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球、传接球和投球是篮球运动中的核心运动,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篮球运动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主要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就会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直到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核心。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运球教学
1、了解运球的种类和技巧
运球的种类很多,它包括高低运球、胯下运球、体前变向运球、背后变向、转身运球等,每一种运球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但他们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控制球,掌握球的重心和位置,平稳而且快速地运动球。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做到球不离手,手和球之间有一种很强的手感,即使学生眼睛不看球也能够凭借着手感掌握球的位置和方向。同时学生要注意好手、脑、腿的协调和配合。好的运球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会使防守方防不胜防。
2、中学生运球技术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师把运球的要领教授给学生后,学生通常可以牢记要领,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会把注意力关注在球和手之间,忽略了其他队员的存在,进攻就做的不到位,有时反而会被别人把球抢走。有时学生也会试着采用这些运球技巧,但是学生却把握不好度,没有很强的手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不断地练习,让学生能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关注球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同时还要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能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3、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运球的积极性
学生练习运球如果只是机械地一遍遍地练习,那么,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惫和无聊,丧失了练习的积极性。游戏却会带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在练习体前变向运球时,教师就可以全班学生按照人数给分成若干各队,每队一个球,位于排头的学生拿好。游戏开始,排头学生进行体前变向运球绕行5个障碍后投篮,投中后在黑板上可以画一个笑脸,相同的人数看哪个小队的学生画的笑脸最多,用时最短。这样的练习使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并且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这样学生更加努力而且认真地进行游戏,为了小队的荣誉,学生都会全力以赴,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传接球教学
1、掌握好传接球的时机
学生在进行传接球的练习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在移动中进行。学生把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迷惑对方,让对方感觉不到什么时间会把球传出去,这就需要学生控制好传接球的时机。采用一些假动作,在对方比较松懈的时候把球传出去。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对方被自己的假动作迷惑的不知所措的时候再把球传出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同时学生还要注意自己传球的速度:迅速、及时、巧妙。仔细观察同伴,在他们做好了准备后再传给他们,以免出现失误把球误传给对方。
2、掌握好传接球的力量和方向
传接球的力量大小取决于传球学生与接球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如果距离远,用的力量就大;如果距离近,用的力量当然也就小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视情况而定,学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感觉自己同伴和自己之间的距离,选择恰当的力量。传球的方向当然是向着有利自己同伴的方向传球。学生在打球的时候就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同伴的一举一动,灵活地把球传给自己同伴的手中,减少失误和错误。尽量把球传给防守相对来说比较松懈的队员手中,这样会降低自己传球的难度,也会增大传球的成功率。
三、投球教学
1、夯实基本功,保证投球命中率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投篮动作就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运球急停投篮和投擦板球。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的具置和运用的力量。例如三步上篮,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一起、二稳、三高跳”。一起就是抓住球迈出第一步后必须把三步上篮动作做完整;二稳就是要掌握好方向,躲避对方的防守;三高跳就是尽量地跳高,接近篮筐,把球更加准确地投进去。急停投篮的关键在于“急”字,也就是在运球的时候为了摆脱对方的防守,进入投篮射程后,随时的急停投篮动作,它是运球和原地投篮动作的综合。擦板投篮的三个关键技术要点是投篮的位置、擦板的点和球的自转。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2、注意练习的频率和次数
【关键词】职业高中;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的一个培养方面。而现在高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除了学习,更应该有一个好的身体,应该通过体育来培养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现在,体育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今天就探讨一些其中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一个是教,一个是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很多现在的教育思想都告诉教师们,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且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讲给学生听,学生才有兴趣去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情感要得到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活跃起来,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空间,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而不是板着脸,很傲娇的样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和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课堂氛围的调节,这种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单调的,学生对内容的学习也是有逼迫感,满满的负面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更不用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后,可以和学生商讨学习的过程,并积极考虑学生提出的合理化的建议。学生已经厌烦了体育课上的跑步、跳远等一些活动项目,教师就可以和学生来一个小会,让学生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都讲出来,可以说说现在体育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改进意见,或者是学生们希望的体育课是怎么样的。