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

第1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因素;对策

1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

1.1患儿因素

儿科收治的患者包括从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直至学龄期儿童(0~14 岁) 。他们对疾病的防御功能还在形成中,某些疾病的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疾病,具有症状不明显、体征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且易急骤恶化的特点,加上他们不会诉说自己的病痛,只会哭闹,从而增加了病情观察的难度。

小儿期肝肾功能不成熟,治疗用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用药不当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故在配制输液时要严格地计算剂量,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而一系列的儿科专用仪器,对护生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这都需要护生专心的学习、熟悉。

且目前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当孩子生病时,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家长对护生的操作有很大的抵触,极不情愿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练手”。这也使得护生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成为了他们逐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障碍。

1.2护生因素

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专科知识欠缺。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护生在校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儿科虽然是作为考试科目,但不在毕业考试科目中,学校及学生对儿科的重视相对内外科而言不够,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知识掌握得非常有限,一旦进入临床就显得有些茫然。

护生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在目前综合性医院有儿科设置的不多,很多护生抱着“毕业后我不太可能会去儿科”的心态,动摇了其将来从事儿科护理的信心,从而思想动摇打退堂鼓。且现代护生日趋独生子女化,处于高智低能的依赖心理状态,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关爱之中,很少有机会去照顾别人。一进入临床实习,面对角色的转换,部分护生很难适应,常常缺乏责任心和社会竞争意识,在实习工作中也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护生心理承受压力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儿科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患儿,希望进行护理诊疗操作时能一次成功。但护生因操作少、心情紧张等因素难以保证一次性操作成功,面对家长的谴责,护生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断面影响护生操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1.3带教老师因素

带教老师带教方式陈旧。以往选择带教老师是按资排辈,以老为先,而不是通过考评选出真正具备带教资格的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老护士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低,综合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讲授知识的能力和经验,同时缺乏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一般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使护生只会机械操作,理论知识相对较差。部分带教老师过于死板,任何内容都要求学生照本宣科的完成,无任何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这也使得部分护生对带教老师所教的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护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有限。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不断更新, 护理知识内容也日益宽泛。但因带教老师平时工作繁忙,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其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因此对国内外的新技能、新进展了解不够,这就使得部分带教教师知识陈旧。他们教给护生的技术、技能大多得益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较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信服力。

带教老师教学时间与精力不足。儿科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护士编制一般相对不足。带教教师又都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天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工作,整天忙于各项护理工作,造成了带教老师时间及精力严重不足,难以兼顾临床与教学两方面的工作。带教老师常常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授、解释和操作示范,护生常常被指派去打杂跑腿,充当“劳动力”,只做不学的现象,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护生实习带教的效果。

带教老师教学方法欠妥,对护生实习不够重视。有些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只注重传授,而不注意护生是否理解、掌握,不能针对护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有些带教老师则认为护生就是帮助我们临床护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且担心护生在操作中会出差错或觉得他们动作慢,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

2 对策

2.1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 严格带教老师上岗标准,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对带教老师经常进行各种培训学习,使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本专业的医疗动态、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其自身综合能力,使带教老师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2.2鼓励实习生主动学习 护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在儿科带教中,要求每位同学必须随身携带《儿科护理学》,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要胆大心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使学生不再是老师的腿,而成为护理活动的主要实践者。

2.3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护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带教老师可以让护生分管患儿,使护生感觉自己受重视、被需要,逐步树立自信,并在护理工作中形成成就感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角色的转换,享受到为患儿服务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给护生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技术,还要注重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带教,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宝红,徐景芳,历东杰;护生临床带教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第3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6(b)-0195-03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HUANG Mei-na1 ZENG Bing-ying2

1.Department of Medical,Fuzhou Children′s Hospital,Fuzhou 350005,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Fuzhou Children′s Hospital,Fuzhou 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72 childre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5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Patients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36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and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The management effec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management effect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t using rel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risk was 8.33%,the satisfaction degree reached to 97.22%,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χ2=4.600,3.956,P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risk;Management;Prevention

