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学的今天,教育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思维方式、人格等。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等地区受到高度关注,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然而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发达国家学生存在不小差距。本文将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以及意义入手,探讨其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批判性思维
(一)定义及意义
批判性思维引自西方国家,具有提高思维的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干性、逻辑性等方面的作用。
1.定义
不同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批判性思维并非指否定别人的观点,即“批评”,而是审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最终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它主要包括六种基本能力: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校准。
2.意义
批判性思维并非要求学生一味地去否定他人的观点,而是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丢掉那些与事实不符的假设,深入探究事物本质,敢于怀疑、判断、评价、猜想、反驳、修正和创新。它对我们理性把握世界,认识客观真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的具备创新精神,成为创新性人才。
(二)应用现状及其原因
1.应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教育中,教育者们总是教给学生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学生们也大多视老师和书本为权威,一味地接受所谓的“真理”,普遍缺乏对知识怀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少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极度匮乏。
2.应用现状产生的原因
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传统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以及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滞后现实。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直接限制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过程中的培养,相关研究的缺乏则使得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活力。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国外培养批判性思维主要有三种途径:设置专门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和通过隐性课程发展。
我国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要想培养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应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意识。提出自我质疑,进行独立思考,从传统型的教师角色向创新型转变,创造平等、轻松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2.改革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改革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着眼素质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3.开设相关课程
设置专门的课程,教授批判性思维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训练批判性思维。此外重视跨学科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4.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发现和思考的机会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公平对待一切观点,巧妙评价,提高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经验启示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9-01
(一)从批判性思维运动到批判性思维课程兴起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批判本国教育的大量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新,获取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却明显变低,尤其在“高阶认知过程”方面,有继续弱化的趋势。专家认为,正是高等教育的缺陷使美国丧失了百万社会栋梁。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当代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认为科学的精神实质是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运用批判理性主义把科学发现过程建构为四阶段图式,即“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①
受波普尔启发,美国学者认为不仅科技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日常生活和参与民主社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批判性思维运动达到顶峰,并带来以下几项成果:第一,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即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第二,出现一种以批判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考试类型,主要有:GMAT(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SAT(大学本科入学考试)、LSAT(法学入学考试)等。不同以往的知识型考试,其主要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知识。
(二)从单纯批判性思维训练到跨学科融入
美国除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还在各学科教学中加以强化。②当前美国高校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有三类:
第一,单纯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美国高校大多采用此类,具体课程名称繁多,如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等。 以论证的辨识—图解—重构—分析—评估为主要内容,不包括任何形式论证法。
第二,包含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课程。因在批判性思维推理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用到逻辑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将逻辑教学当成一种培养手段。
第三,将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一种互动过程。学生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批判性地思考,形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三)从学术研究理论化到国家教育制度化
作为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行为,美国各领域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全国性批判性思维教育和专门研究组织不断涌现。目前主要有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批判性思维基金会、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它们分别从科研、资金和制度方面保证了美国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随着各界的共同努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被纳入国家教育法规中。 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表现》报告,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当时及未来的主要目标,其中第五条提出“为社会的自我更新开展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克林顿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GEAA)。该法对美国2000年的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有“要大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③这正是被解析了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之后此目标被布什政府继续采用。
(四)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的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重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是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一次重新认识。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但教育质量也出现大幅下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这时候的美国很相像。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绩却没有随之上升。相反,在大扩招后,由于人均教育资源下降,生师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跟不上,学生的素质出现下降,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批判性思维作为“元思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能为其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提供方法指导和智力支持。
(2)重视批判性思维研究
不同学科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科融合,也是产生新理论的必然条件。美国批判性思维理论发展非常丰富,与之相比,我国落后了很多。具体说来我国可从下几方面为之努力:首先,形成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学术氛围。只有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认同,才会有更深入的研究。其次,重视理论研究,只有理论发展了才能为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实践做出指导。最后,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专业组织。信息社会中,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前沿信息的掌握。专业组织间的定期交流和信息共享将加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制度化
教育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看改革的目标能否成为国家政策。在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④我国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不足,纯粹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项制度明确提出并列入培养目标,将决定我国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A].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08-318.
[2]武宏志.外国大学逻辑课程的设置及其启示[J].哲学动态. 2001, (增刊): 77-78.
