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

第1篇: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际视频监控的做法,将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比对。同时,也可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不同摄像机的拍摄效果。通过上述方案与实施效果的对比,学生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做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系统实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其对于实现设想的功能有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第2篇: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学习领域 工作任务

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各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历史沿革不同,导致各学校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大不相同,进一步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差别,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导致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对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等专门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如何培养让用人单位满意的营销人才成了高等学校的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专业建设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路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专业建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2]:分析该专业学生就业职业领域;分析就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细分学习子情境。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构建与实践

如何面对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解决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难题,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我们认为:瓶颈问题不解决,教师就不能积极参与,即使参与了如改革思路不对,再怎样折腾都不会有结果,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理论、不断进行调研论证、不断进行总结。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课题组,经过多次交流学习、调研论证,不仅解决了教师参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下面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改革为例,进行几方面的探讨。

2.1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建设要求和现场环境勘察结果[3](资讯),进行设备选型(决策),制定施工计划(计划),能够通过阅读说明书,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实施),最后按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检查与评价(检查与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楼宇弱点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与检测的方法。具体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组成原理;(2)掌握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3)掌握入侵报警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4)掌握门禁管理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5)掌握楼宇对讲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6)掌握视频会议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7)具备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8)具备小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

2.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的确定

目前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建筑主要使用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视频会议五大典型弱电系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防盗报警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门禁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楼宇对讲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安装调试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因而,《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学习领域课程由五个学习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某个弱电子系统的工作过程,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所以,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情境及其对应的工作任务,如图1。

2.3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行动领域分析及知识技能模块构建

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的不同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具体做法:(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采用各种方式调研(参观、网上浏览、咨询等)子系统的功能、组成原理、典型系统类型等,写出调研报告;(2)根据甲方工程要求,进行现场勘查,确定信息点位置和特征,分析系统需求,确定系统类型,进行设备选型和配置;(3)根据选定的设备,了解其功能接口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4)对系统功能进行综合检查,并安装规范对系统进行验收;评价学生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工作情况和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如在视频监控学习情境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六部教学法,见图2

3结语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革,除上述探讨的内容之外,还有大量的改革比如:如何进行学习领域的教材开发、教学实施过程中场所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工作需要研究解决。不管改革有多困难,但我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思想能比较好的解决以就业为导向,比较好的解决高职教育中学生技能培养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3] 陈天娥.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于调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4.

[4]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第3篇: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8-02

一、概述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人才需求旺,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口径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就业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院在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重构了以典型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夯实了基础,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二者相互兼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后很快能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学校所处行业、地区的产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典型技术、具体应用为主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典型技术为一条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口径问题。第二,构建了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宽口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教学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实施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2.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课程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项目或模块的设计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项目或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相关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知识主要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课程内部项目或模块结构见图1。

图1?摇项目或模块内部结构图

3.“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结构。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二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建立整体结构为“单项、综合、创新”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实现开放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四是实行“任务引领”类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成果成效

2008以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经过4轮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优良成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见图2。

图2?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说明:2006级、2007级的数据统计分别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08级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转到本科继续求学视同就业。2007级学生就业后,我系曾向他们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陆续收回反馈148份,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占90.6%;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同学都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涌现出一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2.技能证书方面。从2006级学生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届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和97%。通过考证促进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课程门类划分和课程序化的基本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以典型应用为主线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体系,总结了项目课程实施应具备的硬件、师资、管理等基本条件,总结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30-30.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研组,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楼宇设备专业群建设方案[EB/OL].2007-08-21.

