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数字经济优惠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优惠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优惠政策

第1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

近年来,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对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一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得公认,国家给予了其在税收和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发展。对于“营改增”的施行,在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同时,不仅减少了税收,还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TS数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TS数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TS公司)于2005年4月成立,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致力于应用信息物联网技术。主营业务为软件开发,社会公共领域某些专项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系统的技术及维护服务,以及相关的咨询业务。

二、营改增”对TS公司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转嫁税负,减轻税收负担。营改增之前,TS公司缴纳5%人营业税,改革之后的增值税率为6%,单纯从数字来看,税率提高了1%,但实际税负却是在降低的,原因在于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

2.有利于资金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生产经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S公司的税负明显减小,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增强了投资积极性。但同时要求TS公司进一步细化上下游产业链,财务人员和管理层要理解透彻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项税收政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TS公司税收筹划方法

1.软件销售业务的筹划。TS公司内设研发部,负责设计、研发各项软件,TS公司预计2015年为某机械制造企业设计软件,预计取得含税收入为800万,取得含税采购成本为100万。

(1)筹划前TS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为(800-100)/1.17*17%=101.71万;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为101.71*(7%+3%)=10.17万;企业所得税为(800-100-10.17)*15%=103.47万,该业务中TS公司纳税总额为215.89万元。

(2)筹划方案:将TS公司的多数研发人员从公司中抽调出来,单独成立F公司,F公司中软件开发人数全部为技术开发人数,则其所占总技术开发人数比例将达100%,超过了软件企业认定中所规定的50%,同时F公司年营业额在500万以上,将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F公司的经营业务仅限于设计、研发各项软件。F公司拥有自主采购权,F公司进行软件的主要开发后将其销售给TS公司,TS公司对软件进一步生产和销售。

F公司可申请认证成为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作权许可证,在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可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

预计F公司采购成本为100万,此业务销售给TS公司的软件产品销售额为500万,经TS公司进一步加工再销售的金额为800万。

对于TS公司,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为(800-500)/1.17*17%=43.59万;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为43.59*(7%+3%)=4.36万;企业所得税为(800-500-4.36)*15%=44.35万,合计为43.59+4.36+44.35=92.3万。

对于F公司,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为(500-100)/1.17*17%=58.12万,而销售收入的3%为500/1.17*3%=12.82万,可知B企业实际缴税增值税12.82万元,退税45.30万,F公司所得税自盈利年度起可两免三减半,因此设立当年不征所得税,得F公司应缴城建税及教育附加为(3%+7%)*12.82=1.3万,合计为12.82+1.3=14.12万;TS公司和F公司纳税总额为106.42万。

因此,TS公司通过分设F公司节税金额为215.35-106.42= 108.93万。

2.对外签订合同的选择。“营改增”试点过渡政策规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 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委托方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会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依客户对增值税的敏感程度不同,在签订合同时,改变合同类型,从而合理节税。

当委托方为非增值税纳税单位,例如国外客户、未改制的科研院所等,其对增值税抵扣不敏感时,高新技术企业方可真正享受到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预计2015年,TS公司为国内某科研院开发应用软件,TS公司预计向客户销售产品共400万元(不含税),同时向该客户收取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价款共200万元。该软件企业的销售业务属于既有产品销售收入也有技术成果转让的兼营行为。

假设TS公司在接受业务时,与委托方分别签订了销售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销售产品按照17%的税率征收,则TS公司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为400*17%=68万元。

筹划方案:客户对进项税抵扣不敏感,TS改变合同类型,仅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根据免征政策,则TS公司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为0元

四、建议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行业特点,结合当地优惠政策,制定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有效的筹划,增强可行性。

1.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签订销售合同,应考虑买家对增值税的敏感程度,对合同条款具体修改,对合同文本涉及税务条款做出规范要求。

2.应呼吁税务机关调整现有税收政策,可将免税政策由零税率申报改为先征后返或即征即退模式,以便真正让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因为在“营改增”以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税种的变动,实际上使多数企业不能真正享受到有关的免税优惠。

第2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城镇失业问题更显突出。尽管我国在鼓励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面临诸多不和谐因素。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不断攀升

首先,1996年至今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199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004年上升为4.2%,2006年该数字控制在4.6%以内。其次,从城镇实际失业率来看,明显高于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实际使用的城镇就业人员的数字计算,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约为7.2%。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劳动年龄限制和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同时排除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人员,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大概在9%左右。根据国际上的一般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严峻型。所以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

(二)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和失业率高低存在替代关系,高增长往往能够带来低失业,低增长则常常伴随高失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偏低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以及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表现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级工、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其次,由于培训机制的落后,技术工人的供给呈现短缺。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了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却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还形成一批就业弱势群体,如年龄偏大或技能水平偏低的劳动力。

我国税制中关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因素

我国为了促进劳动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三类政策:

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目前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并领取税务登记证,免收税务登记证的工本费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自2004年1月1日起,较大幅度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减轻了他们的税费负担。

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为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举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办当年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劳动部门审核,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一次性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占企业原从业人员30%以上的,再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凡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认定核准,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3年内减征30%的企业所得税。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安置富余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体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而兴办的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一是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企业的有效资产;二是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三是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四是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合同。我国税制对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效果评价

