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提出要在各大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更是主动提出试点申请。自此,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渐推广普及开来。顾名思义,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学生的思想稳定,抓好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人才。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媒体远程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远程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由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媒体组合而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就是所谓的网络教育。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观察,其效果远远好于预期目标,网络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得到了教育行业的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教育的体系日益完善,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逐渐多元化、客观化,无论是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十分明显,推广网络教育有利于拉近传统教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使高校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体制。
三、创新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学生信息
网络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籍贯、联系方式和家庭情况等,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了然于胸。一旦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了问题,辅导员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便于彼此学习提高;当学生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客观因素而影响了学习,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二)改变教学方式
辅导员要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网络教育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因为是远程教育模式,而且是以网络媒体为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帮助周围的同学,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教学的教育资源充分、学习材料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不能适应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网络教育成为了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条新的道路。
(三)组织互助学习
通过了解学生信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为互助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网络教育面向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班级学生数量,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在刚开始的时魏鹏,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学历教育。候,帮助新进学生进行注册,指导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等,都是基本的互助内容。当新生的学习基础打好,完全适应了网络教育的时候,就组织互助学习,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进步。
(四)加强师生交流
优秀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交流基础上。辅导员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辛苦,从而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例如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结合其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打分。这时候不仅要使成绩优先的同学得到奖励,也要让成绩落后的同学受到鼓舞,其中的平衡取舍,实在是难以把握,可知辅导员工作之不易。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辅导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尽快投入到复习补考当中;新的学期开始以后,辅导员要监督学生及时入学,督促缴费工作,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这些繁杂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耐心地解决。
(五)认真核对信息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辅导员要认真核对其信息,保证学生的一切后续环节不会出现差错。因此,核对信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创新工作方法需要辅导员在研究学生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开
只要辅导员掌握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当今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心技术手段的发展就为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隐形化、个体化、资讯化、平等化。通过网络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引导管理工作。
四、总结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辅导性学习;整合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在网络教育应用方面已经实现了多种网络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活动通过网络的物理空间联接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从理论上讲,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我们不仅可以创设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使网络成为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将网络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环境,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和补充——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
一、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
1.涵义
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习辅导、计算机助教学(CAI)、网络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科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同时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方便的人际交互环境和工具,力求突破课堂环境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受到的限制,针对不同个体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自由的课外学习活动,并引入互动讨论、分组协作机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
基本模式是:教师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方法和基本技能;然后教师以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为起点,设计组织网上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在课外搜寻、整理和掌握更多的相关材料,以此拓展学习内容,并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获得比课堂上所学知识更深层次、更广视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网上探究的问题及收获还可以在课内集中交流。通过搜集、整理、丰富网站的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探究活动,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和学习三者的整合,即整合课堂教学和网上探究,实施拓展学习。对同一主题的讨论与探索,将不止于课堂的45分钟,可以扩展到好几天,或者更久;学生也将不受制于即时的反应与思考,可以通过浏览、查阅不同的资料、尝试具体的实验,进行思考、分析与综合,并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发挥互联网虚拟教室的学习效果。
2.构成要素
课堂教学活动和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是实与虚两种不同的活动空间,网外和网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是以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为基础进行的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或合作学习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课外学习方式。教师由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控制地位转变为学生中的一员,角色也转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咨询者、设计者、调解者,教师掌握的不仅仅是辅导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进程和协作情况的规划。由此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和辅导策略是构成网络环境下课外辅导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网络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探究、自主和协作学习活动、项目管理离不开网络平台支撑,这是网络辅导、学习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网络平台的功能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一系列的辅助学习工具,如笔记本、学习记录、工作平台等;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使处于时空分离的师生、生生交流与协作容易实现,如公告栏、BBS、聊天室等;便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如自动记分评价系统;以及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如学生信息跟踪系统。
学习资源——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高效地学习。除了信息资源外,人力资源也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里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指可能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如同学、老师等一切使学生感兴趣的人[2]。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专家,他们都有可能给予帮助。
辅导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展,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学习内容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辅导策略的建构必须依据问题的性质、情境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辅导介入可以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例如,教师的介入应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消息来源,不必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素材,只需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所需信息的方法。
3.模式探讨
如何使课堂基础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之间建立较为平滑的过渡,着重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由主题研究活动决定的共同的基础性目标,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智慧,主要表现在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情感体验与协作合作几个方面。我们确立了如图1所示的学习模式: 在进入主题研究之前,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基础编写网上测试题目,根据阅卷测量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激励、提示和导向;检测的同时,对学生的主动性、态度、学习进展等进行调查,并给出描述、提醒和建议。对于基础性知识不能掌握、能力不能完全达到的学生,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提示与导向,通过网上的回授调节加以补充。如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去阅读网络课程资源或对不懂的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或是对共同的疑难展开讨论,让同学将自己的看法做出回应,这样的互动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中主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日常课堂教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网络环境下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日常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导紧密配合、共同解决。依据课堂交流或网上成果的,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或分工协作中的活动情况,通过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的评价对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改进意见,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4.特点与功能
