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1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8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了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生产力的发展,对扩大县域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障碍和问题,其中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信贷支持力度小、服务品种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的。县域金融如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本文主要探索的话题。

一、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1.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不规范阻碍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一是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以家族经营方式出现,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存在管理的家族化与经营的专业化矛盾,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方式落后,科学性差,管理水平低,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规模小,素质低,竞争力弱。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以中小形式出现,自有资金有限,设备陈旧,经营条件较差,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三是经营行为不规范。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一家子”,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仍然停留在“作坊式”,财务制度不健全,相关财务账表存在着真实性问题。[1]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条件,难以满足银行现有的贷款条件,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

2.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有关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基本没有,目前企业、个人信息被相关职能部门垄断与分割,给征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人民银行作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构建者,县域人民银行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收集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封锁、不配合、不协调,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采集的数据也不全面,大量已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因未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也未办理贷款卡致使其信用信息未能采集游离在企业征信体系之外,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查询到这些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突出。

3.商业银行缺少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县域商业银行基本上为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四大商业银行省分行远离县域经济,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和少数垄断行业,把县域分支机构视同“储蓄所”,片面地强调县域贷款风险大,即便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之类,虽由财政担保基金提供了80%的风险担保,部分商业银行仍然认为其风险较大,不愿对县域分支机构授权授信。

4.银行不能为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所必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县域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支持外,商业银行基本上从这一服务领域退出,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过服务。而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退出后,为银行留下的是巨额的不良信贷资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骤然放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感,出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对县域银行的授权授信,一些银行出台的管理制度,明显约束了县域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表现为:抵押贷款要求高,担保贷款要求严,信用贷款被封死;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加大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但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没有兼顾责、权、利的统一,强调对责任的追究,缺少相应的激励,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县域银行只能把存款上存,获取稳定的利差。

二、实现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1.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立足于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破除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合法经营,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进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信息交流。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加快有关征信的立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个人信息资源的传递、整合,尽快将公安、工商、税务、保险、通讯等部门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统一纳入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起一个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的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要强化信用法制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坚持守信为本,诚实经营;要主动参与社会诚信建设,立足于与银行之间构建长远的借贷关系,通过日常的业务交往,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3.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金融体制改革,这场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升级”;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商业银行是否更具竞争活力,是否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央行和银监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与监督,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主动与商业银行沟通,使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的独立、公正等有新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改革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县域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完善富于活力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在规范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审批机制,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县域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的空间。让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更多的带有政策性任务的金融业务,如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加工农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填补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盲区。[2]三是加快邮政储蓄的改革。县域邮政储蓄机构的存款逐年增加,如同“抽水机”把县域的资金抽走,因此,要认真研究探讨县域邮政储蓄机构存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5.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支持,需要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和政策扶持。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简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内容,做到多支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干预,多给予、少索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业、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服务。三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研究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扶持的长效机制,如对非公有制经济创业期、产品引入期、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等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对银行贷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产品开发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平抑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四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诚信经营,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维护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切实保障银行合法权益。五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的、管理规范的融资担保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必要的担保。

参考文献

第2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2012年8月16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主动顺应宏观调控,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2年6月底,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总数6.7万户,累计注册资本148.25亿,其中内资企业1749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3%;私营企业3536户,占市场主体总量总量的5%;个体工商户6.08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0%;农民合作社1231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

(一)总量增长迅猛,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9.7亿元、实现税收7.2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44.15亿元和4.1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和全市税收总额的37.27%和41%。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到46户。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成份。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安排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力量。

(二)新上项目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了一大批民营项目。特别是2008年到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项目562个、建成投产471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291项,建成投产98项,完成投资138.2亿元。XX药业、XX铝业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抓住金融危机期间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投资成本较低的机遇,新上了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对拉动和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围绕打造“中国X都”、“中国X都”,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的基本思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将全市开发区进行整合,建设完成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总面积在115.2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入驻集聚发展。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一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进区入园,使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得到提高,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开始将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上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装备和研发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意识,涌现了一批科技型企业,2007年以来,我市XX药业、XX制药、XX花卉等三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XX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XX制药、XX药业、XX公司等5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XX药业等10户企业的11种产品获得“XX名牌”称号,有40多个商标被评为XX省著名商标,XX药业公司的“XX”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领域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生力军。