从现行税收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对增加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行税制鼓励就业的政策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我国税制中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过渡色彩浓

例如,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多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主要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中的富余人员。其“下岗失业人员”的内涵从性质上看本身就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的色彩,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产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就业观念、就业形式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劳动者将在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部门就业,那么非公经济部门的失业问题如何定位以及解决?因此,当前应站在社会公平的角度,需要对非公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有稳定的和长久的适应多种经济个体的税收政策。

(二)我国税收政策在鼓励就业方面定位有偏差

由于我国税收政策措施过多集中在表层问题的解决,在根源治理作用方面偏弱。当前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的研究,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对私营、个体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将制约民间投资的热情和就业规模的扩大;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应采取有效手段既缩小贫富差距,又能够坚持效率优先。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将着力点集中在对就业潜力大的现有企业的鼓励扶持上,要在保持现有就业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成果。

(三)税收优惠的对象及其范围界定不明确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着重针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对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象和范围的划定上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平待遇问题。例如应届大学生毕业自主创办的企业,能否给予类似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待遇?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容所出现的大量“农转非”人口,因为国家征地而不再拥有生产资料,能否算做“下岗失业人员”,并享受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这些都值得我们理论界去认真思考。解决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税收公平问题,对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税收优惠期限制定不科学且政策稳定性差

目前各国政府都把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劳动就业率作为一贯的方针。就我国而言,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应以一定的固定形式存在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不能当作临时性措施。当前我国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大多数以3年作为一个周期,甚至也有1年的减免,优惠期显得过短。再加上优惠对象多以新办企业为主,很容易导致某些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所以今后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区分哪些是鼓励就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哪些是临时性、具有过度色彩的短期措施,并坚持以长期战略性措施为主。

(五)鼓励就业的税收优惠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除直接减免纳税人的税额,还应注意降低纳税人的奉行成本。例如对中小企业加强纳税辅导,简化纳税手续,强化服务意识,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税收征管办法。如法国税务局规定,小企业在营业的前4年不是故意犯错,可减轻税收处罚并给予支付的时间;对小企业税务检查时间最长不超过3个月,否则企业的纳税义务将自动得到免除。

促进就业以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税收政策选择

完善税制,适度扩大税收鼓励就业政策的覆盖面。任何一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应当有适度的覆盖面。这个覆盖面过宽或过窄,都不能使既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照此思路分析现有的税收鼓励就业政策,显然需要扩大鼓励的范围。本文认为,税收鼓励就业的范围应当界定在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只要是在此范围内的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规定的数量或比例,就应当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以公平税负为原则,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证实,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国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消除对非国有经济在税收上的各种歧视,把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长久地落实好。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个体私营企业的经济能量,扩大就业规模,对于税收决策部门而言,当务之急应确定一个适度的宏观税负,改革现行税制,平衡各类经济主体间的税收负担,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氛围。同时,可以吸收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经验。

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产业结构以增加就业总量。按照三次产业理论,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容量相对较大以及劳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一个规律。因此,采用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是扩大就业量的又一重要途径。例如对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主要是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饮食业等实施所得税减免、降低营业税税率等优惠措施。

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税相比收费,覆盖面大和应对支付危机的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证程度;其权威性强,征收更有力度,征收成本低,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更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缓解。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必不可少的一环。首先,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扭转社会保障费收缴的“软约束”,使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其次,采取税收征管形式,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再次,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对内外资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企业所得税法》税负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格局的变动,而是税负背后内外资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由于税收优惠对进入中国的外资统一适用,外资流向始终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急需发展的第一产业,尤其是收益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始终难以吸收足够的外资。我国经济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这种不符合我国产业发展定位的外资严重干扰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所得税法》也许会改变这一局面。

当然,《企业所得税法》更重要的意义还来自于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方略的影响。

与大量低质外资相关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大量热钱涌入导致流动性资金过剩,外贸依存度过高已经成为最需要解决的经济安全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0000亿美元。而最近的经济宏观调控动作表明,如何消化数目惊人的流动性资金是目前中央财政部门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新态度虽然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外贸依存度过高以及流动性资金过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想来必会有所改善。

《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还有利于杜绝“假外资”现象。

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多于内资企业的差异税率,使得“假外资”猖獗一时。所谓“假外资”,即内资企业借道开曼、毛里求斯等避税岛注册壳公司,然后以外资名义,运用收购手段使资金回流。由于此时资金身份已由内资变为外资,所以便可享受优惠政策。一则研究指出,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账面统计数字中有1/3左右是这种回流的“假外资”。统一税率当可把这些“假外资”打回原形,使其不再分散精力在逃避税的投机取巧方面,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上。

《企业所得税法》还有可能对政府改变已有的“政策输血”――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有所启示和推动。在很多地方的发展中,低税率在招商引资中是和土地有同样分量的优惠政策。在国家将土地监管收紧、优惠税率取消之后,地方政府将不得不更多依赖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做出中国即将告别“政策输血”经济发展模式的结论似乎并不为过。这也许意味着我们开始迎来一个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因为无差别、平等地对待所有市场经济主体,正是市场经济的要义所在。