1 通过辨析和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正确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通常是以学生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抽象建立相应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由于直观形象和经验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容易造成概念理解中的偏差和片面,所以教师要通过是非辨析、变式举例等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渡,在思辨中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判断“哪些图形是角?”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一定相同。”说法对吗?讲出你的理由,等等,以正例、反例或变式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让学生在争论中深刻理解,全面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引导学生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涉及的知识、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策略及得出的结果等进行反思,促使学生调节自我行为、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发展其思维的批判性,提升了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教师通过1/4=0.25和1/6=0.167、2/25=0.08和2/15=0.133、1/10=0.9和9/140.64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是和分母有关。再通过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很明显,这个结论缺少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于是教师让学生用刚刚发现的规律判断一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1/15、2/15、3/15,判断3/15时学生受前面两个分数的影响,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吗?”教师用意味深长的静默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刚才的结论,学生恍然领悟:刚刚发现的规律必须是分数是最简分数的前提下才适用。教师在知识的形成和运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科学评价、反思,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属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一、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其批判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判断是非、选择正确答案的情况有时还会遇到题目的答案不正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中发现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将是大有裨益的。
例1 已知双曲线的右侧焦点F(5,0),右准线方程为X=3,离心率为 ,求双曲线方程。
有学生作出了如下解答由已知C=5,所以 ,所以 ,双曲线的方程为 。对于学生的上述解答,教师没有立即指出其中的错误,而是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找了解答中错误:①双曲线的中心不一定在原点;②题中高心率为“ ”的条件没用上;③求得的双曲线的高心率不等于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错误得了纠正,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参与了批判,激发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二、让学生落陷受难,吃堑长智,提高其辨误水平
教学中经常利用“致误型”习题,给学生置难设陷,让学生通过落陷受难吃堑长智,在失败中接受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辨误水平。
例2已知P(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此直线方程估断直线与圆相切,有的学生一看至P(x0,y0)是圆内的点,便以为直线过圆内一点,断定直线必定与圆相交。当这些学生判断失败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发现错误寻找错因,看清“陷阱”所在。同时提醒他们在审题中不要被“形”所迷惑,要透过“形表”看本质。事实上,圆心(0,0)到直线x0x+y0y=r2的距离d= (因点P(x0,y0)在圆内,可知 )直线与圆相离。接着,我又给出了学生一个问题:已知P(x0,y0)是圆x2+y2=r2外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关系。问题给出以后,吃一堑长一智的学生没以前那么“激动”,他们冷静思考,带着批判意识分析,排除习惯性臆想,基本上给出了正确的判断:直线与圆相交。其实,此时直线x0x+y0y=r2是过点P(x0,y0)的圆x2+y2=r2的两切线的切点弦所在的直线。
三、 让学生辨析对比、注重鉴别,锻炼其评价能力
在这方面,采取了如下两种做法:
1、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给出改错、判断、选择性地组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对比, 识别真伪,并让他们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促使他们从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客观的评价事物。
例3下例命题哪几个不成立?并举例说明不成立的理由。
(1)非负数就是正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4)形如a+bi的数都是虚数。
通过上例的解答,学生在辨析对比中弄清了正数、无理数和虚数的概念,弄清了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真伪的能力。
2、 通过对题目不同解法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批判地参与判断和评价;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矫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拓宽深化,破立结合,培养学生破中有立的观念,丰富批判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分析同样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案例中来,透过对于案例的剖析不仅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也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大家的批判精神得到发展与提升。教师应当选取那些有针对性的案例,最好是能够层层剖析,并且带给学生意外收获的例子。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剖析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会逐渐得到深化。
《要“鱼”还是要“渔”》是一节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会有意识地给大家强调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于这些的体验似乎很浅,于是,我会借助实例来加以验证。课堂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棵树上有九只鸟,小明开枪打死一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学生们哄然大笑:这是个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零只嘛。我也笑了,并告诉学生:这个答案成立的前提是“其余鸟听到枪声后都飞走了”,而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绝对成立的命题。
我继续问道:“如果有一只胆大的鸟听到枪响但没有飞走,有没有这种可能?”学生回答说有,笑声也变淡了,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起来。我又问:“既然有一只鸟没飞的可能,那么从二只到八只又有没有可能?”对于我的这些设疑大家都充满了兴趣,学生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这个案例很有意思,透过对一个学生们无比熟悉的常规案例进行逆向分析,很好地给学生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这个过程不仅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让学生内心的批评精神逐渐得到发展与深化。
二、通过主题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题辩论的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取和课本知识有关的主题让大家展开辩论。这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拓宽与延伸,也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除了要选取恰当的辩论主题外,对整个辩论过程也要进行很好的组织与平衡。要让更多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也要确保辩论的质量,要让辩论中体现出更多批判性观点,这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将会很有帮助。
《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一节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它阐述了应当如何与人相处。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孩子都存在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于宽容、理解他人的这种态度往往十分淡薄。于是我让学生们以“宽容”为题展开辩论。正方学生认为:宽容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生存方式。宽容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对别人的观察和理解的尊重与承认,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反方学生则认为:宽容决不是那种“什么样都