第4篇: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职教育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构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培训,是对企业服务的最直接、最有益的服务之一。在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如何让培训做得更好,如何让课程更有针对性,是我们不断研究的问题。学历授课和培训授课紧密的融合起来,实现双赢,是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目标之一。

二、 学培融合课程建设理念

学培融合,是指把学历教育和企业培训相融合,做到相辅相成,在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各自特色,有的放矢,提高双效双赢。高职院校一方面承担培养企业准员工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为企业进行在职培训。

三、 课程建设来源企业又服务于企业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及应用正酝酿重大突破,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融合,城市数字化和建筑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综合布线系统成为所有建筑物必选的信息化集成及楼宇弱电项目。目前,综合布线技术已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智能化楼宇建筑等专业。同时企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培训需求,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学培融合的核心。下面以综合布线课程为例来阐述学历课程和培训课程的融合。

1.学历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开放式的标准,其结构、组成、设计、安装方式、测试验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完整的规定。课程不涉及具体的产品,没有固定产品的框架,因此在实践中,主要是各种标准的使用,以及具有实际分析能力,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更为重要。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企业一个具体工程的工作过程,把任务分解,构建出知识模块,加强每一个模块学生的动手能培养力,把每项工程模块都能熟练操作。如图一所示,根据一个综合布线项目的六个工作过程,按照技能要求组织课程,构建出每个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内容。

2.制定工作需求模块化培训课程

通过对本省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等八家大型企业,针对综合布线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技术员、安装维护人员四个岗位进行岗位能力要求调查,如表1,在岗位能力方面,排在前三位的能力是:能够阅读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掌握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法、掌握综合布线施工技术和测试技术,这些技术同时具有较高的培训需求。

通过岗位调查分析,一方面我们对学历教育中综合布线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另外针对培训课程的开设也有了一定的调查依据。抽取学历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建立三门模块化的培训课程:综合布线规划与设计(2天)、综合布线工程制图(3天)、综合布线施工c测试(2天)。在每一课程中,添加企业对课程的特殊要求内容,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实践证明这几门培训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四、 学培融合的体现

企业培训这一学校和企业的融合点,成为密切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学培融合在课程改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体现。

1.教学内容的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必须从企业中来,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并充分体现企业现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学历教育往往片面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经受竞争加剧的技术变化、市场转向的考验和挑战,进而很难与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保持同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企业培训,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企业员工招聘途径不同,专业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很多员工一不是科班出身,二又没有参加过系统培训,虽然具有某一工种的熟练操作能力及经验,但对于专业知识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这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影响,因此把高职教育的一些理论精华移植到企业培训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方法手段的融合

企业培训强调与学员的沟通,关注培训转移,以培训效果为教学目标,强调实战培训,让员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教学,又要有实践性教学,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要汲取企业培训的各种互动的形式启迪,可以运用故事、游戏、案例分析、小组比赛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中,增强对知识识的理解力及对课程的兴趣。

3.实践环境的融合

高职院校具备功能完善的教学设施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发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培训环境往往是企业自身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

企业培训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及资源,利用实验室经行模拟性的实验。同时经过对企业的培训与合作,高职院校也可以跟企业签署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校外指导教师,让同学们有机会走出去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实际锻炼。

4.考核方式的融合

高职教育中成绩评定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测量方法与手段,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评价方式上,仍然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其经济特征比学校教育浓厚得多,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是企业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企业培训的评估方法通常有目标评价,绩效评价,过程考核、测试比较等方法。把企业培训的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法比如过程考核、测试比较等运用于学历教学更能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5.师资的融合

高职院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高职教师有较高的师德水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企业讲师往往业务经验丰富但课程组织、授课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可以跟企业讲师通力合作,共同承担学历课程和培训课程。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充分的接触企业、走向企业,增加企业实战的工作经验,把企业技能经验带入课堂。老师经过参加企业培训后,成为双师型人才,既能胜任学历教学又能胜任企业培训。

五、 总结

我院作为一间企业办学的院校,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企业氛围,学院既是公办院校,又是上市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方式,在做专做精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的同时,做大做强在职教育培训。在课程改革建设中,学培融合能促进两方面的课程教学。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把高职院校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做到真正有机融合,使高职院校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2010-2012)[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7.

[2]裘俊彦.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23-24.

