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

第1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逻辑能力 学习情境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32-01

创新性小学教学,一改传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并大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力。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来。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允许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开发新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法。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1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维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因此,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要引导小学生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之时,要利用具有启发意义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走近数学知识。让语言成为调动学生学习胃口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具有探究的热情。比如说在讲解《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教师:“同学们,冰棍是你们最喜爱的食物了吧。那你知道卖一根冰棍可以挣多少钱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买冰棍的人,一人扮演卖冰棍的人,自由规定冰棍的进价与售价,每完成一笔交易,计算一次利润。”

这样的引导可以学生体会到加法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且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促进小学生开展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自主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

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要进行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学习当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共同研究,一起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得到结论,进行展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小组合作探究意义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钻研。

比如说在学习《统计图》的时候,绘制一个完整的统计图,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绘图三个基础步骤。统计事物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统计图绘制的工作量。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贴进学生生活经历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统计与绘图。举例来说,学生的零花钱统计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内不同的成员负责不同的模块,若一组四个人,一人进行数据收集,一个进行数据整理,一人绘制图表,一个进行检验。这样,在切换统计主体之时,小组成员的职责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全体学生可以共同进步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较为重要。笔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阐述,希望教师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助力于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47-49.

第2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问题;一题多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挖掘数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一、在思考问题的过程锻炼思维的探究性

善于思考问题的人,思维会越来越灵活,逻辑性会越来越强。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为了让学生掌握SSS定理,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如果两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话能否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并顺势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当然,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探究性也会随之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借助一题多解模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学生思路的活跃还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如:已知,在ABC中,点D、E在BC上,∠BAD=∠CAE,∠B=∠C,求证:AD=AE

这是一道简单的几何题,但是,却有四种方法进行解答,方法一:通过证明ABD≌ACE来证明AD=AE;方法二:借助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之后再借助等角对等边来证明AD=AE;方法三:通过证明BAE≌CAD来证明

AD=AE;方法四:过点A做AFBC,之后借助证明ADF≌AEF来证明AD=AE。(详细的解题过程略)不难看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的思维也会在学生不断练习中获得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零乱的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罗列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数学教学,就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它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阶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是一次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去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提升到感性认识的阶段,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罗列思维。因此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二、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现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注重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只有真正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生通过讲,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大脑的加工提炼表达出来,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假如一个小学生只会做,却不能将自己的知识用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肯定是不能跟那种既会做又会说的人的能力比的,说的好听点是“奇才”,难听点“闷葫芦”,这是违背中国教育方向的,是典型的书呆子。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是一点就通,可谓是天才级别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对这个学生的“天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注意其语言的表达,这个学生学习能力也因其不具备相应的逻辑能力,学习成绩也是日渐下滑,这种违背中国教育初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

2.适当的使用教学道具,方便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相关道具。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在小学的教育中,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及形体。还有就是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百年大计始于教育,教育都搞不好那就不要谈搞好经济社会了。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定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数学教育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进而在七凌八乱的学习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符合中国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素红《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版),2009.09。

[2]郭秀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第4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一、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学习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他数学学习阶段,也需要老师积极锻炼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其次,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任务,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将学生学到的杂乱无章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系统,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最后,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而且在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使得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形成。作为一次质变的过程,需要借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能力,促进自己感性认识的形成,再借助大脑思维,从而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与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方式

作为一门思维活动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活动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提出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出数学问题,同时还需要老师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对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有一定的理解,然后老师可以借助归纳演绎法、比较对照法以及综合分析等方式,从而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比如,在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想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谁能用以往学过的知识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问题提出以后,会让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裁、画图以及拼接等,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无形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设置适当难度的数学练习题

练习题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运用。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老师在练习题的设置上应该积极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情况,尽量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题,应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发,增加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积极确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合理确立下来,同时也要为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使老师与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获得教学与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关于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在课前备好课,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重视乘法口诀的学习,认识到乘法口诀对自身未来学习的重要意义。老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乘法口诀的由来,使学生方便记忆与理解,以此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所以,老师积极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5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素质教育 方法

