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课程在线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工作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打破传统和常规,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希望在教师。教研员是站在教研教改前沿阵地的排头兵、领头雁、师之师,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能,高瞻远瞩的眼光,乐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了胜任教研员工作,自觉钻研教材,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其他人学习、借培训的机会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等),从而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不断强化内功,增厚底蕴。
二、立足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提高实效
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两周,对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机房、教师、开课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再结合市、区教研室的总体布署,制定学科教研计划,使教研活动有的放矢。
我区截止到2004.7为止,高中教师98%为年轻教师,初中90%的兼职教师,小学专业教师更少,教师队伍流动性强,信息技术课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没有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意识,不重视本学科教学。
针对我区的以上具体情况,每学期组织4~9次教研会;2节研究课。最突出的活动有以下几项:
1.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实施新课程,需要新理念,需要新思路,需要新教法。面对新事物,难免有困惑;然而,信息技术课的最新理念是什么?怎样用新理念上好老教材?初中和小学没有新课标怎么办?信息素养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老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教研活动研讨的重点。为了真正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吸收率,改变以往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是以我分析教材、点评研究课为主的“一言堂”。采用教师最喜欢的观摩课方式,组织教师观摩、讨论有创新思路和实用价值的课,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观摩课以后,教师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联系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
2.每学期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达50节,每次听课做到有记载、有分析、有反馈,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时发现认真钻研教材,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充实中心组力量,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跟踪听课指导。并利用下校的机会,广泛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大名牌和薄弱、边远校的指导力度,比如以市级研究课为契机,连续在咸一中听课指导一周,以初中在线考试为契机为双桥中学调试机房,免费提供杀毒软件,对刚由数学学科转行的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进行杀毒培训。
3.以科研带教研,搞好区级研究课。本学年继续围绕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研究》两个课题和几位老师的不同特点指导了四节区级研究课,走教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由***老师执教的《制作电子报》网络课,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己设计的一节综合复习课,用ASP编写了智能化的互动网站,将网络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具体设计如下:
(1)请同学汇报课前调查报告:报纸应具备哪些要素,展示设计的报纸图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为后期的制作埋下伏笔。
(2)请学生欣赏网站中的电子作品,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师生共同赏析,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欣赏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更帮助学生理清制作的思路,吸取他人的优秀做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体现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这一特点。
(3)布置开放性的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有个性的电子报。
(4)各小组根据组长的分工,合作制作电子报,每人都将自已的特长融入到小组作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聊天室或BBS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多维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自主搜索信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便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网站成为每位学生的老师,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5)学生制作完作品后,将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当学生看到自己组的作品出现在网络中,当他们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被所有的同学看到,那种心情只能用不言而喻形容了,网络的优势再一次体现。
(6)作品评价:通过“点将台”随机抽取一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其他组的同学或教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找出优、缺点,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致认为这节区级研究课,教师能源于教材不拘泥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爱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网站中放置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自学的内容、相关网站连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渗透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策略。注重了信息技术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整合,如:颜色的搭配,版面的规划。采用开放性的任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此课已作为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市级课题《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研究》的课例并上报市教研室参加录象课的评比,进入网上公示阶段。
**老师执教的《探索主页的制作技巧》市级研究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掌握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制作优秀主页的设计技巧。用Dreamveaver进行拆分、组合,探索制作网页技巧的环节体现了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师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问题入手,自主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网站中放置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自学的内容、相关网站连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网站设计的好,在以前网络课的基础上,引进了语音聊天室的功能,使同学之间的交流更直接。
***执教的《计算机组成》一课的教学设计将计算机组成的各个部件通过动态网页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将鼠标移到每个部件上,就会在鼠标的旁边出现此部件的作用,这种直观性教学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不同层次的自测题和检测题,机器会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判断并给出鼓励性的语言和提示语,就好象每位同学有一位老师一样。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最后,学生根据此课的学习,分组准备购机计划,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使本来枯燥的一节课,变成了学生爱学、乐学的一节课。
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在信息教学中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
