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角色;风险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0 引 言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内审时应关注被服务企业的风险和内审自身审计风险,对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更适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考虑到内审的重点是基于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结果为导向,可运用IIA提供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同作用的扇形图作为依据,以构建内审风险模型。
1 国内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一些学者也探讨了内部审计风险模型,大多学者依据内审的类型(例如内部控制审计、舞弊审计、经营审计等)构建具体内部审计模型,但并不通用。例如牛建东 等构建了内部审计风险模型=企业风险×检查风险模型;谢荣 等以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确认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审计重点,构建了经营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检查风险;张龙平 等构建了控制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王泽霞构建了以舞弊风险为导向的舞弊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舞弊风险×检查风险;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提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等。
2 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变化及风险模型的构建
2.1 内部审计风险类型的划分
根据IIA提供的内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同作用的扇形图,依据内审角色变化是否对内审风险发生影响,对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随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系统性内审风险;另一类是随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变化而变化的其他内审风险。通过识别这些内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内审在风险管理中角色的变化对内审风险发生的影响。
2.1.1 不随内部审计角色变化的系统性内部审计风险
本文把不随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角色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较固定的风险称为系统性内审风险(Systematical Internal Audit Risk),其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及行业特定惯例、重大政府政策等。例如危险爆炸物运输企业的内审部门面临的审计风险比普通商品运输企业的内审部门面临的风险大。在构建内审风险模型时若将其系统性风险(SIAR)考虑进去,对于企业集团在评估不同业务子公司内审风险时有较大作用。
2.1.2 随内部审计角色变化的内部审计风险
除了系统性内审风险外,内部审计还存在其他不断变化的多种风险。IIA于2013年《框架》中提到首席审计官需要考虑与内审活动以及目标实现相关的风险,包括审计失效风险、错误确认风险、审计名誉风险等。由于内审活动无法免除风险,首席审计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自身的风险得到管理。
2.2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同作用对审计风险变化的影响
IIA按照内部审计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将扇形图划分为三大块。从左往右顺序依次为内审发挥核心作用、需要安全保障的内部审计作用、不应该发挥作用。角色变化会对内审风险产生不同影响。
2.2.1 内部审计角色在扇形图中由左向右变化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在扇形图中由左向右移动,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会逐渐受到递增的威胁。在扇形图左侧发挥核心作用的区域,内审在实施确认业务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程度是最强的;在扇形图中间需要安全保障作用的区域,内审在施咨询业务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能会受到威胁;在扇形图右侧不应该发挥作用的区域,内部审计偶尔实施非审计管理职能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能会丧失。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程度的变化会对内审名誉风险和内审失效风险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认为,随着角色在扇形图中由左向右偏移,例如内审名誉风险和内审失效风险的等级水平呈现递增的趋势。
2.2.2 内部审计角色在扇形图同一模块中不同类型审计活动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审计活动有着不同的内审风险组合,且内审时各类风险所占的权重有所差异。例如:遵循性审计风险主要由内审名誉风险、内审失效风险等组成,其中名誉风险占比较大;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主要由内审名誉风险、失效风险、错误确认风险等组成,其中失效风险和错误确认风险占比较大;舞弊审计风险主要由内审名誉风险、诉讼风险等组成,其中诉讼风险占比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审计活动有着不同的客观性水平。总体来说,依赖内审人员主观判断较少的审计活动的客观性水平较高,对应的相关风险会较低。
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考试用教材发生重大变化,教材体现了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对于今年教材的新变化,考生应以新准则对主要经济业务处理影响较大的新增内容和近几年计算题和综合题主要考点为复习重点。
一、教材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第2~13章),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金融工具列报、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4、23、24、26、27、28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的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5章、第16~22章、第25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具体如下:
原来是24章,现在变为28章。《会计》教材新增内容有“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财务报告”、“政府补助”、“股份支付”、“所得税”、“企业合并”、“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变化较大的内容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债务重组”、“借款费用”;内容变化较小的内容有“总论”、“货币资金”、“存货”、“所有者权益”、“或有事项”、“外币折算”、“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财务报表”。
二、命题趋势预测及复习方法
(一)《会计》试题特点具体如下:一是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考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考试内容涵盖所有重点内容,几乎章章有题。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确认等章直接分数不多,但却是计算、综合题的基础内容。二是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联系的紧密性。例如投资的核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得税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是历年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作为考试的热点出现过多次,但是它们依然是重点,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知识更新。例如2000年将“或有事项”准则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1年将“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结合起来;2002年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结合起来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3年教材当中的“补丁”更是多处涉及考题,如“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改良”的核算等等,都体现了以新准则、新业务作为考试重点的思路。2006年教材增加了股权分置会计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满足实务需要的特点。2007年教材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新的39个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考试教材中涉及32个会计准则,更体现出会计科目考试的知识更新的特征。
(二)针对性复习方法 具体如下:
一是以新增内容为主,重点内容为辅。考生应重点掌握新增内容,但新增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内容,历年考题涉及到的内容仍然是重点内容,如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报表调整问题、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等。从今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会计准则共32个,覆盖面较宽,因此,不能象往年一样只复习重点章节,而应以经济业务处理群组为组合进行融会贯通地复习。比如:涉及资产的业务包括第2章至第10章,金融资产涉及第3、10、28章;涉及财务报告编制和调整问题包括第14、20、23、24、26章;涉及与投资、合并有关的第5、25、26章;特殊业务的处理包括第8、15、21、22、27、28章。另外,也可以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处理原则作为线索加以梳理,如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以实际利率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串通。考生在复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总结规律,将各章业务相似或相近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后加以记忆,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熟练掌握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强化记忆。今年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列举了大量计算题和账务处理题,这些例题全部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就是对新准则的讲解,考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会计科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例题。不要盲目地选择教材以外的各种习题,耽误时间又得不偿失。考题极有可能就来自于教材的例题。
