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培养学习兴趣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学习、思考热情,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教学:①改进教学方法,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生动好玩的东西。在《简单随机抽样》教学中,我课前已让每位学生各自准备了一个同一型号的兵乓球,并写上他们的号数,统一放到一个大纸箱中,同时我自己也准备了10个棒棒糖,并公布游戏规则:只要抽中写着他们号数的球,就可以奖励一个棒棒糖。由于学生都有期盼的心理,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理解并记住了抽签法等概念,更在课后津津乐道。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所以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安排教学内容.③充分挖掘数学学科“奇思妙想”的特征。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数学美,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④及时帮助学主解决数学新模块初始阶段的学习困难,度过难关。这样才有可能将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乐趣上升为志趣。
2、增强学习动机的心理辅导。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教学中可以尝试如下方式:①适当地运用奖励机制。学生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父母的认可,微笑等.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就是一个惯于创设问题情境的行家,他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一批批别人认为是“朽木”的后进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这些后进生最终成为优生。创设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去思考、去努力解决。③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们挖掘自身能力,发挥个人专长,体验成功的快乐.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遇到困难自然就会泰然处之,遇到挫折才会迎头向前。
3、端正学习态度的心理辅导。数学科的特点是: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导致有的学生对数学存着畏惧心理,甚至产生放弃数学学习的念头,这极不利于数学科的学习。心理辅导方式有:①让学生上网查找中外数学史、中外数学家的故事②挖掘自己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在学习《统计》这一章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产品的合格率、农作物的产量、商品的销售量、当地的气温、自然资源、就业状况、电视台的收视率等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吗?可见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③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并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魅力之所在,将变得喜欢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优与劣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想取得高校在教育道路上的长足发展,必须要在辅导员教育管理体制上重视起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一、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现状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辅导员的用心经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犹如一台汽车的"引擎"带动着整个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运转,关系着学校发展的命运。当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辅导员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和任务。所以,辅导员要不断地在工作实践中摸索经验以便创新工作,跟的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时刻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用心做到学生政治上的"指路人"、学习上的好帮手、生活上的"服务员",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最大化与最优化,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用之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走上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及范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步独立性、选择性。在当今,高素质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先决条件,因此,在此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及方向。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单一的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管理大学生的内容及其模式也日益显得落后,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将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但部分高校辅导员教育体制仍然按照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去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培养学生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此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心理动机的驱动和心理效应的影响所造成。(一)静止、片面地看问题,造成对学生认知方面的偏颇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在高校中,辅导员往往是以学生入学时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作为对此学生的第一印象。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第一印象的获得也只是表面的、感性的肤浅的,制约着辅导员对学生新印象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其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的本质。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受这种效应的影响,在教育管理工程中辅导员会以学生近期的表现给予学生评价,并且在短期内辅导员都会把此评价作为对于一个学生表现好坏的标准。在这种短期认知的错误指引下,辅导员很难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认识,甚至自己的言语也会过于偏激,使得管理工作没有公正性,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反感。(二)在学生工作方面忽视细节,缺乏责任心和对实际情况的掌控和了解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效应使我们明白,无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不断积累和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当今,教育管理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对与管理细节比较疏忽,没有掌握事情的发展状态及观察学生的动态,待问题出现时,再回过头来查找问题发生原因才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一些小事情而引起的。2、责任分散效应。
三本院校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较强。在校园生活中,三本院校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叛逆情绪,经常在学习生活中叛逆固有的规章制度;在意识和心理方面,他们的意识更加自主也更加自由,不愿意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与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想和意识,这种情况对三本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2三本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1值得信赖的朋友
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自觉性差、主体性强的特点,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叛逆情绪。这就导致三本院校学生对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实践证明,部分辅导员发现自己以师者的身份很难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很难取得学生的信任,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因此,三本院校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使学生愿意信任辅导员、亲近辅导员,逐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为辅导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2.2黑暗中的明灯
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情绪,特别是在三本院校大的环境中,学生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其叛逆行为也是其内心脆弱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三本院校的学生通常会有易怒、不耐烦等情绪的波动,这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触及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三本院校辅导员应该是学生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应该在学生感到无助和绝望时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摆脱当前的困境,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坚定的依靠
此外,三本院校辅导员还必须是学生坚定的依靠。无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辅导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要为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中,辅导员要端正学生的认识,要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生活中,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从朋友的角度给予学生建议和意见。在思想政治和心理方面,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负面的意识。总之,辅导员是学生坚定的依靠,能够为学生遮风挡雨,能够给予学生安全感,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
3三本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3.1运用心理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本院校的学生管理,管理者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此,辅导员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必须要通过沟通得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要能在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下与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疏导。
3.2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杀人后称自己很痛
昨日下午,记者接报赶往璧山县人民医院。在医院外4科14病房,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陈伟。他双目紧闭,嘴里一直哼哼有声。一自称是陈伟妹妹的女人回答记者:“我什么也不知道,问我姐姐好了。”被称为姐姐的女子对记者的提问三缄其口,并恶狠狠叮嘱妹妹:“啥子都不要说。”见记者拍照,她立即上前将记者推到一边,并威胁:“不许拍!”
