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

第1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一、宏观经济十大猜测

(一)经济增长9%左右

2011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GDP增长9%左右。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可能比2011年略有回落。2010年以来,外贸偏快增长的势头超出预期,2011年出口增速可能比2010年适当回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尽管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正在过去,但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综合来看,2011年经济增速由于基数影响,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11年增长有望达到9%左右,继续处于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

(二)CPI温和上涨

由于绝大多数工业品仍然供过于求,经济需求不存在明显过热的情况,2011年我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大因素决定2011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能高于2011年。一是翘尾因素,由于最近几个月的物价环比持续上涨,截至2010年11月,翘尾因素对2011年物价的上行影响已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11年翘尾因素将比这略高,给2011年物价调控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推升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输入型通胀的传导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可能推升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农产品价格,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稳健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的治理下,2011年GPI涨幅可能位于4%-5%的区间。2011年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削减,物价涨幅很可能适度回落。

(三)积极财政侧重调结构

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由于经济企稳势头继续显现,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缩减至10000亿元以下,略低于2010年10500亿元的水平。考虑到经济存量规模的扩大,预计2011年赤字率将降至2%~2.5%之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除了为经济增长“托底”、为“十二五”开好局之外,还将更明显地侧重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开工投资增长将放缓,保障性住房、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将较大。

(四)“三率”再度齐动

2011年,我国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三率”均有所变动。2011年“三率”齐动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为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状况,2011年央行可能适时上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发挥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如果必要,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上调至20%左右。2011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善外汇收支平衡,抑制输入型通胀,预计201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3%左右。

(五)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这一趋势已经得到重视。收入分配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成为关键所在。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六)“两税”改革有突破

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两项税制改革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不排除2011年有所突破,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的最低扣除额是2000元,未来除了适当上调该额度外,还可能适当缩小税级并调整税率,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房产税方面,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进行试验性的房产税政策空转。“十二五”期间,我国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具体征收范围,最初可能不会涉及大部分社会群体。

(七)楼市高位盘整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由于价格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短期楼市调控尤其是抑制投机的政策不会放松。2011年楼市价格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政府收紧货币信贷以及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之后,开发商可能由于资金链紧张而进一步降价,刚性住房需求可能对降价作出积极反应。当前通胀预期高涨进一步加了楼市走势的复杂性,一方面通胀预期使得居民投资房地产保值增值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加息通道的开启加大了住房投资的成本。

(八)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出

近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从战略意义上讲,区域政策将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区域来看,内蒙古、河北、三江源等地均可能推出新的区域发展规划。

(九)顺差规模进一步降低

2010年1~11月,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达到1706.64亿美元,低于2008年和2009年同期水平。中央提出2011年稳定和拓展外需,同时扩大进口规模。预计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的进口可能加快。

(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以及投资增速将持续偏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新能源、生物等行业单独的振兴发展规划有望出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性,也将继续被高度重视和强调。

二、宏观经济政策前瞻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通胀压力的担忧,2011年我国将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将是控制通胀的关键。对于备受关注的加息问题,随着年关临近,近期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小,而2011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继续上调以收缩流动性,同时信贷投放增速籽放缓。由于需要稳健货币政策来保证2011年经济的平稳增长的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保持满足经济目标所需要的速度。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重要的宏观经济时间点已经密集出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

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会议提出了六项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上调大约能回收流动性约3500亿元~4000亿元,但市场流动性依然过剩,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存在。2010年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亿元,同比增长18.7%,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四是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

(一)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外发展环境日渐复杂,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总的来看,受次贷危机重创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虽增长较快,但经济泡沫化加剧,同时通胀压力普遍存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影响全球经济,美国银行抵押贷款债券回购压力依然存在。曰奉和美国等重新转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进而可能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在弱势美元政策带动下,各国纷纷干预外汇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有继续强化趋势,货币战乃至贸易战风险加大。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一些国家采用加息政策,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二是近两年通货膨胀预期凸显,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普遍认为,当前通货膨胀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主要由流动性冲击、货币信贷存量激增、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房地产价格呈现泡沫化、输入型通胀压力以及偶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具有相互推动作用。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投资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实现保值,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而消费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又加强了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当前储蓄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物价的上行反过来又会加深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是2011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一方面,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有两个原因:进口大幅增长和汽车销售快速增长。这两者带来了进口环节税收、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的大幅增长,2011年可能难以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多方面因素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包括:受通货膨胀、汇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难以持续快速增长;房市、车市将呈现降温态势,国家将实施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国家将实施个人所得税的减税计划。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依然较大。基础建设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规模,包括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继续完成在建项目等。而且2011年一些国家经济工作重点将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主要有: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推进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等。

四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困难重重。从国内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贸易顺差、社会发展滞后等这些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预计在操作层面会有一定的调整。考虑到2011年政府的税收优惠减少以及刺激性开支减少,预计财政扩张的力度将减弱。财政支持政策将主要集中于消费、节能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2011年可能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农业、水利、保障性住房、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可能较快,而钢铁、水泥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可能趋缓,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未来政府或将出台更多稳定价格的措施。例如,提高对农民的补贴等。