(摘自2007年4月3日《法人》)

企业所得税

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而征收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1.征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额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比较复杂

3.征税以量能负担为原则

4.实行按年计征分期预缴的征税办法

现行征收公式

第4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长期以来,地方经济发展依赖招商引资,在产业梯度转移的“雁阵模式”中,拼的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如今,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试图超越“雁阵模式”,直接对接高端前沿的新兴产业,寻找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蓝海。

拼什么:生态、信息产业成新亮点

从今年上半年多省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生态和信息等产业成了地方投资亮点。依托青山绿水发展生态产业、突破区位瓶颈发展信息产业——不少地方政府在“拼什么”上不谋而合。

过去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引入落后产能甚至重污染企业,破坏了一方水土。如今,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成了一道多选题。据湖南省统计局最近通报,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投资421.1亿元,增长35.4%,同比加快12.9个百分点。

位于大湘西地区的怀化市提出了建设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的目标。怀化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张松认为,生态是怀化最大的优势,今后要将生态理念、生态标准融入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去,这样才能解决“生态不经济、经济不生态”的问题。

“以前在招商引资时,环保部门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为招商开绿灯。”湖南省某县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环保法实施以来,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不仅不会再引进有污染的项目,而且更加倾向于与生态相关的旅游休闲等产业。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传统经济版图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地方还意识到,和“互联网十”“大数据”概念相关的信息产业可以破解区位、交通等先天不足,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

湖南澧县规划局局长黄波考察过北京、厦门等多个城市,深受智慧城市、数字化等理念触动。他认为,即使是澧县这样的中部县,如果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产业,完全可以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言大数据必谈贵州。”据了解,贵州省率先提出把大数据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来抓,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受到阿里巴巴、IBM等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青睐。

湖南怀化市同样勾画了“智慧怀化”的宏图。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认为,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怀化出奇制胜、后来居上的法宝。如果把电子信息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前景和潜力会很大,将改写怀化产业发展的历史。

目前,怀化市多个县区和工业园都在布局信息产业。比如辰溪县近期引入了两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电子信息企业;怀化市与浪潮集团签订了智慧怀化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云计算服务中心的项目地址已经确定,有望在今年12月底完成基础建设。

怎么拼:从土地税收优惠到“软环境”

经济发展依赖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又依赖优惠政策,这是多年来地方发展经济的不二法门。然而,随着很多地方土地资源、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地方招商引资“怎么拼”显得困难重重。

事实上,长期以来全国大部分园区主要靠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落户。一位负责招商的地方官员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时拼“零地价”,不管什么项目只管往自己这边引进。实行“走出去战略、人盯人战术、无底线政策”,甚至连乡镇一级都有招商引资考核任务,因此形成恶性竞争。

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文件出台后,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难以为继。对于相对发达地区,比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更多的是在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上做文章,以完成产业的提质升级。

长沙市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京生说,长沙经开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乃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即使没有税收等优惠,诸如创新奖励、产业引导基金等更加透明普惠的招商政策也能吸引优质企业前来投资。

而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很多干部担心没有优惠政策后更难招商,最终出现“弱者越弱”的局面。不过,一些地方官员也意识到,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很有必要,有利于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必须及早谋划招商引资方式的转变。

“现在不是要拼土地、拼优惠,而是要拼干部的作风。”彭国甫认为,在发展、改革、民生诸多领域能否有作为,取决于干部的作风和状态。地方干部不再庸懒散,提振了精气神,这就是一个地方吸引投资的良好“软环境”。

怀化洪江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何友君说,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首先看重的是当地的营商环境和服务。管委会向企业承诺,“围墙内的事由企业做,围墙外的事由政府服务”。比如,出现问题管委会干部15分钟内要赶到园区,能现场解决的立马解决。

拼超越:力争打破“雁阵模式”

“雁阵模式”最早是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指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东盟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这种模式在我国国内同样适用,表现为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在传统的“雁阵模式”下,中西部地区往往只能承接相对落后、能耗较高、污染较大、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经济新常态下,“雁阵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梯度推进和产业转移,过去一段时间确实有效,但随着很多产业向国外转移,这种模式的作用不再明显。

一方面,高铁、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极大地缩短了东中西部的时空距离,弥补了中西部地区的区位短板;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诸如沿海、沿江等区位禀赋已经不再是吸引资金流、人才流、项目流的必然条件,中西部地区一开始就能够站在较高的产业起点。

“产业的发展可以是递进性的,也可以是跨越性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专家朱翔认为,中西部不完全是承接沿海的一些内迁产业,更重要的是从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通过互联网融入全球一体化浪潮,引进国际一流的产业。

不论是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还是摒弃招商引资中的低成本竞争策略,地方政府实际上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力争超越“雁阵模式”。

第5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53

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全球产业结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地位的持续上升,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最突出的变化。在21世纪,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在世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70%以上。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中,现代服务业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世界各国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赢取战略制高点,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科技的新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向服务业大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现代服务业走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所需。