儿科在临床中属于特殊科室,由于所收治的患者均为儿童,对疾病阐述困难,且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惧怕疼痛,加之儿童患病后家属多出现更严重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风险比例较高[1],如患儿烫伤误吸、用药失误、仪器使用失误、无菌物品污染和儿童窒息等,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也较多,如入院宣教不到位,患儿没有家属陪伴,床挡失效等[2-3]。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往往与风险管理水平成反比关系[4],发生护理风险后会导致患儿身体和心理受到影响,患儿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容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为了对儿科在这一方面的风险因素、防范措施之类加以研究,我院对儿科常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分析风险管理防范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0月收治的儿科患儿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3~15)岁,平均(9.2±0.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3~15)岁,平均(9.02±0.34)岁;家属陪伴者包括:父母24例,姥姥姥爷(爷爷奶奶)10例,其他2例;体重8~56 kg,平均(24.51±4.21)kg。实验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14岁,平均(9.34±0.64)岁;家属陪伴者包括:父母23例,姥姥姥爷(爷爷奶奶)12例,其他1例;体重8~55 kg,平均(24.64±4.25)kg。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及照顾者相关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儿均为儿科所收治且需要住院治疗,有固定家属照顾者,住院时间在4~30 d,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能够进行沟通,家属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

排除标准:无固定照顾者,患儿病情严重中途转院或死亡,有精神病家族史。

1.3 方法

第4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问题;对策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别,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儿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患儿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1-3]。但是由于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医疗水平的差异,许多医院在儿童优质护理方面的做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1 儿科护理风险的因素

1.1患儿 由于儿童病情复杂多变,且容易反复,造成护理工作繁重,有时没有时间来及时、仔细的解答家属的问题,就会使患儿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和误解;患儿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在进行各项检查,尤其是带有创始性的检查时因为疼痛不能很好的配合;患儿因为年龄小、自身认知能力差、不能正确地诉说自己的症状,加上儿科病情变化快,以至于不能对病情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对。患儿的身心发展不健全导致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是儿科护理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

1.2患儿的家属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一旦生病,全家人都紧张。特别是当患儿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危险的时候,患儿家属往往会出现情绪失控的局面,对患儿的康复也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3医院本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自身的条件以及护理人员的因素。许多医院相关仪器和设备的配置等硬件资源还很薄弱,而这是实施优质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患儿年龄小且重视度高,一旦出现失误,会引起矛盾纠纷。心理压力大导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操作时的水平。②服务意识不足:极少数的护士在面对患儿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又因超负荷工作,精力不足对家长解释工作不到位,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的发生。综合起来,主要是收到护理人员自身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影响。

2 儿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2.1医院方面

2.1.1许多医院由于物价收费低廉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实施分级护理的护理人员不足,但是实施分级护理是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责任,对于临床至关重要。另外由于护理纠纷时有发生,举证倒置致使临床护理文书繁多,护士们常常因为一个字、一句话而绞尽脑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划价、催费、收费、各种医疗保险的宣教、登记、统计、核实报销等非护理性工作,从而造成落实基础护理的时间减少,甚至在有些患者比较多、周转比较快的科室,护士只能应付治疗性工作,根本没有精力来从事优质护理。

2.1.2由于条件的限制,导致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很难。突出表现就是实施抢救用品准备不全、医疗仪器发生故障未及时维修、新仪器的使用不当等原因而耽误治疗,以及缺乏人性化的病房管理。

2.1.3医院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的规章制度,不能保证护理工作地有序进行,护理质量也会深受影响。

2.2护理人员

2.2.1专业技能不足 儿科护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都很高。近几年医院发展十分迅速,由此招聘了许多新的护士,虽然接受了正规的教育。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乏实践技能。许多护理人员在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不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2.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足 责任感是优质护理的一个重要条件,护理人员每天面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任务,有着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不遵循医德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疏忽大意,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害。

2.2.3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许多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极少数的护士在面对患儿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又因超负荷工作,精力不足对家长解释工作不到位,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的发生。

3 应对策略

3.1医院方面 医院应该专门组织医护人员集中学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实行无情管理、友情疏导。组织院内护士开展以假如我是一名患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主题讨论,引导护士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内涵,明确细致入微的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价值核心与精髓,是高品质护理服务之根本,激发护理人员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科学合理的配置护理人员,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如护理人员不足或护理人员冗余都会影响护理质量,因此应根据护理工作要求,对每个护理人员分配合理的护理任务。护理人员要对所负责的患者,实施全程管理,严格遵照护理流程进行操作,保障护理服务的实施质量。

建立并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制度,即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职务、职称及资历情况,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三个级别,明确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要求,严格落实本职护理工作。

3.2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如针对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服务质量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在书写病历过程中,要符合认真规范的要求,明确突出重点内容,可合理适当的进行简化,这既能做到对患者的护理情况有据可查,又能为护理工作提供更多时间。

提高自身的能力是防范医疗风险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地参加一些临床技能培训班、护患沟通技巧学习班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多学习一些关于儿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熟悉各种疾病特点,掌握护理的原则和重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临床中熟练的处理与运用。对新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不但要会熟练地掌握如何使用,还应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尽量避免因为盲目操作给患儿带来痛苦或者损伤。

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儿科的患者都是特殊的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增强要积极、细致、全面地为患儿及家长服务的意识只有以良好的工作态度服务于患儿,才能在医疗服务的行为过程中取得患者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张跃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J].当代医学,2011(35).