三、结语
关键词:英语阅读;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受到常规思维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作者的思维框架进行,认为作者所给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是正确,故而不会再对文中所给的信息或观点进行进一步的甄别。这样的阅读习惯是不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的。事实上,在国际化大趋势下,我们国家的主要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民族创新能力,而实现对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看到事物的不足、看到隐藏的机会、发现自我能力开始。也就是要跳出圈子看世界,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培养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由美国学者EdwardCla-ser在1941年提出,1990年后开始普及。加拿大教育哲学家诺里斯.斯蒂芬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理性地判断什么值得相信,什么不值得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国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所欠缺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却是西方文化一直备受推崇的。在本文中,我所强调的批评性阅读,是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所吸收的观点或内容是否能够拿来解决自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仅仅关注文中所能学到的一些相对肤浅的词、句型。学生在阅读中的目光应更多的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我会将自己对批判性阅读教学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结合王国维人生的三境界对其展开描述。其实批判性阅读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一样,也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ead-ingonthelines.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adingbetweenthelines.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adingbeyondthelines.第一层次是字面上的阅读。文章内容所阐述的所有事实和所有细节,是学生们第一遍阅读时首先所获得的信息。这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通过记忆所能获得的最浅显的东西。这一层次的阅读是有必要的。这是满足学生对考试内容的要求的阅读。在试卷阅读理解部分,这一层次的阅读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对照文章,稍加转换词汇表达形式,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来。基本上就是回答了who,what,where,when一类型的问题。可是这样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是不够的。第二层次是指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更深一层的含义。这种信息的获得仅仅是靠文字表面是无法获得的。这就需要学生们引申出作者这些文字的内涵是什么。对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训练学生们去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说话方式。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和自己的经历、经验相结合,逐渐将这种能力内化才得以形成。而且,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坚持练习、积累才能慢慢形成。对应在阅读理解的考题中,一般都是open-ended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回答了why,how,what,if一类的问题。第三层次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本身了。读者需要对自己所阅读到的内容进行推广,举一反三。进入到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最高层次了。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学生应该要对作者所提到的观点进行分析加工。以一种审慎的、质疑的眼光去看待文章中所阐述出来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去评判其正确性、实用性。要达到这一层次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新思维的能力。接下来,我会结合课堂实例来谈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Critical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模块六unit4GlobalWarming的阅读文章中,我是这样安排我的reading教学步骤的。首先,传统而常规的阅读是必须的第一步。给出学生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skimmingandscanning的方式,了解文章所传达的基本信息。第二步,则是要求学生能够readon/betweenthelines.通过groupwork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的陈述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想表达的观点。这是让学生提炼文章观点,也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谈论:Whetherweshoulddonothinga-boutglobalwarming?最后,给出同学们一张北极熊饿死的图片,思考:Whatwecandoabouttheglobalwarming?这样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可以培养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试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8-02
【作者简介】曹勇,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江苏仪征,211400)教研室教研员。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记述的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过去的史实,不同于实验科学,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社会性。对任何一件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运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就会存在差异。在历史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学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其编写同样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分清史实、史论和史识之间的差异,客观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解释,提升鉴别历史史实和别人观点的能力,培养历史批判性思维。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笔者基于批判性思维理论,仅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谈谈粗浅看法,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的(critical)”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kriticos),意指“辨明或判断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分析判别,评论好坏。”这里主要强调对某种行为、结论进行分辨、评断和剖析。由此可知,“批判”一词并不具有负面或否定的意思,而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认识和判断。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的批判性思维专家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提出的,他强调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钟启泉先生则引用了《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一书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综合上述观点,可知,所谓批判性思维,主要强调个体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对某些已有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的思想或观点进行质疑、分析和剖析,作出个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