据主刀医生向秀根介绍,陈伟是昨日上午10时30分由120送至医院急诊科。陈伟左手腕刀砍伤,失血性休克。目前神志清醒,只是不说话。不过当医生问及其感觉时,他回答:“很痛。”
“离婚就杀死全家”
在福禄镇和平五社李琴家中,记者见到了刚从县殡仪馆回家的李的家人。据李母介绍,陈伟与李琴是自由恋爱,于2000年国庆节结婚,婚后一段时间里两人关系较好。2003年3月,李生下儿子才20天,陈伟突然对李拳脚相加。从此,稍有不如意,陈便对李饱以老拳。
当地信用社一杨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与李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一是陈伟嫌儿子长得不像自己,二是李琴坐月子期间,曾被陈扔出窗外,“脑壳都摔破了。”三是李提出离婚,陈威胁要杀死李全家。“这些事早已不是秘密,全镇人都晓得。”
据了解,本月9日,陈伟再次用刀比着李琴说:“要离婚就提你全家的头。”李十分恐惧,逃回娘家躲避。10日晚上,陈给李打了十几次电话,称已想通,愿和李协议离婚。但要求李单独回到他们两人在镇中学的家里商议,并称中午请李在镇上共进最后一顿午餐。次日上午,李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家。
他说得出做得出
1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李琴弟弟李朝勇在家中突然接到陈伟打来的电话。“他只说了两句话:你姐姐已死了,我成全了你们全家。”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李朝勇回忆,陈当时语气镇静。
李母闻讯立即与儿子赶到镇中学,其时,李琴和陈伟已被送往县医院抢救。李家人赶往医院,李已被送往停尸房。一同赶去医院的李的表妹告诉记者:“表姐死得好惨哟,全身被砍了14刀,喉咙被砍断,头部一刀口有9厘米长,全身都被血泡透了。”
据陈伟同校教师介绍:“陈伟性格内向,斯斯文文的,喜欢钓鱼,教书还可以,不像做这种事的人。李琴温柔贤淑,为人和善。两人看上去很要好。”
关键词:奥尔夫舞蹈音乐教育理念;舞蹈教学;教师;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舞蹈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舞蹈技巧的讲解,没有重视奥尔夫教育理念的所起的作用,使学生丧失了舞蹈教学的主动性。舞蹈教师将奥尔夫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舞蹈教学的魅力,调动学生舞蹈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舞蹈学习提供帮助。奥尔夫认为音乐创造和音乐教育能够激发人的音乐本能。从通俗意义上说,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参与的音乐,是多种艺术的统一体,融合了舞蹈、美术、诗歌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础是节奏,充分结合了多种音乐,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教学特征
卡尔・奥尔夫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1]教师针对奥尔夫的音乐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舞蹈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舞蹈与音乐的独特之处,奠定学生坚实的舞蹈知识基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具体内容即原本性、开放性、综合性、即兴性、和民族性。[2]下面举其中的以其中的两点为例:
(1)综合性特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奥尔夫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性音乐教学,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把握音乐,也可以了解到戏剧和舞蹈的特点,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舞蹈教学也是这样的,要配合音乐,基于音乐节奏变化,变换舞蹈动作,将舞蹈者内心的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舞蹈教学要将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方能实现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水平。
(2)即兴特点。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教师的教学要具有即兴性,这样可以保障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学量的音乐知识。音乐与舞蹈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时,舞蹈教师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即兴,调动学生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了解舞蹈技巧的趣味性和多变性,保障学生的舞蹈学习具有较高的质量。即兴音乐教学理念还让学生进行充分想象,实现创造,深刻认识音乐和舞蹈,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音乐舞蹈精神。
2 舞蹈教学中倡导奥尔夫理念的重要性
《乐记》对舞蹈专业特点的有评价,说其融合了诗、歌和舞蹈,乐器起到伴奏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本质融合了诗、歌、语言和歌唱,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人不论处于什么年龄段,原始的艺术本性是不会消亡的。人类参加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必然。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将这一点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习舞蹈课程。奥尔夫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寻求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要。舞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时期,这种艺术就已经出现,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全部。
3 奥尔夫教学法舞蹈教学启示
(1)回归教育主体。舞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一种让学生用心体验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式和模仿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展开和内心的交流,实现身心的和谐,更加自信地舞动在舞蹈世界中,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感受生命的契合,产生一种满足、快乐的感觉。
(2)整合新旧知识。首先,舞蹈教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体系,包含舞蹈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等,在总原则上,各部分内容是相互独立的。其次,各艺术门类需要调整和合并。针对教学实际,舞蹈教学有必要拓宽外延,最大限度上将音乐、美术和艺术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吸收进来。基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合并各种艺术,交换相互之间的位置,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3)传承民族文化。奥尔夫特别看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将音乐理念和音乐教育相结合,整合土文化和先进文化。教师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的特色舞蹈,感受不同的舞蹈风格,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促进学生舞蹈事业更好的发展。必然,舞蹈者在基于本国家优秀民族舞蹈的技术上,也要借鉴先进的国外舞蹈艺术。
(4)用即时性训练创新思维。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其“原本性”的教育思想理念,“即兴性”、“参与性”的教育特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展现出它独有的趣味性与创造性。[3]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精神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促使舞蹈个性的产生,起到基础性作用。即兴也是对人束缚的一种解放,完全即兴是一种自由化的教育,产生卓越的起点。