由于该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它具有网络教学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教师对信息的垄断,改变信息的单向传递,真正实现双向交流;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效果,做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由于这种模式又是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基础,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因此又有着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一些特点:
① 共享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回授调节。通过保存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等,可以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次的教学机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醒、指导帮其“过关”;在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教材教学完毕之后,利用网络辅导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结果的总结、归纳,理清脉络,实现教材内容阶段性的平稳过渡。
转贴于 ② 有助于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形成课堂教学新形式,进行教学改革。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是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当某一教学内容或全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可以利用网络的反馈技术,通过学生的交互活动情况、活动效果或练习、测试题的形式来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改进课堂教学。
③ 网络辅导、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时间、内容的统一性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调整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课内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增加学生的课堂自由活动时间。
二、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的有机体
网站建设是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将封闭性课堂教学与开放性的网络辅导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做到教与学并重,优势互补,既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课堂教学和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相互配合,使二者之间有效衔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要把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能力和学科领域的相关目标要求、教师的辅导策略结合起来考虑,这其中既有网络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学生方面的因素。
1.建立一个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应当具备以下形式:
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建立的专题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既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聊天室、BBS论坛等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言论、评论、答疑,提供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与表达能力。
建立起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
建立成果、评价系统,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展示。使同伴之间能够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功喜悦。
网站建设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也要考虑到教师的辅导,可以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技术相结合。
2.作为网站学习内容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利用网络来组织和指导这种建立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上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活动,包括:
(1)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编制能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网络互动教材,使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和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2) 如何组织学生形成学习群体来进行合作学习。
(3) 如何评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表现。
(4)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完成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进度。
(5)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将课堂中有待厘清的概念或尚未解决的问题,组织上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6)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3.对于学生来说要具有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能力和素养: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能够应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和搜集的学习、善于收藏和交流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络文化和道德。由此在网络辅导学习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站阅读网络课程资源,在网站上通过交流平台向老师、同学或专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并且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不至于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漫游;当网络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时,面对数十个、数百个主题,数千个帖子,能够准确地判断对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真知灼见,不至于面临多个节点时找不到出路。
同时由于网络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约束或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表现出来,造成网络信息过载,很多无用的垃圾信息充斥着网站,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控制与引导情感因素,对于学生习得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基本能力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若在此基础上展开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辅导性课外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主题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5(3)
论文摘要:功利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大学生对于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内容却存在误解,由此导致了错误的价值取向。文章首先梳理了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接着指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在于其没能客观地理解功利主义幸福观,最后指出客观公正地理解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可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是贯穿古今中外哲学领域的主要思想,重新梳理功利主义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而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观、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使大学生利用网络这个阵营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1、密尔的功利主义幸福观
功利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是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边沁首创的。而密尔则将功利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深的阶段,并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更充分的论证。在密尔看来,功利是与幸福紧密相连的。
首先,密尔论述的功利主义即幸福主义,是大多数人的幸福。什么是功利主义,密尔在《功用主义》一书中指出:“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功用主义,即为最大幸福主义,这也就是功利主义信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最大幸福是指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是个人幸福。密尔大声疾呼:“我必须重申……幸福—这一构成衡量行为正确的功利主义标准—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所有与该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密尔认为,世界利益是由个人利益组成的,个人幸福增加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自然就增加了。密尔最大幸福主义的出发点就是增加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大多数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关系上,密尔通过联想和社会情感来证明,人们从利他行为中得到的快乐就可以消除自我牺牲带来的痛苦。个人幸福和大多数人的幸福如果发生冲突,可以通过牺牲个人幸福来成就大多数人的幸福。
其次,密尔认为精神的幸福高于物质的幸福。密尔的幸福观是与快乐紧密相连的,或者幸福是在快乐的基础上建立的,“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与丧失快乐。”密尔与边沁一样赞成快乐是幸福原则中的重要内容,但对快乐的认识又与边沁有所区别。他说:“当我们估价所有其它事物时,总是把性质与数量同时考虑,而在估价快乐时却设想仅仅取决于数量,这未免太荒谬了。”他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别,还有质的区别,他承认,“理智的、情感的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操的快乐……比仅仅感官的快乐,以快乐论,有高得多的价值。”质量上的快乐主要是理智的、情感的、道德情操的快乐。质与量相比,质是绝对在上的。幸福的程度取决于快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密尔的名言“宁做不满足的人,而不做一个满足的猪;宁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做一个满足的傻子”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表述。人不仅有肉体感官上的快乐,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比嗜欲更高尚的快乐。幸福因为包含了这些精神上的快乐才使其成为幸福。
再次,密尔认为实现幸福必须具有美德。密尔认为,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但获得幸福还需要有主客观方面的努力。就个人而言,幸福首先要求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可以免除来自身体的痛苦。其次,美德是幸福的源泉,人类只有渴望美德,幸福才不至于干涸。密尔功利主义指向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指向的是一种客观的公共的幸福。密尔认为,“一般人都养成高尚品格,那么,功用主义才能达到它的目的。”在密尔看来,具备一定的良好品质可以获得幸福,因为具备一定品质的人会努力去消除或减轻生活中的灾难。这样,美德就成了实现功利目的的必要条件,人的德行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实现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密尔同样借助联想理论来证明,美德最初只是工具,但是有德之人常常不是用它来为自己获得幸福,而是给他人带来幸福,所以美德与幸福是直接关联的。密尔指出,“处在比较幸运的环境的人,假如不见得生活内的享乐能够使他们觉得人生可贵.大都因为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因此,他认为,“自私的人”和“缺乏精神修养的人”往往感觉不到幸福,因为他们往往无法产生兴趣,因而没有幸福感。