目前,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构成因素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部分组成。历史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包括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能力,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论证的能力,总结史料之间联系和历史规律的能力以及建构历史知识的能力等。历史批判性精神主要是有意识地对历史现象进行批判的心理准备状态和意向,包括大胆怀疑和质疑,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以及善于发现和思考等精神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上述历史批判性技能和精神两方面着手,培养相关技能和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开展批判性思维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良好的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提供机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和材料,通过精心组织,巧妙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热情,从而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批判地看待历史教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将历史教材作为唯一的教辅资料,不能脱离教材的束缚,教学也多是照本宣科,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下,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被严重束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必须由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中传播历史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料,却不是唯一的资料。历史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和思维定势,清除“唯书唯上”的权威障碍,使学生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向权威挑战,大胆地进行思考和质疑,进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史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开展并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某个历史观点的质疑和批判也并不是故意刁难,而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的史料论证基础上。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史料。
在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时,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恰当的史料辅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和类型的史料,也可以有偏向性地选择相互矛盾的史料,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综合与评价,将史料中总结出来的观点与教材中呈现出来的观点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途径在历史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人民版历史教材板块的设计中,开始注意引入史料,引导学生开展“史学争鸣”。如人民版必修一历史教材中,在讲到“郡县制”内容时,设置了“史学争鸣”一栏,就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问题,呈现出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展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课题,主动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进而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最终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研究性学习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简单的领路人的角色,而应以自身的知识素养为基础,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地思考,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让课堂充满思辨和创造的活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唤起学生的批判性意识。
5.变革评估观念,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引入激励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提出质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充分暴露认识矛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这样学生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恰当适时地展开辩论,不断提高、强化认识,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向传统经典名篇挑战提出质疑
传统经典名篇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它们前人已有许多定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传统经典名篇,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定论,有所创新。学生有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反映了学生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就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有的甚至很坦然地否定。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神仙移山》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则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坚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说: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从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已入选《古文观止》,可这叹为“观止”的千古名文,也有虚假可笑的东西。唐雎谈了“士之怒”之后,“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试想:戒备森严的秦宫,唐雎哪来的“剑”?荆轲刺秦王还是把“匕首”藏在图纸中。一代霸王秦王在自己的宫里哪会那样胆小如鼠、低三下四?他连荆轲那样的顶尖杀手都不畏惧。如此不顾历史地想当然,如何使人相信?
二、敢于向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
有些文章,作者对自己写的人物很喜欢,大加赞美,但这些作者赞美的性格,却让人不能苟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营造“提问”的气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以下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地提高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大胆抒发感悟,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地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我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以上所想的、所做的,只是我教书生涯中的“一滴水”而已。我们只是想让学生感叹:原来阅读还可这么学,标准答案的价值永远低于自己的创造性答案。其实,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想有创新能力就要有批判性思维,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MTI 批判性思维 《基础笔译》课程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应用于教育改革之中,后至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一些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关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促进高质量的MTI的培养非常必要。批判性思维既能促进MTI综合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因此,加强MTI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十分关键。
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极为重要,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之一。国外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深远历史,早在1909年“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就提出“反思性思维能力”(杜威,1933)。Jennifer Richardson和Phil Ice设计实验探究了学习者对案例讨论、辩论和话题讨论三种交互形式的偏好,以及这三种交互形式对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影响。Bridge Arend探究了在线课程中的异步讨论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其他卓著的研究成果还有二维模型、类级模型及三元结构模型等(文秋芳,2010:55;韩虔,2012:19)。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少,对于MTI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更少。国内不少学者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如黄源深在1998年发表的《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缺席’”(1998:19);刘艳萍基于美国教师在华教学的个案研究,提出在英语辩论课中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孙有中将思辨能力与写作课程相结合,提出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李莉文论述了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关系与策略;林岩阐述反思日志在培养学生口语课中的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王田保从写作角度分析了现状并提出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2015年,文秋芳则重点考虑如何处理批判性思维与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孙有中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上。本文通过探讨具体某一门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MTI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批判性思维在《基础笔译》课程中的习得