第一,不要崇洋、盲目借鉴。我国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运用到舞蹈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借鉴,结合我国本土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情感知觉特点。杜绝出现片面化和形式化的情况,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普遍应用到学生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改变落后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选择性引入国外其他优秀教学理念中的精髓部分,像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音乐教学模式注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再如,达尔克洛斯的体态律动学将学生的身体当作乐器,借助优美的舞蹈动,感悟音乐。另外,像柯达伊音乐教学思想注重将民间文化作为根本,培养学生悠久的优秀文化,使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舞蹈教学要结合奥尔夫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法间整合,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
第三,走本土特色的创新型艺术教学模式。舞蹈教学要删去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内容,使优秀的民族舞蹈艺术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结合,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培养需求作为出发点,形成一套最完善的先进本土艺术教学大纲,普遍推广这种优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舞蹈艺术教学提供借鉴,更好地服务于本土艺术教学。
4 结束语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将奥尔夫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舞蹈教学的快乐,拓宽学生的舞蹈和音乐视野,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舞蹈教学上,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舞蹈空间,将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融入舞蹈中,借助舞蹈技巧表现自己的舞蹈思想,展现舞蹈特有的人格魅力,实现舞蹈教学的目的,保障学生的舞蹈学习具有较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骏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J].音乐天地,2015(03):8-10.
以往研究表明体验性学习对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体验等是心理课的设计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适应中学生活”主题课程为例来探讨心理课在结合探究体验教学和内容传授教学模式上的尝试,从而呈现出学生课堂体验在心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知识面较广,领悟能力较高,接受力也比较强;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担心在新集体中显露不足,对群英荟萃的新环境警惕性较高。
(二)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主要体现在同一主题下教学设计的改变,从最初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再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体现心理课堂中学生体验的重要性。
1.首次课堂设计
最初的课程设计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预期激发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主要环节为: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同学、介绍校园、对比中小学生活的不同、讨论如何适应这些不同,最后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辅助学生思考。
本次教学设计,在内容安排方面,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但存在问题较大,问题主要来源于课程设计的形式缺乏学生体验。
(1)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方面较少。首次课程设计几乎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贯穿全场,初一的学生尚且缺乏单以问题引导就能够进行反思和执行的能力。另外,学生对周围的同学和环境还不熟悉,可能还不适应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现。而且教师过多采用单独提问的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
(2)教师的提问缺少递进性和引导性,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地层次性提问,课堂缺少对学生日常体验感受的引导。
(3)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后,缺少必要的总结,难以完全呈现活动的价值,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 第二次课堂设计
第二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必要的体验活动,增强了提问的具体性和引导性,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渲染和情感交流。第二次试课的主要环节为:接力棒游戏,考察对同学的认识、了解校园设施和规则竞赛、对比中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些不同,作业是为期两周的探索校园并回答问题任务。
本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了解程度,弥补了首次课堂设计中的部分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技巧,在重要的生活适应方面以讲述和传授为主,与实际实施起来的难度之间存在脱节,降低了学生兴趣,没有和教师产生应有的共鸣,在心理上依然缺乏依托感,认为适应还是一个“过来人”在宣传大道理。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的站位较高,希望能够一次性“教会”学生一些适应的技巧。但心理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成效的,对于适应这样大的话题更不是能够单凭一次课就能让学生做好的。过多向学生传授以往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适用,学生缺少的是去了解在什么时候如何用这些技巧,或者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理智地使用这些技巧。
(2)教师缺乏对应对问题时应采用的态度的必要讲解。心理课的体验并不局限于活动体验,也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情感体验,保持理性的情感。当问题不能快速解决时,过多的技巧可能起不到明显作用,而保持理性的情感和积极处理问题的心态很重要。
3. 第三次课堂设计
本次课堂设计的主要改进点在于教师的导入语没有过多强调对适应技巧的掌握,而是加入对适应问题的看待方式、态度和遇到问题应如何寻求帮助的方法上,增加了情感态度方面的介绍,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应如何面对,适应生活的方式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介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本次试课将上次试课中由学生提出,教师总结适应技巧改为小组活动“问题帮帮忙”,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和技巧,并传递给其他同学。
第三次试课增加了必要的情感态度引导。在让学生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并整理最近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他人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促进小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和组间的积极竞争,增加学生彼此间的熟识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能别人会有一些解决方法,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二、研究结论
基于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的体验”,以“适应中学生活”为例,进行三次课程设计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一)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教师尽量避免给出过多的限制和方向导向,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类情感,避免在课堂中出现过多的“应该”“必须”等带有明确方向导向的词语,教学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要适当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