三是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增强信心。虽然,今年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但是对任何人来说新准则都是全新的内容,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要增强信心。并且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
(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 刚)
审计:教材内容变化大
一、《审计》教材大纲变化
与2006年相比,2007年《审计》教材大纲从16章增加到22章,内容变化特别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新大纲用了专门一章介绍新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背景、框架及内容。此外,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更新。(4)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增加了专门一章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5)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置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6)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
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7)内容更加完整。增加了鉴证业务基本框架和比较数据的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完整。(8)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特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9)扩充了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10)增加了相关服务的内容。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
二、《审计》教材内容变化
与2006年审计教材相比,今年的教材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第一章的第二节增加了“审计的方法”。
第二章按照2006年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中的框架结构对原教材第二节“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归类。第三节删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第三章是由2006年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职业道德准则”独立出来的。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重新编写,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
第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三章,但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情况”、“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内容。
第五章与2006年教材第四章相对应,框架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五章,增加了第二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第三节“财务报表循环”,删除了2006年教材第四章“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的内容。对循环的划分更为科学,同时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七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六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七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九、十章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第十一章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专门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第十二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九章。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第十三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一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五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二章,将循环名称由“生产循环”改为“存货与仓储循环”,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三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七、十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将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第六节中“期初余额的审计”、第八节“或有事项的审计”、第十节“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移至2007年教材第十九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十九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增加了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移入的“期初余额审计”、“或有事项审计”和“持续经营审计”。并将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为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第十九章由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出来并做出调整,增加了比较数据的内容,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第一节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第七节,第二节则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一章是根据新审计准则的框架独立出来的一章;内容对应于2006年第十六章第二、三、四节,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并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二章是根据新准则框架增加的一章。
三、命题趋势预测
学习教材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章节。一般章节主要是指配合教材结构的完整性而设计的内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十一章的第四节,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2007年考试大纲知识要求中“第二十章特殊审计领域”、“第二十一章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第二十二章相关服务业务”仅做一般了解要求,这三章在2007年的考试中也仅做一般了解。
第二层次,比较重要的章节。比较重要的章节是指整个学科中涉及基础知识的章节,但在考试中通常以独立题目出现,难度不大的部分。如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或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层次,重要章节。重要章节是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章节,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所在,在考试中多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如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四层次,非常重要的章节。非常重要的章节主要是指在考试
中几乎每年都要涉及的部分,且多以简答题和综合题出现。如第九章至第十九章(前3节)。
总结历年命题情况,根据2007年教材以及政策和实务的变化,预测2007年命题的侧重点分布在:
(1)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方面。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结合实务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内部控制中识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识别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审计方案,设计总体应对措施,并具体设计出相应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给出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种种表现,让考生分析舞弊“三角”、分析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并针对不同的舞弊设计出进一步的审计测试,进而做出审计调整分录,并考虑出具审计报告。在实务中舞弊的种种迹象可能表现在审计收入确认上,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投资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