这样,不仅能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根据学生的想法制定适合的课堂学习计划,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发挥想法,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课堂游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生平时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堂的学习已经是很紧张了,体育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神仙课堂,在体育课堂上,他们想要的是放飞自我,但是,要结合课堂情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例如,现在比较火的一个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看完节目的想法说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的活动罗列出来,可以在体育课堂上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游戏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将游戏进行变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抢板凳的小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马扎带到操场,不需要太整齐的摆放在操场,分组进行游戏,每组六人,每轮每组派两人参加游戏,(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一些小纸片),第一组,将事先准备好的上面写有数学口算题目的小纸片分别放在马扎上,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坐在最后结果为那个数的马扎上,并将之前给其他学生进行检验;第二轮,教师可以在马扎上放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在纸片上写有与纸片颜色不同的描绘颜色的字(如:黄、绿、蓝、紫、白等等),教师让学生找出写有“白”字的蓝色卡片;第三轮,教师可以在小纸片上写着一个英文单词,(如:physicaledu-cation),让学生找出单词拼写正确的小纸片(其中肯定会有拼写错误的),并坐在马扎上。三轮结束后,比赛哪个组得分比较高,进行鼓励。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的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玩儿的开心,学生们学习相关的技能也就会比较的积极上进,比起平时的话,接受能力会更加快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观看比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体育竞赛,而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体育的动画片甚至是各种比赛,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体育精神,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观看的时候有自己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排球女将》,在观看的同时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排球的技巧,或者是对视频中比较精彩的地方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排球有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灌篮高手》,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学习到一些打篮球的规则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注意视频中人物之间的配合和运球方法,这样简单明了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技巧,而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战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动画片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看一些实战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加的有作用。就比如最近的篮球比赛,CUBA五大暴扣:王少杰抢断一条龙战斧劈扣。还有人们关注度高的张健豪扣篮,第一扣:转身360度,左手大风车;第二扣:胯下舒展,单手劈扣获满分。或许看来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但是,让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这样投篮的原因,和当时战况的激烈,让学生学会分析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技能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在以上的论述过程中,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兼顾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机会,比较关键的就是看教师怎么样来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提升自身。另外,这也要求教师合理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过去教学的弊端进行改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体育课堂教学与游戏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观看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不断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镇远.论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科技视界,2015(04)
[2]闵桂花.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10年间,柳袁照平添了几缕白发,他带着十中人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前5年致力于打造“最中国的学校”,后5年则倾心于“诗性教育”。这两张“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教育同行的目光。到访者络绎不绝,一个人来过,便会带着更多的人前来,还有的带来了家人。到访者流连于此,惊慕于他们所看到的富有诗意的理想教育。
柳袁照没有在一派繁华景象中止步。在孜孜以求中,他对教育的思考日益成熟,“真正的办学境界应体现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中,在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呈现的本真状态中”。如果说“最中国的学校”勾勒出了十中的骨架,“诗性教育”则是十中丰满的血肉。今天的柳袁照,正引领着十中人追寻着教育的灵魂――如何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用真心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终身受益的精神印记。”柳袁照平和淡定地坦言。
教育当有“爱如父母”的情怀
2012年2月6日,是十中的开学典礼。几句开场白后,柳袁照向2000多名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师?应该做怎样的学生?
他先对教师发问: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的?我们爱校如家了吗?我们是如何爱自己的子女的?我们爱生如子了吗?我们记住了任课班级的所有学生吗?能一一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能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吗?能清楚他们最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引领吗?我们开始这样做了吗?我们都做到爱如父母了吗?我们都因材施教了吗?
他继而转向学生:我们知道父母是怎样爱我们的吗?我们像父母爱我们一样地爱父母吗?我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爱我们像爱子女一样吗?我们爱老师有没有像爱父母一样?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同学情像兄弟姐妹情一样?我们知道老师、父母以及我们周围同学的爱好、兴趣、特点吗?我们取得的那些身体、思想、品性、学业上的进步,得到了谁的帮助、引领和教诲?每天早晨离开家门时都与父母说再见了吗?每天傍晚踏进家门时都向父母问安了吗?在校园遇见师长、同学都问好了吗?我们对老师、家长的每一次表扬或批评都怀着深深的感激和诚意了吗?我们会为同学每一天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吗?