    (五)吸纳就业突出,社会贡献显著。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开拓市场,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2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为全市“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近年来,我市普遍实行了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地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项目113个,联系领导定期深入企业,听取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2011年,帮助解决了包括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融资担保、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问题243个,有力地推动了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

(二)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促进发展。一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11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递增安排5500万元,其中30%用于对企业的水价补贴、融资担保公司奖补、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等;从2012年起,设立XX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贴息的方式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补助。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和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近年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省、市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我市优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战危机、度难关的典型经验,大大增强了全市中小企业战胜金融危机、实现平稳发展的信心。

 (三)坚持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转移产业。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领导招商、专业小分队驻地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等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特别是去年以来,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中医药、铝产业、矿产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盐化工等七大支柱产业招商,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工基地。引进了XX集团、XX药业、XX藏药、XX药业、XX水泥、XX塑胶等非公有制企业,新建和竣工了一批重大民营项目,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扶持融资担保行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近年来,XX市加大对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引导,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担保机构数量和担保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去年以来全市共新增担保机构7家,新增注册资本2.7亿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17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达5.4亿元,从业人员160多人。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融资性担保金额达9.9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及妇女创业贷款担保5.2亿元,为养牛农户贷款担保501万元,各类在保责任余额合计17.8亿元。全市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杠杆效应非常明显,在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提供服务。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以服务企业为主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千方百计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扶持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品监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解决中小微型企业在技术、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截止目前,申报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市级示范平台15家,其中XX有限公司被推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市县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现有创业载体资源,鼓励支持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以及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审批、开业指导等综合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目前已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8家。三是建立健全银企对接机制。通过联合市内商业银行、担保公司,通过举办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供需对接会、项目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政策培训会等,增强小微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和认知,提高银企对接成功率。2012年上半年协调20户企业与市内商业银行成功签订了21项贷款协议,为企业融资2.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体实力不强。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工商户占到90%,私营企业仅占不到10%,存在“小、散、低、弱”问题。而且个体私营企业大多分布于传统产业,经营领域不宽、层次不高,结构单一。从目前XX市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中医药、淀粉加工和铝产业优势正在形成以外,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创新意识不高。仍有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创新观念滞后,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经商办厂子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的胆量和勇气,抓不住市场机遇,即使办起厂子,也往往做得不大、不强。部分企业对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不少企业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三)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金融行业贷款门槛高,审批环节多,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信贷政策,使得贷款审批权向上高度集中,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信誉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企信贷矛盾。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人才支撑欠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营决策主要凭经验,管理靠家族成员或亲情关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注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难以向高层次、高水平、高规模方向发展。

(五)服务效率不高。虽然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不少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弹簧门”、“玻璃门”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处于关键阶段。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完善园区功能、培育产业集群、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开展富民兴陇、全民创业等行动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非公经济。力争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突破性增长。到201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好各级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保稳定、促增长”的经济政策以及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前景好、潜力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围绕《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能够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和支持我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引导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难题招标、技术支撑、人才培育、信息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推介等方式实现产学研联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优势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四是用好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

    (三)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逐步对现有担保机构进行增资和整合,引导整合成立一批资金规模大、合作银行多、管理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二是成立行业协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担保机构在业务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担保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全面开展业务,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支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信用担保体系规范良性发展。

    (四)全力做好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增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意识,帮助企业家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全市范围内,从“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吸纳用工多、社会贡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选定100家营业收入有望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作为市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在政策、环境、专项资金、上市、融资、人才及研发中心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三是综合运用重大项目例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协调企业运行中的煤、电、油、运、气及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运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继续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优化行政审批程序。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检查审批制、收费项目及标准申报公示制,限制部门收费和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实行企业评部门、群众评干部的考评制度,推行领导与企业家定期座谈、部门与企业定期联席等制度,抓好对部门落实政策规定和公开承诺的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执行力。三是大力宣传全民创业、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使广大干部群众及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好政策,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在全市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四是尽快召开全市非有制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性民营企业,进一步营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浓厚氛围。