(3)重要性确认、审计抽样的运用方面。这是审计基础技术,历年考试都会涉及,如重要性确认以及如何根据确认的重要性判断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抽样中固定样本量抽样、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等的运用,这些技术方法都可能与实务程序和报告形成综合题。
(4)四大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的具体审计。实务中的四大循环中涉及的具体活动与审计目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和报告联系起来,形成大小综合题(单选多选都可能变成小综合题,因为它们会综合不同知识点)。
(5)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它们之间对应关系可以联系到财务报表中的实务循环,也可以联系到函证、监盘与分析程序,如何获取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又可能与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项目质量控制、沟通等联系起来。
(6)完成审计工作。历年的综合题都会联系到完成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中期后事项、期初余额、持续经营等关注可能与审计程序、审计报告联系起来。
(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2007年的教材中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部分逻辑清晰起来,内容也充实了,可能预示着该部分的考题已经很成熟了。
(8)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与项目组讨论。新审计准则凸显的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以及项目讨论分散2007年教材的不同章节,但有可能成为简答题或综合题中的一小问,也可能独立命题。
(文 中国会计视野 李晓慧)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变化大
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与上一年相比有一些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特别是集中在第二章的合伙企业法,第六章企业破产法和第七章证券法。此外,除第一章只做了体例上的调整以外,其他各章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一、《经济法》教材的主要变化
根据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的变化,并结合立法实践,对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一科的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尽管本章在试题中所占分值可能不大,但是由于本章与其他章节的结合点较多,是全书的基础,所以仍应重点理解、掌握。
第二章企业法,其中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变动,为本章的重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部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考试中其地位都已不突出。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007年教材变化不大,增加了个别问题。
第四章公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改的基础上,今年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
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今年就本章第一节中的第六个问题,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内容,结合去年新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这将是2007年考试的重点之一,注意与证券法的联系。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结合去年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是2007年教材中变化最大的一章,应当也是今年应试的重点章。
第七章证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变动后,今年本章充实了很多新内容。具体包括:在第二节证券的发行中,增加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问题;第四节上市公司收购增加了一致行动人、权益披露、豁免申请、财务顾问等内容。本章是今年教材变化较多的一章,是应试的重点章。注意本章内容与公司法内容的结合。
第八章合同法(总则),2007年本章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章体例的变化;二是第五节合同担保的问题,结合新通过的《物权法》进行了修改。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九章合同法(分则),今年本章主要进行了体例上的调整,使原有内容更有条理。
第十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结合新的规定,2007年经济法教材结合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本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主要有:对境内机构限额保留外汇部分进行了修改;对个人外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第十一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不大。在支付方式中增加了有关电子支付方式的规定,银行结算账户中增加了QFII专用账户的内容。注意与票据法的结合,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
第十二章票据法,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也不大。除了体例上的调整外,增加了有关签发空头支票的行政责任的规定。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十三章知识产权法,本章内容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整体变化不大。
第十四章会计法,该章内容今年基本没有变化。
二、题型及考试重点预测
经济法试题的题型在2000年重新做了调整,取消了简答题,确立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综合题四种基本类型,以后几年一直沿用上述四种题型,客观题与综合题各占50%,这一比例仍有可能沿袭,只是在每一类客观题的题目数量及分值方面会做一些小的调整。
根据各章内容所占篇幅、注册会计师实务操作方面的应用性、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历年考试规律分析预测,本年度经济法试题的主要内容将分布在法律基础知识突出,内容多,实用性强的各章节。大致分布情况应当与往年相同,有关重点章、相对重点章和一般章的划分,在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故在此不再赘述,特别提醒考生注意今年各章中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对于新增加的内容一般在试题中反映比较明显,但是通常难度不大,所以考生应注意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定。 纵观近几年经济法试题的命题特点,今年的试题仍将沿袭实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一些小案例、计算题在客观题中将占一定比例。综合题仍将出现一题多问、一题多章的情况,即题目所涉问题将会较广、较散,一道题中包含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出现一些较偏的题目,如涉及法律责任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深度即隐蔽性较强的题目,以此增加整个试卷的
难度。为此,考生在复习中注重理解,加强训练。正确理解是记忆和运用法律规定的前提,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训练是考生备战考试自我检测的重要方法,达到强化记忆,增加复习的针对性。
(文 东奥会计在线 王 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一、教材内容变化
第一章:内容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将原有教材中不严谨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主要针对机会成本的含义、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确定公式进行修改。
第二章:主要是将教材第二节和第三节作了修订,补充了一些基本财务比率,另外删除原有第三节中沃尔比重评分法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的有关内容,补充了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
第三章:一是修改了销售百分比法,强调利用经过调整的用于管理的财务报表数据预计外部融资需要量;二是修改了资金增长与外部融资增长的关系公式;三是将弹性预算一节移至本章。
第四章: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对原有教材个别文字作了规范性修改。
第五章:增加了估算项目系统风险时所利用的类比法的基本步骤。
第六章: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章:主要增加了融资租赁一节的内容。
第八章:主要是对股票股利发放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影响的前提作了补充。
第九章:一是删除了考虑偿债基金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确定内容;二是对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股票市场价值的计算公式界定了前提。
第十章:内容无实质变化,只是对个别概念的称谓有所改变,以保持与第二章调整后的财务报表的相关称谓一致。具体来说包括将经营流动资产改为经营营运资本,将投资资本也称为净经营资产或净资本,将原有息税前利润改为税前经营利润,将息前税后利润改为税后经营利润。此外不再区分自由现金流量和非营业现金流量。
第十一章:本章属于2007年的教材新增内容。
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把原有第三节内容拆分为三节。
第十三章:一是增加了成本性态分析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混合成本分解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变动成本计算的内容。
第十四章:一是将原有弹性预算一节内容调整到第三章,二是增加了一节作业成本计算。
第十五章:本章与2006年的教材内容相比基本不变。
