区建设示范项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进一步考虑在这些示范区进行低碳经济政策试点。一是制定低碳管理政策,例如开展低碳环评,选择示范片区内中的高碳排放支柱产业,将碳排放量作为环评评价指标,出台低碳环评实施细则和指南。二是制定低碳经济政策,对清洁生产、高效低能耗、生产环保低碳产品等的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绿色信贷及绿色保险等优惠政策,研究针对企业和公众环境的补贴政策。三是制定低碳资源性政策,如研究制定相关低碳产品标准,在示范片区的典型产品中开展低碳企业和产品认证、强化绿色采购制度等。

3.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深圳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尤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突出。深圳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5225 MJ/m2,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60小时,具备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天然条件;在太阳能利用领域,深圳是世界太阳能发电产品的主要产业聚集地,拥有拓日、伽伟等产值过亿元的大型太阳能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在光明新区建立的太阳能光伏电薄膜生产基地,具有技术优势,这些都为深圳市的太阳能系统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风能利用领域,深圳风能蕴藏量丰富,拥有230公里的连绵海岸线,沿海一带及岛屿风速大,平均风速可媲美甚至高于全球最大风电国一德国的风速,有相当大的可开发利用价值。在海洋能利用领域,深圳是靠海城市,发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热能、海流能、海盐差能等的条件极为有利,目前全球沿海区域已利用的海洋能就达10亿千瓦以上,但深圳的利用情况基本为零。深圳市2020年要建成具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强市,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

3.4 开展低碳经济相关宣传培训

低碳经济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所有国家力量推动。由于低碳经济是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数地方政府和公众不熟悉,急需组织低碳经济专题学习和开展相关科普工作。为此,应将低碳经济内容列入深圳市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开展针对企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低碳技术及低碳企业的专门培训;利用现有环境宣传教育与气候变化宣传网络,开展针对公众的低碳经济教育宣传,将低碳生活、产品碳足迹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入社区,开展针对性低碳经济教育和宣传。

4 结语

英国创建低碳社会、减排温室气体的模式较好的处理了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事实上,在1990-2002年期间,英国经济增长了36%,而温室气体降低了近15%,在这段时间里,碳排放强度也降低了35%。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法制环境、公民意识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优势,借鉴英国体坛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率先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HM Government A Strategy for Household Energy Management,March 2010,UK

[3]DEFRA Climate Change Levy,April 2001,UK

[4]HM Government,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 National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nergy,2009,UK

第5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一、影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合理化的因素

旅游区域布局是从总体上对旅游生产力体系的地域空间配置,因此要实现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就必须分析和考虑影响旅游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法规因素等。

1. 资源因素

任何产业部门的区域布局都必须以可靠的资源为保证,否则就会使该产业的发展陷入盲目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通常,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旅游业的“增长点”。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特点、分类及规模,是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布局,确定旅游投资规模及资源开发时序,提高旅游区域布局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是影响各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优越的区位优势不仅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通达性、便捷性等),而且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及旅游产业的布局都具有重要影响。

3. 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轴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旅游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因而其整个经济运行都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表现在其对旅游客源市场拥有程度,而客源地的数量、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源地游客出游人数等,都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一个地区旅游市场的大小还取决于其旅游产品供给及旅游服务水平,它不仅决定着该地区旅游市场接待规模,也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及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此,在考虑旅游区域布局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对象、范围及变化趋势,从而把握旅游市场的容量大小。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旅游需求,合理布局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品的供给,从而形成合理的旅游区域市场定位,为合理的旅游区域布局提供依据。

4. 社会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为旅游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或限制因素,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旅游产业布局及旅游经济的发展。通常,发达的经济条件更容易为旅游业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手段及财力资源,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从而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5. 政策、法律因素

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政策部门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运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加快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经济在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等方面同时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减少地区间经济差异,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的统一。旅游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产业,如果没有国家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宏观的指导和调控,旅游业不仅不能快速地发展,而且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考虑旅游区域布局时,一方面,从旅游经济总体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有利于旅游区域布局合理化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已有的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求,合理地进行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民俗旅游社区文化表达空间中的场景布置

1. 场地、场所、场景的关系

场地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基础平台,场地分析的重点是物质属性和意义内涵的分析――设计基点和建筑几何性构思的确立。

场所表达了场地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自然及风土的内涵,场所内涵的挖掘和揭示表达设计者的价值倾向及所创造的建筑空间秩序的应对和承载方式。

场景有机融合了场地和场所概念内涵的建筑意象,是在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然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场所形象的建筑并能抚慰人身心的空间。

