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班级事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有了小班化的教学条件,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改进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这种能听懂课,但不会独立解题的现状呢?我在工作中有这样几点尝试。
一、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频率以及课堂上的个别化指导,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比如说在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内容时,要设计实验来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之间去设计,改进,选派小组成员上讲台演示,全班同学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参与中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了实验过程,在全班的交流中又让学生注意了很多实验细节。在用实验得到的因素去分析实际问题中这些能量怎么变化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分析时都要思路清晰,告知影响这个能量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怎么变化,然后再告知结果。在分析机械能总量怎么变化时让他们先错,然后理清思路。比如一个气球正在减速上升,气球的机械能怎么变化(不计空气阻力)?很多学生开始是这样分析的:减速说明动能减小,上升说明重力势能在增大,所以,机械能在增大或是减小,为此学生开始争论。在这个基础上再归纳判断机械能大小的思路:(1)利用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如
果前条思路判断不出,再判断有没有阻力,若有阻力能量有损耗,机械能减小,若没有阻力,机械能不变。学生更多地参与和师生间更多的交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形成清晰地分析问题的思路。
二、增加课前、课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于问题交流的频率,有助于更有效地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每节课前我会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作业中的错题或作业中的困惑,并且要求会的同学要用清晰的思路分析给不会的同学听,然后不会的同学反过来分析给会的同学听,相互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用了什么知识点,用什么思路分析。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出来,发动全班学生解决。课后在家庭作业中也有体现,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但每天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在作业上说明自己的分析思路,我在第二天批改作业时会很认真地批改他们的分析思路,用文字与学生交流如何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关于开关的变化或滑动变阻器的调节使电路发生变化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我就在课前、课堂上、课后让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反复地交流题的变式的分析思路,以达到通过学生的不断实践来突破分析的难点。
虽然在课堂上以及课前课后这样做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是这只是在这样做的初期会进度比较慢,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每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都能很顺利,不像以前那样不自信、磨蹭、表达不清楚。
三、解题前一定要先审清题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解题还是很轻松的,但要他们独立解题时就觉得很困难了,其实这跟他们对问题的审题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也很注意学生在解题之前的审题。比如,在题目小亮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时所用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于1W)、滑动变阻器(50Ω1A)以及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表、开关和导线.如图(甲)是小亮同学没有连接完整的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所示的电路连接完整。
(2)小亮利用该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他将小灯泡换成多个定值电阻R,保持电压表示数始终为如图(丙)所示,多次更换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R,并记录各次电流表的示数,若不更换其他器材,为了能够完成实验,更换的电阻阻值不能够大于____Ω。
第(1)小题连接电路就要分析题目前面的这些数字找到电流表和电压表应选取的量程,如果不审题就容易出错。第(2)小题中要考虑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所以,必须保证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电源电压为6V,那么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始终为3.5V,根据电压关系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分析出更换的电阻阻值不能够大于35Ω。在解题之前我要让学生分析完成某一题时需要分析到哪些信息,应该用已知条件中的哪些去分析,读题时必须把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信息圈划出来。
四、注重和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缩短互动交往的距离,让学生更乐于分析物理问题,更愿意和老师交流物理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易班;学生事务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学校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高等教育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多校区的情况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期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广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也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给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工作效果等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迫使高校认真研究校园网络的现状,深入研讨网络的教育管理功能,并就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做出新思考。
一、学生事务管理概述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事务的管理,包括有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违纪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评奖评优等诸多方面。由于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简单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学生评价等等。
2007年起,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逐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E-CLASS)。“易班”作为网上班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网络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途径。“易班”集教育功能、社会商业社区功能于一身,它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等教育与管理对现有困境的主动回应。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和改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摆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研究探讨“易班”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易班”上的特点
1.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辅导员与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获得的有效信息已经非常有限。而许多高校还尚未给学生创建任何形式的思想交流和表达意见的网络平台,对学生思想动态和各类资助活动反馈的把握较为困难。而在“易班”上,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二级群组,建立帮困资助平台、阳光慈善服务队、师生互动平台、家校交流平台等特色网络平台。学校或学院一级的平台是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新空间;帮困资助平台,为贫困生排忧解难开辟新途径;阳光慈善服务队让学生自我管理和感恩回报社会有了新的阵地;师生平台为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交流沟通架起了新的桥梁。每位学生都能在“易班”平台上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组织,辅导员或是学生干部也是管理员,师生均可在“话题”板块中各类通知(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申报,贫困生的认定等)、征求意见、寻求帮助、进行投票评选班委或各类评优、师生线上交流等。“易班”更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性,老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思想表达和诉求表示等,从而开展相应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律。首先,这种平等性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说教和命令的形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其次,互动式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最后,公开性的交流能够提高群体参与性,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更强调教育对象的参与,更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2.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帮困助学工作具有人多面广,资助形式多样,资金涉及量大等特点,过去用人工管理,不仅工作量大,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操作,监督困难。当前,可在“易班”上开辟“贫困生信息管理”平台,使全校贫困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易班”网上注册、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把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生活费用支出、申请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特困生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情况、个人在校表现、院系审核意见通过“易班”汇聚在一起,并公布于众,接受同学监督。这样,在“易班”上的“E—群体”开展学生事务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只要上“易班”平台,就能随时随地找到组织、接受教育和开展工作。比如,辅导员利用“易班”平台与国外的交换生、毕业生保持联系,适时关注他们在海外的学习生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预备党员,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上“党建之家”,及时向组织汇报思想状况,开展网上党员视频转正会议,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党员自主学习,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网上学习形式灵活新颖,学习内容丰富对上党课的同学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增强了学习效果。在“易班”平台上建设校友会,可以聚拢毕业生,使之成为学校帮困资助的重要社会资源等。
