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南;中小学安全;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中小学安全管理事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中小学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海南省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如中小学校舍改造、师资招录与培训、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宣传、校园安全建章立
制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危机意识淡薄,对危险识别能力欠缺,对突发事件和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技能,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再加上本身活泼好动,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难度。同时,海南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困境亟待解决。
一、海南省中小学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与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海南长期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的理念普及不强,再加上近年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的加快,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加快,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社会参与管理的宣传和激励机制,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社区与家长难以和学校产生良性互动。
(二)学位短缺,师资匮乏,教学用地紧缺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压力
1.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大量外省人员涌入,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向海南尤其是海口、三亚、文昌和琼海等地的城区聚集,使本就捉襟见肘的海南教育资源显得更趋紧张。
2.前,海南省各市县中小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生源向城区相对优质的学校集中,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入学难”及中小学招生失衡的状况。
3.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用地预留不足,海南旅游岛建设造成海南地价飞涨也造成一部分教育用地被挤占。城市很多新建小区附近没有设置中小学,多个城区的中小学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海南省的中小学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中小学校用地大小、校舍面积、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地价高涨,拿地困难,也使得海南民办中小学发展举步维艰。
4.部分市县教师缺额严重,由于师资不足,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一部分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难于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也亟需提高。
(三)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落后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法律规定,但仍然不能满足依法保护在校学生安全的需要。
1.没有专门的学校安全立法,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法律,有关学校安全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通知中,内容繁多杂乱,缺乏体系性,不利于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立法上的零散也往往使得各部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互相推诿,相关规定现实中难以落实。
2.就具体规定来讲,原则性要求多,具体操作性规定少,层次和效力也大多较低,作用有限。
3.对中小学安全立法缺乏系统的立法研究,不少规定属于应急性文件,缺乏科学的立法研究,对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义务性规定多、权力性规定少,片面加大中小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使得各中小学在安全管理中不堪重负。
(四)在执行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现行规定在立法方面缺乏保障性的规定,使得现有的规定在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安人员。由于我国现行制度对校园保安资质并无明确规定,再加上各中小学安全保障资金匮乏,中小学内负责校园治安的大多是自行聘任的保安人员,这些保安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且普遍年龄较大,校园安保人员缺乏职业尊荣感,当面对突发的危险时,校园的安保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快速消除危害,也难以对犯罪分子产生有效震慑,无法实现保证校园安全的目标。第二、相关职能部门未将学校安全维护纳入日常常规工作进行考核,缺乏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现行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很多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性规定,对相关执法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这使得学校安全管理相关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与维护方面多具有“运动式”的特征,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五)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提升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但现有的中小学安全管理规定更加侧重对安全管理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对中小学安全管理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做详细规定,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如何筹措、投入标准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也使得现实中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及时充足保障,制约了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国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考察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安全管理立法。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域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升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水平。
(一)美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十分重视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等一系列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的法令,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网络体系。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对校园内的枪支、酒精,对,对暴力和烟草实行“零容忍”。重视公众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将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和当地相关部门吸纳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学校的情况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布校园治安的真实情况及校方所取的安全措施,便于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该校的安全情况。强调学校和社区应制定防治危机的计划,对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
(二)英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英国政府除重视校园安全立法外,重视校园规划和教室设计,强调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此外,英国政府格外重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中小学生的在校安全。校园门禁控制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无线电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以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
日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规定了学校的设置标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与公众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由相关领域A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应对程序与措施,建立了中小学校园安保预案,定期和警察机构或消防部门进行联合安全演练;重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安全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安装和警察局联网的内部报警系统,同时注重不断运用高科技来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例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带有定位系统的手机和带有跟踪定位系统的书包,为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提供帮助。