2. 展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民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极强的空间表现让游客获得一定的感官感受,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概念不同于哲学时空观中的空间范畴,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客观范畴,而且是一种文化社会关系。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无法脱离具体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而生存。

这里要特别强调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区别。所谓“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所谓“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社会与国家之间人们实现社会交往和文化互动的场所。现代游客不停在各个民俗旅游区里面游走,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和文化气质的民俗旅游空间。不同的民俗旅游空间,文化生态差异是很大的,以我省的安康和榆林为例,安康集中了我省最一流的南派民俗旅游风情,具有适合浪漫主义主义情怀的小资情调的民俗旅游者的文化表达空间。而榆林拥有省内最美丽的塞上风情,借助这一元素使那些喜欢大漠风情的民俗旅游者同样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表达空间。

因此,民俗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场景布置一旦失去其应该具有的场景时,民俗旅游地的色彩中就会失去最美丽的亮色。

三、陕西民俗旅游空间的文化定位

1. 民俗文化定位

保持民俗旅游空间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就是保持一种真实的民间生活习惯。因此,民俗文化的定位。就是在具有真实生活环境的中透视出五彩缤纷的各种文化生活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题组提出保护的历史街区,地方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好这些历史街区的真实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

北京市平安大街改造的失败就是一个隆痛的教训。改造后的平安大街被人称为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但是,因种种原因,开埠后的平安大街非常萧条,分析其中原因,有一点是致命的硬伤,就是其民俗文化的空间定位出了问题。原本的平安街就是以幽静、典雅的风貌、氛围着称的,改为“大街”,让高密集度的文物古迹暴露出来,还能得到怎样的保护?发达国家的大都会城市中有许多小胡同、老房子。保护得非常好的。在那里,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也是非常突出,但是,这些国家始终把保护传统放在首位。

对此,着名城市规划专家袁家方教授说:“平安大街来得太突然。北京城不应该忘掉历史,割掉建筑语言。写在石头上的历史若真被后人遗弃,那真是一种悲哀,若有一天中国发展到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堕落。”

2. 地理区域文化定位

地理区域文化定位,就是将各种可以表现区域民俗特征的文化现象以整体的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例如,通过青草、大漠,与毡帐、战马、勇士、歌舞、美酒、奶茶等文化形式,表现草原地理环境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气息。在这个环节上,就是要做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匹配。在这一点上,山西省的平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平遥,游客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入一户人家,闯入别人的私密空间,满足视觉的欲望,再加上打探些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会获得双重的满足。有的游客还会身体验一下当地人朴素的生活,享受一下异趣。一般的旅行者带回来的信息,都是只属于平遥古城才拥有的异文化场景。在旅行者摄取的平遥场景中,没有滥情的平遥,拍摄者没有刻意寻找基本上都是代表古城符号的场景,以达到一种思古与怀旧的幽情。这样的地理环境所展示的文化行为是游客到平遥旅游最需要的地理文化气氛。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一个没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旅游区。因此,陕西的地理区域文化定位就是一定要突出秦风秦韵。具体到市、县、乡、村都应该体现出具有地域风情的文化气息。

四、陕西民俗旅游文化空间区域划分

1. 陕西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民间原生态文化是开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筛选出九个具有生态文化形态的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是:

(1)风翔“民间工艺品”文化生态保护区;(2)宝鸡县――陇县“民间社火”民间社火文化生态保护区;(3)紫阳“民间茶艺、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4)安塞“民间腰鼓、剪纸、秧歌、窑洞”文化生态保护区;(5)韩城“民间建筑、民谣、方言”文化生态保护区;(6)铜川“民间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7)佳县“民间庙会”文化生态保护区;(8)丹凤“民间建筑、酒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9)宁(强)――略(阳)“羌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

2. 陕西“民间原生态文化”文化区分布状况

(1)按所属文化圈划分。陕西所处的地理环境涵盖了中国文化圈中的四大文化内容,表现之丰富,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心脏。1)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延安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2)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陕南地区)。3)游牧风俗文化圈(陕西榆林地区,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4)“关陇文化”区域文化圈(陕西关中地区,特点是多民族共生,异域风情浓郁)。

(2)按陕西地理地貌可分。1)陕北为代表的黄土窑洞文化,具有典型的黄河文化特征。2)陕南为代表的巴楚文化。含有长江文化的丰富元素。3)关中平原为代表的则是南北文化融合区域。

(3)按农业元素划分。1)陕北半农半牧文化区。2)关中麦黍文化区。3)陕南稻作文化区。

(4)按照气候特征划分。1)陕北大陆性温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2)关中半湿润性暖温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3)陕南湿润性北亚热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