PowerPoint演示文稿文件与Word文档的操作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老师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PowerPoint》这一章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确定课题:***老师是该班的班主任,讲这一章时又恰逢12月份,周会课老师请同学们商量元旦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同学们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最后产生了《元旦我们去旅游》这个课题
(2)学生自由组合分成5个“旅行社”,自由选题,确定旅游地点(哈尔滨、西安、北京、海南、泰国),每个“旅行社”根据本组情况分配任务。
(3)搜集素材:网上搜索图片、资料查询,向旅行社的导游咨询。
(4)素材处理:根据所要说明的内容,整理资料,做简单的处理。
(5)演示文稿的制作:图片的插入、配备相关的文字说明、根据内容设置连接,完成各个分任务。
(6)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将每个成员的分任务连接,完成演示文稿。
(7)课堂再现:
a、分组展示制作的成果,并由“导游”负责讲解,包括旅游景点的特色介绍、景区的住宿条件及收费、旅游注意事项以及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运用的处理图片和文字的特殊技巧。
b、听了“导游”的介绍,“游客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问题,由“导游”讲解,模拟真正的旅游情景。
c、“游客”打分,指出每一组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评出最佳“旅行社”。
d、教师总结,根据“旅行社”提供的材料,分析制作过程中运用比较“精”“巧”之处(同时也点出了本章的重点、难点)
这节区级研究课,将研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过程,体现了布鲁纳发现法的其精髓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来建构知识、提高探索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工作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以任务驱动,开展中心组活动,培养锻炼骨干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熟话说:人无压力就无动力。因此,为了培养锻炼骨干教师,使中心组起到一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给他们压重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带动我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1.借学生作品评选的机会,从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学校选送的作品入手,对辅导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出改进建议,增强教师的指导水平,取得了一些效果。
2.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法,带中心组成员八次去大港学习动态网站的建设,观看全国优秀课的光盘,使中心组成员在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成为教科研的主力军。为此次双优课的评选做好准备。
3.利用高中会考、初中在线考试的机会,以中心组成员为支撑点,充分发挥中心组成员的力量,对高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二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增强了教师处理故障,机房维护的能力。在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初、高中的在线考试顺利进行。
4.发挥信息网络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科网页的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分到中心组成员,既锻炼了教师的信息能力,又增强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并一起商讨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网络联系、中心辐射”的优势,开展“网上教研”。对原有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网页进行了更新,把收集和筛选的教学动态、信息、资源及时给学校和教师。增加了贴近课堂教学的有特色的主题知识网站、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栏目,通过此网站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趁市教研室学科网站的评选机会鼓励教师建立主题知识网站。
四、因需培训,面向全体教师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004年1月27日(正月初八)至2004年2月7日(正月十七)受局党委委托,培训科、教研室、职称中心联合对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根据我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采取先分再合的培训方式,聘请市教研室的高淑印主任、网管中心郝杰主任、张磊老师,二十一中的隋金栋等四位老师,传经送宝,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使我区的教师能较快的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我区网络课教学的进程,盘活我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经过此次培训,初级班的老师能够制作比较美观、合理的网页,能用新的理念说课、进行网络课设计,能够管理、维护学校的局域网机房。中级班的老师能用新的理念说课、用动态网页的技术进行网络课设计。这样,使人人都有东西可学,并且有能力学会学好。上学期开学初针对寒假的培训情况,对我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调研,一部分教师能够学以至用,已经开始使用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上课,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对这样的教师多鼓励,使他们更有干劲。对另外一部分教师,力求通过调研与学校和教师多沟通,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在这门课程中尤其重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五、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部分内容,它与中国古代的《百子图》和现代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经典教育口号一起,成为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每一所学校内的标准配置。“你看,”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指着墙上的《百子图》对记者说,“这么多孩子,每个孩子的表情、神态、动作都不相同。这幅画想让教师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为人师者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而《儿童权利公约》旨在提醒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保护儿童权利的基础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对孩子寄予的殷切希望。”简单几句话,道出了西岗区教育局办学的深刻用意。
这是记者第二次走进西岗。3年前,西岗区委、区政府以改革者特有的魄力,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西岗教育焕发出无限的激情与活力。如今,西岗全面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标准化、现代化,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西岗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可西岗并不满足,他们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他们深知,教育改革的关键,莫过于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创新。针对区域管理上的症结,如生源、师资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又把目光投向远方,开始思索新的改革方案。 “松散型”九年一贯制
