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往礼仪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心理学 视角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7-01
在网络时展背景之下,受到微博、QQ、微信、视频等各种新媒介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朝着多样化发展。然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信息传播管控难度大、信息缺乏正能量、信息缺乏真实性等影响,给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1]因此,在网络心理学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通过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培养
现今,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飞快,各种沟通软件如微信、QQ等成为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并不断优化组合,借助网络资源优势,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科学设计、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点内容、方式,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及特色化。其次,要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创建集交流、宣传、学习、娱乐等为一体的平台,借助平台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传达政治思想,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通过提高辅导员执行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培养
对于大学生来说,辅导员扮演着管理、引导的角色,辅导员的执行能力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效果。[2]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和重要。对于辅导员来说,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融入到时代的变化当中,占据新闻媒体的主角,快速掌握网络传媒的多样以及自由化特点,加强各个专业(包括计算机、心理学、传播、新闻媒体等)技术能力的培养,确保他们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确保线上以及线下两个教育平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时下需求。
三、通过创建反馈机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培养
通过创建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具有快捷以及良好互动性的特点,采用问卷调查、采访、数据收集等方式,点评时下热点问题,对学生的综合感受进行反馈和总结,形成教育回循工作机制,达到多次教育的最终目的。积极有效的反馈机制,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想互动,确保思想教育在反馈中得到最真实、最有效的引导教育效果,确保具有不同观念学生在反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过程中受到感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大学生从心底认同这个价值观,从根本上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
四、通过结合案例加强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仅靠单纯的理论灌输,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案例说教,引领学生的主导思想,通过借助典型案例宣传,达到更广、更强示范和宣传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的时代性。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闻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速度更加多样化以及快捷。大学生更是信息的高度关注群体,对于社会上热闻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关注。为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借助网络优势,融入爱国、诚信教育,通过借助网络中典型案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进一步设计和加工,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进行传播,从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五、结语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伟的教育基础工程,尤其是在网络时展背景之下,各种负面信息更是给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网络心理学视角下,采取积极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加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并让理论指导于实践,让大学生们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人生,成为国家的主力军,在全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继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礼仪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重任,学生年龄在16-18岁,个性特点鲜明、追求多彩梦想的青少年,在校学习期间,礼仪教育是关系未来产业大军素质和国家民族和谐进步的大事。礼仪既是对文化文明的传承,同时也彰显了个人的素养与气质。掌握现代文明礼仪,做讲文明、有礼貌、有品位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每个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行动,礼仪示范应成为教师的责任。
中专生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安定。礼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要使中专生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礼仪也越来越体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礼仪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这几方面来阐述一下礼仪的重要性:
一、个人修养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教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人形象受欢迎呢?一个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交际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举止要文明礼貌,不要以为是小事不在乎。互相尊敬才能互爱,人际交往最看中的就是不是小事的小事情。你我的言行举止都在发给对方一种信息:“我是否在乎你,我是否尊重你。”学生在出门的时候,衣着大方、举止得体、谈吐礼貌的人才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
讲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对个人修养而言,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交往尺度的把握是一个人以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来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并赢得尊重。
二、沟通信息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其中语言、行为、表情、饰物的佩戴等礼仪,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信息。交际礼仪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更好的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友好和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习交际礼仪,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友谊日益深厚亲密无间。学生之间更需要以礼待人,要宽容、理智、心平气和,用正当的渠道和文明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生理有缺陷的同学,个人剃毛、衣着不能随意评论,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再深厚的友谊也会蒙上阴影。
