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高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职业高中是进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些学生大多数为15~18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处于青年初期,处于转折“换挡”的“空位”,心理学上将这一过渡阶段称为“青春心理断乳期”。他们虽然学习压力较小,但比普通和重点中学的学生更早地接受社会的挑战,受到就业压力、环境变化以及工作竞争激烈等一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职高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是各种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他们比普通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普遍,如自卑心理、攻击心理、性异常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等,都表现得非常突出。
国家对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视,职业高中是中小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四化”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健全的过程,而健全人格的重要指标是有健康的心理,因而,培养职高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成为职高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
职业高中要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帮助职高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
一、心理辅导老师的配备
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本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且做好记录,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保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在自我调节无效的情况下应主动寻求帮助。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职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作为班主任这个特定的角色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实现自我完善,强化人格魅力,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及科学的现代意识。其次,班主任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其对人生意义、教育理想、自我超越等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心理。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注入班主任的素质,才可能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出现代人。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者一班主任,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在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积极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自尊自强。其次,班主任作为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和任课教师两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
职业高中应该给予心理健康课程足够的重视,包括教材科学、合理的使用、师资力量的增强、设施设备的完善。特别是心理健康课堂讲授的形式,要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辅导课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另外,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热点,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根据职高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进行专题心理讲座。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
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及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应该时时处处接受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教育者在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职高教育也是如此,在促进职高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综合作用,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做到学校和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1、学习压力大,这个问题相当普遍。遇到困难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2、情绪易波动,没有自信心。3、人际关系不良,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希望别人服从他们的意志,不懂得宽容、理解、关心别人。不合群。4、早恋问题的困扰5、网络游戏的危害,网络的诱惑加之有的家长疏于管教,让孩子沉迷网吧,无心学习,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学校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却只是一纸空文,一切仍然以”升学”为教学目标,过大的压力只会把学生”压扁”。
2、家庭方面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知道的很多知识往往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网吧,是青少年消费的主要场所,除网络游戏外,凶杀、等网上影视片,对身心发育不健全的中学生往往没有抵抗能力。其次,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沦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事已习以为常,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不良的成长环境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些学校领导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只要抓好学校管理和升学率就可以了。即使有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那也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学校管不了,把学生往医院一推了事。因此,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落后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家的事情,也并非针对哪一个孩子的问题,它指向全体师生,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进修、培训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吗?不就是说教吗?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认识误区。其实,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等同与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批评、指责、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去安慰或开解,这都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 ,给学生一定的帮助、指导,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不断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实现自我。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各科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大胆互动,允许他们出现失败或错误。积极思考并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不吝惜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添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长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的思想,其中“齐家”实际上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其次,我们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注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第三,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地的行为品德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到"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刺激,社会信息量大增,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家长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请家教,增加课外作业,目的是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家庭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型普通初级中学。生源除了南桥镇古华小区的孩子外,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农村。而且我们深知一个学校要办好,要办出特色,没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自1985年我们古华中学开办以来,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家教指导工作。1986年9月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1989年创办了家长学校,1999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之一。在 市 、县教育局、镇教委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走出了一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家教规律的新路子。
我校现有学生一千四百多名,其中家长学历大专以上的占全校2800多位家长的8%,家长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大多数家庭的业余生活是以休闲为主,既使有些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也只局限于在校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学校认真分析了本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工作,对家长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质量。
(一)指导内容
