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范文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第1篇: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42―04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应用的比重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等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然而,进一步研究便可以发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使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得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本文引入“绩效”这一概念,从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产出效益两方面考虑[1],对苏南和西部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调查。投入方面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等;产出效益包括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有两点:第一,了解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了解两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差距以及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为教育信息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改进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

3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江苏无锡和新疆伊犁两个市区为个案,这两个地区经济条件相差较为明显,所以在教育总产值上的投入相差较大,但两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相当,可以很好地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差距,集中反映了苏南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调查面向两地中学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调查的样本数量充足,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两地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二 信息技术教学投入

1学校基本条件

学校基本条件的保障是一个学校能够顺利运行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学校的规模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本次调查的基本条件包括学校规模、教育经费以及信息技术基本条件三方面。此次调查所选学校的规模大体相当,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图1、图2可以看出,两地学校教学均产总值和生均教育成本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信息化资产投入的比例相差不大,无锡每所中学信息化资产投入比例是34%,伊犁中学投入比例是33%,说明两个学校均重视信息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也付出了实际行动。

对信息技术条件的调查由教育技术装备达标情况,校园网的配置情况,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以及计算机数量组成。根据《无锡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两个地方的教育技术装备均已达标。

2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

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的包括校园网网络建设费、年网络维持费、年软件开发购置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费、信息技术管理费用以及人员投入费用等多个方面。

(1)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指直接投入建设校园网和后期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与购置、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费用。

调查数据显示,无锡每所中学每年校园网的经费投入高于伊犁中学,说明无锡中学较重视校园网的后期投入与维持,以保证校园网功能的正常发挥。伊犁中学在校园网的后期持续性投入上明显不足。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上,两所中学的投入均偏低,伊犁中学更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2)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使用人员不懂技术操作、网络管理水平较低,无论校园网系统本身多么完善,功能多么强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调查显示,无锡每所中学平均有3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2],伊犁每所中学只有1-2名;无锡各中学每年有30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伊犁各中学每年有50名教师参加,说明伊犁中学更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两地学校每周都是每班两节。

(3)管理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学校都有明确、严格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服务类型主要有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和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技术支持。无锡中学还设有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能方便地解决校园网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 信息技术教学的产出效益

信息技术的产出效益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绩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衡量其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直接体现了教育效果。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功能效果、师生信息素养、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查。

1信息技术功能效果

信息技术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思想教育功能、教学管理功能以及信息交流服务功能等方面。调查显示,两地学校校园网的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之下,他们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管理功能。无锡中学已经基本上都采用了自动化办公方式,伊犁中学较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采用自动化办公方式。所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如下:

从表2看出,通常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就是E-mail、电话/短信、QQ/MSN、BLOG四种方式,无锡中学的这几种交流方式应用分布均匀,而伊犁中学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交流的占到49%,说明伊犁中学应用校园网进行交流的使用率不高,他们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通讯方式。

2 师生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学产出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也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1)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应用、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研发都与信息技术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评价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资源的教师并不多,无锡中学占到50%,伊犁中学只有13%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自己的教学资源。而有时使用和很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超过了40%。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的教师大部分拥有自己的博客,有一部分教师正在建设自己个人博客,伊犁中学很少的教师拥有完善的个人博客,没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的教师占45%。两所学校的教师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Word文档和PPT幻灯片,无锡中学以PPT幻灯片居多,而伊犁中学的教师则以Word文档为主。这说明教师展现自己成果的形式单一,只是办公软件Office的简单应用。

从图4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不高,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可以找到所需资源,但花费时间太多;不过,对于找到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的教师不会照搬找到的资料,他们会把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稍加修改后应用。

综上几个方面,教师基本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资源,并能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在成果展示和对教学资源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

(2)学生信息素养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师、同学交流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由表3可以看出,两地学校学生收集资源的途径相差不大。不过通过校园网资源库获取信息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部分还是倾向于利用传统的方式获得信息,比如图书资料查询,新闻媒体等。

以上两个图说明,两地学校的学生信息辨别和信息查找能力基本相当,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分辨信息的真伪,一半以上的学生可以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或者较困难辨别信息,查找到所需资料,信息资源搜索与辨别能力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校园网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学生很少通过校园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交流时QQ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是通常用的方式。学生通常还是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

