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资产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管好及用好国有资产迫在眉睫。本研究对高校中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现存几点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供管理者借鉴。
关键词:管理现状;国有资产;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整体国有资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时代,招生规模扩大,筹资来源的多元化,使高校国有资产迅速成长。在给予高校的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给资产管理者带来了困境。对于采取良好的措施去合理的配置国有资产,做到物尽其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对资产管理人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对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国家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现阶段
1、观念落后,缺少先进意识
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仍然有人对它的定义、范围、管理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一直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把国有资产只作为一种投入,一项建校指标,而并没有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及使用作为一项强校政策,重投入轻管理、重成果轻效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国有资产重置、闲置,缺乏统一调剂管理机制,资产浪费严重
多年来的发展,使一些建校久远的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大多数学校对国有资产只有一个数字的概念,把拥有固定资产的多少作为一项学科建设的好坏指标,而忽视了重置闲置现象。例如有些部门宁愿资产闲置,也不愿他人使用,自己一年内仅使用过几次,甚至长年不用,该现象则造成各个部门的争先抢购,不关心资产的实际效用、更不服从主管部门的合理调配,导致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的现象严重。
3、国有资产账目不清
由于国有资产种类繁多,使用千差万别。因此管理者无法去各处去清算,只能通过多次审核,逐步排查,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且随着人员退休或岗位调整时,国有资产归属并没有及时的交接或变更,局限于静态管理,没有动态控制,多年累积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管理脱节,因而普遍存在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现象。
4、管理者方法欠缺,无法使用先进网络去加以管理
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者对于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技术不够了解,只会使用常规的软件技术对其进行分配,无法给予完整的财务核算及账目清单。每个管理者各管一摊现象十分严重,无法形成较好的链条模式,各自为政,极度排他。所有的仪器,数据,方案都独立管理,无法实现整体共享。使整体的管理者对于大局的掌控不清,不能完全的进行情况了解,现代化信息技术操作及平台共享。
二、解决措施
1、加强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力度去做资产管理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普及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使全员资产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方式,强化动态管理及监控,使其在高校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其地位。
2、建立兼职资产管理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兼职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完善制度,形成等级,成为体系。兼职资产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应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既便于快速准确的清查,又便于管理和维护。资产管理员要充分掌握本部门使用、闲置、维修、报废的资产,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交流沟通,闲置资产,合理调配,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实施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国有资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按章管理。尤其在如今法律法规愈发健全的社会,更加需要使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变得愈加完善。
4、定期核查,建立高校资产管理调节机制
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与财务部门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帐实不符的现象。应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帐物核对工作。形成新的资产调剂制度。固定资产不是放在哪就永远不动不调整,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调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使用效率高,管理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各单位长期闲置或使用频次极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收缴并重新分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5、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在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国有资产总值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为了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其使用价值,应为全校大型仪器设备搭建相关的共享平台,培训专门的管理与维护人员,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符合学校的自身利益,减少高校固定资产的浪费,还可能有效的节约学校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结语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意识淡薄,制度缺失,对高校发展产生了阻碍。因此本文就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而在高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中,固定资产作为其基础保障,确保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就我国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失真,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丧失,固定资产存在流失的现象,对教育成本的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使固定资产增值保值。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各个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缺乏保管和维护的意识,认为这些固定资产属于部门或学校的,对固定资产缺乏增值保值的意识,从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薄弱,当资产出现失窃或损坏的现象则相互推诿,责任制度并没有落实[1]。其次,高校中的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及解决问题时需要对资产进行购建,但当工作结束或问题解决后,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就丧失,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购置时并没有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特殊要求进行统一采购,但由于基础工作不到位,使得资产的利用率较低,造成浪费。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中采用招投标采购或集中采购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有序采购,但由于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仅仅凭借自身喜好和个人思维进行购置,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价格、产品质量、使用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购置资产的性价比不高。甚至有些采购人员为了节约成本,购置劣质资产,从而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高校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购置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受到专业知识及各方面因素影响,购置资产在质量及实用性方面缺乏考量,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
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中并没有做到统筹计划,统一购置,使采购成本增加,与此同时购置手续的办理增加。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采购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仅凭部门对资产的申请进行直接采购,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凸褐煤兔つ抗褐玫取6作为资产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对限制资源进行有序调动,实现资源共享,对现有的资产进行盘活,从而减少资产浪费的现象发生。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职责明确、归口统一的管理机构,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从而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各项资产的 采购、调配、搬迁、核销、报废等手续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查明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3]。确保对固定资产的从采购到报废的各个流程都有严密的监管,确保管理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二)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需要对现有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和管理意识的深刻认识,从而转变工作人员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和态度,实现改革创新,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适应于高校转型和发展的需要[4]。而提高部门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就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到资产管理人员及部门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去,并与工资奖励和年终评优工作挂钩,对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或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将固定资产闲置、或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管理不当的个人或单位应给予批评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得到提高。
结语:
从我国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等,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闲置率大,使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制约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解决对策,提高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林燕.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12,04:120-122.