(二)重视学生体验的课程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心理课的体验性教学主要遵循“三环六步”的策略,包括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巩固反思三个环节,出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作业、展示预习成果、变式巩固训练、教学目标检测、教学内容反馈六个步骤。
在探究合作环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必要的课程导入,让学生明白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设计任务时,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或繁杂,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过于繁杂的形式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陷于单纯的活动环节,而忽略重要的反思环节。教师在设计体验性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教学视角会让学生有种无助感,能力达不到时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不自信,而过低的教学视角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屑,而不能达到体验情感的效果。
在归纳总结环节,心理课相比其他学科课程结论更为开放,不同学生给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具有指导性的总结,总结的视角可以不同,方式可以相异,但还是需要有明确贯穿起整个课堂以及前后课程的主线。
在巩固反思环节,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作业,既要引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又要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对他们有所启发,并且作业的反馈也能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感受。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复习课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但是一节完整的复习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个)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下面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创立的“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 青岛市初中物理“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将复习课的各种教学模式划分为由大到小五个层次,即:“课前——课堂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从而构成“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课前——课堂模式。把一节复习课原本由课堂45分钟组成,拓展到课前、课堂两个部分。也即将课前自习作为复习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一步。
教学程序:课前(自习)——课堂(复习)
说明:①课前:下发复习要点提纲,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前复习,回顾知识结构,记忆概念规律、现象举例,准备下一节课开始后的检测。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内容,包括“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1.2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这是贯穿在一节复习课45分钟全过程的整体模式,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二步。
教学程序:在课堂中,一节完整的复习课45分钟,由如下5个环节所组成:整——分——合——补——测
说明:①整:出示本节课题。检测课前自习情况,并订正和矫正。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分为几个复习问题,并出示复习目标。②分:分别复习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小结复习内容,总结知识结构、方法。④补:师生找知识缺漏,查漏补缺。⑤测:本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
1.3 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这是进行具体内容复习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它将“分”环节变成多个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三步。
教学程序:以一节复习课划分为3个复习问题为例,“分”环节可以组成如图3个小循环。
说明:逐次复习这3个问题,并在复习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复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
1.4 各环节操作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就是“整”、“分中各个小循环”、“合”、“补”、“测”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有了这些模式,就可以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以及各复习小循环进行具体的实施,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四步。每个环节都有多种操作模式,下面仅列举常用的。
1.4.1 “整”环节模式——“分支——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检测——矫正——分支——目标
程序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复习课题。②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复习问题:记忆本章(单元)的基本概念、现象。③矫正:对检测情况进行反馈矫正。④分支:根据本章(单元)知识体系,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归为几个分支。⑤目标:结合课标,提出每个分支的复习目标。合在一起,就是本章(单元)复习目标。
1.4.2 “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反馈操作模式——各种“复习模式”:不同小循环的不同复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操作步骤,这就构成了多样化的“复习模式”。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
1.4.2.1 结构——要点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的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提炼出该分支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④练习:让学生运用要点,进行该分支练习。⑤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2 结构——范例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方法——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找到包含的重点内容。④范例:做一道有关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⑤方法:通过范例,提炼解决此类问题方法。⑥练习: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⑦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3 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1——练习1——范例2——练习2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出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通过选择、判断题练习、巩固要点。然后找到本分支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重点内容。④范例1:做一道有关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⑤练习1: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⑥范例2:做一道有关第二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⑦练习2: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