3.分享功能强大
“易班”中相册和网盘都是无限量的,每位成员加入相应的组织后,都可以在相册和网盘中分享自己的资料,并且不受容量的限制,符合现代互联网“云”的特征,这无疑是“易班”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可以分享各类资助的颁奖大会,学生回报社会的公益慈善活动剪辑,历届校友立志成材的事迹、诚信教育主题月活动纪实、各类奖助学金的申报表等。分享教育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个理念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而真正的老师成为指导者或引路人,“易班”通过提供分享空间,鼓励分享教育,也将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
三、以“易班”为载体,发挥网络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易班”网络平台的开发,符合高校及师生实际需求,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实现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高效服务学生需求;以“易班”为纽带,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提高了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主题意识,锤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
“易班”平台使学生事务管理的形式开放化和多样化。“易班”是典型的交互性网站,仅定位于大学生用户,工作的针对性强。当学生事务工作加载在“易班”平台后,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易班”平台服务;学生事务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易班”平台来服务于学生;老师、学生在校内外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检索信息,开展各项学生事务管理活动。学生事务的信息化也能极大程度的加快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的进程。
“易班”平台使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程度显著提高,使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量。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信息数据日益庞大,靠原有的手工系统已无法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在“易班”平台上实行学生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准确、最快捷的数据信息,让学生事务信息管理高效化。
2.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
“易班”平台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和学生间的交流。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易班”平台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低年级的学生在“易班”平台上直接向辅导员或学长询问一些学校和专业的问题,增强了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也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特别是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如选课、二专、实习、就业等在“易班”网络上进行讨论,增进班级同学间团结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
在“易班”上,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以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为单位的管理新模式,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通过开展各类线上活动,进行示范和牵引,展现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位学生在座谈会发言:“学习交流平台不是一个短暂的线上活动,而是我们在易班上建立的长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你可以随时提问,很快就会有热心的同学或者老师来答复你”。
3.提高了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
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把信息公开作为一个基础。通过“易班”平台,公开信息,让学生了解、学习到了学校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则可能的后果,达到民主化管理的目的。将涉及学生的事务在“易班”平台公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网上学生座谈会,多多听取学生意见,增加学生事务的透明度,这也是实施监督的有效方式。比如推荐免试研究生、评奖评优、学生资助、勤工助学招聘信息等等。这样,既有来自于学校的监督,也有来自于学生的监督。提高了学校学生管理的透明度,既有利于服务对象,也是对工作的一种约束。
4.锤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有热情、有梦想、勇于创新,又敢于面对失败,而“易班”的出现,正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能力,发挥学生潜力。教育的管理方式从先前的直接管理过渡到导向管理,变学校管理为以学生自主管理。在“易班”上,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以“学院为指导、辅导员为调节、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达到了学生自治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易班”平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具体措施
1.建立高效率的“易班”网络管理队伍,勇担“易班”信息海关
“易班”网络技术人员负责校园网网站和网页的建设、维护、更新、过滤和监管。将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信息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必须行使好网络信息“守门员”的职责。
学生工作者根据“易班”网络环境,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实施计划,以及定时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易班”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一些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易班”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由老师或部分优秀学生担任,他们负责了解、监督学生的日常网上行为,并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2.在合力育人上要整合资源、发动更多人来建设“易班”
发挥三合力,即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发挥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学生网络红人的群聚效应,将身边的学生都凝聚到“易班”上来。如利用“校园名人效应”迅速吸引师生参与;评选“易班形象大使”等起到树立典型模范带头功效。
丰富“易班”上校园资源,如建立精彩视频,将历年学生军训风采、毕业生典礼、各类奖学金颁奖大会、主题教育活动网上展播给广大师生;建立或链接应急知识培训、安全防火等健康模块,同时增设疑问解答,积极为广大同学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逐步让学生每天登陆“易班”成为一种习惯。
辅导员在利用“易班”这个网络平台的时候,也要注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互为补充,细致入微扮演好“网络”和“现实”辅导员的双重角色。
起源
梳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300多年的脉络,可获知其历经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并有相应的主导理论:萌芽期:“替代父母制”;发展期:“学生人事”理论;变革期:“学生服务”理论;新阶段:“学生发展”理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诞生于殖民学院时期的“替代父母制”(In Loco Parents),即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宗教式、家长式的全面管理和约束。这是高度集权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1862年《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也叫《赠地法》)颁布,600多所学院建立,学生数量激增,学校面临学生来源复杂性、学生需求多样性、学术研究与职业培养相结合等新问题。学生服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相继产生,学生事务管理专职人员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人事工作”(Student Personal Work)理论成为主导。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CE)发表了《学生人事工作宣言,1937年》(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 1937)的报告,这个里程碑式的报告阐明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领域及与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强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学生在身体、心智、学习、情感、社会交往、职业技能、艺术鉴赏等各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学生人事工作宣言,1949年》(《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 1949》)重申了1937年报告中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要求高校树立起学生服务意识,并把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扩展为40项,赋予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如:公民责任感、全球意识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减缓,各高校调整措施争夺生源,“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s)理论盛行。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面临财政困难,公众信任危机和学生信仰缺失等方面的困境、“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理论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受到广泛关注。它赋予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任务,促成学生事务管理的职业化和人员的专业化。