1、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怎样正确处理“智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重智轻德的态度
5、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7、如何调节家庭中的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8、家长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教环境
9、怎样纠正品德不良孩子的行为
……
(二)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根据家长的心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1、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使家庭教育更有说服力。如有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开展家长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组织有行为偏差学生及其家长观看有关录像并开展讨论,提高认识。
2、开设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目前大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而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大部分家长希望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我校是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而且根据我校学生家长特点,也为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平时想干什么,从而选择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专家授课。
我校依托社会、社区大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理事会作用,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家教指导渠道。聘请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家长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恳谈会,不断提高家教指导工作质量。请司法部门为家长上法制课。
4、开展了亲子互爱活动。为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开展亲子通信活动,让家长去发现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情感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从而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以小手牵大手”形式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和组织县读书俱乐部成员(学生)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团队课及活动课,分年级分班级召开学生会议,积极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我们建立以年级组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体制,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性,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学会指导家长方法。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并提高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
6、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
7、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长期而有艰巨的工作,家长的观念不可能在一次、二次指导活动后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集体指导活动之后,根据不同家长和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册”、“谈心”和“家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家庭教育指导者与家长之间更多地沟通与理解,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在家教实验基地成立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形成了学校主动指导、家长积极配合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优化了育人环境,发掘了社区教育优势,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学校的良好的校风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树立,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学校应有的作用。
² 92-94年我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95年我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² 99年被评为县心理健康教育一等奖。
² 98年度我校爱心工程古华基地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² 98年10月我校的家长学校接受兄弟区县中途检查,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² 2002年我校再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1、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始扭转“重智轻德”倾向,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2、通过指导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使家长由被动的无奈学习理念向主动学习理念转变。使全体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生活领域得到拓展,促进了家庭美满幸福。他们由消极地被动地参加家长会,到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并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家长一起交流和学习;由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向教会孩子学习、发展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孩子人格方向转变,并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等。
3、由于我校有效地开展了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开始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针对青少年现状及反映出来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讲解,而且采取了分年龄、分层次的指导方法,并且我们根据家长学校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应我校学生和家长实际情况的家教指导教材,提高家长认识,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说:“在家长学校里,我学会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使我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我要好好感谢家长学校。”他们还说:“家教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对我们家长和子女都有很大帮助。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有一位家长在家长互助组上谈到:家教指导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既要负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只有努力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女。
在参加学校开展的多样化的家教指导活动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得到了更新和转变,认识得到了提高。历年来我校每年都有一名学生家长获市、县级好家长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
1、要根本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字: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由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之间差距日益加大,不少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收入,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也造成了很多农民无法近身照顾儿女和关心儿女,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一、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纪大多在15周岁以下,这个年纪正处于成长期或者叛逆期,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加之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心理方面问题。在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往往远远超过学校带来的影响。而留守儿童本应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关爱被生生切断,大多数留守儿童常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性格偏激、心理素质较差、精神脆弱,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和交往、狂躁、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过重、自卑等等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校成绩一般比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课后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学生对学习态度散漫、心不在焉、消极被动,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回家后大多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交友之中,很少付出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根本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加之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内向或者孤僻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课程的速度较慢。一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即使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具备很高的学历,也能够赚到不少的钱,在物质生活中也很满足,他们上不上学并不重要。