陕西地域南北狭长,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大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既有牛羊成群、大漠孤烟的塞上风光,又有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八百里秦川”,还有被誉为“天然药库”和“植物王国”的秦巴山地。南北迥异的地理地貌和,丰富多样的气候特点,孕育出种类繁多的民俗资源,所谓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在陕西体现的尤为突出。

3. 陕西“民间原生态文化”副区分布状况

第6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共政策信用体系

作为一种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信任为核心、以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为来源,属于公共物品。因此不仅与其它资本形式如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一样对现代经济的有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更具明显的政治功能,是公共政策过程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公众参与性的前提,是产生自由民主制度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社会资本的政治效益对公共政策影响分析

从微观政治层面来看,随着社会资本存量的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意愿增加,个人将有多种机会学习资源生产和控制中的重要事务。这样,公民可较好地判断国家问题,评判政治代表的表现,并在有机会的时候参与国家范同的决策。同时,目标群体主动参与政策,可以弥补专家能力的不足,扩大方案选择的范围,还可以增进政府能力。在这个过程,利益集合更容易达成,从而组成与政府展开有效谈判的联盟。在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中提出有力的意见,促进政府制度的和政策的改善。由此可见,充裕的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使民主参与、科学政策制定起到很好的延伸补充作用。

社会资本更相信和看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规则,特别是在自发性组织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制度。以高度信任网络的自发性组织为形式的社会资本对公共政策有着积极的影响:拥有比较健康的社会资本储量,在解决公共物品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避免采用强制性的方案,也可以节约政府管制成本,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这一思想与自由主义者哈耶克有关“自发社会秩序”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授权意识:遵循了市场规律,在社会资本储量较为丰富地区,政策的制定更多是以授权民间企业的自主选择作为标准来指导决策来取代传统的管制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公共政策的补充作用。

培育社会资本的政策途径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中,人为社会资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使社区、国家和市场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社区可理解为是一种地域性的自治组织,国家与政府围绕社区建设而进行的社会资本投资工作也是外部性的。其中合理界定“官治”与“自治”的关系,依法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将部分国家权能让渡给社区,并随着社区功能的发展和完善,自觉地收缩政府的“领地”,是通过社区发展来积累社会资本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节约了政府的公共投资,又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社区公共服务社“高整合-高链结”的发展范式对弱势群体社会资本重建的贡献验证了武考克称为“自下而上”的发展范式。该模式中,武考克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其实需要从下而上,以及从上而下的合作连结,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的良性循环。从下而上的发展是草根的,需要社区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公共政策参与,在这个层面上,越是有紧密的社会链接以及普遍的信任关系,则社会整合程度将越高,也更能建构有效地民主参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从上而下的关系则是指国家与社会两者都维持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引导并调和各种社会团体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执行政策。

(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普遍认为,志愿性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生长的温床。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更新与组织和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志愿性组织包括范围繁杂的志愿性组织、次级社团、中介性组织和共同体社团。志愿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在于营造成员共同维护的社会资本,以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形成对公共产品供应大有作用的公民规范和职业伦理。以英国国民信托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为我国志愿性组织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主要体现为: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整合各地民间环保资源。相关法律的建立:适时制定国民环保信托法,引导民间环保信托组织的发展。1907年,关于国民信托经营准则的《国民信托法》在英国通过议会批准。激发全民参与意识,提高环保认同度。会员支撑了英国国民信托,全民参与意识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环保。

目前我国的民间志愿性组织普遍规模小,绝大多数在千人规模以下,并且均为地方性组织,即以本地区的相关事务为主要任务。跨地域、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还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组织的力量。因此,有必要整合各地区的民间组织资源,加强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其能够突破登记注册所在地的区域界限。此外,通过加强教育与宣传,重点培养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加强对环境信息的公开,使公众了解环境的真实现状,培养全社会的认同感;通过加强与专家和专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志愿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合理和科学化。

(三)构建信用制度环境

如艾里克•乌斯拉纳指出:“信任可以使一个生活健康和富有。当人们彼此信任时,他们就更可能照顾到别人的偏好,并且倾向于一个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更愉快的社会。信任可能不会直接产生财富。然而,由于宽容,它将促进贸易,进而导致更大的繁荣”。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直接介入信用关系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尤其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既是交易主体,又是市场的仲裁者,容易导致“寻租”行为。因此,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政府不能代替市场主体去办信用中介机构,也不能代替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政府的作用应当主要立足于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一个协调的市场环境。