作为教育局长,李生滨有个习惯,会随时随地从耳闻目睹的事情中,汲取对教育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他曾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看到园内的“欧洲片区”、“亚洲片区”,李生滨怦然心动,灵感随之而来。
自2008年开始,西岗区建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初衷是加大对中青年校长的培养力度,发挥名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几年时间,在名校长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以中学名校为轴心,邻近的中学和学区小学共同参加、各校校长沟通参与的协作局面。由此,“教育协作片”应运而生。两种管理模式都侧重于校长层面的交流,定期研讨,加强了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的沟通与协作。
受到世博园分片区的启发,李生滨提出了“片区”加“校群”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长时间的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实际上是西岗区教育局开始放权的有益尝试。李生滨清楚地意识到,多年以来,教育管理形成了一个惯性:行政整体推进。这么做有其优势,可以增加推进力度,有利于教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但劣势也显而易见,统一的策略、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适度放权,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办学体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片区管理是向学校自主办学的过渡。”李生滨对记者说。
“松散型”九年一贯制是李生滨对片区管理的另一种称呼。纵向上,中学和邻近的小学共同组成片区,贯穿学生9年的发展,但不在一所学校,形式上是松散的;横向是同类型学校组成的校群,纵横交错,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说小学生练了6年跳绳,升入初中不能跳了,只因为初中没有跳绳特色课程,教育不该有这么明显的界限。”对于片区管理。李生滨有他独到的见解。
片区管理是西岗区教育局深化区域教育管理改革的创新之举,与“教育协作片”不同,片区管理的设想侧重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方面的衔接,能更好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局提出片区管理模式之初,请全区校长论证可行性。这些校长本来就在“教育协作片”的尝试中体会到了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的好处,片区管理方式更拓展了不同类型学校的交流空间,因而获得一致认同。西岗区有学校32所,其中小学21所,初中9所,高中2所,经过集体讨论,划分为9个片区,推选出9位“片长”。“片长”的权力可不小,全面负责所辖片区的教育发展规划、学校文化构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西岗六中、九三小学、大同小学3所学校组成了六中片区,六中校长杨爽是这个片区的“片长”,她和九三小学的那丽娟校长、大同小学的王红校长在“教育协作片”会上经常碰面,探讨教育管理的良策。在片区管理实践中,她们首先进行的是教师层面的交流研讨。
虽然学校离得很近,但3所学校的教师却相互陌生,有的小学教师甚至是首次走进六中校园。3所学校的教师第一次聚集一堂,进行课堂展示、交流研讨活动。很明显,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原本相互不了解的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诚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但在第一次集体研讨后,那丽娟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发现了问题:九三小学的一位英语老师在讲课中采用了中学使用的话题式教学方式。
“你为什么改变了教学方式?”那丽娟很纳闷,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英语一般采用情境式教学,以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回答:“上次集体研讨时,六中的老师说小学英语课堂容量小、练习量不够,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采用了话题式,可以扩展知识。…‘你觉得用中学的教学方式教小学生,孩子能适应吗?”那丽娟继续问。“我们小学不就是为了给中学培养‘学苗’吗,让他们早一点接触有好处。”
说到这里,那丽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推进片区管理过程中,如果不澄清观念上的错误,不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教育将会走人岔路。她立即找到其他两位校长商议解决办法。随后,一场题为“小学是不是为中学服务”的集体研讨拉开帷幕,李生滨局长受邀出席。
研讨会一开始,那丽娟校长就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小学不是为中学服务的,否则就是小学中学化,是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小学主要是给中学输送人才,自然是为中学服务的。是啊,如果小学不为中学服务,那我们搞片区管理、中小衔接有什么用处?”一位中学老师的质疑,引来附和之声。
“中小学属于不同的学段,差异是必然的。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求和,但要和而不同,既要尊重双方差异,又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杨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小学除了差异,还有一些共性,比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特长的发展等,需要在中学继续延续。所以,我认为小学和中学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王红也参与到讨论之中。
听到这些切中要害的讨论,李生滨非常欣慰。在区域管理改革的探索中,这种争论越多,说明校长和教师的思考越深入。片区管理的设想立足于孩子终身发展,希望通过中小学的对话,加
强对学区内中小学生源衔接和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对接,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在实践中,六中片区的3位校长不断争论、不断协商,逐步形成独特的片区管理文化。他们借助大连本土教育专家冷冉先生的教育理论制定九年连贯的学生培养标准,建立学生9年成长记录档案,实现管理、科研、特色的一体化,解决了学生成长的连续性问题,从根本上确保了孩子不因升学而中断个性特长的学习。
中小衔接,推动教育过程不断优化
近年来,西岗区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每名教师都成长,每所学校都发展”的教育愿景,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片区管理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通过管理内涵的不断提升,逐步形成片区管理文化,达成“稳定质量、提升质量、稳定特色、提升特色”的目标,实现片区中小学共同发展、自主发展。
七十一中片区下辖兆麟小学和建设小学。这个片区所在区域是大连进城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方,生源80%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少新转来的学生。连26个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而有的学生不仅教材知识掌握得扎实,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有“吃不饱”的感觉。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于七十一中片区的老师来说,英语教学是最令他们头疼的事。开展片区管理前的几年中,七十一中九月开学后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英语“扫盲”。3所学校尽管地理位置很近,但由于沟通少,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远。起初还有过不小的“误会”。
一次,3所学校的英语老师坐在一起教研。中学教师抱怨,孩子进入中学后连16个字母都不认识,成绩参差不齐;小学教师也抱怨,你们了解学生的状况吗?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样的吗?有的学生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有的是三年级开始学,还有不少是六年级才开始学,这样的基础要我们怎么教……小学教师很委屈,觉得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不少学生之前没学过英语,“差是正常的”。双方不欢而散。
又一次,中小学教师通过专题形式研讨“中小”怎么衔接,结果爆发了激烈“战斗”。评课时,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逼问授课的小学教师:“你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达成了多少?”这句话如同火上浇油,小学教师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撺了起来:“你来看看,课标目标是什么,我怎么没达到?”