就货币政策而言,考虑到政府对当前日益加剧的通胀压力的担忧,2011年将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将是控制通胀的关键。对于备受关注的加息问题,随着年终的临近,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2011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继续上调以收缩流动性,同时信贷投放增速将放缓。由于需要稳健货币政策来保证2011年经济的平稳增长的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保持满足经济目标所需要的速度。

(三)2011年宏观经济走向

2011年GDP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全年增速将超9%。投资、出口小幅回落,而消费则稳中趋旺。

2011年的通胀形势较为严峻,从翘尾因素来分析,将出现2008年之后的高点。就现有统计体系而言,预计2011年的CPI水平维持在4%-4.5%之间。其中,通胀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为上半年,或会出现5.3%甚至更高的全年高点。

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双重目标约束,预计全年信贷投放增速将回落至13%~14%,全年信贷投放总额在6.5万亿左右,MI、M2的同比增幅将下滑至15%~17%之间,流动性泛滥的形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目前形势看,如果各种行政手段无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热钱涌入,央行仍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有一到两次加息机会。

在人民币汇率走势方面,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重因素,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小幅升值”的步伐。

三、金融政策前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些机构预测,2011年GPI涨幅可能超过4%,单月最高涨幅可能超出5%,总体或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一)防通胀保增长两难

欧美经济体未来仍有充足的印钞动力,国际大宗

商品存在很大的上涨动力;2011年天气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猪周期”导致的肉价上涨空间以及中国自身劳动力结构变迁引发的农产品成本提高等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空间;此外,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促使要素价格回归等因素使通胀或将长期持续。由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物价螺旋”也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握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在这一基调之下,2011年的货币信贷环境将比去年“紧”。但另一方面,通胀并非由经济过热引起,“稳增长”的要求决定了201 1年货币信贷不能太紧。 首先,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仍未消除。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外部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步人常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金融体系真实杠杆率依然高企,脆弱性十分显著。未来24个月中,美欧银行将有近4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融资担保到期,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还可能使银行面临新的资本缺口。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恶化可能导致银行坏账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银行资产的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其次,从国内环境看,2011年的经济走势尚存不确定性,有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四季度到2011年2季度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尤其是上半年的投资增速不容乐观,稳中趋缓是大概率事件。此外,银行人士指出,前期大量投放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逐步进入还款期,银行能否化解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集中爆发风险还是未知数,货币政策在防通胀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稳增长”的要求,2011年货币政策将处于更为两难的境地。

(二)热钱汹涌制约加息

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外汇占款逐步回升,成为流动性供给的一大渠道,增加丁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在美日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2011年外汇占款将持续增长态势。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提出“池子”论。他解释说,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热钱流人可以完全对冲,使其在总量上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但在个体上并没有阻止他们赚点钱。

然而,热钱真的能被完全对冲,全部回收到“池子”里,而不产生通胀压力,或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形成掣肘吗?2010年1~11月,我国外汇占款增长28649.49亿元人民币。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点燃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7~9月外汇占款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近30000亿元。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人民币,刷新30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仅次于2008年4月的5251亿元。2010年11月份虽回落近四成,但3196亿元的增量仍属历史高位水平,外汇占款高增显示了短期逐利资本对中国的青睐。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新兴市场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更强劲的增长潜力吸引了热钱的快速流入。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人新兴市场。

境外资本涌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中国如果取加息举措,将扩大中美利差,引发资本更多涌人,推高国内通胀水平。尽管有观点认为,热钱进人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分享中国资产投资回报,如果能够通过加息缓解升值预期,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反而有助于抑制热钱流人。但跨境资金套利不可避免。央行在GPI涨幅高达5%之后仍然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也显示了在加息举措上的谨慎态度。

(三)三率变动边走边看

展望2011年货币政策,有专家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11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定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八个字的实际含义是“边走边看”,由于此次通胀并没有伴随经济出现过热,货币政策出现非常严厉和急速收紧的概率较低,很可能是逐步收紧。从现在到2011年年中可能会有75个基点、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2011年上半年通胀是主要矛盾,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防通胀主要通过控制引起通胀的货币条件进行,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上将偏重数量型调控。

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为历史最高水平,部分被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串的银行达到19%甚至更高。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水平还不是“天花板”。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会根据外汇占款压力大小等因素继续上调,不存在限制性目标。当前GPI创出新高,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依然很大,预计2011年会有两至三次加息。对于2011年人民币升值幅度,随着2010年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顺差高位徘徊,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较今年加大,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可能出现一定升值。

业内人士表示,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有必要让政策组合更多地倾向于汇率的变化,因为通货膨胀可能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全社会性的。而汇率的变化,可能对一些出口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而是以价格上升的形式导致工资上升,依然会削弱出口行业的竞争力,且不说这些行业是需要长期鼓励的。预期2011年人民币将升值5%~6%。

对于2011年货币信贷增速,业内人士认为,2011年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回落,应是“稳健”题中之意。2010年M2增长率可能超过18%,201 1年很有可能控制在16%左右,信贷将收紧。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2011年的信贷目标将在7.5万亿左右。

(四)热钱成CPI推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热钱与地下钱庄研究》课题组长接受记者专访时预计,2011年热钱对我国GPI的推动力巨大。如果股市持续低迷、房地产上升空间有限,相关经济政策有炒作空间,热钱必然会炒作商品。

