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高校安全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安全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安全制度

第1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3

一、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特点

(1)我国公立高校的规章制度没有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严格。半封闭式管理或者是全封闭式管理是现在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手段,还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在教室学习,更甚者还会采取点名和惩罚措施,每天晚上进行人数的清点,这些都是公立高校所没有的。

(2)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男生比女生松懈。在高校宿舍管理方面,对男生的管理比较松,如在进行女生宿舍管理中,男生进入需要先进行登记,或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

(3)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与松懈与当地的治安状况有关。为了保证和维护校园安全,在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的地区,学校会在学校规章制度中设置很多强制性和惩罚性的规定。

(4)高校比较密集区域的规章制度会比较相似。高校密集区的学校在学生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和违规处分方面所设定的标准差异不大。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差距。我国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源自于我国的相关规定,如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法律。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法律的完善,法律权利义务规则发生了改变;可是高校并没有针对法律的改变而更新,出现了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不统一的情况。

(2)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是没有完善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二是因为安全管理规定与实际不符,没有配套的规则和措施,不能推行。

(3)内容缺乏公平合理性。公平合理这一原则在高校制定规定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其主要表现在权利和义务内容不平衡方面。我国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高校管理规定中应该将两者结合,还应该包罗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引和教育的内容。

(4)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与我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首先是超越权限后的行政处罚;其次是未经同意和规定免除责任的事项;最后是滥用自由裁量权。除此之外,对于开除学生学籍情形,我国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是还是有学校滥用私权开除学生学籍,这违反了法律法规。

(5)缺乏合理有效的学生救济渠道。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学生可以去当地法定机关寻求帮助。笔者认为,申诉是最有效的救济办法,因为申诉时间短,耗时少,如果学校不接受申诉或申诉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提讼。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用于学生申诉的机构,可是,因为高校内部申诉机构和程序还存在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出现救济力度和成果有局限,裁判立场角度存在偏差等问题。

三、完善措施

(1)为了让学生人身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合法性。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能超过法律赋予的权限。第二,法律保留性原则。学校可以设置合理的标准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基本利益等问题。第三,公平合理性原则。为了保证学校不,高校要提升自身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约束。

(2)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引下,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树立义务和权力平等的观念。第二,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三,细化规章内容,创建配套的规则和措施。第四,明确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职责。

(3)对高校内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为了实现高校申诉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调解教育行政部门复议制度等救济模式对学生提供帮助。

(4)借鉴“无诉校区”的模式。降低高校内部的诉讼数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纠纷,“无诉校区”主要是由学校、社区街道和法院共同创建。如果在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这一模式,提倡创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白元儒.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第2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字】高校安全 微观层面 管理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丰富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途径、探求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新理念、更新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内容,迫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关注。这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微观角度下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心理安全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人生阶段,遇到矛盾、冲突,遭遇压力时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而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加剧了此类负能量,导致高校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约22.8%,存在抑郁症状的约14%,存在焦虑症状的约17%,存在敌对情绪的约12%。网而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数据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和导致休学、退学、离家、离校、死亡、犯罪的比例高达64%。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网络安全

目前,高校校园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学生手机使用率达到100%。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78%以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内容混杂泥沙俱下,虚拟世界里充满血腥、暴力、虚伪,年轻单纯的大学生经不住俗的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网上交友诸如此类的诱惑,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网络的隐蔽性实施犯罪行为。个人的信息通过网络被传播泄露、个人电脑遭遇病毒或攻击、个人的网络账号被盗等事件频繁发生,而少数大学生网络失德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生命安全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其中许多高校屡屡报道出大学生因感情问题、就业问题、考试问题想不开而跳楼、跳河、吃安眠药的事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不期而至的失败与挫折,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的思想困惑、心理脆弱、行为失控,使有些生命过早的萎缩;有些生命主动地选择自我终结;有些生命轻视或伤害他人,造成血案的发生。

二、导致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三方原因导致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社会原因:新形势下的社会价值观偏重于学生的成绩、在校荣誉等,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往往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压力,进而造成自卑、孤僻、焦操等心理问题。家庭原因:一些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差,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因素质不高而忽略子女的教育,致使学生进入高校后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另外,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甚至方法错误,导致单亲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原因:较长时间以来,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二)内外原因构成网络隐患