第5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护士;教学水平;儿科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常发生小儿流行性感冒、新生儿肺炎、手足口病、小儿惊厥、小儿高热以及脑性瘫痪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影响到小儿的健康成长,困扰着小儿家长[ 1 ]。及时、有效护理对小儿疾病的治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儿科护士理论和操作水平是摆在临床教学上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提高儿科护士教学工作水平做一探讨。

1 培养儿科护士教学学术水平的措施

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护理毕业生的关键。通过实施“实习护士指导教师负责制”、“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养制”、高年资护师理论课讲授预讲培训制度、对实习护生的指导老师规范操作示教和护理评估培训;理论小课讲授、临床护理病例讨论以及鼓励年轻老师提高学历等措施,提高了儿科护士的临床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2]。

1.1 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下的“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对于儿科每位新进的护士,要安排一名具有教学资格的教师进行带教,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教导新近的护士如何学习护理理论,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做好笔记,结合教材知道护士进行临床护理实践,还要求护士按时撰写护理心得,总结临床护理经验[3]。

1.2 加强对新进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求不间断,对护士的培养工作要可持续。提高新近护士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院儿科有42.6%的在职护士具有大学学历,按照教育培养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这一数字提高到78%以上,提高我院儿科护士整体的教育水平,更好为临床服务。为继续深造的教师提供便利,在政策上、经济上和待遇上给予他们实惠,目前有一名教师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深造回来,选派多名教师参加国家或者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临床护理能力[4]。

1.3 青年护士教学预讲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护士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行青年护士教学预讲培训制度常态化,要求年轻护士教师接到授课任务后应该及时备课,写教案,再进行预讲。预讲时组织相关教师对年轻护士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点评,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以及书写的教案进行评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预讲合格的青年护士教师颁发证书,不合格的教师需要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5]。

1.4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于上课的护理教师一律要求备课,形成规章制度,定期对备课教案进行检查,提出修改修改意见,不合格的要求认真整改,待整改合格后才可以继续授课。

1.5 规范年轻带教老师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由于各个护理教师的学历、年龄、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不同,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需要对他们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进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实践能力和水平[6]。

1.6 临床护理病例讨论。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对于提高儿科护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每周一定期带领护理人员进行查房,要求他们在查房前对课本知识进行复习,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要求每个护士对于病例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

2 培养年轻护士教学学术水平的成效

通过实施实习护士指导教师负责制、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养制、高年资护师理论课讲授预讲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我院儿科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高儿科护理新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1 通过我院实行的各项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继续在职教育和进一步深造,我院在职护理教师的学历得到较大提高。

2.2 通过规范年轻带教老师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等措施,使得我院儿科护理教师的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近几年的中山大学护理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7次优秀护理教师和优秀带教集体称号,护理见习结束和实习结束时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 王正银,杨新荣,殷翠,等.基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85-86.[2] 宋薇,易礼兰,杨小仙,等.基于高职高专护生执业能力培养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7-9.

[3] Leigh Small, Deborah Anderson, Kimberly Sidora-Arcoleo, et al.Ped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Overweight/Obesity: Results from 1999 and 2005 Cohort Surveys[J].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009,23(4):231-241.

[4] 顾军养,王燕萍,朱燕君,等.提高儿科病房低年资护士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教学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11):1079-1080.