三、关于海南省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进行中小学安全管理的地方立法
针对当前学校安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海南省应加快中小学安全管理地方立法的进程,结合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实际,就海南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和有关校园周边安全和校舍等基础设施安全等事项进行规定,综合考虑学校安全背后的社会因素,明确中小学安全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科学界定校园责任事故中学校责任、家长责任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轻重、大小,对中小学权利与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以确定学校安全法规制度为基本内容,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在中小学安全立法中,应通过确立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使城乡中小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应当把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障教育用地数量和规模,促进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进行,不断开拓民间资本参与民办基础教育的新模式,重视中小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提升为保障中小学安全创造条件。
(三)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应确立明确的中小学校舍等校园建筑与相关教育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杜绝诸如“毒跑道”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设施进入校园。对校园体育器材、游戏设施的设计、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学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根据海南实际作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确立标准的管理方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流程和预案进行详尽描述,明确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流程和标准,使学校安全管理任务得到系统、完整的清晰呈现,以标准化促专业化,使中小学从“碎片化”、“运动式”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下解放出来,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四)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当前,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和W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海南省大多数学校对学校采取封闭性管理,不经学校安保人员允许和登记,不允许随意进出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一些来自校外的危险,但同时也使得校园内部的安全隐患很难为外界所知,学校内部安全管理难以得到来自外界的有效监督,当发生安全纠纷时,这种封闭性也使得外部对校园内部的安全管理状况充满不信任,由此引发的不信任情绪也会反过来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应逐步推进海南的各中小学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指导学校通过设立校园门禁控制系统、校园监控设备等手段,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可能风险,通过普及使用翼校通等信息手段,建立家校便捷沟通渠道,共同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推动校园专业安保力量建设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紧缺的情况,在中小学安全状况没有显著恶化的情况下,在中小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或者派驻驻校警察短期内难以实现。随着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对保安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科技防范措施在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不断应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为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专业的安保力量,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资金保障制度,由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集中统一招录,明确学校安保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装备要求,明确规定校园安保人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力与义务,建立一支专业、有效的校园安保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
[2]王博.论校园安全立法在我国的现实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3]李云鹏.美国保卫校园的安全机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校园也在积极完成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工作。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其安全问题备受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校园也应为维持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发展做出努力,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师生不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事故风险,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为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工作理念应为适应社会化改革由上世纪的“打击”转为以“服务”为核心,构建严密的校园安保体系并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学校对安保工作制度完善力度不够,缺乏重视,师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校园安全问题始终存在,并在朝社会化、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其一校园长期将教学、科研工作放在首位,而安全稳定工作流于形式,思想上不重视,管理机制滞后于教学发展,缺乏科学指导调控,造成安全保卫队伍责任感不强,权责不清晰。其二,学校一般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率低,得不到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不到位。各种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责任细则以及安全教育学习等制度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与形式上,安全管理建设所需政治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园违法违纪现象仍然不断,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新的威胁。其三,学生或教职工个人安全意识淡漠,自我防范危险事故能力弱,对社会环境,治安情况了解不清,又不能自觉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遇到危急情况手足无措,往往导致伤亡事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生活受挫,若不能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影响,常导致校园自杀、自残等现象不断。其四,高校的发展紧随经济发展脚步,校园周边经济也蓬勃发展,经济利益之外,一些负面影响也威胁着校园安全。例如:作为校园周边饭馆、旅店、网吧、游戏厅最大的消费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都时刻经受着安全考验。其五,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校园基础建设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校园楼房与设备陈旧、软硬件未达到标准等,都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
纵观这些校园安全问题,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积极提高学校、师生安保意识是前提,完善安保体系,加大安保措施是重中之重,为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社会化改革不不容忽视。
二、论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过程性
高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不断伴随着新的安全问题出现,其对策也应保持同步。但考虑到学校之间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基础安全改革要努力做到:
1.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安全教育专家罗云教授提出:“安全责任是灵魂,观念影响我们的意识,意识强化我们的责任,责任才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只有抱着对国家、学校、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树立高度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开设专门的安全讲座、安全课程、安全演习等十分有必要的。将其与相关法律政治课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日常防范知识学以致用,保护自己,防止恶性事故发生。例如:要学会掌握地震如何逃生、火灾如何灭火与自救、突发性事件怎样处理,遇见生活挫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等都是大学的“必修课”,将事故隐患提前扼杀在摇篮中。