讲礼仪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在细节处提醒我们,友善相处对学业和将来的职业来说都会大有裨益。同学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应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友善相处,携手共进。相信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生活的节奏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顺畅。要用礼仪给予我们的力量化解困难与阻碍。
三、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礼仪的核心内容是要学会尊重他人,是人际关交往中的“调节剂”和“剂”。当每个人都重视美化自身、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睦,学习生活更加温馨,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合理的自我介绍;宴请的时候,突显主人的热情与尊重;馈赠礼物的时候,既大方又体贴;尊重谅解并能及时的肯定对方……这些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联络感情,更能赢得他人的赞赏与尊重。
与同学交往注意情感的交往与沟通,遵循良好的人际交往原则。平等、真诚、包容、互助,在交往中做到宽以待人,有助于扩大交往的空间,并能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情绪和矛盾冲突。别让平凡而被忽略的小细节成为破坏我们形象的杀手。掌握人际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四、民俗风化
“礼处于俗,俗化为礼”。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正因为如此,礼仪有时候被称为礼俗。学习礼仪,将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民俗。很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与背景,才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与尴尬。
用对方的礼节来招待客人,更能体现主人的热情款待与深厚的友谊。给对方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人们总以为语言不通是交往中的唯一障碍,其实只有在交往过程中预先了解对反的习惯禁忌,就可以尽量遵从对方的行为习惯,避免误会,从而表现出对对方的最大尊重,成为受人欢迎的客人或体贴周到的主人。
五、增进友谊
礼仪增进友谊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的社交圈子里,能为个人交往交涉友谊的桥梁;二是在组织相互交往中,能为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合作共事,增进友谊带来的便利。与同学之间有冲突了,一味指责对方是不正确的,再好的朋友也将变成最强的敌人。只有冷静思考,用合理的礼仪知识化解彼此之间的间隙。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礼仪,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我们最真挚的情感。敬人为先、友善待人、严格自律、自我控制,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石,也是情感增进的先决条件。
总结: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和言语、真挚的情感和规范的礼仪,是构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礼仪教育,学校需要人文教育,和谐社会需要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礼仪 儒家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 礼仪定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什么是礼仪,想必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自古以来,由于古代文字深奥艰涩,礼学就被认为是难治之学,只能吸引少数学者的目光。然而,基于礼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仍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产生于先秦和西汉的《周礼》《仪礼》《礼记》,后称为“三礼”,是我国最早的礼仪研究成果,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后人研究礼仪的经典文献。
一般认为,礼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礼被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范准则,以此区分尊卑、贵贱、亲疏。随后,礼从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政治范畴,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以后,礼被进一步发展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关于礼的界定,由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宽泛性,古今学者都未能给礼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礼的本质。其一,礼是祭神求福的行为;其二,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其三,礼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立身的根本;其四,礼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准则。
本人认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 儒家礼仪精神
对儒家礼仪精神的探求,直以来都是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礼的精神概括为“仁”“礼”“敬”和“诚”。这里主要分析“仁”和“礼”。
1.仁
“仁”作为儒家礼仪精神之一,主要表现在仁是礼的根本内核。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从理论卜讲“仁”是“礼”的核心,是“礼”的内在道德依据,失去了“仁”的精神,“礼”也就不能称其为“礼”。“仁”又可以概括为仁者爱人、仁者立人、仁者恕人等几个方面。孔子没有把“仁”看作一个固定的德行或者限定于某一种德行,而是把一切德行都看作“仁”,看做是“仁”所显现出的恭敬辞让、谨慎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惠敏等的德行。因此“仁”是统摄一切德行的根本和道德创造的根源。
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内在的道德范畴,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里而礼外”。礼以仁为根本,是仁的外在性规范;仁以礼为形式,是礼的内在性原则。孔子首先引仁入礼,并将“仁”视为内在的道德原则,将“礼”视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所以,他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正是说人之仁德是施行礼乐的前提,倘若没有仁德,礼乐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依仁以成礼”是要求各类礼仪制度、行为规范的制定应以仁为依据,符合仁的精神。“设礼以显仁”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礼”来显现内在的“仁”。所以说,无仁,礼则失去本源;无礼,仁则难以显现。因此,守礼即为行仁、践仁,是仁的体现和展开。
2.礼
据历史定献记载,礼最旱出现在夏代,夏礼较为简朴,经过夏、商、周三代,礼的发展更为成熟、完备。历代统治者和儒学思想家都重视礼的道德功能,不仅包括秩序性制度,而且包括伦理道德规范,以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秩序,通过各类伦理规则制约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遵守社会规则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此处所讲的“规矩”,就是礼,就是规范与制度。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他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爱表现出来就是礼,礼是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父子、长幼、师生、朋友、君巨等之间依靠礼来维系,没有礼,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规范。在孔子看来,礼并非一种单纯的规范、形式,而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礼乐仪式不仅表达和唤起人内在的情感,而且培养人的职责和使命意识,因而孔子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陶冶作用,通过“礼”来控制、规范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乐”来调整、提升人的内在德性,故而有“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之说。礼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由外而内,从外部来约束人性,防止行为不端,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让人们在行礼过程中去领悟礼的内在真谛,使德行内化,这也就是礼作为外在形式的价值所在。