2 财税政策扶持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2.1 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总体上力度不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与经济所需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大相径庭。而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力度现在仍然不及生产企业。此外,在目前有关服务业的财政政策中,大部分财政政策主要集中与传统公共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对于一些如软件开发、云计算和工业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支持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2 税收政策的不均衡性

我国地域覆盖广,区域发展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西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税收政策,加剧了东西部之间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优惠区域上,我国仅有6条税收优惠专门针对西部以及东北区域的,而东部沿海的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多达100多条。显而易见,我国的区域优惠重东部轻西部,正因为这类对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各种优势资源同时向上述区域流动,所以提高了该区域的生产力水平。而我国中西部的服务业发展远远不足,这间接影响税源,进而导致了中西部地区财力的巨大差距。

税收政策的在不同的行业之间也有倾斜,导致了现代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内部失衡。一部分垄断行业中,比如铁路运输和邮电通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而且广泛存在于各经济类型、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

2.3 优惠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税收优惠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间接优惠一般相比直接优惠更有优越性,但目前我国还是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政策是比较缺失的。现有的直接优惠以减免税为主要方式,不利于税收优惠带来的激励作用。间接优惠主要以加速折旧为主,可减少折旧时间和增加较高的折旧率,使企业获得更多折旧的固定资产使用。这样的结果既可以让企业减少缴纳一些税款,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4 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较薄弱

21世纪,现代服务业要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金融业中的网络银行业务、电子信息传递和离岸业务等,都是依托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的。近几年,政府也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和信息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还是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技术应用比重还比较低,缺乏高端品牌。第二,人才机制不畅,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足。缺乏技术人才,高校的专业性也不强。第三,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如例如,大部分税收政策只注重创新结果,比较少的关注创新过程。再如,税收产业格局缺乏合理性,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服务性行业却没有跟上步伐,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如云计算,软件服务等的发展仍旧迟缓并且外部资金很少进入这些领域。

3 国际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的经验借鉴

3.1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针对性强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美国各个服务业的经营领域财税政策基本都覆盖了。不仅对传统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投入巨大,而且对新兴的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支持力度也不小。其次,各国财税政策具有针对性。主要根据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优势来确定对哪些领域重点导向,有利于提高了政策的应用性。美国对服务业的财税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通讯服务业等领域,以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为金融业制定了较大的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还为其专门设置了投资津贴补偿等优惠措施。

3.2 促进本国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时,国外不仅保证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会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特殊的照顾。美国政府对于一些经济贫困区以及特殊地区,为了鼓励公司能够对其进行投资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雇佣,凡有企业在上述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债券筹资免税、工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法国政府普及小学生因特网教育,对一些偏远地区,也加大网络建设,鼓励政府投资。

3.3 优惠方式多样,间接优惠为主

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间接优惠更能体现优越性,激励企业的成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具意义,发达国家多采用这种方式。美国对于服务企业的亏损实行向前向后的结转优惠方式,而对研发的设备则采用加速折旧优惠的方式;韩国优惠形式规定允许企业扣除投资风险与研发准备金。这样不仅为企业降低了一些税收负担,而且获得一定的资金准备,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

3.4 重视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科技信息化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前进,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将科技创新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扩大服务内容,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有共鸣。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其实行了多种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及研发。韩国对国内的技术开发人员,给予其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新加坡制定,企业研发新技术的可以享受5-15年的免税期;德国启动绿卡工程,吸引全世界IT人才;澳大利亚特别注重信息和通讯技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扶持通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信息经济战略框架》,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竞争力,《国家宽带战略》进一步促使澳大利亚的通讯业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4 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4.1 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加大资金支撑。第一,根据市场需求的深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主导作用。经过财政直接支撑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建设项目,或者下降税率和出口退税。第二,提高财政补助,提高公民收入特别是一些低收者的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而消费是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第三,健全利于居民消费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增强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加大人才支撑。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尽管我国拥有的人力资源也比较充足,但服务人才尤其是结构性短缺的不足限制了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建立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大专院增设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各类专业;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培训各级业务人员;吸引国内外先进服务业人才并且可以选派服务人员出国学习;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体制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第一,冲破体制的界限,拓宽现代服务业的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第二,开展服务业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企业。

4.2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

改善区域结构。依靠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实现产业格局优势互补。首先,国家对中西部地域,应该增加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使其能够衔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使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阶段。其次,调整东部发达地区的政策,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要依托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促进服务业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对一些大城市,制定符合各城市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如加速建设珠海、深圳、大连等国际航运口岸中心,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再次,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虽然自2006年起,全国取消了农业税。然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要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财税制度,改良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均等化水平。最后,鼓励区域间开展合作,整合现代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更高的水平。

优化行业结构。实施税制改革,促进行业间的税负公平。重视税率的调节作用,采用税率的次优性和差别性原则。对信息服务业,完善基本设施。对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对科技服务业,利用科技对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作用,保护知识产权,进行技术推广,完善网络建设,鼓励多发展生态、创新、设计研发的服务业。

4.3 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针对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行业根据地区发展,有重点的推动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完善税负合理。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业务实施不同的优惠政策。