面对火药味十足的场面,七十一中校长杨学慧、兆麟小学校长李美兰、建设小学校长张丽宏坐不住了。3位校长赶紧一起商议对策。她们想到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中小学教师各自设计,或许更容易找到症结所在。小学的一位英语教师先登台。课一结束,中学教师很不客气地抛来一块块“砖头”。“这么一点儿东西就讲了一节课,容量太小了!…‘课堂的推进速度、练习量、知识点的灌输和深度的扩展都不够。”“整堂课没有点……”其实,坐在下面的3位校长心里很清楚,这堂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英语的欲望,“眼睛没有瞪起来,眼睛不亮”。小学教师很委屈地说:“可我为这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连续3天都没有睡一个踏实觉。”
接下来,七十一中叶敏华老师登场上了一堂课,她的表现与小学教师的课形成一个鲜明反差,学生全动起来了,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和老师互动的欲望。尤其在全员参与环节,叶老师让每个孩子都站起来,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和感悟,要求每个人说得与众不同。看似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做法,却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谈出了自己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听课的校长和教师注意到,在一个孩子表达的同时,其他人都能认真倾听,课堂效率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头脑风暴式”时论中,中小学教师都发了言。一位小学教师说:“孩子才到中学两个月,他的口语、对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怎么就达到这么高的程度?今天看了叶老师的课我全明白了。”另一位小学教师说:“以前我更多关注自己怎么教,对学生的学关注少。”这以后,中小学老师互相听课,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自觉行为。
“以前中小学都各自封闭,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打开壁垒后,大家能换位思考。”杨学慧很感慨。定期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变过去的“相互抱怨”为“相互理解”,成为了解决中小学有效衔接的突破口。这项活动,受触动最大的还是小学英语教师。以前,他们总抱怨学苗差,找客观理由,根本没心气儿想对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能提高几分啊!就这样吧”。现在,即便在课下,老师们也会把孩子叫到跟前,讲一些英语小故事,给一点背诵单词的任务。老师们都在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学业水平。
3所学校的教师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不为工作找借口,不比起点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建设小学的李老师在博客中写道:“每天早晨学生进校的时候,我都要去校门口迎接学生。一天,一个女生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迟到了’。这个孩子经常迟到,往常我总会批评她两句。但这天我换了一种方式,微笑着说:‘没关系,明天早点儿来。’然后,我牵着她的手,领着她走进教室。我发现,一整天,这个孩子都是蹦蹦跳跳的,非常愉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经意中对孩子产生影响。我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这样的变化,令建设小学校长张丽宏内心颇感欣慰。教师们的心态积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自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西岗建立了片区内中小学每月沟通、学期总结、学年评估等工作机制,通过强化中小学学科交流研讨,积极开展小学、初中课程衔接和整合研究;通过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评课、共同教研,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衔接,逐步达成教学共识。在纵向上,强化小学高段和低段、小学和中学的相互渗透;在横向上,强化学科整合,使得片区内学生在道德培养、习惯养成和知识技能上构成9年教育的连续性,推动教育过程不断优化。
以“全程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为了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西岗区中小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扭转了传统课间活动“音乐一响,全体做操”的单调形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活泼局面。如兆麟小学的跳绳、九三小学的篮球操、大连实验小学的足球、五四路小学的竹竿舞、西岗中学的八段锦……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特色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孩子们健康活泼成长。但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坚持了6年的兴趣和特长,在升入中学后,却有可能面临“断层”。比如兆
麟小学的孩子跳绳花样翻新,但如果升入西岗中学,却只能忍痛将跳绳特长抛开,从头学习八段锦。如何稳定特色,发展特色?这是西岗中小学在实行片区管理之前普遍面临的难题。尽管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但他们也只能止步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