3 师生教学评价

(1)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的,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有9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38%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保障条件不是太充分,5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设计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影响了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伊犁中学也有86%的教师认可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但是他们有近8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提供使用的方便条件,也没有提供适时、合理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对本校信息技术条件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教师对本校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的满意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西部伊犁中学的教师。

(2)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调查得知,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希望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调查数

据也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

四 几点建议

通过两地学校的信息技术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两地学校的投入相差不是太大,但是无锡中学的校园网产出效益却远高于伊犁中学。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确实存在差距。另外,通过对这两地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信息技术自身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成效是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目标。

1 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

信息技术教学要想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科学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直接决定学校的管理制度,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环境。但社会的变化往往使政策的制定显得滞后。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行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科学合理的政策越发显得重要。只有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 增加后续资金投入

信息化教育并非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投入不能及时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比如,计算机及其网络需要软件的支撑;硬件设备需要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随着资源库的建立,存储设备还需要扩容,需要提供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要保障信息技术运用效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比较雄厚的后续资金作保障。

3 强化绩效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反映了人力、设备、技术投入的“有效性”,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从价值形态分析看,它意味着产出与投入比应该最大化。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有不少学校为宣传形象只注重构置先进的设备,不顾或忽视后期投入与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一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远离课堂教学,处于边缘化地带。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教学绩效意识,片面追求时尚和形式,使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较低。所以,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意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4 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纯的提高硬件水平已经不能改进它的效果了。人员培训工作应该是技术功能发挥的关键。领导在投资项目上努力做到清楚、主动;网络管理人员要掌握最新网络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学习需求,开发、购买各类应用软件,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与实际需要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要不断转变培训观念、建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完善相关的培训资源,精心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5 创建健康安全的信息化环境

朗姆勒在其研究中有很深刻的感悟,他认为大部分绩效问题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个人因素。[3]所以任何组织和部门,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信息化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环境来体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改变,只有体验到这种改变,成为其中的一员,才会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当然,要营造好的环境氛围并非易事,这里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学校需要改进其管理理念、教师需要改进其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变换其学习策略等等。这些都做到了,信息化环境自然就理想了,信息技术的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好,教学绩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设备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真正发展,高投入并没有实现较高的教育产出。应用绩效分析方法解决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绩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明选.中小学校园网投入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 2007,(7):72-75.

[2] 姚晓慧.无锡市滨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1):33-36.

[3] 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30-13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unan and the Western Regional

――for Example of Wuxi in Jiangsu and Yili in Xinjiang

YAO Xiao-hui

(Educational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China)

第2篇: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同时又是人自觉地接受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哺育形成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全体师生安全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这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内涵认识的不足、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制度轻落实、重个别轻整体、重形式轻教育”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思考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策略,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源于“安全文化”概念,也从属于“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范畴。安全文化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1]。1991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安全文化》报告中指出,“安全文化是指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指出,“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2]在我国习惯上把“安全文化”理解为“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3]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安全是指个体或系统不受侵害和破坏。由此,“校园安全文化”可简单理解为: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学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从踩踏、火灾、自杀、校园暴力事故到交通、溺水、饮食中毒等意外伤害事件的不断发生,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 20 种之多,危险时时在演绎,安全需要从“文化”抓起。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含义理解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重视安全管理制度。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为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4]二是重视安全素养与环境。如“校园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5]三是重视安全群体氛围。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

不管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概念如何界定,但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护好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创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是人们在文明进程中不断习得和积累的并为自身所默认且潜在地主导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习惯等一系列知识、经验、感受等的总和。[7]把安全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就是学校要倡导安全的精神、理念与行为等。因此,我们理解“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时,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以平安取胜。所谓“平安取胜”就是指学校通过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和环境等途径来达到平安、文明的校园形象。如一些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师生的安全”等信条就是以平安取胜之举。二是以群体参与。所谓“群体参与”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要被全体师生所认同与参与,包括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以及应急自救技能等。换句话说,就是校园安全文化必须在全校内、全方面地导入,使全体师生具有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三是以系统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物态文化,还应包括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安全物态文化是指安全防范的装备和设施等;安全管理文化是指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规章制度等;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安全思维、安全操作、安全指挥和应急自救技能等;安全精神文化指有关安全的知识、观念、意识、价值等。

联合国教科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8]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个体对组织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因此,全体师生安全文化的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以及有效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策略,应该创建和拥有一种安全型的校园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集体价值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具有以下功能:

(1)导向与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引导全体师生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并获得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思想、安全心理、安全情感和安全规范行为等安全文化素养。