一、引言

现在学校都在改革,倡导素质教学,并有效的结合各个科目联系实际,应用到课堂上,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拓展、以及修养、礼仪、道德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培养。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学指的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数理规则、逻辑变通以及抽象图形和事物的认知和接触辨析能力,不仅包括数学的公式运算,还有相关数学知识、运算方法、分析要领和数学领域的科研方向以及与相关学科相关联部分的桥梁知识,例如,计算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计算机方面学习和知识运用。数学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缜密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精神,一个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当前我国的数学素质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在困境中改革前进,本文简单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问题。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培养内容

1.对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钻研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乐于探索真理,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在课堂上,围绕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把理论知识学通吃透,在教师的指引和传授下,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对拓展学科进行更一步的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如果没有好的数学基础,会对今后的难度更高的学习造成阻碍。

2.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通过有效的课堂书本知识,而且还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来着重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去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兴趣。在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一项能力。

3.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建模与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抽象与模拟,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对问题作归纳和抽象,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对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教师经常给定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的衔接和应用,不能局限与书本的公式、概念和定义,那样就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且完全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毫无专业技能可言。因此,要经常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公式、概念,建立灵活的数学思维模式。怎样把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和教学相结合呢?首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定要注意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发散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给定题目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步骤明显,让学生先是跟随教师的指导方法,逐步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在自己头脑中加深印象,逐渐锻炼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模式,再做其他题目时,灵活的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另外一个途径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这样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对公式、定理的掌握更加深刻而灵活,寻找突破点,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当学生能够用很多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尝到攻克难关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培养起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去思考问题。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培养出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数学就是严谨的、认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难题的一种信心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学会用数学的观念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变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释那些抽象的问题,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专业技术问题层面上,高效的解决事件难题,培养学生那种严谨、完善、精益求精和求实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形成那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对知识的追求过程,高职数学课堂的素质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时,就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教师通过科学的解答为学生们解释难题,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敢于挑战的习惯,培养今后工作中认真、迎难而上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期刊资源网,2009,(4).

[2]王彩仙,李小纯,郭真望.专科班的高等数学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思考[J].2003,(12).

[3]赵英丽.谈高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期刊:教书育人,2009,(8).

第6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一、小学生思维现状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段正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并且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基本分出概念的本质,能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有了初步的辩证思维。小学阶段,尽管大部分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但是由于思维训练的不系统性导致学生的自觉思维性差。例如,一些学生能够把题目做出来,但是教师如果问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一部分学生还不能主动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从数学练习中总结、概括出思维的一般方法。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惰性明显,不愿意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数学问题,不愿意把相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导致思维敏捷性低。

二、小学生思维不连续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产生思维不连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示范性不够,示范作用不明显。有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善于运用逻辑推理,不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答案送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圆有无数条直径时,教师不能充分让学生探究,只是简单地运用概括推理,画上几条直径,就告诉学生“这样的直径可以有无数条”,导致学生在以后遇到有关类似题目时,印象不深刻,思维产生断裂,导致不连贯。

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够深入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中,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数学的公式、定义、概念,对于这些数学知识缺乏理解。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与它同底等高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这里,教师还要强调,用哪条边做底,就应该乘以哪个边上的高。如果学生没能理解清楚平行四边形与和它同底等高的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不能准确应用,当教师提问这些问题时,学生就会张口结舌,不能回答,出现思维不连贯的现象。

三、小学生思维连续性锻炼方法

要想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流畅、连贯,就需要教师从数学教学的点滴人手,采用多种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流畅。一般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人手:

(一)夯实基础,形成知识串

数学知识是一个链状的知识结构,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阶梯,具有很强的顺序性,因此,当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学得不扎实,就会直接影响有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掌握牢固,这样才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出现思维不连续的现象。例如:分数及百分数应用题的问题解决在小学中高年级是一个难点。其中单位“1”的确定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就把方法教给了学生,即找准关键词“是、占、比、相当于”,等等。例如:一种商品原价10元,降价10%,再提价10%,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有些同学尽管列出了算式10×(1-10%)×(1+10%),但当教师提问:第一个单位“1”是指什么?第二个单位“1”又是指什么?学生仍回答不出来,思维出现不连续现象,这充分说明之前对于分数中单位“1”的确定,这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夯实基础,是防止学生产生思维不连续的方法之一。

(二)重视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习惯是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强化生成的,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思维,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实现数学目标,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在解题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例如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首先找到单位“1”,分析已知条件,分析解决问题还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怎么获得。其次,启发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某面粉厂生产一批面粉,原计划14天完成,结果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5吨,9天完成了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吨?在这道题目中,学生按照习惯思维考虑“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却不能找到相应的条件,思维出现断裂,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9天多生产了多少吨?这是原来几天的工作量?通过这种练习,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避免思维不连续的发生。