“热钱”对我国GPI有什么影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热钱对GPI的影响主要是炒作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前段时间,热钱炒作农产品和食品对GPI的影响巨大。目前,相关压制措施的作用不可持续,一旦这些措施发生变化,热钱炒作农产品将“卷土重来”。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较为单调是热钱胡乱炒作的主要原因。热钱流入境内以后炒作房地产、股市和商品市场,2011年热钱对GPI的推动力不容忽视。而且,有一些海外基金正在“屯兵”香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热钱进入内地,进一步在商品市场“兴风作浪”。

至于2011年我国的“热钱”流入态势如何?业内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我国的热钱形势“变数”很大。

因为,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欧元区各国经济问题陆续爆发、朝鲜半岛局势变化、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等都是影响热钱流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未来变化都比较大。根据对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测以及东北亚局势的初步判断,国际流动性泛滥短期内难以消除,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内加息可能性很大。2011年境内外利差可能进一步加大,境外热钱将可能延续大量涌进的态势。

(五)流入形式多种多样

谈到流入我国的“热钱”现状、规模如何,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热钱流人我国的趋势并没有放缓。目前还是保持着快速流进的态势,预计短期内的几个月这种趋势难以改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要人民币升值仍有预期,加息仍有压力,境内外利差不断扩大,国际流动性持续泛滥,境外热钱必然不断流进。

至于“热钱”一般从哪些渠道流入?一般流进哪些领域?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情况下,热钱流人一般情况下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或者借道地下钱庄。热钱流人的渠道形式多样,其中,贸易、FDI最为常见,境外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有: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外商投资企业虚假出资、外商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转移资金、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等。

目前热钱的总量中,投资在房地产的最多,其次是商品市场和股市。2010年8月后,热钱主要流向商品市场。此前,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物价,流人商品市场的热钱减少,转而主要流入房地产市场,并且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目前新进来的热钱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六)应联合打击“热钱”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如何监管“热钱”?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对借道地下钱庄的热钱,相关部门可以组成专门小组,开展打击“热钱”专项活动,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进行查处,严惩投机。

对借道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的热钱,监管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高度认识热钱的异常流动问题,及时跟踪热钱的流动状况和流向,而且不能否定热钱的异常流动现实。

如何看待使用外汇储备“池子”对冲热钱流入?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单纯依靠外汇储备“池子”来抑制热钱流入是不现实的。因为热钱是逐利的,热钱不会呆在“池子”里不动,哪里有利润,热钱就会流向哪里。热钱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监管部门意愿的,热钱快速的流进流出,会严重扰乱宏观政策,影响相关经济政策的效果。

(七)宽信贷格局依旧流动性整体充裕

多位专家表示,总体来看,2011年流动性整体将保持适度宽松,贷款投放增速适当放缓,但仍在高位,预计新增贷款在7万亿~7.5万亿元之间。

新增贷款不会大幅减少。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2011年贷款大幅缩减的可能性较低。银联信总经理表示,预计2011年广义货币M2增速将较2010年下降,但为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M 2增速下降幅度不会太大,估计为16.5%,较2010年1.8%的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大约在7万亿元左右,较2010年下降1万亿元。监管层将严格贷款发放节奏、新增绝对量。信贷将继续按照3:3:2:2的节奏投放。继续加强银信合作等形式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曲线进入资本市场。

不过,需关注高信贷增速带来的风险隐患。分析人士指出,信贷规模增幅由此前的15%提高到2008年的29%左右,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通胀、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为此201 1年应坚持信贷审慎原则,信贷规模控制在7.5万亿内比较合适。有市场人士担心信贷高位运行将加剧通胀。对此,央行有关人士表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信贷现象。经验表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与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相联系。但是,信贷并不等于货币。信贷扩张或收缩直接引起产出的变化,货币则主要通过对价格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产出。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货币增长则与通货膨胀关系更密切。

(八)流动性较为充裕

有的经济学家表示,目前企业的资金需求较为旺盛,2011年又是十二五开局年,如果银根收得过紧,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货币信贷闸门收紧应该逐步进行,201i年整体流动性仍将保持适度宽松。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从2008年至今,信贷投放近20万亿天量,但是资金井未全部进入实体经济中去。贷款会部分转为存款,部分资金仍留在银行体系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得较为充裕。外汇资金流人、国际短期资本、贸易顺差等因素也会推升银行间市场资金的充裕水平。不过,有的宏观分析师预计,2011年商业银行信贷将成为稀缺资源,贷款利率将比2010年有所提高。未来银行间流动性水平仍取决于央行对银行间资金池的调控,未来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甚至是偏紧的方向,导致银行间资金面适当收紧。央行会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长期央票发行提速、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将银行间资金面在一定时期内控制在偏紧状态。

(九)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望“双温和”

2011年经济增长“二次探底”和过热的可能性都不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是物价,但在一系列调控措施下,2011年GPI涨幅可能位于3%~5%的温和区间。