模式
目前,美国学生事务的负责人通常由副校长、副教务长或学生主任担任。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学生事务工作总体框架内,各高校根据自身历史与传统的不同,其具体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有所不同。以MSU(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其学生工作系统如下图所示。
特点
专业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实践没有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而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以高等教育学为学科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专业化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学生发展内容及其机制的探讨,确立学生事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深化人们对学生事务功能的认识。
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专业性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学生事务管理、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硕士学位,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具有稳定性,出现一批例如佩里、克林奇和伦茨等学生事务专家,专业研究领域不断加深。每个高校有专司学生事务管理的独立组织机构,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设置专门的服务办公室,并配备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和专业训练体系。至此,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工作促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法制化。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来实现,属于间接的宏观调控。美国是法律至上的国家。大学生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具有法律规定的自主行为权利,也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联邦和州的法律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法律基础。美国政府利用法律手段使高校受到制约,从而使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偏离基本的政治原则和方向。学校培养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接受美国制度与法律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使学生具有符合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自主性。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注重管理的引导作用,侧重教会学生怎样选择,而不是教会他选择什么。让学生积极组织、参与学生活动,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学校有种类繁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自发组织各项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兄弟会(Fraternity)、姐妹会(Sorority)等。其活动经费除少量向学校申请外,大部分是吸纳捐款、基金等。学生组织自我管理,学校对其只提供咨询服务。学生自发形成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nment或Student Union),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并监督学校管理的机构。学生宿舍实行舍区管理方式。学生进校后不分班级,最初一年没有专业和系的概念,只有宿舍是学生相对集中和稳定的地方。因此,舍区管理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合作协同精神。无论在学生社团还是在舍区里,学生都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强调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快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规则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人性化。美国高校的缴费制度和市场经济契约原则决定了美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对等的经济关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消费者,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尊重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体,学生事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独特的和负责任的人。“以学生为中心”来管理与服务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核心理念。学校以平等方式对待每一种生存方式,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事务管理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而不是选择什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多元化提供咨询和服务,促进每个人全面和创造性的发展。
借鉴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不少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不能脱离中国高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现实境遇。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积极借鉴,为我所用,培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理论、制度、方法和模式。
坚持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政治功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首先应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第一要务,这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应固守的基本立场,离开这一点,学生工作必将走向歧途。
努力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科化进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汲取包括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本着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宗旨,促进理论研究不断地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事务工作者提高学科意识和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工作由自发走向自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的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生事务的发展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强化对学生事务工作规律性的研究,才能确保大学教育目的的顺利完成。
西华大学易班作为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对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立足于西华大学易班建设经验,提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策略。即,以搭建良性互动平台为切入点,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构建丰富的信息内容为着力点,强化高校校园网络的正能量;以现实班级易班再造为归宿点,检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成效。
关键词: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引导;策略;西华大学易班
如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多元化的需求,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西华大学作为沪外易班建设的首家试点高校,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立足西华大学实际,将易班建设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有机结合,从寻求切入点,强化着力点,实现归宿点三个角度探索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策略。