1.4.3 “合”环节模式——“网络——浓缩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①问题:提出小结问题。②横向:展示通过前面环节形成的本章(单元)的完整知识树(相当于横向结构)。③纵向: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如,方法角度、异同点角度)梳理知识脉络。④网络:上述两个结构形成了“网”。⑤浓缩:以网络各交叉点为中心,浓缩整理知识。
1.4.4 “补”环节模式——“个别——全班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留白——个别——全班——矫正
说明: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反思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问题。④全班:全班一起解决的共性问题。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备用习题,巩固补漏。
1.4.5 “测”环节模式——“独立——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独立——订正——批改——反思
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检测题。②独立:学生独立完成。③订正:教师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用红笔自批。⑤反思:学生反思、整理错误之处。
1.5 透镜式模式。这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使我们在不断信息交流中,解决一节课所有复习问题。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五步。
1.5.1 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同一只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思维如同“光线”。师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5.2 说明: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使学生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1.5.3 教学策略及操作程序——“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整节复习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各环节操作模式”中的所有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先让学生思考或练习,然后订正和矫正,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小循环,这样就实现了“透镜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图示如下:
2 运用“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运用“课前——课堂模式”,将复习课分为“课前”、“课堂”两个阶段。课前布置让学生将概念、现象进行记忆、回顾,从而为课堂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做好准备。第二步:运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划分为五个部分。并在“分”中,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分支或专题。第三步: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中几个分支规划为几个小循环反馈。第四步:运用和选择合适的“各环节操作模式”,设计“整”、“合”、“补”、“测”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采用的各种“复习模式”。第五步:运用“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变成从头至尾的一系列“小问题串”解决和矫正过程。通过上述五步,就可以将一节复习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物态变化》一章复习课的设计,体会“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的作用:
3.1 第一步:用“课堂——课前模式”,将本章复习全过程划分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并对课前自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记忆本章基本概念:温度计使用方法,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过程、实例。
3.2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部分划分为五个环节。
3.2.1 整:出示课题,检测课前要求记住的概念,并订正。根据本章体系,将复习问题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出示复习目标。
3.2.2 分:逐次分别复习划分的四个分支问题,包括:结构、要点、题目练习。
3.2.3 合:小结本课内容,比较六种物态变化,将四个分支结构合并成完整知识树。将知识浓缩为几个概念、几个方法、几个表格、几个图像、几个公式、几个易错点……
3.2.4 补:重新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找出自己疑点,师生通过个别交流和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
3.2.5 测:针对本章目标和发现的问题,出示检测题,进行课堂检测并订正。
3.3 第三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分”中的四个分支问题规划成四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3.3.1 第一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②反馈练习一:温度及其测量。
3.3.2 第二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②反馈练:熔化和凝固。
3.3.3 第三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②反馈练习三:汽化和液化。
3.3.4 第四小循环:①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②反馈练习四:升华和凝华。
3.4 第四步:采用不同的“各环节操作模式”,分别规划各环节、各小循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3.4.1 用“分支——目标教学模式”规划“整”环节:
3.4.1.1 问题:出示本节课题:《物态变化》一章复习。
3.4.1.2 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基本概念。
3.4.1.3 矫正:边提问边对检测情况反馈矫正。
3.4.1.4 分支:根据本章知识结构,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3.4.1.5 目标:结合四个分支,出示具体复习目标如下:①温度及其测量:知道温度概念、摄氏度规定,知道温度计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②熔化和凝固: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知道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能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规律的实验。③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汽化种类、液化方法,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快慢因素、水沸腾的规律、水的沸点;能用水沸腾规律和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④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
3.4.2 用不同的“复习模式”规划“分”环节中的四个小循环:
3.4.2.1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①问题:现在复习温度、温度测量。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如图)。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摄氏度规定、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④练习:出示规定的判断题、测量温度的实验题。让学生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若发现对某个点疑难较多(如,测量温度方法改错),则订正后,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2 用“结构——范例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①问题:现在复习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用分类法(固体分为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为逆向过程)和比较法,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晶体熔点、晶体熔化两个条件、熔化凝固图像及其意义。然后引出重点知识: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④范例:出示例题解决过程(如,解释:黑龙江省北部为何不能用水银温度计?)。⑤方法:通过例题强化“熔点”(“凝固点”)这个要点以及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提炼解决此类问答题的方法、步骤。⑥练习:出示如下习题:一道晶体熔化实验题(突出实验方法、图像),一道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问答题(如,在0℃房间的冰能否熔化?)。⑦矫正:订正答案。对疑难较多的点,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3 用“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①问题:现在复习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并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易错点。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重点: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下面分别从实验题、问答题角度对这两个重点进行“范例——方法——练习——矫正”的复习过程。④范例1:出示“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出实验方法、要点,使学生不仅清楚相关实验题内容,且加深对水沸腾规律的认识,为后面解释现象做好准备。⑤练习1:练习水沸腾实验题,并订正、矫正。⑥范例2:对于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点,由于在分支二中已经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解答问答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的具体方法,因此可以将上述一般方法迁移、具体方法类比到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解决上。对于运用“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的点,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范例,强调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张冠李戴。⑦练习2:解释为何衣服需摊开晾晒、为何可用纸盒烧水等,并订正、矫正。
3.4.2.4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①问题:现在复习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包括定义、吸放热过程、实例。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概念中“直接”的意义。④练习:出示一道升华、凝华概念的判断题,一道在各种实例中挑选升华、凝华现象的选择题,进行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
3.4.3 用“网络——浓缩教学模式”规划“合”环节:①问题:下面小结《物态变化》的复习内容。②横向:将“分”中的四个分支知识树进行组合,形成本章的完整知识树。③纵向:找到知识树各分支之间的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完整的物态变化图、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包含多种物态变化的现象,等等。④网络:两个结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网络”,并在网络中重新点出复习目标。⑤浓缩: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熔化凝固规律、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2个表格(蒸发沸腾比较表、六种物态表)、5个图像(熔化凝固图像4个、水沸腾图像)、3个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
3.4.4 用“个别——全班教学模式”规划“补”环节: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自己的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如:温度计使用的易错点。④全班: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图像的物理意义,学生刚刚接触有难度,可以和学生一起联想数学图像的意义,与物理情景结合)。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平行题目进行矫正(如,图像问题,让学生说明图像中各点、段的意义),巩固补漏。
3.4.5 用“独立——反思教学模式”规划“测”环节:①问题:出示检测题。可考虑:一道基本概念现象题(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一道实验题(晶体熔化实验,其中可包含温度计的使用和本章的几种图像)、一道解释现象问题(加快或减慢蒸发的日常实例)。②独立:规定时间,学生独立答卷。③订正: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⑤反思: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整理、纪录好。
3.5 第五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课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检测并订正课前自习任务)——2(划分复习分支并出示复习目标)——3(建构分支一知识树并点出要点)——4(分支一反馈练习矫正)——5(建构分支二知识树并点出要点)——6(晶体熔化规律问答题范例及其方法)——7(分支二反馈练习矫正)——8(建构分支三知识树并点出要点)——9(水沸腾规律实验题范例及其方法)——10(水沸腾实验题反馈练习矫正)——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和方法)——12(分支三问答题反馈练习矫正)——13(建构分支四知识树并点出要点)——14(分支四反馈练习矫正)——15(本课小结)——16(课堂补漏)——17(本节检测)。通过设计,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然后再订正和矫正,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是学生所感受、经历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知道“课前——课堂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过程”、“小循环多反馈过程”等这些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
这样,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和层次,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物态变化》复习课的“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4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前——课堂模式”从课内外角度锁定复习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锁定一节课内的整体布局,“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各环节模式”锁定每个环节、每个小循环的操作思路,“透镜式模式”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可见,通过上述“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复习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0 引言
目前,教育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课程改革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专业的主要教学平台,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逐年变化的市场需求。项目导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并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众多院校师生的认可。
1 项目导向式教学