生活的网络化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导致网络王国侵害高校学生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自身原因: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同学因为自控力差,缺少督促,而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以至于丧失了奋斗目标迷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方向而沉迷于网络。同时,学生网络安全知识薄弱,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差,泄露或遭受有害信息危害。高校原因:高校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质整体上不够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对学生的教育,而引导教育的内容不足、手段单一,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不力,更是导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造成网络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三大原因威胁生命安全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大体上代表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回避,凝结为忌讳死亡的观念,使得高校生命教育难以有效推进。而轻视生命的价值,忽视生命的意义,是这些大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伴随着的是功利性突显,结果是把大学生的整体仅仅视为行为功能的增加,忽视大学生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物’’,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心灵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此外,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暴风雪、沙尘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建立保障高校学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长效机制构建心理堡垒

首先,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开展人学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常识的讲座及课程。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从具体工作来看,可以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辅导员来承担此项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摹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悦纳自我,妥善地处

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双重平台部署网络阵地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负面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侵蚀,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之前,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很容易受到少数不良分子的利用。高校应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网络道德,不要登录低级趣味网站,不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同时,以当前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网络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高校从技术层面上完善网络监管部门后,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通过讲座、实践课、日常学习小组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

(三)“三位一体”保障生命安全

高校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整合高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整合课程资源,就是要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个科目,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生物学等作为生命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就是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使非专职生命教育课教师也承担起履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其次,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与大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联,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托,把社会需求和个人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另外,高校生命教育的推广还必须依托家庭、社会,实现多渠道推动生命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魏斌.谈高校校园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2(4)

[2]韩标,刘在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研究教育2013(7)

[3]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研究教育2011(4)

[4]崔常铭,刘伟.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5]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

[6]吴永祥,梁润,徐c蓉.论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

第3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  尼美舒利 ; 儿科 ;脓毒症 ; 高热

脓毒症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常伴有持续性的高热。尼美舒利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时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1]的特点,这正适合脓毒症高热时的退热治疗要求,但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笔者进行了该项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湖南省儿童医院ICU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月~8岁符合下列条件的患儿:(1)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2]并伴肛温≥39℃;(2)以解热镇痛药为主要降温治疗措施,未使用过冬非合剂及糖皮质激素;(3)无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禁忌证。本临床研究共观察108例病人152例次使用退热药物的情况,其中男64例,女44例,平均年龄15.9月;原发病为重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等。

1.2  研究方法  对于符合要求病例在持续冰枕、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基础上,小婴儿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泰诺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其他患儿随机选用尼美舒利颗粒(瑞芝清,海南中瑞康芝制药有限公司)、布洛芬混悬液 (吉浩,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赖氨匹林(阿沙吉尔,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退热。用药后30 min、1 h及4 h复测体温,体温下降≥0.5 ℃为好转,≥1 ℃为显效,≥2 ℃为临床控制。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出汗、呕吐、皮疹等异常情况,使用尼美舒利后复查肝、肾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四组退热药物降温效果比较  四组患儿用药后降温幅度、退热效率比较见表1和表2。四组患儿中对乙酰氨基酚组年龄最小(P<0.01),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用药后半小时、1 h尼美舒利组降温幅度、有效率最高(但P>0.05);用药后4 h尼美舒利组降温幅度最大、降温效率最高,除温度降幅与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1  各组年龄、用药时体温及不同时间体温降幅比较(略)

Tab.1   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s before administration and decreasing of body temperature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various age groups

与尼美舒利组比较:*P<0.01(t检验)

表2  用药后各组疗效比较(略)

Tab.2  Comparison of efficacies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various groups

与尼美舒利组比较:*P<0.05,**P<0.01(χ2检验)

2.2  四组退热药物的安全性观察  所有患儿均无多汗、皮疹、呕吐等现象发生,对于一些少量胃出血、轻度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200 IU/L)患儿仍然应用尼美舒利退热,并未发生胃出血、肝功能损害加重的情况。对于使用尼美舒利的患儿特别复查了肝、肾功能,亦无异常发现。 3  讨论