一、以搭建良性互动平台为切入点,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易班作为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如何才能构建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西华大学易班建设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多次的讨论中,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各位教师代表都提出要充分利用易班的特点———“物理身体不在场”的熟人网友关系,搭建良性的互动平台,将大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便当面说的话题利用易班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根据这一原则,西华大学在易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调师生之间在通过易班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强调彼此应清楚自己在对象中的权利与责任。正如马克思而言,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或之外,并不存在什么先定的抽象关系,人“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1]。也就是说,从教师的角度,要时刻清楚自己在通过易班与大学生的交流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通过积极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大学生的角度,要文明上网,通过易班互动平台,全方位的提升自己。二是通过易班网络互动平台,做好彼此的牵引工作。首先,相互导向。一方面教育者在易班上通过完善个人主页、撰写博客,话题、设置调查问卷、开发添加各类轻应用等方式不断塑造自身网络形象,提升个人魅力,以“网友”身份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在易班上的对话、博文、贴文、照片、讨论、参加投票、开发添加各类轻应用等记录大学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教育者进行导向。让教育者在充分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与研判的基础上决定传送什么内容和运用什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其次,相互促进。“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还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2]
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与社会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时,具有独特性。因此,教育者在通过易班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时,若还存在网络意识弱、技术水平差、敏锐性不强等问题,将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从而促使教育者不断提高水平,弥补其不足。另一方面,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所,教育者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将在互动中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相互转化。这实际上反映了教育者与大学生在通过易班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体验性与迁移性。即两者在体会、揣摩、反思、体悟的过程中,实现对对方的理解,达到对某种观点、理论、思想的认同,有助于使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趋向一致性。通过易班搭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避免了师生之间直面沟通时会出现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以构建丰富的信息内容为着力点,强化高校校园网络的正能量
信息内容是西华大学易班网络虚拟社区的生命力所在。也就是说,大学生注册使用后,信息内容量、信息内容传播的广泛度与共鸣度是留住大学生、聚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与教育合力的关键。因此,西华大学在易班建设过程中,以构建丰富的信息内容为着力点,遵循弗隆期望理论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观点,不断强化高校校园网络的正能量。具体体现在:一是整合内容,扩大信息内容量,满足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西华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校园网络的信息内容整合为学生事务管理、新闻信息、文化活动开展、学习资源服务四个方面。学生事务方面重在解决大学生的日常事务与管理问题。如:查询一卡通余额、课表、成绩、图书借阅情况、学校电话、校历和校车时间、奖助学金评定、社团活动报名、新生入学业务、课程中心在线学习等。新闻信息方面主要在第一时间学校的各类信息,让学生了解学校动态。如: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学术报告,校园趣闻轶事、成都本地高校动态、成都演出展览电影等文化娱乐信息和旅游购物交友等生活资讯。文化活动开展方面重在组织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如:易班学生工作站策划、组织了易班微访谈、网薪换实物、易周精彩等富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学习资源服务方面重在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如:名校名师的在线课程;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老师建立的课程班级,接收老师发送的通知和学习资料,与师生在线进行学习讨论等。正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容,西华大学易班虚拟社区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成为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的主要渠道。二是拓宽信息内容传播的渠道,提高信息内容传播的广泛度。学校组建了西华大学易班机构号,建设了服务全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公共号,组建了网络创新实验室等虚拟班级群等,组织了“易班英语四六级辅导”等学习活动。各学院建设了学院公共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学院通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报道学院师生典型,学生只要关注学院公告号,学院的各类信息就可以及时准确地送达学生手机。另外,各学院还以班集体为单位,建立班级群号,信息传播全方面覆盖。三是加强引导,实现信息传播的共鸣度。如何强化大学生对教育者在易班上信息的认同,更有效地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西华大学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研发了“西华资源分享系统”、“西华电话本”、“西华签到系统”、“西华报名系统”、“西华广播”、“西华电视”等应用。学校组织了基于易班的APP创意创新大赛,围绕学生需求和创意,将订水订饭、团购、二手物品交易等更多应用系统纳入开发计划,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易班的各种便利,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各类信息的认可,产生共鸣。另外,西华大学还建立信息内容处理机制。在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诉求,大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并通过易班进行信息反馈,做到重大活动集体推广,重要问题集体发声,主动参与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发出正确声音引领校园舆论。以信息内容为着力点,不断传播正能量,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决定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成败。效果如何,则可以通过现实班级在易班的网络再造进行检验。
三、以现实班级易班再造为归宿点,检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成效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成效如何?西华大学在易班建设的过程,提出了现实班级易班再造,实现归宿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能充分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本质,具有不易被虚拟社会中的各种舆论所异化的能力,它反映了校园舆论形成与引导的成效。若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成效显著,大学生在易班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充分发挥自主力,进行符合教育者期望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否则,则相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虚拟社会中海量的数字信息,能结合现实社会中班级发展的需要,对各种校园网络舆论做出独立判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为现实班级在易班上再造做准备。不能把虚拟社会中的各类数字信息作为一种快餐文化来对待,只浏览,不消化;不能过度依赖各类数字信息,产生信息崇拜,影响其对现实社会所提供信息的判断;不能面对海量的数字信息产生恐慌,应根据现实社会中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对各类数字信息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形成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判断,以满足在易班上对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进行网络再造的需要。二是对校园网络舆论做出的判断进行反思,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根据与标准。在对海量数字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校园网络舆论做出的信息判断往往会随着新的校园网络舆论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因此,它需要大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梳理、分类、总结的数字信息的根据和标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
“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构成了大学生反思的衡量尺度。也就是说,大学生应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以及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的需要,对不断出现的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取舍,反思对数字信息取舍的根据,从而按“两个尺度”的衡量标准形成相对稳定地处理校园网络舆论的根据。三是将各种校园网络舆论有效整合并付诸行动,在易班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中展现。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的活动是一种“生存”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一种“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的活动。作为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它反映了大学生内在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上的认知与参与,以及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舆论进行易班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的意图。在现实班级通过易班进行网络再造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整合与运用反映在两个层面:第一,大学生参与到易班班级中各种信息的处理以及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一种外向性的实践方式。如:易班班级聊天、班级成员飞信、班级信息、班级事务讨论、班级发展规划、发起班委选举、奖助金评定等各类相关问题的投票活动等。