第5篇: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化;转型;成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突出,转型成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价值取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向“职业化转型”。东城区职业大学明确了“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的办学目标,改变以往传统的办学模式,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化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化转型内涵

转型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方式和人的观念等的转变过程。学校转型发展是指学校由转型而引起的不断扩展和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是指“成人高教的发展从观念到形式,从外延到内涵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包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绩效、充分发挥功能、谋取更大作为等。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向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转变,职业化倾向明显,政府大力提倡,学校纷纷转轨,学生以求职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职业化成为整个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特征。余小波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型划分为学历导向、职业导向和学习导向三种,简称学历型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型成人高等教育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由传统学历导向型向现代学习导向型的转变,应把职业型的转变作为必经阶段和当前的重点。他认为部分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制为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符合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也符合部分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实际。

东城区职业大学职业化转型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以“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为发展定位,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办学目标,做好四个服务,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学,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办学定位上转变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过去“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人才转型,满足社会多元多层次人才需求;教学体系上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职业化教学体系转型;办学模式上转变过去封闭的学历教育办学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改变。

(二)职业化转型的特征

学校职业化转型的内涵决定了职业化转型的四个特征:即职业性、服务型、多元开放、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上要求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体现了职业性的特征;办学对象上服务区域内的政府、企业、中小学、社区,满足市民的终身学习,为成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现了服务性的特征;在办学模式上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体现了多元开放的特点;在办学方式方法上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成人学生的特点,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体现了信息化的特征。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化转型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增强岗位的应用。通过对成人高校学生实践背景的调查分析得知,有90%的学生已经从事某职业岗位,学习动力是期望更胜任、能升职(占30%),或是求发展、求文凭、感兴趣(占60%)期望学习与本岗位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而通过对学生职业化程度的分析,成人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但需要规范化、强化。职业化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与学历教育为主的文凭教育,强调与岗位紧密相连的职业性,突出学习内容实用性和应用型。

2.服务性

服务性是指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向成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多样化的服务。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即在教W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等方面,包括为成人学生提供管理、人力、智力、资源、信息、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教学安排以及管理形式应转化为教学服务和支持服务。服务对象不仅要对成人学生,还应扩大到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政府、中小学等单位,做到服务区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以“人”的职业发展为逻辑,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化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职业化转型之路。

3.多元开放

多元开放是指改变特定历史时期的学历补偿教育,不断扩大适应性,开办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如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能力培训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如变单一办学为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等形式,积极吸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社区等优势参与体现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校探索多元开放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专业课程模块化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满足成人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力,实现成人学生灵活化学习的需求;服务方式人性化,实现满足个性化,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4.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体系的一个典型特征。职业化转型必然要仅仅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服务载体,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东城职业大学开发网上教学平台为成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实训,实现学生的实践创造;通过网络开放课程(MOOCs)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需求,构建服务职业化教学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的归因分析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社会需求要求转型、政府导向推动转型、自身发展促进转型。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改变,大量低端务工人员继续的是收费低廉、学习方便的实用性技能培训,而高端人员则需要工作后的高端继续教育与培训。那么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不仅是“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职业技能与学历并重”,甚至到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转变,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必然。从政府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明确了成人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化转型是国家对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新的发展之路。从自身发展来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目前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远远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转型的道路是成人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然。

然而,东城职业大学转型的归因对比其他学校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时代,适应市场,不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成人高校职业化发展之路。2012年学校成立改革与发展小组,在北京市的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从职工到职业――路在何方》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要进行职业化转型,并对目前的成人高校的生存的现状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成人生源总体数量逐年减少,招生逐渐困难、成人生源的整体素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教学内容的难度一降再降,教师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很难再现教学的激情,很难体会教学相长带来的愉悦体验;为了完成额定的工作量,教师、管理者、领导确实无计可施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发改委小组提出东城职工大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由补偿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向以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教育转化,即从“职工”向“职业”转化。