(三)进行思路叙述练习,进行思维梳理,锻炼思维连续性

在解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叙述自己思路的习惯,让学生养成梳理思维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连续性。针对课后的练习题,教师在进行习题讲解时,不要急着分析列式,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遇到思维不顺畅的时候,就要反思思维不连续的原因,是因为知识不扎实,还是因为思维不透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思维不连续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

第7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能力探究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多阻碍,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在当下信息化高速发达的社会里,创新知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若要在这个社会中很好的生活,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理念里,教师过度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丝毫不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就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实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积极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教师要要求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探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在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在自己教学的学科上花心思,不再去关注其他学科方面的信息,逐渐将自己的知识局限起来,这就导致教师的综合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将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许多课程都是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的,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只有逐渐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新课程要求下逐渐发挥自如,才能逐渐摆脱对课程的依赖。只有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新思维的锻炼

在新课程标准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从好多方面入手。

1.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注重锻炼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就物理学习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若想做到深刻理解,就要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只有通过自己认真的观察,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开始。例如,物体的坠落、液体的流动、物体的导电,等等。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细节的长期留心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实验课的比重非常发,一定要让学生动手自己做,而不是老师做学生看,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需要实验学习的课程,教师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记忆力的好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很大,对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同样关系巨大。良好的记忆力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保持极高的注意力,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记忆力的培养不光要在提高学生注意力上下功夫,还要从记忆技巧上下功夫。根据学科学习的特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系统的归纳总结,教师大多可以总结出物理学科的一些学习技巧,这些学习技巧或许会对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4.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高中物理的学习,多是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根据学到的物理知识,通过逻辑推理,解释生活中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或者根据学到的物理定律,推理出新的物理公式。再或者,通过一些物理工具,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逻辑推理,总结出一些物理规律。通过这些方面的逻辑推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能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具体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尤其是探究式实验。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学生被动的接受实验知识,丝毫没有创新的机会。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再探究式试验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逐渐成为了实验课堂中的主人。在探究中,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探究的习惯,对一些真理的发现更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将更加留心,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才有可能有所创新,从而逐渐具备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什么是逆向思维能力呢?逆向思维就是指根据已有事物的内部发展规律,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不受已有认识的束缚,从而更加理性的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往往是解决一些棘手的物理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在对教材内容“磁生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中实验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从与实验现象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既然磁能生电,那么电能生磁吗?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将更有欲望去探究,去动手。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掌握“电生磁”这一物理现象的学习重点。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老师的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教师的任务不光光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要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逐渐提高 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又快又好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荣奎.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方法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陈泽.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类比思维的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周维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第8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上将便是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思维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而解决新问题和新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自然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永无定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推动数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正如波利亚所说,非常规的数学问题求解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以必须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联想、假设、嫁接、归纳等数学思维方式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研究,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拘泥与特定的方式。初中数学在课题内容和考试试题难度设置上都不是很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同类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自身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教学的内同延伸到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使得学生逐步的形成缜密和发散式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学生此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是授人以渔的本质体现,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学生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点拨,离开对教师或家长的依靠往往表现为思维上的暂时性空白,其实并不是学生不能够自主思维,而是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课堂理论知识和题目的解决一气呵成的全盘托出,而是注重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和互动交流,初中数学的课程的安排具有极高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借助课程的逻辑性设置,在新课题的导入时设置问题情境和对问题的多方面假设,组织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课程教学中注重问题的提问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探讨,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式肯定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的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的反射性思维习惯,循序善诱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是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教学。无论现在教育体制如何进行进一步改革,课堂始终是教学中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资源,做好课堂备课,系统的把握初中数学的课堂之间的逻辑性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注重过程额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合理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层内涵,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能力提升空间。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候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误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对出现的新问题,脑中首先闪现的是教师是否教授过此类问题?之前是否独自解决过?等具有很大惰性的思维习惯,体现在不敢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定势,出现新问题便照搬原有的解决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便被禁锢。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对新问题的讲解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讲解方式,以榜样的姿态出现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导入数学问题实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已知正数a、b、c、d满足,求证。这是一道代数题,定向思维认为,代数问题只能用代数方法去解。恰好反,有些问题用代数方法困难重重,而构造符合题设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却相当简便。证明:根据题设作RtABC,使,过C作CD垂直于AB于D,易得。由此得从中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数学各项理论之间的高度统一性,解决问题不能有死板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科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具有美学上的形象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代数教学、函数教学和代数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其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抽象逻辑概念的引入和验证大多起源于形象思维上的归纳和推测,进而提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通过缜密的逻辑推导而对形象化的数学认知提供数据上的有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的了解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意义。通过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直接接触抽象化的数学理论模型或数学数字符号,其原理大多隐含在事物表象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无穷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忠伟.数学课堂呼唤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第9篇:锻炼思维逻辑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作图法 高中化学 化学解题 应用