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为证明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考生需能够:(1)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4)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5)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6)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7)掌握各种长期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8)掌握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股利政策的类型;(9)掌握期权估价原理和主要的实物期权估价方法;(10)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11)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12)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的方法,了解变动成本法的特点;(13)运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4)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
三、命题趋势预测
(1)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40题左右。客观题占40%左右,主观题占60%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5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客观性试题是指单选、多选和判断,其答案需要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因此,要准备好2B铅笔、塑胶橡皮;计算和综合为主观试题需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答题卷上,且大多需借助计算器。因此考生在参加财务管理考试时,除带好2B铅笔、塑胶橡皮、钢笔或圆珠笔等外,一定要准备好计算器,最好在考前复习时就准备好,熟悉计算器的功能,不要进考场前临时借用。
(2)试题难度预测。财务管理考试历年试题难度比较平稳,预计总体不会有较大变化。
‘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延大教发[2012]6号)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审计学课程“难教难学”的问题,民族院校尤为突出。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在对审计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质量 模拟实验 民族院校
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它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为基础,集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致使其教与学难度很大。民族院校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如何攻克审计学“四性合一”,突破审计学“难教难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应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审计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
现代审计学理论源于西方,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抽象。20世纪末,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但同时也加深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如对“重要性”术语的理解,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审计原理逻辑思维严密,它从审计目标出发,依次为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环环相扣,内容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与有些课程的内容独立成章不同,审计学任何一章的舍弃,都会影响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内容综合性强,研究对象复杂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学习审计学之前,一般要求先开设管理学、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审计学研究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
(三) 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73,AAA)。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呢?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如何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形成审计意见,出具适当形式的审计报告等。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经领域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以应对信息技术对手工审计的冲击,满足被审计对象规模化变动趋势的需要。
(四)较强的实践性
审计对象的实务性较强,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审计活动就是通过实施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对象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实务特征直接导致审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审计学,学生应掌握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和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高校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会计或审计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
二、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语言差异影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考生,招生计划中有明确的民族要求,如延边大学要求省内招生计划总数中50%招收朝鲜族考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大都接受民族语言授课,而大学中除民族语言专业外均选用汉语教学,对授课语言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相对于会计学科的其他专业课,审计学理论抽象、术语晦涩难懂,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几乎相当于读“天书”,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的地域差异影响。民族院校在招生上体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延边大学以东三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江浙、山东以及河南地区考生一般比省内学生录取分数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地学生一般比当地学生录取分数高、认知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些特点正是学习审计学课程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3-5门注册会计师科目考试。
3.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感性材料、增加情感体验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但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源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对于汉语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够”现象,嫌教师讲得“过细”,教学进度太慢;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族中学、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吃不消”现象,对审计学术语、原理等理论理解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民族院校高水平审计学教师难引进。审计学理论性强,教师需要有专门的审计学理论研究经历,以科研带动教学。这就需要引进高学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但民族院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知名度与名校无法相比,加之审计学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又有一部分人员进入实务界,民族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审计学教师。
2.教师普遍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换。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的需求又推动理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审计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演进,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部分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的人员一时难以转变“审计是对会计账务进行查错除弊”的认识,固步自封,难以适应实务界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相关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于审计程序,介绍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哪些程序,收集哪些证据,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审计学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训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背书、背习题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两类学校。延边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延边大学是典型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民族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探讨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1.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结合审计学课程特点、学生的初步毕业去向、学习兴趣和目标以及对已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等,实行差异化培养。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坚实,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读研继续深造。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和额外要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网上答疑。对于这部分内容,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做还是不做,不计入成绩考核。特别强调一点,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将之前的大班教学改为按照汉语水平程度进行分班授课。