脓毒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激活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高热,因为感染重,高热多表现为持续性。而持续高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呼吸心跳加快、脑血流增加以及糖、脂肪、蛋白、水盐、维生素代谢异常而加重脏器负担;而脓毒症患者又多合并有MODS。因此,在脓毒症时可能因为持续高热而加重脏器功能损害,从而使病情更加恶化。另一方面脓毒症时因机体炎症反应、抗炎症反应失衡而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而持续高热也可使免疫细胞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更加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所以脓毒症时的持续高热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尼美舒利为新一代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2(CoX2)的活性而表现出强大的退热作用。尼美舒利颗粒口服后吸收快,1~2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其半衰期为3.3 h、生物利用度为95%,比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赖氨匹林等为高,因此与常用退热药比较具有见效快、效果明显、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适合脓毒症高热时的退热治疗要求。

本研究结果表明,尼美舒利在治疗脓毒症高热时具有疗效明显、维持时间长的特点,但在见效快方面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其在治疗儿童上感时具有见效快的报道不同。年龄愈小对松被散热、冰枕、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措施愈敏感[3]。小婴儿在不同时使用退热药物的时候,单用物理降温退热见效也快,但是体温容易反弹。本组临床研究资料中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而且同时都采用了综合性物理降温措施。而在大小孩上感高热治疗时一般较少采用综合性物理降温,也不可能做到与在重症监护病房一样到位。因此,在本临床研究中尼美舒利组没有表现出退热见效快的临床特点。

应用尼美舒利退热时比较严重的副作用是多汗导致虚脱及低体温,这个现象在本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生,可能是由于采取了有效的物理降温,避免了机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同时温水浴后及时擦干皮肤也避免了低体温的发生。文献报道使用尼美舒利可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药物疹等副作用[4-6],在本临床研究资料中没有发生,考虑可能是因为应用次数较少(≤3次/人),另一方面是样本数不够大。脓毒症的患儿随着感染的控制体温也随之下降,没有长期应用尼美舒利的必要,因此脓毒症高热时应用尼美舒利是比较安全的。

脓毒症时机体产生的一些炎症介质如白介素-6本身就是内生性致热原,尼美舒利有可能对降低这些炎症介质[7]有帮助作用,这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1组只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2组只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1组总有效率75%,对照2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95%,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缬沙坦氨氯地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fficacy and safety observation of Beibote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senile primary hypertension

Zhang L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acheng District,Xinjiang 834700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senile primary hypertension.Methods:120 cases with mild to moderate senile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12 to April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ne control group,the two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The on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treated with amlodipine.The two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sarta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tablets.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3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ne control group was 7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control group was 7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Compared with the on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wo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senile primary hypertens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good safety.It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tablets;Valsartan;Amlodipine;Senile primary hypertension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确的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5%以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指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90mmHg或者收缩压≥140mmHg[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肾功能衰竭,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本文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头痛、眼前突然发黑、失眠等临床症状。120例患者经体检、询问病史、胸片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确诊,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肝肾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对缬沙坦或氨氯地平等类似药物过敏、低钾血症患者。对照1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7.2岁,病程3~9年。对照2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2~10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6.5岁,病程4~9年。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5周均停止服用降压药物。对照1组只给予氨氯地平治疗,5mg/次,1次/日;对照2组只给予缬沙坦治疗,80mg/次,1次/日;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规格:5mg氨氯地平/80mg缬沙坦)治疗,1次/日。观察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值,或者舒张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下降≥4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

安全性分析: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检查血压、肝肾功能、心率、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

结果

血压变化情况: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相对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疗效观察:经药物治疗后,对照1组总有效率75%、对照2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95%。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不良反应情况:3组患者的血糖、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较治疗前无明显的差异。对照1组出现头晕3例,面色潮红1例;对照2组出现头痛2例,面色潮红2例,咳嗽1例;观察组头晕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体循环的动脉压增高,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3]。其病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如精神因素致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血液黏稠度增高所导致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绝对或相对不足,这些脏器为了满足血液供给而引发调节血液机制,导致血压调节性的增高[3]。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分为5类,即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缬沙坦氨氯地平片为全球首个ARC/CCB复方制剂。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抑制剂,可抑制释放醛固酮、收缩血管和重吸收醛固酮,舒张小动脉平滑肌,故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减压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保护心、肾功能[4]。氨氯地平为钙通道拮抗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血管内壁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达到减压的治疗效果,具有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对照1组总有效率75%,对照2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95%,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4):259-261.