2.安保体系建设应与法制建设同步。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时,应考虑校园特殊的教育环境,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校园法”“校园安全法”等,并严格按照其执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校园安全法”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权责分明,形成一股良好的约束力使安全管理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文化水平、觉悟。
3.完善安保制度与体系。在法律制度得到保障之后,安保体系的建设就应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校园应该做到每个人,每件事,每时每刻责任在身,形成一个严密的强大的人防体系。领导组织群众,教师联合学生,群防群治,联合建设责任管理机制。安保工作的起始做到有人协助、积极督查、联合反馈,在每一环节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明确责任,制定校园安全法,全面提高师生预防安全事故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物质防护体系包括基础软硬件防护措施与科技防范。前者主要针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定期排查、检修、更新,加强安全设施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避免资源浪费。例如:校园灭火装置配备、门窗防护栏、大幢建筑楼层检修等。科技化方法则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自动报警、红外报警监控等高科技电子设备由传统的人防为主向科技防护为主过渡,但要兼顾人防、物防,相互统一,为建立完善校园安保体系,加强校园对安全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努力。校园内部的安保体系的完善必然离不开对校园周边的防控。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决定应对校园周遭的治安进行干预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公安部门联合执法,辅以校园安全法规建立长效安保机制。积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秉着对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校园周边场所进行定期安全检查。校园周边防控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保证不进入非法场所,不做不文明行为,不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唯有此,才有望真正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和谐校园。
在高校逐渐深化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也完善了许多基础安全设施与安全条例,不断整改的过程中给予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极大地保障。在此,需要后勤安保部门进行更多的探索,全面了解新的安全问题,更新整改意识,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大法制监管力度,创建严密监控体系,积极与公安部门配合工作,每一个环节秉着认真到底、负责到底的决心做到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詹曜,贺晓飞.新时期高校安保工作再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
[2]周世青.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关系博弈[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关键词 高校 管理 法律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和学生在法律层面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法律不断获得完善,在高校的管理当中,学校和学生之间不单单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为了符合社会的发展所需,若想创建和谐校园,则需通过依法治校的管理形式,这也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定之路。对于教育关系而言,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属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在法律层面,两者则属于平等的关系,具备相同的权利与义务,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与权益,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对大学生来讲,应当对自身权利与义务采取正确的定位,束缚自身行为并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对于学校的日常学习与活动而言,高校和大学生相互间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行政法律关系,对于生活以及课外而言,高校则需在尊重学生的同时,积极完成自身的监管责任与管理义务,将自己在民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做好,不但要保障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还要确保学生的正常权利,确保学生不被伤害。
2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2.1清除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因为一些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定较早,并且当时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军事化、准军事化因素,使得规章制度早已不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不仅无法具有管理学生的作用,还会导致高校深陷法律风险当中。
当前时期大学建设需要在规章制度方面体现出现代性,这也成为高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需求。清除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违背国家法律条例的学校规章制度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这类规章制度所进行的学生管理行为在司法程序中较易被撤销;
(2)通过这类违背法律条例的规章制度执行的学生管理行为,会令学生变成被告,导致不论在法律层面还是舆论层面,都会令学校深陷不利的局面。所以,高校通过当前法律条例以及理念,清除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存在必要性。
在清除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时,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进行:第一,聘请当地法律专家参与到审核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一些违背法律条例的制度进行废除或改革;第二,学校管理层应当招收具备法律素养、法律特长的人员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包含了规划规章制度、策划、执行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2.2高校应不断建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定要对学生管理部门人员执行法律培训,协助其了解同高校学生有关的法律条例,协助他们了解在管理时适合法律的方法。特别要让管理人员建立行使权力的科学程序观念,并对学生权利给予保护。需提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尽可能融合相应案例,让师生熟悉学生生活、学习当中引发的法律风险以及对学校的影响,使其拥有一些预防风险的措施。并且,相应的法律学习以及培训应当为定期和经常性的,对管理学生的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培训内容应各有侧重。
2.3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高校安全管理范畴成为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的高发区。对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较易出现法律问题。比如:上海某校的宿舍突发火灾,导致几名女生跳楼坠亡;南京某校学生在使用热水器时,出现触电身亡事件。诸如此类事件存在的共同点,学校并不是首要责任人,也并非直接责任人,可是因为校方在学生安全管理中担负着一定义务,虽然校方可能已经办理了相应保险,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可是校方通常会在此类事件中深陷法律问题,较难脱离出去,最终通常以赔偿了结。
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属于校园安全的基本,学生安全管理也属于学生管理最为主要的内容。学生安全管理范畴较易引发法律风险,因此,高校应当通过以下方面进行防范:
(1)学校设施的采购应当要求产品具备良好的安全标准,不可以购买劣质、假冒产品,并且,需要采购的产品一定为已投保产品;
(2)必须常规化、制度化的审查校园安全问题,比如学生宿舍的电路安全问题;
(3)强化校园突发安全问题的防范;
(4)积极运用风险转移体制,可以购买相应责任险的形式把学生管理中的法律责任转移到保险机构,进而实现风险规避,并对学生的权益保障十分有利。
2.4创建法律风险总体评估体系
(1)需融合与学生有关的法律体系的发展变化情况,对高校的相应规章制度进行清除与排查,必须要令高校的管理制度与法律规范的变化相符;
(2)要运用良好的职业素养,使用风险分布图的方式对法律风险进行正确辨识;
(3)需融合法律风险类别、产生概率、持续时间、产生频率、关联性、处理成本、可能形成的损害程度等原因,对法律风险采取定性、定量的分级和分析。透过法律风险的总体评估,对明确法律风险的分布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十分有利,对明确防范的重要措施十分有利;