2.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成绩考核方式上,重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笔试三部分构成(见图1)。在日常考核中,特别强调模拟实验的考核成绩。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程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路径,获取审计证据,并独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1.尽快引进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如将科研与教研捆绑一起,作为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2.尽快提高审计学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充实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相关培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模式,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紧跟审计学领域前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只有提高审计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 三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现状,我们改革了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由三个教学模块构成,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每个教学模块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从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介绍: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理论教学侧重于审计基本原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模拟实验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重点,侧重于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通过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课程实习侧重于对审计过程的总体把握,也就是如何展开审计业务,最终形成审计意见。通过课程社会实习,学生接近审计实务,有利于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务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环节采用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将二者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与社会实习有效结合。
3.学时分配和成绩考核。审计学课程课内教学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模拟实验16学时;课程实习2周,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假期进行。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各教学模块分别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
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和社会实践的“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审计学课程“难教、难懂、难学”的问题。X
参考文献: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关键词】:财会教育
改革
目标导向
一、美国财会教育的改革
(一)社会各界需求对美国会计教育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的不断扩展上。首先,对于会计公司来说,财务报表审计所占业务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其次,在公司内部,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与控制系统设计、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第三,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严格要求。AICPA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分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1988年1月,AICPA通过决议,到2000年,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分的教育,才能参加CPA,并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AICPA同时还根据150学分的教学标准,对示范性课程进行了修改。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内容有:①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操行品德、交际能力、行为、机和数学与统计学等。②管理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如经济学、和社会环境、市场营销和商业道德等。③会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等。
AICPA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他们对教学学分的分配提出了如下建议:一般教育:60—80学分(48%),企业管理教育:35—50学分(30%),会计教育:25—40学分(22%)。第四,美国原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也非常关心。会计公司是会计人才的重要需求者,为了表明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立场,1989年4月,当时的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报告。这篇报告中,提出了从事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其中,应具备的能力包括:①交际能力,即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②智力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各类组织和企业方面的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报告特别指出,会计教育内容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二)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
1.会计职业需求对会计教育的挑战
会计公司提出的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1)课程方面:应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基础,以各种规则为导向,课堂讲授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采用新教学方法,如研讨会、模拟教学、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方面:担任公共会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必须密切配合。学生方面:会计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会计学生在教育上多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必须通过更具激励性的课程和毕业后更好的前景得到补偿。(2)学校方面: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变革,要对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给予奖励,并重视大学会计系领导者的作用。
2.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教育的改革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这10项建议对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教师的要求、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界和实务界相结合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会计公司的资助下,美国会计学会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并资助和监督13所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会计教育改革。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上提出了如下意见:(1)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会计教育的方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方式。新的会计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非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授们的知识。变教师主讲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授课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3)教学手段上,要使成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教学创新上,教学逐渐重视全球贸易性的问题,教师彼此间应经常切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发展自己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3.美国教育界对会计职业界的积极响应