第二,大学生利用易班,创造出各种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将班级发展的网络再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体现为一种内敛性的实践方式。现实班级管理中不可能实现或实现难度较大的问题,大学生通过易班虚拟社区来实现,如: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虚拟学校,展开各种学习资源、信息的利用;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建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网上模拟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易班虚拟社区还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大学生在易班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中内敛性实践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当然,在大学生发挥自主力进行现实班级易班再造的过程中,若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效果不佳,则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校园网络舆论评判标准与根据将与教育者期望相背离,通过易班将班级发展与事务管理等进行网络再造的实践活动将不能有效展开。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易班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易班虚拟社区的示范作用不断扩大。通过易班虚拟社区探索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的策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必将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9卷.人民出版社,1963:405.
[2]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74.
【关键词】以生为本;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伴随着党的十报告的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教育潮流中,我们需要转变高校班级管理的重心,创建一种以生为本的高校班级管理文化。在这一全新的高校管理文化中,强调班级自治和学生自治,重视大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地位,并以“学习者”和“生活组织”作为班级的目标假设,还原高校班级管理的本真含义。
一、实行高校班级自治,辅以学长助学制
较之以往的大学生,现代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更独立自主,更具创新意识。根据武汉大学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现代大学生更呈现思想独立趋势,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日益增强。这些“新学子”更为信奉“我的班级,我做主”的人生哲学。
因此,现代高校班级管理必须适合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心智特点,尊重他们自我教育与发展的需要,实行自主化、民主化管理,树立大学生是班级事务管理主体的理念。此外,还需充分认识大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恰当主体,辅导员必须实行班级自治。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自荐、竞选等方式,把那些乐于奉献、表现优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选任为班干部,组建执行有力、决策科学的班委会、团支部,形成以班团干部为中心的班级管理队伍。班团干部将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他们将以自身良好表现,协调、影响着整个班级,最终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务必实行完全民主制,班级的重大决策都要投票表决,这样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及微博等,充分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大学班团组织在学生会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其中如班规建立与执行、班级卫生管理、学生安全等日常事务,都是班干部完全可以独立解决的。
不容忽视的是,若高校班级建设完全依赖学生自我发展、无为而治,在大一、大二阶段容易暴露出放羊式管理、发展盲目等弊端。因此,有必要辅以学长助学制。
学长助学制又称助理辅导员制、辅导员制。是借鉴国外学生管理学生的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一般是选拔品学兼优、管理能力强且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大学生,担任低年级的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当前辅导员人数较少,无法满足高校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下,学长助学制是更好开展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大一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相对较差,就更需要实行学长助学制。
具体策略是,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至两名从高年级中选拔的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协助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继承学校良好传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由于这些助理辅导员和学生专业相同,他们通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与教训传递给学生,以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迷茫,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各方面少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大学生对学长助学制这一作法比较满意,认为学长助学制下的班团组织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发挥大学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高校不仅是个组织单位,更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其本义就是学习者的集合体。“一般说来,大学一词最初就意味着这类组织或社团……它仅仅表示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班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团体、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侧重相互合作、团队精神,参与班级管理被称作是对成员相互支持、郑重承诺的奉献行为。因此,大学班级管理的本真含义,就是一群有着共同志趣的成员为维护必要的班级秩序而进行的自觉内部管理行为,这种管理行为与外部权力无涉。
进一步说,高校班级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班级管理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由于高校班级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以,高校班级管理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这个共同体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突出其教育功能,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高校班级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学习管理。事务管理对维持高校班级正常运作来说确实是需要的,但决不能动摇学习管理这一中心,任何班级管理行为都不能与教育教学的目的相背离更不应为达到某种外在的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考核指标,而以牺牲(下转第46页)(上接第44页)大学生的学业成长这一根本目标为代价。否则,高校班级管理就会收到负面效果。
综上所述,在以生为本的现代高校班级管理中,必须切实改变现有的辅导员工作制度,淡化辅导员的事务管理者教师,让辅导员从日常事务管理中腾出精力,转而着力于班级学习管理。也就是通过维持班级学习秩序、节约学生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班级气氛等方式,启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提升其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以使大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机制
在大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如何兼顾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呢?在以生为本的大学中,辅导员还必须突出服务者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机制。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应考核体系,真正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具体对策是,明确辅导员的分工和职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主线。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渠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向学生有力传达和讲解国家政策、学校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工作应该成为任课教师的有益补充,通过为学生服务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全面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各种实际服务,关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实行柔性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学生日常管理和素质培养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化、伦理化、社会化。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人性化的班级管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班级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职生 独立能力 班主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4岁至20岁之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之前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遇到问题也由父母帮忙解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踏入学校,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独自生活,因此,刚入学时,普遍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大,遇到任何事情都寄希望于班主任,希望班主任帮忙解决。