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
(二)研究工具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的信息。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问卷是在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改进,主要从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状况、教育行为、生活环境等层面进行调查,并对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解。除了监护人,也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涵盖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最终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出数据分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上管束不当儿童的心理很脆弱,需要父母的呵护与陪伴,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父母又不得不外出,所以常常导致孩子只能在祖父母身边长大,这就形成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在生活上往往管束不当[2]。祖父母思想往往比较陈旧,对隔代的孩子往往容易溺爱,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也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孩子学习上没人指导而落后,心理上得不到父母关心而思想扭曲。作为孩子往往希望父母能陪伴着自己,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具有深远意义。很多时候祖父母因为年纪大,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更多在于对儿童生活上的照料,而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够。
(二)溺爱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在外打工,父母往往会觉得自己亏欠子女,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完全放纵孩子,甚至想用金钱来弥补不能陪伴孩子的这种缺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可这样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不利于孩子发展。所以在留守儿童中也普遍存在溺爱的现象,尤其是监护人是祖父母的情况,他们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再加上对孩子本身就比较溺爱,也会要求父母不要严格监管孩子,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需要加倍的呵护。但是过分溺爱反而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这会造成学校教育更加难以进行。造成这一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家长因为没法在孩子身边便对孩子心存愧疚,加之监护人是祖父母辈,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往往不够合理,对家庭教育理解程度不深,在对待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不足,他们认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尽量想从物质上满足孩子,认为给予他们想要的物质需求就是最好的帮助,这些最终导致溺爱现象严重。
(三)学习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很多家长虽然在外出打工后,对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却缺乏与孩子的学习交流互动和指导,孩子抛给学校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够,甚至对孩子基本的学习情况都不了解,导致孩子在教育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管理和监督,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帮助和指导,造成孩子学习落后,情感上也无处寄托,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相对于正常家庭来说落后,经常易产生逃学和不按时完成作业现象,更多是因为没有家庭方面的监督,很多家长在访谈中都觉得是自己的监管缺乏才使孩子成绩落后,很多孩子也觉得在家庭学习中得不到帮助而很无助,问卷调查中甚至很多家长都认为是自己太忙没法注意到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所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上的不足。
(四)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孩子的家庭结构往往不全面,缺少应有的家庭方面的教育,致使留守儿童容易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能够从自己父母身上学习到优秀的品质,而父母长期在外会导致孩子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使自身没有办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在思想道德方面得不到好的教育,道德相比于普通孩子更加容易缺失。
(五)亲子间缺乏沟通交流因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情感上容易缺失,容易感到孤独,尤其是父母在外忙于工作忽视自己孩子。据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的犯罪几率大于父母正常陪伴的孩子,主要由于他们从小得不到父母关心,心理容易更加孤独,不合群。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就在于亲子交流上,因为父母外出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较少,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变淡,孩子缺少能够交流的对象,思想也可能容易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均衡城乡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长外出工作没法陪在身边,孩子长时间缺少与父母的相处并且没有完整的家庭结构而导致的。农民工外出说到底是因为农村工作条件差,难以维持家庭开支,而城市经济发展快速造成的城乡差距大。政府应该多鼓励农村发展,加大发展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鼓励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样就能让更多农村孩子从小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能够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同时可以保障外出农民工应有的待遇,让外出打工的人能够有更多时间回家看望孩子,还可以鼓励子女跟随着父母一起,完善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在外的教育政策,使他们的子女也能够获得和当地人相同的教育条件,这样就能够减少因为人口流动造成的留守儿童。
(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一个人想要接受优秀的教育那么必然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的教导,优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对待孩子教育上不是简单的放纵,不要因为自己没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就对孩子用物质弥补,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换位思考,作为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满足物质需求。作为家长要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一定要多交流多沟通,原本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就不够多,所以更加需要家长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家长也不能过分看重成绩,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但留守儿童本就在学习中缺乏应有的家庭指导,成绩不好时可能产生厌学,要多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多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老师了解情况,鼓励孩子学习。
(三)家长要加强亲子间的沟通现在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对孩子学校表现缺乏应有的关心,学校在对于留守儿童教育这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许多问题的出现。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既能了解孩子在平时生活的日常,也能从老师的描述中得到孩子在学校方面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向他们的父母反馈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可做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仍能够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无论是对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非常有帮助,也能够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成长。
(四)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用家庭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甚至不比在家的时间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学校发挥一定的作用。学校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家长以及监护人之间及时沟通反映留守儿童最近的情况,加大家校合作力度。老师也可以和家长、监护人一起讨论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教育上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学校还可以针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提前了解他们的特殊家庭环境,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关注,使他们虽然在家庭教育上有所缺失但是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好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并对其心理问题作出疏导。同时对留守儿童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监督,防止留守儿童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老师要留意班上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情况,多在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帮助,创造好的学校氛围,使他们在学校中体会到温暖,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