项目导向式教学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说,学生记,项目导向教学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思考,能够主动前往与项目相关的行业实体进行考察,完成相关的调研总结报告。在配合协助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强化了友谊,更培养了团队精神。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减少了单纯背诵、记忆知识点的枯燥,理论课堂直接延伸到现实情景中,这与旅游专业教学更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相适应。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一个较完整的项目,以建立课程完成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学到新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模拟一个“项目”的实施,学生负责整体过程实施,包括提出想法、讨论可行性、构建模型、应用操作、修整改良等一系列流程,教师则负责指导和修正。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关注个体经营,具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多种评估方法等优势。这些优点使得它在很多高校,尤其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现状
我国旅游业发展飞速,各类旅游服务行业也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旅游行业急需众多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礼仪服务则是各类专业技能现实考核中举足轻重的基础性项目。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礼仪服务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仍不能够完全满足这个专业强应用性、强实践性的特点。
2.1 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高校礼仪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完全执行本本主义,未考虑该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实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能代表实际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
2.2 教学与职业环境不符
照本宣科、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大纲脱离实际是目前许多旅游高校存在的教学与实际脱节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学校的教学大纲应注重理论与训练结合,为学生提供模拟或真实的教学空间开展学习。若仅在教室里学习,缺乏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为其今后在工作环境中的职业提升造成一定的思路阻碍。
2.3 不当的考核方法
在当前众多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考核中,只要死记硬背书中的重点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考核,但这种考核方式只是针对学校课本上的礼仪基础知识要点,并没有根据礼仪课程的强应用性和强实践性特点来专门设置针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
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自我培养,另一方面无法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甚至出现一些在校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仍然出现低级操作性错误的现象。
3 导向式课程改革
3.1 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
关于项目导向式课程的设计,教育界中有诸多观点。
学者菅阿丽认为可分为“设计项目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这四个教学阶段。
学者刘晓萍、徐速则认为可仿照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模式,分别为“项目设立、计划制定、分组实施和考核评定”四个方面。
学者牟珩认为可分为:“确定目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和项目应用”五个阶段。
综上各位学者研究成果,可将具体实施步骤设定为:
①项目设定。
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结合行业工作需求确定教学计划和分阶段主题。按照教学主题依次分解各项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确定具体项目内容。
②计划制定。
学生根据项目内容制定初步项目实施计划,教师提供指导意见,学生适当调整修改后最终确定教学分项目计划。
③项目准备。
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准备,教师实时跟踪各小组动态,了解学生为项目准备的知识量是否充足,分析项目设计的流程是否合理,实施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协助学生进行方案调整,并准备好可能需要用到的情境道具等。
④项目实施。
学生负责具体方案的执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总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知识讲授和操作指导。
⑤项目成果提交与评价。
学生按要求提交、展示项目成果,依次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考评。其中最重要的教师评价是在综合总结项目实施成果的基础上,对各小组实施项目过程的优点与不足进行逐项点评,为学生提供客观的指导意见。同时,通过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2 仿真法环境设置
想要为学生营造身临工作环境的效果,首先得改变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教学环境。应安排专门的实习训练基地取代普通教室,最好提供空间宽敞的礼仪教室,同时要避免礼仪训练教学时桌椅对各类实操练习的影响,以方便的凳子取代桌椅,可以随时整理,在训练时快速腾出实训空间。
为了保障礼仪操作的标准,应在教室四周放置墙镜,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训练。结合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与教学电子设备进行演练式指导。高效利用电子设备的要点可选择、细节可放大、视频可重复回放等特点,方便为学生演示礼仪操作的规范化动作和细节标准。此外,教师应设计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多进行实景模拟训练,根据旅游服务业的强操作性,采用“仿真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工作的兴趣,并学习妥善处理一些服务问题的思路和技能。
此外,一些在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一走出学校,又暴露出不当的礼仪习惯。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更需要避免单纯的理论式传授,而应加大项目和实训练习的力度。帮助学生们用正确的思维和操作习惯去“替换”不正确的行为模式,让走出校园的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3.3 创建礼仪实践教学平台
旅游专业院校需要主动寻求与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好的旅游企业合作,及时更新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达到互惠互利的人才利用。
通过良性合作,既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职旅游院校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还能利用行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和就业机会。
一方面,学生可以带着项目任务进入旅游企业进行调研、提供服务。
不仅如此,可以请行业专家参与礼仪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同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走进课堂现场为学生介绍行业前景、提出行业热点、教授实际知识、以方便学生动态掌握行业的需求,客观评估自身条件和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通过紧密整合旅游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要求,全面培养学生以服务礼仪为基础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大学新生入校初始的不适应现象