2史朝红,朱金强,许国斌,等.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2,2(2):11-14.

第5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文化建设;管理策略

一、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

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该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相继成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中安全文化的定义[2],论文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被高校全体师生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按照文化的结构层次,高校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将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和安全价值等要素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意识中,最终转化为全体师生遵章守矩的自觉行动。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针对G大学安全管理的实际现状,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借鉴《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设施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本次发放学生卷305份,有效问卷305份;发放教师卷73份,有效问卷73份。重点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结合表1、表2对于重点调查数据的统计,以下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高校安全发展理念方面,G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安全理念方面有较好的认知,这和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有直接关系。但教师对于高校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愿景了解程度为一般,这和教师较少参与学校定期的安全培训有关。学校对于安全管理的宣传,主要有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幕、专题培训等方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较为熟悉,该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整改落实较为熟悉。教师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较多诉求,这源于教师的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师生对于学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都有较好评价,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师生安全行为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地归结为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教师也认为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安全行为,降低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有安全知识竞赛、专项应急演练等。在高校安全设备设施方面,G大学的师生都认为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合理、运行状态良好,这说明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信息安全建设,这与目前社会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较多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诉求。

三、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分析

依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通过对上述调查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的调研访谈结果可知,G大学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层级对于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思想认识,但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行为仍然是被动接受,因此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并逐步进入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特征:1.管理承诺各管理层从上到下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较好。学校各管理层对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系。2.合法合规全体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但自主性仍不足,对于校内的安全管理处于按章行事的水平。3.制度流程学校已建立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师生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3]师生对于安全的执行程度限于遵守已有的各项安全制度,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持续改进未有进一步的认识。4.目标绩效学校各级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不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证安全绩效的达成。学校日常重视安全宣传,制度化的监督巡查也有较好的执行。5.全员参与学校把安全视为一种组织价值,除了关注高校本身的安全绩效,同时对相关方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外来人员、承包商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对于校园安全的参与意识,通过提交改进方案,及时评比、奖励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动力。6.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承包商等。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安全技巧和应急能力,不断改进自我安全行为。

四、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为了提升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结合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安全系统理念学校领导做出表率,让各二级院系、职能处室、教研室和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领导层对安全承诺的自觉实践。学校领导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时,对安全发展应予以考虑,保证安全文化的资源投入。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安全培训,配合校领导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应更偏向人性化,以人为本,拒绝条条框框,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安全文化制度,切实保证高校师生的安全。2.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全体师生建立校内、校外相应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后,统一实施。高校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程序,通过组织相关领域的安全专家,识别涉及高校的各类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风险可控性,制订风险措施,编制高校安全风险注册表,并对安全风险变更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师生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3.师生安全行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确保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以及各级管理者与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全体师生主动上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环境,高校安全责任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树立安全模范和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4.安全设备设施制订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设备设施的责任人。对于校园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尤其应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对于国内外已发生的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横展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设施应重点关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安全技术要求,实现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五、结语

安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实施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安全与稳定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安全研究的意义重大。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则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的特点,对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以瑾,刘博智,孙梦捷,等.大数据透视两会热点把脉“后疫情时代”教育走向: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0-05-30(3).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第6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7%;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最少,仅一所高校,占6􀆰7%;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和校、院、实验中心三级管理的分别为2所和3所,占13.3%和2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的湖南高校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较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2.1顶层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晰

在体系结构的顶层,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级部门是保卫处的有5所,是实验室管理处的有6所,是教务处的有2所,有2个部门及以上的有2所.这些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如与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如何分清管控药品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职责.

2.2基层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在体系结构的基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实验室的是基层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上,教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应该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从事实验的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实验者较多,而实验室管理者有时意识不到安全的隐患,不能严格督促学生按章操作.制订了具体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学校仅2所,只占13.3%.