最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存在很大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对子女存在歉疚和补偿的心理,并选择用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常年不在子女身边的遗憾。在一年仅有几次的见面中,他们经常花费大部分时间满足子女物质方面的各种需求,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渐渐扭曲和变质,他们往往物质至上、享乐最大,拜金主义思想倾向非常严重,世界观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好显摆。而作为替代家长教育的监护人大多数时候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他们觉得孩子只有不犯大错就可以。缺乏父母即使监督和管教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对学校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旷课、早恋、沉迷网络等种种问题。更有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流氓青年相勾结,严重败坏学校风气、损害个人健康发展。
二、 班主任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
(一) 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独特的档案
班主任要了解到班级里哪些同学是留守儿童,并针对这些同学建立独特的档案以随时随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档案中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和地点、家庭电话和被委托的监护人的情况等等,并随时跟踪留守儿童信息,如果出现变化,及时更改档案。建立好档案之后,班主任要根据档案记载的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开展个性教育和关爱教育。班主任要认真和彻底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档案是基础工作,班主任应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 班主任有效落实家访制度
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关爱严重匮乏。为了做好补偿教育工作,班主任有必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家访制度,将家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家访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家访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笔记和记录,在家访之后要善于总结,利用好每一个家访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并和监护人或者看护人进行细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并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班主任要定期和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定期告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及时通知父母,双方共商对策、共同探讨,做好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 班主任应该重视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可以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的基础上,与心理老师合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如果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自然能够取得学生的爱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教师可能只是多看学生一眼,多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手势,学生便会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是受到欢迎的,渐渐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能够弥补孩子小家温暖的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对孩子隐私的保密,切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
(四) 班主任可以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资优生和班级干部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和留守儿童结对学习,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助。班主任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帮扶活动,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爱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如果能够感受到同龄同学带来的友情的温暖,那么他们的性格也不会走向内向和孤僻的道路,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 2010
[2]覃允其.班主任应怎样教育留守儿童[J].班主任工作艺术,2011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心理治疗领域。这种依据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背景的特殊方法因其独特的方式和高效的功能,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而且也被大力推广到学校教育、社区工作和食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增强育人功能。
一、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大,用途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育人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德智体美劳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实践锻炼。只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一心理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传统教育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自我成长小组中,往往需要成员进行自我探索,这就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种精神领域的内容,因而特别需要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真正起到辅助和增强育人功能的作用。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的工作。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肯定学生的优点,敞开心扉接纳学生,让学生信任老师。班主任要研究学生、改变自己。研究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差异、心理变化、人际关系等,这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扩充。尤其要了解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农村给中职生带来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寻求对策。要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
班集体中同学们的关系是否和睦、友爱,关系着整个班集体的班风和学风,关系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班主任不仅要善于正面引导,发现好人好事积极肯定、正面表扬,还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利于班级团结和友好的事情要暗地调解,及时化解。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对熏陶学生的情感也很重要。所以,应重视注重班级文化的构建,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老师和学生的书画作业展等,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的作品和言行,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可以实行轮流值日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可以增强班级集体意识,也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们健康、全面发展。正确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班级文化、班级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应仅仅注重学习成绩,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肯定他们,学习他们。
(三)不断向班级注入正能量
利用班会、板报栏、阅读角等形式把名人传记、正面新闻、身边平凡人物充满正能量的事迹传递给学生们。中职生阶段的学生,有过一次中考的人生经历,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思维偏激的情况,很容易只打开一扇门就以为看透了全世界,班主任要多举一些正能量的例子或者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来纠正他们的观念偏差。
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提升自信心,拓展人际关系
中职生大部分还处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认知旺盛。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失利让他们对单纯的说教有一种抵触心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则可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认知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在集体活动中能得到表现,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调整。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由于在多次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而积极参与,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变得活泼、开朗,喜欢与别人交往;而有热情但欠踏实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承担较复杂任务,锻炼得比较冷静、实在。通过集体活动,有特长的同学则可以巩固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心。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之间可以增进了解、拓展人脉、巩固友谊,有助于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