经济增长前低后高。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稳定经济增长仍将是201 1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GPI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全年GPI增速可能逐季回落。与2010年不同的是,2011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继续显现平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为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亟待在未来几年展开。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刺激消费,将成为刺激明年经济企稳回升的三大着力点。2011年下半年,经济将真正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期。

2011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源于内需。由于货币信贷政策有所收紧,2011年的投资增速比今年可能略有回落。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平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从季度来看,GPI增速预计分别达到8.7%、9.1%、9.8%和10.2%,全年经济增长9.5%。自2009年四季度GDP达到12.1%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落。由于翘尾因素影响,2011年1季度我国GDP增速仍将较低,随后则有望结束本轮经济回落的“小周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9%左右,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开始回升,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会由目前的10%左右降到7%左右。

有专家指出,尽管2011年出口增速可能放缓,但由于国内需求上涨幅度有所缩小,再加上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增加。从国内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托底”作用也将使内需稳定增长。2011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强劲增长周期。

第2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一、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公债

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债权欠下的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公债不同于税收,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公债是自愿的、有偿的,是政府运用信誉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西文经济学家认为,公债的发行既可以为政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能影响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效应。因此,发行公债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财政支出

1.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政府转移支付

第3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正在面临着“双重转型”,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双重转型”的实施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予以重视的。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的大体走向。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双防”,也就是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另一个就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的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发展速度,并且集中精力确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制定适当的收紧和适当的控制,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现象的发生。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应该通过各项会议的召开确定出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个基调,制定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出现。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据调查,在2003年――2007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呈现增长状态,增长了差不多29.2个百分点,在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而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量在第四季度度的时候开始下降,平均增长下降4.2个百分点,这就情况的发生也就说明“出口”在幅度下降。而在此时,就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改革,如果一味的维持原来的政策我国的投资增长就会被约束,也不利于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在买房或是其他生活或者工作的方面又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因此,就此问题来说,出口进口等会出现减速的状态,并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这时候在2008年,经过会议,协商之后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也就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将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变为积极,这也就使得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发生了变化,转换成了适度宽松。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调整,也是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做出的适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都有很大的益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调整,让我过能够有效的、合理的应对国际方面的金融危机,也让我过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有了很大的调整,从根本上说,这是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措施。

二、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持续的调控下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也就是经济怎张速度不断加快甚至出现较快的形式,增长的环境相对的比以前宽松,从而使得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就说明宏观的经济调控是有很大效果的。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宏观的经济调控也取得了比较然人满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就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最好发展迎来新的时机与机遇。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不是每一步都是这么让人看好,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比如: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存在着“三过”的现象,即运行速度过快、贸易额度过大以及货币投入量过大。这“三过”的伴随发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出现,也会让增肌增长的过热增长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一种威胁。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也需要适应世界的发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一味的运用以前的政策,在稳健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快速发展,因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容易就会牵扯到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性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我们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重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宏观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政府将两个“防止”作为经济调控之中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同时,也运用相当大的力度将信贷调控目标进一步收紧,为的就是将调控手段进行创新的同时,让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从而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国的稳健财政政策为哦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帮助我国在国内外俄经济发展中赢得好评,也让我国国民的医疗、养老、卫生等方面得到很大保障。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强化作为宏观经济的一大特点,不仅将我国的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也在投资方面防止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特点是呈现止跌趋稳形式的,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制定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更多的着眼于经济转型,也能让我过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通过贯彻破产制度等制定新的调整方针,使得经济M入新的发展态势,争取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需从短期转向长期

2009年我国高强度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高度宽松的信贷高增长,是中国经济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的主要动力。目前看来,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中国经济已扭转了此前的下滑趋势,实际产出正逐渐回到潜在产出值附近,2009年全年高达9.1%的GDP增速,已经从数字上证实了这一点。毫无疑问,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世界各国率先复苏,主要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2009年广义货币量接近30%的增长,2010年接近20%的增长率,迅速将经济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按照政府的政策逻辑,面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巨大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可以适当矫枉过正。但中国经济度过难关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或许也是最大的困难,将在于如何顺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向,即从应急性的短期政策转向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问题。

