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辅导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

第1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论文摘 要 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补充。辅导员掌握了心理学理论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在应用中,辅导员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倾听技术及引导学生合理理念,进而更好地实现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恩格斯比喻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由知、情、意构成,而个性心理则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是心理学研究个体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被称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其工作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三)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与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的前提,而思想是心理的升华,具有稳定性,对心理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因此,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增强适应性。因此,更加关注的是个体,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关注大局。由此可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二、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1、从受教者来看:心理学家称青年期为“疾风骤雨”或心理的“断奶期”,可见,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时而激昂雀跃,时而郁闷低落,时而勇敢悲壮,时而不堪一击,而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上出现适应问题,人际交往困惑,心情低落等问题,使得背负沉重心理负荷, 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更有效的教育。 

2、从教育者来看: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职责是育人,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其次,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于自身有更好的调节。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性。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对一切社会领域都具有现实价值,心理学所提供的原理当然可以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应用。因此,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掌握以及应用,可以使之成为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重要武器。 

1、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高校辅导员了解了这些心理活动规律, 就能够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就会遵循规律少走弯路。 

以往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也会用到心理学的知识,自觉的或不知觉,比如“谈心”,只是源自于工作经验。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会有更科学的认识,在工作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理论,必然会取得好的结果。因此,辅导员将散与工作经验中的心理学,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2、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学理论为高校辅导员找到了个体的差异性的依据。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个体的倾向性(需要、动机、动力) 方面,又表现在个性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方面。辅导员只有了解了个体的心理差异并针对人的心理差异,特别是个性差异的特点,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得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人的心理活动总要通过行为和表情表现出来的,辅导员掌握一些肢体言语或者是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从学生的言行中找到蛛丝马迹,正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苗头,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头。 

三、重视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大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是其成才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已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积极的开展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讲座,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除了以上提及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改善外,还应该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升辅导员的理念,切实实现以“人为本”。 

(一)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罗杰斯将“求助者中心”疗法,贯穿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西方教育界所认可。“学生为中心”论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育成为可能”。因此,辅导员与学生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才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学生有事情能够积极的与辅导员沟通,使得辅导员能够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按照罗杰斯的观点需要尊重和共情。 

首先,尊重学生。尊重是心理学的重要理念,即 “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学生,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辅导员应把学生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是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有很大的潜能; 三是学习过程中辅导员扮演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角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完美人性。 

其次,与学生共情。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犹如亲身体验,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他的情感,思维;运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共情使对方感受到关怀与理解。比如外地大学新生想念家,辅导员就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开诚布公的说下自己的经历,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而不要大谈为了家长好好学习,人之常情之类的。共情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历的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师生增进情感交流。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咨询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对于辅导员的 “谈心”有一定的启示,使其更有效地倾听学生的谈话内容。 

首先,切勿分神,倾听要全神贯注,认真的听。倾听,不单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的判断求助者谈话是否合理,是否合逻辑。另外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关键点。 

其次,切勿评论。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的打断求助者的谈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要给学生倾诉的机会,切勿断章取义妄加评论。 

最后,切勿多话。无意或有意的插话会使学生突然漏掉想说的重要东西,或者影响其思维,或是让其感觉没有认真听。 

(三)引导合理理念。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疗法,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因此也更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群体。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理性引导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合理理念有11种,具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特点。对这一理论精髓的把握,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非合理理念中,比如“我对你好,你也一定要对我好”,这就陷入了非理性之中,即绝对化要求,按照艾利斯的观点,我们只能决定自己而不能决定他人。但这种非理性在学生群体中很普遍,辅导员掌握这一理论将更有利于思政工作。首先辅导员要对11种不合理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求不断检验自己的信念,与不合理信念做斗争,最后,通过与学生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合理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志红.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郑州大学学报,2008,(9). 

[2]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5. 

[3]杨雪.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4,(8). 

[4]方颖.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中应用研究,南昌大学,2009.4. 

第2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2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高中历史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教学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很必要。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这一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各方面都有着相应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教材更加科学,这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加的方便,和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愈来愈契合。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教材的编排要求提高,要能将历史知识在其中得以良好呈现,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新课程改革也使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有了相应的增加。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相对比较有限,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就要比较扎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历史学习。

例如高中历史课本对欧洲的空想主义和工人意识觉醒的相关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过程有详细的补充,从而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获得上更为全面。

目前仍有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在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再者,当前的高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多,有的高中生对一些历史常识问题都没有掌握,更不用说对深层次的历史发展形势有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会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历史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理念上作及时的转变,和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历史教学的高效。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下,要利用民主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关系融洽,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将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优化,这样才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每个历史点进行讲解。可以在讲历史的时候将一些野史资料穿插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比如在高中历史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资料来构建动态的教学课堂。将《汉武大帝》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影视资料的学习,了解当时的制度建设情况,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程的新鲜感,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总而言之,对于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只有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赵红霞.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创新路径[J]. 信息化建设,2015(12) .

[2]顾怀晶. 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3).