(一)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校园,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孩童,不再是为了考大学每天只用专心学习的高中生。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同伴的玩耍,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的独立和成长。大学生不仅要继续学习,还要考虑今后的出路和未来的工作,大学生已经慢慢转变为社会人的角色。很多新生未能适应角色的转变,存在着诸如失落、焦虑、自卑的心理,很多负面情绪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二)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的集体生活,不仅接触的是学校这个大集体,同时还有班集体、宿舍、各种社团等集体,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多凸显在这些集体生活中。在体中,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多表现在语言、民族、文化和习俗等方面,这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之间的交际圈,同时难免也会存在摩擦和矛盾,一些同学自我意识强,对地域差异反应出的问题产生质疑甚至是讽刺现象,极易造成自身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摩擦;在宿舍关系的处理中,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集体宿舍,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在遇到与自身不同作息或饮食习惯等不同生活细节的同学时,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不善于沟通和表达,往往处处忍让和委屈自己,时间长了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在社团等集体活动中,最初大学新生对社团活动往往富有激情,做事积极主动,善于创新和提出建设性意见,在遇到与自身意见相反或者是质疑之声时,一些新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打击,自我保护心理会慢慢生出,导致与社团成员割裂,最终退出社团的现象。在以上各种集体中,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往往会导致新生的自我封闭,更甚会影响到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三)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从高中时期高压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在面对着自我时间管理和自我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大学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学习方式和大学教师的教学管理产生困惑,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一些学生出现了逃课、厌学甚至是退学的现象。
(四)生活上的不适应
如今大学生多是90后出生,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家庭诸多,大学生也诸多是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90后大学生的生活多来自家庭的照顾和关心,他们不用操心生活的艰辛带来的诸多问题,自我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面对着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便显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极易产生生活上的对父母的依赖性,很难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大学生活上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大学新生在入校初始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其融入新环境的阶段都会有一个时期。不同的个体适应新环境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因此在新生入校初始的这段时期内,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适应性教育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新生群体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群体的情境下进行的集体心理辅导模式,通过群体内的人与人的交互与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就是通过组织学生们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课程,在同辈群体的群体教育和互相教育中改善新生入校的不适应现象,使大学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初始,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学校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组织各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和各学院新生辅导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培训,由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组织新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意在通过组织团体活动,使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促进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集体。通过我校多年来的实践和效果反馈,团体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缩短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大学新生初入校园,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的仅是少部分,很多学生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希望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集体,融入到大学的生活中来。我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计划分为五次课,每次课在2―3个课时,第1、2次课集中在新生入校一周内完成,3、4、5次课分别在军训结束后完成,时间周期控制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内。课程安排的周期不长亦不短,同时符合大部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周期,在适应周期内,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新生产生的问题例如:不满学校和专业的失落心理、对未来的茫然心理、没有同辈支持的焦虑心理,自我认识偏差心理等给予了不同课时的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了新生入校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二)有助于新生获得同辈群体支持系统,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大学新生进入学校,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陌生的同辈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很容易独立出群体,脱离集体活动。没有同辈群体的支持系统的学生,会缺少对他人的信任,产生孤独情绪,极易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同辈群体互助互学,相互影响和团体分享等手段来帮助新生获得同辈群体支持系统,例如:从团体心理辅导的第一课《有缘千里看来相会》 的教学中,头脑风暴活动就是打破陌生展开良好交流的开始,新生之间通过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他人的姓名、籍贯,年龄,爱好等信息,快速的认识他人和被他人认识,让新生体会到被他人记住的良好感觉,体会到坦诚与他人交流的收获,打破最初交流困境,扩大交往圈,快速建立宽松氛围,建立良好的同辈群体支持,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有助于新生认识自我并形成积极自我,确定大学目标
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审视自我和重塑自我的基石,是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起跑线。我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不同个体的相同问题:什么是自我,如何认识自我,我是谁等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我是谁》的课程中通过写出20个正性的自己和20个负性的自己来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肯定自我并形成积极自我。通过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制定适合自我的大学规划和目标,例如:有些同学认识到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还不够努力,进而在制定目标时决心大学期间认真听课,列出大学期间考取的资格证书等,有些新生认识到自己在性格方面比较内向,在制定计划和目标时决心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自身积极主动的外向性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