柳袁照的语气温和,但这振聋发聩的发问却如连珠炮一样,撞击着2000多名师生的心灵。随后,他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2009年6月4日,美国能源部部长、苏州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应邀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我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想我的妈妈肯定会非常高兴,但我错了。消息公布那天早上,我给她打电话,她听后只说道:‘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接着,朱棣文又忠告哈佛学子:“在你取得成就时,不要忘记前人。要感谢你的父母和支持你的朋友,要感谢那些启发过你的教授,尤其要感谢那些上不好课的教授,因为他们迫使你自学。你还要去拥抱你的同学,感谢他们与你许多次彻夜长谈,这为你带来了无法衡量的价值。”
柳袁照问道:“同学们,老师们,听了朱棣文的故事和他的忠告,你有什么感想与启发?”他自己作答,朱棣文的母亲似乎说:第一,儿子,你比取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第二,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的前辈,要懂得爱,学会感恩。“作为教师,要爱如父母,因材施教;作为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爱。”柳袁照深情地说。
在十中近6年的秋季运动会开幕式入场式上,每年都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瘦弱的、无法动弹的女孩子,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由班主任推着慢慢地经过主席台。2012年秋季运动会时,这个女孩已经高三了,她的班主任朱嘉隽穿着和她一样的运动服,小心地推着她走在班级队伍的最前面。“这个学生叫小依,每当她出现,有点吵嚷的会场马上安静下来,随之而来的是全场热烈的掌声。那是十分庄严又感人的情景。”朱嘉隽说道:“我不能走太快,否则她的双脚可能会从轮椅上滑下来。”
2010年8月的一天,小依的母亲满脸沉重地见柳袁照,“柳校长,我是小依的妈妈。论成绩,小依上十中肯定不够格。但我唯一的心愿是让小依能够继续和她的同学们在十中一起读书。”这位母亲的话语坚定而从容,“我们可以不要学籍,什么都不要。”从这位母亲的眼神里,柳袁照看到了“爱与坚强”的母性,他没有犹豫地给了这位母亲满意的回答:“十中的校门是向小依敞开的。”2007年小依要就读十中初中部时,周围很多人曾劝柳袁照别收这个孩子,“她身患肌肉萎缩重症,什么都很难自理。收了她,将给学校带来麻烦”。但小依母亲坚强的眼神,让柳袁照无法拒绝。“我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柳袁照义不容辞地招收了小依。就这样,小依在美丽的十中校园里,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生命中最美好的中学时光。
朱嘉隽是2011年高二分班时接手小依所在的(10)班的。起初接触小依,朱嘉隽有点儿不适应,“第一眼看上去有点怕,怎么那么瘦小呢,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上课时,小依听着听着就会入睡;做题时,小依只能坚持10多分钟。朱嘉隽不久便知道“这只是因为小依的体力跟不上”。朱嘉隽曾想为小依发起“爱心捐助”,没想到被她的母亲一口拒绝:“真的不需要,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请不要用特殊的眼光看待她。”慢慢地,朱嘉隽开始赞赏这位母亲的观点,小依就应该是(10)班的普通一员。同学们也慢慢和小依熟悉起来,前后左右的同学会轮流照顾她,上课时为她翻书、翻作业本,课间为她拧开热水杯盖。
接触久了,朱嘉隽愈加体会到校长招收小依的深意: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让特殊的小依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出乎我的意料,小依在班级中常常会散发出一种正能量。”2011年十中105周年校庆晚会那天,因为天气寒冷,小依无法和大家一道儿登台演出,但她精心制作了班级合唱节目的背景音乐。这个由多首歌曲剪辑、编排在一起的背景音乐,着实让同学们惊讶、赞叹了一番。进入高三后,为了激励学生,朱嘉隽让班上每个学习小组展示“我的理想大学”。小依所在小组的理想大学是苏州大学。“我不参加高考,我来为大家做点事吧!”小依主动承担了展示PPT的制作工作。