2.3中层管理职能弱化

学院是实验室安全的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主动性不够,对实验室基层的监督力不强.制定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仅有3所高校,占20%,主动开展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仅1所高校,仅占6.7%.

2.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3].涵盖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设安全教育综合课程、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进入具体实验室前的安全培训全系统安全教育的只有1所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也只有1所高校.

2.5基层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以法治校已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层面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齐备,但在学院,尤其是在具体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层面上的制度不齐,而校级制度覆盖面广,比较笼统,对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指导性不强.

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建设.多数学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开展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6G8].笔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9],因此,应从校园安全的角度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工作,成立校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其组成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技术专家、财务主管人员、工程师、医师等,领导和协调机构实验室安全工作,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危机和事故.保卫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一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应分类设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成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型大学可由教务管理部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三级管理应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办学和管理的中层组织,对学院人财物具有全面的支配权,只有学院重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是实验室(中心)和具体教师。

3.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进一步完善校、院级层面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外,特别要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对制度的宣传学习.

3.3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要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综合课程,到进入实验室前的安全准入制度学习,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

3.4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学校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同时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10],购置相关安全管理设备,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人财物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G153.

[2]陈家胜,贾丽霞,解成喜.借鉴他山之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8G10.

[3]刘浴辉,向东,陈少才.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G171.

[4]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G202.

[5]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0G91.

[6]李颖.改革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型实验教学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80G283.

[7]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浅谈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8G190.

[8]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G190.

[9]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G195.

第7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公务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40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高校的公务车辆管理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其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将会受阻[1]。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主旨是“倡导节约,反对浪费”,虽然目前高校公务车辆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只要追溯其根源,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纠正,那么就能够使公务车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减少维修保养成本的同时,提高公务车辆的使用率。

1 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基本问题

1.1 公务车辆管理制度问题

公务车辆管理与高校的运营发展势必是分不开的,公务车辆管理的制度存在某些问题,那么高校必须尽快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分析,公务车辆管理制度问题如下:值班、车辆的维修保养等制度脱离实际,与公务车的特点不相符,导致公务车辆管理未能实现动态化管理,公务车辆的使用率低;公务车辆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公务车辆在静态管理下自动化程度不是非常高,很多公务车辆使用信息运用人工记录的方式,从而拉低了工作效率,使公务车辆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不利于公务车辆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公务车辆监督机制问题

公务车辆在日常的使用当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十分不利于公务车辆管理工作的推进,高校务须尽快找出其监督机制问题,从而更好地控制公务车辆管理质量。经分析,公务车辆监督机制问题如下:车辆的油料费及养护费过高,影响了公务车辆的正常使用;公务车需求不均衡,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出现公务车辆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日常工作时间的公务车辆又会被闲置,利用率为零;各教职工与驾驶员无直接利益关系,教职工不情愿为公务车辆服务,最终导致公务车辆的总体服务水平偏低。

1.3 公务车辆驾驶员素质低

公务车辆驾驶员服务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亟待加强,责任心不够,法律意识不强,良莠不齐,经常出现违章驾驶的现象。因此,车辆安全事故与维修费用得不到控制。这一切的迹象表明,公务车辆驾驶员需要系统化培训,高校要提高驾驶员的聘用要求,尽量将公务车辆驾驶员这个队伍的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2 加强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公务车辆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公务车辆管理需要结合公务车辆管理特点以及高校的实际来制定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将各种管理问题责任到人,安排特定的人员去解决,就能够使高校公务车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1.1 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驾驶员与公务车辆的预防预控机制,需要和驾驶员签订双份《安全责任书》,利用法律手段遏制其不良驾驶行为,要求其具有职业道德,将行车安全与谨慎操作放到首位;而在公务车辆安全检查方面,必须在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公务车辆的检查周期、检查技术标准,要求驾驶员与车管人员在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公务车辆的完好率。

2.1.2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是公务车辆管理中最重要的规章制度。若车辆使用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则并非是公务车辆数量多就能够解决的。公务车辆必须拥有使用申请制度与审批制度,当各部门需要用车时,需要预先写好《派车申请单》,待部门负责人的审批通过之后,才能提车;公务车辆内需要安装GPS,通过掌握其位置、方向、速度、时间及行驶里程等相关信息,了解公务车辆动态,从而提升公务车辆管理水平;公务车辆需要得到集中管理,通过集中调度和管理提升公务车辆使用率。