从“职工”到“职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实用技术,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从“职工”到“职业”要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既要有学术课程,提供大学最普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要提供职业课程,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强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就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加大建设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使更多的学习者尽快掌握实践经验,缩短学习者进入工作实际的时间,使学习者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要坚持开放办学,做到“课程开放”“网络开放”“群体开放”“空间开放”。从“职工”到“职业”要不断地创新,开放办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到原有的机制和体制,统筹资源,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资源重新整合,真正做到统筹分配,形成发展合力。由此,在2012年学校做出了由“职工大学”更名为“职业大学”,以职业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职业化转型的道路。

四、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实践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作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职业化教育理念、职业化教学体系、职业化课程模式、职业体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在职业化转型的探索尝试,总结了转型的有效的经验。

(一)倡导职业化教育理念

所谓职业化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培训,对学生或从业者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实现 (就业)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形成职业基本素养为目标,注重开创人的职业性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东城职业大学在职业化教育理念在教育对象上强调以成人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由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向在职或非在职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的转变。在办学模式上由正规学校教育向开放式办学转变,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将正规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有组织教育活动和无组织o系统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相结合,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为目标,打破专业限制,通过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二)探索职业化教育路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清晰,北京的产业将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的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首都经济的鲜明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不仅要培养具有职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服务型人才。东城职业大学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关注(职业起点偏低的)成人一生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发展道路。助成人:以公共基础素质类课程为载体,发挥学历教育优势,融通文化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与修养。助成才:以职业专业和职业应用类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岗位技能培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助成功:以职业通用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性继续教育,强化岗位适应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探索“1+N”职业化教学体系

“1+N”职业化教学体系即以1个专业为核心,N项职业通识能力为拓展的职业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各专业进行了“1+N”的职业化教学实践。幼教类专业在职业化教学改革中的设计为,职业性是“1”,高等性是“N”,在强调职业性的时候,要以岗位能力为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考虑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人的素养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学生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岗位的流动、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培养中兼顾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发展,岗位能力是“1”,职业能力是“N”;以位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是“1”,人的素养是“N”。经管类专业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职业专业技能、岗位精专能力为“1”个关键目标,拓展“N”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具体来说职业化教育既要培养具有某种职业专业化技能的应用型精专人才又能够通过适应成人教育规律的培养,使学员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与职业专业技能,拓宽学员的职业成长空间与通道,使学生获得多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

(四)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应用能力”三阶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融合能力、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复合型、多技能、有潜力的“扁平型人才”。将职业能力标准、企业需求、国家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等内容嵌入课程体系,突出学历、技能与综合素养的结合,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的融通。增强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设置“兴趣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优专业和课程体系,将课程模块化、菜单式,在学分制基础上满足学生跨专业选修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学历、非学历以及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引,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化课程模式。

(五)开展职业体验教学

职业体验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课堂体验、实训体验、实践体验等形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让学生在切实的职业实践或体验中学习。学校建设了十几个实训室在单课程、实验室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职业体验实施途径的多方面探索。例如物业管理综合实训室可完成建筑智能化实训、物业安防系统综合实训、物业弱电设备综合实训、物业楼宇设施综合实训、日常物业服务实训等,亦可用于物业管理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另外,学校开设沙盘模拟实验室、实操训练室,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社会参观、师生置换、角色模拟、团队讨论、个人展示等各种形式,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成长。

总之,自职业化转型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摸索。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调研了解到,“转型是痛苦的”“教师的理念必须转变,不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服务的过程中都要紧绷职业化这根弦”“学校应有相应的职业化回应机制”“职业化转型需要系统化,体制的系统化是自上而下的”等问题。如老师们所说,职业化转型走到现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师的职业化转型的理念与行动力的问题;职业化转型后教师能否胜任职业化的教学工作;职业化转型后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职业化转型的系统化办学问题;校企合作的实践推进;职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等问题都成为转型升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化的本质就是应用,只有真正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高成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东城区职业大学才能做好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中小学、服务社区,才能真正发挥他在现阶段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宋亦芳.上海区域成人高校转型分析及发展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2]胡凤英.论我国成人高教的转型发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