在探讨中国的事情之前,可以回顾一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应该说,起初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性质上来看,既不是政府财政收支危机,也不是国际收支的危机,而是发源于私营部门的金融交易和金融创新的危机。可以发现,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由于资产负债表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大量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方迅速缩水而负债方不由市场定价而固定不变,这导致了众多金融机构与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实际经营中账面上的巨额亏损和家庭财富的巨额缩水,引致金融机构贷款的大萎缩、企业投资的崩溃,以及家庭消费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和金融交易崩溃。可以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主要传导机制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这或许就是这场危机发生以来最本质的因素。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乃至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的机理完全一致。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欧美发达国家救市的基本脉络。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规模是私营部门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由政府力量大举介入来克服危机。事实上,在明确了这场危机的本质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财政部增发国债购买有毒资产,政府直接注资于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美联储印发钞票,财政部出台的公私合作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基本逻辑就是用美国的国家信用为担保,用发行债券和印钞所获金注资于金融机构,注资于金融市场,以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有毒资产从金融体系中剔除,帮助金融体系恢复正常交易,并借此推动经济的复苏。中国基本上遵循了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同的路子,在稳定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短期来看确实促进了GDP的V型回升。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考虑到经济刺激政策总是有一定限度,经济的增长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政府的宏观刺激政策等,政策的逐步退出将是最终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日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连续实行了几个经济刺激计划,希望通过公共建设项目和贷款计划来迅速振兴经济。但从1996年到2002年,日本经济依然停滞不前,人均GDP只实现了0.2%的微小增长,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最终并没有提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着眼于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计划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因素重视不足,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转换成通过服务业和消费来拉动,导致刺激经济的政策实际效果意义不大。一般来说,经济复苏初始阶段最大的推动力通常是政府,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私人资本必须取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恢复和增长。探讨中国什么时候撤出经济刺激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将下一步的政策取向转移到保证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上来。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如果货币流通量年增长率超过20%,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反映到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上面。如在2009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M1和M2分别增长了32.35%与27.68%,2010年即便在货币政策已经明显转向的情况下,M2仍增长近20%,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另外,在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初期,M1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M2的增长速度,但随后两者在2009年9月出现了M1速度大于M2速度的剪刀差。2009年12月底二者的差距已经扩大到4.6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国民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和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化的双重危险。实际上随后价格指数的持续上升也初步证实了上面的推断。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如三季度后CPI指数分别达到4.5%和5.1%的高位,居民生活消费品和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全社会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化。另一方面,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2009年二季度后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出现暴涨局面,尽管国务院分别于2010年4月份和9月份出台措施加以抑制,但目前效果仍不明显,包括大中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上涨,资产价格泡沫的蔓延似乎已经难以轻易抑制。

应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中之所以出现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失当的问题。2009和2010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推动力量是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可能持续太久,这是以往的经济危机给各国提供的经验教训。只专注于短期目标并通过注入流动性救市而忽视长期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向国民经济注入流动性的短期政策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采用增加海量投资和贷款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使用的,最终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看到,鉴于中国一直采取依靠资源投入和净出口(出超)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无法解决经济长期增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内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的不平衡,等等,这些长期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实现持续发展饶不过去的坎。鉴于此,中国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必须尽快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具体而言,应重视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如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内需,通过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重新认识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等等,以便保证中国经济未来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

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组合而言,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紧或者双松组合是力度最大的,也是经济金融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实施的。例如当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往往选择双松政策组合,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以及增加货币供应量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必然选择,相对而言,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最大力度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尤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宏观刺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市场的扭曲,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资产价格膨胀与通胀预期加强之后,如何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方式退出,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

刺激政策只有短期的效果,中国经济必须要回到可靠的增长基础。从货币政策的运行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行框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鉴于人民币汇率事实上盯住美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给中国货币政策退出的方式和节奏形成约束,这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大打折扣。人民币钉住住美元,导致中国在早年立法消除主动超发货币的制度漏洞后,人民币又将面临被动超发的新挑战。如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金融危机后在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下经济触底反弹,但目前仍未有改观的10%左右的失业率和充满变数的房市表现,仍然使美国未来的经济复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历史经验表明,失业率对美国选择何时加息更为关键。鉴于“无就业复苏”的现实,美联储在启动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货币政策上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水平,且短期内至2011年下半年可能不会调整利率水平,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甚至可以判断,这一政策基调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目前美联储采取“数量型放松”工具微调货币政策,例如通过诸如“定期存款工具”(term deposit facility)和逆回购协议的方式,回收市场上庞大的存量流动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联储推出的“定期存款工具”只是个技术性工具,更大的问题在于它对银行资产的担保实际上难以退出。总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使美联储目前面临政策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如过早启动退出政策,可能会延缓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而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晚,通胀又可能失控。综合起来分析,目前美联储更倾向于使用某些非常规工具和手段,而非更具效果的利率工具。对中国而言,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环境下,需要做的是考虑与美国货币政策适度脱钩,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启动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政策,如2010年1月份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提高了存款机构准备金率;目前已经二次加息共50个基点;对部分放贷银行征收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高3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引导市场预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现新的监管工具箱,实行针对银行的差异化监管;等等。这些举措均预示中国正在逐步退出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引导市场预期,合理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投放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同时还应注意,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退出还只是局限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一些价格型政策工具如利率工具等使用的空间仍有限,汇率工具尚未大规模使用,这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阻碍。尤其是如果不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在货币汇率政策上进行适时调整,当下的各种宏观政策将难以真正实现紧缩效果。

目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各国的贸易战和汇率战也处显端倪,中国需要立即引入汇率因素作为重要的政策变量使用。考虑自身因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借助于出口拉动,这个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在成为问题。同时资源逐步枯竭,劳动力成本也逐渐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以及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减弱。考虑外部因素,各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因素将难以保证中国出口继续增长。中国在退出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向内的对策给以支持,而汇率则是个重要的工具变量。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可成为紧缩政策的一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东亚货币在此前十多年一直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一历史教训应该被充分吸取。

目前,我国需要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需要改变人民币以美元为锚的取向,加大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汇率完全不干预。我国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的做法,允许汇率在长期内大幅度变化,允许长期内升值,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对每日的超常浮动进行干预。如果短期内变化太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以影响汇率,稳定市场。当前需要作的就是选准适当时机,开始启动人民币有序、渐进的升值进程,推动人民币恢复缓慢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启动也就意味着短期性反危机政策的全面退出,并向长期结构性调整政策的成功转型。