[2]刘映琦.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12,04:197-199.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固定资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139-02
国有资产,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高校国有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按照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部资产。包括高校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国家调拨给高校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按国家规定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利用组织收入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接受捐赠以及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学校所有的资产。按其表现形态可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等。高校属于国家财政投入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刮泥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大,直接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种类的迅猛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困难程度。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高校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在使用中不提折旧,也不计算盈亏,许多高校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任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本身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并不关注其所购设备的保养和有效的管理,许多贵重的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1.2 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依照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最好只有一个主体,由一个主体牵头,其他的部门给予配合,否则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体制上的混乱。高校资产本身性质很难界定,许多高校国有资产由后勤、设备、图书、各院系共同管理,各部门各单位都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不能实现统筹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交叉重复,各部门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或相互制约,导致资产的重复购置情况严重。
机构上的不健全情况有待改善,同时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但是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国家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跟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所不同。但是当前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只是参照国家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规章制度而已,并没有专门的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这已不能满足高校这种特殊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各高校自身建立的资产管理制度是非常少,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审核机制,导致管理上出现诸多漏洞。
高校还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正常的管理工作的需要的问题。学校领导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不够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形成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管理人员方面也是存着在学历与综合素质不高,所学专业与资产管理工作不相吻合,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3 对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能够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无形资产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致使无形资产流失情况严重。另一方面,高校的许多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这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存放,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浪费。例如,高校的本身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许多高校尤其是名校如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等并没有把学校的名称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管理,这导致一些单位个人盗用学校名誉谋取私利,侵害了国家的利益。
2 改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改进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前提条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加强有赖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鼎力支持。加强资产管理要求高校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因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吸引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来关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师生都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来,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2.2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结合。学校占有和管理、校内各二级单位使用管理,建立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责任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理顺工作关系和思路,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要形成一个资产购置申请、审批、招标、采购、验收、保管、使用、调拨、报废等的完整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来实现。因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精明能干的队伍。学校应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确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员的选拔考核程序,挑选适合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学历、有能力、有专业的人员充实到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给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打造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2.3 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因此,高校只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首先,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无形资产存在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加强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再次,必须加强国家对高校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将高校的所有无形资产及时置于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下。最后,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不能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这些研究成果只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高校国有资产,同时,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收益来改善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