三. 儒家礼仪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
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
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1.将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中国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正确印象。很多老师反映留学生来了中国都学坏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中国社会中一些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好的方面。
儒家礼仪精神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仁厚”“诚信”“谦让”,《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要宽仁厚道、友爱互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克己谦让之风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要倡导的。
因此,我们应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的正确印象和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
2.用“礼乐思想”营造课堂氛围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除了将礼仪常识和规范理论融入课堂教育外,构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同学们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熏陶。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展示中国礼仪风范。例如,举办各类与文明礼仪相关的展览、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风气,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实施礼仪教育,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认识。
3.发挥“身教示范”作用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苟正其身矣,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说,要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如何能正人。孟尹也指出:“舒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意思就是,自己不正,是不能正人的。儒家身教示范虽然多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汉语教师汲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礼仪礼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要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史上,“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儒家礼仪作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范畴广泛、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永恒的普遍价值。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舍弃也不能盲从,而应该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积极成分。所以,对儒家礼仪文化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儒家礼仪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法律制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礼的自觉信守和实践,主动地去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态势不但将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会给世界展现一个以“仁”“礼”为核心的,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
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礼仪修养的同时,向学生展现中国礼仪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沦文].郑州大学,2004
[5]马国华.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5
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家庭礼仪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关系,以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为核心。因此,在家庭礼仪的形成、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从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
二、以感谢联络为目的
家庭礼仪的主要职能并非以个人形象的塑造为侧重点(这是和社会礼仪有所区别的一点),而是通过种种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来进行感情沟通,俗话说“亲戚亲戚,不走不亲”,就是强调亲友间的感情有了血缘关系的基础,还得需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来维持、强化和巩固。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寿诞生日等种种喜事,通过礼仪的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体会和享受,这一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感情联系。
三、以相互关心为原则
之所以说“母爱是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是因为母爱的主要内涵是无私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家庭礼仪之间应传递一种无私的爱。要衡量一件事或某一行为是否符合家庭礼仪要求,只要分析一下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心的成分,真诚的祝贺、耐心的劝导、热情的帮助,这些都是合乎礼仪的。
四、以社会影响为标准
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区域、风俗,在礼仪的表现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家庭礼仪也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活动中的许多礼节,仪式始终是变化发展的,如封建社会的婚礼有拜堂入洞房等繁文缛节,而当今出现了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新颖的婚礼仪式和程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评判某一种家庭礼节、仪式,是否进步,合乎礼仪规范,只要看它是否能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这就是一个标准。
“礼之用,和为贵。”如果没有“和”这个前提,所有的礼仪也不过是一种假象。说了礼仪中的几个重点问题,我们现在对礼仪来进行一个总结。
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大家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社交礼仪不是法律也不是纪律,仅仅只是一种约束,它的约束力比起法律法规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却不会因此受到制裁。所以,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二、社交礼仪的联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会使对方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社交礼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规范建设。