2.1.3 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

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主要是公务车辆日常维护、维修及保养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务车辆保养标准,提高公务车辆管理质量。例如:在公务车辆保养制度中,规定驾驶员必须在公务车辆保养过程中填写《车辆保养审批单》,由队长审批后,才能在制定的维修单位进行车辆保养。此外,由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需要财务部门结算,因此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必须起到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的作用,绝不可让驾驶员独自参与整个保修业务。

2.2 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应用,而公务车辆管理同样可以运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公务车辆管理质量。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将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透明化,而且能够防止申请公务车辆者与教职工实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当构建出完整的网络车辆管理系统后,车辆路桥费与燃油费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有效防止了虚报费用的情况发生。另外,教职工能够迅速掌握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上下班时间的确定,极大地提高了公务车辆使用率。

2.3 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

有新闻报道,所有的交通事故中70%是由于驾驶员的失误而造成的,高校驾驶员队伍务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高校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公务车辆管理制度来提高,其驾驶技能必须通过统一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只有将驾驶员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才能保证公务车辆的行车安全。高校必须重视驾驶员业务培训工作,使其拥有娴熟的驾驶技能,为教职工通过良好的乘车环境。此外,可通过技能竞赛、技术考级等活动,帮助驾驶员了解新技术、新信息及新知识,使其能够做好节能、维修及保养等工作。

3 结 语

全国各高校在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较激烈,公务车辆管理对高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希望通过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使高校公务车管理合理化及规范化,从而提升师资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将公务车辆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升公务车辆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志.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及改革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2]王传清.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3]廖吉江.对高校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

[4]何岗.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6).

[5]徐晓明.高校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4).

[6]陈平.浅析高职院校加强公务车辆管理的对策[J].汽车实用技术,2015(1).

第8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全文化;作用;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安全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灵魂,在安全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往往更加注重投入情况,而忽视安全文化建设。笔者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作用意义及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进而探讨了安全文化建设实现路径与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提升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水平。

一、高校后勤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人们的安全价值观、态度、素养等精神要素,也包括人们的安全行为、蕴含安全文化的设施器材等物态要素。高校后勤安全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凝聚形成的安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蕴涵贯穿于高校后勤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之中。无论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安全制度建设都涵盖在内。高校后勤安全文化由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构成。安全理念文化是在高校后勤人工作生活中被大家认可、接受并坚持而逐渐形成的,是高校后勤安全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形成基础。安全制度文化体现出高校后勤的安全基本准则及观念,约束规范后勤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物质文化是高校后勤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高校后勤安全文化的功能作用和建设意义

(一)功能作用

1. 凝聚导向

在长期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将会形成后勤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使广大后勤员工拥有共同的安全愿景,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弘扬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产生强大的凝聚导向力。

2. 教育引领

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系统的技能培训,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后勤职工增强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通过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后勤职工人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提高后勤员工进行规范服务操作和参与安全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促进后勤员工安全素养的整体提升。

3. 规范约束

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制度文化建设,对高校后勤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明确其安全责任、岗位要求、对服务操作制定标准规范,从而达到安全的目标。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促进广大后勤员工养成自觉遵守安全制度的行为习惯。

(二)建设意义

1. 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安全管理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发展为文化管理是历史的必然。人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建设正是人本管理的体现。安全文化建设也是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2. 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后勤安全水平的内在动力

高校后勤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统一后勤员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认识,提高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引发对安全工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使之更主动地去将一些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引入到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中,成为推动安全管理工作进步的重要的内源动力。

3. 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形势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进入到飞速发展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服务单位多元化,从业人员构成更加复杂。高校后勤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后勤安全管理的软实力。

三、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随着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高校也逐步在认识到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挥本身优势,进行自身安全文化建设。对高校后勤而言,安全文化建设多处于低层次的初级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高校后勤日常事务繁杂、工作任务重,人们往往关注于如何完成上级交办的具体事务,时常忽略了安全问题。后勤管理者更加在意对安全的经费投入,以及物防、技防的情况,对如何发挥文化力量,提高高校后勤安全软实力认识不到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