2、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势和现状
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较大群体之一,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方式,还是在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同时他们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社会机制的表达意向也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表达。
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或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较高。道德认知教人辨别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教人如何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道德判断能力是道德认知的集中表现。高校学生因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和素质,已具备较高的鉴别是非的能力,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都有较高的分辨意识。针对社会的不良行为,大学生会起来反抗;针对大家的爱心,大学生会大声颂扬,抗震救灾过程中大学生在网上发起的爱心就表明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
其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已基本稳定。道德情感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虽然具有感性的内容,但却蕴含了道德理性的内控。道德情感的稳定,意味着社会规范在大学生内心的内化。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没有深厚的道德感情,就不会有稳定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已基本成型,再加上深厚的道德情感,可以利用其所学知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最后,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已基本形成。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所持有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它对道德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道德信念的水平,集中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因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是他们在对一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高度认同和信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强大的稳定的动机,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大学生在较高的道德认知、较强的道德情感和稳定的道德信念的综合作用下,其网络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社会规范,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行,利用网络行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被扭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各种信息在网上汇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与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浏览世界的各种声音,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生常常在各种信息的汇聚和碰撞下变得不知所措,或者说虽然知道不应该干什么,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常规的,但还是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来实现其所谓的“自我”。
其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淡化。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网际交往也不同于现实的人际交往,网络空间通过各种数字、信号来代表人的存在,所以,网络空间中少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交往的真实性和真诚感。现实的人际交往被人机对话代替后,大学生就不愿再回到现实,对现实中的亲情、友情逐渐淡化。一旦现实的人际交往被网际交往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得陌生,传统社会所言的熟人社会在网络社会中被陌生人社会所代替。现实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情感在网络社会中则变得没有立足之地。
其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缺失。互联网的开放性,即互联网跨国界、跨地域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为己所用。也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能力对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现实社会里的制度和规范不能对每个网民都起到作用,网民主要依靠自觉,依靠自己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可来遵守网络规则。但是,每个网民的良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网络空间又很难留下网民使用过的印痕,所以,有些大学生趁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甚至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来宣泄情感,致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缺失。
3、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大学生对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有一个客观的理解之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网络道德意识。为社会服务的网络道德意识也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数字化往往使人们面对的不是鲜活的个体、明确的地域、具体的活动,而是QQ号码、IP地址、域名、电邮等,至于这些符号后面是什么,参与网络的人们往往不清楚而且也不关注,正是网络虚拟空间的间接性使行为人因为不能或者说无需直面它而淡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另外,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主体可以随意地发表代表自己观点的言论,这种自由大学生认为是其主体性的表现,在这时无需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责任。
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幸福是大多数人的幸福,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网络主体,在发表言论自由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幸福。大多数人也是以社会为标准来衡量其行为的善恶。尽管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轻视甚至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当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在网络空间中随心所欲,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德标准也就是以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为准则,即大多人经过理性的筛选、积淀所形成的道德观。所以,对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修养。在网络世界中,用于维护道德秩序的传统的约束手段,比如社会舆论、熟人监督等将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失效,个体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都失去了外在的约束,这样,个人的道德水准、道德自控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自律才能辨别巨量网络信息的真假,也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护的主要保障。所以,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道德的重点所在。
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以社会的客观利益为行为指南,大学生凭借其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判定社会的、公众的利益取向。大学生对于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的理解将使大学生从事网络活动时以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为行为准则,即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并进一步考虑网络行为带来的客观社会后果,而客观性的社会后果主要通过大学生的自律来完成。
最后,有利于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美德修养。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所以,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但是,大学的育人目标远非止于此,因为,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意识、健全的人格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所以,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加强其道德修养。现代社会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知识的比率越来越高,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本身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来接受知识,但必须同时加强美德修养。
为了确保疫情期间我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降教学质量。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校线上辅导水平,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组 长:张 淼(负责全校停课不停学工作)
副组长:李 强
职 责:负责全校“停课不停学”业务指导工作,全面检查督导,了解各班各学科实施和落实情况,及时修改和调整工作方案。
成 员: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
各班主任职责:负责本班“停课不停学”工作的全面工作,了解本班学生和家长的实施落实情况,协调安排各科老师线上辅导,上报数据材料。任课教师负责线上教学辅导计划制定和教学落实,收集本学科教学相关信息。
二、具体措施
1、、作息时间
依据市教育局网上上课时间。
2、各级课程表
依市教育局线上学习课程表。
晨读由语文或英语老师布置10分钟左右的晨读任务,让学生自修完成。使学生养成早起的习惯,不耽误上午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3、线上教学方式
各年级各班建立辅导微信群,在群内通过文件、语音、链接、视频、文字、图片,师生互动,在微信群内实现辅导、布置作业、检查作业、答疑、等教学功能
4、及时与乡镇网络技术指导员联系,对网络的开通提供技术指导工作。
网络指导员:支海建(镇电信局网络员)
关键词:网络教育;在线辅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1-0000-01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Online Education Online Counseling
Zhang Haibo,Cui Yun,Liang Guosheng
(Distance Education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dominated. Lifelong education,talent and technology, resul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model has not fully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With the flexibility of online teaching,autonomy and resource sharing,etc.,to the learning needs of all levels of society to provid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facilities,reducing learning costs,improved social benefits,the bett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learning the outstanding issues.To help students better learning,the network of the Institute offers a variety of types of learning reference materials,
but tha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unseling,answering questions,
guiding,and promote learning and other non-academic learning services,
for each learner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guidance and help.At present,
increasing the scale of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how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ulti-directional,the whole process of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counseling i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a's key issues.