五、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省上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第3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小。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8300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1.4万元。全市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到1000家,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家,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不到10家,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私营企业主要以商贸型为主,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偏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83.2%,从事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的占14.8%,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占2%。三是经营业主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差。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9%,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初中文化程度占46.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3.6%。四是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的部门有工商局、乡镇企业局(非公有制经济委员会)、科技局(民营科技企业)、工商联,多个部门管理,“都管都不管”,对个体私营经济产业规划、政策研究、资金技术项目服务、创业指导等缺乏力度,经济指标统计口径不一,数字几套,不便政府决策。

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是靠发展内源性经济还是发展外源性经济,无疑要取决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环境。我市是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那样靠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市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

(1)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出台一个含金量高的文件,表彰一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五个环境”,即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一是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气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利益和财富积累的关心之上。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五是优化舆论环境,形成谁发展谁光荣,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氛围。

(3)重点支持“四类企业”,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的企业,是我市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我市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97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8亿元,创利税3.52亿元。可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

(4)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发展族群经济。簇群经济是以某项专业产品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某个城镇为聚集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创出名牌,催生出区域经济支柱。发展簇群经济已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模式,我市也有成功的典型。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既竞争又合作,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共享,产业配套,激发创新,成为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的源泉。有条件的县区、乡镇要建立工业园区,引导民营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可依托平桥非金属矿加工经济群建立市级民营工业园区,同时抓好固始柳编经济群、淮滨造船块状经济群、潢川卜集花卉簇群、光山白雀茶叶经销簇群的培育,打造我市民营经济航母群。民营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仅是圈一块地、“几通一平”再建一些标准厂房,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真正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第4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不容乐观。我国短期内面临产能过剩而需求不足、房地产泡沫累积、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消退、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等结构性矛盾。由此近期不断出现我国经济滞胀和“硬着陆”的担忧。

数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的投入和增长。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已进入到增长放缓的长周期开端阶段。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决定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基础性因素,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其间的过程是平滑、缓慢的,但在趋势上已接近或达到拐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形势,既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宏观政策手段,着眼长远。无论是短期内实施预防和缓解经济波动的宏观政策工具,还是长期中调整经济结构、寻找经济发展新动力,均需要不同宏观政策相互组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力。

首先,扩张投资需求的政策刺激不可或缺,除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还应对融资平台信贷流入管理适度放宽,将潜在中长期信贷需求部分转化为真实的信贷需求,释放投资主体的投资需求。

其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向企业和居民减税让利,是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持有成长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培育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继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将政策落到实处;改变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既有模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此外,有别于以增支为重心的财政政策工具操作,减税应成为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撑,在具体执行中,可以加大对增值税的减税力度。

其三,着眼于中长期扩大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目前依然有相当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不利于扩大内需,需要尽快推进消费政策调整,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把培育消费能力的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点,向“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以及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控制重化工业等投资规模膨胀。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关键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中低收入者收入有较快增加,应尽快推动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释放消费需求潜力,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量。

第5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思路;信贷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引言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小企业经营稳定性差,缺乏抵押物导致违约风险较大。同时,放贷成本相对较高,致使工作量大、操作繁琐,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办理效率。这些因素使得当地贷款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区域亟需包括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等在内的更多金融主体投入其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的信贷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发更加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努力做深、做精、做透当地市场,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1.有国家政策方针支持的优势

民营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在政策方针层面开始大力支持和引导,从整体的社会政策环境下,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

2.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从一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经济增长贡献中,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整体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区域GDP的60%左右,在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其经营的灵活性,发展的自主性,在创造GDP和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现代民营企业家已经学会用知识和科技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基础性的软实力在不断改变,为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遇到的问题