(2)约束与保障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套安全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规定了做哪些是安全的,做哪些是不安全的,一旦有违背校园安全文化的言行,就会受到群体的舆论压力,促进其修正,从而保障校园的财产、生命和师生的生命素养提高。

(3)规范与创新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师生员工的教育过程。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 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 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技术和新的安全操作方式。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也最受家长的关心。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 1 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天约 40 多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9]导致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切实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总体上看,我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1.注重安全制度建设轻具体落实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政府部门近几年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学校安全工作政策法规。各地教育系统结合各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各地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位。年度安全考核中,也并非以预先制定的制度为依据,而是看实际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只要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一定的比例,就会导致一票否决。

以某市教育局为例,在各校原有安全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重新修订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学校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制度》等二十五项安全工作制度,涉及门卫、消防、食堂、接送车、卫生保健、环境、宿舍等多个方面。每年年初,教育局都会与各校校长签订当年度的《安全责任状》。各校为了表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也制定了许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各校却将这些制度搁在一旁,重视只是口头上与纸面上的意识。考核时,教育局也只盯着非正常死亡数,只要这一指标没有问题,考核肯定顺利通过,甚至可能为优秀。

2.注重个别文化建设轻系统构建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广泛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架构在精神、物质和行为等相统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校园网络、心理安全辅导、校园安全精神、安全信念、安全价值取向等。然而,由于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统一认识、评价机制缺乏,导致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上重视“个别文化”建设。如有的学校重制度的文本建设,却缺乏安全责任系统与齐管共抓的体系;有的学校重视硬件环境、饮食卫生、体育活动、交通安全等显性安全文化活动,却缺乏心理健康、黄色读物、网络管理等隐性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有的学校重视突击性的消防演练等活动,却缺乏必要的日常宣传与渗透。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完整的目标体系及课程体系。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养,学校安全保障与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以及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完整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的配备、学分设定、课时安排等方面。

3.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安全技能培养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操作能力。然而,“重管理轻教育、重理论轻操作”的学校安全工作的弊病长期存在,影响了学生安全素养的整体提高。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安全教育,往往存在随机化现象,有的突出检查管理一下;有的强化手机管理、器械管理;有的搞几次安全讲座或消防安全演练以加强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许多安全常识、安全理论学习及安全测验只停留在纸面上,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应急自救技能、安全操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却不关心。安全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从而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师生们心中真正树立起来,往往是活动中知道安全重要,过后却抛在脑后。安全工作这根弦时紧时松,难以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安全的一个隐患。

三、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

校园安全是校园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最基本的保障。一位安全管理专家指出:“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0]这深刻揭示了安全工作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是抓住了校园安全建设的根本和实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1.“树理念、重关怀”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

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它来源于安全工作实践,又指引着安全工作实践。树立“以人为本”及“依法治校”的理念,体现学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明确校园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一是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观,即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把安全作为考虑一切工作的前提,采取防护、减弱等对策以消除危险因素;二是要培育“安全创造效益、安全促进和谐”的价值观,即安全文化营造与和谐、文明校园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全员参与”的方法观,即中小学要把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和培育良好的校风工作之中,并按照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等来健全学校自身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以保证人人遵章守法、人人做好自我安全防护;四是树立“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认识观,从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整体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做到时刻警惕、全面推进。

2.“强执行、造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全体师生自主管理、自觉进入安全活动状态,包括安全操作、人际和谐、遵章守纪、自救技能等。事实上,校园安全制度、责任体系等表层的安全文化,都是靠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品质去实施的。倘若没有这种品质,再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让每个师生“了解与认同”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参与与执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安全教育,这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定期分析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表扬与激励在安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力求在全校范围内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的局面。同时,要通过安全警示、安全宣传及日常渗透等途径加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安全警示可包括严令禁止式、严正警告式、严肃要求式和温馨提示式等方式来提醒师生的安全意识的树立。安全宣传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聚会、校园广播、校园网、橱窗板报、专题宣传、影视播放、征文比赛、专项测试、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专题讲座、课堂渗透等形式,让师生在日常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

3.“健制度、建机制”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点

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和完美的安全技术措施基础之上。要建立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健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校护卫队、安全岗等;责任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层面与年级层面、教研组层面与班主任层面等安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包括安全治安管理相关制度,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度,值班值日制度,以及与人防、消防、交通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度。同时,为确保安全防线、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应建议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检查督导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发展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

4.“抓课程、重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