Keywords:Online education;Online counseling;Status
一、我国网络教育在线辅导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我国的上网人数大幅攀升。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已进入了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挑战。网络教育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它的出现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使现代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教学观念、师生关系、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系统操作的交互性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开放性的教育必将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形式,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卫星广播教育形式,第三阶段就是通过互联网,采用远程授课系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互动授课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发展到第三阶段,互联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远程教学中的大部分活动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如网上咨询、报名、注册、交费、选课、辅导答疑、网上考试等等。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学生多为成人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生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工学”矛盾突出,很多学生已将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应付”的思想尤为严重。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而专业的在线辅导教师相对匮乏,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学习质量。同时,仅有师生互动的环境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成功的参与,“一问一答”式的辅导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师生的时空分离也影响了学生及时互动交流的兴趣,课程论坛形同虚设,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互平台。
从我院学生的课程论坛发帖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虽然非常关注讨论区中的内容,但也仅仅是在浏览他人的发言,自己却很少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讨论。如果参与讨论,他们也更愿意与较为熟悉的学生进行讨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不习惯这种交互学习的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倾听和接受,而不是参与讨论,因此,网络教育的学生更习惯观察他人的交互活动,而不是主动参与;二是部分学生在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在交互中缺乏自信心,总是担心是否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因此经常选择沉默不语;三是网络教育的学生不习惯与陌生人进行互动交流。
除此之外,我国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角色较为单一,多数为在读研究生或在职教师,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知识,但远程教育技术技能却相对匮乏。其次,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使辅导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在线辅导的各种技巧,仅对辅导教师有个量化的考核目标,却没有质的飞跃;而且,由于辅导教师的学习、工作关系,上网进行远程答疑次数不够多,不能及时进行专业答疑和反馈,没有形成可以在论坛上相互讨论的局面。
二、我国网络教育在线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学前引导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网络教育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初期略有提高,但多以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网上购物为主;而通过网络阅读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人相对较少。大部分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学生在入学初期不适应虚拟的教学形式,不习惯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致使在学习中感到盲目、孤独。此时,网络教育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成为各网院面临的首要问题。网络教育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素质差别也很大。部分学生年龄偏大,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服务要更加的耐心、细致,仔细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其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确保每一位网院的学生都能及时跟上学习进度。首先,在每学期开学初,充分运用“入学教育”这门培训课程,让每一个新生尽快适应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进入网络教育的学习之初,就得到获取信息、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技能的培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抵制学习的随意性,克服网络信息的迷航。其次,通过督学系统对教学管理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以及自主需求设置促学服务内容,监督每个学生不同时期内的学习情况,实时跟进,实时控制,实时督促,通过学生平台首页弹出窗口、电子邮件或短信,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通知,及时有效地提醒学生与学习中心老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对于辅导教师在实施网络教学和辅导答疑时,不能单纯的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思考如何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指导,并提供更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支持和辅导,真正地实现以学习中心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院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树立服务观念,要求每项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展开,关注每一位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个性化服务到位。
(二)形成性考核比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至今,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远程教育办学理念,不再单一的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逐渐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但总评成绩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学习过程对总评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外的远程教育在教学支持服务中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资料、图书参考资料、网上动态资料等,还要求各院系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成绩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70%,卷面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反而不大。而在我国大部分网院的作业成绩、论坛发帖等平时成绩仅占20%-40%,学生的总评成绩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致使学生对网上答疑、论坛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辅导很难发挥指导作用。
(三)学习缺乏互动交流
网络教育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无法面对面的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无法领略校园的文化生活,无法感受校园氛围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之余,会感到孤单,缺乏集体凝聚感。尽管很多网络院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丰富的虚拟校园文化生活,但大多浮于表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促成了学生偷懒的法宝。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手段,使得作业、讨论等辅导答疑环节无法及时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了辅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缺乏专职辅导教师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络教育学院的辅导教师都是兼职的,有些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有些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有部分是博士、研究生,他们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掌握专业的在线辅导方法,而且不能保证辅导答疑的时间和质量,甚至个别教师对辅导工作敷衍了事,仅仅单一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去组织学生的论坛讨论。此外,这些兼职的辅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完成学业的难度。
(五)辅导资源匮乏