高中化学有三年的学习时间,在这三年里面学习化学是足够的,但是要学习并且能复习好,那是有点难度的,因为高中化学的内容又多又复杂,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怎样才能将高考化学题目中散乱的知识点组织并联系起来,这就有有效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那就是“作图法”学习。

对于作为高中生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科目不少,复习的内容也很多,那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大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难度较大,那么有有效的化学方法来进行解题的话,解答综合性化学题就不再让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学生。所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方法――“作图法”,其以数形结合为主要特点,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清晰展现化学题目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作图法”解题的高效性使得掌握化学知识点在眼前一一铺开,清析可见,就这样一道较难的综合性大题就被分解了,答案也显而易见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我和同学们的化学成绩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作图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必要性

(一)利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对众多化学知识从认识,到了解,到精通,是一个逻辑锻炼的过程。通过学习的这个过程,让化学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在最终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又提升的一个结果。从小到大学习的化学知识数不胜数,到了高中阶段,内容更是丰富,想要从点到面的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化学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引领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从知识点的掌握,到对问题的思考,到化学解题过程,一步一步都是逻辑思维的引领。一道化学题,可能存在着多种解题方法,学生不仅解答出问题的答案,更是深入思考,钻研探讨更多化学解题方法,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于培养严谨性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知识点的繁杂,知识种类多,每一个极其细微的数字都能够影响结果的变化。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培养每个学生的严谨性。需要学生严谨地区分每个知识点的异同之处,并且经过不断地学习得以掌握;而且在高中化学的化学解题过程中,所面临的运算是十分复杂的,每个步骤的失误都能导致解题结果的错误,所以在化学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严谨对待,严格运算每个步骤.因此,高中化学不单单只是学科的掌握,也是培养人们严谨性的过程。

(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高中学习的各个科目其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充满挑战的,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与其他科目的方法联系起来。比如所学习的数学、物理,在这两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化学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了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性。而相通的学习方法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起来,更加便于学习,也能更好掌握知识点。由此观之,学习好高中化学知识,也能学生同时提高其他学科成绩。

二、“作图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历年的高考中可知高中生往往在化学大题中丢分较严重,通过对历年高考化学真题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化学学习实践,发现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大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化学实验题这一模块掉分较多,比如鉴别题,确定成分即验证是否某物质,化学物质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特征不明确等等。考生普遍对学生推断化学物质的能力较差,因此在高考化学大题中,只能在试卷上写下寥寥无几的化学方程式。

(二)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习复习内容质量较差,没有结构化、没有整体化、没有系统化,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在上化学课时提不起兴趣,觉得无聊至极,而学生往往在长篇大论而又无主要内容中开始昏昏欲睡,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化学成效极低

这些问题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准备高考化学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应要灵活有效,不能一味地使用没有效果的学习方案,要学会采用“作图法”的化学解题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爱上化学,使学生在紧张的化学复习中始终拥有清晰的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三、优化高中化学解题“作图法”

现在单一且古板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高考化学的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在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冲击下,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对化学的兴趣呢?

(一)传统学习与“作图法”相结合

“作图法”只是一种辅助化学学习的工具,那学生怎样才能将它发挥出最好水平呢?那就是将传统学习方式与“作图法”完美结合。传统学习将高中化学的学习注重于基础知识这一方面,而高中化学学习目标是通过掌握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化学反应及现象等,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如果“作图法”可以和传统化学课堂相互衔接,使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有了深度的认识。在高中化学W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后,也就是在“作图法”与化学课堂有机结合后,学生在此环境下能更好的学习化学,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化学解题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课后,使用“作图法”来记忆化学知识,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