2.4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手段及方式落后也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水平,因此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迫在眉睫。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方面,多数是以单机版的形式存储在一台电脑中,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管理学校各部门的资产,关注资产的变化情况,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从事各项职能工作的物质保障,其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管理者要从本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法,以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国有资产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有资产 管理现状 改善思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及人才培养的方式转变,教学科研设备及后勤保障设备等国有资产采购与管理都发生变化。高职院校的资产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院的规模及办学条件和水平。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一种。它是指该院校占有、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非增值性、无偿性及财政分配性。它具有为高职院校师生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无偿使用占有及地方财政部门拨款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家高校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推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确保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建设。我院目前主要采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形式,集中采购有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公开标、协议供货、邀请谈判等,分散采购方式主要由各使用部门自行采购。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虽然有很多具体的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但是归根结底,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本质上是对高职院校资产产权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2]。目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购置周期长,程序复杂。
目前高职院校的采购流程主要有使用采购论证、职能部门报批、院务会立项讨论通过、财务配套物资资金、确定采购方式。在招标管理过程中,使用部门往往为了论证参数更充分,在申购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经常会出现申报一周内就要使用的情况。一个采购项目从立项到签订合同送货,一般在45天以上。有些医科类、农林类等学校,其理论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在申报过程中所花时间往往更长。环节中只要出现小问题,采购周期就会延长,影响采购效率。非常规的采购项目、小规模采购或小额设备会因参与供应商少而流标;人工成本和服务成本的逐年提高,使用部门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或是提高采购标准导致流标;采购需求不明确、标书编写不规范、评委专家问题、评标过程的失误,人员的短缺让资产管理人员疲于采购招标、资产日常管理与处置等事宜,这些都造成效率的降低。
2.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在使用方面存在一些浪费现象。
大部分学院的“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等现象仍然存在[3]。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由于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闲置的现象常常发生,前几年有一些设备买回来不能使用,使用效果不好而弃之不用。
3.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三、改善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工作高效率开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状,改善现行的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
第二,对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
第三,紧跟时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在现有OA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自有办公系统的对接。
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我院新施行资产管理办法自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条线比较清楚,特别是内部管理,避免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内部控制管理已在学院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国家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载体,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高职院校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是实现高职院校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合理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职能的发挥,加快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37-139.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 高校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数量、价值迅速增长;然而,滞后的固定管理制度和与其增长不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导致各项管理措施的相对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已成为高校当前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剖析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其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不善造成帐物不符
高校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的总账、明细账以及卡片账,由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分类管理,各使用部门应担负部门资产管理责任,确保物尽其用、帐物相符,以防止资产流失,有效杜绝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下降现象的发生。然而,目前有些高校相关部门因管理缺失,以至于固定资产账账、账物、账卡之间互不衔接,造成诸如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入账不及时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任然沿用收付实现制,在资产管理方面,新购设备因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不报账,使得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办理登记;无偿调入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办理建账手续,形成了账外资产等现象。
2、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管理意识
如长期外借或被私占的固定资产缺乏备查和持续跟踪;资产管理人员岗位变动时未履行规范的交接手续,导致后任资产管理人员对账上实物状态不详;管理人员不定期主动核对账、卡、物,对固定资产变动不及时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等。
3、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
资产报废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对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仍挂在账上;因某种需要,将不该报废的资产计入报废之列,而报废核销部门不认真审查即批准报废了尚在正常使用的资产,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状态数据不实。
(二)资产现有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1)作为事业单位,高校长期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严重背离。
(2)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减值。高校的固定资产也因为外部的经济环境改变,特别是科学进步使原有固定资产贬值,对于已经发生的资产价值的减值不予以确认,导致虚夸资产的价值。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资产浪费增加
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相应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造成下属问题:
1、资产闲置,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许多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争经费争设备,造成基于部门本位的“小而全,大而全”现象,资产管理部门也即资产使用部门不重视资产使用效益,宁可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导致资产的大量重复配置和资产闲置。
2、资产处置不当,管理混乱造成资产流失