衡量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资源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为判定标准。网络教学资源应充分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很多网院没有适合网络教学的自主型辅导课件,现有教学辅导资源交互性差,内容形式单一,实际动手操作的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资源不能只重视“量”而忽视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网络教学辅导资源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主,根据院校情况、专业特色、师生网络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设有学校特色、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辅导资源库,而非大型、不切实际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三、提高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的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平台的稳定与畅通是保障在线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教学平台运行环境的稳定畅通,建立开放智能化的教学辅导系统,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辅导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存在的问题,一个智能化的远程教学辅导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远程智能化答疑系统的功能;2.智能化作业、提交及批改系统的功能。
(二)考虑成人在职的特点,同步在线辅导答疑时间,提高课程辅导的参与率
因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多为成人在职,所以各网院在安排辅导答疑的时候,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多考虑周末、节假日,以便于提高互动辅导的参与率。
(三)重视在线辅导教师的培训
在线辅导教师应该是网上教学、在线辅导的专家,扮演着多重角色。辅导教师应具备在线辅导的各种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技巧。
首先,要让辅导教师明确“辅导”在远程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课程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其次,加强辅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教师虽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和演绎者,但扮演着“助学者”的角色,它能激励和帮助网络教育的学生成为网络学习舞台的中心和主角。二是,基于教育技术资源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过程需要由网络教育院校及其辅导教师提供的各种学术性或非学术性的学习支持服务来提高和强化。
网上教学是在不同于传统教室的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它的运用方式也与传统教学不同。辅导教师要学习掌握网上教学和虚拟活动组织的技巧,熟知网络环境的资源条件,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类型,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四)成立专门的学习辅导管理机构,对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督促和评估。
结合我国网络教育的特点,辅导教师应尽量做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批改、评价作业,经常浏览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活动记录,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提供学习辅导资源,合理给出辅导意见及建议。
对于辅导教师的管理,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辅导教师管理机构,帮助学院及时了解辅导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教师评估、考核、激励、竞争机制,将教师的辅导工作同他们的奖金或职称评定相结合。学院可不定期的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辅导教师的工作。对于辅导资料的审核和评估,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辅导资源评估小组,不定期的审核辅导资源的内容和质量。
一套完善的辅导教师制度不仅能够使得辅导教师的基本职责明确化、制度化,而且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规定教师辅导的学生人数、回复论坛发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从而作为辅导教师工作量化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合理的师生比。保证在线辅导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院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服务对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有利措施,强化网络自主学习的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为保证在线辅导的教学质量,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交流,每位辅导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建议在30人左右是较为理想的。
(六)客观的在线学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参与同步在线辅导答疑与课程论坛的学生应给予合理的奖励措施,以附加分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在线辅导答疑和论坛发帖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进度匀速进行。
(七)强化学生入学前辅导和学习障碍辅导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都把入学教育作为一门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这反映了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重视。学生入学初期,学院或学习中心应向学生详细讲解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及现代教育技术和充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的方法,进一步明确网络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使其摆脱对传统教育的依赖。其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最后,还应加强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育中的网络本身是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教育才是网络教育的本质内容。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是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网络教育虽然缩短了师生间的时空距离,却拉大了他们的心灵距离,它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无法体会在校园氛围中给人带来的各种益处。辅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在学习技巧和经验上给予更多的辅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有效、完善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和学院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项国雄,熊秋娥,吴沧海.(2005)对网络教育交互研究趋势的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3):37-39
[2]杨家兴.(2005)线上教学的带领.中国电化教育,2005(9):15,18
[3]周蔚.(2005)现代远桴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5(3):43-47
[4]张尧学.(2006)远程教育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中发展
[5]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铮(2007).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3(6):12-24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是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部分教师、学员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提出对策:重视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师生的亲密感;着力面授教学,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师生互动机制,引导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研发教学课件。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员以自学为主,除了借助教师少量的集中辅导和以学校下发的教材为主进行自学外,主要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已不仅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学中,针对整本教材进行详细讲解的教学课件是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础课件,针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教学辅导课件仅是对教学的补充[1]。目前,与本校其他类型网络教学拥有系统详细的教学课件相比,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还缺乏详细讲解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现有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针对部分章节的辅导,没有针对全书的系统辅导,直播课堂也仅是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并没有对全部内容的完整讲解,像《计算机应用基础》随书配的光盘也只有一些练习题而已。本文拟结合本校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现状,探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
1.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教学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一方面,有些教师对网络平台不熟悉,对多媒体教学缺乏认识,不能充分了解网络教学的优势,因此,对学员网络自主学习的实施效果表示怀疑,对新的教学模式不愿尝试;学员由于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自主学习中对学习指导的需求不同,而教师对学习的指导仅限于通过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QQ群等方式进行答疑,知识辅导大多也只局限于使用现成课件,缺乏结合具体教学需要自制课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正确认识,忽视对学员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员放任自流,影响了学习效果。