第6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在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在2个月至6岁,平均3.2±1.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措施:①完善护理制度。对护理文件填写、出入院流程进行简化,为护理人员节省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掌握患儿情况。实施责任包干制,每个护理人员对所管理的患儿实施全程、连续护理,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实施APN连续排班制度,强化夜班、中午时段的护理力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密切关注家长的心理变化,对于家长的各种疑虑,要耐心解答,多鼓励、安慰家长,消除其焦虑、担忧情绪,增强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③改善住院环境。在病房墙壁张贴可爱的卡通图片,给患儿准备儿童书籍、生日贺卡、卡通贴画,通过电视为患儿播放儿科健康宣传片及动画片,在病区设儿童活动室,等等。让病区充满童趣,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陌生感。④PDCA循环法。坚持“人本”护理服务理念,对护理服务进行改进,在护理工作中引入PDCA循环法,不断发现、总结、改进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此外,对于恢复期学龄患儿,还要解决其治疗和学习问题。⑤强化护士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科室护士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课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⑥健康指导。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类型、发病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等。同时还要在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包括用药、疾病护理、饮食起居、康复等方面的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家长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病房环境等方面。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得分>80分;满意:得分60~80分;不满意:得分<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讨论优质护理理念要求护士与病人多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加强了护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儿科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有助于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护士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推行了责任包干制度,全面落实了每例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指定专门的护理人员全程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对自己所负责患儿,责任护士要全权负责,不论是基础护理,还是其他方面的优质护理,都必须落实到位。在实施优质护理以后,我院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说明优质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水平,从而提高患方的护理满意度。另外,优质护理服务还有助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

第7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课间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制订课间教学实纲

1.1实目标通过临床专科护理课间实习,锻炼学生掌握以下能力:①利用多途径(如通过观察、交谈等获取患者健康问题相关信息)巩固对已学临床各课目中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②增加尚未学习的疾病临床护理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打好基础;③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学习书写护理记录,使前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应用,培养整体护理的基本思维和能力;④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及临床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对不同患者实施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加深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有效沟通的能力;⑥在实践中培养慎独修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1.2各专科实习目标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实习目标:①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典型病例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开展健康教育,落实护理措施,完成相关特殊检查的护理;②实践产前检查、正常分娩的护理、母婴同室的护理、新生儿沐浴等,并完成1例产妇的产后护理;③熟悉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管理,了解急诊患者的抢救流程,实践危重患者的护理。

1.3具体实习任务每天记录教学实习日志(包括实习内容和实习体会)、完成1份所在科室护理计划、一次完整的护理记录、一次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实习结束后汇总上交,作为本次课间教学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2实习时间与医院安排实习为期2周。选择几家代表本市医疗和护理最高水平的三甲省、市级教学医院,每家医院安排15~16名学生实习,分别安排在内科或外科病区。内科病区以本学期完成理论教学的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病区为主,外科则以普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为主。

3组织领导和管理由所在医院护理部具体负责实习生的政治思想、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工作。实习生以医院为单位,组成实组。实组长在医院护理部总带教老师及病区护士长、科带教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实习、出勤等情况。我校任课老师深入各医院,参与临床和部分带教工作,随时掌握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医院和学校协商解决,以确保教学实习计划的顺利进行。

4实习形式上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部分护理活动、跟随医生查房、模拟书写护理记录。下午以集中专科实习为主,具体安排:内、外科各2次,妇科、产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诊室各1次。原则上由医院带教老师在各病区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人际沟通、病情观察、系统评估、整体护理。学院老师全程参与教学。

讨论

1集中实习的特色与优势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后,学生在2周内全面停课,集中精力在医院内科或外科病区完成临床学习。在病区,学生能系统了解护士的具体工作流程,更好地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环境,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职业零距离对接提供了保证;能较好地熟悉病区环境,与患者近距离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在病区通过对护理知识、护理技术的观察、学习、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所学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强化。

2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教学实纲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情境反思记录,深刻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从临床实习前的“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例如,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穿刺是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实习生穿刺失败,带教老师来完成,这是临床护生经常遇到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教师在批阅学生反思记录时发现有些学生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今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学生在发药时,也经常会遇到患者询问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及常见的副作用等,通过反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8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不能有效配合。每一次护士在为患者做治疗时都应该认真进行核对,但是许多患者对这样做不理解,认为太复杂、没必要,护士喊他们的名字时往往敷衍了事的答应。我们医院就曾经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护士拿着一瓶液体给患者输液前喊患者姓名时患者答应了,但是等液体输了35min的时候发现了错误。这个问题反映了患者的不配合、不认真。因此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对不能有一点马虎。

护理人员缺乏,临床工作量大。近年来各个地区护理人员的不足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近几年我院护理部已经通过招聘、考试等各种措施来改变人员缺乏的问题。我院儿科的住院人数是我院所有科室中时最多的,到冬春儿科病高发的季节,床位往往不够用,护理人员大量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院每年都会招聘护理人才。