三、利用主题班会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正面渗透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针对班集体在一定时期或者特定团体出现的问题,可设定相关主题的班会进行引导。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可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班会是自己班同学讨论自己班学生的问题,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善于表达的同学可以当面表达,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方便当面表达的可以写成纸条或匿名信,班会上收集讨论。班主任对搜集的素材正面引导,介绍相关知识,循循善诱,同学们共同帮助出主意。一堂丰富生动的心理主题班会可以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主题班会上学生是主体,班主任主要是引导作用,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召开班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学生们不仅在知识上、心理上有了一个层次的提高,在组织协调能力上也是一种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精神会不断加强。所以,主题班会可以促进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班会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有资质的班主任可以利用这方面的优势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来具体操作。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实现心理辅导的最大化、全员化,可以防止中职生产生不健康心理问题。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通道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但中职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是有的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成风,有的是离异家庭或父母不和,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跟着老人生活,老人疏于管教或无从管教,家庭教育均面临或多或少的缺失或偏离。种种问题需要班主任老师多做工作。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多关心,多接纳,多引导。对个别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的,有必要介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有效地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把了解的情况、心中的想法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则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传导给家长,适时引导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班主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家长教育子女的优势,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与家长共建和谐班集体。
一、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指引儿童,因而确保家庭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不过就听障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能力有限,行为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环境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实际上,多数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不够理想。其一,多数家长自身能力缺乏,有限的经济和文化水平难以保证为听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致使他们不具备专业知识以帮助听障子女进行听觉训练。其二,家长的行为作为家庭教育环境构成之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行为。由于听力障碍,儿童只能依靠视觉观察父母的行为,这就要求家长时刻注意自身行为,而家长们在生活中并非能保持高度警惕,难免在细节性问题上出现不恰当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关注不足,期望值偏低
家庭教育理念是家长基于对听障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教养观念,而目前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亟待改善。这在于家长得知子女患有听力障碍时不免产生失落情绪,往往会出现再生健康子女的想法,易导致家长对听障儿童的关注不足甚至是置之不理,从而波及对他们的教育。不仅如此,一些家长对听障儿童期望感普遍较低,对他们仅出于抚养的目的,并不会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内容:内容深度欠缺,涉及面狭隘
家庭教育内容贯穿于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等很多方面,但对大多数听障儿童家庭而言,家庭教育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家长即使意识要到对听障子女进行听觉训练,但这方面获取的信息并不全面,导致教育内容深度欠缺,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连续性。另外,家庭教育内容涉及面狭隘,很少触及对听障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不良行为的矫正。
二、社会工作介入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可行性
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理念和内容都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寻求新方法以弥补缺陷,通过归纳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和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不难发现运用社会工作介入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可行性。
(一)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
总结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具体需求有助于家长为听障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一是家长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长不愿意正视子女存有或轻或重的听力障碍的事实或认为听障儿童是家庭的累赘,这种消极的态度会逐渐影响家庭对听障子女的教育。二是家长的经验需求,家长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与听障儿童相关的各类知识从而辅助家庭教育。三是家庭的物质资源,家长对听障儿童的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这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是困难重重,他们会因生计问题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家庭教育质量想必会大打折扣。
(二)社会工作的自身优势
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团体、社区等工作方法,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帮助其预防和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的服务活动。依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专业社工可判断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和需求,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多种需求,从而发挥社会工作助人、就难、解困和发展的功能,并在根本上实现助人自助,这些优势增加了社会工作介入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可能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路径
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善与社会工作的运用密不可分,在实务过程中,社工借助于服务提供者、资源联络者、支持者等多个角色有效的改善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窘境。具体来说,社会工作可采取以下介入途径。
(一)给予听障儿童家长心理辅导
依恋理论强调儿童基于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互动体验而形成有关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或情感的信念和内部心理表征。就听障儿童家长而言,心情非常低落,可能又碍于面子不愿意倾诉于周围群体,久而久之,个人负面情绪不断积压,随之会影响与听障子女间的教学互动。此时,社工可选择个案工作方法直接给予听障儿童家长心理辅导,不仅作为倾听者,也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直接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沟通,鼓励家长宣泄情绪,给予情感支持,协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使听障儿童逐步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并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友好互动。
(二)建立听障儿童家长成长小组
建立听障儿童家长成长小组是团体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即个人在各种团体中,基于其能力与需求,在团体工作者的协助下,引导成员在团体中互动,获得成长经验,达成个人、团体、社区发展的目标。团体社会工作可针对听障儿童家长组织减压活动,促使家长自我放松。例如,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于2012年6月开始实施《听障儿童家长社会心理服务计划》,引入社工服务为听障儿童家长减压。与此同时,开展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活动以促进小组及其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社工既可传授双方互动中的技巧,也能邀请专业人士讲解能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康复训练,从而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家庭教育中。另外,社工借助于团体活动促进成员间积极沟通,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
(三)构建听障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
资源联络者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角色,依据这一角色,社工可为听障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按提供资源的类型分为物质、情感、信息和陪伴支持。针对物质支持,其一是增加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对他们的福利支持,减轻家庭负担;其二是联系听障儿童康复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确保他们享受到全面而正规的训练和教育,并让家长与其积极配合,发挥辅作用。针对情感支持,主要是扩大社会对听障儿童家庭的关注以保障他们获得尊重的权利,尤其是获得亲戚、邻里、朋友的关注,促使他们直接感受到外界的情感支持。针对信息支持,不妨在社区层面实行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来满足家庭的知识需求,其内容可包括康复训练、助听器的使用与维护、心理调节等。针对陪伴支持,协助同类听障儿童的家长开展户外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精神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