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

第1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 心血管患者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9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1-02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一般集中在60岁以上,这也是造成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近年来,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显著提高,人们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关注程度也有所提高。本文选取了我院112例老年患者案例,结合老年心血管患病患者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护理,以期提升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接诊患者,男性74例,女性48例,共1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范围为62-75。

2 老年心血管病患的特点

2.1 知识结构特点。缺乏对现代医疗技术的信任,或对现代医疗技术存在偏见,临床护理上常带着负面情绪接收治疗甚至不愿接受治疗。

2.2 心血管特点。老人由于年纪较大,血管壁弹性变差,心脏活动机能也有衰退,导致血管通道变窄。进而影响左心室区的负荷能力,表现出心脏功能不健全等现象。

2.3 患病原因和病变特点。老年人最易得心血管疾病,因为他们的心肺等器官功能发生异常,影响了身体各项功能的协调运行,最终造成冠心病,高血压、心率失常等常见疾病[3]。身体器官的病变也使得氧气的供应量不足,不能带动身体各部分负荷,导致老人身体素质变差。人体器官的每一项功能异常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

3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3.1 心理护理。老人入院治疗,进入陌生环境,加之心理的焦虑与畏惧,十分容易出现愤怒、冲动、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阻碍医护人员的治疗[2]。因此,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通过调整病人的心态,耐心听取老年人诉说心血管疾病对身体的影响和产生的各种症状,向病人介绍治疗方案。让患者了解各项检查的目的,治疗进展的诊断以及临床护理方案等。最终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调整他们的心态,让他们逐渐认识疾病。此外,辅助心理辅导,消除患者忧虑、悲观情绪,提升患者对病情治疗的信心。在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后,改善患者心态和情绪,使之逐渐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让患者的心态达到治疗与康复速度最快的最佳状态。

3.2 注重对患者饮食,起居等生活的护理。

第一,在饮食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应当摄取脂肪、热量、胆固醇都比较低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粗纤维杂粮等。应当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切忌暴饮暴食。

第二,老年患者的牙齿不牢固,咀嚼时不方便,味蕾也退化,所以摄取的食物应当多含纤维素,容易咀嚼容易消化。这样可防止病人出现便秘,心肌梗死等现象,耐心告知他们排便时用力不宜过大,尽量减缓病情;如有患者出现便秘现象则可服用适量的缓泻剂,以利于粪便的软化,也可用肥皂水进行灌肠,或者将开塞露用于内,促进排便的通畅;而有些患者心脏功能低下的,则应该减短患者排便时的屏气时间,避免因迷走神经兴奋造成的心动迟缓现象恶化。

第三,有些病人的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当帮助他们完成饮食、大小便、洗漱等日常活动。限制或者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血管疾病。关注患者的口腔黏膜和皮肤的变化情况,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在照顾和治疗患者时,应注意床铺的整洁干净,多对受压处进行翻身,配合局部按摩等护理方法。此外,对于手术患者要规定其禁食时间。

3.3 病情观察护理。心血管类疾病通常是外界因素诱发所导致并恶化,所以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时检查他们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制定有效的全身护理计划。也要注意患者出现的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应症状,观察这些现象的持续时间,及时汇报给医生,以便给予治疗。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熟悉并牢记常用药物的功效和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中老年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有着不同的药物用量。因此,要按照老年患者不同的排泄能力和肾功能不好等情况,及时观察其血压、尿量、胃肠道消化状态等,做好记录,认真核对。输液时调整好滴速,保证静脉的穿刺成功率,提高老年患者护理效果。

3.4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加强患者运动指导。要依据患者年龄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身体条件和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喜欢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可放松活动。比如可在走廊内慢走散步、打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活动时间以30分钟为宜,一日两次。确保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安心养病。

加强患者出院跟踪指导。出院前传授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护理知识,了解服药的种类、时间、用法用量以及后续的定期检查等。针对年老体弱、理解力差的病人,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包括紧急事件的处理,如应急抢救,调节老人情绪等。向患者家属提供急救电话及科室电话、主管护士的电话等,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