1.融资渠道较窄

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对资本市场利用水平低,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数量有限,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非公有制企业的新三板业务在欠发达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债券融资受到发行条件的严格限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其观念、管理、规模和业绩等问题,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大门,资本市场筹集困难。

2.1利用金融服务的成本高。不少民营企业在融资时无法享受基准利率等待遇,处于“贷不到、用不起”的两难境地,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达到20%-30%,还要收取管理费、咨询费、风险保证金,指定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或定存银行等行为;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财务报表审计、资产评估收费高,小额贷款公司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放款利率为官定利率的4倍,进一步加剧了融资贵的问题。

2.担保困难

不少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土地、建筑物、机械设备等可用于担保抵押的固定资产,导致申请贷款抵押物不足。许多民营担保机构无法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担保机构(主要是民营机构)迟迟不能得到银行准入,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三、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思路

1.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重视程度

欠发达地区的关部门、金融机构要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坚决打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着力改善政银企关系和金融生态,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特别是在保障债权银行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方面要有过硬的招数。金融机构要坚持与实体经济同呼吸、共命运,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把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最紧迫的重点任务,着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坚决避免“一刀切、急刹车”等一损俱损行为。

2.营造民间金融投资参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加快民间投资主体地位,下大力气深入推进“放管服”,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开展民间投资政策专题宣传;全力为民间投资提供一视同仁的协调服务。建立民营企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协调调度和推进机制,引导民间投资加大重点行业投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和内生动力。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双创”,不断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提升融资能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切实加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落地实施。做好ppp项目前期服务,加强ppp项目政策供给。

3.降低准入门槛,发行企业债券和培育金融租赁市场

要在企业上市方面,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降低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准入门槛,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更多企业实现直接融资;放宽发债企业规模限制,鼓励一些信誉度高,有稳定的现金流,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好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募集资金;要培育融资租赁市场,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十分适合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需求。

4.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助保金”的作用

放大“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小微金融+创业创新”的独特优势,深耕智能制造,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动能转换。发挥“助保金”的作用。适当增加“助保金池”的助保额度,政府风险铺底资金要适当增加,加大与银行的合作力度,争取欠发达地区的助保金额度有所放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增信。鼓励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再担保中心,鼓励国有担保机构与民营担保机构加强合作,扩大贷款担保业务规模。

参考文献:

[1]张志.从供给的角度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05).

第6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环境制约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新增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切实完善法律监管的制度体系。

1.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制约因素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受多重因素制约,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因素。

1.1行业领域准入的门槛与歧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铁门”(严格禁人行业)、“玻璃门”(看得见,却进不去)、“弹簧门”(即使进去了,由于各种非市场因素,最后退出来)现象,在一些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中比较严重。二是部分产业调整、振兴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向国有经济倾斜,排挤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三是部分地方政府政策多变,迫使中小企业退出原已进入的行业领域。尤其在金融、铁路、电信、能源开发等行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营企业进人壁垒。

1.2财税金融支持的不足与管制

主要表现为:一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信贷覆盖率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纳税复杂,各种收费项目名目繁多,中小企业实际税负较重。三是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重塑市场信心,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财政政策和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流向了大中型国企,出现了事实上的“国进民退” 。

1.3社会管理体系的分散与轻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强、透明度低、效率不高。二是在管理、监督过程中,不能一视同仁,往往在实际执行中不爽快,有时还设置人为障碍。三是缺乏更加高效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有时在会出现“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现象。

1.4私有产权、知识产权界定的模糊与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利益规定的模糊,《宪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目前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太过笼统和简单,导致实践中操作的随意性很大,侵害也就不可避免。二是专利保护仍然不足,过高的专利费以及执法动作不协调、执法力度弱等原因极大的制约了创新的内在公里,形成了对原有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思考

在当前美国增长迟缓,欧盟陷入债务危机的状态下,“倒逼机制”日益成为国内经济学家的共识。而国内经济的真正发展要靠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1进一步解放思想,给民营经济松绑