其次,不断调整税收优惠的手段和环节。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应改变以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手段,过渡到采用以间接优惠为主,除此以外,优惠环节也要从税收结果环节逐步过渡到税收过程环节。要结合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利用税率优惠和减免税,另一方面利用缩短折旧、延长弥补亏损时间、提高扣除等方式,还可以给予投资抵免、提取科研准备金等环节的优惠。

最后,为现代服务业建立财税激励措施。实行优惠抵免,加速折旧等制度。清理各类收费,取缔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风险控制。例如,加大金融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创业初期,可以考虑降低服务业的税率。

4.4 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

加大对外交流,提升科技创新。第一,积极展开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推进云计算、物流、商务、教育等现代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创新,重视投资服务工作,提高对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第二,创建现代服务业部门体系,提升其科技水平,展开技术和服务形式创新,编制行业技术准则。

培育新兴服务业,扩展现代化水平。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软件工程,通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学习先进的示范应用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生态服务业新科技和新模式。不断增强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度,寻找中国特色新兴服务技术、模式、产品的路线。面对新兴的服务业应强化企业与外部交易合作,带动中国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琳.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11,(01):3438.

[2]贵州财经学院课题组,陈焰,黄静,黄兰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研究[J].涉外税务,2011,(04):2428.

[3]肖全章.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1,(06):106109.

第6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引言

2019年底,湖北全社会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经费至957.9亿元,将近1000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6.5%,在所统计省(市区)中名列前10。湖北科技创新规划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其它较发达省(市区)相比,湖北省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了解湖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现状,加强相关执行机制和制度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1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的比较分析在学界也引起了关注。在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效果对比方面,江静[1]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来讲,财政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创新活动激励截然不同。李浩研[2]比较分析了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政策效应,指出应通过协调财政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来驱动创新。利用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柳光强[3]表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柳光强[4]实证检验表明,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激励目标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2个维度,宁靓[5]基于山西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表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大小有所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于财税政策如何改进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创新并没有得出有力结论。且对实际情况的应用联系欠佳,尤其是针对我国某一省市的具体现状进行的分析较少,不能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由此得出本研究主要内容,旨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继续实证检验得出财税政策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2.1模型设定

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作为解释变量,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股东权益收益率、企业年龄为控制变量建立基准模型:RDit=β0+β1subit+β2taxit+β3Xit+μi+λt+εit(1)式中,i为不同企业;t为时间;RD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业企业研发投入;Xit为控制变量,包含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股东权益收益率、企业年龄等;ui为个体固定效应;λt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对以上公式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参数估计和回归。

2.2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参考刘丽莎[6]等研究方法,剔除了与本文相关指标缺失的企业数据;剔除了ST类上市公司数据;实际税率>1或者<0的农业公司,作为异常值剔除。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湖北省65家上市公司2014—2019年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及相关数据均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其它变量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均通过软件Stata15.0运行完成。

2.2.1被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RD),参考程曦和蔡秀云[7]研究方法,以企业研发投入的对数值作为衡量指标。

2.2.2解释变量

政府补贴(sub),以研发补贴数值的对数来衡量。如果政府研发补贴的系数显著为正,则研发补贴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税收优惠(tax),借鉴以往文献的做法,计算所得税实际税率=所得税税费用/息税前利润,税收优惠幅度以所得税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来衡量,以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2.2.3控制变量

选择以下变量进行模型建立。股东权益收益率(roe),选取加权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测量变量。公司规模(size),本文依据陆国庆[8]的研究成果,以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大小。公司年龄(age),用观测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算得,取该值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3结果与讨论

3.1基准回归结果

表2中列(1)、(2)为不控制其它特征的结果,列(3)为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结果,列(4)为双向固定模型下的基准列回归结果。关注列(4)所报告的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sub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sub的系数表明政府补贴每提高1%,将导致研发投入增加14.6%,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补贴作为农业企业总利润的一部分,尤其是政府的科技专项补贴可以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税收优惠的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税收优惠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再观察列(1)和列(2),在不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时,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系数不显著为负。列(3)采用的OLS回归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从控制变量来看,siz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ev系数显著为正,同样说明lev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农业企业关于研究开发投入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与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规模大小紧密相关。roe系数不显著为正,说明roe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age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其对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3.2进一步分析

之前考察了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变量tax的系数为负。根据吴松彬[9]的解释,这可能是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为了验证该假设,引入税收优惠(tax)的平方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其平方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税收优惠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着显著U形关系。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

3.3稳健性检验

列(1)~(3)中的稳健性检验使用了0.1、0.5、0.9的分位数回归,通过分位数回归表明,研发补贴显著促进了全样本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验证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稳健性。列(4)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研发投入的指标,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代替模型(1)中的研发投入,并同样采用双向固定模型,对模型重新进行参数估计。从表4可看出,各项主要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显著性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且系数的符号方向也未发生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结果的稳健性。

4结论与政策启示

选取2014—2019年湖北省65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为U型。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政策启示如下。加大财政投入,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事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近年来企业科技支出中从农业企业R&D经费来源的结构来看,呈现出结构不均衡的格局,来自政府的投入资金过少。可以通过对政府采购、优惠、补贴等多方面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化管理,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科技创新投入的农业企业和政府信息,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监督和数字化管理。完善科技人才开发机制,均衡人力资本投入。如,以湖北省高校和科研组织为平台,知行合一等。

参考文献

[1]江静.公共政策对企业创新支持的绩效———基于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比较分析[J].科研管理,2011(04):1-8,50.