(4)创建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程序。在程序中明确易引发法律风险的重要方面,通过重要内容,不断明确行为人的行为形式。并且,需建议高校设定法律风险防范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有利于提升高校的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关键词:视频监控系统;多校区高校;安全保卫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了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国内出现了高校重组、高校合并以及高校扩建等现象,很多高校呈现出多校区的基本状态。这一类型的高校面积大、校区多、学生数量多,涉及到的基础建设项目多并且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校区的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状态,并且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距离非常远,不同校区处于不同的环境,由于校区拥有较多的进出口,人员流动复杂,提升了管理工作的难度。通过视频监控的手段可以更好的对多校区的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及时的了解各个校区的实际状况,使得管理的效果更好,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视频监控这一手段在各大高校的安全保卫相关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
一、多校区高校在安全保卫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校区较多的高校在安全保卫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这也使得学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学校必须不断扩大校园规模,增加校园功能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就实际的状况来讲,学校新增的校区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并且各个校区的距离比较远,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治安形势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其二,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密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管理高校的派出所逐渐被撤销,而学校的保安人员等拥有的执法权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对于给学校安全造成威胁的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难以形成震慑,保安本身具备的保卫力量也比较弱,无法担负起对学校全面保护的工作。其三,多数的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都过分的受到了家长的溺爱,同社会严重脱轨,接触不多,所具有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体现出较为单纯的基本特征,没有积累充足的社会经验,对自身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四,在高校的后勤制度逐渐改革以后,对校园相关后勤工作进行管理的人员多为学校在社会中聘用的人员,这些人本身流动性较大,并且人员素质差异性较大,并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知识以及管理理念,使其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行为,为校园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其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违法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时候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更加高超智能,较为传统的保卫模式已经不能制止这种技术性较高的犯罪行为,只有更加全面、科技的对校园进行保护,才能够使得这种犯罪行为被有效制止,更好的对在校全体师生安全进行保护。
二、视频监控手段在多校区高校安全防护中的作用
(一)提升对于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度。通过使用视频监控的防护系统可以对校园的各个区域进行监控,用设备具有的网络化管理技术来弥补人力管理存在的不足,视频监控可以对校园进行全天候以及全方位的管理监控,有效的提升了对于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度,还能够实时对较为重点的区域实现管理,并配合其他系统共同保卫校园安全,有效防范犯罪行为的出现。
(二)能够对存在的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理。通过使用视频监控的手段能够对校园各个区域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一般情况下,校园中的进出口处、道路旁、学生活动区以及其他一些敏感区都会设置监视器,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视频监控手段能够把学校各个区域现场的实际情况拍摄下来,及时的传动给监控器,管理人员通过监控器上体现出的声画情况对校园不同区域进行了解,避免出现状况的时候,现场目击人员无法把具体的事实情景表述清晰,导致认识偏差造成误会的状况出现。同时还能够使得现场情况传递速度加快,避免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同步难以对发生的事件实施及时的处理,导致事故朝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通过视频监控的手段可以做到一旦现场设置的防护目标遭到侵犯的时候,能够自动开启防护系统,立刻报警,调动保安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对事态进行处理和控制,抓准时机,使得反应的速度和能力大大提升。
(三)能够对现场形成记录。视频监控的方式可以对实际的现场情况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把犯罪过程产生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完整的记录下来,给案件侦破提供非常重要的证据,使得犯罪分子被及时抓捕,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同时,根据实际的需求,还可以将拍摄的现场长期储存,成为真实的证明材料,而人为的管理方式只能够形成现场防护,对于事后查取不具备一定的效果,因为人本身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事后证明的客观性较弱。
(四)实现远程监督控制。多校区的高校由于呈现出校区较为分散的特征,各个校区不仅存在跨市、跨省甚至还存在跨越国家的现象。在不同校区设置视频监控相关系统,可以进行远距离的防护工作,多方位、全面的对现场进行观察和调度。
(五)发挥复核作用和分析处理作用。视频监控可以同报警系统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联,当事件发生以后,能够使得报警的准确率提升,降低遗漏报警现象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报警的信号对发生事件的区域及时定位,而公安局也能在同一时间获得报警信息,使得犯罪行为被及时的制止,无法继续扩散。除此之外,视频监控相关系统还能够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分析和处理,科学统计资料,警告正在发生的可疑行为,使得一些正在或者即将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被及时扼杀制止。
(六)节省资金投入,弥补人为管理存在的不足。首先,由于实际环境以及现实条件的影响,高校在安全保卫工作上所投入的人力资源并不充足,通过人为的方式无法对校园形成整体全面的安全和防护;其次,人为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例如人的记忆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在一天的任何时刻都保证其本身处于警备的状态。而使用视频监控手段则可以弥补人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所需要投入的人力也较少,有一个人可以对各个区域的情况通过监视器进行监督,不仅提升了监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是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降低,节省学校的监管成本投入。
三、优化视频监控的建议
(一)重视应用科技手段。要想提升学校管理的科技性,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建立起重视应用科技手段对学校进行安全保卫的态度,不断转变传统的人为管理的观念思想,对于使用技术防范的有效性充分认识,理解并支持全新的保卫工作,充分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并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扩大监控范围,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监控设备,对于出现问题的视频监控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发挥出监督控制作用。
(二)科学规划。对多校区高校的整体视频监控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不是一项十分简单的工作,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不断进行调整。学校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并作出决策,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降低视频监控等设备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使得设备实际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使得监管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实现。
(三)提升监管相关人员的素质。首先,学校应该提升监管队伍人员的稳定性;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监管人员应该对计算机技术以及基本的信息技能有所掌握,了解专业的管理以及法律等知识,学校必须对监管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工作,使监管人员了解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更好的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其自身的责任意识。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多校区高校在监管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视频监管作为十分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广泛的得到应用和重视,各大高校只有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安全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视频监控体系的规划和管理,才能使得监控系统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更加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恒波.浅谈视频监控系统在多校区高校安全保卫中的应用[J]. 安防科技,2011,06:20-22.