批判性思维并非“怀疑一切”和“否定全部”,而是一种有扬有弃的辩证思维形态。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矫正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理查德・保罗,2006),并指出“一个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惯于提问,知识全面,信赖理智,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正评价,不带偏见,慎做结论,乐于斟酌,善于应对复杂问题,勤于搜索资料和信息,专注于探究,不懈寻求问题答案等”(理查德・保罗,2006)。
《基础笔译》课程是MTI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译员十分重要。该课程兼顾理论介绍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汉英双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课程。因此,在《基础笔译》课上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较直接、较全面的一种方式。究竟如何在本门课堂上培养批判性思维,本文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主体作用,以教师讲解、标准答案译文为基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都不高。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思考与反思,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思维习惯,需要自由开放的空间和机会。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理念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性锻炼
课前准备阶段:
老师将课上要完成的翻译任务及用到的翻译理论阅读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翻译任务。对于翻译材料,最好是现在仍没有译文标准的或者是答案有争议的,这样学生就会把精力放在如何翻译或者说如何取舍译文答案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辩证思考的过程。对于译文材料的选取,也可由学生自己完成。译文材料最好对各个专业方向都有所涉及,因为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为以后工作或做研究考虑必须将翻译技巧与其他学科结合。不同的学科材料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也不同,这样结合学科方向讲解常用翻译策略比单纯陈述罗列翻译技巧更容易接受。选取好材料后,各小组自主讨论,将最后的讨论结果统一提交给做presentation的那组,最后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各个组的译文。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搜集资料和信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所有这些好的特征都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课堂中讨论阶段:
针对各组的译文,老师逐一对比讲解,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对老师给出的译文答案进行批评与赏析。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常用的翻译技巧是根据其平行文本进行对照翻译,老师可详细讲解几篇常见文本材料及其常用翻译技巧,大可不必将所有用到的策略都结合单例进行讲解,这样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并且记忆任务加重。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辨别、学习的能力,养成惯于提问、思想灵活、公正评价、不带偏见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专注于研究,不懈寻求问题答案等,整个上课过程都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性和全面性。
例文:麻婆豆腐配料:辣椒粉、花椒面等
学生译文1 chilli powder Pepper surface?
译文2 cayenne pepper face
译文3 paprika Chinese Prickly-ash
参考答案 chilli powder Chinese Prickly-ash
针对学生不同的译文,老师并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先重点介绍针对这种菜名翻译时该用哪些方法,引导自主学习。作为合格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此次实例为菜谱,若配料翻译都存在问题,那么作为这道菜的译员就是非常失败的。辣椒,在中国可分为很多种,有彩椒、青椒、红辣椒、小绿辣椒等,而花椒完全不同于辣椒。到底该如何斟酌区分这几种椒,仅靠查对应单词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对应上相应图片才能更确切。最终,在各组一起讨论对比后,得到自己最理想的答案。这种授课模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乐于斟酌、勤于探索,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再苦闷于答案到底为哪个,而是化为行动,专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上,进而分析、评估、推论及判断,最终得到考虑周到的最佳选项。
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巩固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讨论后对译文达成共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反思总结,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巩固和记忆。学生可继续延伸自己的课堂记忆,找类似文本进行简单试译,勤写翻译日志是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好方法,分析自己在翻译文本材料时遇到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自己的译文与译文标准间的差距等,是有目的的、自我矫正的判断的过程,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四、结语
通过课后对MTI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得知,这种模式在同学们中反映良好,很多同学表示这是上课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思维扩散性,又提高学生自主动手搜索资料和全面思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良好途径。通过对《基础笔译》课堂上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建议,相信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这堂课上会收获颇丰,既能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又能增加自己学业知识的积累。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翻译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夜以继日的时间锻炼,翻译理论的运用和实践锻炼都需要正确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批判性思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对于翻译硕士研究生来说,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Bridge Arend.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Online Threaded Discussions[J].The Journal of Educators Online,2009(1):1-23.
[2]Jennifer C.Richardson,Phil Ice.Investigating Students’ Level of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Online Discussion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52-59.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9.
[4]李莉文.英语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
[5]林岩.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29-33.
[6]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661.
[7]理查德・保罗.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M].新星出版社,2006.
[8][美]尼格q德贝尔,方伯林.网络环境下利用讨论来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8):81-86.
[9]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3-608.
[10]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23.
[11]王田保.从阅读角度谈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翻译,2013(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