[2]李浩研,崔景华.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的协调模式对创新的驱动效应[J].税务研究,2014(03):85-89.

[3]柳光强,杨芷晴,曹普桥.产业发展视角下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激励效果比较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贸经济,2015(08):38-47.

[4]柳光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

[5]宁靓,李纪琛.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问题,2019(11):38-45.

[6]刘丽莎.税收激励、现金持有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6(12):85-89.

[7]程曦,蔡秀云.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基于异质性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06):94-102,159-160.

[8]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49(07):44-55.

第7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俄罗斯的社会福利名目繁多,真可以称得上是“高福利”国家。当前俄罗斯社会上存在的许多福利待遇都是苏联时期沿袭下来的:像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享受的免费住宅、疗养和交通。

儿童是享受国家补贴的一大特殊人群,具体表现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享有固定的每月津贴,享有定时领取免费的儿童食品,如牛奶、酸奶、饼干等,这种福利待遇政策是从苏联时期继承下来的,目前儿童享有的每月津贴是70卢布。此外,中、小学教育,甚至包括大学教育,按照从苏联时期继承下来的体制,一律都是免费教育,学生上学不仅无需缴纳学费,就是教科书也无需学生个人采购,均由学校无偿提供,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使用,此外,中、小校还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营养餐,而大学生虽然不享受营养餐待遇,但每人每月都享有固定的助学金补贴,且享受免费住宿待遇。

而在原苏联时期儿童服装和玩具等也都享有国家巨额补贴,国家补贴生产厂家,其产品的一半价格由国家承担,因此儿童商店里服装、玩具的销售价格均为其成本价的半价。

原苏联实行的是低工资、低价格、低消费、高福利的体制,直到1991年解体前苏联是世界上产品价格的低谷区。苏联的高福利被视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所在,早在20世纪40年代也曾吸引、感动过欧美原子物理学家克劳斯・富克斯、布鲁诺・蓬泰科尔沃,他们曾自愿地、主动地把原子弹的资料转交给苏联驻外的情报机关,为苏联在1949年秋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时期的社会福利还体现在免费疗养待遇方面,实行的发放免费或低价疗养卡制度,在高加索地区以及索契等滨海区、克里米亚等地建有许多疗养场所,供人们享用。

当然,还有许多福利是90年代俄罗斯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新公布的优惠政策。1992年俄罗斯全面放开物价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为了稳定社会局势,叶利钦政权针对一些社会阶层制定了许多社会福利和补贴的法律,其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各级官吏,像议员、部长、检察长、法官等各级政府官员,他们除了享受优越的住房待遇之外,还享受免费度假、疗养和交通等,而且退休后仍享有这些权利。

除了长期的固定优惠政策外,俄罗斯目前针对某些特殊人群还实行短期性的优惠政策,比如孕妇的定期检查费、临产住院费,凭居住证和政府发放给居民的-医疗保险卡可享受全免待遇,此外,在孩子2岁前,妈妈可以带薪在家专职看护、培养孩子,而那些无固定工作的低收入家庭的妈妈自怀孕之日起可以申请减免包括水、电、天然气费用在内的所有住房费用。直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天然气费仍是粗放式管理,不按实际消费计量,而是按家庭人口数计算,目前莫斯科每人每月支付天然气费约为9.90卢布(约折合0.34美元)。再者,有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作为多子女家庭,在社会福利方面享有特殊待遇,如去博物馆参观等都享受免费待遇。

总之,享受俄罗斯福利优惠政策的共可以划分为四类人群:即有低收入者,也有功勋者,还有某些职业工作人员,如海关人员、警察、检察院工作者等,以及生活高寒地区或辐射感染地区的居民。

多年积累下来的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数额庞大的福利补贴,已成为俄政府的沉重负担。优惠政策的受益人群多得难以统计出确切数字,俄塔斯社报道说,俄罗斯1.44亿人口中约有1亿人有权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论据是事实》报上刊登的Romir monitoring的调查结果为66%的被调查者称本人或亲人享有优惠。俄政府根本无法履行全部优惠政策和补贴,由此也在民众当中引发许多不满,没能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到其应有的优惠,尤其是没有享受到免费疗养、免费药品的国民,已对政府表示不信任,社会福利货币化改革势在必行。

另外俄罗斯现有的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公平问题,不仅是低收入者享受福利待遇,许多收入中等的人群也同样享受许多福利待遇。

出台社会福利改革法案

俄罗斯社会福利改革,虽然动议已久,但因涉及几千万人的切身利益而推迟到总统大选之后进行。普京总统在本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政权机构应付各种现实威胁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俄罗斯已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有充分的经验和必要的手段来实现关乎国家前途的长远目标。