(五)学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的缺失会造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从而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想要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鼓励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需要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进行疏导,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多为他们排忧解难,多组织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与留守儿童谈心,与留守儿童家长固定通话,一起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教育氛围缺乏。
近两年,我在与所任教的4个班级近300名学生的交流、沟通及与他们的家长的接触中发现,约75%的家长只有初中文化,15%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的家长寥寥无几。由于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成天忙于劳务和挣钱,因此,他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少之又少。他们满心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向成才,但自己缺乏能力,因此没有具体的行动,任其发展,把所有的期望寄于学校。农村家长由于所受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此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无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相反,有些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麻将和扑克,有的还上网玩游戏、聊天等,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农村学生除学校教育以外很少接受家庭教育的补给,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孩子一旦犯错,或成绩不理想时,家长轻则训斥,重则痛打,方法极为简单、粗暴,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缺乏沟通,隔代溺爱,滋生陋习。
农村家长出于诸多原因,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其实父母与孩子心灵的融合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孩子通向成功的关键,而很多家长却错误地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挣钱,提供孩子吃穿,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促膝而谈、静心交流。时间一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心灵逐渐疏远。家长不过问孩子,孩子不亲近家长,有的近乎陌生。再加上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更少,孩子留守在家中显得格外孤独。这样,孩子的教育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们肩负着两代人的情感,这种隔代教育很容易造成溺爱。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迁就和纵容了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造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性格,影响和阻碍了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孩子,毛病、缺点极多,教育起来异常艰难。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许多农村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义务、老师的责任,家庭只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阵地,家长只要提供好物质支援就尽到了责任、义务,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平时他们不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是不闻不问,很多家长从不到学校看子女,也不过问孩子的成绩,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几班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是谁,不会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主动找老师交流意见、出谋划策。有的家长不但不关心子女在校的表现,而且还不与学校配合,竭力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孩子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时,有的家长就受不了了,到校大吵大闹,非要和老师理论。殊不知,他们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帮不了孩子的忙,像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还敢关心教育呢?家庭是孩子的诞生地、是培养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可是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已经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不仅没有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成为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自觉性、及时性、针对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路不一、观点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家庭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沿用落后甚至错误的思维、观点、方法教育、影响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有义务、有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扭转家庭教育的错误方向,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以促进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在教育理念上,从放任自由转为关爱疏导,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孩子成才转变为培养孩子成人,从培养孩子考上大学转变为让孩子多学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在教育方法上,从简单、粗暴转向科学、理性,从娇惯溺爱转变为严爱结合,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
(二)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中学时期的孩子会逐渐形成自闭心理,心里有话不愿与父母交流,心中有秘密不愿向父母透露。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打开孩子心扉、了解孩子心理,掌控孩子思想动态,缺乏沟通只会拉大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赢得父母的尊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激发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著名学者顾晓鸣说:“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层次,需要家长倾洒更多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上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三)家校互动,相得益彰。
陶行知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可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很难完成全面的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处境,两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的现在,学校有义务主动和家长沟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关爱、教育理念及时传递给家长,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工作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三、四年级及七、八年级学生,共424名。四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F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着重调查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2.操作。《乐雅学校关于家庭隔代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6年6月3日。学校政教处组织,班主任负责发放,由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24份,收回424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知,参与调查学生当中属于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为2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2%;非隔代教育学生为190人,占54.8%。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家庭教育当中属于隔代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和父母交流的主要途径是电话、网络视频。家庭隔代教育中,学生和父母交流的次数平均每个月不足三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联系较少,平均每月不足一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父母难以解决,祖辈更难以解决,由此导致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有56%的学生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有24名学生已经有一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突出。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凡是隔代教育家庭学生在班级内都属于老师纪律维护的重点对象。