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习会计的学生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所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合格会计人才成为关系到大学会计专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因如此,美国大学对会计职业团体和会计公司关于会计教育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大体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除此,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课本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仅仅是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在杨伯翰大学的教改中,课本只是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商业材料,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注重了新技术的教学,主要是信息技术。(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美国经过十几年的会计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院长表示,过去十几年来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效有限,150学分的要求使会计学生的机会成本增加,但预期的效果并未彰显,最近,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更直言会计教育的隐忧——美国会计系毕业的学生待遇不如从前。同时,在中国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离任的AECC主席指出,近五年来美国500大公司高级财务主管(CFO)更换率高达88%,其主要原因是CFO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即从传统的资讯提供、成本控制转化为创造价值、解读资讯、解决问题和资源配置。这充分说明,会计教育改革知易而行难,财会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是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美国的会计教材写得生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反观的,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培养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需要等诸多。正如美国奇异公司总裁JACK.WELCH所讲的名言:如果内部改革的速度赶不上外在变化的速度,将注定要失败。因此在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应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或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各个大学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授课、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创新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
在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乃至教育环境与条件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力量的加强是不容忽视的;可望由此形成“市场——教育一一政府”“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包括大学、、政府在内的多元会计教育的主体。就政府而言,其管理品质的高低将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与会计教育的重要因素。政府应以伙伴者的姿态与大学、企业等共同推动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政府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应当只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大学等部门联合,并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投资和督促,有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成长。企业不仅是吸收与运用知识,而且创造和传播知识,并且能够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在大学方面,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完善和变革现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充实和更新课程与教材,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传播知识的方式。因此大学应当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但需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终生教育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正规院校的会计教育将成为主要的形式。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积累知识,因而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和教育(相对于在会计院校受教育而言)将成为普遍的形式。从这种角度,个人也将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3.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界划分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二是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有些必需的教学内容则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三是教学内容上,教材的编写存在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这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计教育者似乎觉得有责任使教材设计覆盖不断增加的会计准则和标准,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四是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财会教育的改革
未来十几年中,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会有重大变化,到2010年左右,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完善、市场走向成熟、制度比较健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就是说,到那时财会人员面临的是一个与现在不同的、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为此,财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淡化专业界限,减并一些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2)加大基础课所占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技术性太强,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必须拓宽专业基础,加大基础课的比重。适当归并专业课,减少专业必修课门数,调增专业选修课。(3)加强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我国很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能比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4)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e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育人、创意人及文明人三者兼备的新世纪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皆是教育界面临的挑战。21世纪的会计教学,要广泛开展演示教学方式,即教师利用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即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开展讨论。(5)完善教师考核与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质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都不过份。的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一切都无从谈起。提高教师质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纵观中外会计教育,的确有一部分会计理论的专家,不断地推动中外会计理论的发展,引导他们的学生如何正确地学习和思考。②必须让大学教师接受如何进行教学的培训。现在的事实是,大学教授们只有极少数学过教育心、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③多方努力,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6)多方筹集资金,增大教育投入。 以上各种政策的推出,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新课程的增加、教材的改革、案例的编写、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培训和选拔以及科学奖励机制的建立,都需要投入资金。在美国,虽然执业者门关于会计改革的呼吁已持续了近百年,但是,直到1990年几家最大的会计公司向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投入400万美元的资金时,会计教育改革才有了显著进展。1993年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向CPA本科教育试点的院校提供资助后,对改善这些院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支持今后的会计教育改革,CICPA、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家教育部门及有关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便推动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纪实——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之展望摘自2003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