“要知道,使用电脑和鼠标,对小依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朱嘉隽很感慨。谁能想到,小依竟利用课余和双休日,一点一点从网上查找信息,精心制作了12张PPT展示资料。当她拿到班上展示时,同学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佩服、感动。“在小依身上,我并不想用‘身残志坚’这个敏感词,但她每做一件事都让我想到这个词儿,她总能带给大家一种信念和力量。”朱嘉隽说。小依也全然融入了(10)班,“我们班”常常挂在嘴上,她对班级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她说“能天天来跟大家一起读书,就是最开心的事”。“小依在我们班的作用很微妙,当班上同学出现矛盾或意见不一时,大家都想听听小依的意见。”每当此时,小依似乎就成了班里同学们的主心骨。
2012年,苏州市评选“十大新闻人物”,十中的老师们曾想把小依的事迹报送上去参评,但思量再三,柳袁照还是决定不报,“我们宁愿不产生新闻人物,不要这个荣誉,更希望小依有一个正常人的安稳生活”。当小依的父母得知此事后,特意到学校表示真诚的感谢。“我们的这个决定和家长的想法是完全吻合的,他们最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正常的生活。当初免费接受小依,他们都没有这样感动过。”
柳袁照提出的“爱如父母”的理念,在小依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份美好的教育情怀,是通向每个学生心灵居所的捷径,能让十中每个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之处得到悉心呵护,在那里种上“爱、善良、诚实、希望、理想”的种子,沐浴风雨和阳光,茁壮成长。
教育需要朴实、健康、日常的生活
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柳袁照面对全国500多位校长讲述了自己对“教育的本真和超然”的理解。互动环节,一位校长起身问道:“柳校长,你凭什么说你们学校是‘最中国的学校’?难道校园里有点假山和古建筑就是‘最中国’?”柳袁照直言:“最中国,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形神兼备的境界。我们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完美结合的境界。”在柳袁照心目中,有了这种形神兼备的气质和境界,学校里才会流动着一种文化的气息,“你可能发现不了它,但它真实存在着,对师生的心灵发生影响”。
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重要的是理念能否与教育生活融合在一起,校长的理念是否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十中多年奉行的办学理念。然而,3年前的一次学校大会上,生物教师王守瑾发言,“能不能把‘成就每个学生’改为‘成就每一个师生’?这样成就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柳袁照内心颇感欣喜,“一字之改,便把教师也关照到了。这正是那种‘看不见的气息’对教师的熏陶和影响。”从此,十中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在十中,无论在德育、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层面,都有不少教师“觉悟”后提出来的改进意见。
“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人的发展,首先要把教师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发展,要置于教师人生长河之中思考他的发展。”柳袁照说:“发展教师,就要信任教师,要拨动他的心弦”。
地理教师龚洁是80后,有着年轻人的朝气,也有着年轻人的“个性”。身为班主任,她并不总是照着学校的“规章”、“程序”做工作。2011年9月,在是否让龚洁继续带高二(5)班升高三这件事上,学校管理层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龚洁带高二(5)班两年,班级成绩不是很理想,各方面工作都有些欠缺,“她不能再上高三了”。柳袁照心里不这么认为,在江苏省高考制度下,一般选择地理班的学生,成绩大都不理想,(5)班比较差,不能全归咎于班主任。“这样吧,龚洁上不上高三,让我跟她谈一次话再做决定。”柳袁照觉得对一个青年教师,能否有一个完整的高中教学经历,对其今后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柳袁照找来龚洁。“龚老师,你上高三(5)班也是年级最差的;如果你下到高一,却有可能带一个不错的班。”柳袁照试探着说道。