实现片区管理后,中小学之间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状态,在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能够坐在一起共同商议片区内学生九年一贯的培养方案。三十四中片区以三十四中为“龙头”,成员还包括五四路小学、水仙小学和红岩小学。实行片区管理以来,红岩小学校长宫英海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三十四中,亲身感受其特色文化。“每次应邀参加三十四中的文化节,都让我深受震撼,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红岩小学的学生特长培养如何与三十四中对接?”让宫英海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排球特色,全校1500名学生,人手一球,排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茶,生动活泼的场面让宫英海内心羡慕不已。他向三十四中校长于艳波要回一些光盘,组织全校师生观摩。没想到,在观摩录像后,有的老师便带着孩子们来到三十四中,现场感受浓厚热烈的排球氛围,纷纷跃跃欲试。就这样,红岩小学师生发展排球特色的积极性电调动起来了。很快,红岩小学排球队组建起来,排球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起来。全校300多名学生,也是人手一球。
三十四中的体育教师刘栋,是红岩小学排球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手”。这位身高一米八的女教师,原先在辽宁省队打球,不仅排球技术过硬。而且敬业精神特强。每周三下午,刘栋都会来到红岩小学,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和辅导。看着孩子们兴趣高涨,她还常常牺牲双休日时间,为孩子们作义务培训。
见到记者,这位身材高大的体育老师还略显腼腆。“我觉得帮他们就是帮我自己。”刘栋微笑着说道:“此前,初中的排球课没法儿上,孩子们对排球没有感觉,动作大多比较僵硬,根本不会颠球。经过我在小学阶段的培训,他们现在刚升入初中,一口气儿就能颠40多个,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刘栋认为,不仅要教给孩子们排球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一种排球思想,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她常对孩子们说:“你要把排球当作你最好的伙伴,要感谢排球带给你的快乐!只有喜欢排球、热爱排球,才能打好排球!”
排球是一个群体性项目,有了比较大的普及面,才会有整体水平的提升。平时没有课的时候,刘栋经常跟五四路小学、红岩小学以及水仙小学的体育老师沟通,怎么才能把小学和初中的排球课衔接起来。开展片区协作一年多来,3所小学的体育老师都受益匪浅,但红岩小学的体育教师王虎依然觉得“学得不够”,他说:“刘栋老师现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她不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就是在闭门造车。”此前,没有刘栋的指导,王虎也在很辛苦地教孩子们,但由于排球专业知识欠缺,基本功不扎实,经刘栋指导,才发觉很多动作是错误的。比如颠球这个基本技能,刘栋要求动作必须规范,手腕要压弯,不能前后脚站位,要两腿屈膝再颠球……这些细微的动作要求,都是王虎此前所不知的专业要领。在跟随刘栋训练的过程中,王虎学到:对于初学者,最简单、最有效的训练就是“对墙颠球”,可以快速提高孩子们的反应力和身体协调性。“她的很多本领我们还没学到呢。”王虎动容地说。
令王虎感动的不仅是刘栋专业方面的规范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感染。“她把自己10年的训练笔记拿给我们看,而且无论是晨练还是晚练,刘老师都是随叫随到。感觉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1年11月西岗区中小学排球赛中,红岩小学获得小学组第三名,这是红岩小学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而王虎内心最为感激的刘栋老师,为了这次比赛,即便是十一长假,她也没好好陪家人和孩子,把7天长假全奉献给了排球队的孩子们。获奖后,刘栋被群情振奋的孩子们簇拥着,“那种幸福的滋味,感觉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刘栋流露着浅浅的笑容说:“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到排球的技能,不仅给了他们一个终身的爱好,也带给了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带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
西岗9个片区,个个都能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一体化培养。他们立足片区实际,挖掘片区特色资源,发挥特色教师作用,整合片区特色发展项目,既进一步发展了学校各自传统的优势特色,又形成了片区内一致的重点特色项目,确保中小学特色的有效衔接,使中学能充分享受到小学的教育成果,有效保障了片区内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的实现。给爱心加上“技术支持”
几年前,一位校长曾找到李生滨述说自己的困惑:一位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作业,便在放学后,把学生留在办公室督促其完成作业。校长认为这种做法欠妥,教师则坚持自己是“为了学生好”。“如果批评教师做得不对,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您说我该怎么办?”校长一脸的无奈。李生滨并未马上给校长出主意,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偶然现象吗?”校长立刻有些语塞。仔细想想,还真不是偶然的。这种情况在当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不惜牺牲自己和学生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做一些自以为“为了学生好”却招学生“恨”的事情。