伴随高校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面临校区扩张、学校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一是高校各部门在执行学校政策时各自为政,使得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在业务协调工作中疲于奔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二是高校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只管入账不管领用,造成资产被个人无偿占用,或是一部分资产在账外循环,造成资产流失。虽然很多高校对学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导致资产管理权责交叉和重复,互相制约,形式上谁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真正管,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 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改进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改进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应当变财务管理的收付实现制为责权发生制。当前高校财政体制以国家全额拨款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了收费与拨款并举、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财政体制,目前事业单位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变化的客观或真实情况,影响了高校进行正确财务分析。为此,为便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形成、使用、耗费和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准确、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会计核算中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显得十分必要。
2、建立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05]1008 号)规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随着人才成本核算的日趋重要,固定资产折旧费必然成为人才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将导致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偏差和获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实际价值数据的困难。在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下,固定资产从入账、使用、耗费到报废,报表中反映的始终是入账时的账面价值,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净值,导致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此外,固定资产不计折旧和使用成本,既不利于高校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也是造成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的重要原因。如果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将有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因为计提折旧可以使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有物质上的保证,也可以改善各部门争资金、争设备的现状,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3、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的经济原因,发生资产价值的减值是必然的。对于处于科研前沿的高校,因为科技进步加速了设备淘汰,缩短了设备更新周期,所以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显得更为必要。为了更准确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在每年年终,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对因市价持续下跌,或是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
4、加强固定资产清理核算
高校原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发生的清理费用及回收的残值,列入修购基金,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全过程。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专门核算因报废、出售或毁损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的支出、收入以及清理净损益。
(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构置
加强固定资产的预算工作,强调使用的目的性、共享性、实用性,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进行购买、使用,建立高效、齐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为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各高校应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校长担任主任,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处,以实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统一领导,真正构建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的管理体制。高校的资产管理机构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一整套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此外,高校固定资产各使用部门应派专人专职对固定资产实物和价值进行双重管理,在学校内部做到定岗,定责,定人,上下衔接,管理到位。最后,财务处负责对归口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监督。
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杜绝资产流失的发生
建章立制是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在目前体制和形势下,高校必须在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调拨、损坏赔偿、报废处理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对资产的调拨、转让、转性、报废等手续,特别是对大型及贵重支出设专人负责并建立岗位责任制,把价值管理、实物管理、产权管理、效益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价值与实物相符,产权明确,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促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充分保障固定资产的使用,防止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使用效益。
4、建立账实管理协调机制
基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账实不符现状,账务监督的最优切入点便是把账目和实物管理协调起来。改变财务部门管账、资产部门管实物的单独分头管理现状,实现资产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协同管理。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定期对资产价值账和资产实物账进行核对,清查未达账项和帐物不符等事项并分析其发生原因,定期编制报表,确保账物相符。
5、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高低。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意识,转变资产管理理念,树立起市场观、效益观,把资产管理当作一项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以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以确保能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魏春红.改进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认识[J].财会月刊,2010
目前,高校图书资产分布广泛,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行科学设置,达到管理有序,确保图书资产不遗失,实现高校图书资产共享,更好发挥其价值。一般来说,高校图书资产管理管理机制涵盖管理体系、管理责任以及管理方案等方面内容。
(一)完善管理体系
针对高校图书资产的涵盖范围,主要包含图书馆图书资产、院系资料室图书资产以及由科研经费购置的散落于科研人员个人手中的零星图书资产。当前,部分高校以“总馆-分馆”模式实现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的整合,但不少高校仍然是相对独立,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不利于高校图书资产的共建共享,而且存在资源的重复购置。同时,对于由科研经费购置的散落于科研人员个人手中的零星图书资产,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处于监管失控状态。为此,为了对高校图书资产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确保高校图书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共享,应当加快构建高校图书资产管理体系,使得三部分图书资产得到科学管理,做到应管尽管,同时明确管理主体。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资产管理体系:一是设立学校层面由主管校长负责的高校图书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协调全校图书资产管理;二是设立具体的图书资产管理管理主体,统一负责全校图书资产管理,可以由校图书馆负责,也可以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三是进行合理分工,将各类图书纳入管理范围,由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一般来说,图书馆图书资产由图书馆负责监管,院系资料室及院系教师科研经费支出购置图书资产由院系资料室负责监管。