2.心理问题凸显危机。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因为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和祖辈交流少,导致性格内向、自卑、自闭、厌学,行为出现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在学习上,隔代家庭教育学生大部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家庭辅导空白,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令人担忧。
(三)原因剖析
1.父母重经济轻教育思想作祟
出现隔代家庭教育现象的家庭有超过80%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没有选择离家近收入少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只能牺牲掉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年轻的父母为了减轻在外务工的经济支出,选择了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祖辈看管。总而言之,这样一种重个人或家庭经济轻孩子教育的思想导致了隔代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不容乐观的现实。
2.祖辈不当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教育存在问题
因为年龄、情感、教育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可以说只有管教,没有教育。祖辈只是管好孩子,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挨饿、不受冻。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难以同步进行。只有生活上的管束,缺少精神的激励和引导,缺少道德的培养和激发,缺少心理的疏通与教育,缺少和学校老师的积极沟通与交流,孙辈的成长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一)做好摸底和调查准备工作
首先,学校要组织相关部门和班级,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将家庭隔代教育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掌握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质现状、有无病史等。掌握这些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掌握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主动与此类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最终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多层面家庭隔代教育有效机制
第一,教师要担负起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政教处或者德育部门要将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动员所在班级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政策,老师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优先照顾,在学习上进行个别辅导,在心理上进行多方疏导。还可以动员班级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加强学生在校时间活动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这些学生在校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帮助与友谊,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19—01
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下面,笔者就将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错失教育佳机
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略有下降。爷爷奶奶大多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从而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缺乏父母关爱
相当一部分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责任不明,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亲情缺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心理上就很容易走极端。
二、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机构和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家庭方面
1.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关注教育留守儿童工作上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
2.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交流,要求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和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方面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相关培训,利用各科教学的有利教育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精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2.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社会方面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
1.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但思念之情始终伴随
留守儿童基本上可以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实,90%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养家、很辛苦”,有2%的人感到“很自豪”,有4%的人不理解,有4%的人感到“被抛弃”;有76%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远方打工的父母,20%的儿童“偶尔想念”,只有4%的儿童“不想念”;在访谈中,许多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的需要,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小小年纪便陷入现实与情感的两难境地,并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即使想念外出的亲人也会强忍着不说,自己躲在一旁哭,不让照顾自己的人看了伤心;有88%的留守儿童认为幸福家庭应该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家团圆”。
2.情感缺失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不高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家庭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经济上的收获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访谈中,有61.4%的被访者表示有心里话愿意向父母倾诉,并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心事,有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51.5%)认为父母打工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有57.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和其它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母亲的陪伴,而我只有爷爷、奶奶送去上学”,“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妈妈沟通,只能憋在心里”,“羡慕别人有爸有妈的孩子,感觉很温暖”……访谈中,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儿童遇到此类问题时,几乎都无法控制情绪而流泪。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现在的生活缺少点什么?”有4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目前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心,22%的留守儿童认为缺少学习上的监督和指导,认为缺少吃穿等日常生活照顾和零用钱的各占2%(见表4)。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尝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的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调查显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7.1%的留守儿童更愿意父母都在家,27.4%的留守儿童愿意到父母打工地学习,累计94.5%的留守儿童更愿意呆在父母身边,与父母在一起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由于情感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相比更低,仅20.8%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很棒”,“觉得一般”的占69.2%,“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和什么都不行”的均占5%。访谈中,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自卑,有77.1%的留守儿童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留守儿童”,他们说:被称为留守儿童有些家庭不团圆的感觉;不理解的人会以为是父母离异的意思,怕被别人误会;被人误以为没有父母、感到孤独;家庭不完整、不舒服、没有爱;不喜欢他们这样称呼我,虽然觉得自己跟他们有区别,但是不喜欢别人这么说自己。
3.留守儿童与监护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