回顾过往的历史,以来,我国的实际经济制度在逐步改变,对实际经济制度的思想认识、理论阐述、法律界定也在逐步适应着经济情况的发展。当个体经济广泛兴起之时,推动宪法修改,明确了个体经济的补充地位,反过来,宪法修改则促进了个体经济的更快发展。当私营经济广泛兴起之时,推动宪法修改,明确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地位,反过来,宪法修改则大大促进了私营经济的更快发展。这样,逐步使宪法明确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宪法修改则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更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也超过半壁江山。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使我国经济下滑危险加剧时,中央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大发展,出现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到目前为止,双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出现了很多逆向调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真正有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据《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一文预测,随着法律、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可以肯定,未来五年民营经济发展仍将基本保持过去10年的发展势头,在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将超过三分之二,达到70%左右。面对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正在向“三分天下有其二” 发展,我们呼吁进一步修正意识形态中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如可采用上文中的三个建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未来生产力的发展。

2.2进一步打破垄断,给民间资本机会

第7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全省计划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邵克文同志就明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了很好的报告,张忠敬同志就国债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等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会上还有兰州、武威等地,就相关问题作了交流发言,并召开了相关业务座谈会。这对进一步完善明年的计划草案,改进计划工作职能,推进全省经济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接下来,孙小系副省长还要做讲话。这里我想着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计划系统的工作情况;另一个是对做好明年宏观经济工作应注意把握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近年来的经济计划工作

*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省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形势下,全省计划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管好用好国债投资方面,与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是肯定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系统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上,扎实工作,这既是以往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我是计划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到政府工作后,又一直主管计划工作,对此身有体会。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情况我概括地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保证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以中央3号文件下发。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计划部门首先行动起来,在研究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一个落实、两个扩大、三个调整、四个加大、五个增长点”的具体措施。这些意见和建议很快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有力地推进了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后来,又于*年、*年分别提出了全省贯彻中央13号文件、中央10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计划职能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想大事、抓大事,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近年来,省计委在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办法,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跨世纪的腾飞》、《*省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段发展规划》等,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确制定各项政策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同时,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顺利制定和实施了“九五”、“十五”计划,增强了计划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三)突出国债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计委在投资项目的争取、投资任务的落实上,具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近年来,全省在抓好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思路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计划系统加大了工作力度,抓住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西部建设国债的有利机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不仅落实了相当规模的国债建设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了投资增长,而且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几年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3个百分点。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国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要着重加以认识和吸收,并且要进一步深入和推广到各项政府投资项目中去,建立制度,制定办法,严格程序,确保更加合理有效地建设国债项目,发挥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全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精神和省上的部署,对不需要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限额以下项目,取消了行政审批。省计委原有的32项审批事项中,先后公布取消了15项,减幅达46.9%,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从规范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机制入手,实行了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落实。

(四)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近年来,全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我省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这一要求,各级计划部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教育医疗条件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作为投资倾斜的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使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电网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及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启动和顺利实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普遍欢迎。

(五)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培养了一支好的队伍。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计划系统这支干部队伍有着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信赖的,是有战斗力的,是能够担当起重任的。多年来,计划系统高度重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使大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制度建设情况看,各级计划部门在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办事程序。从监督制约情况看,计划系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后监督,同时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有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总体来讲,计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情况抓的比较好。