如果此时班主任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依赖性增加,进而影响其独立能力的形成。中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毕业后大部分将直接进入社会。而现代社会高度发达,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独立能力得不到提高,毕业后将很难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在校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习惯,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的目的,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利用好班会,采用学生较易接受的形式教育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首先,班主任可以结合中职生爱动手的特性,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表扬一些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着重强调独立意识的重要性,使独立自主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另外,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尤其是生活习惯。一个在生活上都不能自理的学生,苛求他在其他方面独立,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中职班主任要时刻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
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班主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要把握好自己的参与度。班主任应让学生充分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对于能提出一些有特色的切实可行方案的学生,班主任应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导学生实施。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班级文明公约,使学生的主观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提供机会,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如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学会管理他人。最后,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自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三、加强家校沟通,培养学生的独立习惯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一些父母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家长“严密”的保护下,孩子渐渐地失去了自主能力,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笔者所在学校是住宿式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一些学生就把一周的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父母清洗。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会告诫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凡事一包到底,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衣、做饭等,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进步,笔者会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肯定孩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家长肩负的责任更重;独立自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教师付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达成共识,齐抓共管,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独立自主是孩子成功的阶梯,对于家长来说:“如果你爱孩子,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面对成长中的阵痛,享受成长中点滴的快乐。”
四、放开双手,让学生自立
一、 尊重学生,注重服务
当前,英国高校学生事物管理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全面具体地体现在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以确保学生得到更好的服务为目标的,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表现。英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学生事物部门将学生看做独立的成年个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立的人格、个性和权益,保证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整个大学阶段的重要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国高校管理者认为他们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更多地是协商而不是命令,将尊重学生成长作为学生事物工作的前提,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2. 学生事物部门把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以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进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英国高校里各种指导服务中心很多,基本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例如一些留学生较多的高校,会在学校内部设立留学生服务中心,确保留学生在不熟悉的国家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 确保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校的领导管理机构设立学生代表席位,保证学生对学校的各种决策有知情权,并参与到决策当中来。如果学生对学校的任何方面有不满,都可以通过学生代表向学生事物管理部门反映,从而保证学生的各项权利。
二、体系完整,制度规范
英国是英美法系的发源地,国家的法制化进程较高,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学校管理政策的制定到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的处理,均有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并依法处理。在对学生违纪的处理过程中,学校必须严格遵照法律处理流程,并给予学生相应的申诉权利。但如果某项事物属于学生自己的私人事物,那么学校绝不会介入,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而不是直接代表学生去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即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可以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帮助,值得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学习。
同时,英国高校实行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学生进入高校后,学院会为他指定一位导师,与国内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不同,英国的导师是以教学指导为主,在教学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力图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对学生而言,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还有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借鉴与启示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过渡,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学生年龄普遍偏小,适应能力较弱;班级、团组织的凝聚力降低,组织学生活动难度加大;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就业形势严峻等。这些问题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通过分析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管理方式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现代大学理念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多与学生互动,尊重、关心、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想法,维护学生利益。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造成在进行学生工作时有不够专业的情况出现。我们应着重加强学生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基于现阶段学生工作面临的政策环境、工作难度、内外影响等各种新形式,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才可以保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学生社区场域的广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MSZ01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44-03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日趋增加,随着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原有的班级概念淡化,学生事务管理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社区。同时由于高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有的高校采取低年级在新校区,高年级在老校区;有的高校根据学院专业分布校区,有的学院在新校区,有的学院在老校区。原先的条状纵深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被打破,迫切需要对学生社区管理进行改革,因势利导,资源整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当前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部(处)管理全校学生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本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学院分团委、学工组(办)具体落实学生工作,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就学生社区而言,一些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下设宿管科,或者由后勤处设公寓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一般以学院为单位相对集中住宿,学生社区遇到事情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进行协调,尤其是由后勤处管理的学生社区,往往一般后勤处只管学校财产,不关心学生的日常表现、社区“软件”等。传统学生社区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交叉,易产生部门推诿。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后勤处、二级学院等都承担着部分社区管理职责,但学生社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管人的部门说管物的没有到位,管物的说管人的没有管好;学院说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使得基层学院辅导员协调的事情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辅导员在学生中威信下降;职能部门说学院教育学生不到位,破坏公共设施,晚休秩序不好等。