4 小结

要消除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因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学会自我放松和调节,增强治疗的信心。密切关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发现和治疗,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护士在工作时,要有责任感,培养紧急事件的应付能力。要对病人关心和体贴,做好每一步身心护理工作,让每一位老年患者对医院、医生、医疗更加放心。

参考文献

[1] 王淑君,郭程然.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合理用药[J].保健医苑,2013,09:5-8

第2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创建特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让一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人文的气息”是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逸夫楼、致和楼、致远楼、致学楼、博知楼、励丰楼、求实楼等各楼层都安装了美观亮丽的文化展牌,且做到了一楼一风格,一层一主题,可谓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其中更不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展板定期更换,使师生受益颇多。影壁石、景观灯柱和小品景都流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使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师生走到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多元文化的熏染。学校斥资50万元修建了“励园”,这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青石小径,廊桥亭台,池水轻柔,鱼儿闲游,绿草相拥,名植点缀,翠竹映墙,美不胜收。

学校打造信息资源平台,在教学楼各个楼层都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为学生查阅信息、获取知识带来了便捷;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图书角,图书配备丰富。同时,周末继续开放阅览室,满足众多学生的阅读需求。

树立师生榜样,打造典型文化

马志香老师于2016年被评为沧州最美教师。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深化拓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学校工会组织实施“善行功德榜”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敬业之星、孝敬之星、互助之星”,这深入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人重道德、时时存善念、处处有善举”的良好风气。

自2008年学校启动“感动二中”十大学子评选活动以来,涌现出了考上清华的刘家振、迈进北大的吕瑞佳、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董平、大爱无疆背残疾同学刘晓八年上学的全国美德少年吕希庆,有荣获河北省自强之星的李家合,有身残志坚、顽强拼搏考入重庆大学的刘杰,有挺身而出,扶起摔倒老人,被授予“最美二中学子”“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的陈隆等优秀学子,同时还有连续十七年荣获沧州市冠军的篮球队,以及热心服务默默奉献的学生会集体等。他们的事迹教育影响着二中一批批学弟学妹,他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

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人文素养

学校多次开展人文教育培训,如“名师讲坛”。曾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刘润清、全国著名课堂教育专家周卫、北京四中刘葵老师等教育名家讲解课堂智慧和境界,他们把人文教育融入课堂,升华课堂,使学校教师境界大开,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十分注重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如组织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开展相关历史、人文知识的讲座,其中陈晓东教师还走进沧州电视台《文化沧州》栏目,讲解古典文化。总之,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选修课的开设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行励志教育,实现低进高出

本校生源水平层次低,但学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拼搏进取,砥砺前行,推行“三大步”励志教育,让全体师生展现昂扬的姿态。“三大步”励志教育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以及本校常规的励志教育整合为励志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精神,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并实现了本校的低进高出。

“三大步”励志教育――通过召开励志主题班会、填写励志成长册、励志宣誓等系列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随着此活动的推行,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强大起来,积极进取的意识明显提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校园里洋溢着和谐、关爱的气氛,同学间互帮互助,师生间理解尊重,整个校园呈现着井然有序、崇文尚德的面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各个学科竞赛中,学校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16年5月,“三大步”励志教育全国现场会在本校举办,与会的各地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达572人观摩励志班会、励志操、励志成长册的填写等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果。

学校近几年高考实现了质的飞跃。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2%;2016年高考实现惊人跨越,本一上线人数比2015年翻了一番――达453人,本科上线率达95%。如此喜人的成绩,再次奏响了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乐章,不断创新着沧州教育的品牌。

强化德育功能,丰富育人内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了“德智合一、协调发展、育人先育德”的育人理念,全力丰富育人内涵。

本校针对师生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曾聘请沧州国学院常务副院长田松林老师和沧州国学院中道管理研修院副院长高秉健等德育专家做了“道德大讲堂”专题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和新时代育人精神,为师生奉献了一场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到敬老院开展帮扶工作,沧州市运河区银鹤老年公寓已经成为本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学校定期利用“国旗下讲话”组织德育演讲,各个班级也定期召开德育主题班会;树立榜样,学习典型,大爱无疆背残疾同学刘晓八年上学的全国美德少年吕希庆,被授予“最美二中学子”“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的陈隆等优秀学子已经成为本校学生的德育楷模。