今天,我讲的不仅仅是省计委,也是整个全省计划系统。这里,我再谈一下如何增强系统凝聚力问题。无论是省计委,还是地、州、市、县计委,都是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发扬团队精神,上下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塑造全省计划部门的新形象。省计委要把指导地、州、市计委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加强业务指导和信息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省计委的同志要尊重地、州、市计委的意见,注意调动地县同志的积极性。对地县的同志,要热情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系统内部培训工作,继续搞好系统网的建设。要加大计划系统内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地县计委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探索新时期做好地县计划工作的机制和办法,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做到有为有位。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省计委可能将下放给地、州、市一些审批权限,希望搞好衔接,不要出现管理脱节。属于省级管理的要切实管好,可以下放给下级的要坚决下放。同时,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越权审批,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对上报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要把好关。省计委还要加强对地县计委的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二、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75.8亿元,增长12.1%。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央继续实施稳定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多年高强度投入下我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等因素,都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融资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外开放水平低,外商投资不活跃等。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形势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我们计划系统的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只有这样,我们实施决策、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关于明年的宏观经济工作,我想应当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加快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无论是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对解决我省当前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明年面临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安排计划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扎实的做好准备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省明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9%考虑,任务是艰巨的。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宋书记和陆省长对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都作了重要讲话,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们省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要精心部署明年的经济计划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坚持推进发展,改革创新,为民谋利,顾全大局的原则,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抓好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与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建设。以中心城市的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国债项目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自然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升级力度。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有一批好的项目来支撑,无论是争取国家支持,还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强化项目意识,下更大的决心,集中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研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立项衔接工作,力争明年能开工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三)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三农”问题中央非常重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把退耕还林作为我省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实施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工作。我省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对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根据中央的精神,抓紧研究我省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量多安排一些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扶贫成果。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促进其合理有序流动。注意保护进城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四)关于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从我省来看,调整工业结构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认真搞好石化、有色、电子、机械、医药、煤炭和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调整,努力增加技改投入,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努力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同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利用它们的品牌、技术、资金以及销售网络发展壮大自己。要进一步加快私营企业、各类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工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把*建设成综合性石化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关于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问题

自*年以来的5年间,我省共争取国债资金168亿元,总投资规模73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408亿元。特别是今年,全年全省共争取到国家预算内补助资金12.09亿元、国债专项资金41.2亿元,共计53.29亿元。这些成绩是国家支持的结果,与各级计划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国债资金投资加强了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拉动我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年国家还将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另一方面一定要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一要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城镇就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搞好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项目。二要加强和改进国债投资项目管理,要继续做好国债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抓好国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国债资金监管力度,严禁挪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保证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

(六)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打破束缚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身份、资格以及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限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特色产业。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办厂。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七)关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问题

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坚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鼓励发展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法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服务。继续抓好文化生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医疗卫生质量,逐步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护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一是房地产业,这几年房地产投资增加较快,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房地产和住房仍将是我省的主要消费热点。明年在房地产和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上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要研究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中的问题,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开发。二是旅游业,这几年我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基础设施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要把扩大宣传同吸引国内外游客结合起来,把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做实,使其形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起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居民扩大汽车消费、电信消费及其它服务性消费。

(八)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宏观调控,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下岗分流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要增加对“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职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要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扩大城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支出管理。规范城市“低保”工作,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又要防止“低保”中的不正之风。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九)关于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资金而言,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要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提高我省的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和技术的规模和水平。认真做好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工作。按照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支持省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第8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贷;信贷风险;防范对策;政府干预

本文首先对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去寻找信贷的几个要素,以此来探究信贷风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信贷风险不是只和银行有联系,除了银行的因素还有企业因素、政府因素,风险的产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当各种因素的出现和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现信贷风险危机。因此我们首先要去套就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通过对银行、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别的剖析,来找出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满足风险防范的需要,通过识别、防范和控制,来起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增强银行信贷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保证银行的竞争实力,起到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银行的信贷是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也是银行的一个特征,更是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将居民储蓄变成盈利基础的方式,是银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银行的信贷业务对于社会的金融活跃和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信贷就已经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之间是相辅相生的关系。信贷的三要素为流动、安全、盈利,这也是银行的三要素。安全性是银行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求,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在安全的信贷上才能够谈及发展,所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银行竞争核心力量的手段。

1.1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相对比较落后,银行对于金融体制的认知和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银行已经不断的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可是因为过去的长时期的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导致银行从业者没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信贷活动和市场规律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性。

(2)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3)银行的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这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潜在内因。信贷管理工作除了要对银行业务有相当熟练的了解之外,还需要有渊博而宽泛的知识储备,能够涉猎经济、法律、金融等等领域,社会交际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思想上要优秀,这样严苛的要求使得银行高端人才非常的稀少。