(二)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内涵缺乏、特色不鲜明

在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中,借鉴引用其它行业的多,与自身实际联系的少。没有根据学校后勤多年管理实践提炼出具有本校后勤安全管理特征的文化内涵。大家普遍认同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与安全愿景尚未形成。作为核心灵魂的学校后勤安全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补充和完善。

(三)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复杂艰巨

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社会化程度提高,加大后勤安全管理难度。安全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后勤社会化引入了社会力量。这些社会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将其融入到学校后勤安全文化之中形成一致的安全愿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后勤职工人员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思想、价值观呈多元化,这些对统一高校后勤安全理念,提高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自觉性都提出了挑战。

(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随意性强

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多为完成上级要求,临时开展一些活动,随意性强,没有系统性规划,未形成长效机制体系。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手段单一,责任没有明确落实,没有长远建设目标,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缺乏评价考核激励机制。

四、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一)加强理念倡导,强化领导责任

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工作理念和态度认知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后勤领导者,首先应切实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意义,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肩负起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在具体工作中,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先行者,教育引领后勤员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

(二)增强职工教育学习,提升安全素养

广大后勤职工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安全文化的实施对象和受益者。针对高校后勤特点,应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对后勤职工的教育学习,提高认知能力,将安全文化与后勤文化有机融合,让大家认识到抓安全与干好后勤服务是相互促进的,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增加广大职工遵守安全制度的自觉性和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三)打造一支安全文化建设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在高校后勤内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体系,为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人员组织保障。通过组织建设,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清晰、协调统一,联动高效。高校后勤要做到有机构、有人员去系统地对学校后勤安全文化建设作出规划、进行统筹安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负责进行督导检查。

(四)完善制度,建立常态化建设机制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一个长期系统建设的工程,需要学校后勤管理者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因此,通过制定安全制度来体现学校后勤安全文化的理念内涵,让安全文化的功效在后勤日常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贴近后勤实际,拓展、创新,灵活开展工作

在后勤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拓宽工作视野,与时俱进,贴近高校后勤现实开展工作。例如,在宣教工作中,在利用讲座、悬挂标语等传统方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新兴媒体的作用,如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后勤工作点多面广,比较分散、行业涉及多。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开展活动时,充分考虑不同单位的特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

(六)加大投入,夯实后勤安全文化物质基础

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体现与载体。可视化的安全文化物态措施更加适应于后勤职工。做好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高校后勤应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无论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还是开展宣教活动。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七)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持续改进提高

安全文化工作成效如何?安全文化是否为提高本学校后勤安全水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分析考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工作评价分析考量,进而建立形成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此为依据,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查找不足,持续改进,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晓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河南农业,2013(08).

[3]王建凤.关于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4]王春艳,王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解析与探索[J].中国利技信息,2010(01).

[5]王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华立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0(02).

[6]吴媛媛,叶红学,杨念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第9篇: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

作者简介:汪俊武(1973-),男,安徽歙县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众化,各高校毕业班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高校校园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转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高校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班级的日常管理松散,高校毕业班学生个性化问题突出,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得毕业班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涉及高校毕业班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

当代高校毕业班学生面对的安全问题日趋繁多和复杂化,对此除了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外,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班学生这个群体给予高度关注。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更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社会化进程加速,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识空间,为学生毕业后从校园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前做了预习和准备;但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冲击,使其安全方面存在更多新的隐患。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骗局和陷阱,给毕业班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其中误入非法“传销”陷阱是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国内某些地区非法传销活动猖獗,不法分子利用高校毕业班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通过熟人联络等方式诱骗大学生从事非法传销活动。还有一些假冒公司,打着招聘的旗号向应聘者收取“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或者以“剥削性”试用期的方式招收免费劳动力。这些非法组织骗钱害人,而毕业班学生缺乏此类相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这使其生命安全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