“校长,成绩高低不能说明一个学生好与坏。我从高一就带着他们,我知道,其实很多学生很努力。我陪伴他们两年了,希望最后一年还能陪伴他们。”说着,龚洁竟有些哽咽了,“校长,请相信我,我做事靠的是用心,我一定不负所望。”柳袁照只跟龚洁谈了15分钟,便决定让她上高三。“一个年轻人,能有这样的见解和情感,肯定不会差。”柳袁照对龚洁充满信心。果然,龚洁在高三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5)班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6月20日,十中举行毕业典礼。典礼前,龚洁见柳袁照,“校长,我想在典礼结束后开展一个募捐活动,我们班的朱茵同学遇到困难了”。柳袁照心里“咯噔”一下,他一向反对公开学生名字的捐助,因为“让学生拿着捐款掉眼泪,是不道德的”。龚洁看出校长流露出否定之意,便给校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苏州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短片,一个父母离异多年的高三女孩,跟着父亲生活。就在高考前几天,干出租的父亲遭车祸去世,家里亲属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直瞒着她。高考结束后,伯父才告诉她事情原委。“这个女孩就是我班的朱茵同学。”龚洁说。这个短片还拍了朱茵的家,多年来,她跟着父亲一直租住着一间破旧房屋,很贫穷。当时,高考成绩已经揭晓,朱茵考上了大学。可她付不起学费、生活费。“校长,朱茵是个品质很好的孩子,我们能否帮助她?”听着龚沽的讲述,柳袁照决定要破例了,“我们一定要雪中送炭”。
毕业典礼结束后,柳袁照嘱咐龚浩,“要让朱茵暂时回避一下”。礼堂大屏幕上播放了一遍朱茵家庭的遭遇。现场师生不住地抹眼泪。柳袁照走上台,只是动情地说了一句话:“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为朱茵同学献上一份爱心!”无需太多的语言,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有人没带现金,便借钱捐助。那天,十中师生现场为朱茵捐款6万多元。学校决定由年级部保管这笔善款,每年定期发给朱茵。
这一届毕业典礼,是柳袁照担任校长10年来最令他感动的一次。“我真切感受到,在这个园子里,充满着爱,充满着感恩,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柳袁照又说:“我相信,那一幕情景,朱茵同学不会忘记,(5)班同学不会忘记,所有的毕业生都不会忘记。龚洁和(5)班的同学一道儿,给这次毕业典礼注入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如今朱茵已在江苏南通大学就读。“毕业后,她回学校两次,现在已经跨过那道坎儿,变得乐观了。”龚洁说。“龚洁和(5)班学生的成长给我一个启示,我们不仅要相信学生,更要相信教师。”柳袁照很欣慰。
在十中,有一大批像龚洁这样的80后青年教师。他们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比较自我。“工作中,他们常常会向我诉苦,觉得学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无法和学生交流。”学校政教主任梁彩英说。2012年暑假,十中在班主任层面开展了“角色辩论”活动,政教处梳理出青年教师带有共性的困惑,模拟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境,让青年教师分队辩论,一队是班主任角色,另一队是学生角色。辩论之后,结合理论知识和骨干班主任的点评,再进行深度研讨。“通过这样的‘实战对抗’,让青年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沟通技巧,很有效。”梁彩英说。柳袁照则像个老顽童一样参与到活动中,他还总爱扮演学生角色,故意“刁难”青年教师。对于教师的成长,柳袁照有自己的心得:“十中要催生一种高原现象,鼓励教师群体成长,因为最高峰一定产生在高原上。”
给学生能在天空飞翔的翅膀
十中偌大的校园里,看不到什么标语、口号,与“这个园子”的景致颇为协调。柳袁照的解释是:“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绝不应该是生硬说教的地方。”他更相信一种情感氛围的育人力量。在这样的氛围里,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来完成自我教育。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可曾想过,莫言只上了小学四年级。”这让柳袁照很慨叹:“当下语文课堂的严格训练是不会再出莫言的。”柳袁照用了一个传神的比喻。今天的学校教育好比让学生乘坐高铁,全程都经过严格设计,学生的自由度就局限在车厢里。“教育,应该是在一片草原上,你给他一匹骏马,让他自由驰骋,经历风吹雨打。”柳袁照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这个美妙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结果。“当然,我也不可能超脱于高考制瘦之外,但我可以不让学生全程坐高铁,适时让他在草原上驰骋一番。”柳袁照有些无奈地说。