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关键词】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3-0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育;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61―02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丁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和丁业对技术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设备的运用,都需要由技术人员去操作。但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中职教育㈩现了重技术培养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这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对社会的发展和中职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推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语文教育而言,如何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成了关键。人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礼仪教育。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国教育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渗入礼仪教育成了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观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的意义重大。
1 礼仪教育是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我国广大教育丁作者的经验总结,是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中职语文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职语文自身人文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职语文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列入教育的重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中职学生而言,技能教育是关键。但不是全部,要实现中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礼仪教育。让人成为人,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之一。要让人成为人,就要知“礼仪”。
“礼”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知礼仪”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先律己,然后敬人,以礼仪规范去与人交往,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是实现人与人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进入社会这个大的交际环境。学生们只有“知礼仪”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毕竟现代社会是需要合作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要在中职教育中完成素质教育,就必须要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培养出言行举止得体,合乎社会礼仪规范的学生,也才能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总之,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观下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2 礼仪教育有利子中职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技术培养轻人文教育的问题。中职学生缺少必要的礼仪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之一。因此,中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学中渗入礼仪教育。从另一方面看,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学反过来也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扩大语文教学的内涵,使语文的教育功能实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的培养,语文教育的功能单一化,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把语文知识当成教学内容,而忽视语文教育中的礼仪等人文教育。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了促进中职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语文教育的功能,增加教育内容,丰富教学资料。而礼仪教育是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交际能力于一身的,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无疑可以丰富充实语文教育自身的内涵,扩充教育的功能。
3 礼仪教育有利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入的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毕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通过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际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网。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走上丁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安定。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的和谐有助于整体的和谐,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热搜:医学护理 医学护理学习 医学护理专业
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自南丁格尔创立护理专业之日起,护理工作一直与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关心患者、关爱生命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护士作为从事医学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连接性等特点,因此,护士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态度、举止、语言能够充分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体恤和关爱。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需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因此,塑造护理礼仪是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
1 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意愿,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礼仪是人们为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1]。一般说来,礼仪具有依照遵守、自律自制、敬人、平等、宽容、真诚、从俗和适度等原则。护理礼仪是职业礼仪的一种,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和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所依循的行为标准,综合反映护理人员的素质、修养、行为和气质,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良好的礼仪可以体现出护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知识内涵,是个人自尊自爱、爱岗敬业的体现。面对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护士需要具备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器械和药品,更是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优秀的护理礼仪能够在无声之中营造出友善、亲切、温暖、积极的医疗护理环境,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临床护理礼仪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①得体的仪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护士对患者的尊敬,使患者感受到礼遇;②护士优雅大方的仪态举止有助于赢得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使患者感受到温暖;③礼貌的语言交往能够帮助建立融洽、亲切的护患关系。