[2] ,郑连清. 基于网络的校区视频监控设计与实现[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10:82-85+126.
[3] 梁润. 多校区高校安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8-40+49.
[4] 汪绪吉,柯韵徽. 浅谈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引入视频监控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 科技信息,2010,21:205+208.
[5] 林刚. 论多校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应对机制[J]. 长沙大学学报,2010,06:36-37.
【关键词】高校,交通安全,治理措施
一、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人流增多,人车混杂。近几年来高校人数和车辆迅速增加对高校交通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人数迅速增加,截止2012年据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统计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已达到近7480多万人,相比1999的在校学生数增加了120倍。同时,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高校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来往人员频繁,人员的增加必然增加车辆的使用,而面对庞大的交通量校园内的交通设施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因而校园内经常发生交通阻塞也就司空见惯了,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期,道路拥挤不堪,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校园交通管理水平底下。高校内日益凸显的人、车、路三者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交通管理水平低。一方面,一直以来,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就处于学校管理的边缘,大部分安保工作集中在行政楼、教学区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等地而针对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校园内交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和管理人员对校园内交通的监督不到位,使得校园内交通出现混乱的状况。另外,许多高校校园内道路规划存在缺陷特别是老校区,由于当初建校是没充分考虑,使得校园内道路狭窄崎岖,随着高校的发展人流与车流的增加,原有的校园道路规划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校园内交通标识、标志少,不明确,甚至有些高校没有交通标志牌,或者有标志牌却无人管理等现象。总之,校园交通管理显得杂乱而无章法。
(三)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从最近几年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不难看出,高校师生的校园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交通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在校外,而校园内交通事故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大部分师生对校园交通安全产生误区,即即便是不遵循交通规则校园内不会发生交通安生事故。因此,在高校内乱停车辆、随意行驶以及乱走路等现象随处可见。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时候也很少提到校园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师生的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校园交通安全在法律上存在盲区。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全国性立法处于基本空白状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彻底回应了当下校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其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校车,是指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专用校车”。明显排除了高校校车及校园交通适用《条例》的可能,虽然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或《规定》,但是高校校园制定的《办法》或《规定》不具有普适性,仅适用于本校校园,也缺乏权威性。对于规范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完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校园交通如同是校园的神经网络,它不仅承载着方便校园内交通和沟通校园各功能区的使命,也是校内师生交流、生活的拓展空间。上述校园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影响到校园内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更威胁到校园内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的管理就显得刻不容缓。
二、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治理措施
(一)交通需求管理
关于校园交通的需求管理,其目的是降低校园交通的需求,保证交通需求小于交通供给。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需求,同时提倡其他方式减少停车面积以缓解校园交通压力,改善校园交通拥堵的现状,确保校园宁静。
1、鼓励步行的策略
学校应鼓励和提倡学生步行,对于积极参与步行策略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一方面减少了学生自行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空间,减少了校内停车面积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必要的机动车辆增加了停放面积。这样的做法为控制交通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2、机动车控制策略
(1)校外机动车采用通行证和收费策略。对机动车采用通行证策略,有通行证的车方能进入学校。此外,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车辆进行停车收费策略,停车收费按小时计算,如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等高校就采用上述两种策略以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这样既能有效减少个体停车的时间,又能使校园车位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停车的需求。
(2)校内机动车采用收费策略。对于教职员工的机动车仍然采用收费策略,停车按小时收费,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通行成本,以降低其大量使用机动车的比率。同时应鼓励老师在上下班时间乘坐校车,减少来自学校内部的交通需求。这样既能减少教职员工的通行费用,增加学校机动车停车场的面积,又能为外来车辆提供更多的停车空间,降低校园交通需求。
(3)鼓励共同乘车策略。对于目的地相同或路线大体一致的教职工,可鼓励他们采用合乘一辆汽车往返校园的策略。教职员工可以约定时间在具体的地点等候,然后一同往返。这不仅减少了个体机动车的数量,降低了教职员工出行的交通成本,降低了车位需求,同时还增进了教职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二)加强校园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除了人车流多、道路狭窄以及路况不熟等客观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增强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对防治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或者交通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向全校教职员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安全宣传月、道路交通安全建议征集、交通安全管理岗位体验等方式提高大家对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关注程度,潜移默化的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行为之中,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在校园内不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例如在机动车道上追逐打闹,或者进行体育或其他娱乐活动的行为要积极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让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失去扩散的土壤。