每年春天4月的某一天,十中高一师生都会忘情地参与一项活动――“与太阳同行”,徒步行走30公里。这早已成为十中的一项经典活动。每年的行走路线都在变化,由学生自主考察选定。因此,这项活动让每一届学生都充满了期待。2010年,走向东太湖;2011年,走向旺山纵深处;2012年,走向金鸡湖,穿越苏州高新园区再返回学校。早晨,他们迎着太阳出发;中午,他们又与太阳同行,实际徒步行走37公里。这项活动,柳袁照更愿意赋予它一些文化的意义。行走过程中,能让学生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完美结合。“让什么鸟儿都能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那是很了不起的状态。”柳袁照充满诗意地为“徒步行走”作了诠释。
每一年行走活动,柳袁照都乐意“混”在充满朝气的学生中,与青春结伴,与太阳同行。每一次参与,都会让他收获美好的体验和感动。往往是在徒步20公里之后,这种感动便会涌现出来。那一刻,无论男生女生,都已筋疲力尽。但唯其如此,那种坚韧品质才会凸显出来。同学们相互搀扶着,背着自己的背包,执著地向终点一步步艰难迈进。偶尔,柳袁照也会关照一下:“同学,看你一步三挪,走不动就坐车啊!”“校长,您想让我前功尽弃啊,我一定要坚持走完全程!”2010年,当走到20多公里时,柳袁照突然发现,几乎所有女生的背包都放在男生肩膀上了,男生表现出来的那种担当,让他感动。2011年,柳袁照在20多公里时,刻意观察了一番,所有女生的背包都自己背着,女生的那种自强自立品质,同样让柳袁照感动。2012年的行程最远,实际走了37公里。途中一个女生崴了脚,男生们尽管也极度疲惫,但争先恐后地轮流背着这个女生前进。连路边行人都停住了脚步,投去赞许的目光。在行走途中,人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平时只挂在嘴上的美好品质。“每个学生在集体创设的情境中所受的影响,是任何课堂教育所替代不了的,也是任何家庭教育所替代不了的。”柳袁照感叹。
在一次班主任的研讨活动中,班主任包惟华讲了两个关于行走的故事。一个高大的男生,担任了行走活动的班级旗手。“走完全程,我才发现选择这个男生是一个错误。”包惟华说。原来,这个男生是平足,经受不起这么远程的行走。但行进过程中,他没有叫一声“疼”,扛着旗子坚持走完全程。被人发现时,他的双脚已经肿得不成样子。一个女生,在行走活动前几天,视网膜脱落,但她坚持要参加活动,她最终被同学们搀扶着走完全程。参与了行走活动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会说:“30公里都走完了,这点困难算什么!”
“与太阳同行”徒步行走活动,成为十中的一个教育宝藏,在每一个十中学子的心灵世界里,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有自由的心灵,才能自由地翱翔。十中的校园里弥漫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所谓的自由不是散漫无序,而是无论在课堂还是校园生活中,很多事都不会只有唯一答案,只要有道理你就能够成立。”高三学生张冰燕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十中还是一个让人感到轻松的地方。这里没有晚自习,试卷也比别的学校少做两张。也许,正是这种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十中学子能够思维更开阔、精神更丰富,也让他们对学校有着一种让人羡慕的眷恋。十中学生“善辩”,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活跃,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很好的传承。参加一次跨校辩论赛,以往毕业的学长们会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高校“出招”,或直接参与指导,或通过网络给出建议。于是,在各级各类辩论赛中,十中都有不俗的成绩。