三、“十二五”开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的实践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时间太长,便容易引发资产泡沫,这已在许多国家得到验证。以往的经验还表明,即便通胀相对稳定,产出实现增长,也不能防范资产泡沫破灭给经济带来的重大冲击。目前,我国价格指数也在节节走高,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日趋严重,这对于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已经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即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意味着此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拉动总需求的短期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实行了一年多后,在GDP增速已逐步改善前提下,将逐渐有序退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步骤上,鉴于目前我国人民币钉住美元,中美利差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具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临时性经济刺激措施正在逐步停止使用,但政策的退出时间仍不确定。目前,美国在危机时的临时性刺激经济政策不再扩大规模,但量化宽松政策呈扩大态势。继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实施的基础上,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仍有可能启动。其次,货币政策仍然主要依赖于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尚未完全启动。第三,美国正在削减财政赤字的规模,并逐步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恢复正常,以便减轻此前的膨胀局面,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正常的局面。鉴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和关联性,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和变化,有的放矢,循序推进。

具体来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四个因素,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情况、国内私人投资的启动情况、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政策退出的情况。从目前观察到的世界经济复苏迹象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对2008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进行评估后考虑退出,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

首先,采取措施使宏观经济政策向正常化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财政政策暂且可以按兵不动,但应考虑调整政府支出结构,进行适度的结构性减税等。而对于货币政策,这个阶段应将“管理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作为核心内容。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和控制资产泡沫,有助于确定清晰的政策目标,形成市场稳定的政策预期,避免导致预期紊乱及对市场的冲击。我国在政策实施中需要避免一个问题,即由于政策目标不清晰,导致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可能的信贷紧缩而大规模提前发放贷款,引起信贷在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的分布更为不均衡。具体而言,在操作层面,当前货币政策应当设定一个清晰的信贷增长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并切实遵守,以便推动货币政策真正向稳健回归。目前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重点在于货币政策的选择,而其中关键的指标在于信贷规模增长。鉴于2010年M2增长超过年初设定的计划,综合各方考虑,2011年我国必须严格要求,将M2增长控制在15%左右,以便促使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回归,减轻宏观经济层面的压力。

目前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的控制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的最大问题。这要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上不仅要紧盯住CPI指标,还应将资产价格变化情况考虑在内。即货币政策不仅仅应该关注通货膨胀,还需要对股市和房市的资产泡沫作出足够反应。尤其在抵押贷款市场较为发达,“金融加速机制”效应较为明显的经济体中,货币决策应更为重视房价变量。因为资产价格对经济运行和公众预期变化更为敏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可以作为一种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早期和直观预警。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货币当局对于资产价格是否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有不同看法,似乎倾向于暂时不予考虑的态度。这种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思维,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时中央银行对其放任自流,泡沫破裂后再进行救援。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可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英国、冰岛、迪拜等国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的冲击巨大,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策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鉴于此,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框架内,应该重新定位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对象,考虑将资产价格因素纳入政策范围之内,使货币政策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5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字: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Abstract: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to show the country or the government in a planned way conscious use of certain policy tools, regul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ro economic control,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policy go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2003 to 2011 years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understand the policy issued and implemented process whether fully play a role. In other words, how effect, is obviously a need to carefully study and answer important issues. It to China's future macro economic control, and to keep the rapid economic, st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macro policy,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2003—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进入2003年,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1)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2)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3)投资膨胀以及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复杂严峻,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2008年我国又遭遇了冰雪冻灾、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求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此次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物价表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CPI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连续6个月回落。而2008年9月和10月的PPI也呈现回落走势。这种情况下说明高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要预防通货紧缩。

(2)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11.9%的高峰后连续5个季度逐季下滑:2007年第三季度为11.5%,2008年第一季度为10.6%,第二季度为10.1%,第三季度则降到9.0%。

(3)外汇储备充足 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但之后几年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

二、2009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2、促进扩大消费需求3、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报告明确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执行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三、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从2009“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1、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配合货币政策做好总量调控 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作用,落实投资重点,确保项目可行性和施工质量3、努力拉动社会投资,逐步切换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4、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 2、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面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第6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在近2011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希望展望一下2012年的宏观经济前景,而为了能够看清2012年中国经济的前景,首先还是需要对于2012年的世界经济前景有个了解。我们先从美国经济谈起。

对于美国经济在2012年的前景和中期前景(例如3~5年的前景),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国际上的研究机构,多数都对长期美国经济不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在未来5到10年将处于低增长的状态(以GDP增长来衡量,是2%的增长或低于2%的增长),其中一些原因可能是更加基本的、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债务问题。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削减债务无疑会对经济产生负效应。在保增长与减债务上,美国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前者,但任何在财政上的刺激措施,在美国国内都要通过复杂的政治博弈,通常在政治上有较大的阻力。另外近些年美国的中产阶级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群体增加,这将长期影响美国推动经济主要动力的消费能力。