第3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设计

高中历史不仅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且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具有更广的内容、更深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1]。但是,据相关教育实践活动证明,高中生历史学不好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历史教师造成的。在过去,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听讲、划重点、记笔记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长时间采用此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高。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2]徐波.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6(08):55.

第4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历史是高中教学科目中的重点科目,学习历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养成。探究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针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历史课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标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靶点,设计探究方向和探究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分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

2. 自主性原则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历史文化的奥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运用时,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原则。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和能力,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3. 多样性原则

受生活环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事件解读的角度不同。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历史事件阐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教师要把握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我分析,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利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包含“质疑――探究――释疑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就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流程的几点要求: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因此,在高中探究式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运用好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新颖的问题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还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历史事件发生时更完整的社会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精华所在,只有成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历史知识点,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2. 多渠道搜集材料,探究分析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掌握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问题对历史事件展开探究和分析,但探究过程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探究程序开始前或探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参考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有一定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教学的开展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思考和讨论中提升综合能力,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3. 解决问题,探究反思

第5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式思维;课堂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高中历史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式思维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以知识记忆为重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辨别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大众创新的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创新式思维还能够提升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新式思维类别

创新式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能够打破学生禁锢的思维方式,以活跃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三种类别。求异思维是指以不同于寻常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常常能够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求异思维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由因查果的思路,而是以果为依据,寻求因,最终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体现了求异思维。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理解为求异思维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具有双面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非黑即白”的观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指不同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以外的思维方式。历史是一门具有可知性的学科,其具有意象远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对比现代与历史,达到标新立异的教学效果,就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双向思维可以让学生全面、完整地看待历史事件,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将历史与地理、政治等学科构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说明历史问题,能达到活跃课堂,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创新式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创新式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采取一定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式思维的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思想,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统领性作用,也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式思维,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创新式思维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辨别,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与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素材,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高中历史学习更易培养学生的因果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可以全面分析和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历史知识,丰富课堂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学习提供素材和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学习关系中,教师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学生处于被管理的位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使得学生对教师往往有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因不喜欢某一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某一学科,导致该门课成绩不理想。运用创新式思维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应当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中设置游戏,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创新型国家,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创新式思维培养的现状,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许大才 单位:安徽省含山一中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意义 现状 对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听从者,即使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主动在课堂上提问,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而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开始被提上日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敢想、敢问。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确定人生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1.2提高创新精神的需要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问题意识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保持质疑态度,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1.3提高生存能力的需要

如果教师一直坚持以满堂灌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学到的知识,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愿意做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为学生带来生存的资本,只会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2.1教师及教学不足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了在课堂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也习惯了沉默听课不发表意见,难以从现象看到本质,找到真正的学习之法,同时,有些教师只顾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而不去管学生的课堂效果,既不愿意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也不愿意让学生自主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了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2.2学生惰性和无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听从教师的指挥,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有些历史概要和历史背景需要学生记忆背诵,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愿意去深入探究,长此以往,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所获取到的知识也只是别人的加工材料,惰性加深,只会给学生带来坏处。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3.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走到学生中去,不再以尊者和长者的身份教导学生,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帮助,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勇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尽管答案不够准确和全面,也应当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激励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从而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3.2以学生为主,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思维观,例如在讲述时,有的学生认为西方列强惨无人道,没有人性;有的学生认为它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的则认为清政府懦弱无能;还有的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国门,促进了近代化等,这些看法都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充分发扬学生个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教学创造最佳情境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根据情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在讲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放一些与之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抛出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讨论过于激烈时,由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讨论过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评价,同时,对自身小组的讨论方式和讨论结果进行探究,找出其不足进行纠正,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小结

新课改为高中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动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跃,在转变过程中,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嫦.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7):84-84,85.

第7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高中历史课堂除了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基于此,本文从历史故事的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以及生本课堂作用的分析,探讨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使得教师更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作为具有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明显,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也是构成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德育渗透的忽略,对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视,导致历史德育教育功能被制约,但教育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1充分利用历史故事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人类利用不同故事和事件创造出如浩瀚的历史,而这些故事中蕴含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情感、善恶、美德等等。因此,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激情昂扬地生动讲述,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引感共鸣。例如:教师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学中,积极向学生讲述詹天佑的故事,从他自小勤奋努力,成为晚清首批公派的一名留学生,到他学有所成而放弃优厚海外条件,返回祖国致力于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经历和克服了层层种种的考验困难,最终使得京张铁路修筑成功,推动着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当詹天佑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提醒自己: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必须要修好,以免遭外国人耻笑,使得中国工程师信心受挫。可以说,詹天佑的强烈爱国之情,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他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反而是国家要为国争光。也正是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才实现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同时他还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他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也源自于他的不断实践和努力。通过这样激情昂扬的讲述,再联系当前社会,引导学生深思新时代对人们提出何种要求?然后,组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创新、爱国的精神和品质。而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被詹天佑勤奋创新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所感染,使其在激励中养成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2深入挖掘历史教材