2.人机关系代替师生关系,教学缺乏人文关怀。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员学习主要以网络为载体,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简单的网络信息交换,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极富亲和力的交流讨论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因情感交流的缺乏,失去了人本主义关怀的色彩[2]。
3.学员缺乏自主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电大计算机专业学员在中小学的学习中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过程中缺少合作学习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的自我训练和培养。教师在机房进行教学辅导时发现,一些学员不能通过三级电大平台寻找答案,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有的学员甚至不会用百度搜索,学员之间也没有协同合作完成搜索的意识。
4.学员缺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意识。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些学员没有充分认识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对网络的使用仅限于利用网络完成形成性考核册,很少在电大在线与教师交流。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指导并要求学员在电大在线交流学习,可是,往往到了期中阶段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未参加在线学习。
二、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对策
针对本校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1.重视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开放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教学要素而言,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成为双向、多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学校应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和新的观念的更新,使教师不仅能够熟练应用电大在线平台,还能研发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
2.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师生的亲密感。要改善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下师生关系疏离的现状,需要教师从网络辅导入手,营造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员对教师产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情感,在辅导过程中设置问题,如果学员回答正确,就设置弹出页面对学员进行赞扬,让学员也能从情感上真正接受新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网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对学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着力面授教学,培养学员运用多媒体网络学习的能力。针对学员网络使用能力欠缺的现状,教师应利用面授辅导的机会加强学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指导。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教师通可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解决学员不会上网的问题。面授辅导直接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师负责手把手教会学员上网,使学员熟悉电大在线三级平台,学会在电大在线平台上选课,能在课程讨论区对所学课程提出问题,学会在班级建立的QQ群中围绕课程进行讨论。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逐步提高学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4.激活师生互动机制,引导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约束的双向互动反馈机制,利用电子邮件、课程讨论区、QQ群等与学员进行交流,带领学员完成资料的收集,提高学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员为榜样,引导其他学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等。
5.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研发教学课件。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应是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制作者。针对教学课件缺乏的现状,学校应在对计算机课程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出任务要求。要求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详细讲解课程全部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与学员互动的环节,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看课件时能有教师面授教学的感觉,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学术;学习共同体;发展性教学辅导;协同合作
经过十多年的超常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也由此逐渐走上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支持高等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以促进本校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练优良教学文化为宗旨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机构。
一、教学学术:理论范式
1966年,“教师地位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开启了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序幕。这种对教师专业地位的研究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目的是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与权力向上流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关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取代关注教师职业地位的“教师专业化”,成为新的研究取向。《明天的教师》、《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等一系列报告,倡导通过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培养训练有素的专业化教师等途径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开始一系列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改革。
在大学中,对课程内容的重视远远超过教学方法,教学更多地被视为大学教师的经验和风格,而无需科学的指导。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观念影响广泛,大学教师基本上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高校的。在默认拥有博士学位就必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观念下,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学术发展,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事实上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涵盖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厄内斯特・博耶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教学学术”思想,第一次将教学提升到学术的高度,赋予与科研同等的地位。尽管依然存在诸多的理论争议,比如教学学术概念与优秀教学、学术性教学等概念的混淆,“教学学术”的理论范式已经逐渐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中关于科研与教学旷日持久的争论,为高校回归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为提高教学质量,也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更为深邃的理论视野,并改变着对高校教师身份的传统认知。
二、学习共同体:组织建设
传统上,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教师的主要组织归属,教师是按照自己的学科领域被归属到相应的院系、研究所、教研室(组)等基层学术组织中的。在这种归建方式下,同一基层学术组织内的教师由于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内容和课程教学内容,而容易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但是,这种归建方式,无法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充分考虑教师由于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带来的许多共同问题。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有益补充,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基于共同的教学发展愿景,将那些分散在各个基层学术组织、相互隔离、疏远的教师个体,组织成为学习共同体。
为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培育各类教师学习共同体,使全体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持续发展,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有学者指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重点培育三类学习共同体:初入职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与教学建设项目相关的学习共同体[1]。这三类学习共同体,或者有形成人际关系网络的强烈需求,或者有更多元化的学习和更频繁的交流,或者有比较充分的资金支持,往往能保持良好的运作和发展。