在父母缺失的生活状态下,监护者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主要依靠者,二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根据调查,有74.3%的调查对象愿意把心事告诉给照顾自己的人,现实的依存关系使留守儿童选择信赖自己身边的监护者。据统计,留守儿童与监护者关系比较民主的占54%,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分别占40%和6%。有58%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和照顾者关系很融洽,36%的留守儿童认为彼此间偶有矛盾;在多数情况下,55.3%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批评教育会诚心接受;大部分监护者还是能够重视培养与留守儿童的感情,虽然能力有限,但仍比较尽职地执行自己的监护任务,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同时,重视儿童的安全,对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有意识地去了解,有36%的监护者非常熟悉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54%的监护人能够达到“比较熟悉”;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监护者持有感恩心理。访谈中,他们对监护者想说的话里,最多的还是“感谢”二字。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情况
1.来自于家庭的支持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从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上看,有53.3%的打工父母半年回家一次,有28.9%一年回家一次,一年以上的占10.8%,还有7%的打工父母几年不回家。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对父母的深深思念和离别的痛苦;从联系方式上看,打电话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最普遍方式。有76%的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与父母沟通,14.3%的儿童“等待父母回家团聚”,有6.3%的儿童与父母“上网联系”,1.1%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靠书信联系,还有2.2%的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团聚”;从联系频率上看,有38.7%的儿童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13.2%的儿童与父母每月联系一次,“不确定”和“几乎不联系”的分别占43.7%和4.4%,即接近调查人数的50%,说明有近一半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经常性的关心。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频率不高,时间短、内容简单,多集中在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和学习方面的话题,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要。父母回家带给孩子的礼物也大都集中在衣服、学习用品、玩具或零食上。
2.来自于学校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去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对留守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师,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班主任老师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访谈中也有老师表示,一些留守儿童自己不会主动说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留守情况或父母离异情况,认为“丢人”“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对教师工作进一步开展也产生了困难。对“班主任是否关心自己”这一问题,有70%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非常关心、经常谈心,是朋友,26%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会偶尔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其他不管的占2%,也有2%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在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有54.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有心理疏导老师,10.4%的留守儿童选择没有,另有34.7%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清楚本校有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3.来自于同伴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经常流,受年龄与观念的影响,他们也无法和监护人探讨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转向自己的同伴,与他们探讨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观点,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的倾诉对象”中选择“同学朋友”的比例高达50%(见表5),有77.7%的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朋友”在一起,认为自己有5个以上朋友的留守儿童占79.6%,可见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同伴交往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留守儿童从同伴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受年龄和价值观的影响,监护人要时刻保持对留守儿童交往群体的关注。
4.来自于社会的支持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来自父母、亲属、同伴、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对于外部群体,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62%的留守儿童知道当地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2%的儿童认为没有,表示不清楚的占36%,约一半留守儿童群体并不知道有困难该向哪一部门求助,另一半虽然知道也从未真正得益于此类机构,另外目前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在有些地方尚属空白,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情感缺失影响儿童成长
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系使城市和农村在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大量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生存状况,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和限制,也无法让来自农村的儿童与城市儿童享有同样的就学机会。因此广大农民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带孩子在城市创建自己的家庭,孩子只能留守农村,从而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家中,前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打工,与子女长期分离,这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调查数据显示,父亲外出打工比例为39.2%,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比例高达47.8%,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直接、有效地获得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指导,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缺少来自父母直接的关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省会哈尔滨或外省城市打工,与子女见面机会很少,绝大部分半年至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平时多以电话沟通联络。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不能经常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爱与生活的照顾,在情感上逐渐与父母疏离,有的甚至产生隔阂。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伤害,这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亲子关系的疏离,往往是很难弥补的。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受访儿童的家庭现状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父母长年分居两地,造成了最终情感破裂而离婚,很多儿童由最初的留守儿童变成了单亲家庭儿童,更有些案例是儿童判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后,抚养人又重新组建家庭,留守儿童随着再婚的父母成为了新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复杂的家庭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碍。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儿童的身心就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留守儿童,就更增添了他们内心的负担,由于留守儿童本身受到的关心和关爱就不够,父母离婚后,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2.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辈或单亲抚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祖辈亲属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质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劳动负担重,还有远离留守儿童生活地点的局限,缺乏与留守子女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使得留守儿童所获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对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能力有限。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班级平均水平以下,成绩突出者仅占少数。由于受访者的年龄段集中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所学课程并不难,大部分抚养人还能够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但是能够全面辅导的也仅占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抚养人仅能辅导部分内容。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课业难度逐渐加深,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来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教育方式单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祖辈抚养儿童比例最大。