得体的仪表能够使患者感受到礼遇。仪表是人们传递情感的途径之一,具有表达意志态度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护士的着装打扮体现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象征、凝聚着护士的自信、骄傲与希望。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护理专家王瑛老师亦说:“护理工作可以发扬女性所有的力和美。”护士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融合,能够引发患者对美的享受和共鸣,使之感受生活的美好,对其给予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2]。
护士服以整齐洁净、大方适体和便于各项操作为原则,给人纯洁、轻盈、活泼、勤快的感觉。现代医院中,一般病房和门诊的护士通常着白色连衣裙式或中长式护士服。雪白色的护士服可以给人带来安静、神圣、纯洁的感觉。护士燕尾帽搭配上白色工作装,再配上白色软底坡跟工作鞋、肉色袜,使护士着装自然、和谐、美观、大方,显示出护士高雅的气质。为便于手术前洗手消毒,手术室护士服设计为短袖洗手衣和长裤,手术外衣便于手术中执行无菌操作[3]。为淡化手术操作中血红色给人带来的兴奋、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及焦虑心理,手术服多选用绿色,给术者以平和、舒缓、镇静的心态,利于医疗护理安全。为减轻产妇、孩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妇产科和儿科病房护士常穿粉色工作服,以悦目优美的基调,点缀温馨、柔和的气氛。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着谈绿色工作装,以唤起患者对生命的向往与治疗的信心。进出病区的便装因与工作环境相关,要求以秀雅大方、清淡含蓄为主色调,着重体现护士的美丽端庄和稳重大方。容貌上,护士要充分体现自然美,得体的淡妆不仅能美化人的容颜,也能带给患者好的心情,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护理工作人际交往中,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所起到的沟通作用是自然发生的。仪表是护患交往中最先进入患者视野的信息。患者常有意无意地根据护士的礼仪仪表,来分析和判断这其中所折射出的对方的态度、情感与意向。因此,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适宜、得体的仪表不仅能够有效地表达出对患者的尊敬,使其感受到礼遇,而且有助于塑造护士积极、正面的形象。
护士大方优雅的仪态举止能够帮助自己赢得患者的信任。护士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对患者的整体的身心护理。举止端庄可帮助护士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态度热情能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温暖感。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做到动作轻巧麻利,节奏明快,风度优雅大方,不要流露出倦怠、疲劳和懒散,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护士优雅、敏捷、稳妥的站、坐、走姿会给人带去美感,充满朝气的精神状态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感染力。走路时应步履轻盈、挺胸抬头、平视前方,进病房前要先敲门,做到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当患者向你走来时,要起身相迎;患者行动不便时要出手相助;在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和脉搏而需要接触患者的身体时,要先将手搓热;在位患者做暴露操作时要用屏风遮挡;在护理操作时应认真、细致、规范,着力的轻重、范围大小要适当。在与患者的交往中,不要面露不悦,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或漫不经心。正确的目光交流有助于达到成功的沟通。眼睛是心灵的门户,目光是面部表情的核心,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是最清楚、最准确的信号,被称为感情的神经。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用眼睛来表达理解和爱心。护理工作中,护士要自然平视,锁定对方的目光,表明自己的坦诚与尊重。也可以交替着将目光落在对方眼以下,颈部以上部位,自然地让眼睛的余光看到对方表情。自然亲切、不卑不亢的适度对视传递出注意和接纳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金钥匙。作为白衣天使,护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给患者以生的希望。微笑服务不仅是礼貌的体现,它 本身即是一种劳动的方式,是护士以真诚的态度获信于患者的重要方式。温暖的微笑能够使新入院的患者消除紧张感和陌生感,使重病的患者摆脱恐惧和焦虑,使老人和孩子消除孤独。
礼貌的语言交往能够使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融洽、亲切的关系。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有关知识对患者进行精神层面的开解与引导,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4]。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使用通俗,礼貌,安慰,鼓励的语言,要文雅、谦逊,多使用敬语,音量适中,语气平和,避免生硬、粗鲁、讽刺、侮辱、谩骂性的语言,常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别客气,请走好”等礼貌用语,令患者感到亲切、融洽、不拘束,消除陌生感和恐慌感,进而缩短护患间的距离。
在接待患者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正确适宜地称呼患者。向患者介绍自己时,应充满自信,并掌握好自我评价的分寸。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应持有平等待人的态度,既亲切又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如:在为患者排遣忧虑时,话题可从关怀询问开始,引导患者倾诉心中的愁闷,用积极的话语对其给予启发和鼓励,缓解其内心的苦闷,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护士不得将患者的隐私泄露与他人,对患者的疾病史和诊断治疗更应保密。护士语言可以开导患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保持、调整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护士语言应注意提倡善意的治疗语言,避免恶意的刺激[5];要讲究科学,充分发挥对患者的治疗作用;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其亲友都要给予尊敬,措辞、用语要讲求艺术效果;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语言以达到理想效果。护患语言交流的禁忌主要有:①忌谈个人隐私的的话题、捉弄对方的话题、诽谤的话题、令人不快的话题、令人伤感的话题、无聊的话题和增加疑虑的话题;②忌用命令式的语气、质问式的语气、不耐烦的语气、埋怨责怪的语气和生硬的语气;忌用不文明的言语、挖苦讽刺的言语、侮辱人格的言语和让人羞涩的言语。
3 讨论
【关键词】礼仪塑心特色凸显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催人奋进、凝聚力量、完善自我、和谐人际、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结合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之机,我们选择了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以期突破中学生德育的瓶颈,建构学校特色。
通过历时四年的研究,我们创建了三大层次目标,六大考评维度,九大方法体系,把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化、序列化、课程化、考评化,探索了以礼仪文化为基础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用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一、构建特色目标,完善方法体系
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融进教师日常工作中,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加速了科研骨干教师的成长,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三大层次目标
首先我们将学校德育总目标具体化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敬仰真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逐步形成公民意识,崇尚法律,养成良好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健全的人格,爱护生命,关爱他人,弘扬健康有益文化,培育多元智能全面开发、有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了解中国“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了解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交往的文化、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和谐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再分初中、高中学段,制定了年级具体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详见附表1、2),形成了层次化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分层要求”。从知识目标、情感意志目标、行为目标方面构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礼仪教育目标,并将中学礼仪目标分成“底线”目标,“弘扬”目标和“追求”目标三个层次予以实施,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民基本礼仪素质的要求。