(二)明确管理责任
高校图书馆资产范围广,类型多,高校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而且需要对各管理主体进行责任明确,确保管理机制有效运转。为此,我们必须针对高校图书资产管理体系中的各具体管理主体,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对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进行制度化确定,确保责任明确,保障高校图书馆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图书资产的效用。学校图书资产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学校主管(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负责人、国资委负责人(或财务处负责人或设备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各院系及相关部处负责人担任委员。为了有效运转,该委员会应当指定学校图书馆或国资委等单位作为挂靠单位,同时在挂靠单位设立办公室,负责学校图书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一般来说,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全校性的图书资产管理原则、年度图书资产采购计划、重大图书资产采购论证、大批量图书资产采购招标、院系资料室图书采购计划的审批、各系统图书资产的剔旧审批、学校各系统图书资产的共享机制等。大学图书馆图书资产是高校图书资产的主体部分,一般由校图书馆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全权负责其图书采购与管理,并通过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约束机制;相对独立的院系资料室图书由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国资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院系资料室负责日常管理;纳入学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院系资料室由大学图书馆按照“总馆-分馆”模式进行管理;院系师生通过课题经费购置的零星图书由院系资料室按照学校图书资产管理委员会确立的采购规程与原则进行指导和管理,可考虑纳入院系资料室馆藏,由在校在职师生个人保存或资料室保存。
(三)制定管理方案
无论是何种管理体制,也无论涉及多少管理主体,均需要制定符合学校图书资产现状和国有资产管理原则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图书资产管理方案。该管理方案一般应有校图书资产管理委员会等全校性图书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牵头规划制定,主体内容由校图书馆负责制定涵盖图书采购程序、图书管理制度、图书馆岗位职责等的管理方案,确保图书馆的有效运转和图书资产的采购、管理等,加强图书馆图书资产的管理、核算和监督,有效防止图书馆图书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图书资产管理制度保障
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资产管理,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章,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图书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高校图书资产的采购、保管、利用、剔旧等图书资产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遗憾的是,国内“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高等院校图书资产的管理法规,使得高校图书资产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还滞后于图书资产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各种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混乱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进行实际评估,不能充分地体现图书资产的真实价值,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高校图书资产制度化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图书资产管理规范、图书产权明晰、资源配置合理。
(一)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确保图书馆图书资产管理制度化
图书馆图书资产是高校图书资产的重中之重,确保图书馆图书资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全校图书资产规范管理的前提,为此,必须强化图书馆制度建设,从图书资产管理制度化管理视角,健全图书馆规章制度,减少图书馆图书资产从采访、编目到流通这一交接环节中的流失,全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加工、统一借阅制度,规范验收程序,按照国有资产核算制度原则,将馆藏图书固定资产完整地纳入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轨道。同时,切实加强馆藏图书借阅制度化管理,确保图书馆图书采购、验收、典藏、借阅、剔旧、报废等图书全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与健全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使设备购置、验收入账、使用、处置、报废等方面有章可循,有规可查,违章可究,不断完善图书馆图书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图书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保证图书资料资源的连续性、完整性、完好性、共享性。
(二)强化对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图书资产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目前,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以及相关专项经费中购置的大量图书资产的管理在高校图书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重视不够,容易导致这部分图书资产管理的混乱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利于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特别是部分用科研经费采购的图书,过去往往长期放在少数科研人员手里,易造成丢失,应制订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管理,及时登记,及时处理,既保证科研人员能及时利用,又保证资料不流失。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在加强图书馆图书资产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协同学校设备处、财务处、科研处、学科办等部处,制定严格规范、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项目经费中购买的图书资产管理制度。考虑到制度的可操作性,部分高校规定由本校图书馆负责统一协调、管理这一部分图书资产的管理职能,明确其职责和权利,将全校各类经费所购置的文献统一纳入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中,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对待和处理。如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对所有各类经费所购置的图书一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建立了相应的馆藏地,制定了对其馆藏地不设借阅数量和借阅期限限制的流通规则;但当借阅者离校和退休时,则必须归还其所借阅的图书,这样既保证了全校范围内图书资产不会流失,也方便了图书馆对资产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高校图书资产管理技术保障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各高校图书馆也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资产的入馆后管理成果纳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图书馆资产的数字化管理,使得图书采购进馆后,图书的编目、典藏、借阅、剔旧等在线处理,使得图书资产的变动能够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揭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高校图书资产的科学管理是未来高校图书资产管理的必经之路。
(一)强化技术意识,掌握图书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现状
高校图书资产管理部门必须要树立技术意识,对业界当前技术管理动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揭示了解国内外高校图书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最新状况和发展趋势。由于高校图书资产范围广,不仅仅包含高校图书馆图书资产,而且涉及各类课题经费支付获取的图书资产,且分布比较分散,散落于各院系资料室(或分馆)以及师生个人手中,按照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有效揭示现有图书资产的分布现状,更不利于高校图书资产的共享。为此,为适应当前信息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管理的趋势,高校图书资产的管理应该主动顺应信息发展趋势,自觉树立技术自觉,及时掌握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现状,结合本校图书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图书资产的分布状况,通过与学校科研部门、信息服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校图书馆、各院系等多部门密切协作,规划出台符合各学校自身发展现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图书资产技术管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及其具体责任,确保全校在图书资产技术管理问题上统一认识与协作推进。