由于祖辈抚养,抚养人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也比较落后,许多老人对孙辈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而且出于对孙辈的溺爱,在生活中多表现为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学业的辅导和心理的疏导相对缺乏。许多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留守儿童都不能从家庭教育中获得,女童尤为突出;三是抚养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抚养人中隔代抚养居多,因此年龄差距和代沟也成为了抚养人和留守儿童缺少沟通的主要原因。根据访谈得知,很多留守儿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需要倾诉时,多选择打电话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沟通,而很少选择和抚养自己的人面对面沟通。很多抚养人和留守儿童之间不能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仅能在生活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在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缺乏自信,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直视访谈者,对很多问题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们平时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情感寄托,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另外,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得知,被访留守儿童中寄宿者占一定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常年在寄宿学校或课外辅导班生活,通常半年或者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全由老师负责。这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失,他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造成了很多儿童严重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中也较为孤立,亟需生活援助和心理疏导。
3.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也不高,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学习上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对于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和劳动负担重等原因,更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从学校和教师方面看,提供给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也是明显不足,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来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绝大多数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围对留守儿童加以特殊的关心与照顾,但也有少数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留守情况不知情或无暇顾及。这与农村学校目前的处境有关,许多学校经费有限、师资不足,教师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对老师来说要求过高。还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自身不投入,不关心、不配合,让班主任老师根本无法深入关心,开展帮扶工作。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心理疏导与社会帮扶机构也不充足、不够专业,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关支持不够充分,他们在同伴中获得的温暖与支持在其心理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贫乏,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数留守儿童放学后都不会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家或者和同学闲玩,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接触到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调查的我省农村当地缺少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而且没有能够带领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的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亲戚抚养,祖辈抚养人年龄偏大,家务负担重,其他抚养人也不愿或不能抽出时间陪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都承担着一定程度的家务劳动,因此也没有额外的时间参加正常的课外活动。由此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社会接触面过窄,缺乏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少,社会化程度与同龄正常儿童形成明显差别。调查得知,妇联系统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寄宿学校”“爱心书屋”等,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和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有的场所利用率不高,有的活动局限于一个阶段,比如六一儿童节期间,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机构、专业教师和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上相关机构与政府组织来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还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长监护责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为外出务工,很多父母放松与孩子的感情维系,放松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由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一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儿童父母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责任意识,监护意识和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让孩子上学就行了,教育就交给老师”的错误观念。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外出打工父母要增加和子女共处或日常联系与沟通的时间,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在沟通内容上,要转变传统方式,不能仅局限在询问子女学习成绩好坏,是否吃饱穿暖等方面,要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暂相聚时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改正不良习惯。另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通过学校和当地社区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抚养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抚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尤其是祖辈抚养人逐步改变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现状,让关爱不只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对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2.完善学校各项机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也相应地承担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的管理网络。设立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清楚,完善备案。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情感的缺失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同时兼任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职责,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调查发现,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比较多,有时候甚至超越抚养人和长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更要积极主动地同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络机制,如“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使父母和抚养人全面了解子女的身心状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监督并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二是要建立与完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构。因为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疏导渠道,会为儿童不良成长埋下伏笔。要注意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有效辅导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三是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与讲座,开展留守儿童家访活动,帮助家长获得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让留守儿童父母或抚养人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正确的教子方法;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文化,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在学校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以此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浪潮。