每年的12月31日从下午2点开始,是高三学生文艺汇演活动。这是他们高中生活中的最后一次大型集体活动,蕴含着学子们格外多的情愫,也是一次伴随着欢笑与眼泪、伴随着感恩和激励的心灵之旅。这一天,坐在振华堂的不仅仅是本届学生,那些往届的学长们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挨挨挤挤地与学弟、学妹们一同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这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十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园子对学子们有着如此大的魅力,正是基于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柳袁照说。
2012年12月31日的汇演活动,持续6个小时。振华堂里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每班一个节目,几乎都是整班的学生一起登场,歌曲、舞蹈、小品、戏曲,形式各异。一根棍子能当马骑,一摆一摇即能表达千军万马,西洋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这里交融。那些创意,有从书本中来,有从校园生活中来,既荒诞又现实,天真中不免露出稚嫩,笨拙中却又藏着几分灵气。象征,抽象,原生态,发自心灵,是自然的呈现。他们不是演员,但他们都是用自己真诚的心表现真诚。舞全是开放式的,台上台下不时连成一片,观众兴致所至,也可以上台参与,少了一分演出的规则,多了几分活泼有趣。
看,穿插在表演节目中的颁奖环节开始啦!“年度人物奖”、“最佳进步奖”、“自强自爱奖”、“忠于职守奖”、“最佳辣甜心奖”……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奖项。每个班级都制作了专题片,军训、行走、攀山、球赛、拔河、社团活动、运动会、诗会、辩论会,等等,那些难忘的情景、难忘的场面,一一展示出来,牵动全场人的思绪和情感。从进入学校首日开始的每个日子,在每个人的心底温暖地流淌。
师生互动环节更加感人肺腑。为这一天,师生都会做好充分准备。每个教研组的老师及校领导、年级部领导,都会录制短片,为同学们带来祝福。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当屏幕上出现校园保安、保洁阿姨甚至学校周边餐馆的师傅们为他们祈愿、祝福的镜头时,整个振华堂都沸腾了!
最感人的一幕是班主任老师一一被引导到舞台上,每一个班级都会派出代表给敬爱的“老班”献上礼物。这些礼物,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字画、手工或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老师,我们爱你”!会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班主任们完成这神圣的“典礼”,将要走下台时,学生们蜂拥而上,有的把老师抬起来、抛起来,有的几个人用手搭成“轿子”,让老师坐上去……“什么是教育?这就是;什么是最令人陶醉、满足的师生关系?这就是;什么是有爱心、懂感恩的校园?这就是。”柳袁照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两年前的一天,苏州市政府外事办突然来电,“柳校长,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要他接待一位祖籍苏州的吴姓美国议员。柳袁照获悉,这是一位特殊的访客,因为他“对中国似乎并不十分友好”。
接到电话的次日,吴议员便带着夫人走进十中校园,随行的还有一群中外官员。“欢迎议员先生!”柳袁照微笑着迎了上去。几句寒暄后,柳袁照热情提议:“去看看我们的镇校之宝‘瑞云峰’吧!”“No!我对石头没有兴趣,告诉场在哪里,我要看学生打篮球。”这位议员直言。站在操场边,他颇有兴致地观赏了一番。随后,柳袁照又提议:“我们有一个学生团队,刚从美国访学回来,他们在会议室里等着你,希望与你交流。”没想到,这位议员又一个“No”,“我要见那些没有去过美国的学生”。柳袁照感觉不爽,带着议员走在校园里。路过一间教室门口,吴议员停下脚步说:“我想要见这个班的学生。”“议员先生,学生正在上课,不便打扰。”柳袁照机智地说。“我可以等。”这位美国客人,硬是在教室外站着等了20多分钟,没有给学校1分钟的“准备时间”。
下课铃声响起,吴议员转身进入教室,一屁股坐在讲台上。随行人员解释,“这是一种非正式见面的亲热方式”。“我是第一次到中国,第一次见中国学生。”议员向十中学生提问道:“中国政府做的最好的3件事情是什么?”教室里先是一片静寂,十几秒钟后,有学生起身回答:“我认为是发展经济。”议员点点头,又一个学生回答,“构建和谐社会”。第三个学生答道:“我认为是维护世界和平。”议员连声“OK”,接着又问:“你们认为中国政府做得最差的一件事是什么?”问题抛出后,柳袁照心里开始打鼓。两分钟后,一个学生起身回答:“我认为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议员如此刁钻的问题,被学生轻松应对。议员赞赏地竖起了大拇指,柳袁照悬着的心落了地。