2.功能定位偏差,易产生教育盲点。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社区单纯地看作学生休息的地方,没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旧学生公寓的翻新,高校学生社区宿舍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公寓式配置,个别高校还给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虽然宿舍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社区文化建设、党团建设仍然滞后。
3.缺乏学生自治,易产生教管冲突。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强调学生要服从、守纪,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区管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一些高校设置的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或者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也只是从事通知、检查宿舍卫生等工作,不是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易产生服务缺位。传统的社区管理人员多为社会招聘人员或者政府“4050”再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只做打扫卫生、看门守门等简单工作。这些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在日常管理中,双方时常会产生矛盾。部分高校学生社区进驻辅导员,但也只是为了解决刚入职辅导员的住房问题,辅导员只有晚上才回社区休息,与学生见面交流机会少。
二、高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概况
当前,高校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既不是古代书院制的“翻版”,也不是欧美大学书院制的“照搬”,而是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将通识教育和人生指导延伸到社区,采取项目化的学生成长计划,对学生进行系列资助与服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管理的有机结合。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陆高校中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第一校,学生在书院内接受为期一年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学院层面的党建职能室、学生事务管理职能室、大学导航中心和学养拓展中心、队伍培训管理职能室。书院内有辅导员,有导师团。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也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打破传统纵深式学生管理模式,突破了部门管理局限,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下表对几所高校的书院制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
三、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优越性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切实将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指导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学生社区管理中学业指导、学生服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脱节的弊端。学生在社区里通过一站式服务大厅,可以办理各种学生事务;辅导员在社区工作、生活,与学生同吃同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学生将社区当成自己的“家”,身心都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可以快速在书院内实现设备报修;书院内设有学习室、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体育锻炼。在享受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贴心服务的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也得到了加强。
2.学生管理重心下移。传统的“校―学院(系)―班级―宿舍”的管理层级转变为“校―书院―宿舍”管理层级,解决了学院无法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管不好学生的问题。职能部门的职责有明确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了管理效能。学生也不再被“管”,无形中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学生可以在课外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的自治权也得到尊重,学生自治组织不再是给老师做事,而是给同学们服务,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大家将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维护、建设,切实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实现全环境育人。书院和学院相互补充,两个教育单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教育服务学生的“无缝对接”。学院主要负责“学术事务”,集中精力抓好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书院负责“学生事务”,依托学生社区,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资助、培养发展工作。另外,在书院内还实行导师制或导生制,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联姻,近距离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书院内还设有爱心厨房,每逢学生生日或者周末,辅导员、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厨,改善学生伙食的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注重自然景观、制度规范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书院建有优美、高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生活作息、党团活动等系列的制度规范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审美陶冶和规范导向教育功能。如在复旦大学、温州大学的书院,各书院以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或学校知名校友作为书院名,精心设计院训墙、书院成果展、服务指南等。再加上书院开展的导航计划、心理辅导、困难援助、拓展训练营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四、借鉴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要人性化,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础。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教育培养。通过硬件环境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将社区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生活文化圈,将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指导延伸到社会,通过关爱成长计划、导航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其次,书院内实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在课堂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了辅导员刻板生硬的形象,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最后,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共同育人。学校各部门都有育人职责,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厘清了社区管理权限,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学院、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机制,通过书院的管理制度运行和人员配备,带动学校管理“上游”与“下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对学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提高学生参与管理意识,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的社区,学生是社区的主人,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重视,主体性得到发挥,所以书院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社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和学生骨干的素质,使学生自主管理落实到实处。学生社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如图所示。
学生事务工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评判,学生事务工作要积极吸收学生意见,提高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要在制度设计、活动载体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学生的自主管理权益。
关键词: 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队伍建设 班级事务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众多问题,如: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班级数额暴涨,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的毕业班管理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困难重重,应试教育而引发的大学生考证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另辟蹊径,强化班级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班级制度建设