教师想帮助孩子,这种情怀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结果会适得其反。李生滨看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薄弱点――教育心理学。他没有立即作出决定,而是通过问卷调查,征求教师的意见。
近几年,西岗区的教育管理由经验式向科学式转变,力求让科学规律、调研数据说话。“我们每出台一项制度,事先一定经过周密的调研。西岗教育网上有一项‘在线调查’栏目,全区每位教师都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只要点击鼠标、填写选项,系统自动统计数据,简洁明了。”西岗区教育局人事处石丽杰科长告诉记者。
关于心理咨询师培训的调查结果出奇地一致,绝大多数班主任教师都想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五中的石宝辉就是其中非常积极的一位。
因为石宝辉曾经遇到过一个大难题。教前一届学生时,班里有个男生小黄,用石宝辉的话说“心理肯定有问题”。小黄性格内向,跟同学交往不多,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打起架来却特别狠。有一次他又因跟一个男生打架,来到石宝辉的办公室。“他一到周五放学就哭,我笑话了他几句,他就动手了。”挨打的男生委屈地说。“小黄,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石宝辉问道。小黄倔强地把头拧向一边,不说话。任凭石宝辉怎么询问,小黄就是一声不吭。
这件事后,石宝辉对小黄的关注多了起来。他发现,小黄对同学和老师都是一副毫无表情的
“扑克脸”,只有女生小慧除外。每次跟小慧说话,小黄的脸上都会露出难得的笑容。石宝辉听其他同学说,小黄是小慧的“弟弟”,小慧成绩好,每周一到周四都带小黄回家给他辅导功课。周五到周末不能去的时候,一到放学时间,小黄就开始哭。
“这不是典型的早恋吗!”石宝辉心里着急了,他马上跟双方父母沟通了这件事情。男孩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怪不得我儿子成绩不好,原来是因为这个,看我怎么收拾他。”双方一拍即合,石宝辉重新排座位,把原本前后桌的两人远远地分开。
事情似乎结束了,小黄和小慧不再来往。但没过几天,小黄称病不来上学了,家长怎么劝都不管用。后来有学生告诉石宝辉,他冤枉小黄和小慧了,他俩“真没事”。石宝辉意识到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有些草率,于是真诚地向俩人道歉。最终,小黄来上学了,但从他的眼神中石宝辉知道,小黄并没有原谅自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毕业。
每每想起来,石宝辉都感觉非常愧疚。他积极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就是想知道“怎么接近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从一楼走到六楼的教室,你记住了哪些标语?”刚开始上课,培训师就提出一个问题。石宝辉举手说自己大部分都记住了,“你能记住这些无关信息,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多少有些神经质。”没承想,培训的第一节课,让原本想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石宝辉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心理问题。
培训之前,负责组织的西岗区教师进修学院着实下了一番工夫。他们多方对比,选择师资力量强的培训机构,并要求培训过程侧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讲授,在咨询技术方面侧重倾听、解除阻抗等实用性技术的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学习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师生关系,同时也增加教师对自身的了解。”教师进修学院的王萍说。
在一次培训课上,石宝辉讲述了小黄的案例,并询问老师应该怎么办?“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家庭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你了解过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吗?”石宝辉心里“咯噔”一下,当时自己只想着怎么“拆散”两人,没想到要去了解小黄的家庭。“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心理有毛病,没想其他的。”石宝辉不好意思地说。“真正有病的学生不会坐在学校里,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充满困惑和纠结,教师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帮他们缓解困惑。”培训师的话给石宝辉等听课教师巨大的震撼,也让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原来,学生的一些异常表现只是“成长的烦恼”,如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浑然不知,只凭主观臆断进行处理,就极易犯错误。
随着培训师的讲解,石宝辉明白了小黄的问题所在。自己与小黄父亲沟通时,父亲暴跳如雷的表现间接说明了小黄的家庭环境是暴躁、冰冷的,小慧家庭中的温暖深深吸引了小黄,所以他才对小慧产生了依恋感,每到周末无法去小慧家时,小黄就会孤独地哭。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无法触及心灵,导致小黄始终不肯原谅自己。
培训结束后,从理念到行为,石宝辉觉得自己焕然一新。最明显的变化是,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查新一届学生的成长史,借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片区管理更为他的尝试增加了许多方便。他利用片区研讨的机会,跟学生以前的老师了解孩子的表现、家庭情况等,对个别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尽量防止“小黄式”的失误再次出现。