而在欧洲,在欧洲债务危机之外,更加核心的问题是欧盟(包括欧元区)整个系统出现的机制性问题,特别是欧洲高工资、高福利这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但就是这些欧元区初始机制设计方面的问题,在欧洲目前要求保持现有基本机制的政治意愿面前,往往被加以掩盖,因此欧洲政治家也难以正确审视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经济持续低增长,同时债务危机持续一段相当的时候是非常可能的。如果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欧洲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在大部分时间内低于美国。

当然也要指出,从经济复苏角度观察,美国的机会要大于欧洲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经济状况更有弹性。美国市场经济机制总体上比欧洲成熟且更有效率。由于福利支出比欧洲少,工会力量相对弱小,美国劳动力市场也比欧洲更加灵活。美国拥有铸币税优势和实力雄厚的资产,在解决国家债务问题上的余地更大。因此在欧洲和美国目前通过政府政策刺激经济的手段十分有限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市场机制本身的力量恢复经济的能力仍然高于欧洲。

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前景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通货膨胀已经见顶并开始回落,国内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和推动价格上升的国外主要推动力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都处在下降通道。今年四季度CPI会加速回落,年底月度CPI上升幅度低于5%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预计明年年中CPI可能会回落至3%左右,2012年的经济增长会继续减缓。在维持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态势的前提下,2012年的经济增长应该在8.5%上下。

第7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目标却日趋多元化,从单一的保增长,过渡到控物价、调结构、防风险,着力点的增多必然导致兵力分散。

政策效果在递减

五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益逐渐减弱。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就如同长期服用抗生素,其药效会下降一样,财政政策的效果也是如此,要维持原有政策效果只有不断增强刺激力度。

第二,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难免带来结构性失衡、物价上涨等副作用。较之危机前,我们今天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更大,也更加紧迫。

第三,宏观经济目标多元化分散了政策作用。2008、2009年经济目标单一,即全力“保增长”,财政政策目的明晰。随着时间推移,高企的通胀使物价成为新的关注点,“控物价”被摆上台面,以规避流动性过剩而推高通胀。到2013年,随着前几年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所增发的债券陆续到期,债务风险累积,加之区域性金融风险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又加上了“防风险”。经济目标从一元走向二元甚至三元、四元,由集中兵力打攻坚战,到分散火力攻取多个阵地,政策效益不得不同时供给若干目标,“保增长”分得的效益自然有所下滑。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采用类似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措施,更不能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必须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赤字结构将变化

在积极稳健或积极与适度宽松的搭配当中,财政政策的主调一直是扩张。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内容主要落实于增加赤字、减少税收和扩大支出三个方面。

但并不是有赤字就代表扩张,只有“增赤”时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的规模及其边际效应直接决定财政扩张力度的大小。2011年财政赤字是10500亿元。2012年财政赤字达到10700亿元,增加200亿。

2013年,财政赤字将进一步增加。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以及财政支出需要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估计2013年财政赤字的增加额将以数千亿元计。

扩大政府支出,对于实施财政扩张无疑也是必要的。但是,鉴于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已经作出重大调整,特别是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已经日趋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扩支强调了三点:第一,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支出;第二,把钱用在刀刃上;第三,即便是必须增加的公共投资支出,也要在鼓励并引导好民间投资的同时,更多地投向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

这就意味着,在2013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中,用于支撑扩大政府支出的部分应少于往年,起码要少于用之于支撑结构性减税的数额。整体判断是赤字扩大了,但是赤字的结构性安排更多的是减税上倾斜,支出上有所收敛。

发力结构性减税

惯常思维常将增赤与扩支等同,实际上财政赤字既可以用于支撑扩支,又可以用于支撑减税。鉴于税收和支出的乘数差异,一般而言,扩支较之减税具有更大的扩张效应。然而,考虑到锁定多重目标的当下宏观经济政策格局,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实施结构性减税为重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柱和重心是结构性减税,财政赤字应该更多地运用于支撑结构性减税。但是,存在现实操作的难度,原因在于现实中扩支的积极性很高,减税的积极性却往往相对较小。另外,预算安排上也存在问题,未能把财政赤字结构化。

以结构性减税为重心,是因为减税主要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实施经济扩张。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实现逆周期调节的稳增长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将更多的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粗放型扩张,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在现行税制体系中,收入所占份额较大的间接税是增值税,且最适宜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增值税系当前中国第一大税种,它的任何变动都会显著影响税收收入全局,其减税效果最大。故而,以减少增值税为主,显然是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正确选择。因此,营改增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战场。

2012年9月“营改增”试点来到北京,12月范围已经扩大至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天津、浙江、湖北等多个省市,“营改增”的推广包括地域上和产业上的“双重扩围”。

上海一年来的“营改增”试点情况表明,它所带来的减税效应大大超过预期水平。当然,由于“营改增”地区扩围始于2012年9月,所以目前影响尚不算太大,但是无论如何,下半年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步伐都有所加大。2013年,将推进全国性“营改增”扩围,同时,将上海“1+6方案”(一个交通运输业+6个销售服务业)进行产业扩围,比如形成“1+8”或“2+9”等,预计2013年的结构性减税业绩将远远高于去年。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营改增”的试点范围,甚至在全国一次推开。