制度的好坏对于组织的效率和生命力具有决定意义,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推动班级工作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因此,班级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
1.班级制度的制定,要民主化,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班级制度必须经过学生反复论证和讨论,要确保代表全体学生的利益和意见,形成一套符合学生需求、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材的科学管理体制。辅导员应当力争创建具有“沟通理性”色彩的班级组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使班级成为全体成员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和“公共空间”。
2.有力监督,保证班级制度规范化的有效实施。
班级制度的实施必须实现制度“有形化”,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平时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进行,如通过在班会上宣讲,在宿舍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或者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其融于班级活动过程中。另外,对于违反制度的班干部、骨干分子或普通同学,做到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增强班级成员对制度的认识,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使学生从最初的外部控制转向最终的自我约束。
二、班级队伍建设
团结、和谐、有凝聚力、工作能力突出、奋发向上的班委,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班级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强班级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理顺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关系。
高校班级队伍主要由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三部分组成。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关系,如何清晰地认识这三者的界限。在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干部,不同的岗位性质指导他们的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在团组织和班级组织两大机构之间有必要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形成以班团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
2.以班级制度为依据,实现班级队伍从选拔、培养到考核、监督的规范化运作。
科学完善的班级队伍制度可以为班级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据。所以,在平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严格选拔,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队伍。对学生干部的组建应当充分发挥民主,在班级里进行竞选,但在竞选之前要制定严格的竞选制度,由能力强且受到大家认可的同学担任班干部职位,这样既给班干部一种无形压力与动力,又使班干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班干部工作的顺利与高效开展。
二是明确班委和团支部的工作职责,提高组织机构的工作成效。在班团队伍确立之后,首先必须明确班团干部的职责,让每位班干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三是充分授权。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团支部、班委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他们提出的建议要给予充分重视和信任,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由他们自主进行管理,辅导员要适时地指导、监督和激励,不要过多地干涉班委的工作。
四是注重对工作管理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对班团干部的培养,充分开发班团干部的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创造机会,促进班团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正确引导,加强监控。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进行详细了解和阶段总结,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其他同学的评价,主动监督班团干部,及时指出他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尊重学校和班级有关规范,对其进行奖惩,以增强班团干部的责任感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是构建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班团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其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并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发展,从而增强班级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要逐渐使班委成员之间形成互相激励的氛围,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从而使班级管理具有更高的效能。
三、班级事务管理
辅导员在班级事务管理上必须在把握总体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事务类别进行。
1.做好学生思想指导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给予正确指导,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协助学校、院系开展工作。
一是要做好桥梁沟通工作。发挥好学生与学校、院系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配合学院、系部的总体工作。二是在日常事务中要配合学校、院系做好学生动员、政策宣传、监督执行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
3.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中做好咨询与辅助工作。
首先,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中注重组织性、计划性与系统性,根据目标管理计划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最后,班团活动可以实行一体化,在活动中把团的许多精神——团结、拼搏、奉献与创新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精神得到升华。
4.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校—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的信息传递模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传递层次过多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口头或电话为主,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信度和效度,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甚至信息失效。所以在工作中一是要公开、公正、实现班级信息透明。各类班级事务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班级群、飞信等),班级经费使用、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党的发展对象推荐等各种评奖评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接受全体班级成员和老师的监督。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模式,辅导员可以采取如网络、手机通信、QQ、微博等形式来及时了解和掌握班级各类信息,并通过各种平台传递各种信息。总之,辅导员要多角度、多渠道、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通过不断沟通实现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全力配合。
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作,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开展有深度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能提供给全班同学展示才能、发挥特长、提高能力的机会,班级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们相互理解、相互认识、化解隔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进一步推动学风、班风建设。同时,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内心里将自己与班级融为一体,使学生向着统一的班级目标努力,将班级规范内化为个人自觉遵守的言行准则。
2.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辅导员和班级干部要及时把握班级动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帮助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利用班级活动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并通过班级权威人物的影响来建设班集体健康向上的舆论。通过丰富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3.构建班集体自己的独有文化特色。
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班集体的特点,通过班歌比赛、班徽设计、网站设计、微博比赛等多样化形式,使班级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情感、风格,并能够在班级间的交流沟通中传承和发展。
总之,随着高校扩招,给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审时度势,探索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解放思想,拓宽改革思路,重构班级管理的全新工作体系,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更上一层,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景川.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冲国水运(理论版),2007(1).
[2]马少坤.论高校班级管理状况及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9).
[3]洪峰,刘哲.高校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