第一层次目标,即“底线”目标,是对中学生基本的礼仪要求,从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入手,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并将其细化为“五爱三雅十个好习惯” (五爱――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三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十个好习惯――从十个具体的方面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
第二层次目标,是“弘扬”目标。从礼仪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渊源和内涵,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豪感,崇尚集体主义,弘扬爱国主义。
第三层次目标,是“追求”目标,从礼仪思想入手,上升到理想信念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定远大志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课培训,传播党的理论,坚定信仰,树立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培养具有“民族素质、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在此框架内,重点研究文明礼仪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和教育方法。
(二)六大考评维度
我校根据各个学段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和谐的认知和礼仪实践能力等具体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上述六大维度评价细目表。在高中各年级礼仪法纪素质评价细目表中,明确地将“用恰当语言赞美他人”,“审美情趣,遵礼仪守法纪,自律”,“沟通与分享、乐于助人、礼仪交往”,“敬仰真理和正义,敬慕英雄和正气,敬重社会公德”,“热爱祖国,依法作为,理国”,“关注全球重大问题,支援受灾人民,共建和谐世界”,“爱护生态环境,敬重生命与文化生态和谐”等内容,作为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价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细目表(详见附表1―5),使礼仪教育目标更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要求,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九大方法体系
我们在“教育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方面,明确提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教育活动安排建议”(附表6、7),并安排进课程表,实现礼仪教育课程化。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规范约束”等九大礼仪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新鲜经验,操作性强,实效性好,对中学阶段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①“系统认知”:指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地让学生认知有关学校、家庭、社区、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中学生必须力行的礼仪常规。
②“意义引领”:是基于道德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注重礼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行为规范。学生深刻体会礼仪生活的意义,自觉地用礼仪创和谐。
③“规范约束”:指用礼仪的规范性内容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约束调适。
④“实践推进”:我校以“三礼”(知礼仪、懂礼节、讲礼貌)“三文”(文明其言行、文雅其身心、文化育灵魂)“一感恩”活动为突破口,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注重感恩”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⑤“榜样示范”:学校每期坚持评选文明礼仪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树立礼仪榜样,使礼仪教育常抓常新,不断深化。
⑥“学科渗透”:各学科有着丰富独特的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富于美感,充满智慧又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提高礼仪意识和践行能力。
⑦“主题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主题鲜明、育德导向性强的礼仪文化专题教育,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效果。
⑧“社校协同”:充分整合学校礼仪教育与社会礼仪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共倡文明礼仪的良好效果。利用传统节日,把社区作为学生礼仪实践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回归传统,感受民俗,践行礼仪,体验真情,珍爱生活。
⑨美育陶冶”:以学校成立的学生文学社、书法摄影、“疯狂英语”社、管乐队、舞蹈队、足球队、街舞社、篮球社等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将空洞的礼仪规范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陶冶,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
二、物化研究成果,彰显学校特色
(一)物化研究成果,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创造性地编撰印发了校本教材《礼仪伴我成长》和教师教学参考用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案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学文明礼仪教材。
《礼仪伴我成长》主要解决了中学礼仪教育中缺乏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礼仪教材问题,为中学礼仪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弥补了学生班会活动中缺乏系统礼仪教材的缺陷,克服了以往礼仪教材中空洞说教的弱点,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减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负担。该书内容涵盖了学校、家庭、社区和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提出了中学生必须践行的礼仪常规。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创新性强。每课课题简洁文雅,富有诗意,主题鲜明;文笔流畅,图文并茂,着力在“用微笑构建和谐、用恰当的语言赞美他人”等活动设计、成长计划、名言启迪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名言,自创礼仪格言,具有传承创新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2)结合性好。该书在案例聚焦、活动设计、知识链接、成长计划和名言启迪上科学结合;将感恩教育、亲情教育、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与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的和谐相处;将礼仪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继承发展与深入创新相结合,将礼仪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等方法有机整合。推广运用的实效性好,着力体现了课题研究提出的分层次递进式礼仪教育特色目标、评价及实践推进。
(3)可读性强。该书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趣味性、导向性、时代性。经过我校7400多学生推广运用,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情趣越高。