建立成熟财政体系

回顾中国的财政改革,到现在应该进入第四阶段,也就是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随之而来,我们已经进入通过建设成熟的公共财政体制,带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新时期。

而推进成熟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其实可以列出很多改革清单,如收入、税收、支出等。但是经过多年的调查思考,我认为当下必须抓的一件事情,就是破除二元的财政体制机制。

因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其主要动力将来自于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农民变身份转化为市民,从而对经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出新的需求,由此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而要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现代服务业,应该从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去入手。没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很难实现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消费模式的转换。

第8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财务科,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在当今各国经济中宏观调控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调控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无论对于学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工具;经济增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94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使用,并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和影响,达到政府既定的目标。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财政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防范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稳定。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压力大、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间接作用于经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政府经常使用的两大经济政策。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的本质都是要保持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作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的使用。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2.1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与政府收支活动相关,主要有税收、财政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

(1)税收。税收是形成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其法律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税率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行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税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国财力的大小和聚集分散程度。税负的分配是国家对于税收结构的调整,其可以起到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2)国债。国家发行国债主要目的是弥补财政赤字和发展社会公共建设。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的发行渐渐成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具有调节货币供给、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国债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效应;挤出效应;收入效应。

(3)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公共需要,对以税收和发行国债等形式筹集来的资金的运用。一般性的财政支出包括日常政务支出、政府投资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和转移支付。政府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2.2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1)法定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或金库中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或收缩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加强央行的基础货币吞吐实力,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作用。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

(2)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发达国家将公开市场操作当作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量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调控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灵活性和微调性的特征。

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实践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30多年的实践,实践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还有很多要素制约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从而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措施以扩大国内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进入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在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方面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要在各自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调控互补的联动效果,避免政策运用的相互掣肘。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经过2009年的经济刺激政策,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在2010年实现了高位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心也由刺激经济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和防止通货膨胀。政策组合继续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由极度宽松转变为适度宽松,而年末则调整为稳健偏紧,在产能过剩和房地产等领域紧缩性政策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使用的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已逐渐向市场化调控方向转变。在发展公共财政的总体结构下,从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方式以政府投资性支出为主,逐渐转变到通过公债、税收、转移性支付等多种工具的综合运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贷控制方面,而是逐步具有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

第二,在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方面,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由强至弱,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由弱至强。改革开放最初,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是以财政政策为主导,而货币政策几乎没有作用,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核心模式转变为通过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第三,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更多的关注总需求管理,主要以经济的稳定为目标。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体制转轨的双重任务,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长期来看,还必须关注金融制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优化,以及以结构性调整为目的的供给管理等层面,这也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4.1加强政策制订的预见性与时效性

从过去来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变化比较频繁,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行存在时滞问题,需要做的就是提高预测能力,为政策调控及协调打下余量。

4.2财政货币政策在配合中要有针对性

财政政策应更多地利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利用财政收支来控制资金流向,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通过税制和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效调节整个社会收入构成。货币政策应当着重考虑未来经济的走势,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通过各种手段抑制经济过热,在调整结构方面,货币政策应当通过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式,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所以,在实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时,一定要注意两者具有针对性的搭配使用。

4.3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要全面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就要健全金融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工具,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实现金融机构间资金的良性循环。

4.4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效果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经济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等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内需不足,因此要实施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综上分析表明,现实两大政策的配合模式应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琨.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刘尚希.中国消费率下滑引致的经济风险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6):4-10.

[3]孙光辉.关于财政融资创新之策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9).

[4]李春顶,夏枫林.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及中国政策抉择[J]. 中国市场, 2014(7).

第9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稳增长;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引言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加速回落的态势。这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但从去年5月份出台“稳增长”措施以来,宏观经济并没有明显回升的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回落的趋势。这种下滑趋势的持续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

一、宏观经济分析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增长,是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而我们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相对比较薄弱。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查询相关资料,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为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宏观政策分析

我们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适度预调微调,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其一,财政支出要更加强调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投向前期重大投资项目的后续建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加大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房建设、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确保“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西部开发、自主创新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其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逐步降低宏观税负,增强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为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和结构转型,出台针对微小企业、节能减排、研发创新、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服务和运输行业营业税转增值税。通过降低税负支持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需求,既有一定的逆周期扩张作用,又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其三,在抑制通胀的供给方面精准着力,通过投资、税收、补贴、奖励等手段调节短期供给,从而使其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稳健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信贷投放能力,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有效;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对近几年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造成货币紧缩,去年是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政府调控市场上货币流通量的有效途径,去年的调低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市场上资金短缺,中央政府有意在放出资金。2012年年初广义货币M2增速的目标确定为14%,但从1—4月份的数据来看,新增贷款只有31420亿元,新增外汇占款约为2400亿元。鉴于构成M2的主要是信贷和外汇占款,这表明在新增外汇占款规模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只有扩大信贷规模才不至于让M2增速远低于预定目标。于是央行2012年5月12日宣布,从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采取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结论

经济减速增长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恐慌情绪,但是政府出台“稳增长”政策以及根据当前情况进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将重点由出口,投资转移到消费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宏观经济产生了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统计局网站

[2]刘元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调整,中国金融,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