(二)整合技术平台,实现全校图书资产的统一揭示和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各高校也在不断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各部门的管理质量,纵观当前高校图书资产的管理现状,各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均实现了图书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有的高校利用国内相关图书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如汇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金蝶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有的高校利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图书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如Horizon管理信息系统、Aleph管理信息系统等,基本实现了图书的编目、查询及读者信息的管理以及图书的采购、编目、下架、遗失等图书管理环节的在线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了图书馆图书管理水平。为了实现当前高校图书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可以考虑以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管理平台,充分挖掘图书馆图书管理平台的功能,在确保图书馆图书资产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将大学院系资料室图书资产、散存于师生手中的图书资产等统一纳入管理系统,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这类图书资产的在线揭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统一管理并开放利用,提高高校图书资产的整体效益。(本文来自于《办公室业务》杂志。《办公室业务》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关键词:预算管理;高校;资产管理
一、建立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
高校应建立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三层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即预算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院系。其中,预算管理部门是上层资产管理部门,也是主导部门,负责编制和下达预算项目,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采集资产信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各院系提交的资产购置申请,监督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及时向预算管理部门汇报,以便于预算管理部门合理调整预算资金。资产管理部门还要管理资产购置、使用、配置、调剂、处置、评估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杜绝违规操作;各院系作为资产使用部门,要及时汇报资产使用情况,落实预算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二、健全高校资产管理机制
高校资产管理要健全管理机制,调动起各部门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细化资产管理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制度、产权登记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定期清查盘点校内资产,采集准确真实的资产存量信息,为编制资产增量预算提供准确依据;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做好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建立资产审计制度,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资产使用和预算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将审计内容扩大到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资产绩效考评制度,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相应奖惩;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若资产使用部门存在超标准购置资产的情况,则要收取资产使用费。
三、做好高校资产预算编制
高校要强化资产预算管理,提高资产预算编制质量。首先,高校要将资产清查、预算分配、收支管理、预算实施等环节纳入到资产预算管理范畴内,明确各部门在资产预算管理中的职责,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其次,高校预算编制要摸清资产存量,对资产进行清查,确保资产存量信息的真实性。预算编制还要充分考虑资产投入,确定资产投入定额,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再次,建立预算执行监督机制,确保资产预算得以落实执行,要求各部门按照预算强化资产管理。
四、加强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
高校积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确定国有资产存量,并根据资产属性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划分,对两类资产实施分开管理、分别建账。在高校资产监督管理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经营公司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对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高校要强化资产占有、资产使用、资产处理及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避免资产闲置。为改善高校经营性资产规模小、盈利少的现状,可尝试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采取长期租赁、信托投资、BOT等管理模式,优化整合经营性资产,提高资产规模效益,实现资产增值。
五、建立资产配置与共享机制
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产管理要以预算为依据优化资产配置,资产购置预算需要根据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采集到的可靠数据进行编制,遵循均衡配置原则,根据各院系的资产存量情况确定资产配置,确保资产使用部门的配置均等。高校还应当建立资产共享机制,强化新购固定资产管理,并盘活闲置资产,合理调剂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高校可通过租赁、联营等方式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对闲置资产进行及时清理、重新配置或无偿调拨。为避免资产重复建设,可针对大型资产建设项目采取共建、共享机制,既保证资产满足高校教育教学需求,又降低资产配置成本。
六、构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为掌握高校资产存量的配置情况,检验资产预算的执行效果,高校应构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能够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资产使用率、资产效益、资产闲置率等情况的评价指标,对资产使用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高校要与各院系负责人签订资产委托监管责任书,并将资产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到院系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中,提高各院系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资产项目评价要将预算支出与建设成果结合起来,促使资产使用与预算支出挂钩。通过考核资产使用效率,为制定资产配置、共享措施提供依据。
七、建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要在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以快速处理繁杂的资产管理工作。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时,要确保实现预算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对接,促使预算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资产变动信息,为资产优化配置提供依据。资产管理部门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增强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结论
总之,高校资产管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长久发展。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高校应促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对资产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起长效、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调动起各部门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实现高校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民,吴轶凯.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9):217-220.
[2]李华军,邹富发,张玉磊.基于绩效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1(6):50-52.
[3]朱丽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基于绩效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22-124.