4月初,俄政府官员开始公开谈论福利改革;7月2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正式开始对福利改革法案进行一读谈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俄罗斯引发了近年来少有的强烈争议。经过一个月的谈论,提交议案多达5000多个,8月3日国家杜马在一读文本基础之上采纳接受了1060处提议修改意见,二读通过了《关于以津贴取代优惠》的法案,投票通过的结果是304票赞成,120票反对,超过半数以上,表明此项法案已在国家杜马获得通过。依照俄法律规定递交给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审议,8月8日俄联邦委员会以绝对优势的赞成票迅速通过了此法案,28日俄联邦总统普京签字,该法案生效。

这项法案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俄将取消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医疗和疗养等优惠政策,转而用现金对享受福利的公民进行分类补偿,联邦政府将负责支付卫国战争伤残军人(每月为1550卢布)、卫国战争参战者(每月1050卢布)、老战士(每月650卢布)、参加过列宁格勒保卫站的市民(每月650卢布)、一至三级残疾人员(每月分别为950卢布、550卢布和350卢布)、儿童残疾者(每月为550卢布),以及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受害者(每月为1000卢布),共计1400万人的社会福利,总计约1700亿卢布的补贴;各地方州政府承担2000万人的社会福利,其中包括儿童福利待遇,这些人是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还是实行现金补偿,由各地自行决定。

与此同时,修改后的社会福利改革法案中增设了社会福利包政策,它是一揽子社会服务费,全年支付总额为450卢布,就可以继续享受免费乘坐城郊交通工具、免费疗养和医药,自2005年1月1日起实行;而自2006年1月1日起有权享受该项福利者可以选择福利待遇,也可以选择领取现金。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该项法案没有触及到劳动英雄和英雄勋章获得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6260人,财政部的数据是4240人),他们所享有的优惠政策仍暂时保留,国家杜马计划秋后单独提出议案进行讨论。该项法案没有触及到的还有包括国家杜马议员在内的约有178万名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卸任总统叶利钦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和高额福利补贴,他们的待遇依然如故,这也因此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

福利改革,是普京在其第二总统任期一开始便推行的与行政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并行的重大改革,它切实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颇为引人关注。

福利改革法案牵动千家万户

社会福利货币化改革法案成为最近俄罗斯国内最具争议的话题,人们对该项法案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赞成者多是无法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到福利待遇的人群,譬如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二级伤残军人抱怨说,由于官僚腐败,他根本无法享受到免费疗养的待遇,因此他同意社会福利货币化。此外,赞成福利货币化的还有生活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居民,因为原有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惠,免费医药做不到,免费乘坐交通工具用不上,免费疗养谈不上,而现在社会福利改革法案将带给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的钞票。

但此法案也遭遇到了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在俄89个联邦主体中支持这一法案的并不是很多,因为此法案规定,福利货币化的部分负担转嫁给地方政府分担,而俄罗斯地域辽阔,各联邦主体的经济状况有好有坏,尤其是远东地区的财政捉襟见肘,据俄财政部估算,地方政府如果对其所承担的享受优惠的公民实行货币化,每年至少需要650亿-700亿卢布。因此,许多人担心地方财政无力兑现法案的承诺。

俄罗斯此次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受冲击最大的当属老战士、退休者、残疾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受害者等社会福利享有者,因此,这项改革法案一出台便遭到了城市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地相继爆发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7月份所做的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53%的被调查者反对社会福利货币化,25%的被调查者表示将参加抗议活动。他们反对这项改革的原因主要是,认为福利货币化后所发放的津贴远不足以抵偿原有的优惠和通货膨胀以及物价上涨,会造成生活水平的下降;其次是对地方政府也缺乏信任,担心补偿津贴不能及时足额地发放,害怕优惠被取消了,补偿津贴也得不到。

为了安抚莫斯科市民,市长卢日科夫向媒体说,包括老战士、退休者在内的莫斯科居民现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将继续保持不变,其中包括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而且这项待遇不仅对莫斯科的老年人继续有效享有,俄联邦境内的所有老年者在莫斯科也都可以继续享有该项待遇。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颗定心丸,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能解决他们的一定困难。

此外,8月29日普京总统与卫国战争的老兵们举行了见面会,会上普京总统宣布说,2005年将组织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活动,为此国家将划拨15亿卢布一次性地给老兵发放补贴,并给退休基金会划拨15亿卢布用于社会援助,此外,还划拨出30亿卢布用于购买30万张疗养卡发放给老兵们。普京的这一番讲话对老兵们来说是一种安慰。

第8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数字电视据说是先进技术,但“据说”本身也说明,对于数字电视是否是个好东西的评判,还停留在技术、厂商和政府等方面的一厢情愿之中。而数字电视的最终消费者,却鲜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对于消费者而言,电视本来就是一个娱乐的终端显示工具。在这个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技术能否得到最终的市场认可,服务和内容才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所谓内容为王的道理。很不幸的是,今天数字电视的发展,并没有内容上的突飞猛进。

没有更优秀的内容吸引,新年伊始广电总局却一纸文件,把本该市场去决定的东西,轻易地下了最后决定。在这纸文件中,各地有线电视台必须在今年中启动数字电视的工作,否则将取消试点资格,并将没有优惠政策享受。看来,各地有线电视台必须赶鸭子上架了。