(4)人文性强。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礼仪修养需要,谋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凸显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个性。扬中华经典,习现代礼仪,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着力用环境孕文明、训练育礼仪,用礼仪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全书共六个单元,27课。每个单元有导读,便于同学们从宏观上把握、提高学习效率。坚持以案例导学激趣,以活动引路导行,知识链接作小结,从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独到的内容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二)创新礼仪文化,激发礼仪动机
我们在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上,坚持从学校物质礼仪文化、行为礼仪文化、精神礼仪文化方面进行革新,创新学校礼仪文化,激发礼仪需要和诱因,增强礼仪动机,创建学校特色。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礼仪之邦铸就了一代代英雄儿女,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流淌礼仪的血液。学校更是传承礼仪文化的主阵地。我校一直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先后编写了《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礼仪教材,并运用班会、夕会、课外活动等进行经典诵读。同时,结合“唱、读、讲、传”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和途经。
1.物质礼仪文化
我们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按照高品位、重实用、怡人性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打造有独特风格的物质文化;自然景观建设力求达到美化、绿化、净化要求;人文景观突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达到怡情励志,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整洁、优雅、文明的环境,既突显了学校特色,又不断催生着师生的进取精神。
2. 行为礼仪文化
教师和学生在仪表、语言、举止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礼仪文化,既能彰显学校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又能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文明礼仪行为的耳濡目染,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礼仪的档次,使校园到处流淌着师生言行的文明,到处充满和谐的阳光。
3. 精神礼仪文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礼仪教育
中职语文课是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养培养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的渗透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毕业后去求职,面试是第一关,它对于求职的成败十分重要。求职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既不能太谦卑,也不能太高傲。这就要求除了有专业素质外,还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表、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谈吐等,这就是必要的现代礼仪,它能在求职中显示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职业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仪表、交往、谈话、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职业礼仪课程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注重内涵,培养内在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有丰富的知识,善于创新,能将知识和能力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品质,能与他人与组群协调相处,和谐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现代礼仪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高尚和完善的非智力品德,既会“处事”,也会“做人”。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述中华民族注重礼仪的典故、佳话,让学生了解坦诚相待、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不卑不亢从来就是中国人的美好品质和传统,结合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人物注重礼仪修养的美谈,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要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内在的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其次,还要有强烈的礼仪意识,学会尊重,充分表现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让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展示青年学生应有的职业特征。如:中学生往往欣赏有气质的老师,自己也想模仿,这时,作为老师要引导他们,使之懂得:要想有气质,首先必需先有素质,然而,素质从何而来?只有从知识中来,从日常的细节注重中来。只有内在和外在统一了,才算美。
二、言传身教,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在职业礼仪指导中,提倡教学相长,就是要求职业指导教师自身应加强言传身教,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在职业礼仪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在学生品德、情操、价值观上的涵育与引导,扩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要身体力行,要为人师表,在仪表、谈吐、举止、情商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试想,如果我们职业指导师自己都不修边幅,举止不雅,谈吐粗俗,又如何向学生讲授形象塑造的意义和重要性,职业人员形象美的价值和作用又怎能体现?
三、尊重他人,提高自尊心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学校中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因为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社会。只有尊重了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四、积少成多,规范日常行为
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日常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处处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就能养成文明的举止。作为教师,平时就要教导学生着装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交往礼仪、出行礼仪、谈话礼仪、应酬礼仪等,让学生真正懂得:细节决定成败!学生的日常行为只要养成习惯,一定会呈现出良好的职业礼仪素质。
五、灵活教学,注重社会实践
在课堂上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鼓励学生敢于探索与创新,善于在竞争中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教导学生摒弃一些传统观念以适应社会。如:当今社会不需要足不出户,三天不说一句话的淑女,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三寸不烂之舌”、有独到见解、有知识、有能力、能打得开局面的新女性。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平等互利、精诚合作、团队精神、自律自强等人与人之间融洽和睦相处的原则。学生对时事、社会,就业及个人前途比较关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他们进行求职面试等课堂模拟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求职成功的技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和职业岗位应用技巧,从而缩短职业岗位的适应期,为走入社会、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要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应该把礼仪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立湘,王颖 《实用交际礼仪》.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