关键词:后勤资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
后勤管理,即后勤部门需要管理的所有资产总和。如高校后勤资产就是指为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师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服务的所有资产。后勤资产管理效果将对一个单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资产增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经营性资产性质逐渐变为可经营性。后勤资产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经营性部分的完整性是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中出现了低耗严重、管理漏洞百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引入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后勤资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1我国后勤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后勤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后勤资产的管理,它是一个对后勤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后勤资产使用效率的过程。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主要是通过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来实施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相关公共服务及经济学知识,对后勤资产中的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有效的分配、控制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以改进管理弊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指明了高校资产效益率的相关要求。新公共服务理论代替旧的理论被应用在后勤管理工作之中。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阻碍着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我国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后勤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或不完善存在漏洞,或缺乏相关标准,影响着后勤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现有规章制度未明确如何对后勤资产进行统一配置,如何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单位资产耗用水平的高低,如何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属于报废范围等标准,缺乏对后勤资产报废、申报等工作程序的规定。同时,没有对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进行规定,无法确定科学的进度检查标准。管理中无依据可寻,造成后勤资产管理松散,最终导致后勤资产管理的失败。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在后勤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信息平台对后勤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缺乏管理决策依据,或相关数据分散,后勤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全面掌握资产管理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核算,造成资产管理中出现固定资产真实性不足,资产投资成本过高,办公用品消耗严重,资产管理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制约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管理中的发展
任何高校后勤资产的效益均分为社会和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其中社会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投资管理中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经济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为自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一些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社会效益为零。一般高校的后勤资产投资不仅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提升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必须借助市场以及行政双方的力量来实现。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应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提升,且在资产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保证成本效益最优化成为后勤资产管理的核心。成本、效益成为影响投资的两大关键要素。后勤资产管理开始引入相关的经济学及高校管理学方法,深入开展后勤资产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寻求最佳的投资方案配置资产,获取最大的利润提升后勤资产使用率。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对投资项目方案中的成本和预期效益进行分析比较,以此评估项目价值高低的一种投资决策工具。随着经济制度的创新变革,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相关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之中。高校的后勤资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础,必然需要引入成本效益核算机制,实施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经济收益。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高校在日常运作中不断细化资产服务成本,借助成本效益支出模型,明确高校投资的真正目标,并在资产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3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方法等实现自身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我国存在着作业成本管理(ABC)、供应链管理(SCM)、六西格玛法(6)、全面质量管理(TQM)等多种企业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高校管理实践中发现,这些高校管理理论均是从整体出发,注重细节,以全面管理的方式以及细化管理环节实现有效管理。显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准则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后勤资产管理的质量。(1)坚持全过程管控准则。在管理理论快速更替发展的时代,强调全面、把控整体是管理理论不变的核心。在全方位后勤管理中,其管理的主体为高校,或者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体。在作业成本分析法中,主要从整体角度,根据高校供应链中的各项工作来完成成本的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更是通过对高校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合理、细化控制,从每个生产环节的把控中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无论生产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要降低管理成本的,提升生产经济效率,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对高校的经营活动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同样,对于后勤资产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严谨的资源配置、使用等全过程的标准管理体系,对后勤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避免管理松散、资产浪费、投资无效等问题的发生,从而真正实现后勤资产的增值增效。(2)坚持量化管控准则。量化管控准则是对全过程管控的进一步深入。把控全局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原则。在全过程管控准则的基础上,需要管理人员在每个管理环节制定量化可视的标准,以量化的方式反映出过程管理的质量高低。因为一般定性描述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特性,难以实现质量的统一衡量,极易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扯皮”问题,严重阻碍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量化的标准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高校的后勤资产包括各种各样类型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老旧资产的报废、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新设备的申报等,必须根据工作的实际内容及市场情况对各类工作的标准进行量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时,必须将各类指标全面量化,才能保证成本核算过程的真实精确,才能保证成本效益分析发挥作用,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实现资产有效管理。(3)坚持时间管控准则。由于投资计算中包含了资金的时间效应,因此,成本效益分析管理中,不仅需要把控全局,量化标准,同时更要将时间因素考率其中。由于高校的后勤资产类型多样,管理中涉及部门较为复杂,且资源使用、配置、报废等程序繁杂。显然,后勤资产生产链的周期会随实际情况变化,一般资产效益回收周期较长,资产管理面临的风险较大,必须合理把控时间因素,才能保证后勤资产的管理合理性。(4)坚持人才管控准则。无论是全过程管控、量化管控还是时间管控,管控的效率全都是由人来决定的,高效的后勤资产管理必然需要人才的保障。因此,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分析法时,需要保证企业具有经验丰富或熟悉相关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管控观念,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为后勤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保障。
4结语
后勤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后勤资产管理不仅需要高校建立专业的后勤资产管理部门,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更需要高校根据政策,不断引入先进的高校管理、经济管理方法,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后勤资产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以实现后勤资产管理的最佳性能。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在后勤管理中,仍能够以其经济理论优势,有效提高后勤资产的利用率,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或单位综合实力,实现企业或单位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5).
[2]曾健,王迁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济学原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倪文珺.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彭怀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13.