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社会资本的政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政府的任何一项政策或者投资,都应该考虑尽可能少地破坏已经形成的社会资本的酿造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学会利用社会资本来提高政策绩效。这就如同社会资本理论家倡导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以取代自上而下提供经济和社会利益。本文认为,不应该仅把经济政策或国家制度方案看成是公共政策考虑的主要方面,而更应该关注底层社会公共行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7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甘肃全省示范区建设将以县(市区)为单位,2011年起实施,分年度建设,计划2015年全面建成。示范区的建设将遵循“十二五”时期全国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围绕国家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和重大工程项目及本省实际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基本制度框架、四类二十六项重点工程项目。

四项基本制度框架:

一是完善以国家“三项制度”为主的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三项制度”,落实“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的奖励扶助待遇,逐步将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特别扶助制度范围,全面落实法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提高免费服务覆盖率,加快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提高优生检查覆盖率,探索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免费再生育服务长效机制,强化流动人口免费基本技术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促进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建立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叠加机制,享受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群众,不影响其同时享受其他惠民政策的待遇,使计生家庭在普惠基础上得到特惠;

四是广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鼓励各有关群众组织和社区、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建立人口基金或计划生育公益金,对计划生育困难户、家庭困难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等困难群体给予相应的扶助,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长效工作机制。四项重点工程项目:“成才、致富、保障、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计生家庭幸福计划。

甘肃省《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新增了“两户”子女大专(学)学业资助、企事业单位招考倾斜照顾、整村推进“少生快富示范户”、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城镇失业独生子女户小额贷款、“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等奖励优惠政策项目17项优先优惠政策,形成了4类26条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涉及相关政策32项。

第8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一、社区金融的涵义、特征和优势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二)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模拟

第9篇:社区经济政策范文

一、转型发展、资源配置制度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

本文对制度变迁条件下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定位的研究借鉴了西方学者的已有成果,但是本文的分析与其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显著地表现在两者的分析前提和假定上。

(一)极度不合理资源定价机制与不完备资源市场假定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现阶段的极度不合理资源价格与不完备资源市场是西方学者无法完全想见的;

(二)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市场长期处于短缺的非均衡状态

(三)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分配的非市场化与过多行政干预

(四)资源管理中政府官员行为动机复杂化

其中,资源管理阶层为了获得行政职级晋升,在经济管理中导入非经济目标,从而成为中国现阶段国有资源型企业有的“政治―――经济人”。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的论述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方学者对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制度背景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分析的制度背景是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处于以转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转型是指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从计划模式转向市场模式,发展是指中国资源配置的管理机制正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等经济问题尤为错综复杂,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所不能涵盖的。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宜于采取渐进模式。正如许多专家指出:大约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在不合理资源配置制度下,企业既不能实现要素最适组合,也不能贯彻利润最大化原则,还会引致企业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中平均成本过高(相对与发达国家),损害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根本不可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参照资源配置制度范式,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状况可以简略概括为:超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与过度分散竞争并存;资源利用集约程度低与企业竞争限制并存;经济性管制和行政性管制并存。总之,中国现阶段资源价格定价机制、资源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化要求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循环经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很显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高”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那么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国家层次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目前,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

从国家层次来看,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目前,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开始,日本开始实施这七项法律,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日本将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逐步走向“循环型社会”。日本七项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体现三个要素,即资源再利用(Reuse)、旧产品和旧零件再利用(Recycle)和减少废弃物(Reduce)的3R原则。

四、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路径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化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

(一)战略选择: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加强经济活动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就是要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重视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育,以保证智力资源的再生。

(二)经济政策:明晰环境资源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国民经济账户

环境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环境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促使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资源污染。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资源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资源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资源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明确的产权,合理的价格会促进稀有资源的有效使用,确保循环利用原则的实施。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资源质量的退化等环境资源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计算方法上,环境资源污染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资源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并不能对“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资源污染的程度。

(三)产业政策:加速实现产业发展的“循环化”和“节约化”

循环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循环产业”,它只是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比如可以在石油冶炼、化学制剂生产等企业之间交换能量和原料。与工业类似,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基于此,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以后的环境不再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已经遭受的损害,应该采用积极的方式恢复环境的清洁面貌,环保产业是弥补以前对环境欠账的有效措施。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

(四)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高新技术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载体。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是符合“减量化”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促进废物和产品的循环利用,或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的技术。它主要包括污染治理、废物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就是传统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它符合“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要求。清洁生产技术则和“减量化”原则相一致。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人类也会早日重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

(五)消费政策:引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

(六)教育政策:开展“无公害”教育和“绿色”教育

所有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又决定其消费偏好。所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无公害”教育、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引进生态理念,科学规划社区环境。

五、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保障,培育国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国情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循环经济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以此为循环经济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