2、定期对校园内车辆驾驶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驾驶能力和安全意识,敦促他们在校园内文明行车,按规定车,定期对其所驾驶的车辆进行检修,确保车况的安全,时刻保持校园交通安全的警惕性和责任感。定期对校园交通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与教育。校园交通管理处于校园管理的边缘地带,校园交通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业务能力也相对较低,而交通管理人员对校园交通保持顺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对校园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校园交通系统
由于很多高校特别是老校区在期初建设的时候只对教学楼、行政办公楼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对校园内交通设施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后来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校园内人、车、路的矛盾就越显突出。因而,完善校园内交通基础建设和合理规划校园交通系统也就迫在眉睫。
1、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经济实用的性质,被众多大学生作为校园交通的首选通行工具,大学校园中的自行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校园中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因而校园交通规划中,必须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三个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在这里可借鉴城市交通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人车共处”设计手法。“人车共处”是基于一种人、车、环境和谐的氛围,要同时满足车行便捷和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对路面进行区域划分,像城市交通设计中,有专用的公交车道、人行道、货车道等。“人车共处”的好处是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行人等各自出行的需求,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模式,真正实现了以上三元素的和谐并存。此外,根据校园交通的特殊性,还可采用“步行者优先”设计手法,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让行人先通行。这种形式适用于校园的特殊功能区,比如学生住宿区,在学生住宿区经常会有机动车出入,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出入,对其限制又有别于“人车共处”的设计理念。
2、在进行校园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校园内交通的特殊性。上下课是人流和车流的高峰时期,而且人流、车流的流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流向单一性。通常,高校校园的学生生活区设在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而不是前部,学生是从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进出。在短时间内,由几千学生乃至万余名学生形成的集中人流,每天有4至6次往返于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可见,做好集中人流的疏导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最好设置多条通道,以分散人流,保证安全。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校内主要干道交叉口,每天上下班(学)时间自行车的交通流量,每分钟已超过100辆,路面上十分拥挤、不安全。这是1994年的统计,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的情况更为严重。
在校园交通组织规划中还应考虑另一个重要的机动车群体,即生活和后勤的货运车辆,这是校园交通组织规划中不能排除的因素。应单独为生活、后勤的货运车辆开设出入口,出入口的选择最好是人流量和车流量少的那一侧。此外,货运车辆的进出路线应尽量避开教学中心区和学生生活区。
3、完善校园内交通标识。很多校园内交通标识、标志少,不明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交通标志牌,因此要完善校园交通标示、减速带、警示灯等,规范机动车辆的行驶路线达到交通无盲区。维护校园交通道路特别是路况不佳的老校区,根据现有情况提出整改方案,补休路面和基础设施,使路面无大坑洼现象满足校园交通安全的需要。
(四)建立健全校园交通安全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校园交通管理水平对保障校园交通安全,维护校园交通顺畅有着重要的作用。
1、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对主体进行校园交通安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完善校园交通安全制度,认真落实校园交通管理责任制,做到奖罚分明和谁管理谁负责。此外要引进现代交通高科技设备,时时对校园交通进行监控和管理。例如引进门禁系统统计进出校园车辆,控制校园内车辆的数量防治因进校车辆过多而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安装电子监视设备,对校园交通进行远程监控等。
2、全校统筹合理安排上下课时间,分散交通人流高峰。由于高校内的上下课时间比较集中,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人流与车流,无疑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全校可以分时分段安排上课和下课,使上下课时间有序错开,避免大量人流拥堵道路,实现人流高峰在时间上的分流,因此,合理分配人流是解决校园交通安全的最优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一些干道上设置相应的标志以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通行达到空间上的分流。
三、结束语
高校校园是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智力宝库,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然而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却时刻威胁着校园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升入调查要就排查影响本校存在的校园交通隐患,切实提高校园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章群 边里慧.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研究.软科学.2011(7)
关键词 留学生;社区;系统管理;文化背景;群体特征;非洲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66-03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背景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非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据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11年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各类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与2010年相比,总人数增长27521名,同比增长10.38%。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达25687名,同比增长14.73%。按洲别统计,非洲来华各类留学生20744名,同比增长26.46%。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非洲教育援外基地,承担着培养培训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工作,自2006年到2012年,非洲生源地国家从最初的4个增至32个,从开始接收的不足百人增至500人,总人数和生源国家数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留学生特别是非洲留学生来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留学生整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和群体特征以及管理中的问题