儿科工作环境过于嘈杂。儿科住院的都是一些孩子,孩子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容易哭闹,况且一个小孩住院往往会有3-4名家长照顾,家长问的许多问题护士都难以回答。在住院过程中小孩一般都比较害怕,会撒娇、哭闹,不能很好地配合护士工作,影响护理工作的进程,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防范措施

1对护士的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新上岗的护士由于年资较低、护经验不足、临床经验缺乏等导致在沟通时患者的不理解,存在矛盾。因此我院会定期对低年资的护士进行护理沟通方面的培训。不仅进行专业的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还模拟情景、角色等活动,提高护士对沟通实质的理解。

2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我院专门成立了查对督查小组,监督查对制度。督察人员有院长、护理部主任等,每月不定期的对每个科室进行多次检查,发现问题会立刻指出错误的所在、给出正确的作法并给与处罚,从而增强了每个护士对查对制度的深刻认识。

3护士与患者共同参加的查对模式

调查我院发生的80例差错中,其中有52例差错的发生都是因为用药错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院建立了新的工作模式,在操作前就问患者的姓名,在患者正确说出名字的同时护士立刻与输液卡进行核对,这样大量减少了用药错误的发生。共同参加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了我们身上,不会再敷衍了事地回答了。

4引进护理人才

第9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职护生;社区护理;认知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26-02

2009年3月笔者对2005级5年制高护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并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级高护1~5班,每班随机抽取22名,共110名护生,全部为女性,年龄19~22岁。她们均于2008年下学期学习过《社区护理学》。

1.2 方法

2009年3月笔者对2005级5年制高护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为10个项目,每项分熟悉、部分熟悉和不熟悉3个等级并赋予10、5、0分,项目平均得分越低表明对社区护理认知越差。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为100%。针对调查结果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2 结果

高职护生社区护理认知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问卷第3、10项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均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意义,但78.2%的学生部分熟悉或不熟悉其在实习中的重要性,只有21.8%的学生熟悉其在实习中的重要性。从表中第9项可以看出有83.6%的学生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作用与地位,但对社区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护士只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即可,对社区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认识不足。

3.1.2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工作地点基本熟悉 从表1中第1、2、5、6项的得分可以看出(平均得分均超过6.3分),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工作地点4项内容基本熟悉。被调查的学生80.0%能说出社区护理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地点,即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深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

3.1.3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步骤、工作方法、技术与手段等知识掌握不系统表1中第4、7、8项得分较低,分别为4.6、7.4、5.7分,反映出学生对如何正确开展社区护理不甚了解,没有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社区护理就是对社区人群进行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不知道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也可以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社区护理的基本步骤缺乏认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的过程中接受的社区护理知识是不完整、不系统的。

3.2 原因

3.2.1 学生对社区护理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临床护理,即是给患者打针、配药和其他一些临床护理操作,没有认识到为社区人群提供社区护理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社区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加上在学习《社区护理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和枯燥,不像内、外、儿科等临床护理课程的具体、形象,因此学习起来不易理解,觉得乏味。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2 社区护理教学模式尚未成熟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特别是高职医药院校的社区护理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距今也只不过10多年时间。社区护理教育尚未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2.3 师资不足由于社区护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在本院社区护理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 000。同时,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实践经验不够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2.4 缺乏社区护理实习基地由于没有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学生学习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难以将理论应用到社区护理实践中,学生只有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且易忘记。

3.3 对策

3.3.1 提高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透彻讲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使他们能够清楚社区护理离不开传统的医疗临床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又有所区别,即社区护理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护理[1],侧重疾病的预防,减少疾病和残障的发生。最终使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把学好社区护理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3.3.2 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完善社区护理的相关政策,吸引大批有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的护理工作者从事社区护理教学工作[2-3]。

3.3.3 深化社区护理教学改革改革社区护理教学内容,讲授的理论知识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案例,避免空洞说教[4]。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兴趣。

3.3.4 强化社区护理知识系统讲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社区护理的步骤、工作方法、技术与手段等知识,使学生熟悉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5-6],把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3.3.5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开展社区护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

4 结论

通过对5年制高职护生在学完《社区护理学》后,对社区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视不够,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不很熟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以后的社区护理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护生接受更加系统、完整的社区护理知识教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掌握社区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在医院、社区等不同的工作岗位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谭立宁,钱永浩.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235.

[2]徐筱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18.

[3]再娜莆,那兰慧剑.社区护理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122-123.

[4]邓跃辉,周琳.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6-18.

[5]黄惟清,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