2.交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交通安全的环境,包括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的环境。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加深,高校就处于社会之中,校园的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增加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在学分制背景下,毕业班学生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基本上都已经没有课了,许多毕业班学生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或者实习等原因要经常离校外出,而其对交通法规的漠视、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或者思想麻痹大意,这都有可能发生交通意外,由交通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屡有发生。

3.宿舍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的学生由于自身流动性比较大,同一宿舍的人在宿舍停留的时间不统一,个性化问题比较多,给班级和宿舍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毕业班学生在宿舍内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率高,而学生自身的防火防盗意识薄弱,这不仅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班学生以在外实习、求职等名义,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这也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4.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给遍寻就业机会的毕业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班学生还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就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安、恐惧、自卑、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在这些心态下,有的毕业班学生在找到工作签约时患得患失,在签不签约的选择中犹豫不定;有的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几经波折,却屡试屡败,开始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1]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自身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高校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二、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班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的群体,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很多共性。因此,究其原因方面二者也具有共性,甚至前者是后者的沿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混乱不明确,出现事故时相互推脱责任、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第二,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学生的安全问题,目前高校主要还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加大惩处力度等手段,而对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的重视不够。[2]第三,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善后。高校安全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对其的预防容易被疏忽,多数情况下只有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高度重视,然后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第四,高校的安全教育不成系统,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实用性不高。

2.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毕业班学生的流动性大,日常的管理制度对其又存在某些不适用性,而针对毕业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管理制度尚未制定,在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和难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宿舍楼管、高校保卫人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制度制定和执行者之间缺少充分的联系与合作,使得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目前各高校宿舍管理基本是物业化,物业管理人员的组成复杂,大多是面向社会招聘而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欠缺,严重缺乏专业性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

3.社会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我们变得越来越倾向速食主义,对某一事物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好坏、去分辨是非。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求职心切的同时,又抱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比如渴望一步登天,能够有迅速致富的快捷道路,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钻的漏洞,制造一些就业陷阱,打着高薪招聘的旗号,招摇撞骗,骗取钱财。

4.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面临的压力过大,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安全防范的关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伤害或者事故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3]认为那与自己无关,其安全防范意识非常淡薄,这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给不法侵害者有可乘之机。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的意识,而在其复杂的成长环境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当其遭遇某些挫折时,如学业困难、就业失败、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缺乏必要的社会应对经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三、加强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高校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新生入学时期,还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高校的安全教育方式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性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资源和各种相关的活动,以案说法,[4]多渠道地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演习,通过丰富而贴近生活的亲身实践体验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其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培养其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2.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高校特殊时期和特殊群体要有全面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毕业班学生确保实现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宿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毕业班学生在外私自租房的现象,对于外出学生实行一周安全报告制度等。同时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辅导员队伍和公寓管理员队伍,[5]完善对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的考核、选拨以及激励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密切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联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3.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文明离校教育

毕业班辅导员要有预见性,详细摸排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学生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方案,提前加强毕业班学生文明离校的教育和宣传。另外,开展一些与毕业生相关的班级活动,如欢送毕业生晚会、毕业典礼、毕业生聚餐、师生联谊、文体活动等,丰富毕业班学生的生活,转移和分散其注意力,引导其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4.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受挫和抗压能力

随着毕业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毕业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其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心理波动,造成心理问题。[6]因此,高校应更加关注毕业班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科学地减轻压力,提高其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教育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乐观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5.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针对毕业班学生,高校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和应聘技巧培训活动,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拒绝非法传销,揭秘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欺骗事件,帮助毕业班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其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提高识别非法传销组织和就业陷阱的能力。

6.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和互动

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性,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7]协助指导学生成立相应组织,如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普法协会等学生会和社团,定期开展宿舍安全大检查、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竞赛等活动。通过参与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在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使其自觉投入到安全管理活动中去,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需要高校学工、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共同管理,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防能力。大学毕业班学生在高校的最后一年,无论是求职应聘还是实习上岗,他们实际上很多时候已脱离了高校的管理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才能有效维护好高校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毕业班学生们安全、顺利的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晓轩.加强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3-76.

[2]张腾明,周燕琴.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0,(14):44-45.

[3]张君,钱娅艳.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270-271.

[4][7]李凤英.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生活科学版),2006,(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