然而,现实条件的制约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带其子女进城就读。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便由此产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状况上都有异于同龄儿童。现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0多万,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极少,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教导与关爱,导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以及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认知偏差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自制能力弱、对理想的追求浅薄。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年纪小而不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逐渐对父母产生隔阂与怨恨,致使亲子关系面临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们在思想认知上缺乏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2、亲情匮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长期缺乏沟通,导致相互间的亲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儿童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部分孩子也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亲情的匮乏使孩子逐渐疏离父母,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依赖感,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碍,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情绪。
3、个性发展极端化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个性偏激、极度敏感和自我封闭的性格特点。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并使其个性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冲动。另一种则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农村留守家庭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首先,政府应培养监护人对子女的养育意识,使其明确其抚养义务。其次,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自觉的教育意识,通过教育使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与心理进行教导与管理。最后,监护人自身应积极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负责。
3、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由于隔代监护的缺陷,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差,从而导致其成绩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监护人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问题应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时常鼓励孩子,并辅导孩子的学习,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有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监护人应多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儿童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因此,重视由社会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改革教育体制、推进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梓亭 徐宏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
关键词:教育;特殊群体;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62-01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老家,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这种情况只是少数;二是隔代教育;三是寄养教育型。后两种类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间普遍存在。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在外打工,缺少亲情关怀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许多烦恼和问题都没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打电话也是嘱咐学习、强调安全,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二、监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很难沟通和交流。他们对孩子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生活关怀上,缺少心理、学习、品德等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照管也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有时碍于情面,并不能严格管教,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孩子,在情感上总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单亲家庭负担较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同时也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不做家庭作业;不能自觉遵守纪律,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由于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都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但家庭教育更显重要。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呢!
首先,在学校要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近年来,农村乡镇小学也逐渐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扩大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每所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里,图书、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看报、做游戏。学校还派教师专门负责,和孩子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物质需要、进行感情疏导,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关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留守儿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只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多多关注,当孩子情绪低落、犯错、或者取得点滴进步时,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打电话或写信,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关键词:学生个案;研究;措施;结论
以前我班级有一位具有良好学习习惯与优异成绩的学生,现我以她为个案,设计了一份个案研究方案。具体如下:
周×同学,自入学以来品学兼优。我担任该同学的数学老师4年,曾作为个案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对象
周×,女,12岁,龙形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毕业。她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均为农民,家中有一个弟弟,家庭生活一般,三年级由村小转入中心小学就读。她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因为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给予不了帮助。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个案情况分析
1.周×的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从小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据了解,因怕家里看电视影响孩子学习,多年来家里一直没开通有线电视。平常在家,父母务农,姐弟在学习之余还要帮父母分担家务,过早的劳动让她体会到靠体力劳动生活的艰辛。就此在她心中有较大的影响,她决定用功学习,立志改变现状。
2.周×的父母经常打电话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并积极配合抓好家庭教育。
3.周×长期担任班干部,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在老师眼里是一名优秀学生,自己也自觉地向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目标努力。
4.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用心,从不欠交作业,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与家长请教,心中无惑。
三、得出结论
1.小学阶段学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成为其成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2.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影响是孩子成长学习重要一环。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重要。
四、个案指导措施
1.提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开始根据该同学学习的现有水平,提出略高于他水平,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2.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习之后,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使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和攀登知识高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