非洲留学生来华时大都已经年满18周岁,不论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还是生活习惯均已基本形成,生长国的文化背景在其身上形成了较深的烙印。在华学习期间,不论在气候、水土、语言,还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出现很多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1]。
分析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和群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非洲来华留学生自我防卫本能、民族意识强。非洲过去长期处于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非洲来华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就会与“种族歧视”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防卫本能。二是非洲来华留学生法律意识强。非洲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照搬而来,多年殖民者的教化,使非洲来华留学生法律意识较强,学习、生活中经常对照法律条款维护自身权益。三是非洲来华留学生严守宗教礼法,宗教观念强。非洲留学生多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宗教在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言行受到宗教礼法的严格控制。四是非洲来华留学生比较团结,群体意识强。虽然不同,来自国家不同,但是他们有重视团结的传统,这使他们更容易相互支持与配合,产生群体内聚力。五是非洲来华留学生感情比较丰富,具有歌舞天赋。
面对非洲留学生较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群体特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政治、教学和日常事务应对上,针对不断变化的留学生群体,始终缺乏宏观统筹和微观规划。除了专业教学以外,在文化管理上一直都缺少抓手,难以实现深入对接和深度融合管理。在安全问题上,校内管得过严,而对校外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留学生的教育与生活需求日益多元,而在管理服务上过于粗糙和单一[2]。
三、构建留学生社区实现系统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1887年)时,把“Com- munity”翻译成“社区”。这个词经许多学者引用,逐渐流传下来。以现在的视角看,社区是指某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和福利体系。可见,社区所包含的要素有4个,即成员、区域、关系、认同;所体现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安全。校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区,高校校区完全可以借鉴社区的形式,实施特定管理。
(一)实行留学生社区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考虑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津职师”)非洲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群体特征,构建特定社区进行系统管理十分必要。首先,非洲留学生社区符合天津职师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管理中心“创新留学生管理模式”的愿景。其次,以特定社区形态搭建可容性强、生活服务功能好、规范健全的留学生管理服务平台,有利于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第三,一系列留学生管理制度更便于落实。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认为,“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缺乏一个社区形态,再多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可能只是一张纸[3]。第四,将使跨文化的沟通、理解和融合更有效,提升人文关怀与文化渗透的质量。第五,留学生社区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学生各种日常活动的需求,使留学生的时间更多地成为社区时光。实际上,许多高校的留学生都是有专门居住区域的,而留学生社区只需要进行区域拓展、实现功能多元即可成为特定的区域。
(二)留学生社区的区域性和开放性
留学生社区的区域划分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地缘来进行管理,这个区域是开放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对留学生管理采取的是封闭式的差异管理,吃、住等日常生活都在校园内部解决。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尝试对留学生实行趋同管理。以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对留学生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还远没有建立。封闭式的差异管理有利于留学生的人身安全,但减少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日常交往的机会。趋同管理导致的校外打工、住宿等行为,不仅不利于留学生的学业,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学生社区不仅能利用清晰的区域进行差异管理,同时也可利用区域特定的和开放的架构实现融合管理。
四、留学生社区系统管理的具体构架
(一)渗透文化的生活服务系统
留学生社区设置的模式包括:生活型服务和公益型服务,根据非洲留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文化需求设计项目,参考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基本一站式服务模式。设置的固定业态有:满足基本生活的超市、电信移动通讯和邮政服务,符合非洲留学生文化背景的酒吧(咖啡厅),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茶馆、中医理疗诊室等。可选择的灵活业态有:可用于演出、展览及歌舞交流的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书报亭,网球场和健身房,以及满足其更高端需求的其他项目。
这个服务系统中的项目,采取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原则,一方面积极调动学校原有优势资源介入,另一方面以招标方式吸引校外商家。同时,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均可申请参与经营或打工,经营服务面向校内外辐射。
(二)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培训系统
拟在留学生社区建立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微型“百工坊”。首先是整合学校在数控机床、汽车维修、教仪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项目,建立小型工坊。其次是利用所在城市资源,引进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建立作坊。可选择的项目有:布艺、折扇、刺绣、泥雕、木刻、剪纸、书画及装裱等。留学生社区“百工坊”的建立要做到几个结合:中国民间手工艺体验与留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相结合,拜师学徒与考级取证相结合,手工艺品制作与产品营销相结合,休闲与培训相结合等。
(三)虚拟与实体融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留学生社区要尝试利用网络实施管理,以校园局域网的网络资源为后台建立留学生社区社交管理平台。留学生社区主要功能有四个:管理功能,即各种规章制度的上传下达,各种信息意见的上传下载;服务功能,即与实体社区的功能完整对位,使虚拟社区与实体社区融为一体;论坛功能,即对各项服务的意见反馈和讨论;社交功能,即补充实体社区交往中没有或暂时没有的一些信息活动或栏目,如问答、二手交易、聚会活动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非洲留学生校园危机管理系统的研究》,编号:SK11-09,主持人:郑江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来华非洲留学生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编号:FMY12-03,主持人:郑江华)
参考文献:
[1]吴红霞.浅谈来华留学生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0(4):142-143.