当今社会发展对历史教育提出要求,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思想渗透其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历史教材中蕴含大量人文及史学的观点和史实,针对历史教学目标选择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让学生对历史进行直观了解,使其加深记忆,强化理解。而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美”欣赏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文艺复兴》时,可剪辑播放《边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沈岳焕描绘的乡村风俗,使其对作品浓郁乡土气息产生直观感受,体验祖孙间患难与共的亲情,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强烈欲望。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直观感受,源自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相关影音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通过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形象感知,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中要引入典型人物的相关事迹,并客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对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有利影响。譬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等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使学生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不仁感到愤怒的同时,引导学生深思:中国为何会受到日本的侵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落后是关键原因,进而产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意识。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自强自信、自爱自尊的健康人格培养为目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最终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3注重生本课堂,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意志力直接联系着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教师的德育教育。为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课堂设计者、教学引导者。例如:教师在《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戏曲艺术》教学中,设计时应理清教学目标,本课中心目标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成就及发展脉络的掌握,而第三维度目标则是对其魅力成就的体会,让学生更热爱传统文化,并站在高中生角度上思考,如何弘扬和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可采取亲手作画来进行体验,绘画的主题可从三道北宋宫廷画考题中选择,再将作品展示于课堂中,让其与北宋宫廷画首名作者进行对比,充分感受古人的奇思妙想和才气以及国画的魅力,进而加深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4结束语

历史是社会及其文明进步的足迹和表现,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对学生认识、了解社会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是社会发展历程的主要体现,高中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看穿历史的本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树立积极进取的意识,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3):150-151.

[2]徐晓燕.读史论今,惩恶扬善——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3):37.

第8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中依据新课标制定具有新思路的教学目标,不是随心所欲、可有可无的编造,更不是教学过程中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实现教学新特点、新思路的重要工作,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往常的高中历史教学有些枯燥无味,无非是老师写好教案、画出重点,然后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历史学科,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现出勃勃生机,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也参与进对历史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老师在整个学习中起引导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与新课标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思路与教学过程之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具有新特点的教学方式能具体实施。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1、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不够

讨论新课标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谈论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和解决办法,与新课标标准的结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并没有深入细致的讨论过,历史教学过程的操作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不够。

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很多教师不管拿的什么教材,讲课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变,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传授知识大多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应重视的是教学过程,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多事注重的是传授历史,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而没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使一些毕业生个人发展不全面,影响社会人才的质量。

三、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结合新课标标准和实际实践结果,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教学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实施方法。

1、教学过程要严格结合新课标理论

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改革,不能让新课标成为一种陈设而没有实际作用,新课标所提到的“新”指的是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和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是切实的根据要求进行改变,用更完善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重视教会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

2、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观点与授课方式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更新,与时俱进,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历史学习相对枯燥,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老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观点,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问题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加以辅导,灌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分解板块内容,准确确定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做出相应的连接,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索历史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观体验。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已达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第9篇: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9-02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要。历史新教材总体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和全球史的线索,以“模块+项目”,关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历史之间,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的协调。内容系统设置模块相对独立,整体集成。而这种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变化都很大,与教师和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主位历史教学设计应考虑和注意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不扎实或者新课程对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估计太高。中学历史教材新课程也打破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历史,有大的跳跃,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像爬梯子一样。二是新课程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维方式。老师经常上完一个单元(一个题目),学生没有理清头绪,在头脑里一片混乱,然后开始学习一个新的话题。对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很困难的。课程内容太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太重。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 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现在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的标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方面知识的要求还比较低,课本的编制都是按照历史知识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凝聚性知识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高中以后,由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高中阶段的课本编排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的顺序,开始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好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更可以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和便捷。

然而,仍然有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就没有学好历史通史的知识,到了高中学习历史通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时间逻辑是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不可替代。一个好的时间逻辑,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比如说,老师在传授“”对“”的影响的时候,如果没有时间逻辑做铺垫的话,就可能出现事情倒变的情况,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对于专题内容的安排一般情况都是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来排列的。比如说,在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从整个夏青王朝大致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时候,学生不仅学到了爱国的精神,还可以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出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本课程,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对于学困生更没有办法学好了。

所以,老师在每一堂新课中,都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铺垫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回顾到初中的历史知识,对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学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教学效果突出。比如说,老师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的时候,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关注专题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空间观念的认知。

2. 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专门将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单独地提了出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作为主体,思想情感教育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附属品。然而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出发点的,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同样注重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情感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三个目标,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知识能力目标,第三知识过程方法目标。这三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同时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注重过程,把方法作为一个手段,同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是消极低下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情感上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好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老师一定要落实知识的传递效果和技能知识的展现。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施教育的根本,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个连翘,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碓矗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历史教材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那么其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灵活地作用,让教材成为一种循环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对历史原因的进行探索,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要理解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与学习。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消化掉当堂所讲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调整整个教学的体系,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定向给学生辅导,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2,(1).

[2] 向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2013(18):128-128.

[3] 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4] 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