系列德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师生身心健康的水平,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人重道德、时时存善念、处处有善举”的良好风气,此活动也正契合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师生的精神和行为层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关注心理教育,培育阳光心灵

关注心理健康成为本校特色办学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创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成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沧州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该中心旨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困惑,让学生的心里充M阳光。

中心配备了多名专职心理教师,设置心理办公室、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沙盘室、心理放松室和心理宣泄室,购买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团体辅导箱、团体活动桌椅、心理自助终端、沙盘、放松椅和宣泄器材以及其他相应的设备设施,并配置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和报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对学生开放,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会谈、心理测评、沙盘、放松、宣泄等,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并利用团体辅导箱内的工具及团体活动桌椅,在团体辅导室内开展团体辅导,在室外开展心理团体活动。至今该中心已经成功开展了“考前减压”“人际关系之爱的抱抱”等团体心理o导,及“扬起自信的风帆”“人际关系之情比金坚”“增强学习动力”等心理团体活动。该中心还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如霍兰德职业测评,心理健康普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女生悄悄话”“生命教育”等。该中心的创建,帮助了一些学生走出了心理的困惑,解决了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艺体发展,丰满发展羽翼

近几年艺术和体育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注重对艺术生的培养,多年来为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四川美院、鲁迅美院等全国著名美院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2014年学校专门成立美术班,建立了600平米的专业美术教室,对在校美术专业学生实施全封闭培训和管理,并设置特色课程,引进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优秀师资,强化对艺术班学生的专业辅导。

体育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学校男子篮球队朝气蓬勃、作风硬朗、团结一致,连续17年荣获沧州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冠军。且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2015年获得全国重点高中篮球比赛冠军,2016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运动会第三名,2015年队员李林岳入选中国国家青年集训队,2016年被篮球传统名校太原理工大学录取,即将接过CUBA球星王洪的权杖出任太原理工的核心后卫。2015年学校成立女子篮球队,同年获得沧州市亚军,2016年女篮不负众望,如愿以偿,获得冠军。足球项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2―2015年连续获得沧州市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曾获得河北省中学生比赛亚军。

同时,本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举办的“二中情,学子梦”体育节、科技节、合唱比赛,学生会多次举办的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知识竞赛,菁华文学社组织的征文比赛,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宿舍文化节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展现了学生风采,丰富了校园生活,使本校育人管理的作用发挥得更全面。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最具内涵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学校秉承“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把学校发展的目光投向国际教育舞台,积极探索着教育国际化途径。学校和多国多所学校开展互访学习交流活动,开发新加坡公派留学项目,与英国国王中学建立友好姊妹学校,与美国“中美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与韩国、日本、比利时开展交流培养合作项目。对外交流打开了学校和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3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1 调查背景

我们借鉴新学校行动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从自尊、自信、意志品质、运动体验、情绪调控、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入手,确定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学校的26个班级,共计1040名学生。问卷内容涉及教师、学校、家庭、学生年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自我倾向、自责倾向、敏感度、独立意识、性格倾向等11个方面。

2 调查分析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有30%的人感到不满意;81.7%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样给学生无形中带来很重的学习压力;有84.3%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班主任,但只有37.7%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97%的家长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仅有35%的家长愿意坐下来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有74.7%的家长不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精神方面沟通较少;96.3%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很大;只有5%的学生学习焦虑低,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有12%的学生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只有26%的学生充满自信,能正确看待失败;40%的学生认为自己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差。

3 寄宿制民办初中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3.1 优越感

民办学校,收费稍高,学生家庭多数相对比较富裕,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此种心理使学生经常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不思上进。表现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在集体活动中不善与别人合作,爱炫耀,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3.2 依赖感

小学阶段,家长、教师包办得多,学习、生活依赖性强。进入中学感到明显不适应,表现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劳动或活动怕苦怕累,完不成任务或活动达不到目标要求。此种心理影响学生的自主、自理、自立,影响探究式学习开展。

3.3 唯我独尊

在民办学校中,部分来自优越家庭的子女、隔代家庭的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在家长期受到家长宠爱,养成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此种心理的学生自制力差,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忍让、合作意识往往不够。

3.4 压力大

学校招收的学生优秀生居多,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时,升学的功利性是家长选择民办学校的重要动机。这种动机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3.5 自卑感