[5]翟福生.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王云飞.基于精益化管理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曾利梅.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其中第六十一条指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由此可见,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同时,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要求,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加,每年新增仪器设备资产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面对如此庞大的资产量,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关于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以及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大部分高校均已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资产从入账使用、调剂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与未使用资产系统之前相比,不仅减轻了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各高校对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水平较低,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高校资产信息化建设依旧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轻视资产信息的利用。过去,资产管理部门在高校里几乎是最不受重视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侧重于存储及记录资产数据,且由于传统手工记账方式的低效率,学校的资产数据根本无法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资产管理呈现出重记录,轻利用的局面。目前各高校虽然均已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无论是管理意识还是工作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手工记账阶段。多数资产管理员的工作大多只关注对仪器设备类资产的录入、审核和打印等基础操作上,只是把手工记账方式转变为电脑记账,并未真正利用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多数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只重视资产数据的录入和存储,忽视了资产数据信息库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导致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多只是作为高校资产信息的存储系统,无法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为高校的决策提供依据。(2)资产信息系统与相关系统对接不充分,资产分散管理状况依旧存在,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欠缺。由于高校资产具有数量庞杂、分布部门广等特点,高校的资产管理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有效管理资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校资产管理被分割的状况。在应用信息化资产系统之后,高校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各归口管理部门的各类资产情况,对全校的资产状况有了更全面的掌握。不过由于资产系统和预算、采购及财务等系统对接不完全,高校资产信息孤岛的现象并未根除,严重阻碍了资产数据的利用与统计,削弱了资产系统作为决策工具的功能。比如高校在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以及制定高校投资采购计划前,首先需要了解学校目前所拥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情况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而系统之间的对接不完全导致系统间的各项资产分类等统计指标不同,导致资产系统无法为学校其他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三、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原则与策略
(1)变传统资产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现代化的资产管理观念并制定信息化资产管理制度尤为重要。首先,学校管理层及各级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妥善管理国有资产及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国有资产的良好管理不仅有助于学校合理配置资金及设备,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率,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准确可靠的国有资产数据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有重要参考意义。而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高校资产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高校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模式搬到网络上来,而是利用资产信息化系统这个新的工具,进行流程再造,优化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识上的信息化。意识到信息化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是第一步,而真正落实资产管理信息化,需要依据信息化管理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使资产信息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还是基于过去传统记账方式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所制定的,因此并不符合现阶段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各高校应该跳出传统国有资产管理思路,结合当前信息化管理形势,制定信息化时代资产管理制度,把信息化手段真正融入到资产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发挥资产数据的作用。制度中应该严格规范资产建账、调拨、处置、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处理流程分级分权,明确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为资产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应该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把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建立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强化资产管理监督审计工作也是制度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资产信息化管理情况、资产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有利于督促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落实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水平。(2)定期培训,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推进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队伍,目前各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与其资产管理队伍水平有很大关系。多数的校级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资产管理观念传统老旧,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有待提高。多数工作人员还是受传统资产管理观念束缚,强调资产的记录和储存,忽视资产数据的汇总和利用。院系级资产管理员大多是兼职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无论信息化管理意识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提高。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设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由于资产管理工作繁琐复杂,因此应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专业财会知识,同时掌握一定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员,把好资产管理人员的入口关。其次,定期开展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培训,组织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上级资产部门的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参加资产系统业务操作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及业务水平。最后,应将资产管理融入高校考核机制中,设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约束各级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效。(3)加强平台建设。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与加强依赖于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比之前的单机版平台便捷很多,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系统数据分类和统计标准与主管及其他部门的资产报表上报统计要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每次上报统计工作工作量大且因为统计口径不同等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各高校应建立与所管辖部门一致的统计报表上报模块,实现系统自动生成或自定义生成主管部门所要求填报的各项报表功能,不断提升系统的查询及统计分析功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提高资产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准确的资产数据。同时,随着资产管理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送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加强资产管理的需要。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做好对单位资产数据的校验、完善等数据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各单位应提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体检模块,对资产数据进行检查修正。同时督促各归口管理部门、各单位完善充实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各类国有资产数据,提升学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进一步夯实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建设。最后,高校应促进校内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与校内其他信息相关系统平台进行融合及对接,实现高等院校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立,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层提供数据参考。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高校资产管理是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把握高校资产数据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减少工作失误及偏差,提升国有资产的信息透明度,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准确可靠的国有资产大数据库的建立也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秋宁,陈文相.互联网+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社会经纬,2017(10).
2.程萍.高校固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
3.赵春鹤.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5).
4.滕雪松.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