[2]郑江华,候芳,张雷.高等院校非洲留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4):76-78.
[3]陈柳钦.论现代城市社区的内涵、特性与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32.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Ideas of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Management Practice of Students from Africa in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ZHENG Jiang-hua, ZHAI Feng-jie, HOU Fang, ZHANG Lei
(Research Center for Teaching Ability and Vocational Capability,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46-02
近年来,大学生被害的新闻经常被报道,造成一个个家庭的不幸。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性,为此,高校需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悲剧的发生。但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上,缺乏必要的重视,致使很多教师在上安全教育课时,只是走形式,并没有起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作用,大学生在生活中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高校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建设。
2.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由于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广等因素,在建设中不能及时对自身的安全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使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管理较为宽松,在增加管理难度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安全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此,需要高校跟随时展的脚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对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3.教学模式落后
一些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此外,高校的安全教育教材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内容上不能体现时代的特点,与学生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4.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
由于缺乏对安全教育的重视,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体现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需要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积极宣传安全教育等方式,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校园文化更加具有时代性。
二 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措施
1.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安全教育的重视,这其中包含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第一,引起校领导的重视。校领导是高校的决策者,对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以后,可以获得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此,安全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递交书面报告的方式,引起校领导的注意,并将其作为高校的日常活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第二,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获得领导的支持以后,高校可以通过开会议等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从而增强教师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提升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要使其明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重视程度。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分发宣传册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重视程度。
2.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机制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基础与依据,机制的健全程度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教育机制进行完善:第一,完善高校内部的管理条例。高校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消防、住宿、交通、巡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并制定符合当前时展的规范和要求。第二,加强岗位责任制。高校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制定明确的岗位制度,并通过岗位责任制,增强在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而尽职尽责,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将在职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加强落实的力度。高校需要加强教师以及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制度落实的程度,通过建立监督机制等方式,对教师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督促其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3.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让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有更加深刻且明确的认识。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教学的内容:第一,更新教材。当前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使用的仍是较为传统的教材,不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此,高校需要根据时展的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具有教学意义。第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些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讲解国家层面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距离感,致使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实现高校教育的目的。第三,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事件融入安全教育当中,从而激起学生的讨论,加强学生对安全教育深层认识的同时,对当前社会有全面的了解。
4.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联系社会热门事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新奇事件、与大学生有关联的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大学生感觉到学习安全知识的必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联系前段时间女大学生失踪、死亡等事件,让大学生讨论遇到该种情况时需要怎样做,怎样预防,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补充,从而让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当前高校几乎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为此,教师应积极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如何防身时,就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几种易学又有效的招式,为学生进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第三,进行模拟训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模拟的方式,为学生讲解遇到危险时需要采取的措施,然后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其保护自己的能力,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5.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教学理念的体现,而且对学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有重要影响。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第一,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宣传。高校需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宣传,通过拉横幅、贴安全提示等方式,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增强安全意识。第二,开设安全教育讲座。高校可以聘请专家为学生开设安全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三,开设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技能与方法。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期,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为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建立完善安全体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更好地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春梅、刘晓杰、石绍成.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3
[2]葛冬冬.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究――基于对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4):77~80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223-02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四是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已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基本上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这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要使大学生遵纪守法、把法律规章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深入、全面和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则是必然途径。
2.2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同时,应更多地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当前的办学模式,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校园扩充到多校区,人才培养也由过去的单一向多方元化发展;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有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干脆吃住在校外,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来自于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显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由性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上,且基本与学生特色的活动(娱乐活动等)无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很难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来。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2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但对大学生来说,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3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大学生涉及的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与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另一种是网上购物或网上交友被骗,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为此,首先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是法律严令禁止的,以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去;再者就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要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或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人,避免上当受骗,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4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4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4.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4.2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经常性地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育内容,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4.3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4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5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2000.
[2]江苏省高校保卫学研究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童宣海.对在校大学生应进行安全教育[J].保卫学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