相对于优越感,一些学生因家庭情感因素,经济困难,会因“想学又学不会”而产生自卑感。此方面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多来自不和谐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多为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明显。这种心理使学生失去学习自信心,在困难面前退缩、脆弱、孤独。

4目标与策略

目标: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欢、快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策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综合工程,以活动为载体,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享受阳光、感受温暖、体验快乐。

5 做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高的现状,学校实施心理健康综合工程,通过各种策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5.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

将心理教育分布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渠道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5.2 实行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的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系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大致可这样划分:初一年级,“学做人”,常规制度汇编成册,分发学生,每班配设正副两名班主任,全员导师制,每位教师承包5名左右学生,定期交流;初二年级,“做合格人”,实施4个达标活动(普通话、汉语书法、英语书法、英语口语),学生自律管理;初三年级,“做优秀人”,参与社团培养特长,参与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5.3 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专门开辟“心理咨询室”,营造温馨的环境,实施问题学生认领制度。心理咨询师根据个人特长自主认领。心理咨询师承担全校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任务。学校每学年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业绩评选,一星咨询师、二星咨询师、三星咨询师。

5.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进而受到感染、教育。

1)双线并行,强化德育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采取外显行为与内在品质提升双线并行的思路。一方面,规范学生管理,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自律、行为自主、生活自理”三自教育活动,扩大“三自”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学科。每学期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为“三自”教育活动月,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以学生“自主教育”为核心,认真落实学生“文明礼仪达标”活动,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将继续开展“三自”教育活动,并对在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班级与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借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孝悌教育活动,将《弟子规》学习引进课堂,融孝悌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成为校本课程之一,构建坚实的德育教育阵地。把孝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使之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特色。

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度,特别重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将这些学生分派到具体教师,由导师负责定期、不定期对其辅导谈心,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在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等适当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亲情教育活动,开展教师讲座、学生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深入人心。

2)社团文化丰富,学生个性张扬。在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具有本校鲜明特点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校能全面、健康地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棋类比赛、辩论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在广泛征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设了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象棋和围棋)、剪纸协会、记者团、演讲协会、文学社、诗社、机器人实验室、舞蹈社、合唱团、乐队、画社、乒乓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等社团31个,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5.5 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全面发展

学校要求各团支部利用各种节日及假期,引导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当好志愿者,体验鲜活的生活,为自己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走出校园,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小伙伴交流,到市博物馆做兼职解说员,并向游人介绍,提升自信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借此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5.6 成功进行每一次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走近学生心理,培养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为主题班会“三定”,即:定主题,各班级根据学生特点,在开学之初确定本学期的主题班会系列,然后按计划进行;定时间,为保证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定流程,总体设计为标题—目的—形式—内容,即课前筹备(班会动员—群策群力—班干协作—班主任指导)、课堂实施(学生轮流主持—学生集体参与—教师点评小结)、课后反思(根据主题班会的内容,学生利用周记写出课后的反思)。

【举例】

学校主题班会,具体做法如下:

1)走进心灵,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双重性格——自卑又自尊;双重品格——重感情又偏激;双重行为——既逆反又戒备;双重表现——可感化又反复。同时我们了解到孩子的行为偏差有的是父母期望值过高造成;有的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关爱;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得到的爱是残缺的;还有的是家长过于溺爱。

2)针对以上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搭起一座心灵的桥”,通过父母和孩子写信、老师和学生写信,互相增进了解,填平父母和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的鸿沟;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在游玩中、在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中、在传承家乡优秀的黄本土文化中,让这些孩子融入集体中,从而开启他们的心智。

3)创造机会,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其行为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进而转化为自我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学校组织开展“四个达标”活动,它引导学生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成长目标,不同特长、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均可获“达标证书”,并将成绩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这样,学生在达标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健全了人格。

第4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亲情;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亲情方面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的回报亲人的能力。而小学阶段的亲情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小学生看到小事情中的深意,真正感知到亲人所付出的艰辛,启发其感悟父母的良苦用心,引导其关爱、回报亲人。[1]