目前,在西岗区教育局全额拨款支持下,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班主任都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并以100%的通过率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西岗区的班主任上岗、教师招聘必备的硬件之一。在李生滨看来,他们拿到的不仅仅是一本证书,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 “管理微创新”,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
刚刚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课,三十四中的班主任王言华除了自我介绍之外,还留了一个QQ群号码,“这是我为咱们班建的QQ群,希望同学们和你们的家长都能加入。”王言华话音刚落,学生们便面面相觑,面带疑惑――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玩QQ避之不及,王老师竟然主动邀请学生“群聊”。
其实,建立班级QQ群的想法源于一个母亲朴实的心愿。女儿刚上学的时候,王言华特别想知道每天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表现如何,但是叉不可能天天打电话问班主任。推己及人,做父母的都渴望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QQ快速方便,能够满足家长的心愿。同时,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王言华意识到,总有一些事情,学生不愿意当面跟自己说,“他们都喜欢在QQ上聊天,虚拟的环境往往让他们更加放松,我何不借鉴一下?”王言华想改变班级管理的方式。
每天下班后,王言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QQ,上传当天她给孩子们拍的照片,对表现好的孩子提出表扬。在这个群里,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痛苦、质疑等,都能在这个群里尽情讨论。几个月后,群里的成员已经增加到100多人,一些孩子的父母也都加入了这个群,他们通过这样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一个高明的教育者,会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王言华定期为班级QQ群设置讨论主题,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小型班会。“孩子们,我们近期要去敬老院慰问演出了。”王言华在群里了信息。“老师,我提议,让我来跟敬老院联系,我和妈妈以前去过,认识那位院长。”小峰回复说。“我来组织演出内容吧!”文艺委员接着回复。“我来联系租车的事…”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租车的费用我来解决吧!”欣欣的爸爸说道。“我们负责孩子们的午饭。”一些家长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
人的天性是自由的,在班级QQ群里,每个孩子和家长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愿和想法。聪明的王言华把QQ群变成连接家庭和学校,连接家长、教师和孩子的桥梁。
西岗区的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这种氛围中,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都被激活,他们开始思考怎么激活学生,把逼着学生学变成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三十七中与大连市实验小学、东关小学共同组成了“日新片”,3所学校的教师在“每天创新一点点,每天成就一点点,做小事成大事”的教育理念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高老师,您看我们家孩子,这次考试远远不如他的同桌,我回家狠狠说了他一通。”三十七中的班主任高玉波,总是能接到类似的电话。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高,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遭到家长的痛批,孩子就会跟自己来诉苦。怎么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呢?高玉波精心安排了一次家长会。
家长一进教室,站在门口的班长就给他发几块糖果。“怎么家长会还发糖啊?”家长们都有些不理解。“各位家长,请您吃着
糖,听听我对你们孩子的夸奖。”高玉波向家长解释道。“青青同学特别乐于助人,这几天,学校正在进行体育测试,青青自己通过测试后,就去帮没有通过的同学训练。小强同学每次作业都特别认真……”高玉波把每个孩子都表扬了一遍。
“在学校里,高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但是不管我做得多好,一回到家,您都能找出批评我的理由,有时候,我心里特别烦您。”一个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家长们沉默了,脸上表情有些不自然。
“我给大家讲一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吧……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没有批评,而是奖励给他四颗糖。第一颗糖奖励学生守时,第二颗糖奖励学生尊师,第三颗糖奖励学生正义,第四颗糖奖励学生自省。”高玉波重点讲解了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我们希望孩子有出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好心可能办坏事。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她语重心长地对家长们说。