三、发展性教学辅导:模式建设
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全面建立教学专业发展的相关资源库,以便在适当的时机为教师提供发展性教学辅导,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发展性教学辅导是一种以全体教师为对象,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等为理论框架,采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同伴研讨等多元化的辅导措施,并通过网络支持和保障系统,提供对教师专业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追求教学卓越目标的辅导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动为教师提供与其阶段性有关的各种学习经验,以使教师学习并达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使教师能熟练运用已习得的经验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教学问题。
第一,发展性教学辅导的重要特征是面向全体教师。发展性教学辅导基于一个假设――所有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阶段皆需要辅导。发展性辅导是针对普通教师而言的,这些教师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能处理各种教学问题,能承担高校教师基本责任。因此,发展性辅导也就秉承一个基本信念:教学辅导为全体教师所有,辅导目标在于促进教师个体的卓越发展。
第二,发展性教学辅导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教学辅导的重点应当由矫正教师教学偏差行为和消除教学问题转向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追求教学卓越。
第三,发展性教学辅导是以前摄性干预为主,反应性干预为辅。反应性干预是当教师发生问题之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出的反应、采取的对策。而前摄性干预是在预测问题发生之前,帮助教师达成相应阶段的发展任务,以预防问题的产生。防患于未然的前摄性干预无论从人力、财力的投入还是从干预的效果来看,是更加理想的干预方式。另外,它的干预是以任务目标的形式提出的而不是以矫治性问题的形式提出的,甚至有时仅仅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而把发展问题的解决暗含于其中,侧重于让教师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
四、协同合作:路径建设
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要通过人事、资源、项目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协同促进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尽管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是个人化的,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所处的教学环境,依赖于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可以说,教师文化和教学文化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哈格瑞沃思(Hargreaves)认为教师文化有四种:个人主义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之间相互隔离,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自己课堂里的事务;分化的文化,教师工作处于相互分立、有时为争取权利与资源而相互竞争的群组之中;自然合作的文化,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人为合作的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和兴趣进行“合作”[2]。教师教学中心应当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各种协同合作措施,促使人为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师的内化,逐渐形成自发、自愿、自主的自然合作文化,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是高校和中小学的协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是以培养大学教师为目的的机构或专业,大学教师缺乏职前、入职、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对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所知甚少,缺乏教育教学技能,对高等教育和教育对象的特征几乎一无所知。目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层出不穷。高校与中小学的协同,一方面可以使大学借鉴中小学教学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大学的思想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的发展。
二是协调部门协同。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资源大体都分散在教务处、工会、人事处、图书馆、评估督导中心和信息技术等部门,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不可能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个部门单独来完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注意理顺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中心统筹,各部门密切协同、相互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当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所有部门和教师的优质资源都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比如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优秀课程和教材建设经验、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的解决方法、实践教学和学生辅导的案例、各部门的培训材料等,以便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就能直接深入了解学校和教学过程。
三是促进项目协同。教师发展中心应该组建由教学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教学技术支持小组,协同教师开展教学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来加深教师之间在教学问题上的交流与反思,并促进优秀的教学学术成果在项目组内部的传播,最终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使新教师能够及时地领会、汲取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的诸多教益,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新教师的加入使整个教师文化保持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气象。
四是推进协同教学。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3]。协同教学最大的价值是教学法上的价值,它让需要由教师们一起才能做的事在课堂中成为可能。协同教学无论对于学生学习、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价值。
参考文献:
[1] 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0).
镇纪委:负责制定远程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学习计划,督促检查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教学内容的落实。
镇党办:负责全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负责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和驻镇以及镇属企事业沟通联系。负责编制镇级教学计划和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负责规划、指导、督察、管理全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负责协调有关新闻单位,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宣传工作,及时报道全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动态和工作经验。参与全镇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各行政村终端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组建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及日常工作。
农办:协调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负责农村科技知识培训和教学辅导,组织科技人员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农业生产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发挥全镇农技干部队伍的作用,承担教学资源建设、骨干队伍建设、实地教学辅导、实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普服务队、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的作用,提供相关的教学课件。组织科普讲师团、农村科普服务队、科技示范户、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技人员进行实地、远程教学辅导。
文卫办:督促指导文教卫生单位做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负责提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相关资源,组织开展相关学用活动。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组织指导医疗卫生系统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
民政所:负责提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婚姻、社会福利、移风易俗、优抚安置、区划地名等方面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
司法所:负责制定远程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学习计划,提供普法教育方面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和普法教育工作者通过远程教育为基层群众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和服务。
财政所:做好经费保障工作,督促指导各级财政落实相关经费。配合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设备招投标等政府采购方面的服务工作,参与工程验收评估等工作。
计生办: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计划生育的政策、知识和技术服务。