亲情教育是对孩子的源头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因此,亲情教育是对人的基础教育,小学学生恰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对小学生实施亲情教育尤为重要。农村小学由于其各方面的原因,亲情教育的缺失成为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在农村小学小学生中实施亲情教育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农村小学学生亲情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在亲情教育方面严重缺位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家长的心思和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挣钱上面,在最需要与自己孩子培养亲情的时候外出务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近2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占86.5%,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高达56.1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农村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近2000万儿童却得不到来自家中父母亲的亲情关怀和教育。[2]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结构处于不完整状态,长时间的直接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严重缺失,致使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人格个性和情感心理等方面发展都不完善,有的农村儿童家长甚至只关心或者不关心儿童的学习成绩,完全忽略其亲情教育。

有的农村家庭中,儿童的父母之间感情淡漠,沟通较少,对待老人及其他亲戚朋友也非常淡漠,儿童处于这种环境中,也会慢慢对亲情冷漠。

(二)学校教师不足,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1、教师配备不足

农村地区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品德教师配备数量更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品德课老师,这门课几乎成了摆设。有的农村学校学校语文,数学老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工作无疑造成了压力,甚至会影响原有工作的完成。此外,即便有语文数学老师担任思想品德课,但是到了学期期中或者期末的时候,语文数学老师占用思想品德课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形同虚设,那么农村小学学生想通过思想品德课接受亲情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2、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许多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只重视分数,在亲情教育方面却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面对父母的付出,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没有亲情意识,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学生体会差,实用性也较差。

(三)社会大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与社会大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导致人价值观的嬗变,道德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混乱。[3]在农村地区,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家庭等现象比较明显,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地区各种不正规小网吧猖獗,网络中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等的影响不利于青少年亲情教育。

二、强化农村小学学生亲情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家庭在加强亲情教育中的作用最为重要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4]

有条件的农村家庭,父母要尽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即使没有条件带在身边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加强与子女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不要只停留在对儿童物质与学习上的关心,防止过度物质满足,正确对待学生成绩,多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积极聆听儿女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情变化,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扰和需要,让孩子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依恋满足和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应及时与学校的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理解父母亲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困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珍惜父母亲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父母在家庭中首先应该起到模范作用,尊敬、关心体贴长辈,利用家庭特殊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情感倾注,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健康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人格的完善、身心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重视亲情教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强大功能,采取措施来帮助儿童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推进课改,开设适合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加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重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等。

1、提高师资力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备合适数量的德育教师、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开设相应课程,并在课堂与课下留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给予他们生活上、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

良好的心境与情绪,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

2、将“亲情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农村小学由于条件不足,单独开设亲情教育课程对有的学校来说不太现实,因此任课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将“亲情教育”渗透到学科领域。学校有针对性地把“亲情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通过亲情熏陶,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使教师将激情带进课堂,将微笑带进课堂,将趣味带进课堂,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亲情氛围,更富有人情味。

3、以活动为载体,把亲情根植心中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板报、广播站等各种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而又深入浅出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推出。班主任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亲情”传递活动,“感恩亲情”主题班会,经典诵读活动,讲感恩故事,以长期的正面引导,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5]

4、对农村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档案制度,摸清留守儿童的状况;通过结对帮扶等制度化方法激励老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在留守儿童生日、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学校可以开展适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使其情感适时升华督促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亲情教育的缺失,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也应该为加强亲情教育提供条件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对待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要一视同仁,要改革对农村小学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不要片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将他们与城市中儿童一视同仁,特别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同时,作为社区也要针对本区实际开展有益于家庭和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学生成长的各种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比如妇女儿童之家、文化活动站、乡村少年宫、“七彩小屋”等,聘请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人士参与开展经常性的关爱教育活动。

社会也要为农村小学生亲情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一定要将文化设施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下拨,购置图书和电子阅览物品,投资到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净化农村周边社会环境,建好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馆舍,让农村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有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而不是迷恋于网吧等不适宜的场所。

社会对学生发展情感的倾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要求和合理评判,成为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催化剂。社会对基础教育的科学认定和亲情关注成为当今教育的时代要求。

只有充分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才能促进农村小学学生的亲情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够使我们的农村学校学生也成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锦荣.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亲情教育的意义和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2]刘屹,唐绍洪.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6):155.

[3]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