1.2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知存在问题,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贷款就等同于从国家拿钱为国家办事,所以不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是国家的,因此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完全的脱离,盈利了就是企业的盈利,任由支配,亏损了就是政府的问题,借助银行信贷来填补空缺,保持企业的运营,至于企业的偿还能力完全没有顾及,导致企业负债经营。这无疑是将企业负担转嫁给了银行。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过于粗放化,企业管理模式老套,设备技术陈旧,以扩张为主,不注重企业的重点项目打造和经营,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力都呈现出泡沫化状态,看似强大,实际确实外强中干,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的薄弱,一旦企业经营环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亏损和负债,造成信贷风险。

1.3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

(2)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运行态势,也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一旦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或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也容易形成不良信贷,同时由于货币紧缩,市场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影响贷款的效益。

2.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2.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要给基层行适当的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力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同步。同时要彻底改革信贷政策,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而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遍布各地,这应该是我们基层银行发展的机遇,建议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关注一下这些方面的动向。其次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整体运行效率,它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佳配置,按资金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品服务;生产高效率是指金融企业内部资金资源有效利用,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这样整个市场的活力来自于竞争,通过竞争择优汰劣,促进生产要素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的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能。

第9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失业率 奥肯定律 就业

一、我国现实情况与奥肯定律的偏离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主要目标。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GDP)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方程式如下:u-u*= -α (Yp-Y)/Yp。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失业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得到缓解,出现了明显与奥肯定律偏离的现象。如图所示。

从图中中可以看出,伴随着GDP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失业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运用SPSS做回归分析,得出的经验关系式为:U=0.236-0.013Y。该式回归系数t值为-0.717,不显著;而决定系数R2为0.026,几乎没有解释力。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存在明显的非一致性。

二、奥肯定律变异的现实原因分析

奥肯定律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它的隐含前提:(1)发达的单一市场机制;(2)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形式,因为发达的市场机制排除了资源的无效或低效存在方式(如隐蔽性失业);(4)不存在大幅度的技术革新;(5)人口按一个相对固定的速度增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以及二元经济中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传统公有制部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及冗员的存在。这些因素的中国特性改变了奥肯定律的作用形式。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标准与此存在明显的差异,失业人员是指非农户口,在一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比较上述的两种定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仅限于城镇,不包括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员,城镇没有正式登记的下岗人员也不在失业之列。可以断定,中国现行的失业统计低估了实际失业状况。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涌入中国,中国出现了复杂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当部分行业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资本和技术的贡献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资本、技术“排挤”劳动力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导致中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称: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第一、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较大的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有影响,从整个国民经济看,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向工业化方向转化,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使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日益突出。

通过上述分析,经典经济学理论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失灵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隐性失业逐渐公开化;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增长速度以及技术革新等因素都与奥肯定律的前提存在偏离。

从就业增长的弹性看,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增长并存,而且伴随着就业增长弹性的下降。我们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就业弹性快速下降趋势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而宏观经济调控取向和调控措施,也不具有显著的推动就业效果。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投资主要在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领域,所以,经济增长刺激就业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实现经济与就业一致性增长的对策

1. 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单纯GDP取向,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在引导社会投资时,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信贷政策要改变那种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国有经济的倾向,充分重视中小企业、农村非农企业的资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障碍,使各部门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资本要素,以发挥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务输出、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因而,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发挥我国劳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减轻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服务机制,从投资、税收、融资、技术改造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引导和鼓励自主创业,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乘数效应。

2. 完善劳动力市场。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能及时传递就业信息,排除劳动力转移障碍,降低劳动力的就业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大力培养劳动力市场,完善其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的功能,消除其分割性、不统一性和多层次性,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提高就业匹配效率。

3. 加强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弹性。在同等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最强的,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以专门提供服务为主,而所提供的服务需要人的直接工作或劳动来完成,机器生产不能轻易替代。早在60年代,被西蒙•库兹涅茨的实证研究所发现,后来又被霍利斯•钱纳里等人更晚些时候的实证研究所证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劳动就业,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加强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减缓第一产业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比例由1991年的18.9%上升到2006年的32.2%,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亟待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其中应重点发展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各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扩大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