数字电视涉及到机顶盒、节目内容和商业模式等很多问题。广电总局的行政命令加剧了各地有线电视台推广数字电视的紧迫程度,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数字电视产业各个利益方的博弈状态。

于是,一方面是市场的反应消极,一方面是政策的加紧追逼。数字电视的发展似乎是在政策与市场之间走独木桥。走过去了,皆大欢喜;掉下去了,损失的是各地有线电视台的利益。

如此看来,相关政府部门在这场过独木桥的游戏中,并没有失败与否或者损失与否的问题,倒是有点儿稳坐钓鱼台的意思。

霸道,在文件的催促下,数字电视必须要上。政策上快马加鞭,技术上就要。一片形势大好的局面,倒是符合若干官员的逻辑。但是,来自民众的反弹声浪却并不是小把戏。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成为吸引民众的动因,反而因为价格等问题,而激起了大众的反感。

第9篇:数字经济优惠政策范文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以下简称IT业),《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IT企业与IT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主导经济增长 影响产业格局

IT成为主导经济力量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已明确写入《规划纲要》序言。它充分肯定了建国50多年来,以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把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放在重点目标之首,进一步明确“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主导力量”的地位,也把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这表明在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它的核心技术与相关服务还将渗透到很多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并催生其发展壮大,如在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这些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也成为了优先发展主题;反之发展与壮大后的交叉领域也促进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科学与技术逐渐向现代应用服务业转变。这也将是未来15年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领域,也会超越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T主导整个产业格局

中国IT产业在整个中国产业格局中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规划纲要》中,就明确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与优先主题。如在能源方面,研究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将作为优先主题。

在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将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在制造业方面,基本实现高档数控机床、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等将作为基本思路之一,并把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等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汽车计算平台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在人口与健康方面,把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疗技术等作为优先主题。

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城市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中,IT将不是作为一般的高新技术加以研究与发展,而将会作为一个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与研究渗透到各项产业中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动力。对此,其发展与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与相关资源的支持;同时与之相关联的IT企业与个人将会得到更多机会。

更多支持带来全新机遇

《配套政策》明确在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等十个方面,对《规划纲要》的目标落实制定了相对应的具体配套政策,创新型的IT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

机遇一

政府首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将实施首购政策。这也是IT行业期盼多年的结果。因为国内很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或由于研发成本太高,或推广力度不够等各种原因,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都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对那些中小IT企业。多年来,那种呼吁政府采购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倾斜之声不绝于耳,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现《配套政策》指出,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将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在政府采购中,以后会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中将优先考虑。《配套政策》指出,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政府力量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不仅体现在投入上,还体现在需求上。随着政府采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的力度加大,国内企业也将更多地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政府补贴企业进口设备的政策也将会逐渐改为补贴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

同时,国防采购也将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机遇二

国家政策措施惠泽中小企业

创新型的IT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税收和金融的优惠政策。《规划纲要》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同时将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政府还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这些措施将为不少拿着技术找资金的中小企业主解燃眉之急,提供良好的创新金融环境。

《配套政策》也指出,政府还将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这将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打下“做大做强”的基础。同时还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在有条件地区进行试点。

企业还可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投入。企业将来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不仅可享受税收优惠,还可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此外,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还可能在税前扣除。《规划纲要》指出,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机遇三

企业可承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以往,企业很难承接到国家包括国防的技术类创新项目。但《规划纲要》指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这标志着企业可以大量承接国家“技术”类创新项目。

《规划纲要》也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这意味着今后15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将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科研投入增量部分将明显向企业倾斜。以后高校、科研院所将主要承担“科学”类创新项目,而企业则主要承担“技术”类项目,打破那种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与技术”类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于非军工企业来说,国防的科研历来是带着神秘的面纱,尽管除科研外“军民一家亲”,但国防科研却是“军民分家”。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意味着,不仅大量尖端国防科研项目将来可能委托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而且军方对IT产品采购的范围和数量都可能大量增加,对国内IT企业而言国防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市场。

机遇四

培养引进人才机制更加灵活

在未来15年中,我国将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配套政策》强调,要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等。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同时,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配套政策包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

《配套政策》指出,要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政策对于IT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这些政策都将为改进中国现阶段IT人才结构,推进IT产业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五

IT业服务横向化带来新机会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IT产业在经济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高,现阶段的IT业将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以IT技术为基础的服务。

对于IT产业来说,横向发展将会给产业自身和相关联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IT人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提供IT服务时,需要组织或个人能够具有跨学科的多专业技能背景,甚至是一些跨国界的合作。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就需要具备机械、电子技术、生物模拟、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背景,这对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总之,在IT时代来临时,IT业的服务横向化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链接一:未来15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①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②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③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④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链接二: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优先主题

①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②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③高效能可信计算机:重点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发展以新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每秒千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开发新体系结构、海量存储、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④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⑤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⑥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重点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开发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⑦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链接三: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前沿技术

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

①智能感知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②自组织网络技术。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