高玉波把“糖式教育”用到了家长会上,在温馨的氛围中,为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随后,高玉波听孩子们说,家长对他们的指责少了,鼓励多了。她用爱心和智慧,延伸了教育的长度和广度。 “连心工作坊”,实现片区资源效益最大化
西岗区的片区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硬件上实现了片区内中小学专业教室资源的共享,如小学可以利用中学已有的地理专业教室、科学探索教室,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性配置;软件上实现了片区名优师资共享,教科研成果和学校管理经验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六中片区大同小学的付承葳老师有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润物细无声”的工作风格。她追求“慢教育”。她认为,只有慢下来才能了解学生,只有慢下来才能知道教育的问题所在,只有慢下来才能更好地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中片区利用付承葳老师的优势,成立了“班主任连心工作坊”,把优势资源辐射到片区内3所中小学。付承蒇是连心:工作坊坊主,带动六中、大同小学和九三小学的工作5年内的年轻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
班主任连心工作坊,连着学生的心,连着家长的心,连着同事的心,成为班主任交心、沟通、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年轻班主任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对付老师讲,进行无缝对接,促进了年轻班主任的成长。
九三小学的邓彩凤,是一位只有两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她“想爱孩子,却不知如何去爱”。这不,学校实行“一卡通”收费。虽然是合理收费,但总有家长不能按时把钱存进去。邓彩风忧心忡忡地问付老师:“我该怎么办?”付老师慢条斯理地说道:第一,个别学生不交,你先把钱给孩子垫上;第二,去家访,看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如确有困难,就别提钱的事,如果是孩子忘了告诉家长,家长和孩子肯定会感觉得到,下次再收费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年轻班主任有理,但缺少经验,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有点不知所措。连心工作坊采取了一个“影随”的小机制。每天8小时内,付承葳无论上课还是找学生谈心,年轻班主任都跟随着她。仔细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行动策略,观察她遇到突发事件时怎么处理。“影随”的实质是一种微型团队的研究,像影子一样进行实时跟踪,由“看”到“模仿”,再到“反思”。反思自己到底有哪些问题,反思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个性在哪里,自己的特点在哪里,自己和付老师的不同点在哪里,找到不同点后再去‘影随’。一段时间后,年轻的班主任摸着了一些门道。“我们力求让年轻的班主任去发现被‘影随’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其思想的支撑点,只要思想上融合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同小学校长王红介绍说。
邓彩凤教一年级,班上的“小不点儿”把她整得焦头烂额,成天哑着嗓子。在“影随”中她发现,付承葳说话轻声细语,可孩子们却听得格外认真,心里不禁有些纳闷。“你不仅话多,而且嗓门大吧?”付老师问道。“我不喊,孩子们不听话啊。”邓彩凤无奈地说。“如果你声音大,孩子们自然也会大声说话;你轻声说话,孩子为了听清楚,自然就把声音放小了。”付老师微笑着说,“班级有点乱,别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试试‘放学四步骤’:第一步收拾书包;第二步把凳子放到课桌下,原位站好;第三步捡拾周围纸屑;第四步到走廊站队。”邓彩凤照着坊主的做法尝试一周后,便满面春风地向付承葳致谢道:“真神奇,效果很好!现在我用不着扯开嗓子喊了。”
一天,大同小学的年轻班主任王姗姗在“影随”付承葳工作的过程中,赶上吃午饭。付老师看到有个孩子坐在那里,没有吃饭,便走过去问:“你怎么不吃饭?”“老师,我没带筷子。”付老师说:“如果不嫌弃,你先拿我的筷子去用吧,先到饮水机那儿用开水烫一下。”这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谢谢您!”这时,因为没有筷子,付老师就坐着,王姗姗也没好意思吃,俩人便聊起天。一会儿,那个学生走过来说:“老师,我吃完了,谢谢您!我已经用开水烫过了。”只见付老师接过筷子,二话没说便吃起来。这件细微小事,对姗姗老师的触动特别大,她在教育随笔中写到了这件事情:“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付老师把这件事看得很平常,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
除了“影随”外,连心工作坊成员还通过QQ群、电话、面谈等多种方式解决困惑,交流心得,成效显著。“刚开始,年轻班主任对我的经验只是模仿,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创新。通过新老班主任的交流沟通,让我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意。”付承葳老师欣慰地说道。
二十六中校长史美丽记得,5年前,每到9月开学时,校领导和教师们就犯愁。原本属于该学区的小学毕业生,因为二十六中薄弱,家长和孩子“用脚投票”,纷纷选择别的学校。“有一年,我记得竟然有150多个学苗外流,占初一新生的一半,我们还怎么开课?”史校长尴尬地回忆道。如今实施片区管理,片区内中小学之间交流更充分了。史美丽还带领中学教师走进小学,和片区内小学的班主任、家长、学生见面并沟通,让他们接受和理解二十六中提出的“让快乐成为一种理念”的办学主张。几年后,奇迹出现了,每到升学季节,不仅片区内的学生不走,一些之前流失的学苗竟然还选择了“回流”。史美丽和二十六中的老师们终于一展愁容,真正快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