电视站:参与地方特色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宣传报道工作。
团委:负责制订农村青年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关教学课件,负责远程教育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招募、综合协调、跟踪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网络学习平台;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31-02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概况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外语教学领域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介绍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网络学习平台,并探索如何建设符合大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可以分为“显性文化教学”和“隐性文化教学”两个维度:“显性文化教学”指以文化本体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美国社会与文化等;“隐性文化教学”则是指将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附属品,在语言综合技能课程上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渗透。据笔者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处于“隐性文化教学”阶段,少数高校虽设立了文化类选修课程,作为“显性文化教学”的支撑,但由于选修课程的学时不足、测试不严等客观事实,效果并不理想。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状况
为解决学生文化学习过程中“只窥一斑、不见全貌”的元认知问题,黑龙江大学在2005年开设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对象为完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所规定的“较高要求”学习后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该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深入发展,该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网站使用现状
为了解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和满意度,我们对完成四级教学任务、正在进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2012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32.9%的被调查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很满意; 43.9%的学生比较满意,但认为还有不足;22%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1.2%的学生认为差。对网络学习平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16人(19.5%)认为缺少相应的辅导,3人(3.7%)认为学习内容太难,14人(17.1%)认为学习内容陈旧,23人(28%)认为网络学习平台制作技术不高,29人(35.4%)认为没有好的交流平台。所以高达63.4%的学生对平台的技术和互动性提出了要求。至于学生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需求,相对于文本和图示、表格等,92.7%的学生表示更喜欢“音视频类”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显然更喜欢多模态的兼容视听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
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至关重要。调查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73.2%)和中国文化(69.5%),见表1。
表1 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风格、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决定了他们对学习资源的类型的差异化要求,学生会在众多资源中加以取舍和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喜欢的学习资源类型的调查表明,学生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习资源分别是视听教材(72%)和英文电影(70.7%),其次是案例库(56.1%)和试题库(53.7%),见表2。
表2 学生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习资源
针对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6.6%的学生希望能够提供远程答疑,30.5%的学生希望能够接受远程教学辅导,6.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远程检查作业,41.5%的学生希望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提供远程视频授课。在对常用的网络交互系统进行的调查中,高达92.7%的学生最常使用QQ交流,还有18.3%的学生认为电子邮件也是常用的沟通媒介。
三、改进“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议
“高等学校花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由于宣传力度、思想观念、评审制度和网络技术等问题,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情况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梁好翠,2009:83)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率低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上,大多数高校无法斥资百万建立一个精品课网络学习平台,所以网站往往成为了简单的资料库,其中存储了许多视频、音频、文字材料资源,但其系统性和交互性不强。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元认知强化、课外内容多模态拓展和师生交互多途径沟通三个方面。
(一)强化课程知识的元认知
根据学生对精品课程网站的满意度和需求分析,学生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认识和文化习得策略的掌握还不够,所以我们丰富了网络学习平台中课程介绍、课程设计、教师授课、文化习得策略几个栏目。
“课程介绍”详细介绍本门课程,说明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学习者加深对学习此课程重要性的理解。“课程设计”阐述了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常用教学方法和测评方式,使学习者对本课程的授课理念有所了解并加以利用。“教师授课”由两部分构成:课程安排和授课资源。在课程安排中可以浏览到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四项信息,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课程的教学基本信息和进度安排。在授课资源中可以查阅到课程教案及授课PPT,辅助学习者自主学习。同时黑龙江大学计划在今年将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供学习者参考学习。“文化习得策略”栏目为学习者提供了常用的文化习得策略,包括文化教学策略和文化学习策略。
(二)多模态拓展课外内容
从需求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视音频等多模态学习资源情有独钟,对于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求知欲较强,对于案例库、试题库等提高高端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栏目页有所要求。所以,我们将网络学习平台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丰富了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案例库等栏目。
“第二课堂”栏目下设国际视野放映厅、文化讲座、演讲与辩论和商务英语大赛四个子栏目,提供以往各类英语比赛的录像,以供学习者观摩学习。“学习资源”下设电子书和视频资源两部分。其中电子书下设世界之旅和文化聚焦两个部分,以声色并茂的电子杂志形式为学习者提供课堂内容之外的广泛而鲜活的文化素材,使学习者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不断发展的西方文化。
(三)强化师生多途径交互的沟通
“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空间上的分离,这种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余胜泉等,2001:60)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多途径的交互沟通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7.1%的学生希望能够提供远程答疑和教学辅导。另外,在对常用的网络交互系统进行的调查中,高达92.7%的学生最常使用QQ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还有18.3%的学生认为电子邮件也是常用的沟通媒介。所以,我们选择QQ网络平台进行课外沟通。
QQ网络平台具有“群聊”“群内讨论组”两个实时的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即时发表意见,教师可以从旁给予支持;对于不在线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聊天记录了解讨论的“内容”,给出反馈意见。QQ群里的成员之间可以单独交谈,进行像课堂上小组讨论一样的活动,群体讨论和单独讨论相结合,达到更加好的效果。
精品课课程组将学习“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分为五人一组,合作学习小组主要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各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彭明娥,2010:100) 五人为一群人数较为合理,参与发言的机会较多,有效保证了讨论氛围和信息量。群建立起来之后,每个群由一名学生负责,负责组织讨论、安排时间、汇报成果等工作。教师可向各QQ群布置任务、辅导答疑、参与讨论。
网络学习平台改进完成后,我们再次对正在使用该平台的2012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站的满意度达到了92.4%,对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网络答疑和网络教学辅导的满意率达到了94.7%,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10,(5).
[2]彭明娥.大学英语课外口语语境建构――以QQ群训练英语口语的方法[J].教育评论,2010,(2).
[3]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4]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C].ed.R.Michael Paige,Intercultural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